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中港為何矛盾 (三)

  國內人口移居香港從來都沒有間斷過,較大規模的遷徙也有好幾次,分別是辛亥革命前後、日本侵華戰爭時期至香港淪陷為止、國共內戰時期及其後的難民潮、六十七十年代的偷渡潮等等。內地政局動盪和戰亂是前三波移民潮的主因,移民中包括內地達官貴人,文化知識分子和商人。至於七十年代的大批偷渡者,絕大多數是為了經濟原因,以普通勞工階層為主。   不同時期的國內移民對香港這彈丸之地都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企業家和富商成為了香港工商業的新生力量,急增的人口正好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勞動力。香港文化藝術的根基,也是由這批早期國內移民打下基礎的。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同聚香江,出於地域文化差異與現實生活的競爭,矛盾或衝突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在香港經濟仍是不堪發達的五六十年代。不過,就算當時香港普羅百姓的生活條件都不理想,卻沒有如今天的排外情緒。相反,社會鼓吹的是同舟共濟精神。如果有看過港產黑白粵語片的讀者,都會發現「守望相助」、「刻苦奮鬥」、「南北一家親」等等是當時電影的主旋律。直至七十年代港台製作的《獅子山下》仍沒有偏離這主調。   不單新舊移民在香港能融洽共處,對於相對生活更困苦的國內同胞親友,香港人都是全力的支援。羅湖橋兩岸是不同的政治制度,但中港兩地百姓同根生的感情極為強烈。筆者自懂事之後,不知多少次跟隨家人帶生活物資回鄉,經手包裹寄回鄉的糧油食品也不計其數,彷彿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是一種心甘情願的責任。母親勞累了一整天把東西擔回廣州,坐下來後沒有半句怨言,只有親人團聚的溫馨。   所以,現在一些港人高喊「忍夠了」,抗議香港太多內地人,其實是一種很值得研究的心理狀態。因為論內地人口移居香港的速度和數量,自八十年代開始便放緩,原因是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在推倒四人幫之後,如何制止中港邊界偷渡潮是北京的難題之一,但自葉劍英與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政策,吸納港商到廣東投資後,偷渡潮便自動的消失了。在原居地有良好就業機會,冒險偷渡到香港已經沒有意義了。所以,就算是回歸之後,香港人口的增長保持穩定,自 2001 以來,年度人口增長多不及 1% ,內地移民潮已一去不返。   那麼,為什麼一些香港人又會偏偏現在才感到內地移民的壓力呢?其中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之後,香港人接觸到很不一樣的大陸來客。 (待續)

中港為何矛盾(二)

  從如食水和糧食等必需生活物資、到為商家提供勞動力與市場、為專業港人員提供高薪職位,以至近年自由行帶來的火旺零銷生意等等,均指向在物質和經濟層面,中港互動的最大受益者應是香港。香港缺乏天然資源,背靠大陸自開埠以來便是香港的優勢;然而,近年甚囂塵上的所謂「中港矛盾」,所指的又是什麼呢?   熱烈炒作「中港矛盾」,以蝗蟲來形容大陸人的全版廣告,大標題說:「香港人,忍夠了」,而廣告羅列出來忍無可忍的事例則包括:搶購奶粉、自由行、分教育資源、雙非孕婦。就此四項中的奶粉和自由行是給香港的直接經濟利益;教育資源方面亦是如此,香港中小學面臨殺校威脅,大學收生不足,導致大一新生水平下降,多了內地學生只會有利香港教育長遠發展。而似乎最不合理的雙非孕婦搶佔產房問題,其實是政客和媒體的炒作。依實例統計,去年共有九萬名內地孕婦到港生產,其中三萬五千名為雙非,而在此其中沒有經合法申請預約,非法衝急診室的共有一千一百宗,佔雙非總數的 3% ,總內地到港產婦的 1% 。   與此同時,例如東鐵上因吃零食而大動肝火、港婦在巴士上破口大罵大陸遊客十數分鐘,以及充斥香港網站的歧視和嘲笑內地人的言論,其根源真的來自資源被侵佔的「切膚之痛」嗎?廣東俗語:「雖無過犯,面目可憎」最恰好來形容這種歧視心理。而這種似乎存在於部份普通市民歧視心態,其實與政治大環境離不開。香港泛民主派政客自回歸以來便積極煽動抗中拒中,在政治上千方百計阻撓中港結合,狀告港珠澳大橋是其中的經典。而泛民逼切與內地劃清界線,是源於一種心理的不適應,沒法接受失去殖民地身份;這又與部份港人沒法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現狀是類似,大有同是天岸淪落人的惺惺相惜認同感。   有說法指大量內地人湧港,破壞了港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可是,內地人大量湧港並不是這幾年或回歸後才發生的,但為何過去就沒有引起過如現在的排外情緒?   香港被英國人強佔之時,只不是一個人口稀少的漁村。晚清革命期間,香港成為革命黨人的集散地。在其後的數十年間,隨著中國內地戰亂頻繁,香港也成為內地商賈士紳避亂的首選。這一時期的移民潮沒有引起香港原居民的反感,反而是助香港從漁村走到商埠,建設新文化新文明的新力量。二戰前後,包括中國南北各省不同階層人士繼續流入香港。不同省籍的文化和方言共處自然會產生矛盾,也反映在日常生活用語和娛樂文化中。如稱講國語者為「 now 鬆(即國語發音的老兄)...

