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誰最環保

誰最環保   中國兩會結束,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會上被《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提問:「為甚麼政府去年沒有達到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的目標?到2009年,有預期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中國將來會不會願意接受國際社會共同確定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溫家寶在回應該記者時強調中國是遵守《京都議定書》的。記者的提問帶有點責備中國污染世界的味道,彷彿中國是環保的公敵似的,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從表象看,中國近三十年來的工業及社會發展,確是對國內環境造成相當破壞,甚至在太平洋對岸的國家,都在投訴受從中國越洋飄浮而來的污染物所影響。但凡事看表面往往不能看清楚真象。   中國空氣素質變壞是事實,有說這是工業化的必然過程。可是,現今環保科技進步,工業廢物的處理都有高標準及方法的,不必要走幾十年前的舊路,中國為何在環保方面不能一步到位呢?最基本原因離不開錢。    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近年經濟得以起飛,主力是外國生產商紛紛到中國設廠。而外資把訂單或生產線轉到中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經營成本便宜,其次就是環保法例未完善。先進國家把高污染產業推到第三世界國家已是存在已久之事,如果有一天中國對產業的環保要求都如歐美一樣,其競爭力也會下降。所以,導致中國空氣出問題,不能單怪責中國政府環保不力,外資在利用中國,間接或直接污染環境,更是其中主因。   關心中國環保問題是好事情,但別藉此醜化或甚至妖魔化中國。

隱形殺手

隱形殺手   加州的兩大公立大學系統分別宣布調高學費,學生叫苦,而校方也叫苦,嘆若不增加收入,將無法高薪挽留教職人員,保持學校的素質。公共教育系統是政府對民眾的承諾,也是社會持續進步的重要基礎。政府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此承諾,特別是當政府並不是真的一貧如洗。   現正是年度報稅季節,每位納稅人都很明白自己付出了多少稅款。一般來說,三成以上的收入都上繳交給政府了,為何連基本的公共教育也沒法辦好呢?政府不是沒有錢,問題是稅收開銷到別的地方去了。   公校是否得到足夠的資源,是決策的問題。因為教育不是生意,做生意會有賺與虧的問題,但公共教育是可以規劃的。大學加費,純是政府人員和立法者所規劃的,期中不存在突變或不穩定因素。所以,我們必須要問,加州政府和立法者,為何選擇讓學生承擔更多學費呢?當加州人的稅務負擔一年比一年重之時,為何我們還要為子女到公立大學要多付費用呢?   公眾需求是無止境的,政府沒可能完全滿足所有的社會服務需求,其間必須作出取捨。在眾多的開支裡,教育應得到最優先的保護,但事實上教育開支,不論是在州政府或是聯邦政府,都最容易受到砍削的。   中國古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加州學生的成績長期處於全國的榜末,與政治忽視教育不無關係。加州人要與全國競爭,更加要與世界經濟重心的亞洲區競爭,如果政府不增加高等教育的投放,我們的下一代又從那裡學得本事迎接挑戰呢?為了簡便地平衡赤字,便拿最沒有反抗力量,及最應得到照顧的學生開刀,充當隱形殺手的政府應受到譴責。

各司各法

各司各法   馬英九因為特別費的開銷而遭到檢察官起訴,但案情類似的台南市長,卻經調查後沒有被起訴。藍綠陣營於是紛紛指南北檢察官對同一類案件卻有不同標準,是政治操弄的結果。藍批北檢,綠比南檢,又是各說和話。別以為這是台灣政治的特色,有權力的地方便有腐化的機會,美國聯邦司法部原來也在為政黨服務。   聯邦司法部部長昨日就開除八名檢察官事件辯護,承認處理程序有錯,但否認解僱有問題。不過,被公開的白宮與司法部的往來電郵卻是相反的故事,白宮的法律顧問早在兩年前,便建議開除所有聯邦檢察官,來一次大換血。而電郵中又提及有布殊大腦之稱的政治顧問羅夫的名字。這些電郵顯示,白宮強烈希望利用各地區的聯邦檢察官來達成某些的政治目的。   聯邦檢察官是由總統任命的,去留本來就全憑總統一人決定,開除幾名檢察官在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大不了的。但如果開除行動全是基於白宮或共和黨的政治考慮,則是濫用行政權。檢察官是國家執法的最前線官員,他們的存在是為了保護民眾安全和社會公義。執法者是應該沒有政治立場的,也不應為政客服務。很可惜,在白宮眼裡,檢察官是他們的政治工具。   濫用司法搞政治的情況過去一直都存在,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克林頓先後因白水案和性醜聞案而遭受獨立檢察官長年纍月的調查。現在小布殊政府將聯邦檢察官定義為政治打手,說明制度上有極大的漏洞,讓政客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把持司法,而漏洞就是在於司法沒有真正的獨立。   我們常說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獨立,與事實有不相符之處。司法是包括調查和審訊兩部分的。聯邦法官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有終身制而可以獨立,雖然個人政治立場難以避免地會影響審訊。但調查卻並不是獨立的,不像州政府的檢察長是經過民選,聯邦司法部長是由總統任命的,這把整個聯邦檢察系統置於被黨派操控的空間。要徹底的司法獨立,聯邦司法部部長也應該獨立選舉。

