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那場被刻意淡忘的阿富汗戰爭

     廖梓源於二零零八年在美國矽谷高中畢業後一年,決定參軍報國。經過半年海軍陸戰隊訓練後,去年初他被派駐風景宜人的夏威夷;到十一月,他隸屬的部隊奉命前赴阿富汗。今年農曆新年大除夕,他在臉書上留言:「幾個月後再見」;可惜,留言落空。四月三日,才廿一歲的廖梓源在阿汗富南部赫爾曼德省陣亡、犧牲了。   廖梓源的陣亡消息除國防部的兩行簡短公告,就只有三藩市灣區的地方媒體報道。有關阿汗富戰爭的消息已甚少在美國主流媒體曝光,除偶然看到炸彈襲擊的簡訊外,當地戰況訊息幾乎絕跡。阿富汗戰爭有意無意地被淡化。   不過,赫爾曼德省的激戰一直沒有停止,該處是塔利班的根據地,也是世界第一大鴉片種植場。自美軍於十年前進入阿富汗後,一直沒法完全攻克該省,兩方長年戰鬥死傷慘重。二零零六年一月,英軍從美軍手上接過這燙手山芋,然而以全年計,美軍仍有九十八人陣亡。十個月後,沒料到英軍竟秘密與塔利班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各自在省內主要戰場後退。可是,證之於日後,停火從未真正實現。   從二零零六至零八年初,赫爾曼德的戰事呈膠著狀態。零八年四月,美軍派出約千人協同英軍展開大反攻,於個別戰事取得勝利。當年駐阿美軍陣亡人數也上升至一百五十五人。   競選時強烈批評布殊伊拉克政策的奧巴馬,聲稱阿富汗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真正威脅,於零九年上任後,定出伊拉克徹軍時間表的同時,卻增兵阿富汗;其中一萬一千名海軍陸戰隊被送到赫爾曼德省,並委任伊戰英雄麥克里斯托將軍為駐阿新統帥,期待這位與他僅會面四分鐘的將軍能為他「拆彈」。   此時的奧巴馬複製了他當年曾反對的伊拉克政策──布殊委派彼得雷烏斯將軍「增兵平亂」──於去年第二次增兵共三萬人前赴阿富汗,令駐阿美軍增至十萬人。增兵之餘,新領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預告將於今年七月全面撤出阿富汗。麥克里斯托對總統才增兵便公告撤軍時間私下表示不滿,經媒體報道後被撤職,由彼得雷烏斯接掌帥印。廖梓源便在這場軍中高層震盪後被派到戰況最慘烈的赫爾曼德。   彼得雷烏斯今年一月向國會報告阿富汗戰況時,說塔利班的戰鬥能力萎縮,美軍更在赫爾曼德省與當地最大部族達成和解協議,部族領袖承諾停止襲擊美軍,並會抵制塔利班。不過,參議員利伯曼卻撥冷水說:「任何人都不應有錯覺以為情況已經轉好了」。事實也是如此,駐阿美軍陣亡人數在去年已急升至四百九十九人,今年至目前為此已有九十三人陣亡,其中一位便是廖梓源...

轉傳:艾未未 在汶川大地震時做些甚麼?

轉傳文章: 艾未未在 汶川大地震 時做些甚麼? 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6.html

