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中國情懷

中國情懷   美國雅虎網站的體育評論員 Adrian Wojnarowski 昨日發表文章,呼籲姚明從今起要向中國說不。Wojnarowski指中國國家隊對姚明要求過多,訓練過度又不照顧運動員,姚明的雙腳都曾受傷及動手術。因而他認為姚明在京奧打完中美大戰後便再沒有欠中國的了,應該好好在美發展,享受星級運動員應有的照料。   評論員的寫作筆調似乎是在為姚明抱不平,對姚明的國際籃球明星地位讚不絕口。但與此同時,卻嚴詞批評中政府壓逼運動員練習,不理會他們的身體狀況,到運動員抵受不住時,國家便把他們淘汰掉,另找新人補替。評論員是真心為姚明著想,抑或是借題抨擊中國的體育政策,要作者心裡才最明白。但最低限度,可以看到該評論員完全不明中國運動員參加奧運的心態,他的觀點,相信也不一定會得到姚明本人的認同。   中國文化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先國後家的觀念鞏固。無論是那一個王朝,經歷甚麼激盪的政治運動,國家優先的理念一直沒變過。「有國才會有家」的觀念,是自古以來的中國情懷。所以,能夠參與京奧為國家比賽,是中國運動員夢寐以求的,絕對不視之為苦差。姚明在美國收入豐厚,雖沒有加入美國籍,但也可說是實現了美國夢。但顯然他個人成就的滿足感,並沒法代替他為國家出征的熱情。   何止姚明一人,以五十歲高齡參加京奧劍擊賽的女選手欒菊杰,在第二輪比賽中被淘汰。但她首戰勝出時展示「祖國好」橫幅的照片,被中國網民評選為至今最佳奧運圖片。不是姚明,也不是郭晶晶,為甚麼網民要選一位戰敗的老將照片呢?這就是中國情懷,個人成就是美好的,但愛國心更可貴。這是雅虎體育評論員所沒法理解的。
看過了嗎   近日經常聽到四周的說:「看過了嗎?」,看過甚麼呢?當然是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國際輿論一直努力要把京奧政治化,在開幕禮之前,用各式政治油漆塗可謂處於顛峰活動狀態,千方百計的要令京奧成為中國政府的遺憾。直至開幕的展開,一切政治喧鬧都靜止了,換來是驚嘆和讚譽。英國報章昨日報道京奧煙火是電腦偽造的,美國雅虎新聞網頁即刊出了文章,題目為:沒可能真實的完美。美章引述英國報章的報道,冷嘲雖是假煙火,但也很美。   如雅虎和英國報章的酸葡萄言論相信日後會陸續出現,甚至會有更激的,因開幕式而平靜下來的惡意批評,相信很快便又出籠。就在昨晚,獨家在美播放奧運的NBC電視台主播Bob Costas在北京訪問布殊總統,問布殊有沒有當面質問胡錦濤人權和宗教自由問題,又問如果中國主辦奧運成功,會否令到中國政府的統治變得合法。   多麼無知的主播,這位先生在過去的奧運會都是當主持,並且有不少侮辱中國隊的旁白。這次他親自到北京做節目,肯定是渾身不自在。在開幕式播放前,該台便安排了政治新聞的金牌記者做了約五分鐘的中國政治評論,結語是中國主辦奧運會,可能了一大進步,也可能會後退兩步。   NBC沒法擺脫用政治有色眼鏡看中國,布殊總統昨晚回應該台主播的言論,反映了布殊經過八年的實習,對國際政治比這些電視台名主持要有見識得多。當主持人頻頻追問總統有沒有向中國施壓時,布殊說:與中國相處,首先要讓中國人感到受尊重。此話一語中的,今天在國際輿論上看到對中國的抨擊,大多是出於自大和無知,未懂得如何尊重另一個民族。   國學大師錢鍾書妙語曾言,成年女子可以愛護小女孩,但對於婷婷玉立的少女就會批評得體無完膚。中國的進步惹來批評,道理大概也是如此。無論如何,開幕的壯觀場面和創意,的確讓世界第一身的體會到中國的智慧和誠意。

懶理他

懶理他   越是接近京奧開幕,英文媒體上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如潮湧至,甚麼達爾富爾、人權、警察打記者、示威者被拒入境、政府粉飾太平等等一大堆,更不用說六四舊帳,當然是首選材料。在達爾富爾運動領袖被拒入境的新聞下,幾小時內便有近五千條留言討論,其中絕大部份是辱罵中國,充滿歧視與傲慢。讀到這些所謂報道和評論,相信很多華人都會氣憤,但只要想深一層,誰會是最後微笑者,大可不必太介懷眼前。   中國全力辦好奧運,目的是要向世界展示現代中國的面貌。熱面卻遇到不少冷屁股,表面上是得到了反效果,其實不然。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不到六十年,改革開放實施了三十年,亦即佔新中國一半的時間。在這三十年之前的一百年,中國先後經歷了殖民地掠奪、日本侵略、內戰。百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可欺及最貧窮的國家。因此,雖然是錯誤,但西方社會對中國歧視和誤解是常態,要改變他們這根深柢固的印象,一不能指望他們主動欣賞中國,二不能期待一場奧運會可以改變一切。在驕傲的西方政客腦子裡,如國會議長普洛西,他們仍然以為讓中國主辦奧運是一種西方給予中國的恩賜。   不過,中國要發展便必然會與世界接軌,也必然會在國際上佔一席位,在國際事務上的重要性也會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軌道,管你欣賞也好,罵也好,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中國人能否自強不息。弱國無外交,中國人要得到尊嚴,不能等待別人的「賜予」,也不必好像一些華人總是先來自我「檢討」,老是說:「因為中國人不自愛才導致外國人批評」。中國人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實事求是的搞好國家建設和民生。   就讓好批評中國人繼續他們的漫罵吧,中國要扎實走自己的路,過早渴望國際的掌聲,只會讓目標變得模糊。

