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應 變

應 變   2008肯定是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痕跡的一年,一場金融海嘯,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被催倒的不光是有形的企業,其影響更是深遠。1999年底,全球都焦慮地等待2000的到臨,彷彿世界末日將至。世事就是如此難料,千禧年是平安和富貴的;反而是表面應是充滿希望(美有總統大選、中國有奧運)的2008,卻是世界步入嚴重衰退的一年。   美國是這場金融海嘯的原爆點,是風暴的中心。經過華府一番大動作的救市行動後,似乎又平靜下來了,這或可以稱之為「以不變應萬變」。對於當前政經環境的急劇變化,美國國內感受到猛烈的衝擊,但於此過後,一切還依舊規律進行。   國會為七千億元的救市方案激烈爭拗,但到了節日休會時間,議員們還是一如以往放下所有政務度假去了。誰不度假,現任總統與候任總統都在度假,更何況國會議員。大節日當前,度假當然無罪。不管是天大的事情,似乎都有可以等待的空間。政客們都有了共識,在新舊政府交接過渡之際,雙方都不要做太多事情,享受假期後回來再作戰吧!   可是,以色列便不是這麼想,以政府的領袖對假期和節日有不一樣的利用,也許是文化和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巧合吧。當年以色列總統沙龍派坦克圍困巴解領袖阿拉法,選擇了在復活節,布殊總統在德州農莊度假,發表聲明支持以色列自衛。在剛過去的聖誕節,以色列大舉空襲加沙地帶,造成以千百計的死傷。仍有廿多天任期的布殊總統,再一次在休假期間發表聲明支持以色列。至於那萬眾期待的候任總統奧巴馬,在夏威夷老家過火熱的聖誕,完全沒有表態。   中國去年在新年期間發生嚴重雪災,總理溫家寶並沒有回家過年,馬不停蹄地巡視災區。雖然沒有那個節日比春節大,但遇變而變,中國領導人更能審時度勢而行事,與美國的不變應萬變,是兩種很不一樣的政治作風。

快樂指數

快樂指數   據新近公布的一項調查,三分之二美國民眾對明年持有樂觀期待態度,在全球經濟衰的陰影籠罩下,這調查結果似乎有點令人意外。若不是調查數據不夠完整,則內裡所反映的狀況,便很值得深思。   剛結束的年底購物月是近年來最惡劣的,零售百貨業的倒閉潮已開始,連三大車廠都面臨破產,失業率更是月月攀升。在如此惡劣的經齊環境下,民眾的觀樂情緒是從哪裡來的呢?據該調查的數據,快樂指數的強大支持動力是18至30歲的年青一族,在該年齡層,超過八成相信明年會更好。相反,年齡越大便越悲觀。   「少年不識愁滋味」不分國籍或時代,年青人沒有太多包袱,也沒有經歷過太多挫折,自然也較容易樂觀。美國文化著重培養兒童的自信,年青人普遍都有超強的自我,人定勝天的信念比中國人還要強得多。這種因年齡的差別而產生的樂觀情緒,十分可以理解,但卻令人擔憂。聖賢說「居安思危」,而美國年青人卻「居危若安」,這到底是好事情,抑或是壞事呢?   從危機裡翻身的第一步是準確認清當前的處境,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必須建基於對根本問題的理解。用「國難當前」來形容美國今日的境況一點都不為過,可悲是政客們都不願意或沒有能力說明狀況,新聞報道又只能提供一些零碎的場景,於是全民都如在迷霧裡前行一樣。將在不到一個月後帶領我們衝出迷陣的領袖,其本人也從沒有相關的經驗,他將與我們一起摸索前行。   美國真正的復蘇並不是零售業的景氣,也不是出口數字增長,甚至不是美元的反彈。這超級大國的地位,須要有一個超級文化支撐,美國文化若不自省自強,將沒法迎接新世紀的競爭。

一個故事

一個故事 有一家人在一房子內住得好好的,忽然有一天,一群人帶著武器衝進來,把他們一家都趕出去。被趕的一家人不甘心,拿起路邊的石頭往房子內的人擲去,打傷了幾個人。房子裡的人當然也不是善類,立即用機關槍和炸彈還擊了,造成房子外多人死傷。後來警察到場,看到屋外死傷遍地,向卧在路邊的傷者說,不要再向屋子內擲東西了,否則你們會死得更慘。 以上的故事是一個真實故事的縮影版,真實版發生在今日的中東加沙地帶。連日來以色列對哈馬斯管治的加沙地帶發動空襲,造成致少三百人死亡,一千三百多人受傷。以色列說這是報復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動火箭攻擊,一說這輪的空襲其實籌劃已有一年之久了。向來毫不忌諱地偏幫以色列的世界警察 -- 美國,在空襲後發表聲明,要求哈馬斯停止攻擊以色列。天下間沒有比這更不公義的事情了。可是,連候任總統奧巴馬已明確表態支持以色列政策不變,加沙地帶的巴人只能期待未來四年更多的類似襲擊事件。 當美國選民仍然陶醉於「改變」口號的浪漫承諾之際,數十年來飽受無國無家之苦的巴勒斯坦人民,在以色列暴力管治的夾縫中生存,他們並沒有看到改變的曙光。布殊總統的中東和平路線圖提出將近五年了,和平路上依舊滿是關卡。奧巴馬或希拉莉會是巴人的希望之星嗎?現階段完全沒法看得出來。 世界和平是年初的熱門新年願望,可是在中東,這世界火藥庫,明年將繼續戰火彌漫。奧巴馬的新伊朗政策效應如何?目前是沒法估計,可以較肯定的是美國與伊拉克政府的關係將會惡化、大量的美軍將轉移到阿富汗作戰、以巴衝突不會停止。還有就是那因經濟衰退而下降的油價,外加美元持續貶值的壓力,將令石油出國與美國的利益矛盾加劇。以上這些被籠統稱為中東問題的問題,是來源自一連串的不義不公,奧巴馬新政府如要真的改革美國的外交,得必須先從公義著力。

