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網民妙論

  日前在本專欄裡談到與一名香港小伙子的對話,該年青人說中國很「恐怖」,因為沒有言論自由。很明顯小伙子不是中國網站的常客。在中國互聯網上的論壇、微博和博客裡,對中國政府一本正經地批評、謾罵、諷刺的言論,可謂如滾滾長江水。在今天的中國,不乏批判或謾罵,缺乏的只是充實的內容和深度,或甚至基本可信的事實。   在微博裡有這一位網名:「意薪壹億」的網民寫道:「廢除一黨專政也許會給國家帶來動亂,也許還不如現在富強,但至少民眾會享受到更多的人權,我們會活的很輕鬆、自由。」   從「意薪壹億」的言論字裡行間,可見是一位「民主政制」追求者,主張結束中國一黨專政。不過,筆者怎麼也想不明白,活在一個既有動亂又不富強的國家,人民生活又怎會十分之輕鬆自由又有人權呢?   另一位叫「歷史袁老師」的網民寫道:「美國總統去各州履行公務,不但所有的費用都由自己掏腰包,州長還不得出面陪同。因為州長是本州人民選舉產生的,總統升不了他的官也降不了他的官,所以他不會放下本職工作去陪同總統,更不會拿本州納稅人的錢去『盛宴款待』總統。」   此貼引來八百多條評論,以讚揚美國政治清明民主,及因而對比貶評中國官員的佔絕大多數。讚賞美國否本屬見仁見智,但若基於袁老師貼子的內容來讚美,則甚是荒誕。首先,美國總統從不會自掏腰包出門公幹的。反之,總統出巡經費可是一門龐大開支,並且絕對保密,地方政府還得支付維安費用。當年三藩市便曾經向白宮追討過總統到訪的警力開支費用,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至於說因為州長是民選所以不用去見總統,這也是不懂一般政府運作才會說的話。見不見總統或能否與總統吃飯,並不是地方官說了算的,一則要看總統是否有興趣,其次要看有沒有政治利益。袁老師和意薪壹億代表著一種頗悲哀的現象──中國一些網民對民主的理解十分膚淺,個別對美國的崇拜並且已經到了宗教性質的迷信程度。

殺還是不殺

  在聯合國173議案的名義下,西方聯軍向利比亞政府軍連續發動了三天的空襲,其中最觸目的是在第二天的空襲,導彈命中了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的住所,明顯是一次斬首行動。聯國議案高舉保護平民的義旗,應是在防止利國平民受傷害的情況下聯軍才能動武的,那麼炸死卡扎菲是否也屬於保護平民的行動之一呢?   1973議案背後的主力國是法國和英國,其次才是美國。半島電視台報道,法國官員對於應否以卡扎菲為攻擊目標說法互相矛盾,似乎未能統一口徑。英國明確表示卡扎菲是合理目標,可是美國國防部長和總統一再重申,不應該以卡扎菲本人為攻擊對象。到底該殺與不該殺,為何三大巨頭沒有共識呢?發動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之前,連被襲擊國元首是否列作打擊目標也未能確定,聯盟可靠度成疑。   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殖民勢力退出中東和北菲,取而代之的是美國。但美國與歐洲殖民主義國家不同,對外軍事行動更講究名正言順,至少是表面或文字上的,聯合國的議案便成為最便利的工具。不過,此次西方國家出兵(目前僅限於空襲)利比亞,雖然同樣取得了聯合國議案,但主導卻不是老大哥美國,而是法英兩國,其中法國更是急先鋒。   法國國內經濟不景氣,失業問題嚴重,明年便要競選連任的總統民望不足四成,又被卡扎菲的兒子追討政治捐款,借一場必勝的仗來提振選情,絕對是可以理解的。而利比亞的石油出口主要是供應歐洲,英法等國急欲擺平卡扎菲,好穩住石油供應,這也是歷史以來慣常手段。

