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論說社網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上任之後,曾召集包括谷歌、推特等美國互聯巨頭晚宴,席間討論如何利用網絡推動世界各地的民間民主運動。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不斷高調提出所謂「國際互聯網自由」問題,點名抨擊一些國家規管互聯網。但別以為因此美國政府便是完全不干涉互聯網,事實上,政府一直在監控互聯網上的來往信息資料。谷歌前執行長便公開承認,谷歌有責任向美國政府提供其收集得的用戶信息;國會甚至曾提出立法授予總統關閉互聯網的權力。由此可見,美國政府深深明白到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站的政治戰略價值,並且已經積極加以利用。   2009年的伊朗總統選舉是社交網站顯露其政治力量的第一仗。選舉結束後,敗選的反對派透過推特組織群眾上街抗議,而一名伊朗女子在示威中被來自軍警的流彈擊殺的現場畫面,亦即時在網上瘋傳。美國政府對於伊朗選舉後的騷亂表現得十分雀躍,官媒《美國之音》稱讚推特的革命功能,白宮則開腔抨擊伊朗選舉不公。   今年初陸續引爆的中東茉莉花革命,群眾運動的發起者亦是以臉書和推特等社交網站作為組織抗爭活動的工具。執政數十年的埃及強人穆巴拉克敵不過示威浪潮而下台,推翻他的一批年青示威領袖,都曾經接受過美國政府資助到歐洲集訓,學習利用社交網絡發動示威。所以,社交網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社交工具,不論是主張監管或是開放,都是出於某程度的政治考量。雖然絕大多人使用者沒有政治目的,但持政治目的者就必然會使用社交網站。   臉書和推特這美國企業持有,用戶廣遍全球的社交網站均被中國政府禁止進入內地,但這並不等於社交網站政治化的趨勢沒有影響到中國。儘管中國對互聯網設下層層的監管,中國自家企業經營的社交網站,因為其本質特性,特別是微博,是無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的。政治化本身並不是問題,自有人類以來,人們便以各種方式在議論和傳播政治觀點,只是加入了互聯網的光速,和社交網的獨特運作模式後,其能產生和達致的效應便遠遠超過任何媒體了。 (之二 待續)

論說社網

  社交網絡從最初只是年青學生的玩意,到今天成為社會革命的政治工具,因其廣泛流行程度和巨大影響力,不少人開始認為社交網絡將要取代傳統的新聞媒體。社網之流行客觀證明了它存在的功能價值,但倘若真的由社網替代了嚴肅的新聞媒體,則這將不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反是危機性的倒退。   自從有了互聯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便逐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互聯網首先提供了電子郵件,讓人們可以跨越地域的即時交流信息,但某程度上它只是最完美的郵遞或電子傳真,利便了通訊,但仍未至於對社會生活模式有根本性的改變。   隨著互聯網用戶的增加,服務供應商開始為用戶開設聊天室,而且專門為不同類型的愛好或興趣開辦專門的聊天室。這可以讓網友在同一平台同時交流,具有了網絡社交的形態。從聊天室概念,一些互聯絡公司發展了以用戶個人為本且兼具社交功能的網頁服務,早期最成功的例子是 myspace ,接踵而至的臉書和推特,以及中國式推特──微博等等就不必多介紹了。   這些社交網絡改變了人們交際和表白自我的方式,幾何級數地擴大了個人社交的能力和空間,社交的對象也不限於真實接觸過的人,在虛擬的空間裡彼此可以用不真實的身份和性別交流。但這樣的一個網絡群體一直也只是上網人士的世界,與真實世界的交雜還是在不同層面上。直至政治滲入了社交網絡,接通了兩個世界,社網才真正發揮了它的強大影響力。這股影響力最大的特色是其流動性,它沒有固定的根源,也沒有特定的擁有者;它可以來無蹤跡,卻有千軍萬馬之力。   鼓動也好,煽動也好,古今中外的從政者最渴求能無窮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抓住眾人的意志,讓我志成為天下人之志,達至指揮天下的最終目的。社交網絡強 大 的聚眾功能,怎不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呢?所以,認為社交網是 人 民 自由 廣場的同時,也必須注意社網 淪 為政治工具的危機。 (之一 待續)

