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無上限國債

  在標普將美國國債前景評為負面後,白宮和財政部長以笑臉回應,試圖以「一笑置之」的方式化解國人對十四萬億元長命債的憂慮。說實在,不要說十四萬億,連一億元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都已經是天文數字,也沒法想像一億元具體是多少錢。於是,十四萬億數字雖然巨大,但難生切膚之痛。而且欠銀行的房屋貨款是要償還的,但欠下十四萬億的債,誰也知道已經是沒有清還的可能,因而產生一種心態──「這與我何干呢?」   癮君子不以毒為毒、賭徒不怕輸錢,借債成癮的自然也不怕欠債了。所以,當國會每次討論是否批准提高國債上限時,總覺得像一齣鬧劇。財長蓋特立深知由國會審批提高上限只是一種形式,周日上電視節目時用輕鬆且肯定的語氣說──國會議員們知道必須通過它的。   國會於一九一七年通過法例,設定聯邦政府借債上限,倘財政部需要超額發債,便需要國會通過新的上限。設限的原意是讓政府警惕不要輕易借貸,而國會則擔任監管角色,糾正政府的財務管理問題。可是,當民眾沒有感覺,政客又認為理所當然,國債便如一個無底的可透支帳戶,誰不去取錢呢?自一九九七年克林頓時代至今的十四年間,美債上限便已經上調了十一次,第十二次正在國會審議當中。國債上線亦已經由九七年的五萬九千五百億元,上調至十四萬億二千九百四十萬元。不過,按財政部的計算,目前的上限於五月中便會到頂,如果國會不通過新的上線,聯邦政府便不能再借債,若干政府部門便要因為資金問題面臨關閉。   不要看目前兩黨議員都為國債上限而爭辯,其實他們心裡明白,美國已經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再次提高債貸額。徒具形式的國債上限,說明美國政府已經嗜債成癮。依常理,一個長期借債度日的人,如何才能打破對債的依賴呢?一、沒有人再願意借錢,二、忽然發大財,三、量入為出有盈餘了。   因為美元貶值關係,確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大情願借錢給美國,但因為歷史因素,都上鈎了,要脫鈎也不是一時間能做到。再者,拋售美債也許只會引來更大損失,唯有繼續令債仔生存下去,否則便血本無歸。 那美國政府能發大財嗎?這當然有可能,只要美國經濟發展好,稅收大幅增加,便可以開始償付積累的債務。但這當中有一個前提,就是開支不能超過收入。可是,聯邦政府的最大宗開支──聯邦醫療、社安金和國防,幾乎全是老虎屁股。加上花的不是自己的錢,過去十五年來,聯邦預算已經翻了一翻有餘,從一點六萬億元,至今年的三點八萬億元。 國債與預算是至關美...

華爾街發炮

  正在民主和共和黨屯重兵準備就新年度預算開戰時,意外地華爾街昨日發炮突襲,發表報告將美國國債前景定義由「穩定」下調為「負面」。標準普爾為美國債券評級六十年以來,這是頭一次給予美債負面評價。   在美國經濟真正的衰退之時,標普沒有發表不利美國經濟的評論,但在失業狀況回穩,實體經濟稍為復蘇之時,選擇在新一輪預算案爭議剛開場後,精準如聰明導彈般對準華府,顯然並不是普通的經濟報告,而是帶有濃濃的政治火藥味道。由於奧巴馬是預算案的起草人,這枚聰明彈雖然或許會波及周邊,但受重創的應是白宮。   如美債被降級,意味著聯儲局要用更高的利息來推銷國債,也等於聯邦政府每年償還的國債利息將要加大。自金融海嘯後,美國已先後兩次採取量化寬鬆,即是「印鈔」。由於經濟起色不大,有說法聯儲局正準備第三次量化寬鬆。可是,標普這樣大喝一聲,聯儲局便可能要顧忌三分,因為再推出美國債的成本將上升。   不論標普高層在盤算什麼,白宮和國會山莊的政客肯定已經收到信息。標普說得不錯,國債如山,兩黨政客因為自私的政治利益,只會爭拗而沒有提出具體償還債務的方案。標普的信息不是對美國的經濟沒有信心,而是對美國的政客和兩黨政治對立失去信心。   美國是一個超前消費的大國,靠借債來維持國家發展,其惡劣程度遠比殖民地時期的列強為甚。不同者是,殖民地需要武力反抗才能趕走霸佔他們資源的列強;如今只要其他國家不買美債,或者要美債加息才賣帳,或更甚的拋售美債,對美國的影響將是難以估計的。

