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長話短說》-- 台獨恩人

台獨恩人   陳水扁最近又玩新招,繼機場正名後,又推出一連串的去蔣行動。台灣的所謂本土派和台獨人士,指蔣介石是二二八元兇,似乎是恨之入骨。台獨人士真的太忘本了,沒有蔣介石,台獨根本就連發芽的機會也沒有。蔣氏父子是台獨的大恩人,以倒蔣作為鞏固獨派的手段,實在是極大的諷刺。   何謂「台獨」?就是確認台灣是一個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那麼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讓這島嶼可以成為一獨立國家呢?國者,必須要領土主權、自由人民和獨立的政府。今日的獨派人士,不管是李登輝,抑國那些所謂的大老,沒有一個在以上三項條件上作出開創性的貢獻。相反,是蔣氏父子,特別是蔣介石,為台獨打造了根基。   在中華民國政府,也即是國民黨政府在台灣島行使主權之前,台灣只是日本的殖民地。而在淪為殖民地之前,台灣是大清帝國的一部份。所以,如果沒有蔣介石,台灣並沒有獨立的任何條件。如在二戰後台灣繼續作為日本殖民地,當然完全談不上獨立自主。   前清亡了,日本人走了,如果不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台灣只會一個無政府的孤島。至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把資金、人才和中央政府都帶到台灣。經過蔣氏父子的經營,台灣具備了一個完善的政治和經濟規模,也有了自主獨立的國際位格,而不是被異族統治的殖民地。   今天高喊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士,有沒有想到台灣得已脫離日據殖民地,也沒有被共軍一舉佔領,到底是誰的功勞。也許,有些人會情願台灣成為日本的一省,而不願意接受兩岸同根生的歷史事實。把蔣去了,等於把台灣的歷史時鐘撥回日據時期,台獨人士請快說明他們願意台灣歷史從那時開始呢?台灣是從天而降的嗎?抑或是日本人創造的呢?   有說去蔣只是去威權時代,這話漂亮卻沒有內涵。沒有威權的蔣便沒有今天的台灣,今天的台灣早已不是威權統治。那去蔣又何實質意義呢?除了煽動民情拉選票之外。

《長話短說》--危機處理術

危機處理術   三藩市市長紐森在辦公室性醜聞曝光後,於廿四小內道歉承擔責任,危機處理十分之敏捷,甚至有人認為比他過去應付公務危機的反應更加精準。不過,市長前日主動宣布將接受戒酒輔導,卻似乎有做點過了頭,令危機處理失分。   在醜聞爆發後,三藩市民眾的反應完全是在預期之中的。儘管有人會因醜聞而厭惡紐森,但更多的人認為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只要沒有干擾執行公務,民眾應持較寬鬆的態度對待。從甘迺迪到克林頓,朱利安尼到岡薩雷斯,美國民眾已養成把政治人物公私生活分隔的共識觀點。所以,公眾可以願諒政治人物在感情及性方面犯錯,但卻不能接受貪污瀆職。   配套在紐森的狀況,在衝過性醜聞的第一關之後不出數天,紐森便公開承認自己有酗酒問題及尋求輔導。站在純政治危機處理的角度,紐森是多此一舉的,因為坦白酗酒,從各界反應看來,讓人懷疑他是否在博取更多的同情。也許因為過去已被傳媒報道過他曾醉酒,所以希望採用提前引爆方式,反制可能出現更多的負面新聞。   若要解決酗酒習慣,市長可以有其他更私穩的選擇,可是市長選擇了公開但又不暫時休假,反而令人想到他的誠意。酗酒嚴重者多參加住院戒酒計劃,市長堅持繼續上班,理應問題輕微,那又為何要高調宣布呢?酗酒在某程度上對政客的名譽損害更甚於性生活不檢點。因為民眾會把性劃作私生活,但酗酒卻會嚴重影響個人判斷能力,而這將直接影響處理公務。   市長紐森如果仍然有志於在政治圈發展,最佳的危機處理方法是做好正經事,向市民證明他是有能力及有作為的市長;而不是打煽情牌,將更多的個人問題擺在公眾面前。

