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人禍論

人禍論   四川大地震發生已兩星期,抗震救災工作仍在進行當中,卻見到越來越多把是次世紀大地震定論為「人禍」的輿論。這圈子的人除了繼續狂攻「豆腐渣學校」外,又推出「三峽工程直接導致地震論」,以及不斷挑剔中國政府救災不力之處。這些「正義凜然」的偉論,都掛上為災民請命的招牌,而目標不約而同是指向中國政府。是正義之聲,抑或是假仁假義,判斷點在於用心。   大地震後確是有許多要檢討的地方,所謂經一事長一智,這是面對災難後的正確反應。但細心觀察災後出現一種怪現象,它不是常態的反省,而是要把地震定調為人禍,而目的只不過是要怪罪於中國政府。由於持有「搜索罪證」的心態,這一類報道或言論經常是十分冷漠,並不是關切災情,只在意推銷反中國政府的觀點。這是何等可悲和可恥的心態。   現時流行一種說法,指「地震後反映中國政府有了一些進步,但日後如何則不敢樂觀」。這論調犯了邏輯上的逆反謬誤,不是大地震令中國進步,而是因為中國進步了才有今次救災的反應。   中國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不單是經濟,而是整個社會文明與價值觀。西方社會對中國應付災難的反應感到驚訝,不是因為中國做了些什麼特別事情,只是這些人原先就不了解中國。他們對中國政府以及中國人的觀感仍是停留在過去呆板的印象上。有評論指溫家寶在前線救災是為做國際公關,此說法十分之刻薄;也有同業在傾談時擔心中國人這次美好的形象能保持多久。這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因為這原來就是中國人的本色,是磨滅不了的。經過百年的列強侵略及數十年的政治動盪,千年以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仍然顯露在受災的中國社會上,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絕對是旺盛不息的。

村書記

村書記   中國民眾,不論是官或民面對超級震災的團結互助反應,感動了在前線採訪的中外記者。就是連對中國長期採訪敵視報道手法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到四川採訪的記者,在大量報道災民沒有得到照顧的同時,也報道了地方官員的無私救災的一面。   CNN其中一則報道,記者採訪了災區陳家壩村的書記。書記給記者介紹村內受災情況,說話的時候,臉上一直保持著堅毅的神情。他說,地震前,陳家壩村共有1.3萬人,現在有3000人失蹤。在他介紹鎮上的受災情況時,記者問他共有多少人喪生。眼淚從他臉上滑落,他也不去擦拭。他說,有500人死亡,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妻子和兩個孩子。 說完這段話後,他的對講機又響了,他急忙與記者道別,跑步回去工作了。記者把這一段安排在報道的最後一節,並且拍著書記跑步離去的鏡頭,具有相當的感染力。      中國官民救災的努力是令人動容的。但這也只涉及對狀況密切關注或有一身經驗的人們。仔細留意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手法,仍然是希望將天災變成為人禍,找出中國政府失職或不妥善之處,以符合西方長期對中國的基本偏見看法。例如在校舍豆腐渣工程問題,西方媒體便比華文媒體要追得緊貼得多。其中的原因並不全在於西方媒體對學童特別關注,而是希望找到人禍的證據,特別是在中國政府救災表現理想的情況下,校舍新聞便最為可「造就」。批評中國的新聞在西方媒體較有銷路是事實。舉一小例子,在三藩市紀事報關於奧運聖火傳遞遭受抗議的新聞之下,有2139條留言評論;四川大地震新聞在同一報章留言不超過20條。      地震死難者將近八萬人,學生佔其中一部份,但卻不能如一些記者提問,說死的都是學生。中國官員亦承認校舍問題要追究及調查,而在事實真相仍沒有正式報告之前,要小心校舍問題會被泛政治化。

餘 震

餘 震   三天的全國哀悼日結束了,四川大地震的善後工作亦已進入另一階段,從救人轉而到安置及災區重建。512大地震對中國的實質影響才開始逐漸浮現。   重建十萬平方公里的災區,安置五百萬災民,並且要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極其艱鉅。總理溫家寶昨公布撥款100億美元作為災後重建基金,並下命各政府部門削減預算百分之五,停重政府辦公大樓。相信這只是初步的措施,除了這可見到的硬件變化外,各級政府的辦事作風和思維,民眾對國家及社會價值的看法,相信都會有根本上的變化。   一名政治評論員說,災區的大小地方官員都全力投入救災,不少可能在震災前是民眾眼中的貪官,於地震發生後,再沒有貪官和清官之分,彼此只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搶救災民。   事實是否真的百分百如此,很難考證,但相信中國官場肯定也經歷了震災的洗禮。國家主席和總理深入災區與民分憂、前線救災人員捨己救人等畫面,透過媒體的反複報道,一方面感動了國人,也提高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與要求;而為官者也會認識到這樣的表現才符合人民的期望。   鳳凰衛視災場特寫節目──《陳堅的最後79小時》,記者的鏡頭記錄了北川一場災場發現了被困三日三夜的傷者陳堅。十多名消防人員花了五個多小時的努力終於將他救出。一小隊消防員立即連夜摸黑徒步將陳送下山,但在途中陳沒有了生命反應。隊長即時替陳作人工呼吸搶救,但已反魂無術,隊長不停自言自語地說:「傻小子,為什麼不再忍一忍,都快到了」。一隊人忍著淚水把陳的屍體朝東擺放,待天明再處理,隊伍則反回災區準備繼續另一日的搜救工作。   這只是大災難中的一個小節,無數類似的故事,在在都顯示對生命的無比的尊重,這就是人權的最佳表現。中國人民對災民的同情和支援的熱情,將轉化為對國家及民族更深的認同。過去所謂的「一盤散沙」已漸凝聚一起,這股力量將繼續推動中國的發展,打造盛世的中國。