審慎樂觀

審慎樂觀   明天便是聖誕節,慣常會用「普天同慶」來形容,但這2008的聖誕,全球共通的語言卻是「經濟衰退」。論市面的氣氛,今年的節日味最淡,面對世紀融海嘯、財產縮水、職位不保,更大的節日在前,也難真的放心盡慶。   都是中國人的EQ高,早便有「年關難過年年過」的說法。過年於中國人來說,就如西方人過聖誕一樣重要。年是喜慶之日,也是經濟壓力爆發的一天,所年也是關。面對難關而感到害怕和氣餒是可以理解,但年關雖是難過,卻總會過的。因為客觀環境不容許任何事物停留,就如蘇軾所說的「萬物不能以一瞬」。因此,再難過的日子也會過去,天大的困難,也會有往事如煙的一天。誰人會得到最後的微笑,取決於誰能跟得上這變的過程。   賴以製造美國近卅年財富的華爾街金融業垮了;一度雄霸全球的汽車製造業命懸一線;大多數美國民眾所擁有最主要的資產──房子和退休基金,在兩三個月間,蒸發了一大截。大小企業管不了聖誕抑或新年,裁員、凍薪減薪全都出籠了。再加上天天在邊喊破產邊喊救市的政府,工薪一族能不人人自危嗎!   其實,只要抓住大方向,其間的變化就不必太擔心在意了。什麼是大方向呢?就是接受美國已經不一樣了,不論是企業、政府或民眾,都不自主地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在逆境中盼望回復舊觀是最令人難過的;相反,若能接受當下的處境,隨變而變,才是迎接另一片天的正確態度。   經濟的爛局已毫不遮掩地曝露出來,政客為了顯示自己有過人之才,丟出一大堆的所謂振興方案。哪裡缺錢,他們便給鈔票;那裡沒有工作,他們一張口便承諾以百萬計的新工作職位。這些所謂拯救方案,無非是想證明總有法子回復當年的舊模樣。這可不能是事實,不論在政治或經濟層面,世界格局已有了重大的質變。國家的領導們如果真的是能者,便應坦率地告訴民眾前路有多崎嶇,將要如何轉變。可惜,布殊沒有這能力,奧巴馬沒有這意願,任由國民拖泥帶水的在低迷氣氛下過這2008聖誕,那2009的聖誕又將如何度過呢?!

傳奇世家

傳奇世家 帶著光榮、暴力、噩運和醜聞的甘迺迪家族,是美國政壇的傳奇。六十年來,甘迺迪家族先後出過總統、內閣部長、多名聯邦參議員和聯邦眾議員,論政治影響力,相信沒有別的美國家族能出其右。甘迺迪家族的政治地位,是由約翰.甘迺迪於二戰後從政進軍國會開始,約翰其後更當選成為美國最年青的總統。不過,甘迺迪家族的成名,不全因為出了一位有魅力的總統。   總統約翰.甘迺迪於1963年被行刺身亡,及後他的弟弟羅拔.甘迺迪在競選總統期間又遭遇暗殺。這接連而來的悲劇,奠定了甘迺迪家族在美國人民以至歷史上沒法取代的地位。甘迺迪三兄弟中最少的愛德華繼承兩位兄長走上從政身涯,成為了國會議員,亦延續了家族政治聲望。愛德華原計劃步兄長的後塵競選總統,創造一門三傑白宮傳奇,但因為桃色醜聞而沒法完夢。雖然如此,愛德華作為甘迺迪家的大家長,在參議院民主黨內保持著元老級地位,也為新一代甘迺迪從政打開了門路。   可惜,甘迺迪家年青一代並沒有太出色的人物,約翰.甘迺迪之子曾被譽為當代最受歡迎的單身貴族,卻不幸死於飛機失事。年事已高且患有癌症的愛德華於年初選總統初選打得火熱之時,意外地高調支持奧巴馬,而約翰.甘迺迪之女卡羅蓮.甘迺迪,更讚譽奧巴馬最能繼承其父的政治風範。這些舉動對奧巴馬的選情有相當的助力,也被稱為是甘迺迪家族交棒給奧巴馬歷史時刻。   美國是一個民主選舉國家,任憑甘迺迪家族聲望如何崇高,如要將「甘迺迪」變成為一個政治符號,甚至成為政治皇朝,都難以被大多數公眾所接受,但這似乎正是甘迺迪家族所追求的。從愛德華支持奧巴馬那一刻,也是保衛甘迺迪家未來政治地位的第一步。從未涉足政治的卡羅蓮已要求紐約州州長委任她接替希拉莉出任聯邦參議員,顯露了甘迺迪家族的接班人原來並不是奧巴馬。

