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趕盡殺絕

趕盡殺絕   即將被正式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在全國政治舞台上曝光只是短五天,但負面新聞之多可謂近年罕見,看來民主黨陣營對於這位來自冷凍邊陲的政敵,一點都沒有掉以輕心。   昨日新鮮出爐的佩林新聞包括:丈夫曾兩度加入獨立黨,是極右分子、她原是前極右總統候選人布坎南的支持者、她的私人律師同時代表州長辦公室、曾反對性教育撥款等等。當然日前她公開承認未婚女兒懷孕,繼續被引伸擴大,多篇評論指這是對她的致命傷,將毀掉她在家庭價值觀上的發言權等等。   針對以上的新聞,佩林或其發言人都有回應或否認。是非本來就有一雙飛毛腿的,在網絡和資訊爆棚時代,一宗又一宗,幾乎是廿四小時不斷出籠的負面新聞,令公眾會應接不暇,還未來得及看指控的內容或當事人的回應,新指控又出現了。結果,大多數人可能只會留下一個模糊的印象,就是:佩林真的問題多多。這也許就是民主黨人所期求的效果。   大選日漸逼近,奧巴馬仍然在形勢大好下沒有拋離對手,甚至在黨代表大會後支持度也沒有理想的提升,再遇到佩林的突襲,奧巴馬陣營明顯是採取了趕盡殺絕的手法,要把佩林一棍打死。這些負面的攻擊已得到首輪的回報,奧巴馬在最新的民調中支持度上升。   以一大堆重要性不大的所謂醜聞來追殺一位政壇的新秀,與奧巴馬呼籲年青人改造華府政治的口號一致嗎?政治就是政治,奧巴馬的競選形象,與他的實際作為,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奇蹟地公眾似乎接受了這種矛盾。

玻璃天花

玻璃天花   佩林的確是共和黨的程咬金,替原本被看淡的共和黨大會加添了話題。不過,這幾天來,不論是,正規的媒體,抑或是網絡小道消息,對這位忽然人氣急升的副總統候選人打得體無完膚。沒有勇氣或私生活不能被顯微鏡揭露的人,最好不要選,因為美式選舉就是如此殘酷的。話也得說回來,這些抨擊其實也是不錯的材料,看看現今政治圈中的流行文化。   對佩林的抨擊有以下幾個要點:從政經驗淺、來自偏遠且人口稀疏的阿拉斯加州、太年輕、曾拍脫衣照、隱瞞女子未婚懷孕、拿孫子當兒子、強逼開除妹妹前夫等等。這些指控中一些已被證明是失實,如性感照是偽造的。這些抨擊都不及昨日讀到的一則妙,指佩林有五名子女要照顧,家庭工作難兼顧,不可能擔任副總統。   在麥凱因宣布佩林為副手的當日,佩林直接向女性選民喊話,說今年是女性取得選舉權的八十周年,提醒女選民她們的參政權曾受過極不平等的對待。希拉莉說自己令阻擋女性發展的玻璃天花真的開花(有千萬道裂痕),可是,當佩林成為麥凱因的拍檔後,她的女性身分竟然很隨意地成為她的「缺點」。   「子女太多不配當副總統」,印象中並未曾聽過男政客或候選人被批子女太多。收視率超旺的劇集《慾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標榜現在職業婦女的自主獨立,而現實生活中美國女性的地位也不低,雖然每年的薪酬調查都會顯示男性佔上風。電視劇與政治圈可不能類比,一名年青母親選副總統就會被質疑工作能力,這是什麼道理。其實背後的思想就是女性工作能力有限,只能一次做一件事。   希拉莉在競選時曾被一名男觀眾喝令滾她回家去燙衣服吧,佩林還會遭遇多少性別歧視,是很有意思的觀察。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   奧巴馬和麥凱因先後選定了副總統拍檔,「居安思危」四字正好用來分析兩人的思路。奧巴馬是「居安」,而麥凱因卻「思危」。   布殊政府的支持度不足兩成,反映民怨極深。在厭惡現政府及人心思變的大環境下,令共和黨繼續執掌白宮的機會跌至空前的低位。不分黨派的普遍意見是不論誰代替民主黨出戰,贏算都會遠超過共和黨,布殊八年來的政績實在太爛了。遇到敵黨離任總統如斯糟糕的民望,民主黨重返白宮可謂唾手可得了吧。   奧巴馬目前的競選策略,明顯是依據同樣的分析而制訂的。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奧巴馬反覆的形容麥凱因等於是第三任的布殊政府,又指麥凱因九成時間都支持布殊等等。由奧巴馬以至民主黨的高層都相信,只要把麥凱因與布殊綁在一起,入主白宮便是理所當然的了。脫離創新思維,選擇在國會當了卅六年議員的拜登為副總統,也是因為奧巴馬有了必勝的安全感。奧巴馬似乎完全沒有期望要一位可以加分拉票的副手,要不然他應該怎麼樣吞聲忍氣也要選希拉莉。拜希兩人之間,毫無疑問希拉莉吸票能力要強得多,初選時希拉莉在藍領和女性票上的表現便要比奧巴馬好。放棄希拉莉,是因為奧巴馬已相信必勝無疑,何苦要忍受一個總會搶風頭的副總統呢?   麥凱因的情況剛好相反,在大環境不利下,他必須選擇一位可以加分及能突破困局的副手。也由於未選已先輸的壓力,逼得麥凱因要走不傳統的路,畢竟這極可能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後一場大仗了。阿拉斯加州長佩林其實與奧巴馬在政治背景上極之類似,只不過是換了黨派和性別,選一位與對手具類似特質的人做副手,是冒著自戕風險的。佩林自曝光成為副總統候選人後,負面新聞不斷,除了正規的評論外,網絡也流傳她曾拍裸照,甚至把長女生的兒子謊稱是自己所出。雖然負面,但總算是吹皺了一池春水。   奧巴馬「居安」,因而變得日益保守和被動;麥凱因「思危」,故敢於創新和進取。兩人在不知自覺間彷彿互換了位置。