人民政府

人民政府   中華民族向來都是樂觀和向前看的,所以我們的古典戲曲裡沒有悲劇,都是大團圓結局,在「不幸中」我們總要找尋「大幸」。四川大地震雖然震毀了無數建築,奪去了數萬人的生命,但與此同時,也震盪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那種憂慼與共的同胞愛,捨生取義的人道精神。因為汶川的地震.讓在經濟發展中一度迷茫的年青一代,就國家和人生上了寶貴的一課。中國人在此場災難中所顯示出來的民族精神,是西方人極難理解的。   美國公共電視台一名女記者親到四川採訪,在全國哀悼第一天的下午二時二十八分,她剛好到達了成都機場。她看到整個機場的所有人,在此刻都站立默哀,連穿著白色制服的快餐店廚子也低住頭。在三分鐘默哀過後,記者說機場內的氣氛仍然凝重,是她從來沒有經驗過的一種全民哀慟,連她也受到感動。   不過,該名女記者接著便轉了報道角度,分析中國領導人快速的救災反應的原因,舉出的可能理由包括:要搞好奧運會形象、不想如緬甸一樣被批評、汲取了沙士隱瞞疫情的教訓等等。記者試圖找出中國領導人「不尋常地」熱心救災的原因,是因為記者就是不相信中國政府會對人民負責任,會真心的為人民服務。   記者可以被中國民眾對死難者的同情而感動,但卻沒法相信中國政府會在沒有其他國際因素下做好事。長期以來,西方慣於將別國的人民和政府分裂成兩部份。CNN評論員侮辱了中國人後,便抵賴說只是罵中國政府,以為這便可平息民憤;布殊以為去掉薩達姆便可以得到伊拉克的民心;越南共產黨成功擊退法國殖民兵,美國便培養一個新政府否定北越人民的選擇。巴人選擇了哈馬斯政府,美國便將加沙民眾圍堵起來。   西方人何時才能明白中國民眾愛國的道理呢?

大國風範

大國風範 何謂「大國」?答案的重點在於一個「大」字。   「大」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似乎不必多作解釋。但它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什麼才算是「大」,完全是見仁見智的。用於對國家的描述,若以是全球比較,「大國」一般是從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等三方面作為比較條件。西歐是傳統的大國,因為在上兩個世紀,他們憑藉超強的軍事力量控制和瓜分了全球的主要資源。而美國被稱為超級大國,因為她在政經軍等三方面都有比西歐更強大的力量。日本因為政軍力量難與歐美相比,所以只能稱是經濟強國。   現代中國經過卅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在經濟上快速成長、國防現代化,且對亞洲區以至中東及非洲的地方政治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而被視為是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歐美認為中國崛起是一種威脅,而中國也忙於解釋只是和平崛起。從此種種跡象,似乎中國已真的是一個準大國了。   不過,這只是對「大國」定義的普通理解。如何界定一個「大國」,除了政經軍的力量外,還得要有更進一步的檢查標準。真正的「大國」必須具備持續性,不能只是剎那風光,更不能是靠昔日的餘輝耀武揚威。同樣,危機四伏,正在走向衰敗之途的,也不能稱之為大國。有良好的機制、條件和潛質持續穩定發展,才是現代大國。   美國是公認為「超級大國」,但細看之下,劣質的總統導致國家走上元氣大傷的戰爭道路、製造國際不安的外交政策、國民教育每下愈況、醫療制度與民生脫節、大企業把持政府決策,再加上歷史性的國債,以及長年的赤字運作,美國持續發展的前景並不樂觀。特別是美國政客過度自以為是世界領袖,強把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壓在弱國頭上,令美國成為一個固執而不容易相處的國家。   回到何謂「大」的問題,古語云:「有容乃大」,能包容者便顯其大。這卅年來,中國走出了文革的極左政治和落後的經濟模式;政治上遭遇六四事件的強大衝擊。近年因為經濟成長而受到歐美的壓抑,從政治乃至經濟上都向中國施加壓力,連舉辦一場奧運會也成為強國攻擊的機會。今年先後經歷兩場巨大天然災難,前又有西藏的暴亂。但中國社會及政府反而顯得更堅強,「有容乃大」,這才是大國的風範。

