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民主法治傳媒(四)

民主法治傳媒(四)   續談傳媒與政治。民主政制的完善,必須要有一群掌握充份正確資訊及理性的民眾,而傳媒的角色和責任是保障民眾得到正確無偏見的資訊。一旦傳媒作為資訊流通的管道不暢通,或是傳送了大量有偏見或不實的消息,則民眾作出理性判斷的環境便受到干預或污染。   對於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的認識,大部份民眾都是透過傳媒,只有很少一部份人能有第一身的經歷。傳媒包括了傳統的報刊或電視/電台,也包括互聯網上流通的各式資訊。雖然因為傳播科技的更新,資訊量大增,但並不等於消息便靈通了。量多弊於雜亂,真真假假未及分辨便已散播千里。互聯網提供了空前龐大的資訊庫,但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資訊的價值。至於傳統媒體,資訊提供者是專業新聞從業員,經過他們的過濾及處理,資訊的價值比互聯網在理論上要高。但由於越來越多人離開傳統媒體而轉為只依賴互聯網,博客或私人資訊交流網站的佔有率已後來居上。   非專業的資訊網頁受歡迎,除表示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厭倦外,還有就是非專業的信息一般以評論式為主,含有強烈的竟見,更富吸引力。時下流行一種說法,因為傳播科技的發達,獨家新聞已極度難求,但觀點和評論卻可以獨家。於是傳統媒體為了從網絡競爭,也轉變了報道事實的傳統新聞方式,改為加入大量的分析和評論。這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可以幫助讀者分析不同觀點。但當評論和意見如海嘯般沖至,導致公共資訊在事實和評論兩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意見和評論充斥,基本事實卻缺乏且不受重視,因而形成沒有事實根據也可以口若懸河地評論一番,甚至把意見變成為事實。其結果就是公眾未對事物或人物有充份認識之前,便有了意見判斷,這對民主政治造成極大的傷害。 (待續)    

民主法治傳媒(三)

民主法治傳媒(三)   在過去,新聞媒體被讚譽為第四權,擔負有為民監督政府的神聖及超然身份。現在,世界性的傳媒素質下滑,除了損傷了自身的經營空間外,也直接的危害民主政制的有效運作和延續。   新聞媒體事業的本質是把社會上發生的方方面面事情,經過查證後藉傳播工具,或報刊或電子形式,發布給公眾。由於是廣泛發布,具有影響和製造社會輿情的實質作用。於公眾而言,傳媒也是他們知悉社會和政府事務的渠道。人們對社會以至世界的認知,除了透過親身的經驗外,通過媒體來接觸外界所佔的比重更大。因此,媒體負有如此重大的社會責任,對其道德要求也是極其嚴肅的。傳媒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道德價值是「真」,一旦失真,媒體便不再是保障知情權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工具,其惡劣者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過去記者的地位相當受到尊重,新聞報道都被假定為「事實報告」,具有不容易被挑戰的權威。要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前線記者和後期編輯都必須秉持追求事實,客觀公正的操守,不能感情用事,或在報道中滲入自己的觀點。人非草木,誰不受自己的思想和識知所影響,但新聞工作者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正是他能夠摒棄個人的好惡或思維,以科學調查手法所得的事實材料作為報道內容的實體。新聞工作對事實的追求沒有妥協的餘地,但對於選材卻有絕對的自主權。   可是,由於傳播媒體的商業性質、資訊娛樂化,以及媒體之間的商業競爭,導致追究事實不再成為媒體經營者的首要任務,追求讀者觀眾和客戶的反響,以增加經營利潤成為主導。簡單而言,「嘩眾」成為越來越多媒體的第一道戒律,嚴肅的新聞報道逐漸成為非主流,追求事實與維護公眾就重要事件的知情權已不再是媒體業者的目標。在這種媒體生態的轉變下,政治與媒體之間關係又發生了妙微的變化,在發達的資訊科技催化下,這種變化更加複雜和急促。                 (待續)

民主法治傳媒(二)

