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陳雲林走後

陳雲林走後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台灣的歷史性訪問結束了,也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次訪問對兩岸關係的遠景將有多大的重要性,可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從短期互動操作層面來看,確是具相當的現實意義。   陳雲林到台的官方正式活動主軸,是與海基會協商及簽署四項商貿和事務協議。協議的內容早就談妥了,甚至有時間讓台灣的書法家一字一句的書寫在送給陳雲林的橫扁上。倘單是官方事務,根本沒有到台簽字必要。說到要到台展示親民,拉攏民心;但明知道民進黨將組織大批群眾作激烈的示威,那又會否適得其反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據陳雲林自己親口說,這不是為挑戰,而是真心的想探望台灣同胞鄉親。這或許是陳本人內心的私人願望,但作為大陸最高層級的訪問團到台,其政治含意當然是最重要不過。   兩岸關係若要取得進展,類似陳到訪時的暴力場面是必然要遭遇和發生的,陳雲林只是引爆這必然會出現的衝突。因為,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的經營,台獨和傾向反中的力量在台灣已穩固了地盤,兩岸改善關係,不論是誰當總統,他們都不會缺席。所以,雖然藍營在譴責民進黨暴力,但其實這是早晚要面對的,早比晚更好。   馬英九會見陳雲林只有短短的七分鐘,其意義卻極為重大,不在於會面的長短或內容,而是馬在陳到訪時或離境之後,如何處理因與對岸友好接觸而引發的統獨爭拗。馬英九以實際行動推展兩岸和平,著眼點在於獲得來自大陸的經濟利益,有助台灣的振興。沒有付出不會得到收獲,馬英九也必需要處理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如影隨形的糾纏。馬英九的抗壓力有多強,對兩岸關係的善意有多深,都是陳雲林訪台留給馬英九的考驗。

期待革命

期待革命   奧巴馬當選,民主黨繼續擴大在國會的領導地位,一黨獨大的情況再度出現,這種情況在美國的兩黨政治生態下時有發生。布殊的前副幕僚長羅夫在評論大選結果時指出,政黨的盛衰是一個循環,盛極必衰,絕處又會求生。這位政圈老搞手,點出了美國政治一個令人不安的常規,也透露了共和黨已開始重整旗鼓,眼光看準了2010的國會中期選舉。   回顧老兵麥凱因奮戰的過程,雖然他是作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參選,但在整個選舉過程,並沒有甚麼共和黨味。過中原因多樣,首先,是現共和黨現政府民望低沉,高官少露面便算幫忙了,特別是布殊本人。其次,麥凱因從來都不代表共和黨的核心價值,也沒有一個忠誠兼可調動的共和黨班底,難怪麥凱因九十多歲高齡的母親也公開投訴共和黨沒有支援他兒子。還有一點,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共和黨的精英早就洞識時局,有了一位可能是美國史上最失敗的總統──布殊,不論由誰出戰,共和黨都將註定無緣白宮。與其硬碰拆損,不如韜光養晦,徐圖後計。   這可以解釋為何當麥凱因一直沒法令到共和黨人的積極投入選戰,直至選了保守氣味更濃,更共和黨的佩林當副手,他的競選運動才真正找到了動力。當然,有說成也佩林,敗也佩林,如何計算得失,很難有精準的方法。佩林可能令麥失去一些中間選民,但卻為他帶來沒有投票意慾的基本盤票源。   不論如何,麥凱因一戰相信早已在共和黨權力核心的布局之外。羅夫相信兩年後共和黨大有機會取代民主黨成為多數黨,現在聽起來有點是痴人說夢,但君記否,同樣情況在1998年也曾發生過。在克林頓治下兩年,民主黨便在很不體面地輸掉了兩院。共和黨因為布殊而成為厭棄的政黨,但布殊下台後,怨恨對象消失在大眾空氣,共和黨便有了自身的機會。按羅夫預估,在2010年十年一度人口普查後,傳統共和黨州份將增加國會議位,相反民主黨大州將損失席數,他相信這會補充共和黨的實力。   在未來一段時間,世界會聚焦觀察奧巴馬白宮的一舉一動,但真正的革命極可能是來自一個急需洗心革面的共和黨。