何不用鋼筋

何不用鋼筋   西方媒體對中國地震的報道角度,與華文媒體有著基本的分別。英文媒體一方面不能否定中國政府救災的努力和效率,但另方面卻不願意因此便放棄妖魔化中國。典型的例子華盛頓郵報的社論,在肯定中國救災工作之後,卻要加上一句:「中國在拯救自己國民的同時,卻加促了緬甸的人為災難。」面對這場「世界級」的災難,這類媒體還不忘要攻擊中國,清楚說明被他吹噓為普世價值的所謂「人權」,竟然不適用於中國的災民,抨擊中國比關懷中國人的性命更重要。   另一例是一篇對美國地質學家的訪問報道,記者請他們談四川地震倘若發生在美國會有何種後果。受訪專家基本的結論是死亡人數將會遠遠低於中國,因為美國對建築物防震能力要求嚴格,並且大部份房屋都有鋼筋支撐。美國專家又指出,中國雖然也有不錯的建築防震法例,但沒有足夠的監管,有法不依。   以上的分析似乎是頭頭是道,但細仔研究論者背後的思維,便會令人很不舒服。論者其實在說:「四川地震死傷多,是因為房屋建得不好;同樣地震在美國不會造成同等傷害,因為美國房子建得穩固。」這也許都是事實,但客觀事實是兩地的經濟條件相差何其遠,這種比較有意義嗎?就如富人有最一流的私家醫生,吃最健康最有營養的食品。但卻嘲風沒有醫療保險的窮病人:你們多愚蠢,都不懂得看早點看醫生。   不要說鋼筋,中國很多農村的房子仍是用泥磚蓋的,我們能怪責他們不注重安全,地方官不執法嗎?經濟能力與屋住條件是成正比例的,美國享有世界上最豐厚的資源,然後就怪責人家為何不活得也一樣。拆穿了底線,只不過是富人不知窮人愁,何不食肉糜而已。

無良傳媒

無良傳媒   中國發生災難性的世紀大地震,世界各地媒體滿滿都是四川地震相關的新聞和評論,從中我們會發現一些看了會覺得怪怪的新聞,不是因為內容悽慘,或是有什麼驚人的消息,而是新聞的角度和用心。   面對這場天災,記者或媒體人第一道反應該是關心災情、人命和救災狀況。可是,在地震後的幾天之內,我們發現有台灣電視台的評論員在批評中國政府要到三天後才讓外國救援隊進入災區,是好面子和蓄意隱瞞某些不可告人之事。香港和台灣一些電視台則採訪個別劫後災民,讓他們在鏡頭前投訴埋屍的坑掘得不夠深、宣布了下午四時發車票疏散民工,到點時又不見官員到來、村莊裡沒有乾淨食水等等。也有評論員在質疑中國的新聞自由,認為這次開放公布災情只是特例,日後還要不斷監察中國政府。   此等言論只看到大災難中的微小到不可再小的角度。汶川地震災區面積十萬平方公里,相等於是476個三藩市,100個香港,和3個台灣。受災待安置人口是480萬人。在這樣規模的災難,記者就只看到一名災民投訴屍坑太淺,或是民工拿不到車票,傳媒的視野去了那裡?至於批評三日後再開放外國救援隊,更是無知得很。災後幾小時解放軍已動員到災區,不出幾天,十一萬解放軍已在災區救援,幾乎達到駐伊美軍的數目,我們還能指責中國政府在此時不快點接待外國救災人員嗎?還有,仍在救人階段,只會「關心」新聞自由,這等人的血性很有疑問。   又美聯社昨日一則關於四川地震的報道,標題:中國地震冷卻了奧運會爭議,而新聞內容是指大量地震新聞,取得了西方自六四事件以來對中國最大的同情,令地震前圍繞京奧和西藏的壓力一時間減輕了。不過,美聯社的記者指這股反對中國的壓力將在八月份再度出現。   以上的這些報道和評論,是採取一種固定和死板的思維看待中國。他們的報道和評論沒法脫離負面,總是將所謂「人權、自由、民主」結合到任何關於中國的分析。因而,面對大災難,這些傳媒人或評論家,沒有拿出人類有的良知和關愛,反而是擺出一副冷面批評者的態度。不單是沒有愛心,也沒有知覺,沒有發現中國已並非他們腦子裡的中國。   三年前的卡塔里娜風災,證明了美國是一個沒法在災難中妥善照顧國民的「大國」,汶川地震,證實了中國已具備一個極度負責任和有效率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