中港為何矛盾(一)

  「中港矛盾」成為近年香港的一個熱門議題,由表叔阿燦到蝗蟲,由搶奶粉到搶產房,由東鐵零食到反自駕遊,忽然間似乎中港之間有數不盡的矛盾,更有港人在報上刊登港告說「忍夠了」。到底矛盾何來?又應如何面對呢?「中港矛盾」到底是一項真議題,抑或是偽議題呢?   一大堆的所謂矛盾可粗略歸納成兩大類,其一是資源類;另一類姑且可稱之為「順眼」類,意即是純粹因看不順眼而起的爭執;這兩類之間又互為因果。要理清什麼是中港矛盾,必先要逐一清晰羅列所謂的矛盾點,分析事理對錯,排除情緒因素,才能更深入明白這些矛盾是否成立,以及如何解決。   以雙非孕婦為例,經常聽到大陸孕婦令到香港孕婦沒有足夠床位,但如果從統計數據和政府政策分析,便會發現沒有預約的大陸孕婦衝急診室產子的新聞雖然很搶眼球,但論個案其實是極少數。大部份到港產子的大陸孕婦都是有預約的,造成床位不足與港府部門的政策規劃失當有關。所謂資源被搶佔,完全是港府可以調節的狀況。   至於奶粉問題更是奇怪,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貿易港,出現某些商品供應不足情況理應是短期偶發問題,為什麼會「惡化」成為兩地消費者的矛盾呢?在全球經濟不景的今天,向來公認機靈過人的港商,該歡迎也來不及,出現斷供情況應是一項快樂的煩惱。說香港奶粉都被大陸人搶購了的講法很不合邏輯。   其餘如大陸生佔了港生專上大學學額、港商店只會招待大陸客因而待慢「自己人」、開放大陸客自駕駛會污染香港空氣、自由行人數過多弄髒了本地公共設施等等,表面上都似乎是資源問題,卻其實都是看不順眼而已。   因為如果說中港矛盾是因為香港資源被侵蝕,相對於香港從中國大陸所取得的實質資源利益,目前炒得最熱的幾項所謂「利益」矛盾,根本細微得不成比例。例如,港人每天飯桌上的魚肉疏菜、飲的東江水、港人以大陸為基地設廠做生意或工作、更不要說公認救活了香港零售和旅遊業的自由行。還有香港被選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以及與廣東珠三角經濟圈的結合發展等等,香港從中國大陸取得數不盡的資源好處。   中港的更頻繁互動中,香港是佔盡了便宜,而之所以部份港人會心懷怨懟,其根源是心理不適應。 (待續)

