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談何容易

談何容易   孟子說:仁者無敵。在美國的公職選舉,無敵者不是仁者,是嘴巴最能說服選民的講者。在民主黨的初選角逐中,新進奧巴馬走勢強勁,競選動力也全在於他的一張嘴。   由於是挑戰者,他採取了積極的攻擊策略,針對希拉莉的攻擊比其餘民主黨候選人都要厲害。也由於他的從政經歷淺,沒有往績可尋,於是也沒有包袱,可以隨意發表政見,而不怕受到與往績對比的檢驗。也由於公眾對他所知不多,奧巴馬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大膽隨意的塑造自我形象,以迎合最大量的選民。這種來自新鮮人的競選優勢,是其他候選人所沒有的。   所以,在上周的候選人辯論會上,奧巴馬繼續走出位路線。在回答關於會否在當選第一年即無條件會見敵對國家元首時,他即時說:會在無預設條件下與伊朗、古巴和朝鮮等元首會談。希拉莉和其他候選人都表示有保留,將先派特使了解元首會談能達到什麼作用。希拉莉其後批評奧巴馬的有關言論是無知。奧巴馬則反擊,指責希拉莉曾投票授權總統出兵,才是真正的無知。      在外交和國際事務上被批評為無經驗及天真無知,似乎刺傷了奧巴馬的自尊。昨日他再加重力度,表示當選總統後,如果巴基斯坦再不合作對付境內恐怖分子,便會派遣美軍入侵巴基斯坦。這種嘴巴上的強硬評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選民面前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及夠決斷力的領袖。但正是談何容易,奧巴馬的強硬言論是零成本的,講講而已,多麼容易。      美國的選舉文化是有病的,其中一症狀就選講者成份過於選領袖。大眾傳播工具日益發達,這病便越重。在鏡頭前最能講的,便可以得到最多的票。有史以來的首次電視辯論,甘迺迪因口才擊敗了尼克遜;戈爾敗在布殊手下,演說沉悶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此病沒治好,號稱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選舉制度,很可能只是一場大嘴巴選舉而已。

香的疑惑

香的疑惑   近日看到一則快餐店的廣告,引發了與友人間的熱烈討論。廣告主體很有創意,在推銷一款新品種辣味小食。設計師用了燃點爆竹的概念,紅紅的辣椒是爆竹,辣椒頭如引子被一支黃身紅腳的小香點著了,爆出了火花,配上一句廣告標語「煙燻香辣」。一個辣得要爆炸的意思,爆竹具有震撼性,也有創新之意,因為放爆竹經常是寓意新的開始。又新又勁,構思極其吻合創新口味。   不過,同一樣的素材組合,卻又可以讀到很不一樣的感覺。中國人愛香可說是舉世無雙的,才子愛書香,君子愛蘭香,多情郎愛美人的香蘿帳。除了楚辭的香草美人外,有李清照思念夫君時的「瑞腦消金獸」;而李白賞山之時也會以「日照香爐生紫煙」作喻。中國文化完全離不了香,真的是無處不是香。喝的有香片,吃的有香肉,看的有香花,醫病有沉香,佩在身上的是香囊,令君皇朝思夜想的是香妃。但香燭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黃身紅腳的香不是小姐閨房愛燒的香燻,它的專門用途是拜祭。敬奉神明或先人是善行,焚香禮佛也是雅事,但以此香來喻美食,則似乎真的耐人尋味。中國傳統民間信仰相信清香一炷可以跨越仙凡三界,但此香卻絕不是為凡人而設的。廣告中的香正飄著一縷輕煙,附上一句「煙燻香辣」,讓凡人看得汗顏。廣告的下半部,還添一句「天堂般的美味瞬間爆發」,又是香燭又是天堂,如此這般美味,果真的只應天上有才對。   廣告重創意,美國快餐大王的中文廣告,加注一點中國文化是企業的善意,看來是有心為打開華裔市場而量身度造。可惜,思慮不周全,可能會產生先前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保衛皇后

