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誰管捷運

誰管捷運   如果勞資談判沒有新進展,周一灣區民眾將再次經驗捷運大罷駛。這次罷工如果真的發生,對於必須依賴捷運通勤的工薪族將造成多重打擊。除了上下班交通不便外,生活節奏被打亂外,還多了一重心靈創傷。   在目前就業市場如此低迷的情況下,努力表現做好工作是一眾打工仔的生存之道,但竟然卻有一批打工皇帝,沒有裁員減薪壓力,只是因為沒有一份條件更好的合約,便可以不顧公眾利益和職業操守,奢侈地以罷工手段來相逼。請問,沒有這份好工作的乘客們,被間接利用作為他人的談判工具,情何以堪呢?      捷運員工雖然有工會保護,但不能撇開其公共交通服務的本質,並不是一般的勞資關係,其中也涉及到公眾的利益。捷運員工的老闆並不是管理層或是民選的董事局,而是所有納稅或付車資的百姓。因此,在遭遇極度不公平待遇之時,工會當然可以行使罷工權利,但倘若不理會社會經濟大環境,只顧私利而忘卻其基本責任,是不會得到公眾認同的。      時下,私人機構的薪酬和工作機會沒有保障,州和市縣政府都要裁員減薪,捷運員工憑什麼認為他們可以逆市求更佳福利。公共服務顧名思義以公眾利益優先,絕不能容忍無理以市民的公交權作為要脅。灣區縣政府應立例限制公款支持的公共服務的罷工權利,讓民眾的權益得到保障。因為明顯弱勢的是市民,他們只有繳費的義務,卻沒有任何監管權。民選的董事局在組織上是捷運的最高管理層,卻未能發揮應有的指揮領導功能,其中工會權力過大是原因之一。      列根總統當年開除了所有鬧罷工的航空管理員,被批評為獨裁。即將受到捷運罷工之苦的民眾,可能也會希望能有另一位列根管管失控的捷運。

豪裝社區會議

豪裝社區會議   奧巴馬總統的健保改革運動進入了口水激戰階段。總統親上火線出席全國多個社區會議,並且發動電郵攻擊,號召支持者來個遍地開花運動,各自在地區組織社區會議,推廣健保方案。白宮此策略是希望藉深入草根階層的討論會,讓健保改革持續升溫,最終為奧巴馬總統帶來歷史性的改革醫保勝利。   白宮主持的社區會議是透過網絡上登記免費派發入場票的,地方官員和承辦的機構也會配得一些門票。雖然有批評質疑有總統出席的社區會議,都會預先被安排大批友好觀眾入場,而總統到會場的路線也會刻意避開反對改革的示威者。但由於有總統親自回答提問,聆聽老百姓的意見,此類社區會議仍是十分受歡迎,並且能彰顯寶貴的民主精神。   不過,這種廣被媒體報道的總統社區會議,對於健保改革的影響力遠不如門票每位二萬五千元的豪華健保私人系列會議。主辦者是具全國政治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督印人,她在自家豪宅舉辦聚會,邀請了白宮、國會及內閣高官出席,名義上是與該報的記者和編輯就健保改革議題作不公開的討論。不過,同時被邀請付費出席的還包括健保業的總裁和代表業界的說客。業界人士參加會議一次收費兩萬五千元,贊助整個系列聚會費用是廿五萬元。   總統的耳朵撥出了時間給老百姓,但負責撰寫改革法案的議員們的耳朵,便可能更清晰地聽到這批付費者的聲音。白宮的社區會議好比造勢宣傳,豪裝的閉門會議就實在得多了。民主、金錢與政客的三角關係,相信很難有個乾淨了斷的。

飛上枝頭

飛上枝頭   在輿論一片責罵的強大壓力下,國會眾議院表示願意放棄大部份增購議員及高官豪華專機的預算,令納稅人少損失三億三千萬元冤枉錢。這不是什麼從善如流,當厚顏無耻的貪婪被揭發後,並不是收回預算便可以的,國會議長普洛西欠國民一個公開道歉。   當三大車廠總裁坐著公司豪華飛機到華府尋求援助時,被普洛西等國會議員罵翻天,指責他們只顧奢華享受,並將他們打發回家。後來總裁們改為自行開車到華府,才得到「為民請命」的議員接見。可是,才幾個月不到,國會眾議院竟然在國防部預算內自行增加項目,多撥三億多元訂購國會議員和白宮高官專機。國防部原在新年度裡已要求二億二千萬元更換高官專機,但民主黨議員們認為這還不夠,追加一倍半的預算。   國防部來年預算是六千三百六十億元,從中插入三億開支,可以說是大桶裡的一滴水。但對於用血汗錢納稅的百姓,三億元卻是幾世連子孫也賺不到的錢。這三億元不是用在什麼民生用途,只是專供議員和白宮高官享受,稱之為殘民以自肥一點不為過。這回幸好有報章揭發,否則米已成炊之後,冤大頭還是百姓。   國會議員是民選官員,雖然普洛西擁有繼承美國總統權力的資格,但並不代表她就有權濫用公帑作私人享受。美國經濟正在谷底慢爬、失業率仍然高企、聯邦赤字再創新高之時,議員們何來心情想到要添置八架專機。由這群不羞於亂花納稅人稅金的議員們當家,試問公信力何在。