親親不親

Image
  奧巴馬總統昨日下午突出現在華埠一家酒樓,下單買了兩大袋外賣,然後與茶客握手合照。好些網民都稱讚總統親民,沒有架子。一九九六年之時,克林頓總統也曾突訪華埠,到一家餅店買月餅吃,同樣被讚譽為親民總統。這些講法都對,但也不完全對。   首先,親民是不應受到讚賞的,因為如果相信人人平等,相信民主,那靠選民選舉出來的總統便沒有理由不親民。公眾可以譴責包括總統在內的擺架子驕傲公務員,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資格向百姓顯威風。依同樣道理,所謂的親民應是最起碼的要求。如果有民選公職人員當選後便以為自己高人一等,那是完全背離了民主精神的封建思想。   再者,所謂突訪只是相對被訪者而言,其實都是一種設計,並且預期要達到某一種政治效應。兩次總統到訪華埠都是大選年,亦都是去出席政治籌款會時「順道路經」的。還有,這兩次都有不同的政治事件背景。克林頓當時為了競選連任而同意福利改革法,導致大量沒有入籍的合法移民失去聯邦福利。還有是當時克林頓也受到華裔政治捐款「醜聞」困擾,三藩市灣區也有曾經積極替他籌款的華人被捕下獄。克林頓到華埠吃月餅是為了表示自己沒有疏遠移民社區,尤其是華裔。   至於奧巴馬,他曾多次到三藩市籌款及出席活動,經常到的是矽谷科技公司,富豪私宅或大酒店,這次是頭一回到華埠的餐館。儘管奧總在餐館內十分平民化,但當著習近平還在美國訪問期間,總統忽然與華裔市民高興合照,還把照片放到白宮官方網站的首頁,很難令人不聯想到這是與習近平在公關戰場上較勁。   據在現場的友人說,特工和記者團早奧巴馬約三分鐘到達,特工進入酒樓後便管制人流,禁止進出或上下層走動。當各人不明所以之際,以及記者就位後,總統出現了。於是總統買外賣和與民眾親切交流的鏡頭便一一上版,佔住了各媒體的顯著位置。這算是親還是不親,看官大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習會農民奧見茶客 中美公關各顯身手

  在美國農業大州愛荷華州的馬斯卡廷鎮,有幾戶農莊日前興奮地迎來了一位貴客,也是一位故人。他就是廿七年前還在中國沿海城市任職,到該鎮考察農業的習近平。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首站到了華府,與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正式會面,也到了國務院出席由副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希拉莉主持的午宴,但論行程的亮點反而不如農莊行。與此同時,基本上是板著臉會見習近平的奧巴馬,昨日趁著到三藩市為競選連任籌款之時,突擊去了當地華埠一家廣東酒樓買點心,笑容滿面地與茶客握手,中美公關戰術大比拚就此精采登場。   習近平選擇到馬斯卡廷訪問有著特殊的意義,除了個人念舊因素外,此行的政治意義更為重大。美國政府以至百姓對於這位準中國最高領導人所知有限,習近平到馬斯卡廷間接地告訴美國人:「我是懂美國的」,廿七年前便到過這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考察。一絲絲的個人連繫於曾經接待過年青習近平的農場莊主人來說,可能是人生中的美好回憶;而對愛荷華州其他農民來說,他們卻有更多喜歡習近平的理由。   在二零一一年,中國進口了總值二百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成為美國農業最大的外銷市場,並為美國工人提供了十六萬份工作職位。愛荷華州是美國豬肉、大豆和飼料用玉米的最大生產基地,當地農民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說,熱切期望習近平的到訪能進一步擴展愛州農產品輸往中國。習近平向他們表示足夠的糧食供應對十三億中國人十分重要;而與時同時,中國於美國農民來說何嘗不是同等重要。兩國農業部長十六日簽署了為期五年的戰略合作計劃,白宮為此專門發出了新聞稿。   所以,習近平出現在愛州的農莊,是讓美國公眾明白兩國互利關係,不要老是以為吃了中國的虧。當國會領袖擺出所謂強硬姿態向習近平就諸多問題施壓時,出現在電視機前的愛州農民卻說他們歡迎中國也來不及。在公關戰上,習選擇到愛荷華是明智之舉。   但講到做公關的專業程度,美國政客敢說是天下第一的了。奧巴馬總統十六日到三藩市出席富豪家宴,預計可以從中收到三百萬美元的競選捐款。與美國總統吃飯或拍照是極昂貴的,參加三藩市總統晚宴的每位客人便需要付出三萬五千八百美元。自從佔領華爾街運動以來,奧巴馬多次公開表示關切美國的貧富懸殊問題,並且提出加徵富人的入息稅。在百分之九十九與百分之一間,奧巴馬很懂得如何搞平衡,在出席富貴籌款會之前,突然間到了三藩市華埠一家廣東酒樓買外賣。   據跟隨在總統左右的白宮記者團所發的通稿,總統是在接近下...