《長話短說》--首場考驗

首場考驗   國會新貴民主黨仍在回味選舉勝利的滋味,而首場艱巨的考驗卻已擺在眼前。這並不是伊拉克戰爭議題,而是年度預算案。布殊總統即將提出其兩萬九千億元的年度新預算案,預算關乎國民生計和國家前途,民主黨在審批過程中是否站在公眾利益,民眾拭目以待。   自布殊總統上任後,聯邦政府的預算由盈餘變為赤字,國債升至開國以來的新高。雖然政府總預算金額是增大了,但民眾所得到照顧和服務水平不升反降。總統過去幾年把新增的開支幾乎全用在戰爭和富人得益的減稅項目上,而更可惜的是這些錢都是借來的。為了平息批評,布殊年前提出了平衡赤字大計,預言在他離任後三年,聯邦政府可以再度出現盈餘。總統此預言的準確度與占卜星相家預測世界未日無異,預言到期之日,恐己沒有人再會想起希殊昔日的承諾了。   聯邦政府二零一一年能否出現盈餘要看天數,並不是布殊的預算案數字,但卻正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為了實現平衡開支,布殊計劃在今後五年削減141 個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服務項目,以節省120億元。別以為五年省120億是了不起的數字,單在今年的預算,總統已為伊拉克戰爭及相關項目撥款1700億元。   布殊這種不負責任及不人道的預算開支策略,在共和黨主導國會時期基本上是可以為所欲為。民主黨聲稱是代表了主流民意,現今又控制了兩院,理應提出另一套更合符國民利益的預算案。如果民主黨不能利用立法力量調校國家方向,對白宮再多的抨擊.也只會被視為耍政治把戲,非真的關心民情。   布殊即將公開的預算案,除了國防和戰爭開支是增加之外,其餘均難逃刀斧。在此報稅季節,你我在整理報稅單時,想到辛苦繳交的稅金只換回更差的政府服務,心裡會真的服氣嗎?

日誌:02/03/2007

一比十   布殊總統的新財政年度預算將會要求增加國防開支百分之十,而其餘的政府服務預算則只增加百分之一。減去通漲百分之二點五,除國防外,政府預算實質是都壓縮了。也即是說,除了軍火商會在新預算中得益外,聯邦政府對民眾的服務將全面下降。   白宮最近才提出要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增撥一千億元軍費,再加上國防開支上升一成,似乎我們的總統只愛打仗。國民辛辛苦苦所交的稅,都變成了炮灰。布殊政府在推出令富人更富的減稅方案時,說是還富於民。可是,另一方面卻把我們的稅金胡亂花費在無謂的戰爭上,並為我們的一下代累積更多的國債。布殊執政以來的禍害,已重創美國國力,但又似乎沒有人可以阻止他。不得不問:民主政制的優點在那裡?

《長話短說》--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   三藩市市長紐森昨日承認辦公室性醜聞,其震撼程度雖不及克林頓,但已足夠成為全國新聞。不少人在猜測醜聞對紐森政治前會有什麼影響,從政壇過去同類事情的發展看來,只要紐森個人沒有失去繼續從政的決心,醜聞可以說是一點不會影響他政治前途。但作為市民,是否因此便可以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呢?   紐森昨日依既定時間到華埠出席競選籌款會,也依舊得到一眾支持者的熱烈歡迎。而一向支持紐森的紀事報所列舉的民眾反應,也絕大多數認為這是紐森與另外兩名當事人的私人事,與其他人沒有關係。「公私分明」是美國民眾審視政客表現的共識,但當在高位的政客私德出現問題之時,也不能太過輕輕一筆就帶過,我們還得問,這「私」有否害「公」呢?   對於紐森醜聞的應有態度,不是去評論他的個人道德,因為他是民選公職人員,最重要還是他有沒有做好工作,是否有瀆職。克林頓在被彈劾期間民望不降反升,而攻擊他的共和黨相反卻越發不受歡迎。這主要原因是當年全國大環境理想,股市大旺,普遍滿意當前生活,自然感到這是克林頓治下的成績。今日的三藩市也有類以情況,屋價年年漲,沒有重大負面狀況發生,民眾沒有發現太多可以令他們不滿紐森的原因。   但所謂舉一反三,市長辦公室發生了如此事故,公眾也有權知道更多市長的實際作為。採用務實的態度去檢驗過去三年市長到底做了那些事情,用這來作為考慮應否在年底再投他一票的依據。說實在的,市長下班後的生活我們沒有興趣,有沒有明星韻味也不重要,只要他的私生活不影響了他正常處理政務便是了。

