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總統請閉嘴

總統請閉嘴   新學期開課了,創新形象鮮明的總統奧巴馬計劃在下周向全國學童發表視象演說,這將是首位總統直接專門向全國學生發表講話。為了表示對下一代及教育的關懷,美國總統出現在中小學是常有的,甚至會客串向學童講故事。九一一發生的那一刻,布殊總統便正在探訪一間學校。不過,當奧巴馬把行動升級為視象演說,卻引來一些家長的反感,甚至批評他向學生灌輸黨派政治思想。   總統是經全國票選的最高行政長官、三軍的統帥、以及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領袖。有這樣的一位人物向學生講話,為什麼家長要反對呢?難道總統不足為學生的模範嗎?白宮強調總統的講話內容只是鼓勵學生向上,並沒有政治灌輸。家長仍是不能接受,相信內裡原因免不了黨派政治操作。   反對總統學校演說的家長表示擔心講話內容宣揚社會主義,並認為總統的講稿應先經地方教育委員會的審查,確實沒有政治內容才能通過。基於家長的壓力,有些學區已決定容許學生在轉播演說時離席。   奧巴馬這次學校演講風波,是美國社會民主的一個典型例子。總統雖然貴為一國之尊,但家長人仍是有權拒絕他向子女講話。社會階級平等在這層面上可以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從另一面分析,連總統向學生講話也受到懷疑和抗拒,也顯示社會上不同政治立場的對立,已到了臨界不理性的地步。美國教育從小就培養獨立思考,按理不至於把總統的講話當作為毒草吧?

盲目崇美

盲目崇美   最近在香港一個電視財經節目上,一位評論員講述美國聯儲局在本周一將要公開很多內部資料,並且大讚美國的資訊自由法,說一名普通人如國會眾議員朗奴.保羅(Ron Paul),只要引用該法例便可以令聯儲局屈服。在大氣電波上做財經和時事評論是一種「特權」,好應該審慎珍惜。只可惜這位評論可能太崇拜美國,在一知半解下依據錯誤資料作出了錯誤的評論。   首先,保羅所提出的1207號法案,不錯是要求取消聯儲局不受審計的特權,但法案仍未通過。更由於法案被包攬在金融改革法之內,保羅擔心他的法案會被沖淡至失去原來的作用。   其次,評論員大讚的美國自由資訊法,對於聯儲局是不生效的。因為該法只規管聯邦政府機構,而聯儲局並非政府機構。依據現行相關法例,聯儲局是沒有責任向國會或其他政府機構交代其金融貨幣政策和作業。如果自由資訊法可以監管聯儲局,保羅議員便不必另外起草法例了。霍氏電視新聞主播前日才剛剛在新聞節目中說,電視台引用自由資訊法向法院提訴,要求財政部和聯儲局公開某些資料,結果法庭判財政部必須配合,但聯儲局就沒有義務。   不論是財經或時事評論,最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戴上了有色眼鏡,用一套自己舒服的成見來分析事物。因為這將令論者失去了客觀的空間,不能做到以事論事,而淪為以固定意識形態論事。香港一些電視台的評論員,慣性地鄙視中國,喜歡借推崇美國來貶低中國。不喜歡中國是個人的自由,在電視評論節目裡崇美抑中也沒有問題,但基本資料不能錯。歪曲資料以配合成見的做法,還以專業權威的形象在電視台上主持節目,是不負責任的濫用公器。

