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都是槍狂

都是槍狂   槍店老闆麥基在五星期前才出售了一支趙承熙用於維州理工大屠殺的手槍,麥基對記者說沒有感到內咎,只是為慘劇有些心裡不舒服。大批媒體聞風爭相要訪問麥基,他一再重申趙承熙前來買槍出示了所有法例要求的文件,外表又沒有什麼異樣,槍店是沒有理由拒絕的。麥基說得不錯,他是商人,只是合法出售了貨品。而趙承熙買槍此事本身也沒有犯法,只是最後槍支被用作大屠殺工具,罪責應由誰負呢?   總統候選人麥凱因昨日表明不會支持任何槍械管制法,他並不認為收緊法例會對避免槍械暴力有什麼幫助。另一位有意角逐總統職位的共和黨人士朱利安尼也持類似立場。而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過去都是支持某種程度的槍械管制,但絕對不會十分堅持。在維州校園大屠殺後,民主黨主導的國會未見有很熱烈的討論禁槍。政客不敢全力推動禁槍,除了眾所周知的軍火商金錢遊說力量外,與美國文化中對擁槍權的執著不無關係。     上一屆總統選舉是克里與布殊之爭,克里的公開政綱裡沒有強調支持擁槍權,但卻偷偷摸摸的拍了一些穿著獵人服裝和手持獵槍的照片作宣傳。而在上星期的一個電視訪問裡,一名爭逐共和黨總統提名的候選人指責對手並不是真正的獵人,廿年都不出外狩獵一次,只為選舉而披上獵人裝。似乎持槍打獵才是純正的共和黨人。     軍火商是為了生意而堅決反對禁槍,純然是為金錢。此外,國內有相當一部人,仍然認為第二憲法所保障的擁槍權是他們的生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槍支氾濫造成美國社會死於暴力者增加,這是不必爭論的事實,但如大屠殺一類的事件絕對不能改變擁槍者的看法。因為,擁槍權本身是極度的個人主義的,是屬於「我」的一種權利,這與社會或其他人沒有關係的。那些熱衷保護槍權的人,思想裡只在乎自己,與他們談社會道德是沒有用的。這類頑固護槍派已使美國成為國際話柄。趙承熙被指心理有問題,不願放棄擁槍權的槍狂,也何嘗不是有問題。     美國不是伊拉克,不必人人有槍才可以保平安。現要實現禁槍,不必期待說服那些自我中心的頑固派,只需要政客的道德勇氣和良知。讓擁槍權來一次全民公投嗎?社會安全是大眾之事,不應由軍火商主導,也不應被個別槍迷不負責任的態度所左右。

布殊親親 

布殊親親    世銀總裁沃爾福威茨因為濫用職權為女友升職加薪之事情曝光後,會員國多有責難聲音,在剛結束的會議上更發出了措辭嚴厲的聲明。可是沃爾福威茨堅持不會辭職,理由是世銀工作相當重要及有意義,他願意繼續努力完成任務。沃之可以如此強硬,主要是因為他得到最有力的支持──布殊總統。      沃爾福威茨是布殊任內的前副國防部長,也是伊戰的設計和推動者。布殊任命他代表美國出任世銀的總裁,明顯是要把白宮鷹派的全球策略透過世銀實現。沃在白宮的地位,與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現任國務卿賴斯、特別顧問羅夫及副總統切尼類近,都是布殊白宮的核心人物。布殊對於其核心幕僚的一貫作風是坦護到底,所以當沃爾福威茨傳出濫權醜聞後,白宮仍然出面力挺。      前防拉姆爾斯菲爾德錯估伊拉克狀況,又不願意調校策略,導致伊拉克危機日深。雖是如此,布殊也義無反顧的支持拉氏,多次拒絕更換防長,直至國會變天,拉氏同意引退為止。至於羅夫,因為洩露中情局特工身分事件而遭受調查,布殊只是將之從較幕前的副幕僚長職位,調任至特別顧問,對羅夫的重用依舊。但因為開除司法部檢察官事件,羅夫再次遭受調查,此次極可能火燒到白宮。從這些例子可見,布殊很重視維護能忠心執行其政策的重臣,甚至可以犧牲公眾觀感和道德價值。      沃爾福威茨過去曾批評一些國家貪污腐敗,聲言要運用世銀的力量改造之。但事實擺在眼前,他也不外如是,借權勢來為自己的女友謀利益,過與一般的貪官污吏沒有分別。不相同的只是在一般情況下,官員被發現濫權謀私,都會被起訴、革職或自動請辭,但沃爾福威茨卻理直氣壯的說為了實現世銀理想而繼續留任。偽君子扮正義,還爐火純青至大談使命,沃爾福威茨是美國願意擺在世人面前的示範嗎?

