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又是選舉

又是選舉   台灣三合一選舉戰況激烈,被視為民眾發給馬英九的中期成績表,也是民進黨能否重新站起來的指標。做了超過廿年的新聞工作,對於政治選舉逐漸有了新的感覺。不論是在台灣或是美國,選戰打得沸沸揚揚的,但其中與民生又有多少直接的關係呢?   馬英九以超高人氣當選,民眾期待因此而生活得到改善,而事實上,因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台灣經濟是獲益的。可是,一場颶風招來民怨,在黨爭大過天的大前提下,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風暴便相繼出現,先是美牛、繼而黑道,至選前賄選新聞不絕,近兩百人被調查或起訴。於是,馬英九便要馬不停蹄的在各主要選舉戰場輔,本應總管政務的總統,變成了地方小官的助選工具。為的是地方小選舉便被視作為對馬本人的信任票,一切都是為了選舉。      台灣在三合一之後,又有立法院選舉,然後又是總統選舉。人民票選出來的官員,最大的任務原來就是做好下一場選戰,而且不一定是自己職位的選舉,所有相關乎到自己政治前途的選舉都要參與。美國也是一樣,一旦當選後,奧巴馬與馬英九同一命運,就是先前的人氣逐漸冷卻,於是便要施展各種手段為下輪選舉籌謀。   不論是哪個地方的選民都是很無情的,選票是他們發洩不滿的工具,與原來構想的「選賢任能」已沒有必然關係。今年不滿民進黨,於是投給國民黨;明年國民黨做不好,又投回給民進黨。在美國,這個民主大國也是一樣,有什麼理由可以證明民主黨比共和黨優勝呢?反過來也是一樣。不就是幾年共和黨,幾年民主黨。     選舉只能決定誰人當上哪個職位,卻不能當作為解決民生國計的基本方法。現在很多時都會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以為選舉可以解決現實的民生和經濟政治問題,甚至盲目地供奉為「普世價值」,只不過是對民主選舉本質功能的誤解。

我的唐朝兄弟

Image
我的唐朝兄弟   一個國家的強盛,除了看GDP和軍力外,軟實力(文化)的成長和深度都是相當重要的。與只有幾齣樣板戲的年代,現今中國的電影可謂百花齊放,題材和拍攝技巧均呈多元化。剛在十一月底上映的《我的唐朝兄弟》是一部難得精采的小資本電影,編、導、演俱佳,卻在上映一周便遭下檔,實在令人感慨。   對於這部短壽的電影,主要新聞集中在它為何被迅速拉下檔,認真評價的文章不多。在類似蓋棺定論的報道裡,矛頭指向製片方的宣傳做得不到位,遇到年晚猛片如雲,自然就被比下去。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也許另外還有別的可能。《北京青年報》的影評給它一粒星的劣評,總評語是:「導演還真當觀眾的智商是三歲小孩子啊!」所指是謂內容不合理,沒有意義。   可是,筆者卻有幾乎完全相反的感受,越看越覺有戲味。《我的唐朝兄弟》故事發生在唐朝,由胡軍和姜武飾演的兩名強盜去到一個偏僻的村莊,「低調」地打劫了一戶人家,其間有三名府兵經過,強盜怕得要命的藏匿在小屋內,卻因為見到官兵在調戲自己本來也看上眼的村姑,於是出手殺了官兵。   純樸得近乎呆鈍的村民在里正帶領下,合力把兩名強盜捉住了要送官。等新一批府兵來了,士兵反而對村民諸多苛索。掙脫正要逃走的強盜又殺了這些府兵。於是里正又去告官引來更多的官兵,但官兵竟然指村民是同黨,放火燒村殺絕全村男丁。   有影評人指故事不合情理,但現實中類似的情況不是天天都在上映嗎?為官的本該保護百姓,反過來欺壓百姓比強盜還甚的,已不是什麼新鮮新聞了。《我》片要人們重新思考是非、法理情與公義;既有娛樂性,也有思想衝擊,本是值得一看的。不容於電影院,幸好還有網絡。

