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惡劣預感

惡劣預感   誰會入主白宮?明年初會便揭曉,不必等到十一月的大選。最初被視為大熱門的民主黨參議員希拉莉最近選情吃緊,在愛荷華州及新州都有敗給對手奧巴馬的可能,這是一個極壞的預兆,如果希拉莉真的陰溝裡翻船,美國要從小布殊的災難中復蘇的機會便更遙遠。   心裡再度浮現當年小布殊當選前一樣的預感──國家將要進入低潮了。不同者是目前不論在政經或軍事上,我們已處於谷底。假如我們再次選出一位乏缺治國才幹的人入主白宮,這人將要把我們帶往何處呢?   筆者不是明星崇拜者,只是以事論事。正如愛荷華州唯一的全州日報社論所言,奧巴馬演講的感染力要比希拉莉好,但卻沒有令人可以信賴的經驗。依美國困難重重的現況觀之,今時今日,總統一職已不再是單靠口才或形象魅力便勝任的工作。而奧巴馬所有的,卻正正只是口才和形象。仍有一年任期的小布殊是現成的可悲例子,他告訴我們,一位缺乏足夠經驗和能力的總統會為世界及國家帶來災難。   美國總統是一個極特殊的職位,世界上沒有第二個類似的。於當下的世界格局,美國總統的首要職務是處理國際事務,內政只是其次,甚至可以是其三、其四……。不是總統好管閒事,而是美國的影響遍及世界每一角落,白宮的決策關乎世界的穩定,而穩定的國際環境,也直接連繫著美國人民的福祉。小布殊上任初期忽略恐襲威脅,及後則借反恐攻佔伊拉克,令美國在國際上日益孤立,國家安全更受威脅;而無節制的國家開支及向富人傾斜的稅制,令國債上升至歷史新高。   奧巴馬只當了一年的聯邦參議員便參選總統,他的政治履歷與當年小布殊入主白宮時相差無幾。分別是小布殊留給下任總統的殘局,與克林頓離任時的繁榮狀況有天壤之別。小布殊送給下任總統的禮物包括:空前國債、國內經濟衰退、即將崩潰的社安基金、未完未了的伊拉克戰爭、混亂的中東等等。理論上及事實上,我們都需要一位有能耐和成熟的總統。但民調反映,國人似乎更渴望聽到新鮮刺激的競選言論,特別是那些年青及過去少注意政治的選民。小布殊令國人生厭而求新鮮感是自然條件反射,但選民輕率的選擇,對國家前途並無好處。   民主黨的選民向來被指偏向意識型態,及較不切實際;這可以解釋部份奧巴馬興起的原因。但奧巴馬現象進一步揭示了美國社會的另一種危機,就是選民的視野和政治認識有淺薄化的趨勢,這又與我們長期劣質的國民教育互為因果。雖然美國是舉足輕重的超級大國,但國民教育嚴重欠缺國際視野,過度以自我為本的教育,讓...

沒有被「看見」的變化

沒有被「看見」的變化   談到中國的新聞傳播業,批評者會即時想起「有償新聞」、「假新聞」、「宣傳機器」等負面形容,以為這便代表中國傳媒的普遍狀況。不是嗎?以擁有悠久的新聞自由傳統的美國為例,媒體是監督政府的有力工具;相對之下,一般人都認為中國傳媒企業反過來受政府監管,新聞自由遠不及美國。可是,現實中的中國傳媒受改革開放衝擊,其變化之鉅、速度之快,連一些在中國媒體做管理工作的人士也表示未必悉數跟得上各種變化。早前曾赴中國大陸交流,對比之下深感,當前中國大陸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看來已超出海外一般人的想像。   一名記者某天夜晚途經北京一家醫院,看到門前有長者排成人龍,記者好奇他們為何排隊?長者說,是為了為明早看眼科門診掛號,怕晚來了會額滿。記者基於職業本能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跟進採訪了該醫院眼科服務的情況,赫然發現已踏入九十年代的中國,竟然連一家眼角膜庫也沒有,也沒有捐贈眼角膜的完善機制。於是好些眼角膜病患最終都會因為沒有可供移殖的眼角膜而失明。記者完成採訪後發表了一篇題為《眼球,中國七百萬盲人的呼救信號》的深入報道,指出美國阿里桑那州一城市內便有四間眼庫,但中國卻連一所也沒有。報道引起當局的高度重視,政府「高層」與記者面晤──不是批評他「揭示陰暗面」,而是問明白他的採訪經過。一番準備後,北京首家眼角膜庫得以設立。新聞傳播強大的社會力量在此例中顯露無遺。   當年發表這篇報道的記者,便是今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高鋼教授。他在一次講座中談到新聞報道的原則,特別強調記者要發掘新聞事件與社會及人群的具體關係和意義,堅守新聞的客觀、真實和公正性,報道本身不能涉及記者的個人觀點。談到作為記者的條件,他認為正義感和同情心至關重要。他對新聞專業水平的要求和執著,絕對不遜色於任何一家美國新聞媒體的高層。   好些人慣性地批評中國沒有新聞自由,著眼點是中國政府「干預」敏感政治話題的報道。然而,對真正扎根於社會的傳媒人而言,個別特殊的敏感政治個案之外,社會值得報道及揭發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政治敏感話題之外,看來當前中國的新聞空間是存在的,就看你懂不懂得深入挖掘。以高鋼這樣一位具社會使命感,作風踏實、堅守原則的新聞工作者執掌一級新聞學院的領導位置,不禁讓人反過來質疑,一些人是否把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操守和貢獻貶得太低了?      再多引一例。在一個場合聽到一位中國資深傳...