健保改革辯論的明爭暗鬥

健保改革辯論的明爭暗鬥     美國國會正在開始暑期休假,但議員們的耳根可不能清靜下來。健保改革的正反方都投入了巨大的資源打公關宣傳戰,各式各樣的健保廣告文宣已跟隨著議員返到家鄉,特別是一些在這議題上有影響力的議員,在他們家鄉的廣告戰更是激烈。據Campaign Media Analysis Group公司的統計,今年與健保改革相關的媒體廣告花費已超過五千二百萬美元。說「真理是越辯越明」,用於當前的健保改革戰卻不甚合適,硝煙由華府蔓延全國,民眾越是像霧裡看花。   十五年前,克林頓總統推出全民健保改革法案,結果在商界和兩黨的強力封殺下鎩羽而歸,更成為希拉莉競選總統時的負資產。十五年後,健保改革重新被搬到台前,奧巴馬總統竟然信心滿滿的說在年底前要通過改革案。民主黨在國會佔有多數票優勢,通過某種形式的健保是很有可能的,但更重要是奧巴馬採用了不一樣的思維及手段。   「醫療」本質上應是屬於社會服務的範疇,但在美國卻是政商利益糾纏不清的牟利企業。分析克林頓方案失敗的原因,包括被指在白宮閉門編寫全民健保方案,沒有先凝聚業界和議員們的共識;強制僱主為員工購買保險,以及提出設立新部門監管醫療保險業和引入競爭等。奧巴馬深深汲取了克林頓的教訓,放棄由白宮起草任何健保改革方案細則,只站在道德高位上譴責健保業的不是,扮演著為現制度受害人請命的保護天使角色。除了幾項簡單的所謂綱領外,白宮不提供任何行動細節,還刻意迴避照顧四千多萬無保險者的經費來(國會會計部評估改革案十年將增政府開支一萬億元)。把改革案的起草和制訂責任都交給了國會的民主黨,策略上是避免健保改革的失敗轉化成為奧巴馬本人的失敗,而同時又將總統塑造為對抗「萬惡」保險業的英雄。這種出於純個人政績考量的設計,同時敞開了與業界妥協的大門,讓業界可以成為改革法案的幕後真正起草人,而白宮卻巧妙地撇清了關係。   克林頓一九九三年上任後任命了一個有四百人的健保改革委員會,由第一夫人領軍編寫改革方案,然後再拿著本子向國會、業界和民眾推銷。這樣硬丟出來的方案,被業界說客與議員合力分拆瓦解了。相對之下,奧巴馬的方式是從一開始便擁抱業界,不是由總統公開的做,而是透過國會議員與業界磋商法案細則,猶如分別扮演黑白臉。這做法是既聰明又安全的,但共和黨也不是大笨蛋,絕不會讓奧巴馬盡得政治好處,已表態要讓健保案成為奧巴馬的滑鐵盧。所以,共和黨的焦點不是改革方案...