認賊作父

認賊作父   上周香港無線電視的三藩市頻道所播放的一個旅遊節目,由林文龍等四名無線藝人介紹北京名勝。節目選擇的景點頗特別,除長城等外,還有野生動物園、賣工藝品的跳蚤市場和清華大學。棄北大選清華,筆者也很感興趣,但至林文龍站在清華校園簡介建校歷史,頓時令人火起三丈,更痛心香港殖民教育的惡劣影響,深入社會,不知何時才能清除。   林文龍說了什麼呢?林說:清華大學是由八國聯軍捐錢興建的。   「痛心疾首」四字不足以形容的當時的心情,心如刀割的刺痛。中國總理溫家寶說「苦難興邦」,近代中國經歷了多少苦難,北京城的老百姓體會最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清中葉起,歐美列強恃船堅炮利,武力侵略中國。先強行傾銷毒品殘傷中華百姓,後借故挑起戰火,兵臨城下威逼簽訂各式各樣的不平等條約,掠奪中國資源,任意劃出租界。這些現在紛紛自稱是民主大國,擁有普世價值道德高地的歐美列強,當年聯手把中國殖民地化,挾持中國經濟;而中國人卻在自己的土地上淪為外國人的奴隸。林文龍所提到的八國聯軍就是該時代的侵略軍。    同樣受夠了洋人氣的清太后後來利用義和拳,以為可以一雪前恥,卻陷清政府於一個極具諷刺和艱難的位置。義和團襲擊外國人,各國要求嚴懲兇徒,並增兵中國以示威脅。這情況就好比強盜入了民居大肆劫掠,還鵲巢鳩占住了下來。屋主偷襲了個別搶匪的家人,搶匪怒氣沖沖且義正辭嚴地要求嚴懲兇徒,還譴責說屋主目無法紀。結果,清政府同時向包括英美法日等八國宣戰。裝備力量遠遠勝過滿清的八國聯軍迅即攻入京城,入京後,依過去「慣例」姦淫擄掠,進佔皇城。無能的滿清也一如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戰敗模式,與侵略者簽下了不平等的條約。按《辛丑和約》,中國需向八國支付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割地賠款、允許外國軍隊定點駐紮在中國等。   在賠款部份,為什麼是4.5億?因為當時中國人口約四億五千萬,八國要每一個中國人都得賠,即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道歉,記住這份恥辱。賠款分三十九年還付,須加上利息,本利合計達將近七億兩。賠款是以中國的關稅作為扺押,每年支付的賠款是透過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轉交各國。這天文數字的所謂賠款,實際是列強徹底強奪中國一切財富,包括清政府未來數十年的經濟收入。一心一意掏空了中國國庫的八國聯軍,為何又會成為無線旅遊節目中的善長仁翁,合力捐資興建清華大學呢?   這說法當然不是事實。在清廷開始按年賠款後,曾留學美...

百萬精兵

百萬精兵   千呼萬喚始出場,奧巴馬的阿富汗新戰術終於出爐了,總統已經在上周日下令增派 3 萬 4 千美國百萬精兵到阿富汗。何謂「百萬精兵」?原來依目前的標準,每派一名美軍到阿國,首發成本便是一百萬美元。調動 3 萬 4 千兵力即相等於開銷了三百四十億元,而從 2010 至 2013 年,增兵所需約為五百七十億元,而倘若要維持駐阿富汗美國人數不變,每年便需額外的一百一十億元。目前阿富汗美軍一年的開支已高達一千四百億元。 超級大國的軍隊真的不一樣,「百萬」雄師確是天價,亦只有美國才能在身負天文數字國債的情況下,還能派出如此規模的軍隊。反戰者會批評增兵加深聯邦財赤,讓納稅人肩上的重擔再加磅。但說實在,阿伊戰爭打了八年,國庫虛耗了萬億元的軍費,百姓是沒有多大感覺的,因為聯邦政府的錢是印鈔得來的,納稅人早已變成辛勤為國還利息的國債奴,再多幾千億又如何呢! 從奧巴馬增兵一事,最有價值的反省不是我們花了多少軍費,而是認清奧巴馬有多大能力實踐「改變」承諾。奧巴馬當選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民眾期待他能結束勞民傷財的伊拉克戰爭。當時奧巴馬一再承諾上任後即從伊拉克撤軍,並且集中力量在阿富汗打擊恐怖分子及追捕拉登。這政策當時是受到廣泛歡迎的,撤軍大家都懂,只是何謂加強在阿兵力,奧巴馬當時沒有說詳情,也沒有人追問,現在終於有答案了。原來奧巴馬阿富汗是採取幾乎與布殊於伊拉克同一樣的政策:1增兵剿滅地方武裝分子、2加強訓練當地軍警,好待日後轉移防衛任務、3借美軍力量鞏固當地執政黨政權。阿富汗已經成為奧巴馬的伊立克。 奧巴馬似乎是騎虎難下,有人也許會同情他繼承不受歡迎的戰爭。但既然成為總統及三軍統帥,騎虎抑或打虎,總不能用一句身不由己自圓其說吧。