談CPI色變

         什麼是 CPI ?它是用以計算和顯示通貨膨脹狀況的消費物價指數,中國政府日前公佈三月份 CPI 升 5.4% ,達 32 個月以來的新高。美國政府昨日也公布 CPI 最新數據,三月份單月物價上升 0.5% ,全年上升了 2.7% 。相對中國而言,美國民眾承受的通脹壓力似乎細得多。可是,統計數字與現實生活之間顯然是存在一定差距。 開車的民眾會發現汽油價已經上升至接近零八前的高位,每次加油花費五十元或以上已屬平常事。負責持家煮婦們都會知道,蔬菜肉類升價絕對不止 2.7% 。據美國政府公佈的 CPI 數據,在細項分類中會發現,新鮮蔬菜價格自二月份上升 6.7% 後,三月份再上升了 4.7% ;肉類、魚類和雞蛋等對比去年同期升幅達 7.9% 。汽油方面,三月份上升 5.6% ,對比去年同期更是大幅上升了 27.5% 。 《美國今日》報有更貼近民生的數據分析。截至今年二月的過去半年內,國內飛機票已經上升了 22% ,朱古力在三月份單月升價一成。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三月,咖啡脹價 27% ,漢堡包也逃不過加價潮,因為年肉將加價達 15% 。另今年首季新鮮蔬菜已脹價 23% 。加價商品的清單是沒法寫得完的,由朱古力到廁紙,可謂無一倖免。 可是,政府公佈的總體消費物價指數卻上升才不到百分之三,那又是什麼原故呢?統計上包含的商品和服務類項目繁多,在平均出一個綜合數據後,便不能反映最直接影響民生的商品價格動態。仔細了解 CPI 可能並不容易,但要找出美國物價上脹的元兇卻不是太難,兩大兇手分別是持續貶值的美元,和不斷上升的油價。中國政府因為通脹而飽受民怨壓力,需要一再重申政府會採取措施平抑物價。由於在統計學上美國通脹不算嚴重,政府也沒有任何行動的跡象,奧巴馬昨日才說不要打國家戰略儲油的主意,白宮不認為在高油價問題上有什麼可以做的。

奧巴馬減赤大計最頑強的對手

  二零零四年,面對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布殊作出滅赤承諾,宣稱五年內聯邦預算赤字減半,使二零零九年的赤字低於二千三百億元。已經宣佈競選連任的奧巴馬總統本月十三日也作出類似承諾,誓言要在十二年內減少累計赤字四萬億元。如果歷史真的能告訴人們什麼教訓的話,那奧巴馬達到減赤目標的機會極不樂觀。   布殊連任成功之後一個月,白宮預算主管便改變口風,澄清赤字減半並不是指絕對值,而是指降低赤字佔GDP總量的百分比。這會計小把戲為總統帶來寬闊空間,只要GDP總量增長,赤字也可以相應增長,讓競選時減赤至二千三百億元的承諾徹底虛化了。可惜,二零零八年的聯邦赤字已上升至四千五百九十億元,就算用了多寬鬆的計算法,減赤目標已完全沒有希望。到二零零九年十月,聯邦政府公布預算赤字因為金融海嘯火速升至一萬四千億元。至此,五年減赤承諾已徹底泡湯,但早在最新赤字數據公布前的十個月,布殊已經落任了,回到德州安享優悠寫意的田園退休生活。   相比於布殊,奧巴馬的減赤承諾便更玄了。布殊承諾在第二屆任期結束之年減赤一半,而奧巴馬就算連任成功,任期也僅餘五年半,卻開出一個長達十二年期的承諾。這是謹慎、沒自信抑或是更狡滑呢?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之下,民眾向政客問責的唯一機會是不再支持他們連任;可是,總統只能連任一次,不論是布殊或奧巴馬,都選擇在競選連任時慷慨激昂地提出滅赤大計,信誓旦旦的樣子,也許為他們贏得一定的選民支持。可是,這完全是一個不需要負責任的承諾,因為當諾言被證實是謊言之時,選民已經再拿他們沒法子了,亦分毫無損他們的退休總統禮遇。   當年布殊玩弄赤字與GDP比例,將十二位數的赤字轉化為個位加定點的百分比。奧巴馬提出十二年減赤字四萬億後,亦被批評為會計遊戲,因為四萬億似乎是一個龐大數目,但卻迴避了美國國家財政的真正危機──國債。目前美國國債高達十四萬億元,減赤不等同減債,因為國債的增長與聯邦赤字是不同步的。年度國債增長幅度過去便曾超過赤字增幅。因為諸如各種臨時特殊開支或社安基金收入的使用等,均只會增加國債而不影響計算赤字。也即是說,就算未來十二年赤字有所降低,那十四萬億元國債仍然可以不動如山,假若不是更壞地向上升的話。   龐大的美國聯邦預算包裹著太多的政治計算,與選舉和兩黨政治利益糾纏不清。當赤字和國債數字驚醒選民之時,政客便以最簡單的算術表達讓百姓安心。不是說減赤一半,就是說多少年後減多少萬億赤...