復興之路

復興之路   被讚譽為美女教授的于丹教授,近年因為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論語》和《莊子》,一躍成為巨星級的文化人。早前在北京有機會現場聽到了于丹的演講,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   于丹因論《論語》而聲名大噪,最初從新聞報道和朋友的傾談中得知于丹的名字。老實說,當時想這大概是潮流文化,因電視節目的傳播效力而造就了一批文化明星。況且,于丹走紅的同時,批評她亂解經典的評論也如影隨形,因而沒有引起筆者太大的興趣。當時的理解,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到某富裕程度,社會開始有經濟力量支持傳統文化,於是令一批過去不受重視的國學家有機會分享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情況就好比美國的棒球和足球明星,薪酬動輒千萬元,全有賴商業社會發達的成果。可是,在聽上約十分鐘于教授的演講後,筆者才恍然大悟,《百家講壇》與及于丹現象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于丹是天生的演說家,語言流麗,腔調鏗鏘,極善於運用眼神和面色與觀眾溝通,說她「出口成詩」絕不是誇獎之辭。但空有優秀的演講技巧也不一定能成為巨星,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先前看到有學者狠批于丹錯解《論語》,也有評論指她國學根底不固。在聽過她演講後,覺得這些批評全不重要。不是說都認為于丹沒有錯解問題,而是明白到于丹的成功和其價值,並不是學究式的為經典下注釋。在講台上的她,所傳的不是經典知識,而是道。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傳道人。   她所傳的道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之道,《論語》、《莊子》、《老子》等傳統經典,甚至佛經便是她的「聖經」。她靈活引經據典,用意不在於為經典下注釋,而把古人的生活智慧應用於當下。借古人的經驗,解答現代人生活的困惑。所以,演講之後,聽眾不會因為明白了《論語》某篇某句而高興,甚至可能不會記起于教丹曾引用了那些警句,但相信不少人都會感到心靈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和安慰。一種來自中國故有文化的啟迪,雖然熟悉,但又驚訝從中發現新的感染力。   既然都是傳統的經典,又不是新創的哲學思想,為甚麼能一時間能風摩全國呢?   求學時期回到中國旅行,四處可見批林批孔的標語。而事實上從清末以來,打倒儒家學說的聲音便沒有停止過。有的是為了文化改造,有的是另藏政治目的。曾經何時,孔子學說被定義為毒草,中國經典古籍都背上了令國家落後的罪名。還記得中學圖書館裡的中國古籍大多是台灣出版的,都印有「復興中華文化……」之類的字眼,彷彿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陸已被滅絕了似...