救急電郵

救急電郵   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發生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校園槍擊事件,造成合計卅三死亡及至少十七人受傷。昨晨在校園內前後共發生兩宗槍擊案,兩案相隔超過兩小時,學生和家長投訴校方在首宗兇案發生後並沒有警覺要封鎖校園,甚至一些學生在發生第二宗血案後仍繼續上課,至下課才知道發生了大事,因而可能導致兇手有時間進行第二宗謀殺行動。校方的回應是已發出電郵通告首宗槍擊案。電郵是現代生活的一部份了,但它真的可以代替一切嗎?      電郵既快速又可超越地域限制,確是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但遇到重大的意外事故需要即時警告民眾,電郵卻是最不可靠的工具。一般人都是使用電腦來查看電郵,雖然無線上網漸流行,但大多數電腦上網都是有線的,即是使用者要在案前的佔了大多數。至於其他無線上網工具,如筆記型電腦、手機或掌上微型電腦,雖然可以在戶外使用,但期望用者無時無刻查看新電郵是不切實際的。再者,電郵是經過存在有變數的網絡傳送,傳送時間參差外,也不排除會出現違失或錯亂的狀況。      所以,校方以曾發出電郵作為卸責的理據是不充份的,而有評論責校方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出電郵,也是盲目迷信科技的做法。反之,柏克萊加州大學表示,在遇有重要事故需要警告全校師生時,會在電郵外採用傳統的喇叭揚聲廣播和警號系統,相信這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維州理工大學就昨晨的槍擊案先後發出三封緊急電郵,由通報發生槍擊案,至宣布封校及要求學生不要外出,情節一封比一封嚴重。不過,這種電郵通報方式,似乎預設所有人當時都有電腦顯示器在面前。經歷此次事件,大學或政府機構應重新思考緊急通告系統,電郵必須要發出,但卻不可認為它可以取替傳統的媒介,包括動員警衛或安全人員、或其他的廣播系統,有時可能一通電話會更為有效。

亂食與亂講

亂食與亂講   廣東俗語有云:「嘢可以亂食,說話唔可以亂講。」寫成語體文是:東西可以隨意吃,但說話不能亂來。關於美國日前發布的一則關於中國食品安全新聞,似乎旨在提醒人們不要亂吃中國食品,但在仔細追查記者的資料來源,卻發現原來也有亂講的成份。      中國食品衛生水平參差是事實,從立法到執法,國內政府部門近年也採取了更積極措施改善,也是事實。中國傳媒對於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沒有什麼禁忌,而事實上近年大多數國內黑心食品的揭發,都是中國傳媒主動報道的。中國逐漸走出貧困才卅年,而人口又大幅增長至超過十三億人,「食」於中國確是一個其他國家所沒法想像的複雜問題。      食是分層次的。首先要食飽,有充足量的食物。十三億人可是非同小可,今日的中國雖有貧富懸殊問題,仍有吃不飽的人,但卻沒有饑荒。過去當中國一些官員說吃飽是中國人的基本人權之時,會被那些不愁三餐的人譏笑為不懂人權。可是,連基本溫飽也談不上,還可以談什麼呢?至於近年頻頻傳出中國食品出現問題,一方面是曝露了食品生產和製作監管落後,卻又同時反映了民眾對食品質素的關注,這是社會進步的其中一種表徵,也是食的另一層次。要規管好中國食品的品質,確是需要一個過程,由立法、揭發、檢控至消費權益與公德教育,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運作才能收到效果的。批評中國食品不安全並無不可,但與此同時也該明瞭中國的國情,重點應在政府有沒有正視問題。      至於那位美聯社記者,把中國食品描寫得相當可怖,是典型一篇有了預設立場,才找資料數據堆砌而成的議論式報道。他故意片面引用聯邦藥物及食品管理局的數據,在歪曲數據之下提出了錯誤的結論與指控。這只是國際媒體將中國妖魔化的另一則例子而已。     

來了又走了

來了又走了   在阿富汗城市坎大哈的南部,塔利班戰士十分之活躍,北約聯軍在當地通往坎大哈的公路旁設立了一個臨時基地,由加拿大部隊駐防,以保障這條主要交通管道不會被塔利班佔據。美國公共電視台記者去年底親赴該基地,採訪了加拿大士兵如何在打一場沒有勝利的仗。      在一片被群山圍繞的坦平沙地,120名加拿大士兵用人功屏障圈出的一個細小臨時基地。基地附近是一些極度貧困的小村落,食的用的都缺,更不要提水電供應了。加拿大士兵估計在基地四周山頭隱藏著數百或過千名塔利班戰士,他們每日都與加兵遠距離交火,或在公路擺放炸彈,或是用汽車作自殺式攻擊。在公路設檢查站的加兵慣性會對開行太速或太近的汽車開火示警,經常導致無辜的平民司機在驚恐中翻車失事。士兵會為傷者感到難過,但也無奈,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北約指揮官在去年底更給予這批加大拿士兵一項艱鉅任務,指示他們成立特別行動組做親民公關工作,為基地附近的艾伯村村民改善生活。小組由一名女軍官領導,她帶領隊員冒著被襲擊的危險探訪村民,承諾替他們修理小型發電機和抽水機,又組織了醫療日活動。指揮官希望這些公關活動可以令阿富汗人感到聯軍的存在,可以帶來實質的好處。      可是,阿富汗物資缺乏,又有塔利班襲擊的危險,村民送來的十多台發電機,士兵只能修好其中兩部。而醫療日活動更失敗,村民冒險步行到基地求醫,但由於需求過大,藥品不足應付,許多村民無法得到治療。士兵不想村民空手而回,便送以食品包作為補償。我們一直以為美國政府投入了以千億元計的款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上,重建工作應該是豪華級別的,真想不到聯軍竟然連手推式的小型發電機也沒法替村民修復。      更壞的消息是醫療日結束後不久,因為坎大哈戰況緊張,基地被撤,全體加拿大士兵被調往前線作戰去,公關行動自然也結束了。一名士兵對記者說,這些村民在過去一段日子與聯軍接觸,很可能會受到塔利班的報復。在聯軍走後,阿富汗政府不會為村民提供任何保護,村民又回到自生自滅的狀態。或者,情況會比基地建成之前更壞。      來去匆匆,來過是否真的比沒有來過要好呢?