那場被刻意淡忘的阿富汗戰爭

     廖梓源於二零零八年在美國矽谷高中畢業後一年,決定參軍報國。經過半年海軍陸戰隊訓練後,去年初他被派駐風景宜人的夏威夷;到十一月,他隸屬的部隊奉命前赴阿富汗。今年農曆新年大除夕,他在臉書上留言:「幾個月後再見」;可惜,留言落空。四月三日,才廿一歲的廖梓源在阿汗富南部赫爾曼德省陣亡、犧牲了。   廖梓源的陣亡消息除國防部的兩行簡短公告,就只有三藩市灣區的地方媒體報道。有關阿汗富戰爭的消息已甚少在美國主流媒體曝光,除偶然看到炸彈襲擊的簡訊外,當地戰況訊息幾乎絕跡。阿富汗戰爭有意無意地被淡化。   不過,赫爾曼德省的激戰一直沒有停止,該處是塔利班的根據地,也是世界第一大鴉片種植場。自美軍於十年前進入阿富汗後,一直沒法完全攻克該省,兩方長年戰鬥死傷慘重。二零零六年一月,英軍從美軍手上接過這燙手山芋,然而以全年計,美軍仍有九十八人陣亡。十個月後,沒料到英軍竟秘密與塔利班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各自在省內主要戰場後退。可是,證之於日後,停火從未真正實現。   從二零零六至零八年初,赫爾曼德的戰事呈膠著狀態。零八年四月,美軍派出約千人協同英軍展開大反攻,於個別戰事取得勝利。當年駐阿美軍陣亡人數也上升至一百五十五人。   競選時強烈批評布殊伊拉克政策的奧巴馬,聲稱阿富汗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真正威脅,於零九年上任後,定出伊拉克徹軍時間表的同時,卻增兵阿富汗;其中一萬一千名海軍陸戰隊被送到赫爾曼德省,並委任伊戰英雄麥克里斯托將軍為駐阿新統帥,期待這位與他僅會面四分鐘的將軍能為他「拆彈」。   此時的奧巴馬複製了他當年曾反對的伊拉克政策──布殊委派彼得雷烏斯將軍「增兵平亂」──於去年第二次增兵共三萬人前赴阿富汗,令駐阿美軍增至十萬人。增兵之餘,新領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預告將於今年七月全面撤出阿富汗。麥克里斯托對總統才增兵便公告撤軍時間私下表示不滿,經媒體報道後被撤職,由彼得雷烏斯接掌帥印。廖梓源便在這場軍中高層震盪後被派到戰況最慘烈的赫爾曼德。   彼得雷烏斯今年一月向國會報告阿富汗戰況時,說塔利班的戰鬥能力萎縮,美軍更在赫爾曼德省與當地最大部族達成和解協議,部族領袖承諾停止襲擊美軍,並會抵制塔利班。不過,參議員利伯曼卻撥冷水說:「任何人都不應有錯覺以為情況已經轉好了」。事實也是如此,駐阿美軍陣亡人數在去年已急升至四百九十九人,今年至目前為此已有九十三人陣亡,其中一位便是廖梓源...

轉傳:艾未未 在汶川大地震時做些甚麼?

轉傳文章: 艾未未在 汶川大地震 時做些甚麼? 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6.html

談CPI色變

         什麼是 CPI ?它是用以計算和顯示通貨膨脹狀況的消費物價指數,中國政府日前公佈三月份 CPI 升 5.4% ,達 32 個月以來的新高。美國政府昨日也公布 CPI 最新數據,三月份單月物價上升 0.5% ,全年上升了 2.7% 。相對中國而言,美國民眾承受的通脹壓力似乎細得多。可是,統計數字與現實生活之間顯然是存在一定差距。 開車的民眾會發現汽油價已經上升至接近零八前的高位,每次加油花費五十元或以上已屬平常事。負責持家煮婦們都會知道,蔬菜肉類升價絕對不止 2.7% 。據美國政府公佈的 CPI 數據,在細項分類中會發現,新鮮蔬菜價格自二月份上升 6.7% 後,三月份再上升了 4.7% ;肉類、魚類和雞蛋等對比去年同期升幅達 7.9% 。汽油方面,三月份上升 5.6% ,對比去年同期更是大幅上升了 27.5% 。 《美國今日》報有更貼近民生的數據分析。截至今年二月的過去半年內,國內飛機票已經上升了 22% ,朱古力在三月份單月升價一成。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三月,咖啡脹價 27% ,漢堡包也逃不過加價潮,因為年肉將加價達 15% 。另今年首季新鮮蔬菜已脹價 23% 。加價商品的清單是沒法寫得完的,由朱古力到廁紙,可謂無一倖免。 可是,政府公佈的總體消費物價指數卻上升才不到百分之三,那又是什麼原故呢?統計上包含的商品和服務類項目繁多,在平均出一個綜合數據後,便不能反映最直接影響民生的商品價格動態。仔細了解 CPI 可能並不容易,但要找出美國物價上脹的元兇卻不是太難,兩大兇手分別是持續貶值的美元,和不斷上升的油價。中國政府因為通脹而飽受民怨壓力,需要一再重申政府會採取措施平抑物價。由於在統計學上美國通脹不算嚴重,政府也沒有任何行動的跡象,奧巴馬昨日才說不要打國家戰略儲油的主意,白宮不認為在高油價問題上有什麼可以做的。