保衛皇后   繼拆卸天星碼頭的衝突事故後,中環皇后碼頭的「保衛戰」成為了新的香港時事熱點。在台灣新聞經常聽到「本土」二字,而以絕食及佔據方式反對拆遷碼頭的人士當中,主力是一個稱為「本土行動」的團體。而皇后碼頭的去留,亦被廣泛稱之為一項「保育行動」。將「本土」、「保育行動」與皇后碼頭並列雖然幾乎天天出現在新聞報道裡,但筆者仍是摸不著頭腦,這些名詞之間真的那麼相關嗎?   反對拆遷人士指皇后碼頭應列作受保護古蹟。能稱得上是古蹟,必須是既古而又有「蹟」,即是相對應的歷史事蹟。現今的皇后碼頭僅有五十年歷史,如果半個世紀算是古,則活生生的「古人」可多了。至於「蹟」,皇后碼頭確有其歷史,而且更超越五十年之數。原皇后碼頭建於1925年,是英國皇室人員及英皇所委派的總督登陸香港的指定碼頭,現碼頭是在中環填海後,於1953年遷到現址的。打從一開始,皇后碼頭便具有特殊的政治含意,象徵著英國君臨香江,統治這東方小島的威儀。   從保存香港殖民史的角度,皇后碼頭確有被保留的價值。不過,這與目前絕食抗爭的人士可能在理念上並不一定相同,他們更常用的理據是「集體記憶」。其中一個反對拆遷的團體提出:「碼頭一直供市民釣魚、坐船出海、拍拖時憑欄遠眺夜景和拍攝結婚照,令此處累積了大量普羅大眾不可分割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曾是渡海泳的終點,也曾是遊行示威人士的熱門集合地點;」真是奇怪,如果凡被市民用作釣魚、上下船、看風景或約會的地點,都是古蹟,都要保留,請問香港何處不是古蹟。   如果,皇后碼頭不是保留作為殖民史的教材,不是用來提醒下一代,香港曾經歷過被英國人統治的不自由時期,則所謂的保衛行動,本質上是遺棄了皇后碼頭的真正歷史意義,那又何需再保留呢!

足球的啟示

足球的啟示   伊拉克國家足球隊贏得了亞洲盃冠軍,舉國歡騰,雖然武裝分子還有趁機發動襲擊,但民眾的歡樂大大掩蓋了恐懼與憂傷。這不是一般的國際賽冠軍,對伊拉克人民的意義非比尋常,笑中帶有血和淚水。   英國足球巨星碧咸轉戰加州球隊,以億元身價空降洛杉磯,受到球迷熱烈的歡迎。足球,在許多國家只是一項普通的體育項目,是商人眼中的搖錢樹。足球也是伊拉克人的最熱門運動,是他們暫離生活壓力的最佳娛樂。但在伊拉克,因為戰亂關係,連分區聯賽也沒法子定出確實日期。不知何時可以參加比賽的球員,由於安全考量,大都被安排在伊拉克境外受訓。連正常地踢一場足球也如斯艱鉅,能夠奪得國際賽冠軍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全國狂歡慶祝,派系衝突忽然間消失了,眼下現實生活的愁苦也被忘卻了。能發揮這種神奇力量,並不是某一政客的魅力,也不是所謂的民主自由,而是國家尊嚴。如果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這支不在本土受訓的伊拉克國家隊又怎能掀動全國人民的人,及在剎那間讓他們暫放下分歧呢!   正為如何收拾伊拉克殘局而苦惱的美國政客,應從中得到啟示。伊拉克人的國家尊嚴是存在並且旺盛的,美國持續對伊拉克的佔領只會遇到越來越強烈的反感。就是連伊總理也奈不住向美軍下逐客令,就可見美國除了培訓伊拉克軍警外,維護伊拉克的國家尊嚴更重要。   還記得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布殊的一則競選廣告,以伊拉克足球隊參加奧運預賽作為宣傳,指在布殊的領導下,伊拉克終能以自由國度身分參加奧運。此廣告曾受到伊拉克奧運代表隊球員的強烈譴責,他們不甘心被布殊利用作為政治宣傳。 希望華府政客們能引以為戒,當我們仍然沒法讓伊拉克球員可以無所畏懼地踢他們最愛的足球之時,就請不要再自我陶醉為大恩人,也不要任意批評伊政府一無是處了。

新摩西

新摩西   伊拉克戰爭的狀況將是明年總統大選具決定性的議題,民眾對戰爭的不滿己上升至七成以上,那一位候選人能打造成摩西形象,讓選民相信他/她可以帶領美軍離開伊拉克,將會是下一任新總統。   從多次辯論發言可見,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從不放棄重力攻擊希拉莉早期的伊戰立場的機會,顯示他相信曾投票支持授權總統開戰,將是希拉莉的致命傷。奧巴馬批評希拉莉無知天真,他本人當年還沒有成為國會議員,大可以講盡風涼話。至於共和黨那方,最堅定支持布殊伊戰立場的麥可恩,近月來走勢如江河日下,已至眾叛親離的地步;其他共和黨候選人則幾乎一致要與白宮的伊拉克政策劃清界線。   在兩黨的總統候選人辯論中所提到的伊戰策略,雖然在現階段也只能是選舉的文宣,對時局不會有即時的效應,但伊戰善後策略,必然是下一任總統的首要工作。從目前的種種跡象,倔強無比的布殊總統將沒法在離任前對伊拉克有更好的處理手段。特別是在伊拉克總統公開說美軍可以隨時離去,而白宮竟然極低調的回應,可見布殊的底牌已被伊拉克政客揭穿了。當日理直氣壯的說可以瀟洒走一會的布殊,人家下逐客令後卻禁若寒蟬。無他,究是誰需要誰,於此已很分明了。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因為伊拉克將決定布殊的歷史地位。   不少美國政客批評伊拉克國會以天氣過熱為由而休假一月,不理美國如何,伊拉克的當權派,包括在議會內外的有實力人士都有著自己的另一套盤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說得最好,美國不能再期望伊拉克有和平奇蹟,美軍應該撤走,讓伊拉克分裂自治。拜登的說法最貼近現實,可惜,他當選的機會極微。伊戰將如何落幕,誰是新摩西,或摩西真的會來嗎?