協商與民主

協商與民主   中國大陸的公職選舉並沒有採取普選制度,就算是在有局限性的選舉裡,也經常被批評是等額選舉,完全不民主。台灣一直以其民主選舉制度為榮,但每逢重大選舉,從立委到總統,都不斷出現協商的聲音。月來霸佔了政治新聞版面的都是民進黨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協商話題,協商民主選舉的候選人,還算是民主嗎?      大陸的公職是由上級權力中心選派的,而中央領導級的人物則是由強人提拔或高層集體協商而產生的。這種人事任用方式不符合西方普選的原則,但卻不見得不可取,在對岸也何嘗不是換過方式來應用。民進黨的四大天王要由扁來協商,國民黨要由連戰協調王馬。雖然最後兩黨候選人都會經過普選,但似乎公眾很受落在他們投票前,先由小圈子決定他們有那些投票對象。      所以,如果要絕對西式的普選,誰都可以參選,何需大老們出來協調。美國在零八年也要選舉總統,但從沒有聽聞共和黨與民主黨有什麼協調動作。有意角逐者都在施展渾身解數,各拚各的,看誰有本事突圍而出。「協調」本身是限制選擇的舉措,與自由競爭的原則是相違背的。可能是民族性使然,中國人搞政治都愛協商。連華裔在美國參與地方選舉,當出現有超過兩名華裔競爭同一席位時,華人社區總會有人提出希望協商。不過,因為這不符合美國選舉文化,從沒有真正的協調出現。      話轉回到台灣選舉,要先協商後參選,本質是違反了民主選舉原則的,但卻不能說是錯誤。因為,這恰好證明,政治制度並沒有所謂至高無尚及不更易的模式。政制必須與國情和民情配合,美國可以普選,但並不代表任何國家實施普選都可以得到最大利益。

從油價看人權

從油價看人權   提到人權,很自然的會想到選舉與司法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問題,中國稱人民得到溫飽是基本人權,至於美國,能不受剝削地使用汽油,也應納入人權的檢定範圍。   每一位駕駛人士,特別是三藩市灣區的居民,近星期來每到油站都會觸目驚心。汽油零售價突破三元一加侖後並未升勢未減,頂級汽油已達三元半,大有直逼四元之勢。自從去年國會選舉前的油價蜜月期結束後,油公司便以莫須有名義讓油價飛升。選前最低價至今,每加侖大約已升了接近一元。為了查究汽油零售漲價的原因,在網上搜尋關於油價的新聞,卻赫然發現近期新聞全是在報道原油價格下降,令人有彷如隔世之嘆。   中東油價上升,美國油公司向消費者加價;中東油價降,油公司也要加價,並且比先前更厲害。在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商業社會,商品價格高低是由市場供求調節,消費者是商品訂格機制的其中一重要元素。他們的消費意欲及對價格的承擔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商的訂價。再加上政府的保障消費者法例,買與賣兩者基本上是平等的。惟獨是汽油不相同,在汽油的買賣過程中,消費者完全喪失了影響價格的能力,對於任何定價,他們只能接受。可以說,在汽油的使用上,美國民眾是沒有人權的。當甲方(石油商)可以肆無忌憚地侵害乙方(消費者)的權益,而又不會受到政府的制裁和監管,這不是侵犯人權嗎?   汽油於美國民眾而言,是生存的必需品。不是國人愛用汽油,而是我們不能不買汽油。由筆者的家到公司,並沒有公車服務,上班便得開車,能有別的選擇嗎?而且,汽油零售價全是人為操作,油公司加價的理由多多,原油來價是其中之一,冬天會說民眾保暖需求大,夏季會說我們愛開車外遊。有時會連理由也賴得提,如近期汽油價升至歷史高峰,便什麼理由也沒有交待。在汽油價格上,政府竟全無作為,消費者的權益誰來維護。