民主法治傳媒 (二)   續昨日話題,談美式民主制度不能保障人民利益。巧合得很,田納西州法律學院教授Glenn Harlan Reynolds也在同一天發表文章題為:《這就是我們最佳的表現嗎?》,與筆者不謀而合。   教授評論兩黨候選人時感嘆地說:美國有三億人口,這就是我們的最佳人選嗎?美國在開國初期,人口不多,但卻有華盛頓、傑克遜、阿當斯等開國偉人。雖然今天的美國有著更多曾受高等教育的國民,但卻沒法有如當年一樣的治國水準。今天的政治制度令真正有才能的人望而卻步,在選舉中勝出的政客只需具備兩項條件:籌款能力強、在電視前形象吸引。Reynolds教授認為需要一個結構性的改革,以及文化的更新,讓有實幹經驗和能力之人當政,而不是只會籌錢和搞形象。   金融海嘯徹底考驗現代資本主義和政府的應變能力,發生在大選前,更是對美式民主的巨大衝擊。兩黨候選人目前在選戰中的表現,是傳統的選舉文化──片面宣傳、負面攻擊、空頭支票,配以億元計的廣告攻勢。雖然競選口號是「轉變」,但候選人的政治思維沒有半點的革新氣味,一旦當選,又將如何應對急速以不利於美國的方向轉變的世界政治與經濟環境?   這進入第二部份的反思──法治。民主普選不保證素質,於是政務的推行便必須要用法規來保護,法治比民主更形重要。布殊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總統,也是最不守法的總統。每當布殊或切尼要推行一些超出憲法授權的政策,白宮律師便會指示司法部官司撰寫法律釋義文件,確認總統沒有違憲,此做法形同自編憲法。陳水扁至今仍能風騷非常,與社會法治觀點和執法單位效能有關係。除了有法不依外,問題更大的是法治所本的法,是由民選議員制訂的,倘議員或議會腐敗,則法制將會受到全盤侵蝕。議會不再是維護公益的地方,而是讓各利益團體與政客交易的場所。肅清議會內的腐敗,中斷議員的涉外利益關係為優先要務,其次便是要把議會改變成為專業的立法機關,壓抑政治化,加強針對具體政務的專業調研。   金融危機爆發後,奧巴馬及民主黨人蜂擁而出攻擊布殊及麥凱因,但他們真的明白危機出現的來龍去脈嗎?據說,聯儲局主席布南克花了一整天聽金融專家報告,也未能徹底明白崩潰的金融衍生工具是如何運作的。連負責監管的技術官僚也沒有掌握足夠的知識,又怎能相信非金融專業的大嘴巴政客可以為我們解套呢!相對來說,中國的立法議會──人民代表大會,民主代表性遠不如美式議會,但在立法效能上,更較為專業...

民主法治傳媒(一)

民主法治傳媒 (一)   陳水扁全家涉及多宗弊案,貪污金額可能超過十億元台幣為單位。扁女婿涉內線交易已被定罪,扁太、兒子、媳婦和扁本人都是貪瀆案被告。可是,扁卻能把刑事案轉化為一場政治鬥爭,還得到不少民眾的前呼後擁,已退黨的陳扁水,風頭和人氣反勝現任黨主席,真的匪夷所思。從中可以讓人們反思社會的三大元素──民主、法治與傳媒。   民主的價值絕非簡只是眾人參與,因為作為一個政治體制(管理公共事務的機制),有效管理,維護和平衡眾人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A制度能保障群體內的所有個體都能參與議事權,但卻沒法維護效益,並且導致群體整體受到傷害,則A制度仍不能說是一套理想的制度。把民主簡化為「普世價值」的論者,是抽象思考問題,沒有以實證檢驗民主普選制的推行成效。   試以台灣為例,當然也不止於台灣,美國亦然。李登輝推行全民普選總統,被稱為台灣民主之父。全民得到了選舉總統的權利後,台灣的政治因而變得更清明嗎?社會變得更富裕,人民生活更快樂嗎?這就是形式與效益的不協調。有一種慣常的說法是民主選舉讓人民有機會把做得不好的政客選下台,這說法準確,但沒有意義。倘若能換人就是民主政制的最大優點,它只不過是一個無盡的「嘗試與失敗」環循。因為,政治體制是治理眾人之事的制度,如這個制度本身不提供任何質量保證,只容許定期退貨,風險頗真的不少。民主普選只不過是一個決定公職人員的方式,絕對不能視作為政治體制的全部,甚至更不是核心,必須要有配套。   陳水扁及家貪污洗錢證據天天都有更新,也越來越有說服力,但只見支持扁的聲音卻同樣在壯大。今年三月台灣近六成民眾選了國民黨的馬英九當總統,輿論分析是因為扁政府政績差,弊案又多,所以選民支持又一次的政黨輪替。這完全符合民主政治的精神。可是,新政府上任僅數月,扁家弊案如雪球般滾大之時,卅萬人上街抗議馬政府無能,挺扁之聲不絕於耳,一時間,馬政府成了弱勢,支持度不足百分之廿五。   扁罪證曝光,人氣上升;馬高票當選,支持度急降。這正說明了僅提供人民有選擇權,是不足以產生一個好政府的。把治理公務轉化成與個人對政客的喜好掛勾,是感情綑綁了理性,事實證明有些人會甘於支持一個爛政客,對政府的評價也絕對是主觀因素先行。   可見,民主既不能保證選出優秀的領袖或有效益的政府,反而會被政客利用作為護身符。民進黨在十月廿五日發動的反黑嗆馬大遊行,原本應是蔡英文作為新主席顯身手的場合,...