《長話短說》--媒體之錯

媒體之錯   在有線電視軍事頻道收看了一個關於越戰的節目,內容側重娛樂性,以動畫、圖表及真實紀錄片貫串而成,細節重溫幾場美軍與越共生死拚摶的場面。節目十分之吸引,比戰爭電影要精采得多。只是到了近尾聲的兩分鐘,旁述員的評論,卻令人感到故意竄改歷史的,豈止是日本右翼和台獨分子。   節目主體內容是敘述越共的春節大攻勢,而美軍如何奮勇還擊,片段之一包括越戰中的美軍總指揮官在白宮前宣告勝利在望。一小時節目的重頭戲是美國駐西貢大使館被一群越共夜襲事件,其中一名美軍英勇隻身解救被困的美國外交官。旁白員說,可是當西貢使館被襲的鏡頭傳回美國後,美國民眾反戰情緒高漲,令美軍在越南的勝利被忽視,最後因政治壓力而導致美軍放棄越南。   美軍在越戰中慘敗,是因為媒體播出了不利美軍的畫面嗎?這種指控很普遍的,克林頓從索瑪利撤兵時,也有類似的說法。於是,在二次海灣戰爭時,國防部便親自導演所有新聞畫面,隨軍把記者帶到戰場,令記者成為軍隊宣傳機器的一部分。   這種責怪媒體的理論表面是有道理,但如果戰爭本身具有其正當性,以及部署得宜,媒體的所謂「歪曲」力量,應不至於可以反勝為敗。就如現在仍在進行中的伊拉克戰爭,軍方幾乎完全控制了電視畫面,但這可以改變伊拉克戰爭的實質嗎?只是那些想隱瞞真相的人,才會恐懼媒體的存在。

《長話短說》--徹底崩潰

徹底崩潰   教育不光是知識的傳授,培育完整健康的人格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有謂:需要一整條村的力量來培育一名孩子。教育下一代並不只是父母或學校的責任,政府與社會組織也有其責任,很令人痛心的是,美國在教育之戰上,如伊拉克戰爭一樣,正面對徹底崩潰的危機。   新澤西州一間高中宣布將會向學生實施抽檢尿液,以測試學生有否醉酒。新澤西州是全美投放中小學教育資源最多的州,但也逃不過學生飲酒問題。為了實施酒精測試,該校申請得十二萬元的聯邦額外撥款。如是為了增加課堂教材,或是為學生提供活動,多花一些錢也是有價值的。但這十二萬元純是為了阻嚇學生不要飲酒,令人首先想到是教育失敗。誰都知道高中生在法例上是未達飲酒年齡的,學生自然也很清楚。學校教不了,轉而要採取阻嚇式的手段,堂堂學府,卻要分擔警察角色,是教育界的悲哀。   從該高中此新政,可見高中生飲酒問題非輕,特別是因醉酒而導致嚴重交通意外事故。青少年酗酒已成為社會問題,校方充當警察雖然與身份不符,但也可見其一片苦心。不過,校方的困境並不為社會上有勢力團體的支持。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譴責校方,認為是侵犯學生私隱權。聯盟處處顯示其民權鬥士先鋒的精神,一直都是保障民權的最重要組織,但不理會個別事件的獨特性,只會淪為僵化的教條主義。保障學生遠離酒精重要,抑或是維護學生偷飲酒的私隱重要呢?   學校不能單純靠言教令學生向善,社會又有縱容的歪風,已是夠沮喪的了。再看看學生的反應,更是令人長嘆。一名高中學生認為,學校抽檢尿液的政策是沒有用的,因為愛派對的學生依然會派對。原來,我們得接受一個現實,當布殊總統也沒有辦法管好兩個女兒非法飲酒時,也不必期望聯邦政府的這十二萬撥款不會被白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