為了誰

為了誰   如坐過山車般的140億元拯救汽車廠方案談判破局,參議院內的共和黨議員不賣帳,關鍵在於工會不同意在拯救方案內規限工人薪資,拒絕把薪酬調低至與非工會車廠一致。美國車廠工人時薪與日韓在美的車廠要高出三至四元,但加上退休金和健保福利後,美國工人的時薪達到69元,遠超豐田的48元。   因為擔心車廠拯救案未能落實,亞洲區股市大跌;現任和候任總統,以及國會議長和參院多數黨領袖都說不能讓車廠倒閉。紆尊降貴的車廠總裁們連日在國會山莊奔波,已經開始兩手準備,倘得不到聯邦政府的緊急貸款,便要宣告破產。在各方告急,國際齊關注的情況下,參議院仍然不通過救援,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這一拖也正好給予一個思考的空間,這個萬眾期待的拯救車廠案,到底是為了誰呢?   表面上最顯著的理由是三大車廠關乎180萬個工作職位,不救他們,將會導致失業惡化,進一步打擊經濟,負面影響要全民負擔。所以,三車廠與180萬工人的事,變成了全民之事,支持方案的政客是為民拯命。而為了進一步加強拯救案的合理性,國會領袖先向車廠高層來個下馬威,高層也配合,不座公司專機,也主動提出不領薪水。受害人找到了(全民),罪魁禍首(車廠老闆們)也負荊請罪了,剩下來的就是簽支票,事情便算解決了。真的是這樣嗎?   經濟嚴重衰退,那個政客不懂打出救經濟牌,但為何獨是關照車廠?這與有強大政治獻金和投票力量的汽車工會不能分割。由華爾街到民企,執行長和高層的天文數字高薪已成眾矢之的,沒有人會同情他們。政客支持車廠卻是動用公帑資助個別行業的工人,也是特別利益輸送的一種。車廠工會工人所享受的福利本身是美國車失去競爭力的原因之一,責任與管理層的失誤,在責任上可能沒有多大分別。要全民補助,打工皇帝必須要面對現實,在此艱難時期,拿日韓車廠的工資真的就不能接受嗎?在全民面對失業的時候,憑什麼汽車工人能獨善其身,就憑工會的選票和政治獻金嗎?

何足怪哉

何足怪哉   伊利諾州州長布拉戈耶維奇大清早還未起床,便遭到聯邦調查局人員登門拘捕,罪名是涉嫌藉委任聯邦參議員席位的機會圖利。事件夠戲劇性,即時成為最熱社會話題,連早上的婦女電視節目也用州長賣官作為開場白,而政客們都在忙著緊撇清關係。至於案件中的主角,仍然當他的州長,沒有辭職的動靜。這則新聞故事性強,但其實並不算是奇聞,它只是一則被公開了的公開秘密。   據聯邦執法人員的指控,伊州州長企圖利用委任奧巴馬參院接任人的機會而謀利。從竊聽通話所得,布拉戈耶維奇在考慮委任人選時,表明要在法律、個人和政治等三方面狀況均有利益。具體方法是1.要求爭取委任者提供若干款額的政治捐款、2.交換人情,為自己或太太謀得奧巴馬內閣官職,或是非牟利團體的高薪職位。布拉戈耶維奇因為涉嫌貪污已遭調查一段時間,但他仍然肆無忌憚地與助手談論交易,有說是他瘋了;但也許這是正常政客天天在幹的事,所以一切才來得如此自然。布拉戈耶維奇不是「出格」,只是「出醜」而已。   政治圈中如伊州州長的金錢與權位交易,在全國各級政府裡天天都發生,沒有幾個政客或依賴政圈生存的人不懂得這套交易技巧,也可以說是美國政客的生存之道,分別只是交易的規模與涉及個人物質利益的多少。如果對於布拉戈耶維奇的行為真實感到驚訝,大概是對美國政治太不認識或心存過度美麗的幻想。美國有一句俗語:你替我搔背,我也會替你搔背(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是政客的座右銘。只是,這些事不被公開時都好辦,一旦曝光,當然即時變得天地不容。   布拉戈耶維奇事件的觀察點不是「揭示了美國政客貪腐」狀況,因這已經是一種根深柢固的官場文化。值得關注的是那號稱是把「改變」帶到華盛頓的新總統和民主黨人,除了沉默和低調外,還可能會有什麼動作。在一片改革歡呼聲之中,布拉戈耶維奇把我們又帶回到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