皇上駕崩

皇上駕崩   九龍皇帝曾灶財上周駕崩,結束了這位他傳奇的一生。曾灶財之名在港無人不曉,近年更有一些藝評家、時裝設計家和廣告商等,看中了曾灶財,替他辦書法展、設計時裝系列,皇上的書法更在拍賣會上賣得高價錢成為收藏品。不過,皇上離世時只不過是一名潦倒清貧老者,晚年被推上藝術殿堂,似乎沒有為他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不過,曾灶財的傳奇,又怎能單純以他晚十年的光景來評價呢!   人們認識曾灶財,是因為他在香港處處留字,宣稱擁有九龍主權,指九龍是他家族的封邑。不需要展覽或電視廣告,曾灶財的名字幾十年來早已是家傳戶曉。在公眾地方塗鴉的不止曾灶財一人,獨是他「成名」,絕不是因為他的書法有藝術價值,而是因為其獨特的內容。   在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英國人是主人,掌握一切的權力。而中國大陸因為動盪的政治和落後的經濟,讓港人感到雖然活在殖民地,沒有了國家,但卻心中有另一種「安慰」和「自豪」。慶幸受殖民地統治,相信是香港一種獨有且令人感傷的社會文化。而在這時期,連中國政府都不談香港主權的年代,卻出現了一位九龍皇帝,無懼政府的起訴,數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留字宣示主權。大多數市民覺得他的行徑滑稽可笑,但又多少佩服他的堅持。滑稽是因為他自稱為帝,彷彿活在交錯的時空,為百姓大眾閑來添了一些思想漫遊的空間;佩服是他不管是暴動或回歸,主權信念沒有絲毫的動搖。 還有,沒有科學統計數據,只憑個人生活的體驗,曾灶財之所以成為香港具代表性人物,比皇后碼頭更有集體記憶意義,是因他為活在英國人治下的人們,加增了一份中國文化的縈念,一份本土情懷。這種感覺也許不是很有自主意識或甚至自覺的,但從曾所引起的廣泛興趣數十年來不減,或可作為客觀旁證。

什麼主持?

什麼主持?   有線新聞網絡(CNN)新聞節目Lou Dobbs Tonight的主持Lou Dobbs(中文譯音;道布斯),昨日回應了三藩市星島日報七月十一日關於其節目的報道。道布斯不改其風格,調侃式地東拉西扯亂說一通,連基本事實也沒有弄清,其低水平及不專業的程度令人咋舌。   道布斯在七月十一日的節目內,以扭曲的手法嘲諷中國外交部對聯邦調查局在華文報章登廣告徵求中國情報一事。而他的記者助手,更直接的說在美華人都明白中國政府有要求他們提供有助中國發展的情報,而這些華人都很願意這樣做。在毫無根據下,道布斯便把整個華裔社區都定罪了,公開否定所有華裔對美國的忠誠。   七月十二日的星島日報報道了此段內容及社區人士的回應。道布斯昨日沒有正面回應為何把所有在美華裔都判定為潛在間諜,反而是試圖挑剔一些細節,以醜化代替論理。道布斯當然可以完全不回應,他既然回應了,顯示某程度上他是在意的。但若真是一個嚴肅的新聞節目,回應便應該針對爭議的焦點。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道布斯的回應沒有分清楚星島日報報道中被訪者的言論與報社言論,把一些被訪者的發言講成為報社的觀點。想不到得到CNN信任做主持的道布斯,竟然連基本新聞常識也沒有。也許他是明白的,只是沒有經過求證,含糊地聽到一點便大發議論。這種不專業行為,絕對不是一位合格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操守。   其次,道布斯說曾致電星島日報,但三藩市星島卻表示從沒有接過他或其助理的來電或留言。他有沒有真的打過這通電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更荒謬的是,道布斯除了說找不到星島外,又說找不到星島報道中引述的李艷紅,說聯邦人權委員會說沒有這位人。道布斯彷彿說李艷紅其人是星島虛構似的。也難怪,道布斯連李艷紅的英文名字也搞不準,自然找不到人。但也令人嘆息,堂堂一個國際新聞網絡的主持,竟然連一位前聯邦人權委員的名字也不知道,便敢在節目中自曝其醜。也許,人權之類的議題不是道布斯所關心的。   綜合而言,道布斯昨日的回應,印正了他對華裔社區的歧視,對於華裔社區媒體的反映的言論,無心認真了解及回應。道布斯有權繼續他這種訴諸意識形態,而不求事實的評論式新聞報道,只要CNN願意繼續由他自把自為。當然,華裔社區也有權繼續揭發他不盡不實的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