看政客淚眼

看政客淚眼   台灣政客愛在公開場合哭,但別以為他們都是弱者,又或只會訴諸悲情。淚眼背後所藏著的一顆真嘴臉,卻是極其的兇悍的。   最新的例子,率眾追打張銘清,導致張多處受傷的台南市議員王定宇,在被執法人員查問後召開記者會,流著兩行熱淚地強調自己一切的動作就是為了台灣的孩子。坐在他旁邊的王太太也跟著落淚,兩人彷彿快要成為烈士似的。   把鏡頭稍為退倒,看看這位流淚議員在記者會前做過些甚麼。張銘清到訪當日,王在電台節目向張發出「全民通緝令」,號召民眾注意張的行蹤,一旦發現立即通報,好隨時聚集,讓張知道台灣人民個個都是士兵。結果,王的確掌握了張銘清的行蹤,立即率領「民兵」圍攻張銘清,王定宇本人貼身向張揮拳叫罵,其餘群眾則拳腳交加施以攻擊。在張被推倒地狼狽起身後,王還不放過他,繼續領眾追截,又是一番激烈的肢體和言語侮辱。對一位手無寸鐵的年長訪客施以野蠻暴力襲擊後,王定宇竟又帶著妻子在媒體前哭著喊冤。其無恥程度,令人脊柱冰冷。   事隔兩天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在議會與另外兩名同黨立委抱頭痛哭,但別以為女兒家被男議員或官員欺負了。不久前,管立委才狠狠的掌摑了國民黨立委洪秀柱一巴掌。有評論員說暴力抗爭是在台灣議會達到政治效果的手段,不必太重視。如此言屬實,則是否所謂民主也要依靠暴力才能完整呢?   建議李安大導演再有新戲開拍,不必再去大陸找那為些不惜一切出頭的新進小明星,島內會演戲的政客多的是。

華埠一席

華埠一席   總統大選可以說是大局已定,但三藩市的市參事選舉還在激烈競爭之中。三藩市華埠(第三選區)今年有三名華裔參選,其中邱信福和鄭可欣都有豐富的公共事務工作經驗,熟識市府運作,並且長期活躍於華埠社區事務。區內第三名華裔候選人彭德慧雖然沒有如前兩人的公共政策經驗,但在社區活動圈子,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不過,目前在第三區領先的候選人,卻是一名公共事務經驗極度薄弱,在競選前也沒有顯示過關心或參與過華人社區事務的阿里奧圖。   之所以出現如此現象,主要關鍵是在於姓氏。阿里奧圖家族是三藩市的政治望族,家族內曾出過市長和市參事。阿里奧圖的姐姐也是現任的市參事,並且有機會成為下一屆市參事會主席。一個地方政治望族的名字,似乎勝過用血汗和努力換回來的真實履歷。這也許是政治選舉的冰冷現實,但卻沒法令人信服。 第三選區包括華埠北岸和金融與海傍區,區內居民族裔多元,經濟狀況兩極。華埠和北岸區有著市內最密集的華裔人口,以中低收入的移民和耆英為主。海傍和北岸山頂一帶多是高收入群,其中又以無孩子的家庭和單身人士佔多,華裔比例較少。他們所關注的問題與華埠居民有一定的差異。再加上選區包括了金融和市中心購物區,大企業商家的利益又與散房柏文或老人屋的居民很難有共通點。 所以,第三區市參事必須是一位既關懷平民社區,又能促進區內商業發展。阿里奧圖家族有著良好的政商關係,得到主流社會和大商家的支持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華埠社區的利益又可以依賴誰呢!那些在選舉時才出現握手拉票的政客,未免太輕視華人社區了,華埠社區需要一位真正來自社區及關心社區的代表。

馬英九的心思

馬英九的心思   以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身分參加在台南藝術大學舉行的學術研討會的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台南孔廟前遇到由民進黨市議員王定宇率領的暴民襲擊。而台南,正是「海角七億」主角陳水扁近來頻頻取暖,獲前呼後擁的地盤。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護短不加以譴責,扁說張「是故意去台南挑釁」,個別綠營政客則指這次襲擊算是客氣的了。但施暴過程經電視台清晰顯露在眾人面前,誰是誰非,可謂一目了然,不需要太高的智慧也能明白。只有那些有個人政治私利的人,才會繼續鼓吹暴力。   所以,討論行兇者的是非沒有多大意義,反而要追問作為總統的馬英九,心裡在想甚麼。張在台南遇襲,馬則站在講台上宣稱在他任何將推動兩岸和平,肯定不會發生戰爭。既然要推展兩岸關係,張是海協會的副會長,來台訪問活動範圍又集中在親扁反中最烈的南部,政府竟然沒有特別維安措施,這可不是一個「疏忽」便可解釋了的。   馬英九當了總統之後,不論是處理經濟、扁案,或是張銘清到訪,都很詭異。表面上是放手讓政務官員辦事,但在無為而似有為的手段裡,馬真的純真地乖乖做虛位元首嗎?競選時打出老蕭能救經濟的牌,但自從老蕭從中國見過胡錦濤回來後,便被馬放進冰箱去了。就算是國際金融海嘯湧至,蕭萬長還是在當他的「深宮怨男」。   扁案引至全台公憤,但馬沿用扁的舊幕僚主管辦案,調查進展連扁的前支持者也在電視公開的批評說「實在太慢了」,扁則繼續招搖過市享受讚美。有說只要有扁在,馬的民調便掉不了,真的是這樣嗎!還有經常掛在馬嘴邊的兩岸關係,馬先是用了一位最反大陸的台聯人做主管;至張銘清來訪,又有意無意地任由他在南部受辱。   馬刻意要做「全台」總統,立志要討好每一位選民。所以,讓扁迷和反中民眾有相當活動空間,可能正是馬「無為而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