論說社網

  社交網絡從最初只是年青學生的玩意,到今天成為社會革命的政治工具,因其廣泛流行程度和巨大影響力,不少人開始認為社交網絡將要取代傳統的新聞媒體。社網之流行客觀證明了它存在的功能價值,但倘若真的由社網替代了嚴肅的新聞媒體,則這將不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反是危機性的倒退。   自從有了互聯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方式便逐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互聯網首先提供了電子郵件,讓人們可以跨越地域的即時交流信息,但某程度上它只是最完美的郵遞或電子傳真,利便了通訊,但仍未至於對社會生活模式有根本性的改變。   隨著互聯網用戶的增加,服務供應商開始為用戶開設聊天室,而且專門為不同類型的愛好或興趣開辦專門的聊天室。這可以讓網友在同一平台同時交流,具有了網絡社交的形態。從聊天室概念,一些互聯絡公司發展了以用戶個人為本且兼具社交功能的網頁服務,早期最成功的例子是 myspace ,接踵而至的臉書和推特,以及中國式推特──微博等等就不必多介紹了。   這些社交網絡改變了人們交際和表白自我的方式,幾何級數地擴大了個人社交的能力和空間,社交的對象也不限於真實接觸過的人,在虛擬的空間裡彼此可以用不真實的身份和性別交流。但這樣的一個網絡群體一直也只是上網人士的世界,與真實世界的交雜還是在不同層面上。直至政治滲入了社交網絡,接通了兩個世界,社網才真正發揮了它的強大影響力。這股影響力最大的特色是其流動性,它沒有固定的根源,也沒有特定的擁有者;它可以來無蹤跡,卻有千軍萬馬之力。   鼓動也好,煽動也好,古今中外的從政者最渴求能無窮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抓住眾人的意志,讓我志成為天下人之志,達至指揮天下的最終目的。社交網絡強 大 的聚眾功能,怎不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呢?所以,認為社交網是 人 民 自由 廣場的同時,也必須注意社網 淪 為政治工具的危機。 (之一 待續)

失業工與議員

    美國勞工團體昨日組織超過一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失業人士到首都請願,參與連續三天集會的人士,首仗是突擊議員辦公室,要求與議員對話,希望能當面討論如何解決失業問題。其中一批為數約廿人的佛羅里達州失業者,走到該州一名聯邦眾議員的辦公室。辦公室職員說議員不在,要求他們在門外走廊等候。但示威者堅持入內,辦公室幕僚長於是召來兩名警員,表示議員只會接見三名代表,其餘人等若不離開辦公室,將會被拘捕。最後,代表與議員短暫會面了十五分鐘,代表說雙方意見分歧太大,會談沒有任何成果。   從這則事件筆者頗有感想。首先是美國不愧是超級大國,失業工人示威也是如此有規模。試想,已經是失業了,如果沒有工會出資,個別示威者又怎捨得花旅費專程到國會山莊請願。工會資金雄厚,又聲稱握有數量龐大的勞工票,使得工會在美國政黨政治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是選戰的要角。工會政治化一方面是聲稱代表勞工福利,但工會主事人如何運用手上的權勢,以及涉及黨爭過深,也引來批評指工會已成為黨派的政治工具。被突擊的佛羅里達州議員是茶黨成員,很難令人沒有黨爭聯想。   突擊求見國會議員是好招數。位居權重的議員,平日大多只跟權貴打交道,逼他們在沒有準備和預先設計的情況下面對群眾,無論如何也是好事情。示威者們也上了寶貴的一堂美國民主政治課。議員不是你們要見就能見到的,議員的辦公室也不是隨便可以坐的。當工人坐滿辦公室求見時,職員找來幕僚長,而幕僚長則召來警察。有示威者說才知道議員原來是可以不接見自己本區選民的。   選票有多大力量?在選舉時每一位政客都誠懇地向選民討票,當選後坐進辦公室,誰是民?誰是主?也就再清楚不過了。