麥凱因反傳統思維的選擇

麥凱因反傳統思維的選擇   富革命色彩,以反傳統政治為號召的奧巴馬,成功將「改變」(Change)定調為今屆美國總統大選最鮮明的主題。奧巴馬至今已創造了不少美國政治紀錄,如首位非裔得到政黨總統候人提名、最成功地應用互聯網開展全國競選運動、創下參與人數最多的總統競選集會紀錄,以及是收視率最高的接受提名演說。可是,即將正式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麥凱因,並未放棄重奪「反傳統政治先鋒」的稱號。   奧巴馬目前的狀況如一年前的希拉莉,同樣被普遍認為已立於不敗之地。奧巴馬很可能在十一月再次創造歷史,但麥凱因軍人的個性絕不會輕易投降。就在奧巴馬發表廣受讚揚的提名演說十二小時後,名不見經傳,比奧巴馬還要年輕兩歲的共和黨籍阿拉斯加州州長佩林,竟然成功搶佔了所有媒體的焦點。麥凱因宣布副手的消息,徹底掩蓋了奧巴馬丹佛演說的威力。   被奧巴馬陣營描繪為了無新意的麥凱因,自初選以來確也是沒有什麼驚人之舉。對於副總統的人選,媒體幾乎只關注奧巴馬的選擇,只是萬萬也沒料到麥會把這場選舉的命運交託於這位年資淺,才四十四歲的女州長。一眾驚訝過後,反應變得兩極,有人認為麥老先生做了天下間最愚蠢之事,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天才的選擇。     不論如何,佩林突如其來的的風頭,民主黨人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慌亂自衛之間顯得失了方寸。奧巴馬競選總部當日即時回應是嘲笑佩林「只是一個九千人口小市鎮的前市長,外交經驗零蛋,但卻離開總統職務只有一下心跳的距離。」向來以君子風度示人的奧巴其後也覺得此言過於刻薄,表示總部的聲明不常代表他個人的意思。不過,很快他的競選總部便推出新廣告,指選擇佩林是沒用的,沒法改變麥凱因依然是布殊的延續。   至於民主黨評論機器在各大主流媒體更是蜂擁而出的狂轟麥佩配,顯然他們是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危機感。《新聞周刊》的Jonathan Alter說:「生日快樂,尊尼.麥!你現在七十二歲了,又是一名癌症倖存者。……你的競選運動攻擊奧巴馬的理由是他沒準備好做總統,但你竟選擇了一位在一年半前還是一個八千五人口小鎮市長的人做選舉拍擋。」   《華盛頓郵報》的Colbert King警告希拉莉支持者不要變心,投票給麥佩配等同政治自殺。同一報的另一政論家Ruth Marcus說:「我不能相信麥凱因真心相信佩林是在一心跳之隔便可以接任總統的人,特別是白宮主人將是有史以來最老出任總統的人。」      《紐約時報》...

疑幻疑真

疑幻疑真   奧巴馬創造了美國政治歷史,一名非裔移民的兒子問鼎白宮,是典型的美國夢實現了,是值得驕傲的。在現場九萬名支持者和以萬計電視觀眾前發表接受提名演說,奧巴馬的表現一如過去的競選集會,沒有帶來新意,反而是更多的疑惑。   奧巴馬昨晚的演說主打民生悲情牌,而主調則是終結失敗的布殊年代。在選舉策略而言,這兩招式只屬中等素質。首先,奧巴馬陳述了民生如何艱苦,汽油貴、屋價跌、物價升等等。民生疾苦對於一般勞苦大眾容易有共鳴,可是奧巴馬接著重提到克林頓時代人民收入上升,布殊年代卻下跌。不論是克林頓或是布殊,與奧巴馬將要做總統又有何干呢?若然要懷念克林頓,何不直接由希拉莉出選。繼續追討布殊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無論如何布殊是必定會下台的。   民主黨的策略是要把麥凱因與布殊連結,把麥說成為布殊的第三度連任。而事上稍為熟悉政治的民眾都會有印象,麥凱因是共和黨的異類,亦即是非主流,他與布殊相異之處遠多於類同。奧巴馬硬要把對手打成為布殊第二,其實是虛耗了彈藥,也不夠誠實。如奧巴馬承諾十年內令美國不依賴外國石油,並批麥反對替代能源,而事實上麥早在國會已提出獨立能源法案,提倡替代能源。   另奧巴馬的所謂振興經濟政策,核心是在減稅。減稅吸引眼球,所以政客流行推銷減稅。布殊不是推行了八年的減稅嗎?麥凱因反而是在初期反對布殊減税方案的議員之一。減稅人人歡迎,就如布殊政府早前送每人六百元現金,誰不笑納。但作為治療美國經濟的藥方,減稅二字太粗淺了。如何減?能否減?減稅錢何來?等等問題還是一大堆的。   為了吸引中間靠右的選民,奧巴馬在演說中也帶點共和黨味道,如他提出要重建美國軍力,打擊基地和塔利班。擴軍不正就是共和黨最失敗的政策之一嗎?請看,無論是選舉文化、操作和內容,與過去的總統大選有分別嗎?