林書豪熱

  林書豪昨晚到多倫多應戰,戲劇性地在最後十五秒贏得了六連勝,讓林書豪熱溫度繼續上升。豪哥八面威風,把科比拜仁也比下了,球評家和球迷們用盡所有形容詞去表示讚嘆之餘,友人日前在興致勃勃地談到林書豪時的一句話,卻開啟了我對豪哥熱的另一種反思。   友人說:「台灣籃球員林書豪在 NBA 好不威風呀!」   「台灣籃球員」?林書豪不是在美國加州出生的華裔美國人嗎?什麼時候變成為台灣的籃球員了。同種同族的光榮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林的父母來自台灣,稱林書豪為「台灣之光」也沒什麼不可,但稱他為台灣的球員則有些令人費解。 NBA 有史以來沒有幾個華裔球員,王治郅是第一位,這也只不過是十三年前的事情,接續有姚明和易建聯等。前三位都可以說是中國的籃球員,他們是 NBA 球場上的外籍球員。但他們與林書豪可不一樣,林生下來就是美國人,從小便在美國球場上打滾,由高中到大學賽,到今天的職業賽,林可是地道的美國球員。   以「華人之光」來形容在美國有傑出成就的華人是常見的,這也許是來自中國文化那份特別強烈的民族認同,但也許這更真實地反映了華人在美國爭出頭不容易。以林為例,大學賽成績驕人,卻在 NBA 選秀中無人問津,最後簽約弱隊金州勇士。約是簽了,但沒有得到教練的信任,上場時間幾乎可以用秒計算。去年更不獲續約,一轉再轉才到了現在的紐約尼克。林的 NBA 路一點都不順,使到今天的勝利變得更甜蜜。我欣賞林書豪是因為他的球技,他的堅持和自信;也不否認同族三分親因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   看到在球場上的林書豪經常傳球助攻,與隊友打成一片;但在好些華文媒體卻不斷強調林的台灣或華裔背景,彷彿要把林抽離出來似的。這是一種很值得細味的心態,它反映了弱勢民族急切尋求光榮感,也反映了在國際社會裡自我認同的某種混沌。更反映了根深數千年的中華民族特性,那種曾經屹立於天地間的傲氣。只可惜那份民族驕傲感被百年戰火打得有點兒魄散魂飛了,只要有這麼一點兒機會,都會借勢爆發出來。中華民族離開真正的復興還有好一段路呀!

對「人造韓寒」問題最深刻的評論,不可錯過!!

从张铁生到韩寒:中国文化的主潮是反智 肖 鹰         题记 在 20 世纪末期以来的中国反智文化主潮中,大众文化的消费娱乐和公知学者的犬儒主义是造就“韩寒神话”的两大元素。前者需要的是“另类成功”偶像,后者需要的是“自由代言”英雄,超越真伪是非,“韩寒”就成为 1999 以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神话。 今天质疑“人造韩寒”,意义不只是要还 13 年前那个“不读书的文学天才韩寒”神话真相,也不只是要甄别作为“ 80 后意见领袖”的“公民韩寒”的社会诚信,而且是要检讨中国文化的反智主义土壤,进行对公共领域的批评理性启蒙。理性必须以求真为前提,没有求真的理性,必将归结于极权奴役和神话崇拜。 ■   1973 年“白卷英雄张铁生”和 1999 年的“不读书的文学天才韩寒”,都在各自的时代代表着当代中国反智文化主潮。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但都被自己的时代树立为“反潮流的英雄”。 ■  在安徒生童话中,大臣们极力见证“皇帝的新装”,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而且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识。基于同样的理由,“不读书的文学天才韩寒”逾越了社会质疑和文学识别而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文化主流。 ■  韩寒和凤姐,都是这个反智时代的代言人,只是在反智的愚乐闹剧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韩寒和凤姐同是这个时代最走红的人。 全文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5bc470102du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