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陌生世界

  中東的革命浪潮持續,利比亞實質已進入內戰狀態。由突尼斯起,至埃及、利比亞、也門、巴林等等,一個全新的中東正在誕生,但誰也說不清她將長成什麼模樣。這張新面孔將如何影響到我們,也許並不是太多人此刻關心的。中東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只不過是一個是非之地,避之則吉。可是,冷眼旁觀似乎已經再沒可能了,中東革命將是美國國力消長的又一道里程碑。   美國向來以身為「最大的民主輸出國」而為榮,但中東和北非連珠爆發的群眾運動,掛在美國總統面上的並不是歡顏。作為最大戰勝國,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自信美式的價值觀念,以至政治和社會制度都是全球最高的標準。美國經濟上的富強似乎印證了這點,雖然發戰爭財的成份更主要。   出於此種大國唯我獨尊的心態,美國從沒有認真地了解別國文化、宗教或思想體系;只會讓「四夷」來學效天朝典範,有不服或挑戰其權威者,將受到經濟或軍事的制裁。美國於國內是一個民主政體,但在國際上卻是不節不扣的帝國。美軍被派駐在全球超過一百五十個地方,其雄霸天下的航母,更是無遠弗屆,可以隨時獨立發動兩場全面戰爭。不論是古羅馬、元世祖忽必烈或是日不落的英帝國,均未曾擁有過如美國般的霸力。 就算能逃過美軍的勢力籠罩,也難避開在經濟上對美元的依賴。佔據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位置,讓各國的資產均與美元直接掛勾,美元的價值牽動著全球的經濟。因此特殊地位,令美國可以印發債券方式,用油印紙換回全球的有價商品。累計至今,美國已經向全世界借用了十四萬億元,用以支撐其優質的生活和龐大的軍費開銷。   可是,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超級帝國都會犯錯,都會衰落之日。蘇聯的解體被視為美國戰後的最大勝利,但俄羅斯並沒有成為美國的附庸,東歐集團國獨立後,歐洲發奮圖強,推出歐元與美元爭一日長短。中國經歷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不甘於只做世界工廠,走上自主創新,在高新科技領域上與西方看齊。   美國財閥炮製的金融海嘯險些拖垮了整個歐洲,但中國卻能相對地獨善其身,這令到美國十分之訝異,而歐盟諸國也發現親近中國更為有利。如今,本來被美國牢牢掌握在手中的中東地區,竟然發生群眾革命,美國扶植或支撐的政權紛紛受到威脅。失去對中東的影響力,很可能意味著借石油來支持的美元也將受到嚴峻挑戰。   不論是亞洲、歐洲、非洲或中東,世界的格局在變,可惜,美國政客仍陶醉在天朝帝國的心理狀態下而未知反省。世界在變,美國如不再急謀...

轉載:「中東波」不可能在中國重演

「中東波」不可能在中國重演 2011-02-22 11:44:33 劉夢熊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0090188.html 歷史和現實已證明和將證明,無論是「蘇東波」還是「中東波」,在中國都不可能重演。但美國極端反華的政治工具自由亞洲電臺卻竭力煽動所謂「中國茉莉花革命一觸即發」,有所謂「民運人士」則在網上作出配合,號召「中國茉莉花革命」。在香港,也有人作出鼓噪。反對派喉舌借「中東波」攻擊所謂「中國專權政治」,影射中國不能「維持政權穩定以及經濟增長」,意圖在反對派陣營中借「中東波」吹響「顏色革命」號角,以便整合反對派陣營,以推翻共產黨領導和改變內地社會主義制度的叫囂為選舉造勢。反對派及其喉舌完全是昧於時事,引喻失義,悖逆歷史潮流,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井水犯河水」,違反《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損害港人根本福祉,不得人心。 2011年伊始,一場人們始料未及的「中東波」迅速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這次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動的「中東波」,以骨牌效應在埃及、也門、利比亞、約旦、巴林等國上演,這是繼「蘇東波」後另一場規模巨大的「顏色革命」。「中東波」變局與「蘇東波」近似之處,肇因都是來自於西方意識形態傳播和內部經濟危機。與「蘇東波」時一樣,西方某些政客也煽動說「中東人民力量的崛起突出了中國的『專制主義危機』」。本港反對派喉舌日前的社評,亦借「中東波」攻擊說:「中共回應西方國家對中國專權政治的質疑時,總是捧出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不同國家不應干預他國內政。」但是,無論是「蘇東波」還是「中東波」,在中國都不可能重演。 反對派引喻失義 中國豈中東可比 首先,香港反對派藉「今日中東波」憧憬所謂「明日中港波」,根本就是昧於時事,引喻失義: 第一,突尼斯、埃及等國的「茉莉花革命」又被外電稱為「饑餓革命」,說明這些國家存在嚴重的貧困問題。突尼斯「星星之火」就是因為一位大學生「畢業即失業」被迫做「無牌小販」遭取締憤而自焚,觸發民眾廣泛抗議結果引起「燎原大火」;而埃及人口近四成即三千多萬人處於赤貧狀態,這是「中東波」形成的最基本社會條件。 反觀中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執政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國家擺脫貧困,解決溫飽,邁向小康社會。特別是占人口多數的農民,國家先是放開「包產...