沒有蜜月期的奧巴馬白宮

沒有蜜月期的奧巴馬白宮   該投的票都投了,該喊的口號都喊盡了,美國大選的激情在勝選的興奮和落敗的沮喪中漸歸於平淡,選民對新政府的期待卻升至新高點。每一任的新政府幾乎都享有一段蜜月期,今屆將是一個例外。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背景情況竟與三月份的台灣選舉極之類似。陳水扁執政八年劣跡斑斑,徹底消耗了執政黨的政治資本;而小布殊的八年執政破壞力比陳水扁更甚,同樣令共和黨幾乎抬不起頭來。對陳水扁的高分貝不滿,轉化為對馬政府的超高度期望。結果,挾超高人氣當選的馬英九如今民望跌至不足三成。布殊年代告終後,候任總統奧巴馬看來也將面對類似的民意考驗。   香港和台灣一些媒體評論員對今屆美國大選讚嘆不已,認為出身寒微的黑人小子竟有機會晉身白宮是個傳奇。可是對美國人而言,傳奇與否完全不重要。民眾最急逼的期待,是奧巴馬最好立竿見影地解決眼前的金融危機,振興經濟。 這場金融海嘯選擇了在一個最壞的時間點來深化惡化,九月份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掀起新一輪滔天巨浪之際,美國總統選戰正打得火熱,布殊政府則只餘不足四個月的任期。金融危機猛力扭轉了選戰的方向,對民主黨是天賜良機,但對不應該再作重要決定、已進入看守狀態的現政府來說,卻是個尷尬的局面。由於危機的殺傷力驚人,政府不得不做大動作。可是,披上了選舉的色彩,白宮進退維谷,處處受制肘。七千億救市方案被滿腦子個人和政黨利益的議員修改得面目全非,布殊就危機發表全國演說不算數,還要把兩黨候選人請到白宮來議事,跛腳鴨政府的政策威信大打折扣。 先天不利,新總統難以享受,或說不應期待有蜜月期,應全速進入管治狀態。經過選舉期間的磨合,新班子內經濟要角迅速產生應不會有難度,但新人事如何承接、運作看守政府的舊政策,看來需要一定的調整期。在動盪的時刻遇上了最不穩定的政府交接期,就如重症病人被推進手術室卻遇上醫生交班,這將是新政府的首度難關。   此外,國會將是奧巴馬要跨越的另一道障礙。大選後,民主黨在國內擴大了多數黨的優勢,重量級的議員勢必施展渾身解數趁機爭取表現;還有那謀求東山再起的共和黨,銳利地扮演少數黨的角色大概是意料之中吧。國會與白宮能否同步同調,是新團隊的另一挑戰。當年克林頓上任後力推全民健保鎩羽而還,關鍵阻力便是來自自家黨內的國會議員。   協調府院人事和黨派政治利益之同時,新政府在政策層面也不好辦。快速紓解民困和振興經濟是民眾的集體期望,但不論奧巴馬在大...