共和黨的困局

明年的總統選將不會出現如2008年的熱鬧情況,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競爭性,也沒有具吸引力的候選人。如果沒有程咬金殺出,奧巴馬不連任才是新聞。    上屆總統選舉的重頭戲並不是民主共和兩黨之爭,而是奧巴馬與希拉莉鬥法。極有希望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的希拉莉從初期的大熱門,至後來受到民主黨大佬們的離棄,最終在初選敗給奧巴馬。該場黨內角逐戲碼十足,雙方支持者都相當積極參戰。再加上奧巴馬嶄新的形象,不單如即食麵一樣轉眼間成為美國的超級政治明星,更可說是紅遍了全球。在共和黨那邊廂,老將麥凱恩並不十分吸引,但從冰天雪地裡找了一位大冷門副總統拍檔──佩林,即時令選情升溫。 相對於2008年的總統選舉,今屆選舉便沒有什麼看頭了。因為民主黨一方由總統競選連任,基本上沒有對手,黨內熱鬥的場景變成獨腳戲。共和黨本應是群雄競逐的格局,按理應十分精采。可惜,參加者中大多屬環保型,即是循環再上場的過氣政客。共和黨選民當然希望能有新臉孔,所以初期的領先者都是新人,除了替民主黨效力過的前駐華大使洪博培,也許與其不夠右及跟白宮友好有關。 而在新臉孔中,德州州長佩里也搶過一下風頭,不幸在競選辯論台上露了底子,原來是一位只會背台詞的空心老倌,還要經常忘詞。於是,意大利薄餅大王凱恩便成為寵兒。支持他的選民喜歡他夠清新,沒有政客味道。不過,凱恩命犯桃花,性騷擾舊案連番上台,最初共和黨的女選民還公開挺他,聲稱不相信謠言。但隨著女主角逐一登場後,還來了一位有十多年秘密關係的情人,凱恩已經沒法在保守的共和黨擂台上待下去了。 新人不管用,在選無可選的情況下,前議長金里奇「復活」了。在佩里和凱恩各領風騷之時,金里奇的競選團隊四分五裂,競選顧問拂袖而去,沒人沒錢的金里奇似乎已成為「喪屍」候選人。人算不如天算,在蜀中大將相繼倒下去後,舞台上的大光燈再度眷顧金議長。可是,見光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在成為大熱後,金議長收重金替商界做說客,以及從兩房賺得巨額顧問費之事接連被曝光。 目前與金可爭一日長短的是二度參選的羅姆尼,此君雖然風度不錯,但很難得到以信仰基督教的主流的共和黨選民支持,羅是一名摩門教徒。也許有人會提出甘迺迪是天主教徒,也不是一樣當選嗎?摩門教與天主教分別大了,在傳統基督教徒眼中,摩門教是異端,與邪教沒有什麼分別。所以,搞不好共和黨也就只能派出這個周身毛病和包袱一大堆的舊派政客金里...