哭泣的桂花樹

  茉莉花最近成為時尚流行語,有故事的花又何止它呢!去年十月在中國昆明一家電影院有一齣新片上映,名字是《哭泣的桂花樹》。詹菊英是電影的製片人、投資人和導演,這大概不會是你所熟識的名字吧。《哭》片沒有名導演,沒有大牌明星,連二三四五六線的演員也沒有,小本製作,不賣門票。詹菊英原計劃只上映兩天,每天三張,只要電影能公映,就算達成了她的心願了。結果反應熱烈,加映了好幾天。   電影愛好者自資拍短片者為數不少,中國每年也有各種業餘的電影製作比賽。但《哭》並不是電影發熱友的作品,也不是年青人嗜好般的玩意。只有小學三年級程度的昆明波羅村農民詹菊英,自掏腰包三十萬元人民幣,花了一年時間把電影拍完,是因為她有一個至今每提起便淚流滿面的故事。滿處都是桂花樹的波羅村,因昆明市區擴建而被列入拆遷之列,為了留下兒時的記憶,以及雙親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詹菊英毅然決定要拍一部電影。   詹菊英的父親王振華時是一名抗美援朝的戰士。部隊出發前,村莊發動婦女造了鞋墊為戰士們送別。王振華從小姑娘羅紹芝手上接過鞋墊,兩人便一見鍾情。經歷完苦寒戰場的生與死後,王振華領著四枚軍功章復員返回波羅村務農,並迎娶了送鞋墊的小姑娘,不久,便生下了詹菊英及她的兩名妹妹。   詹菊英回憶起兒時父母十分之恩愛,家庭生活很快樂。但這一切在她七歲那一年徹底改變了。時正值文化大革命,耿直的父親看不慣村裡無日無之的批鬥集會,決定上書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建言國家不能再內鬥了,田無人種,廠也無人生產。可是信寫好後,王振華還未找到投寄的方法,信便被造反派搜了出來,王立時被指為告密者,被抓進「五七農場」去了。   從未出過門的羅紹芝救夫深切,帶著詹菊英徒步走了七天的路才找到了拘留王振華的地方。農場負責人告訴她,王振華被帶到當天便遭打死了,已被草草埋在附近的一處草叢中。詹說,自此便沒有見過母親的笑容。   然而,這只是悲劇的開始。回到波羅村,造反派仍然不肯放過她們四母女,天天上來騷擾,最後更強逼羅紹芝改嫁當地一名老農民,並生下一名男孩。身心俱疲,加上現實生活所逼,羅紹芝分別以三元和五元把最小兩名女兒賣了。羅紹芝得知妹妹被賣後,想盡辦法四出尋找,幾經艱辛終於把妹妹都找回來了。自此羅紹芝咬緊牙關把她們撫養成人。   除著改革開放,村民生活日漸改善,詹本以為母親也可以安享晚年了。2001年,歷盡三十年辛酸的羅紹芝仍在街...