不可理喻

不可理喻   甚麼叫做「不可理喻」呢?答案就是布殊總統。   布殊昨日再度否決擴大為低收入家庭兒童提供健保的法案,該法案要求在未來五年多撥三百五十億元,讓更多的兒童可以得到由聯邦政府補助的醫療保險。總統在月前亦否決了類似的法案,理由是他認為法案令一些沒有需要的人受惠,並且將提高稅項。   總統提出的否決理據是不成立的。布殊說有能力的人士應自己購買私營健保計劃而不該依賴政府。數十年來享受政府醫療的布殊,似乎不明白私人健保年年漲價,而美國的醫療系統只顧營利,已非一般百姓可以容易負擔的。被總統否決的法案服務對象,正是社會上的夾心階層,收入超過醫療福利的要求,但又沒有能力購買私人健保者。布殊認為政府沒有責任照顧夾心社群,不知他的理據何在。白宮每年支出千億元軍費,而其中大部份又落在個別美國大企業手上,總統是否認為照顧大企業比小市民更重要呢?   總統否決法案的另一理由是反對加稅。國人談稅色變,反對加稅一般都受歡迎的。但法案要求增加的是煙草稅,香煙已被證明為有害物品,提高煙稅可以減少吸煙人口,又可以增加庫入,唯一受損的只是煙草商。所以,布殊反對加稅,是站在財團立場講話。在兒童健康與煙草商之間,難以想像總統會放棄無助的兒童。   我們的總統絕對是非常人,也不按常理處事。否決兒童健保案是一例,對伊朗核子武器計劃也是如此。過去一年多以來,白宮不斷指責伊朗發展核子武器,推動聯合國制裁,並且放出要以武力對付伊朗的信息。上周,有報告指伊朗在四年前已中止了核子武器計劃,這本來是對布殊伊朗政策潑了一頭冷水,但布殊卻可說,不論伊朗目前有沒有核子武器計劃,只要伊朗有能力發展核武,對美國仍然是威脅。   經歷了萬劫不復的伊戰後,布殊仍然沒有放棄他的先發制人戰略,他相信美國應該攻擊任何將有能力,或者在將來有可能傷害我們的國家。依布殊此種非理性的思維,國家安全顧問應改由占卜相士擔任才是。  

選什麼

選什麼   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即將進入初選階段,所謂先聲可以奪人,雖然首場初選對大局不一定有決定性的影響,卻具有極大的宣傳價值。在民主黨方面,希拉莉在全國民調中領先主要對手奧巴馬十多個百分點,但首戰愛荷華初選,卻極有可能敗於奧巴馬。因為這種微妙的變數,奧巴馬上周請來了電視超級巨星奧普拉助選,立即煽起一股旋風,把希拉莉比下去。有評論在分析名人效應可以如何影響選情,而筆者更關心潮流文化對普選制度的衝擊。   雙奧出擊在愛荷華州吸引了過萬人潮進場,前總克林頓昨日到愛州為妻助選,也只有千名之數的聽眾。奧普拉是美國電視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她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婦女觀眾,在影視屆中無人能及。她主持的節目經常接觸社會、文化及家庭問題,亦不諱談政治。正如她為奧巴馬站台時所言,她過去更多支持共和黨候選人,並公開維護布殊政府的反恐戰。在愛荷華的舞台上,奧普拉顯然比奧巴馬更有光芒。未知奧普拉是否會繼續全國巡迴式的為奧巴馬站台,但卻令人想到,在選票上的是奧普拉抑或是奧巴馬呢?   普選制度的成功是建基於選民的理性,選賢與能不是口號,而是健全民主政治的目標。不能為選舉而選舉,選舉的意義除了保障人們的平等參政權外,以共識推選最稱職者也同樣重要。可是,一人一票制度雖然期望選民的理性,但卻沒法制止任何非理性的選擇。   選民可以因為認同奧普拉而投票給奧巴馬,這不是問題嗎?好些支持奧巴馬的人士均表示欣賞他予人的新鮮感,但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領袖,新鮮感到底佔有多大重要性呢?在最新一項民意調查中,有八成三的民主黨選人認為希拉莉擁有當總統的最佳準備,但同時僅有四成一人認為經驗是做總統的重要條件。   從這種種矛盾的民眾意見可以反映到,選擇總統的理由是可以五花八門的,可以是情緒、外表、印象。沒有一位高級行政員不需經驗的,但作為美國總統卻只需要新鮮感,是何等兒戲之事。不過,普選就是這樣,只能保證每人都有一票,但卻完全沒法保證會選出一位合格的總統。

