Posts

歷史一刻

  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它的歷史意義實在非比尋常。準時在美西時間昨晚十一時,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作出歷史性的握手,這一握花了六十六年。而在兩人的開場講話裡,最為筆者感動的一句是馬英九在提出五點主張時說: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要為振興中華而共同努力。沒想到馬英九在這歷史性會面中,敢於為兩岸未來的統一定調。   雖然在台灣馬英九仍然重申其不獨不統不武的主張,但當前台灣去中國化成為潮流,台獨氣勢高漲的情勢下,連國民黨內部如朱立倫與王金平等都向獨派暗通款曲之時,馬英九講出一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是需要相當的政治勇氣的。說來可悲,但這確是事實。今日台灣的政治環境彷彿只能談獨而不能提統,馬以行動抗拒民粹,盡了最大的努力維護未來兩岸統一的希望。   在馬英九的八年總統任內,其內政被批評為一無是處,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加入批馬行列。姑且不論馬在內政上如何,但在兩岸關係上,馬英九的歷史功績已在,並且將永久載入史冊。蔡英文批馬會見習近平是私心作祟,要框定台灣的未來。私心也好,為公也罷,馬已實實在在的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設定了新的高度,恐是民進黨不能逾越的了。

吃飯與飛彈

  橫空出現的習馬會將台灣大選節奏全打亂了,本來躺著選的蔡英文頓時不知所措,從洪秀柱搶走參選權的朱立倫也忽然變了陪襯,而早已被大眾忘記的馬英九卻竟然強勢回歸,再度成為台灣政治的焦點人物。這一切的急劇局勢變化,全因為習近平將要會見馬英九了,沒有協議也沒有聯合宣言,單憑短暫會面和一頓飯,便足以撥亂風雲,這是過去沒法想像的。   還記者李登輝時代嗎?北京何曾不想對台灣政局發揮一點影響力,但當年所能出的招數除了嘴巴聲明外,便是試射導彈。其時中南海智囊團大概是認為只要顯示不放武力統一的意志,便可以讓台北當局知所進退。結果當然是事與願違。  沒有導彈滿天飛,也沒有惡言雙向,本周六將上演的習馬會卻能達到從未有過的影響力,究其原因,是兩岸絕對力量的此消彼長。   於台灣政府而言,沒有什麼議題比兩岸關係更重要的。蔡英文希望可以矇混過關,沒想到習近平如此出招,民進黨就兩岸政策急忙表態,已經顯得有些前言不對後語。儘管習馬會不可能有什麼具體的會談成果,但已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應。民進黨就算是明年全面執政,恐怕再難迴避直接與北京交往,這於民進黨而言是極難掌握的。如為討好支持者,則要擺出強硬的姿態;只可是真的能硬起來嗎?若是如馬英九時代般繼續維持兩岸交流,則民進黨還是民進黨嗎?   所以,飯是在新加坡吃的,但買單的人卻是下一屆的台灣領導人。

敘國求生

    周末休息打開久違了的免費電視頻道,公共電視台PBS正在播出一輯關於敘利亞的深入報道。節目已經播放了大概過半,但由於都是記者深入敘利亞現場拍攝的,半路看也極為吸引。節目結束後筆者心裡浮現出最強烈的感覺是:求生!人類最基本也是最謙卑的要求,可是在敘利亞卻是如此的奢侈。   報道內容都是新近拍攝的,記者結束採訪之時正好是俄國出兵敘利亞,可見報道反映的應都是很及時的敘國現況。採訪基本上是由阿薩德政府安排的行程,但其間記者也有一定自由度可以訪問反政府武裝及由他們控制的城市。在報道立場上微帶有西方典型的觀點,但在內容上算是做到了公平客觀的陳述。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個內戰前線城市,反政府武裝和政府軍在市內作拉鋸戰,據說三分之一的城市已成為廢墟。記者訪問了專門從歐洲回敘到當地出任總督的前商人,他說政府軍已收復了市內大部份地區,並且著手開始重建。他帶記者參觀一個即將完工的度假村。當日敘利亞政府的旅遊部長也前來巡視,向記者說剛在另一個城市舉辦了國際旅遊節,效果相當好云云。記者旁白引用了網上反政府武裝對阿薩德政府推廣敘國旅遊的嘲弄,並配上經戰火摧殘的城市畫面。   當下的敘利亞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國家,反政武裝控訴政府的暴行,而記者在政府控制地區街頭訪問,盡是痛恨恐怖分子的民眾。其中一位被訪者指責美國要逼阿薩德下台,但敘國人更怕國家如伊拉克和阿富汗一樣,失去了仍然努力為百姓提供服務的政府。記者說原定最後一天採訪是去採訪醫院裡的傷員,但臨時被安排去聽敘利亞交響樂團的演出;畫面所見,全院滿座,報道亦隨著樂聲而收結。