江陳會感想

江陳會感想   汪辜歷史性會談那天,筆者正值在台北市,在一家食店裡,電視播放著兩人會談的畫面,觀察四周的食客,幾乎沒有人注意電視畫面。與一般民眾交談,也沒有太熱衷的。十餘年過去了,陳雲林到台灣與江炳坤簽署了四項經濟民生項目的協議,完成了汪辜沒有機會達成的。至於台灣社會上的反應,相對汪辜會,陳江會激發起社會矛盾,甚至有親民進黨的評論員在電視上聲嘶力竭地說:「馬英九要為今天所做的付上選舉代價」,好像馬英九犯下比陳水扁更重的罪似的。兩會換了主管,兩岸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民間和政黨反應也不一樣了。   組織抗議陳雲林訪台的民進黨和台聯黨政客,高喊馬英九侮辱主權尊嚴,四項協議是賣台的黑箱作業。在企圖更靠近江陳會會場而受警力阻止時,示威者便指責馬政府搞戒嚴。涉及億元貪污案的陳水扁,更在集會上說控告馬英九犯內亂外患罪,在場支持者竟高喊要陳水扁再選總統。   一名研究大陸問題的台灣學者分析江陳所簽的四項協議,就內容而言幾乎都只是對台灣有利。前民進黨籍立委李文忠也說,協議內容大部份也是落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政綱。所以,就協議內容來說,並不存在虧損台灣的問題。民進黨就示威者被阻而控訴馬政府搞戒嚴,又指責馬英九不要求陳雲林稱自己為總統,是出賣尊嚴等等,其背後動機不過是煽動民眾的反中情緒,好為元氣大傷的民進黨重新找到著力點站起來。   與汪辜會相比,台灣民眾似乎對江陳會更感興趣,讚成與反對的聲音也提高了分貝。某程度上,這是民主的表現,反映了人民對重要政務的關注,也有了更暢通的表達渠道。但細看正反面的辯論內容,焦點模糊,不問是非,不求甚解,歪曲事實等等一大堆。 台灣的反對黨大概相當高興陳雲林到訪,因為這給予他們一個攻擊現政府及為自己加分的好機會。只可惜這種爭拗水平太低,對台灣一點沒有益處。十餘年過去了,兩岸的經濟實力有了質的變異,兩方手上的政治籌碼亦已大有分別。反對黨虛浮叫囂,反映了他們追不上形勢,除了一小部分忠心信徒外,相信只會離民情越來越遠。

民主法治傳媒(五)

民主法治傳媒(五)   續談傳媒與政治。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媒體能發揮監督政府,促進民主的作用,但當媒體在不知不覺間參與了政治,從報道新聞變為製造新聞的角色,則媒體監察政府的功能也大大減弱了。   這角色的轉變是很微妙的,新聞機構的專業應該是發掘事實真相。要做好這工作,錢和時間都得花上不少,與時下追求急促回報的營商哲學背道而馳。因此,對於前線記者的投資日趨減少,而媒體為了維持和增加讀者量,必須以別的更省錢的方法去吸引眼球。於是,精采的調查報道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聲情並茂的評論;此外,把新聞內容淺化和娛樂化,也是一個保持收視又不花錢的手段。   因此,在民主黨初選時,克林頓和奧巴馬的隔空口角成了多日的頭條,希拉莉不變的套裝佔了不少版面,奧巴馬的非洲故鄉也成為焦點。在大選階段,麥凱因的年齡和病歷表、佩林的服裝開支費和水匠工的個人背景等等,都是最令人留下印象的新聞。概括來說,所謂的總統競選報道,以報道兩人的爭吵為主線,其次是走勢(類似賽馬貼士的誰佔上風/下風報道),再其次才是政見的深入比對或考核。在四場正副總統的辯論會後,媒體爭相公布勝負,彷彿球賽似的;至於辯論內容的真偽分析,則三言兩語便帶過了。   按常理,選民是依據候選人的政見和資歷作出選擇,但由於媒體主導了民眾對候選人和選情的理解,那些與施政沒有直接相關的印象式和情緒化報道,左右了民眾對候選人看法。反映在民調裡,又間接影響了媒體的報道方向。民調低落的候選人會得到更多的負面報道,這就是所謂的跟紅頂白。   至於充斥在各種媒體的評論,由於具有比新報道更大的影響力,早已成為黨派和政府的獵物。政治評論員黨派分明,各佔據地盤拚命的替自己的候選人造勢。政府也會透過手段影響評論員,通常是採用獨家送料來吸引個別評論員寫官方不便直接推出的信息,布殊政府便是其中的能手。   總而言之,媒體日漸失去其獨立性和發掘新聞事實的能力,對民主政制及整個社會都是一個極壞的發展。  (全文完)