錢生電

錢生電   聯邦政府正式批出24億元給多間企業發展電動車,其中傳統的三大車廠合共得到4億元研發經費。不論是為了環保還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電動車是合乎常理的趨勢。奧巴馬政府指出美國的電動車技術遠遠落後於國外,由政府出資可以幫助業界迎頭趕上。政府振興充滿前景的新企業,這一切不都是很美好嗎?   由政府資助需要培養的新興企業,本來並不是什麼新鮮或罕有的事情,但用於美國汽車業,味道好像有點不對勁。筆者還記得20年前當記者時,便在三藩市採訪了一則關於新款電動車的新聞。車頭車尾都是大電池,但續航能力卻超低,印象中一次充電只能由三藩市開到聖荷西。電動車於美國來說絕對不是什麼新興產業,起步時間應不會與日本有太大的差距,現在連中國的電動車也進入量產階段了,為什麼我們還要由納稅人承擔這筆研發經費呢?   美國不是崇尚自由市場嗎?曾雄霸天下的美國汽車廠,連24億也拿不出來嗎?請問這廿年來三大車廠的高層領了多少花紅?又花了多少錢請說客阻止國會立法推動電動車?回過頭來,現在反而要聯邦政府用借貸得來的撥款資助他們,這合理嗎?24億都是借來的錢,利息和本金是納稅人付的,將來研發成新車,車廠會低價賣給民眾嗎?   發展電動車是沒錯的,問題是為什麼要由民眾買單。美國車廠過去不求上進,不在科技上投資,以為什麼都不做便可以年年賺大錢,更甚者是情願花錢阻礙政府推動高效能車種。移民領福利會被指責是社會的負擔,那麼這些動輒向政府伸手領億元撥款的企業,豈不是超級福利戶!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   總統奧巴馬為醫療健保系改革定下了時間表,聲言耐性是有限度的,就算沒有共和黨的支持,也必定會在年底前通過改革法案。為了讓這項「死命令」得到民眾的最大認同,白宮和民主黨的宣傳機器加大了力度,總統加緊親自出馬批判現行制度的種種不是,而輔助的民間組織亦採用新的「恐嚇手段」,列出數據指拖延改革案每周將導致多少人失去保險或因龐大醫療費用而破產,目的是要製造「健保羊群效應」。   什麼是「健保羊群效應」?就是人云亦云地支持民主黨推出的健保改革法案,而不細問其內容。綜觀白宮的宣傳手段,幾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攻擊現有制度方面,對於新政策的介紹卻極之有限。攻擊現有限制是為了凝聚最高的民怨,向反對改革案者壓力。要埋怨目前的健保是最容易不過的,眾所周知,美國的醫療系統是純牟利的,是一盤以謀取最高利潤為經營原則的生意。因此,那些要保險公司花費的客戶,絕對不是好客戶,想方設法也要趕走,或限制他們的理賠。有聽眾朋友在星島中文電台節目中稱之為「害命謀財」的事業,一點都不為過。   可是,就算是現制度有多爛,也不能逃避說明新政策又將如何。從白宮推動健保改革的手段可以看出,總統只需要政治上的勝利,不論改得怎麼樣?有甚麼長遠的不良財務後果?這些都不重要,他要的是一張可以在競選年閃亮的成績單。其實自參選總統以來,奧巴馬都只強調要「變」但卻不重視「如何變」,這只重形式和政治價值的思維如不改變,將是奧巴馬作為成功總統的最大障礙。

盛世霓裳

盛世霓裳   年前從台灣一衛星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上知道中國有一位反串藝人名叫李玉剛,在新聞片段中的她/他一身古典唐代貴婦的打扮,高貴美艷,讓筆者心生好奇,想知道她除了扮相外,還什麼真本事。經過網上一番搜尋後才發現,這位來自中國東北農村的小伙子,已經是中國目前最紅的男旦演員。李上月底在澳洲悉尼開了一場個人演唱會,從報道所見也是技驚四座,獲得一致好評。白手興家的富豪故事經常被人羨慕,而如李玉剛一樣用超強意志煎熬出頭的年青藝術家,筆者認為更值得傳頌。   中國傳統戲曲裡的男旦藝術以梅蘭芳先生為經典代表,但自四大名旦之後,也確實沒有能取得相近成的男旦,而這行當也逐漸隨著時代而慢慢步入歷史。就算是梅蘭芳先生的兒子梅葆玖及他的男弟子,也未能燦爛地延續男旦藝術至新世紀。   直至到李玉剛的出現,在傳統京劇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美聲的唱腔及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舞台形象,讓過去不喜歡傳統戲曲的現代觀眾,都迷上了男旦的表演形式。可能會有人認為,過去戲台不能男女同演,才會有男旦,廿一世紀還需要男的反串女角嗎?藝術是美的創造,在舞台上以歌舞演繹女性的美,女演員當然是本家,但當有一位男演員能在舞台上歌舞比女的更傳神,那種美便昇華到藝術的層次了。 而且,李玉剛因家窮而放棄入讀大學,由餐廳斟茶倒水的,進而苦練成為歌舞廳的小演員,再成功的走上全國舞台,以至如今破格被聘為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一級演員,所代表的是中國社會充滿了生機的一面,讓一位沒有背景和財勢的農村年青人,憑個人努力而創出一番事業。   以下是李玉剛七月底在澳洲演出的《盛世霓裳》片段視頻,與讀者們分享。 演唱會是以一唱《葬花吟》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