白宮新希望

白宮新希望   副總統切尼近因血管栓塞問題接受治療,引起外間流言不斷,紛紛猜測他是否會因健康問題而提前下台。從目前的各種跡象看來,切尼下台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原因並不止於健康。   切尼絕對是另類的副總統,被稱為最有實權的副總統。當年搭配小布殊角逐白宮寶座,是為了以他來填補布殊對國際和聯邦事務認識不足的缺陷。雖然切尼只是副總統,但在布殊主政期間的所有重要決策,切尼都是核心的決策者。如反恐政策、入侵伊拉克、能源政策等等。依他的人脈關係,建立了過去六年餘來實質領導白宮的右翼集團。也因為是副總統,切尼有理由和借口在公眾前低調,類似垂簾聽政式的發揮他的影響力。   在共和黨主導國會兩院時期,切尼可以為所欲為,而他的前僱主舊公司哈利伯頓公司也得到了數以十億元計的政府合約,更不要說他的石油商朋友了。所以,切尼可以不必站到最前線,如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般受到批評和監督,但又可以盡享權力與尊榮,是要比當總統還要好的職位。不過,自從伊戰局勢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制,其下屬出賣情報人員事件曝光、及國會又被民主黨奪去後,切尼的景況便大不如前。正是伊戰打過了,商界朋友又應酬了,早早便宣布無意角逐總統的切尼,拉氏已離布殊而去,正好借健康為由,也來個末流急退。   除了這個人主觀條件,外在的環境也有催逼切尼提早下台的因素。華盛頓圈中流傳,如切尼下台,最有可能繼任的是國務卿賴斯。這對面臨國會白宮全面敗退的共和黨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誘惑。賴斯的政見理念符合保守派的主流,她有實務經驗,且是非裔女性,用她來迎戰希拉莉或是奧巴馬,都是絕佳的人選。

三重人權

三重人權 美國國務院依一九七七年以來的慣例,於本周公布了2006世界各國人權狀況報告。也一如過去的報告,中國的人權成為被抨擊的主要對象之一。中國自八年前開始也發表年度的美國人權紀錄,用以針對性地反擊美國。中國的態度是評論人權並不是美國的專利,中國也可以批判美國的人權。經過八年的努力,美國的年度人權報告仍然被國際媒體廣泛報道,而中國的美國人權報告卻始終沒法得到西方媒體的重視,彷彿人權問題仍是以美國為正宗似的。   檢討國際人權,維護世上弱勢族群利益是一大善舉。美國國務院撥出資源探查各國人權狀況,並且將內容公諸於世,為受壓逼的人伸張正義,從廣義上來說也是善舉。不過,新近公布的另一項調查顯示,世界上最不受歡迎的三個國家名單中,美國與以色列及伊朗齊齊上榜。一個為世界受逼害之人主持公道的國家,為何在國際上竟然不受歡迎,甚至沒法入選聯合國的人權委員會呢?   中國政府撰寫美國人權紀錄是做法是正確的,也許其內容未必全是客觀,但至少是以行動證明了人權議題不能被一國所壟斷。世界人權研究是好事情,問題出於美國政府的心態不純正,對待人權問題更加是政治掛帥,全沒有客觀標準外,更是三重標準。   何謂三種標準?首先,以美國文化本位出發,認為美國發表的人權報告書是聖經,是世上至高無尚的的人權標準。不過諷刺的是,美國人向來國際知識貧乏,對國際事務並不關心,就算是在中央情報局,於九一一前,懂阿拉伯語的特工也是屈指可算的幾位。一國的人權狀況與該國的文化和國情相關,有什麼憑證可以令我們相信美國政府擁有洞悉全球二百國家狀況的能力呢?美國人權報告的權威的根據何在?除了因為美國是超級軍事及經濟大國外,看不到有別的理據。   其次是雙重標準。政治利益永遠是報告書的指導原則,於美國友好或有利用價值的國家,美國可以不予批評,或是輕輕的帶過。不容否認,美國政府一直都利用人權報告作為壓制不友好國家的工具。對於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人剝奪生存權,美國政府從來都沒有批判的。   至於第三重標準是只適用於美國本土。論人權和民主,美國政府對於自己的行為是採用全完另一套標準的。如在不經審訊,不提控罪的狀況下,美政府可以無限期秘密監禁任何官方認定的可疑人物。政府也可以未經法院批准,秘密搜查及截聽截查民眾通訊。政府沒有認為這是侵犯人權,相反是愛國行為。   在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下,誰都可以批評別國的人權,但卻沒有理由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