外美內台

外美內台   月初的香港立法會補選是香港選舉文化難得的活教材,從政客政團對選戰的經營,以至大眾傳播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分寸,在在透視當前香港民主發展的水平及陷阱。   香港不少知名政客都公開以歐美民主政制為馬首是瞻,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和政客也毫不避諱地親密交往(有人以某些美國政客的幕僚為自己的助理),甚至公開呼籲美國總統要借奧運向中國施壓。但在港內進行的選舉實戰,關心港台政治的人都可輕易看出──美式選舉並不是他們學效的對象,他們的手段和策略是「台灣式」的選舉文化!長此下去,香港出現台式政治亂象並不出奇。以社會民生為真正福祉的有識之士,都應警惕這個苗頭──美式的政治原則,台式的政治操作。   與台式選舉不同,美式選舉雖有花招卻總的來說以具體議題為主打,即是候選人不斷以對自己有利的時事及政務議題來吸引選民,較少以抽象的意識形態來論辯。希拉莉推出全民健保和結束伊戰,令她在民主黨內贏得支持。就算是在愛荷華州落後於奧巴馬,希拉莉也只不過是一再擴大宣傳她那些具體的施政藍圖。美國的選戰打得很實在,空洞抽象的概念之爭只會是偶爾出現的裝飾點綴。所謂保守與開明,是建基於具體的施政方向,不是空泛的指責。   但在是次立法會補選中,泛民打從一開始便把選戰定義為「民主與非民主之爭」,直至在選後,仍然堅持選舉結果證明了民主戰勝非民主。而候選人陳太的競選口號是「真心、良心」,用以攻擊對手沒有誠意誠信。不論是「民主vs非民主之爭」,抑或是鬥誰更有「真心」、「良心」,均是沒有實質內容的指涉。民主、良心是常用詞,表面上淺白易懂,落於政治選舉,卻是極為廣泛、無所不包,也無從解釋印證的虛言。政客以民主及良心作為競選的主要政綱,搶佔了道德高位而又不必交待具體印證,可操作的空間極大(註:被對方質疑的十成按揭也不予「反印證」,以「信不信由你」來混過去)。   台式的選舉以情緒先於理性,甚至有時純煽情而不談理性,以意識型態為主打。扁總統只喊「愛台灣」、愛護「本土主體」,便可以挑動選民情緒,操控選情。至於民進黨政府的政績、具體施政,在情緒化的討論下可以通通從缺。這種訴之於選民情緒的選戰手法,被港民主派廣泛採用,試圖以道德高位壓倒對手。而誰更有道德,正正是難以判定的自說自話。      而由選舉期間的報道可見,港媒絕少報道兩大候選人很實在的政見議題的具體內容,反而經常聽到大而化之的民主對不民主等的指控;談普...

鐵票新義

鐵票新義   香港立法會補選剛落幕,表面勝負已有定論,深層次的各方得失則有待細審。於香港政制民主發展來說,此場選戰充分反映了香港選舉文化的特徵及毛病,如有理性的後續文章跟進分析,可讓人反思民主選舉在操作過程中的陷阱。   在選舉前及選舉日,不斷在傳媒聽到「鐵票」一詞。有一位慣性被邀請作評論的大學教授在電視台訪問中說候選人葉太有「鐵票」,而泛民支持的陳太只有「空中票」,言下之意是指陳太因票源不穩定而勢危。說對方有「鐵票」絕非恭維,是陳太陣營對葉太陣容的攻擊武器;不斷指責葉太有「鐵票」,是指她在建制派的護航下,有鐵一般的固定票源。而所謂「鐵票」,是一批不公平、不正義、非心甘情願、受幕後黑手支配的「骯髒」票。一有風吹草動,這類「骯髒」的票源及選民便很容易被醜化。真想不到「鐵票」在香港竟然成為一個具污衊性的用詞。   何謂「鐵票」?撇掉感情色彩,純依內容而言,大概是指早有傾向性、且立場異常堅定的選民,這些選民會不論外間選戰如何,也會「鐵定」把票投給理念相同的某個大群體所推出來的候選人;這類選民,正規一點的叫法是「候選人的基本盤」。每一位候選人都會有自己「鐵票」或基本盤,分別是「鐵票」的規模大小有別而已。葉太有「鐵票」,另一候選人何來也有「鐵票」,而陳太當然也有「鐵票」。「鐵票」與「基本盤」,是同一個概念、卻不同情感色彩的敘述。選舉中不少「學者」用鐵票來形容葉太的票源(在區選中則用來形容民建聯的支持票),卻用基本盤來形容陳太及泛民的得票,看來「學者」們在用語上既不夠學術,也稍欠中立。   再者,按過去投票往績顯示,港島區是泛民的大票倉,長期穩佔六成選票,陳太執掌泛民帥印出戰,她的「鐵票」應比誰都要多才是。說陳太的票是在「空中」者,是政治常識不足,抑或為告急催票埋伏筆?不得而知。   把一個簡單及中性的、形容票源的政治術語歪曲使用,並無端賦予負面定義,是低檔次的選舉操作手法。而反過來看,擁有「鐵票」本來不一定是惡事,「鐵票」的多寡反映候選人或團體的基本政治取向有多強的認受程度。泛民拿「鐵票」大造文章,把支持葉太的選民描繪成為沒有主見,任由擺佈的選民,其實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民主選舉。泛民大將不是經常以「維護民主,捨我其誰?」自居嗎?怎能惡意貶低選民的政治取向。民主的真義是人民有自由選擇權利,認為陳太所得選票比葉太的票「民主」,完全是愚民及虛偽的。   在美國的選舉夜,經常會聽到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