名媛與白頭翁

名媛與白頭翁   美國第一位名媛芭麗斯.希爾頓不甘其肖像被共和黨總統候選麥凱因利用在競選廣告上,昨日公開了自製諷刺短片,嘲笑人麥凱因又皺又老,是超級老古董。芭麗斯加入選戰,為近日趨向平淡的選戰加注了熱力。   麥凱因被美人恥笑又老又過時,有點是咎由自取的。麥在奧巴馬歐洲行回來後推出宣傳片,譏諷奧巴馬只是風頭勁但卻沒有當總統大任的資歷。宣傳片旁白讀到「奧巴馬是國際紅人」時,畫面閃出了名歌星布蘭妮和名媛芭麗斯的肖像,雖是短短的一秒,可說是一瞬即逝,已惹得美人全家都氣憤難平。 布蘭妮曾紅極一時,但婚姻、家庭和私生活一團糟,成為娛樂圈的笑柄。芭麗斯私生活沒有如布蘭妮般不堪,但年前因醉駕而坐牢,又有性愛錄映在網上流傳,是公認的問題少女。麥凱因選擇以她們來影射奧巴馬,目標觀眾是較保守的選民。芭麗斯還以顏色,對麥凱因其實是越罵越幫忙。   相對奧巴馬而言,麥凱因確是老得多,但麥從沒有試圖要扮年青,反而是以老賣老,把老變成為優點。道理很簡單,年長選民要比年青選民多,取得他們的認同於票數有實利,也較容易成功。俄前總統葉利欽當年為表年青,在台上與年青樂手大跳扭腰舞,此情此景只成為日後被取笑的話柄。所以,芭麗斯侮辱麥凱因老,其實是連帶開罪了不少年長選民;奧巴馬的年青支持者可能看得開心,而奧巴馬卻慘被與芭姐混在同一陣線了。   十一月的選舉除了傳統黨派之爭外,也是種族與年齡之爭。奧巴馬近日蓄意公開宣告自己多了白頭髮,無非是要顯示自己成熟。想不到選戰會發展至如此幼稚的地步,麥要以臭名美女為影射,奧要靠頭上忽然冒出的白髮拉票。任何人期望十一月之後我們會有一位偉大而清新的領袖,可謂癡心妄想。

互亂網

互亂網   因為外國記者投訴在京奧新聞中心所提供的互聯網服務受到管制,未能上網查到西藏和六四的資料,中國互聯網自由連日來都成為國際新聞話題。三藩市《紀事報》周日起一連三天刊出了關於中國互聯網發展現況的報道,首兩天基本上是介紹中國互聯網蓬勃的勢頭,以及年青一代如何依賴和沉迷於上網。第三輯則寫中國網民如何挑戰政府的監管。總的來說,記者是鋪陳事實客觀地報道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狀況,但到了第三輯,仍脫離不了西方媒體的「八股」,以政府監管作為主題。   雖然有「八股」內容,但總算是一篇較可讀的報道。因為記者雖是訪問了不滿政府監察的網民,但在文章末段卻引用了一項新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中國網民認為互聯網是應該受到政府管理的,並且有四成一網民認為網上政治言論也應受到管制。而在前一天的報道的另一數據,七成五的年青中國網民借互聯網發表及搜尋意見,但在美國只有四成三。這顯示中國青年比美國青年更習慣在網上表態。亦可以理解為中青在受監控的互聯網上樂意發言,而美青卻是在相對少監控的情況下不願意發言。(註:在愛國法授權下,美國政府對互聯網採取細密的監控,只是手法與中國政府不同罷了。)   武俠小說有所謂後發制敵,社會發展也有類似情況,特別是涉及科技方面。中國過去基本的固網電話極不普及,但到現今卻是手機戶最多的國家。在互聯網方面,中國網民數目已經超越美國,而互聯網作為娛樂、交友和資訊交流的功能,中國網站一點不遜色。而西方媒體經常把中國互聯網抨擊得一無是處,只不過是他們聚焦在中國政府對敏感政治材料的監管,卻完全無視互聯網在中國社會所引起的巨變。   不論西方如何抨擊中國互聯網不自由,不可否認中國政府確實是讓互聯網在遍地開花,加入了對政治敏感內容的干預,大前提只是維護社會穩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違反人權的借口,但對於一個剛從動盪中恢復過來的十三億人大國,穩定的價值實在太高了,不容有失。日前有一位南灣的社區人士稱中國為一隻怪獸,他大概不明白互聯網是更大的一隻怪獸。任何虛假或煽動爆力的資訊與所謂「善良」的資訊使用同一快速傳送管道,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但同時也具強大的破壞力。互聯網與互亂網也只是一字之差而已。