奧巴馬減赤大計最頑強的對手

  二零零四年,面對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布殊作出滅赤承諾,宣稱五年內聯邦預算赤字減半,使二零零九年的赤字低於二千三百億元。已經宣佈競選連任的奧巴馬總統本月十三日也作出類似承諾,誓言要在十二年內減少累計赤字四萬億元。如果歷史真的能告訴人們什麼教訓的話,那奧巴馬達到減赤目標的機會極不樂觀。   布殊連任成功之後一個月,白宮預算主管便改變口風,澄清赤字減半並不是指絕對值,而是指降低赤字佔GDP總量的百分比。這會計小把戲為總統帶來寬闊空間,只要GDP總量增長,赤字也可以相應增長,讓競選時減赤至二千三百億元的承諾徹底虛化了。可惜,二零零八年的聯邦赤字已上升至四千五百九十億元,就算用了多寬鬆的計算法,減赤目標已完全沒有希望。到二零零九年十月,聯邦政府公布預算赤字因為金融海嘯火速升至一萬四千億元。至此,五年減赤承諾已徹底泡湯,但早在最新赤字數據公布前的十個月,布殊已經落任了,回到德州安享優悠寫意的田園退休生活。   相比於布殊,奧巴馬的減赤承諾便更玄了。布殊承諾在第二屆任期結束之年減赤一半,而奧巴馬就算連任成功,任期也僅餘五年半,卻開出一個長達十二年期的承諾。這是謹慎、沒自信抑或是更狡滑呢?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之下,民眾向政客問責的唯一機會是不再支持他們連任;可是,總統只能連任一次,不論是布殊或奧巴馬,都選擇在競選連任時慷慨激昂地提出滅赤大計,信誓旦旦的樣子,也許為他們贏得一定的選民支持。可是,這完全是一個不需要負責任的承諾,因為當諾言被證實是謊言之時,選民已經再拿他們沒法子了,亦分毫無損他們的退休總統禮遇。   當年布殊玩弄赤字與GDP比例,將十二位數的赤字轉化為個位加定點的百分比。奧巴馬提出十二年減赤字四萬億後,亦被批評為會計遊戲,因為四萬億似乎是一個龐大數目,但卻迴避了美國國家財政的真正危機──國債。目前美國國債高達十四萬億元,減赤不等同減債,因為國債的增長與聯邦赤字是不同步的。年度國債增長幅度過去便曾超過赤字增幅。因為諸如各種臨時特殊開支或社安基金收入的使用等,均只會增加國債而不影響計算赤字。也即是說,就算未來十二年赤字有所降低,那十四萬億元國債仍然可以不動如山,假若不是更壞地向上升的話。   龐大的美國聯邦預算包裹著太多的政治計算,與選舉和兩黨政治利益糾纏不清。當赤字和國債數字驚醒選民之時,政客便以最簡單的算術表達讓百姓安心。不是說減赤一半,就是說多少年後減多少萬億赤...

被遺忘的戰役

  奧巴馬的競選連任運動已正式展開,共和黨的挑戰者們也在積極部署,相信雖然美國經濟不濟,選戰的開支也將會再創紀錄。選戰硝煙逼近,便想起了當年引人觸目,普遍被介紹為反戰「民間團體」的 MoveOn 。近日再次登上該組織的網頁,有令人意外的發現。    MoveOn 雖然表示是沒有黨派立場,但以其當年積極發動各類反伊拉克戰爭的活動,以及支持奧巴馬的立場,很難讓人相信它不是一個民主黨外圍組織。 MoveOn 最具爭議的行動是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指獲布殊任命為伊拉克戰場統帥的將軍出賣人民。 2008 年奧巴馬最後成功當選,與人民厭惡伊戰不無關係,而在草根階層煽風點火的 MoveOn 功勞不少。   可是,今天的 MoveOn 網頁已經找到一絲半點關於伊拉克或阿富汗戰爭的內容,看不到任何反戰的影子。奧巴馬競選承諾之一是結束伊拉克戰爭,善用美國軍力到有需要的地方。也許是由於奧巴馬自去年開始已經從伊拉克撤回了所有戰鬥部隊,又承諾今年底全部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所以反戰已經不是一項政治議題了。事實上,去年的國會中期選舉,兩黨都沒有拿戰爭作為焦點。   糾纏美國多年的中東戰爭真的結束了嗎?從網上搜尋一下關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數據,會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2008 年仍在競選當中的奧巴馬投票反對增兵伊拉克,指這是錯誤的政策。但從美軍死傷數字, 2008 年美軍傷亡對比 2007 年大幅下滑超過三分之二,反而是奧巴馬領了和平獎,再向阿富汗增兵後,美軍在該兩個戰場上的死傷才再次急促攀升,遠遠超過 2008 年水平。在兩戰的軍費開支上, 2010 年美軍駐在當人數減少了近三成七,但軍費開支僅少了一成七。按計劃今年底美軍應全數回朝的,但在明年的聯邦預算裡,還編列了一千二百億元作為兩戰的軍費。   奧巴馬經營兩戰的策略和效益有很多值得質疑的地方,但自他上台後,兩戰一下子都變得不是問題,差不多隱形了。政治顯然有時比戰爭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