人多好辦事

  中國開放二胎的消息幾乎成為了全世界的頭條新聞,都在熱議中國一孩政策的前因和後果,以及開放後又將有何利與弊?但商界關注的,並不是西方媒體好炒作的道德角度,而是錢途。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說「過人多好辦事」。惹得後來被批評導致人口爆炸,拖累經濟發展。在實施計劃生育後,西方國家便一直批評這是違反人權和不人道,而在中國社會也陸續產生相關的各類社會問題。如今全面開放二胎,出現了一個怪現象,西方國家的反應比好些中國老百姓要激烈得多,有的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美國官員則說限二胎也是不道德。   筆者跟一些正在生育年齡的國內年青夫婦聊到新政,他們都沒有太興奮的反應,是否生二胎,主要還是要計算經濟上能否負擔得起。   生育政策本來就是一個社會經濟議題,只是到了西方社會才把它看成為單純的政治問題。當年要實施一胎政策,是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現在全面開放二胎,也是基於社會經濟的考量。當然,在政策執行其間出現的惡劣問題或個案,也是不能抹殺的事實。只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好的政策也必然會利弊共存的。   過去中國預視到沒法承受巨大的人口增加壓力,便以強硬行政手段壓住人口增長速度。踏入廿一世紀,中國社會奔向小康,有了較計劃生育時代更厚的社會力量和資源,適度的人口增長不再是壓力,而是需要。二胎政策一出,消費業如打了強心針一樣,看來刺激內需的力度比過去任何政策都來得有效。生育政策的緊與鬆之間的轉變,不應作刻板的道德審判,審時度世,依時制宜,才是為政之道。

美式思維

  白宮派遣戰艦到中國南海島礁無事生非的時間是經過刻意選擇的,首先是在習近平國事訪問美國之後,起碼保證了兩國領導的會晤不會因此而生變。而具體時間則是英國最高規格接待習近平之後,中共召開五中全會之時,其惡意挑釁的味道千里以外都能嗅得到。美國媒體對此行動大肆宣傳,而一眾小弟國亦紛紛出來叫好助威,但美國真的得到什麼呢?   首先,美國證明了自己敢於正面挑釁中國,其次是在打臉北京後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後果,中國是不敢在南海動武的。白宮期望給北京難堪,便可以顯示自己仍然是世界的唯一霸主,沒有哪個地方是美軍不敢去的。不過,奧巴馬能收到的實質「好處」也只僅僅限於這些虛榮而已。在此過後,中國絕不會停止在南海的建設,也由於美軍的闖入,反而有了更強的理據加強在南海佈防。   至於其他經濟和政治層面,表面上美國威風了,但這幾小時的風光就能換來中國在其他領域上向美國讓步嗎?中國就會從此服軟嗎?當然不會,這只會打消了北京對美國可能抱有的一丁點期待而已。   白宮幕僚的智力真的不敢恭維。除了美式足球般的本能衝撞外,完全失去體察全局的洞悉力。與中國交手是長期和艱鉅的,特別是中國仍然呈上升之勢,而美國已走入下滑軌道上。美國難道真的要定期在南海巡邏嗎?這無謂軍費能花多久,中國的南海島礁不會因為美艦到來而下沉的。南海本無事,美國自說自話保衛了南海的航道自由,除了幾個附庸小弟,於國際關係上又何影響呢?所以,一言以蔽之:「枉作小人」。