茉莉花與香片

  海外網站發起的「中國茉莉花革命」超冷清地收結,聲稱在十三城市同時舉行的革命集會,只見記者、警察、圍觀者,甚至連美日駐中國外交官都親自到場「觀摩」,可是就獨缺示威者。一心前來拍攝「中國革命」的西方媒體記者,最後自家卻變成被拍攝的主角,唯有把握和放大任何以製造新聞的角度和畫面。 茉莉花革命未能在中國鬧起來,各界有不同解讀。   西方媒體和鼓吹中國也要來一次茉莉花革命者,將示威者沒有應邀出席,歸咎於中國政府的嚴密監控,以及大批警力在場戒備。這類觀點有一個潛台詞,就是認定:「中國需要茉莉花革命、中國人也期望茉莉花革命。所以,革命沒鬧成,只是統治者壓制所至,終有日會成功的。」身在加拿大的一名香港學者便預言十年內中國有可能「茉莉花開」。用這種預設立場來報道或評論,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和價值。因為等同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甚麼都變了樣。   按字典對「革命」的定義,是由人民推翻或否定現行政權或政治制度。期待中國茉莉花開的人士,對於周日中國沒有出現動亂必然感到十分失望,但其實他們忽略了,革命的確出現了。只不過並是來自海外網站的呼籲,而是早在1978年,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已經席捲全中國了。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因為這一策略性轉變,中國從此不再一樣了。   一些人會故意歪曲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績只是經濟發展,而完全無視中國在政制、文化、教育、社會服務等領域的轉變。可以說,這三十餘年以來,中國幾乎沒有一處停下來,就算是最被西方批評的人權和信仰範疇,都極不一樣了。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不算是革命,因為共產黨仍在執政黨,共產黨下台才能算是革命成功。這種只要打倒,而不問為什麼要打倒的態度,本身就是極野蠻和不民主的。西方政學界紛紛驚訝中國的成就,並且存有相當戒心,是因為他們當初就不相信中國共產黨能如此否定自己過去的路線,成功走出一條讓億萬人過上好日子的道路。   天下間沒有什麼「一夜成功」。一個十三億人口的貧困落後國家,在三十年內成為一個連美國也感到是競爭對手的國家,不是因為中國好運氣,而是一批又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中國人,勇敢和堅定地為中國開拓另一片天。不必趕眼前時髦把茉莉花掛在口邊,可知道茉莉花融入中國花茶系統內叫香片;中國的香片茶有上千年歷史!

美國人不能避免的一場革命

  萬人上街示威行動已經進入第四天了,湧向當地議會大樓的群眾不斷增加,人數多達四萬之眾。他們包圍議會大樓,塞滿了建築內每一角落。部份示威高舉標語牌,譴責政府領導人為獨裁者,是希特拉,推出「苛法」壓逼工人階級,削奪他們的政治權利。當地上議院近半議員出走,偷偷離開首府。警察奉命四出追截,意圖逼使這些出逃的議員返回議會,令受到示威者責難的「苛法」可以通過立法程序。公立學校因大量教師集體上街已停課三天,如果示威繼續,恐政府功能將陷入全面癱瘓。而且,示威浪潮正有蔓延之勢,很可能產生骨牌效應。      上述大規模群眾示威並不是發生在中東或北非,而是在美國的威斯康辛州。月來國際媒體滿滿都是中東國家群眾運動的新聞,卻相對地忽略了這場發生在美國境內,自越戰以來最龐大和激烈,並將成美國國力消長里程碑的群眾反政府運動。   威斯康辛州如美國其餘四十三個州一樣,正面臨巨額財政赤字危機,就本財政年度餘下幾個月,威州仍有赤字一億四千萬美元待解決;未來兩年預算赤字更高達三十六億美元。共和黨籍州長沃克爾為應付赤字危機,提出新法改革公務員薪酬福利,以及限制公務員工會集體談判權力,以換取不再裁員。   按現行制度,威州公務員無需供款便可享受退休長俸;新法要求公務員需為長俸基金按月供款,金額為工資的5.8%。新法亦要求公務員承擔不低於12.5%的醫療保險費,是現時的一倍。而引起公務員工會最強烈反彈的是新法限制工會集體談判合約的權力,改為只能就薪金代表公務員與政府談判,並不包括其他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而加薪幅度也不能超過通脹。威州是全美國最早通過公務員工會集體談判權的州份(1959年),削弱工會談判權,是觸發今次萬人示威的主因。   埃及的群眾運動被讚美為一場石破天驚的民主勝利,但接踵而來的是埃及公務員沒休止的加薪示威,軍政府18日已發出命令禁止。兩地示威背景同樣是經濟衰退,埃及是公務員嫌工資過低生活困逼;威州公務員卻要力保現有薪酬和福利水平不變。一個是中東貧窮弱國,另一個是世界唯一超大國,境況怎麼會如此相若?   威州新任州長沃克爾引爆了並美國人不願意面對,政客努力逃避的政府財赤危機。全美五十州中的四十四個,由加州到紐約州,都陷於赤字危機。各州政府連續多年削減開支,仍未盼到經濟復蘇來臨。在砍削入骨之情況下,多個州和縣市政府都正在推動公務員薪酬福利改革,均遇到工會的頑強抗拒。冰冷的事...