明知故問

(以下是上月卅日寫的文章,忘了放上網,今日補發) 明知故問   在議長普洛西的主導下,國會眾議院7月30日通過議案指責中國人權狀況在奧運前沒有改善。而同一日,美聯社發出篇幅不短的報道,指京奧新聞中心內的互聯網服務受到監管,一些政治敏感的網站被阻擋不能進入。又有記者投訴指上網速度太慢,懷疑是故意令記者們放棄使用。離奧運揭幕還有八日,國際輿論也會快馬加鞭的令中國難堪。   在美聯社的報道中舉出了被中國官方禁制不能進入的網頁,包括六四事件和西藏問題相關的網上資訊。報道指中國曾經答應讓記者可以自由採訪奧運,但竟然在互聯網設限,是違背了申奧承諾。中國在互聯網的開放程度上設限,是西方社會一般難以理解的,因為這似乎抵觸了言論自由的大原則。對於公用資訊透明度和開放程度,中國政府的政策確有檢討和改善的餘地。   不過,事物總是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中國的網民數目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多國民上網的國家。除了人數多外,互聯網的硬件也是最先進的,絕大部份中國網民都是使用寛頻。互聯網對人民生活與及思想的影響是鉅大且急促的,而這股來自科技的力量,也將繼續影響中國社會以至政府決策。所以,一些網站被阻擋等事情,相信也是一時期的現象,不必過度造文章,美國也不一樣阻止中東半島衛星電視落地嗎。   另一方面,西方媒體在此時重提西藏和六四相關網絡資料搜尋被封,是在製造新聞。因為中國官方對政治敏感網頁的監管不是始自奧運,而採訪奧運的記者要在新聞中心查找六四和西藏相關資料,本身也是奇奇怪怪的。在中國報道奧運非連帶提到西藏六四不行嗎?為什麼中國辦奧運必然要與人權掛鉤。議長普洛西在國會說中國取得奧運主辦權以及得到布殊總統親臨,是給賜予中國的榮譽,中國應回報以改善人權。好一個皇恩浩蕩,何謂帝國主義,不是很明白了嗎?

中國印象

中國印象   美聯社周末發表了一篇關於京奧的報道,內容主題是中國政府和民眾本對奧運有極高的期望,盼能讓西方見到一個進步和友善的中國,可是因為西藏和火炬傳送遭到示威等事件,西方反而興起抵制京奧的聲音。記者CHARLES HUTZLER採訪了一名中國民眾說:「熱面迎來冷屁股」。這句中國俗語用在此處,可謂可圈可點。   中國變了,但西方(特別是政客和媒體)對中國的觀念和態度卻沒有改變。相當一部西方記者到北京採訪奧運,並不是往常的體育記者,而是政治記者,他們正在盡一切所能發掘或撰寫京奧的負面新聞。充斥著近日英文媒體的京奧新聞題材包括:「天安門廣場大屠殺十九後,中國仍是處決死囚最多的國家」(紐西蘭先驅報);「京奧是一些中國人的惡夢」(矽谷聖荷西信使報);「中國對國際傳媒一吋不讓」(英國獨立報);以及「京奧期間示威要提前申請」(多間西方媒體)。企圖在國際媒體上為中國討回一點公道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罕有地為西方記者召開了記者會,希望他們公正報道中國。不過,這種努力能有多少效果,相信也是主席所不能控制的。   西方媒體和政客之所以不能放下成見,有著和各種原因。於媒體而言,不外是懶惰和市場兩大原因。懶惰者,是記者沒有嘗試努力認識眼前的中國,重複使用過去報道中國的慣常角度,對他們而言是安全又省力,於是人權、民主自由等便成為京奧新聞的主打。至於市場因素,是貶低中國的新聞會有市場,花時間寫中國的正面報道可能反而吸引不了觀眾的眼球。至於政客,抨擊中國好像便會自然顯得自己正直和人格高尚,於是趁熱鬧來鬧的居多。   昨日美聯社一則報道指有十多名中國民眾前往天安門廣場示威被警察阻擋,細看內容,原來是因建場館被拆遷的民眾。連這麼小的一個社會新聞也上了美聯社視線,是記者敏感抑或遲鈍呢?又西方重點報道京奧示威要提前申請,彷彿是中國壓制人權的例子,但試問美國示威要提前申請嗎?當然要,那為何在中國就是新聞呢?熱面遇上冷屁股,結果可能是面冷了,也有可能是屁股被炙熱了。且看中西文化如何因京奧而起化學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