被遺忘的戰役

  奧巴馬的競選連任運動已正式展開,共和黨的挑戰者們也在積極部署,相信雖然美國經濟不濟,選戰的開支也將會再創紀錄。選戰硝煙逼近,便想起了當年引人觸目,普遍被介紹為反戰「民間團體」的 MoveOn 。近日再次登上該組織的網頁,有令人意外的發現。    MoveOn 雖然表示是沒有黨派立場,但以其當年積極發動各類反伊拉克戰爭的活動,以及支持奧巴馬的立場,很難讓人相信它不是一個民主黨外圍組織。 MoveOn 最具爭議的行動是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廣告,指獲布殊任命為伊拉克戰場統帥的將軍出賣人民。 2008 年奧巴馬最後成功當選,與人民厭惡伊戰不無關係,而在草根階層煽風點火的 MoveOn 功勞不少。   可是,今天的 MoveOn 網頁已經找到一絲半點關於伊拉克或阿富汗戰爭的內容,看不到任何反戰的影子。奧巴馬競選承諾之一是結束伊拉克戰爭,善用美國軍力到有需要的地方。也許是由於奧巴馬自去年開始已經從伊拉克撤回了所有戰鬥部隊,又承諾今年底全部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所以反戰已經不是一項政治議題了。事實上,去年的國會中期選舉,兩黨都沒有拿戰爭作為焦點。   糾纏美國多年的中東戰爭真的結束了嗎?從網上搜尋一下關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數據,會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2008 年仍在競選當中的奧巴馬投票反對增兵伊拉克,指這是錯誤的政策。但從美軍死傷數字, 2008 年美軍傷亡對比 2007 年大幅下滑超過三分之二,反而是奧巴馬領了和平獎,再向阿富汗增兵後,美軍在該兩個戰場上的死傷才再次急促攀升,遠遠超過 2008 年水平。在兩戰的軍費開支上, 2010 年美軍駐在當人數減少了近三成七,但軍費開支僅少了一成七。按計劃今年底美軍應全數回朝的,但在明年的聯邦預算裡,還編列了一千二百億元作為兩戰的軍費。   奧巴馬經營兩戰的策略和效益有很多值得質疑的地方,但自他上台後,兩戰一下子都變得不是問題,差不多隱形了。政治顯然有時比戰爭更可怕。