誰為我談判

  威斯康辛州公務員示威越演越烈,工會聲稱不是為了薪酬而抗爭,純是維護公務員的集體談判權利。所謂集體談判權是指工人組成工會,由工會代表全體會員與僱主談判雇傭合約內容。威州新法提出限制工會集體談判的範圍,只能談判薪金而不包括其他工作條件及福利;加薪也不能超過通脹,並且取消工會月費用可免稅的做法。   僱主與僱員兩者之間,強弱之勢本似很分明的。一方有錢請人賣力,另一方為錢出賣勞力,那自然是做老闆的佔上風。為了講求相對的公平,維護打工仔的應有權益,勞工共同進退,集體向老闆商議僱用合約條款,是弱勢群體自保的好方法。所以,在資本主義「猖獗」的年代,各行各業工人紛紛組織工會,發揮了提升弱勢社群地位和生活的積極作用。   在威州的公務員大舉抗爭行動中,強弱之勢便沒有那麼簡單了。公務員工會與一般私人行業的工會不一樣,公務員的老闆是政府,嚴格來說老闆應是全體市民。但政府的行政和管理權是由民選官員代表人民執行的,官職選舉需要大量經費和義工,工會便能提供此類珍貴的資源。因此,公務員工會與政客之間便形成了微妙的利益關係。因為工會擁有集體談判權,談不好可以採取罷工等手段反制,更可以在選戰上針對不利於工會利益的候選人。工會逐漸變成了半個老闆,政客只是順水推舟,供花敬佛。   所以,當州政府出現財赤而需要削減服務之時,直接受影響的民眾較難組成遊說力量,而公務員工會由於擁有選戰影響力量,政客自然就要避忌三分。在政客、工會與民眾三者之間,沒有組織代表的民眾有納稅義務但影響力最細,最難得到政客的關注;工會反而是三者間最有權勢的一方。公務員工會的力量比民間企業工會更堅固,民企工會若要求過多,企業沒法生存便會倒閉,成一拍兩散之局,但政府是不會倒閉的。   工會可以集體談判保留他們的長俸和終身醫保,政府不夠錢便加稅減服務,請問平民百姓又有誰代他們去集體談判呢?是那些需要工會的政客嗎?威州之所以出現挑戰工會的法例,原因是佔多數席位的共和黨不以工會為靠山,可是,加州並不一樣,州長布朗昨日已表明不會觸碰工會的集體談判權了。

這裡是?

  萬人上街示威已經持續了三天,據通訊社估計湧向議會大樓──政府權力中心象徵建築──的群眾,多達兩萬五千至三萬人。部份人高舉示威標語,譴責政府領導人為獨裁者,以苛法壓逼工人階級。至於上議院議員,近半脫逃,紛紛離開首府。領導人派出警察追截,意圖逼使這些出逃的議員返回議會,好讓受萬人示威責難的「苛法」可以進行投票。亂象遠不只此。公立學校因教師集體上街已停課兩天,多個政府部門都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運作。如果示威者繼續抗爭,恐政府將陷入全面癱瘓。……   發生上述大規模群眾示威活動的地方,是……,不是正鬧革命的中東、北非,──是美國的威斯康辛州。威州如美國其餘幾十個州一樣,正面臨巨額財政赤字,其本年度餘下四個月的預算,威州仍有赤字一億四千萬元;未來兩年預算赤字更高達三十六億元。共和黨籍州長沃克爾為應付赤字危機,提出新法改革公務員薪酬福利,以及公務員工會集體談判制度。   按現行制度,威州公務員不必供款便可享受退休長俸;新法要求公務員為長俸基金每月供款,金額為工資的5.8%。新法亦要求公務員承擔不低於保費12.5%的醫療保險成本,是現時的一倍。而最令公務員工會反感的是新法限制工會集體談判薪酬合約的權力,只能就薪金方面代表公務員與政府談判,不包括其他工作條件,而加薪幅度也不能超過通脹。威州是全美國最早通過公務員工會集體談判權的州份(1959年),削減工會談判權,是觸發今次萬人示威的主因。   當世界的視線聚焦中東的示威浪潮時,也許沒有太多人留意到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群眾示威。埃及因民生困苦而導致革命;穆巴拉克下台後,民眾要求的是加薪。令威州幾陷於癱瘓的大示威,何嘗不是因為經濟不景和民生困苦而引發。威州並不是獨立的個案,包括俄亥俄州和加州等美國多個州,都正在推動類似的公務員薪酬福利改革。不是政府變得刻薄,是連年的巨額財赤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假如仍不改革,破產恐是最終的結局。   令威州這場政府與公務員紛爭複雜化的因素是美國的黨爭。聯邦眾議院議長和奧巴馬總統已紛紛介入威州的生死鬥,共和黨籍議長支持同屬一黨的威州州長,威州的兩院也是共和黨佔多數。奧巴馬表面上是為民請命,開腔譴責威州州長壓逼工會;然而項莊舞劍,矛頭直指挑戰他連任的共和黨。在欠理性的黨爭之下,燃眉的經濟困境彷彿成了次要。   美國國力大不如前,但公務員仍要吃豪華大鑊飯,政客又各為私利推波助瀾,財赤死結又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