無限期拘留

  美國聯邦參議院昨日以 93 比 7 票,通過新年度六千六百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案,其中條文包括批准對涉嫌恐怖分子(包括美國公民),可以不必提出起訴,便施以無限期拘留。該條文引起民權團組織批評,沒法接受政府容許未經審訊便無限期拘留美國公民。   九一一發生後,國會應白宮的要求急忙通過了《愛國者法案》,大幅擴充了政府監視和訊問涉恐人士的權力,其中最惹爭議的是政府可以秘密無限期拘留涉恐可疑人士。《愛國者法案》獲國會參議院以 98 比 1 票通過, 2006 年法案到期後,參院仍以 89 票對 10 票通過延期。對於不經審訊便可無限期拘留只是當局自認為可疑的人物,國內的民權分子早有不滿,但基於「國家安全」這個政治正確大前提,甚少國會議員願意冒險反對。現在國防預算案內又再一次確定政府擁有此無上權力,無疑是對美國崇尚的人權理念相違背。   新獲參院通過的相關條文比《愛國者法案》更甚,因為新法案授權由軍方決定如何處理被拘捕的涉恐可疑人物,可以由軍方無限期施以拘禁調查;除經軍方批准,文官系統的司法部門不得過問。批評者指該條文向軍方傾斜,給予軍部過大權力。經一些議員反對下,法案最後版本加入文字,指法案不會影響現行的美國法例。這表面是對自由派的一種妥協,保障了現有的公民權不會被侵犯;但事實上只是各說各話,不同立場人士可以有不同解讀。   法案在參院過關後,仍要經兩院聯席會議協調出最終版本,而白宮也有最後的否決權。姑勿論最終結果如何,保留政府(軍部)可以秘密無限拘留任何人的法例竟然還有如此大的市場,已經夠匪夷所思的了,更令人震驚的是國會授予軍方執掌調查和審問的程序。支持法案的議員說美國是在戰爭狀態,只是一些議員不願意承認。再一次證明,好戰文化深深地影響著美國政治。

您愛國嗎

  您愛國嗎?這是一個很容易回答卻又一言難盡的問題。香港電台一個名為《一分鐘閱讀》由李怡主持的節目,九月廿八日的節目講述了任教於北京清華政治系的作家劉瑜關於愛國的看法。 節目主持講到,當被問及:「您愛國嗎?」,劉瑜這樣回答:「對我來說,愛國是個偽命題。國家是個很中性的概念,馬克思的定義,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暴力工具。你為什麼要去愛一個暴力機器?國家本質上是政治上的組織方式,對我來說,可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   愛國與否是個人的自由,可是連最主張自由的美國也有叛國罪;意即是你可以不愛或不做任何有益國家之事,但也不能去傷害它。國籍是沒有人可以迴避的身份,就算地球上真的還有未被現代文明發現的隱蔽部族,依人類發展歷史,他們也應有對自己部族的忠與愛。美國國父華盛頓在離任總統的告別演辭中呼籲國人要團結及愛護自己的國家;美國第卅任總統 卡爾文.柯立芝 對愛國下的定義是:照顧國家等於照顧自己。林肯說:我喜歡看到為自己所居地自豪的人。   而中國人的國家觀念與西方很不一樣,中國是一個文化的中國,與西方 nation state 在觀念上有很大的差別。中國人的自豪感往往是來自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在這幾千年裡,中國曾有過不同的名稱,不論是夏商周,或唐宋明,中國始終只有一個。以至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談到中國發展,也會稱之為中華民族的復興。   所以,當劉瑜狀似浪漫地說自己只愛「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並徹底否定「愛國」及稱之為「偽命題」時,她實際上是否定中國。劉提出的理據怪異得沒法理解,她引用了馬克的話來證明國家是暴力工具,所以不值得愛。這完全是抽離了現實,因為誰都知道今天的中國還有多少馬克思主義成份。還有,劉說國家只是「政治組織方式」,這種偏狹的定義是完全背離了邏輯和現實。劉言下之意是不理會政治的人們,便大可以沒有國家,就如她所說的國家是中性的,可有可無。請問這種無政府無國家的地方,客觀存於在這地球上嗎?當然沒有,劉只是借此來間接表白她不必愛國的主張。   劉瑜留學美哥倫比亞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應該聽聞過克林頓總統曾說過:「你不能說你愛國,同時又憎恨你的政府。」而奧巴馬亦說:「當遇到似乎沒法逆轉的困難時,愛國的人們可以改變一切。」   如果中國不成國,中國人的生活會怎樣?別說這是不成理的假設,滿清便是國不成國的時代。在享受國家大學教席福利、生活在無數愛國人士血汗建設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