香港冇前途

  「香港冇(沒有)前途」!   這句話是出自一名香港八十後(A君)的口中。昨日與A君傾談了約四十分鐘,由日本地震談到香港、美國和中國。A君的觀點和心態,徹底讓我震撼,可是因為交淺言深,還是按壓住內心的衝動,沒有太直白的當場表達自己看法。   我問A君為什麼在美國唸完大學後不回香港,想不到他劈頭一句便說:「香港沒冇前途」。才廿歲出頭,剛離開校園,為何下如斯重話判定香港的「死刑」呢?他接著說:我們八十後在香港沒有發展機會,香港的經濟發展已經飽和。如今大學生又多,一個學士學位也沒有競爭力。能找到的工作都是工時長、薪金低一類。」原來他口中的「香港冇前途」,是因為他認為以自己的大學資歷只能找到工時長薪水低的工作,而這類工作於A君而言是沒有前途的。   談到對中國的印象,最近一次到中國已經是八年的A君很簡潔地說:「好恐怖!」 筆者:「怎麼講?」 A君:「因為沒有言論自由,異見人士會被拉去坐牢。不明白為什麼不讓劉曉波去領和平獎?」 筆者:「你讀過劉曉波那些文章呢?」 A君:「沒有,只聽過港台頭條新聞吳志森的評論。」   和A君還聊了許多,在傾談間我不斷的暗問自己,這位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心中沒有配合其青春的陽光,對香港和中國充滿著浮淺和歪曲的觀念和印象,是誰造成的呢?他口中的香港於我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因為它不是我看到的;熟悉,因為這正是好些香港政客及其傳媒塑造下的「變型香江」。   「工時長、薪水低」當然不是什麼好的差事,但於一名新畢業生,為什麼會成為他們逃離香港的理由。今天的香港,正是由無數「工時長、薪水低」的長輩建設起來的。什麼時候人們開始不再珍惜刻苦奮鬥?憑什麼可以說香港發展已經飽和?這種朗朗上口的負面悲觀意識,出自政客口中不為奇,但來自一位並未踏足社會的年青人,太過份了。   還有,出生於近百餘年來中國最太平興盛年代的年青人,竟然會以「恐怖」來形容中國。而A君之所以有此感覺,只是因為沒有言論自由,而證據就是劉曉波。對劉曉波的認識,又是來自由特區政府以納稅人金錢營辦的香港電台。   研究中國近代發展的中外書籍可以用如山堆積來形容,讀懂中國,跟進當前國家的發展,功夫不可少。可悲是香港年青人卻以一個政府官辦的笑談節目來作為他們了解國家的視窗。   腦裡重複著與A君對答,唏噓且揪心。

吳康民錯了

  議論如果不依據事實,只依成見來借題發揮,與謾罵何異。在中國政協和香港特區政府屢居要職的吳康民先生,近日發了一篇讚美日本民族性和政府效率優越於中國的文章──《對比令人慚愧——日本大地震有感》,正犯了此毛病。   「讚賞」本身包含相當主觀性,並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所謂「曹操都有知心友,關公也有對頭人」,吳先生崇拜日本民族和政府,這絕對是他的個人自由。但其文章認為日本官民在此次應災的表現將「中國比了下去」,說法既脫離事實,理據也含混不清,只是一味盲目抹黑。時下流行一種歪風,就是以為凡事有理無理地抨擊中國政府或中華民族一番,便自以為等於「先進」和「超越」。吳這種自以為進步的倒退思想,便是其中的典型。   吳說:「日本人的守紀律,不爭先恐後,不蜂擁而上搶購或爭奪救濟物質,更顯出他們的民族素質之高」。日本人守公共秩序是無可否認的,也是一種值得表揚的公德心。但吳的行文在讚揚日本人之餘,卻暗指所有中國的災民都不守紀律,都蜂擁搶物資,這是事實嗎?   更重要的是,吳把命題提到「民族性」這「高度」來對比日中兩國人民;可是哩,所用的標準,卻「低低地」降至僅以「守紀律、不爭先、不搶物資」等表象行為來進行操作;並從中得出日本民族優越於中華民族的結論。一個民族的品質就只見於排隊紀律嗎?軍隊這群體夠守紀律的了,那麼「軍隊」就是優秀的民族品質嗎?還要不要問「內裏」是正義之師,還是侵略之師?吳可能忘記或故意忽略了,日本民族這種紀律性不是今天才展現的,同一樣的民族性格於七八十年前,建設好一個井井有條的日本國後,便發兵瘋狂侵略亞洲鄰國,將中韓和東南亞的物資搜刮殆盡。這又展示了怎麼樣的一種民族性格本質呢?   何謂「民族性格」?這是一項龐大和層次繁多的複雜議題,吳純以排隊來論民族性,其膚淺度令人聞之尷尬。再者,吳上述論述既犯了「一竹篙打一船人」的通病,也脫離了日本災區的實況。日本人也許很守規矩,不過,這次災區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人插隊,而是根本嚴重缺乏救濟物資。在零下嚴寒氣溫下,災區庇護所內沒有暖氣,食物、水、被褥和衛生用品一應俱缺。最應優先獲得照顧的病人,同樣沒有得到照料。某庇護站有超過廿名從受災醫院撤離的病人,因沒有藥物和醫療照顧,死於空洞的庇護所內。   在連災區的日本地方官員和災民都抱怨政府救災不力,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國際質疑之時,吳卻充耳不聞地說:「但是(中國汶川救災表現...