問題在那裡

問題在那裡   民主黨代表大會進入高潮,重量級人物紛紛上台演說,今晚將是主角奧巴馬。目前奧巴馬與對手麥凱因的民意支持度打成平手,相信在提名演說後,奧巴馬將會把距離拉大。不過,這是競選年的常規,共和黨代表大會後,麥凱因也可以享受同樣的待遇。美國政客是靠口才得天下,真正的決戰不在各自的代表大會,而是在末來三場的電視辯論會,但總是離不開一張嘴。   參加黨代表大會是熱心兼忠貞的黨員,台上的演說也是給鐵票團聽的。所以,代表大會是候選人享受光榮和讚頌的場合,毫無挑戰可言。美國的這種選舉集會傳統,其實已經日漸與民眾脫節,對於糾正國家軌道,沒有很實質的意義。   兩黨候選人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點出了當前美國所面對的表面問題,如中東政局的困擾、經濟不景氣、聯邦預算赤字、貿易逆差等等,都是奧巴馬或麥凱因常掛在嘴邊的議題。可惜至今還沒有聽到令人振奮的解決之道,反而是在一個電視時事節目中聽到了答案。   波士頓大學教授Andrew J. Bacevich說,「不論是奧巴馬或是麥凱因當選,我們國家所面對的根本問題仍會頑固地存在。」因為這兩位候選人都不願意提醒國人照鏡子。教授認為美國人總以為眼前的種種問題的成因是外在的,不是在中東便是中國或墨西哥;失敗無能是華盛頓政客,因為他們沒法解決這些危富美國的外在因素。但其實,問題根源是出於美國文化,那種超前開支,享樂至上的生活文化,以及帝國主義式的國際政治。詳細觀點各位可以在網上搜尋。   很認同教授的觀察,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其精神文明是不可分的。總統候選人喜歡形容自己是修理華府的能手,但不論技藝如何高超,如果不從根本反省,美國要自強還得要等待,再等待。

人頭無罪

人頭無罪   在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陳水扁家族海外洗錢案,相信將越演越烈。除了案件涉及金額之巨令人咋舌外,扁家耍出的反擊招數,也令人大開眼界。如報名來美就讀法學博士學位的陳致中,攜嬌妻回到台北,在機場氣定神閒的接受媒體採訪說,一切都是由媽安排,自己只是當人頭。陳的語氣態度,似乎聽媽話是天經地義的,當人頭是無辜且沒什麼大不了。夫妻倆神情自若的模樣,真似是局外人一般。   陳水扁愛妻,所以財政全由妻管,對數億元存款全不知情。扁子愛母,於是任由母親利用自己和妻子的名字開戶口,並且存入不明來源的款項。扁本人是與案無關,只是太信任妻子而被陷於不義;扁子更是可憐,都是孝順惹來的禍。正是父慈子孝,當個人頭罷了。   不過,反過來看,扁父子也實在太無情。吳淑珍半身癱瘓,體弱多病,且官司纏身。因身體狀況惡化,年來不得不長期向法院請假。身心已飽受折磨之際,愛郎和乖兒媳,竟然一再公開的與自己劃清界線,又把洗錢的罪名全推在自己身上,是多殘酷和無情呢!是有情還是無情,扁父子又究是何種構造?真的不得而知,但扁嫂是女超人卻當之無愧。   試看,由兄長到丈夫和兒媳,都把洗錢的罪名推到自己身上,要是常人可能都會因眾叛親離而發瘋了,但扁嫂仍是堅強的面對檢調訪談,沒有相當能耐,可能嗎?陳水扁全家,真的只有扁嫂最能幹。早前總統國務機要費出了問題,已由吳淑珍率先到法院應戰;現在洗錢案起,又是她一力承擔,相信若再有新案子爆出來,也將會由她獨自應戰。吳淑珍一人便可以挑戰全台灣的司法,能不令人佩服嗎?可能她是看準了,就算是把罪名都全頂了,法院又能怎樣對待她呢?最壞也不過是到醫院住住而已罷了。   所以,台灣人民若要向扁家討回公道,法院判決書作用不大,反而是能全數充公扁家不法所得,才算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