認知錯亂

  在慶祝台灣光復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大會上,馬英九又做他一貫的兩面討好角色,說對於日本人在殖民地期間在台灣的「建設」,如水庫等,應予以肯定。馬此番說法是嚴重的認知錯亂,其惡劣程度與李登輝和蔡英文認日本為祖國沒有太大的分別。   說到底,馬英九就是不敢徹底否定殖民地統治。也許有些人確是這樣認為,如台北市長柯文哲,他直接說「殖民越久越進步」;一些香港的戀殖人士也有類似的觀點。他們對於施以殖民統治的國家心存感激,所感謝的主要是殖民主義者留下來的社會硬件建設。   這是多麼可憐和可悲的感謝,難道馬英九和其他戀殖人士真的不知道日本並沒有為台灣做任何建設,他們過去只是在日本新佔的領土上建設日本人的「新家園」,如果出發點是醜惡的,難道因為客觀成品的實用性,就可以視作為恩賜嗎?雖知道殖民地在當地所搞的任何建議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的,被奴役和壓逼的人民為何要感謝?家園被匪徒侵佔,原主人被暴力對待及淪為奴僕;匪徒在佔來的居所粉飾,大興土木後被警察趕走了,慘遭凌虐者需要歌頌「前主人」的功德嗎?   在國家民族的歷史大原則上絕不能含糊,也不能搞和稀泥。殖民本質就是侵略,就是剝削,是沒有任何正當性和正義性質的。美國自身曾經歷殖民統治,所以就算美國侵佔了別國的土地,也從來不會以殖民稱之的,必美其名為托管地,因為美國人明白「殖民」一詞的大是大非。悲哀的是曾經殖民統治的台灣和香港,竟有一些人被奴化至認知錯亂,直線或曲線讚美施暴者。民族本位沒有站穩,任何慶祝光復或勝利的儀式都是枉然。

帝國復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被形容為「超級國事訪問」,因為習受到了英國極高規格的接待,連主持奧運會也板著臉的女皇,亦親自率領皇室成員熱情地款待習主席。若論派場及熱情程度,即時將稍早前的習奧會比下去了。英國到底為何如此重視習近平的來訪呢?箇中自有玄機在。   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一等超級大國,殖民地遍佈全球,有日不落國之稱。除了自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外,亦因為曾統治過歐亞美非澳五大洲上的無數地區,英國政客的世界觀與美國同輩是大不相同的。英國人經歷過橫掃天下的光輝,也嘗過瀕臨亡國的危機,至戰後被逼逐一放棄手上的殖民地,屈從於美國的領導,英國更懂世界格局的變化。   而美國就不一樣了。不論是開拓時期,或是獨立戰,以至戰後奠定其世界超級大國地位,美國這兩百多年歷史一直是持續往上發展,最重要是每升一個台階,總是靠著戰爭來完成的。所以,真正信奉槍桿子出政權的是華盛頓。因此,面對中國的崛起,白宮首先想到的是軍力部署。從而至使就算迎接習近平來訪,白宮也不忘擺出針鋒相對的陣仗。   英國不需要與美國一樣日夜想著如何保持世界領袖的一哥位置,所以不必把中國作為先天性的對手。無論是加入亞投行,或是接受中國投資核電,英國看到的是如何搭上中國的便車,好讓這老牌帝國也有復興的一日。且看,歐盟成立了,英國人不棄英鎊,現在還鬧著要脫歐;當美國鎖定中國為對手時,倫敦卻張開雙手迎接北京。這在在都說明英國人的政治眼光和謀略之高明,風水輪流轉,大英帝國絕不會為在滑下坡的舊盟友而犧牲自家利益的,說不定還指望哪一天也能超越美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