賤物鬥窮人

賤物鬥窮人   經歷了超過一年經濟大衰退,美國零售商在今年的傳統感恩節「黑色星期五」有了更精密的部署,這包括提前展開網上特價、在感恩節當日照常營業、特價品的選擇與推出方式等等,都是朝向一個目標,就是要維持消費者的購買熱度,越是長久越好。零售商整年能有多少利潤,感恩節是否旺丁旺財,最為關鍵。在商的言商,各出奇謀爭顧客是理所當然;而面對一波一波的減價貨品,作為消費者的百姓又真能受惠嗎?   據調查顯示,今年美國人將減少7%的節日禮物開支,近四成民眾表示在聖誕前的購物月會消費少於200元,這類精打細算的民眾比去年增加了4個百分點。   美國聯邦勞工部本月公布了上月份的全國失業率上升至10.2%,是自1983年以來的新高。此外,非農業工作職位持續流失,全國共失去十九萬份工作,其中以建築、製造業和零售業最嚴重。加州的情況更為惡劣,失業率高達12.5%。   消費商品一般定價是按市場供求,出現不尋常的減價,或見到花樣百出的推銷手段,於整體經濟而言並不是好消息。零售商為感恩節絞盡腦汁,其中一個原因是消費力薄弱;民眾缺乏購買力,是因為就業市場惡劣。說得實在一些,廣告單上的廉價商品,是高企失業率換回來的。   美國經濟過去長期依賴消費,不鼓勵儲蓄之餘,還千方百計的方便民眾先花未來錢,借信用卡或花掉房屋淨值,早就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這種透支消費所支撐的零售業泡沫,在金融海嘯後自然是首當其衝。奧巴馬總統曾經在不同場合說到,美國要改改消費文化,轉而多儲蓄,少借債。可惜,沒有消費便沒有經濟復蘇,於是聯邦政府便帶頭資助荷包收縮的消費者,買車買屋都有政府的現金補助。債台高築的聯邦政府錢又從何而來呢?眾所周知:發國債,再借貸!

印度不高興

Image
印度不高興 白宮花園內專門為歡迎印度總理而臨時興建的國宴會場。                                      總統伉儷與儀仗隊在白宮正門準備迎接前來參加國宴的辛格。          國宴會場內的華麗內裝。 賓主盡歡。                                            總統奧巴馬在白宮主持了上任以來第一場的國宴,歡迎來訪的印度總理辛格,排場之大在白宮來說也是不多見的。白宮花園臨時搭建了印度式的華麗帳篷作為國宴會場,特聘花卉師精選的鮮花佈滿了會場和白宮的正門與走廊,女主人米歇爾迎賓禮服專門請了印度裔設計師。娛樂在場三百多名嘉賓的是國內知名的音樂家,但白宮的御廚卻無用武之地,為了確保國宴的菜式令貴賓吃得滿意,白宮專誠從紐約請來名廚。如此高規格的款待,全因為印度不高興了。   美印兩國元首會面,談的理所當然是雙邊關係事務,而有趣地辛格和奧巴馬的心裡卻都想到了中國,並且掛到嘴邊。辛格抵美後說不明白中國為何在邊界問題上向印度採取強硬態度,又表示不支持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雖然,辛格還官腔式的說印中兩國可以同時掘起,中印也不是競爭者關係;但奧巴馬似乎已經讀懂了他的心意,刻意的說美國在亞洲不會只視中國為地區領袖,印度是美國的自然盟友,是一個正在掘起的負責任大國。定心丸和高帽齊齊上,又有尊崇印度文化的盛宴,美國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 ...

高度與視野

高度與視野   香港一些文化界人士近日發起公開聯署反對高鐵西九龍總站,矛頭直指政務司司長唐年。司長究竟所犯何罪,遭到大字報式的批判呢?聯署宣言開宗名義便引述了司長自己的一番說,作為陷文化人於不義的「罪證」。   宣言引述唐英年說:「我經常和香港文化界的人士說,如果你們認為西九文化區的觀眾只是香港的700萬市民,就大錯特錯,發展眼光太短淺。請你們放眼遠看,將來廣深港鐵路開通後,廣州來香港只是48分鐘,每10分鐘就有一趟火 車,從車程上看與從香港沙田、大埔、荃灣到香港市區,基本上沒大差別,因此我們的觀眾群至少是廣東加香港,大約6000萬居民。」   聯署宣言則認為:「必須靠珠三角有錢觀眾來撐的西九文化區對香港文化發展沒有幫助。……第三,香港文化界強調,西九文化區必須以香港本土藝術發展及本土觀眾為主,內地及外國旅客為輔。」   高鐵西九龍總站的爭拗有文化、保育、經濟和民權等多個焦點,但隱潛在背後的真正爭論是香港有必要與內地如此親密地接「軌」嗎?這令我又想起多個月前香港有線電視一個財經節目對中國內地推廣3G市場的嘲笑。女主持說自己都不用3G,但在中國政府近似強制下,內地百姓不換也得換。另一講者則取笑中國自行研製的3G制式是土炮。節目討論要點是連香港也不需要3G,中國搞什麼呢?與所謂文化界的宣言一樣,這種論調都帶有強烈的「本土」特徵。   說來也奇怪,香港在脫離殖民地後才忽然興起了「本土主義」。保護地方文化原本是美事,但沒必要因此而侷限更廣闊的視野。當以仍採用2G為榮的財經名嘴在取笑中國推銷自製3G之時,中國其實已推出自行研發的4G制式,並且申請成為新一代無線通訊的國際標準,傳送資料的速度是3G的五十倍。中國現在已成為全球準4G網絡設備的第二大供應商。中國電訊業眼看的不單是國內十三億人的市場,而是瞄準了國際龍頭的位置。   甚麼是香港的未來?大力發掘及培養本土意識?抑或搭上中國走向國際的便車?也許有人會認為這說法不對,香港本來就是國際城市,已經夠國際了,要要的是「反樸歸真」。那麼,假設內地越來越國際化,而香港日漸本土化,這又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