英雄製作法

  所謂「時勢造英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亦由於時代的不同,產生出來的英雄也很不一樣。過去常說什麼「拋頭顱、灑熱血」,似乎當英雄的都要先作出終極犧牲的準備。不過,隨著科學的昌明,社會的進步,在現代中國想當一名「為民請命」的「英雄」便快捷和輕鬆得多。   《英雄製作法》十分之簡單易學,口訣是「逢中必反,凡富必仇」,行動時越激越好,並加以大量粗言穢語。不必理會反對內容,也不必理會事理邏輯,更不必自圓其說,只要攻擊對象是政府或富人,便可以編列任何罪狀及將之奮力「置之死地而後快」,然後,施施然地站起來享受「人民英雄」光環。   經典一例是上月香港民主黨議員帶同一班 80 後青年學生到一家超市進行「癱瘓地產霸權一小時行動」。學生分頭把大量細件貨品載滿購物車,同時到各收銀櫃台付款。待收銀員逐一點算後,學生便使用細面額硬幣付帳,達致同一時間癱瘓收銀櫃台,讓超市內其他顧客大排長龍沒法付帳。期間,一名行動學生高聲喝罵超市經理,當警員到場維持秩序時,該學生更如黑社會電影般,上前面對面高聲挑釁警員,說這裡沒有罪惡發生,不要阻住他購物。這班打著反對官商勾結口號的學生,把全過程及事後感言放上網,表示好爽又好玩,好開心自己可以挑戰大地產商云云。   至於中國國內,不少人還以為現在中國沒有批評聲音,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中國國內媒體批評政府的文章和節目越來越多,口徑也越來越厲害。不過,媒體始終是政府的事業單位,雖然批評公共政策和官員表現已成爭取收視的手段,但上升至要反對共產黨執政,便要到四億網民圈裡找尋了。   都說中國的互聯網有強力的防火牆,但只要經常到大陸各大網站的微博或論壇,便知道對中國政府政權進行各式挑戰,呼籲結束一黨專政的言論,信手拈來,一點不難找,「反政府」甚至已經成為某一種時興潮流。不論是學生打架、夫妻不和、交通意外、盜賊殺人、貪官落網、外國的政變或天災等等,只要經這一批所謂自由派網民演繹,全都成為中國政府的罪名。其上綱上線程度,直令人想起文化大革命。   觀察了網上這些言論一陣子,發現歪理氾濫驚人,深深體會到言論的素質與言論自由同樣重要。今日某網站澄清一則謠言,指出網上流傳的一張路人頭破血流的照片,並非早前所說是城管打人,而是路人被高空擲物擊中的舊照片。某網民留言說:「那政府就要反省為什麼謠言都會有人相信了」 ,連網上出現不實虛假消息,責任也在政府。所謂「動輒...

平井憲夫

  日本政府在福島核電危機發生一個月後,終於認同該事故屬國際標準最嚴重的第七級核災難。日本化工廠建造技師平井憲夫在一篇文章寫道:「大家或許都會錯意了。以為核電廠是多麼高科技的先端產物。核電不像各位想的這麼高級。這些菜鳥做的核電廠,日後必會為我們帶來無窮的災難。」日本的核電廠有多安全,相信今天已是眾所周知的了;不過,平井憲夫並不是湊熱鬧的事後孔明,他的這句話是寫於 1996 年,而他本人已於 1997 年 1 月因癌病去世,死前是日本核電廠的管道工程一級技師。   在從事了廿年的核電廠建造和維修工作後,平井憲夫發表了多篇文章揭露日本核電廠在建造、維修、監管和歧視等等問題,並且組織了一個核電輻射受害者索償組織。平井憲夫的文章被印成小冊和在網站上發表,但卻招來一片責罵聲,被指造謠生事。雖然也有一些支持者,但似乎勢力薄弱,索償會在平井過身後便無以為繼。直至今年三月發生福島核電廠事件,人們才再次想到平井和他的文章。   平井憲夫指出日本核電廠問題包括: -設計完美,但施工不講究,聘用無經驗的工人,造成嚴重後遺症 -監管官員缺乏專業知識,事故調查馬虎 -維修人員水平低,非專業技工 -電廠洗腦式灌輸輻射無害論 -替法國提供核武原料 -核污染物長期傾倒到大海 -核電廠老化或出了事故也將關不了 -核電廠附近居民飽遭歧視   十五年前平井憲夫的這些警告如果受到重視,福島事件會發生嗎?又或情況會不如現在的嚴重嗎?也許人們永遠都沒法得到答案,但不得不令人惋惜的是,體內輻射感染超標百倍的平井,以生命換回來的經驗談,非但沒有得到重視,反成為人身攻擊的對象。於以利字當頭的商人和政府官員來說,「接受事實、保護百姓」原來是這麼艱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