祈福黨

祈福黨   達賴喇嘛台灣行搞到滿城風雨,邀請方稱達賴喇嘛是來為災民祈福的,不滿者指這是政治搞作,無情消費災民。執政黨要員全數不與見面,而最初興高采烈的民進黨也因為民意反彈聲浪而收歛些,未見有傾巢而出迎接的場面。倒是陳菊力挺到底,當達賴在接受記者訪問時,陳在其身旁不停的微笑猛力點頭。   八八天災後,重建和安置災民的工作應是當務之急,民進黨地方首長在陳菊發起下邀請在兩岸關係上具爆炸爭議性的人物到訪,雖然極力的說不涉政治,但這說法自欺也不成,更不要說欺人了。   馬英九政府團隊救災表現差勁,本應是民進黨的天賜良機,除了可以撇清地方官員防災抗災的責任外,也可以趁勢削弱馬英九的公信力。不過,就算是天賜的機會也要懂得把握。在馬政府盡顯無能之時,如民進黨能團結全力辦實事,捲起衣袖褲管的為災民服務,必然可以與國民黨造成更大的反差效果。可是,先有蔡英文到災區住五星級酒店,又有陳菊邀請達賴喇嘛來訪,不禁讓人懷疑民進黨對救災有多大的誠意,難道最大能耐就是搞法會,民進黨變成祈福黨了嗎?陳菊剛從大陸回來不久,出訪時曾受到民進黨個別人士狠批。現在搞來中國政府最刺眼的達賴,向深綠贖罪意味甚濃。   台灣風災再次證明,對於百姓來說,一個高效能的政府行政團隊,比什麼萬人迷或嘴巴說得天花亂墜的政客實際得多。因為這些政客不但在民眾最需要他們時不見蹤影,事後他們還會回過頭來借受苦的百姓撈取個人政治利益。民主選舉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鬥爭的政客,專業的公務人員反而被忽略了。

一切照舊

一切照舊   今年五月在中國合肥的小廟鎮發生一宗多名鎮官員圍毆餐廳服務員事件,打人過程被保安攝像機拍下,短片在網上流傳引起公憤。事後其中一名打人的官員被停職,有的被黨內部警告,亦有媒體報道鎮黨委書記也被停職了。而本來有跟進報告事件發展的鎮政府網站,當輿論正在熱烈討論時突然間關閉了,說是更新重整。鎮政府網站最近恢復了,樣式與從前沒有什麼,少了的只是官員打人事件的消息,鎮黨委書記依然故我的當領導。經過一番風雨之後,一切又照舊,彷彿打人事件沒有發生過一樣。   再在網上搜尋關於小廟鎮官員打人的新聞,發現都是兩個月前的舊聞,也許公安或地方政府有對該案作進一步處理,但網上卻沒有消息。又或者是另一個可能,事情不了了之。小廟鎮政府原來是主動在官方網站上交代事件的,忽然關站,還以為是內部人事調整,卻想不到一切還完舊觀,只是少了面對錯失的勇氣。關閉網站不是思過,避風頭而已!   地方官員與持利刀的朋友圍毆他人,是極其嚴重的暴力刑事案件。相關官員雖然沒有動刀,但打人是人證物證俱全的,理應被司法起訴,怎可能沒有半點新聞。就算是媒體沒興趣了播報了,作為犯事人僱主的鎮政府也絕對有責任主動報告。中國多少皇朝亡於貪官污吏手上,中國政府應落實地方問責,不容無能和失職官員蒙混過關。期望小廟鎮政府網頁及早公告打人案的最近進展。

十萬億

十萬億   白宮財政預算官員上調未來十年國債數字,預估將高達十萬億元。除了超級富豪或有陳振聰本事之流,一般人很難對十萬億元這數字有什麼很真實的感覺。剛中了勁力球樂透大獎的退休工人,一人獨得兩億多元,畢竟是個極極少數的例子。對比十萬億元,需要連中三四萬次同額巨獎,才能把國債還掉。所以國債上調,民眾不一定很覺得大什麼逼切性,以為這是總統才需要頭痛的問題。欠債的卡奴可以一走了之,美國政府欠下這天文巨債,還能跑多遠呢?   與普遍印象剛相反,國債不是總統、財政官員或國會議員的問題;剛好相反,這有義務去管理國債或有權力製造國債之人,偏偏就是最不會受到國債影響的人士。雖然,國債會導致美元貶值及綜合國力減弱,全體國民都會受到影響;但這是屬於宏觀或遠距離的,國債立竿見影的效果是增加了聯邦政府的預算壓力,為了償還不斷增加的利息,聯邦政府必需要削減開支,而可以裁減的項目中,以社會服務和福利最容易下手。   金融海嘯之後,不論是聯邦政府或是華爾街都似乎本性不改。奧巴馬政府喜歡強調巨額國債是承繼布殊而來的,但卻忘了在他上台後又增加國債近萬億元。長期主控美國金融政策的政府謀士團,有一個怪理論,認為政府是越債越繁榮的,根本不必考慮償還債務。他們認為經濟的運轉是因為有充裕的資金流動,那錢從何來呢?在美國的情況很簡單,是開機印出來的。而聯儲局又憑什麼印發鈔票呢?就是當聯邦政府發出債券交到聯儲局後。所以,當人們指責華爾街炮製虛擬財富累慘全球後,不要忽略另一個不停製造虛假財富的,正是我們的聯邦政府。