連CNN記者也受不了!

靜觀其變

  每逢重大天災,媒體報道焦點都會率先放在搶救遇險人員的動人故事。在日本此次三重災難中,卻甚少傳出救人故事,因為生與死之間是那麼明顯的一道鴻溝。據發自災區的新聞報道,災區附近醫院內重傷災民不多見,大多是輕傷。記者旁述分析這極可能是因為海嘯殺人速且猛,根本沒有重傷待援的機會。   災情雖然如此慘烈,但日本人情緒相對淡定,這尤其為西方記者所稱許。一些香港記者在地震後翌日到東京採訪,見東京人不慌不忙,大災在前,沒有自亂陣腳;因而大讚日本政府救災效率高。   不過,隨著來自不同媒體在災區傳回來的報道,便會發現災區救援工作進展其實並不順利。因地震、海嘯和核災,受災地區共開設了兩千多間庇護所,收容了約五十萬名災民。可是,災難發生五日後,這些庇護所仍處於缺糧缺水缺藥品,缺保暖和日常衛生物資狀態,連基本的通訊也沒法恢復。一些庇護所讓十二歲以下及長者先分配得食物,其餘人便不保證能飽肚;有的地方要七個人才分得一張被。一間庇護所的護士對記者說,氣溫寒冷又沒有暖氣,又沒有醫生,許多長者都沒有定期要服用的藥物。一名災民向記者說,自從接到政府人員要求他們撤離的通知後,便再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的消息,也沒有電視可看,與外間斷絕了消息。   從這些報道可見,日本政府面對這場自戰後最嚴重的災難,並沒有如個別媒體所稱讚般完美,許多因災情和天氣所造成的困難,一時間也沒法克服。一些媒體到了東京便認為災情受控,是過度天真。可是,那為什麼日本災民在如此困難的狀況下仍能安靜守規呢?這應是傳統文化價值發揮了作用。日本的文明受到中國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如果要論「自強不息」,相信日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從此場災難中要學習的並不是日本政府的行政能力,而是作為個體的人民,如何發揮自身的力量,團結度時艱,在關鍵時候減輕了政府的壓力。

災難罵戰

  日本九級地震災情未過,舉世關注。在網上讀到中外媒體和網民大量不同的評論,對災情的哀傷、予遇難者的同情,以及日本社會冷靜面對巨災的讚美等是主流意見。然而,在中文網站內卻有另類場──就日本此次巨災而引發的華人網民激戰。   除感性的同悲同哀,捐錢救災外,各國人們也可以從日本巨災裡學習,好作為政府或自身災難應變的參考;或從經濟角度分災難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掌握財經脈搏。所謂經一事長一智,不論是情感或知識方面,都可從中得力,能有所體會而提升都是好事情。   不過,為什麼日本受災,中國人(不限於中國境內)卻會吵起來,並且言詞激烈地對罵。最奇怪是有的甚至罵到中國政府和中華民族頭上來,儼然成為一場對陣雙方都是華人的「中日大戰」。如果說中國社會出現了什麼狀況,有網民出手狠批,也倒是司空見慣;但日本發生事故,也來借勢自戕,實在是奇怪得很。   在臉書(FB)上,一名來自台灣的陳姓青年寫道:「這次日本地震看到好多台灣人都在幫他們祈禱,讓我想起之前四川地震時,大家都在叫好,恨不得大陸人都死光,這就是差距阿==」在百度的貼吧裡,有大陸網民寫道:「這件事要是發生在這裡,國家早就滅了,信不信」   對於日本災民的冷靜,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名男主播訪問同台的一名日本裔女記者,女記者說,這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尚崇紀律和秩序,倘若在此時公開的抱怨或投訴,會被公眾批評的。所以,他們(災民)能平靜地等待政府安排。   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民族性格不同,很多事情是沒有可比性的,只能參考借鏡。從觀察這次因日本大地震而引發的華人網民同室操戈事件,發現其實好些發言激烈的人士,都是主觀成見先行,借事件抒發既有的偏見而已。這類爭吵,本身沒有建設性也沒有價值。此刻,想起阿Q的名句:「自輕自賤」。中國要真正成長為大國,便應重拾自強不息的力量,少一些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