邊緣化

邊緣化   三藩市紀事報日前有一則關於非裔遷離三藩市的報道,提及市內非裔人口從七十年代佔全市13.4%,至2005年急降至6.5%。文中的一名受訪非裔社區活躍人士說,非裔人口數目之低已經不似是一個獨立社區,甚至連一位社區領袖也沒有。非裔社區所經歷的變遷,令人感慨,也引來思考。      對於非裔社區日漸邊緣化,不少評論認為是始自西增區的市區重建計劃開始,把本來非裔集中的社區,重建後變成為新的中產社區,只是非裔原居民都被分散各處了。而在原區外圍新建的可負擔房屋,雖然居民也是以非裔為主,但舊區面目全非,新屋邨並欠缺凝聚新居民的力量。至於另一個傳統非裔社區,灣景獵人角區,同樣發生非裔人口減少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亞裔和墨裔。現在,市府有意在灣景區推出大型重建計劃,難怪非裔社區群起反對。      讀者可能會在想,非裔被邊緣化與華人有何相干呢?特別是在同一時期,華裔人口在三藩市穩步上升,至2005年已達25%。華裔社區在人口數目層面,正確是不會出現邊緣化問題,尤其是華人熱衷置業的傳統,令市內華裔業主比例也相樣是節節上升的。不過,在思考非裔流失問題時,發現政治力量衰退,是非裔社區被邊緣化的其中一個原因。要維護一個社區的持續發展,必先要爭取公平的市政資源分配,沒有實質的政治影響力是不行的。      華裔佔全市人口四分之一,也是繳稅的中堅份子。市府近年收入大增,房地產轉讓稅是其中主要收入。人多交稅也多,但華裔社區的政治力量未見增長,並且有減弱的趨勢。同樣是政治力量不足,非裔因為社會經濟條件較差,人口沒有增長,而被邊緣化。華人愛聚居三藩市,人口在增長中,但如果在政府裡沒有等同比例的發言權,社區利益沒有充份維護,在政治上被邊緣化,義務與權利的比例失衡,沒法成為完整的三藩市人。

弄假成真

弄假成真   香港政府最近高調的打假行動,總算能收到救急止血的作用,至少在宣傳上,為香港零售業以至特區政府都挽回不少聲譽。被中央電視台揭發在先,以及高層施壓在後,港府總算是對公眾有了一個交代。  曾有購物天堂美譽的香港,商品價廉物美。其後因為生意成本上升,加上大陸市場的競爭,購物天堂之稱幾乎一去不返,全賴冒牌假貨才得以保住地位。不是香港商店專售假貨,只因中國大陸假貨氾濫,自由行開通後,闊綽的國內消費者相信香港店不賣假貨,故放心在香港大手筆購買高檔貨品。香港也彷彿成為全中國最有購物保證的地方,是珍稀需要保護的消費者堡壘。   中國政府推動打假多年,成效不甚顯著。美國政府近日才告到世貿組織,指控中國保護知識產權不力。在打假方面中國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香港黑心店賣假貨,卻是中央電視台記者以臥底採訪方式揭發,為國內客討回了公道。國內假貨不少,為何電視台長途拔涉來港臥底呢?應是認為連香港也假貨橫行,對國內觀眾是很震撼的消息。   可想而知,香港這次打假成績,其實並不完全是特區政府的功勞。沒有電視台令公眾嘩然的揭露,這些黑心店不是天天如常在招待肥羊嗎!對於成為真貨最後一座堡壘,香港政府似乎欠缺敏感度,沒有將之作為招招徠的賣點,更沒有任何維護的措施。論香港的旅遊資源,景點有限且都屬於不耐看的居多,購物和飲食是遊客最大的享受。黑店長期存在,而港府疏於監管,現在半推半就之下來一次整肅,希望不要只是門面功夫。更期待港府成績的例子,可以令打假(包括任何形式的假冒或黑心貨)之風能在全中國都能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