保險與醫療

保險與醫療   奧巴馬總統日前在一個社區會議上說了一句俗語(Wee-Weed Up),記者們搞不清總統的真正含意,累得白宮發言人被記者追著要解釋。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其實不單止於此,總統全國力推的(Health Care Reform)到底是什麼呢?   (Health Care Reform)是一個老舊的政治議題,無數的政客和總統候選人都談論過,意見多多的。似乎大眾都懂得且關心的議題,落實到目前在國會內將要辯論立法的「那東西」,又是不是同一樣的事情呢?答案很令人懷疑。   所謂(Health Care Reform),按直接翻譯應是「健康護理改革」,而一般所謂的Health Care是廣泛包括所有的醫療服務。美國雖然醫藥科技先進,但醫療系統的運作和成本卻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所以當總統提出要改革醫療服務之時,民眾直接期望是我們能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所謂更好應包括費用和服務品質兩方面。   可是,只要細心留意最近關於健改的新聞,便會發現總統講的不再是健康護理服務的改革,而是「健康保險改革」。這可是天與地的分別,總統的目標原來只是爭取一份更好的保單,讓沒有保險的民眾也能享受若干水平的保險。保險業只是美國醫療系統的問題之一,一份較優質的保單絕不是對症下藥的做法。   真實的「健康護理改革」應是改變純利潤操作的醫療系統,將醫療變成為公共服務。國民納的重稅不該都用來支付軍費和政客濫開支的赤字利息,有什麼比照顧國民的健康更重要,為什麼非要由保險公司支配。奧巴馬和民主黨只談改革保險,不就等於是與虎謀皮嗎?結果不是被老虎吃掉,就是老虎根本都不理你。按目前的思路「改革」下去,前景不會光明。

經營阿富汗

經營阿富汗   布殊總統因為伊拉克在歷史上留下惡名,而奧巴馬總統則一心一意要經營好阿富汗。奧巴馬政府共撥出了二億五千萬美元經費,用於剛結束的阿富汗總統選舉。白宮形容選舉相當成功,保障了阿富汗未來幾年的平穩。奧巴馬與希拉莉和麥凱恩的總統寶座決戰,也用不上兩億多元,白宮當然要說阿的總統選舉成功,但於阿富汗人民來說,又得到些什麼呢?   美國於九一一後不久即出兵佔領了阿富汗,並且推卡爾扎伊為臨時政府的主席,自始卡也成為美國在阿富汗的代言人。奧巴馬聲稱對於阿新一屆的總統選舉沒有偏好,如果對阿新領導人不感興趣,那麼美國在阿的利益又是什麼呢?   當年布殊出兵阿富汗是為復仇,策劃九一一的基地恐怖分子當時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庇護,美國是出師有名的。可是,布殊在佔領阿國後,卻只留下為數不多的士兵追緝拉登,對於阿國內政,基本上是付費由卡爾扎伊代理。而卡本人顯然沒有掌控全國的權威和力量,甚至被譏笑為「首都的市長」。美國對此基本上是嚴守「不干涉別國內政」原則,任得軍閥橫行、鴉片氾濫。因為除了搜尋拉登和恐怖分子外,布殊政府對阿不感興趣。   奧巴馬則相反,認為阿富汗是美國國家安全的關鍵,增派駐軍外,又派遣出特使,積極向阿政府提出要求。對於美佔領後的第二屆總統選舉,白宮全包經費外,又派團監察選舉公平。做了這麼多的動作,到底對阿國內政穩定,或是根滅恐怖分子,能有多少影響?在如阿富汗這樣狀況的國家,一場投票又能發揮什麼作用。而最重要是白宮沒有仔細向國民交代,把珍貴的稅金投到阿富汗,為我們又換回什麼呢?   很多評論批評布殊不善經營阿富汗,只顧在伊拉克燒鈔票。奧巴馬把鐃銀紙機搬到阿富汗,犯的是同樣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