民主法治傳媒(四)

民主法治傳媒(四)   續談傳媒與政治。民主政制的完善,必須要有一群掌握充份正確資訊及理性的民眾,而傳媒的角色和責任是保障民眾得到正確無偏見的資訊。一旦傳媒作為資訊流通的管道不暢通,或是傳送了大量有偏見或不實的消息,則民眾作出理性判斷的環境便受到干預或污染。   對於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的認識,大部份民眾都是透過傳媒,只有很少一部份人能有第一身的經歷。傳媒包括了傳統的報刊或電視/電台,也包括互聯網上流通的各式資訊。雖然因為傳播科技的更新,資訊量大增,但並不等於消息便靈通了。量多弊於雜亂,真真假假未及分辨便已散播千里。互聯網提供了空前龐大的資訊庫,但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資訊的價值。至於傳統媒體,資訊提供者是專業新聞從業員,經過他們的過濾及處理,資訊的價值比互聯網在理論上要高。但由於越來越多人離開傳統媒體而轉為只依賴互聯網,博客或私人資訊交流網站的佔有率已後來居上。   非專業的資訊網頁受歡迎,除表示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厭倦外,還有就是非專業的信息一般以評論式為主,含有強烈的竟見,更富吸引力。時下流行一種說法,因為傳播科技的發達,獨家新聞已極度難求,但觀點和評論卻可以獨家。於是傳統媒體為了從網絡競爭,也轉變了報道事實的傳統新聞方式,改為加入大量的分析和評論。這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可以幫助讀者分析不同觀點。但當評論和意見如海嘯般沖至,導致公共資訊在事實和評論兩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意見和評論充斥,基本事實卻缺乏且不受重視,因而形成沒有事實根據也可以口若懸河地評論一番,甚至把意見變成為事實。其結果就是公眾未對事物或人物有充份認識之前,便有了意見判斷,這對民主政治造成極大的傷害。 (待續)    

民主法治傳媒(三)

民主法治傳媒(三)   在過去,新聞媒體被讚譽為第四權,擔負有為民監督政府的神聖及超然身份。現在,世界性的傳媒素質下滑,除了損傷了自身的經營空間外,也直接的危害民主政制的有效運作和延續。   新聞媒體事業的本質是把社會上發生的方方面面事情,經過查證後藉傳播工具,或報刊或電子形式,發布給公眾。由於是廣泛發布,具有影響和製造社會輿情的實質作用。於公眾而言,傳媒也是他們知悉社會和政府事務的渠道。人們對社會以至世界的認知,除了透過親身的經驗外,通過媒體來接觸外界所佔的比重更大。因此,媒體負有如此重大的社會責任,對其道德要求也是極其嚴肅的。傳媒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道德價值是「真」,一旦失真,媒體便不再是保障知情權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其惡劣者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過去記者的地位相當受到尊重,新聞報道都被假定為「事實報告」,具有不容易被挑戰的權威。要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前線記者和後期編輯都必須秉持追求事實,客觀公正的操守,不能感情用事,或在報道中滲入自己的觀點。人非草木,誰不受自己的思想和識知所影響,但新聞工作者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正是他能夠摒棄個人的好惡或思維,以科學調查手法所得的事實材料作為報道內容的實體。新聞工作對事實的追求沒有妥協的餘地,但對於選材卻有絕對的自主權。   可是,由於傳播媒體的商業性質、資訊娛樂化,以及媒體之間的商業競爭,導致追究事實不再成為媒體經營者的首要任務,追求讀者觀眾和客戶的反響,以增加經營利潤成為主導。簡單而言,「嘩眾」成為越來越多媒體的第一道戒律,嚴肅的新聞報道逐漸成為非主流,追求事實與維護公眾就重要事件的知情權已不再是媒體業者的目標。在這種媒體生態的轉變下,政治與媒體之間關係又發生了妙微的變化,在發達的資訊科技催化下,這種變化更加複雜和急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