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長話短說》--細數民主

細數民主   昨日在電台節目上,有幾位聽眾朋友讚揚美國是在國際推廣和傳揚民主政制。其中一位女聽眾不同意指責美國在各地挑起紛爭,認為地方衝突的雙方應自己負責任。聽眾們的說法,與布殊總統口吻一致的,但這離事實又有多遠呢?   今天不少民眾都認為伊拉克戰爭類似越戰,我們便從越戰談起吧。美國在越南犧牲了數萬名軍人的生命,是二戰後美軍最大的挫敗。美國軍隊為何會遠道前赴越南作戰的呢?也許我們會有印象,美軍是支持南越「民主政府」,對抗共產的北越。這是事實的一部份。   越南為爭脫殖民地統治而與法國開戰,信仰共產的抗法越南民眾勢力日強,法國政府於是在越南南部成立親法的南越政權,意圖藉此繼續控制部份越南。同樣基於反共,美國政府當時大力支持法國分裂越南的行動。當法國兵敗後,美國軍事顧問及援助物資大量湧進南越,填補了法國的位置,與北越的血戰就是這樣展開的。   美國沒有讓脫離殖民統治的越南有全民選舉的機會,也沒有提出什麼支援越南全面民主的運動。相反,美軍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消滅北越。為了美國政府的反共意識型態,便將他國當戰場,拿人家的百姓當炮灰,這是推廣自由民主嗎?   而最近的例子的索瑪里。索瑪里在最近執政的獨裁者倒台後一直沒有健全可運作的政府,軍閥橫行,屠殺平民。索瑪里大部份民眾信仰回教,回教武裝力量在索瑪里南部逐漸站穩,並取得了首都的控制權,也得到民眾的擁護,恢復了部份社會秩序。而受美國支持的軍閥失勢後,美國因擔心索瑪里成為同情基地組織的回教國家,於是軍事支援埃塞俄比亞入侵索瑪里。請問,美國有在索瑪里推廣民主嗎?   還有,布殊的批准撥款支持巴勒斯坦總理建立軍隊,明顯是要讓他可以向在選舉中勝利的哈馬斯組織作戰。巴勒斯坦今日已陷入內戰邊緣,也是美國民主建設的成績嗎?   一言難盡,罄竹難書。

《長話短說》--扁來了

扁來了   陳水扁今日將到三藩市,有人準備歡迎、晉見,也有人籌備示威抗議。為了陳水扁而讓僑社一眾人等都忙了起來,不論場面如何,阿扁都會滿足的。   自從高雄陳菊勝選後,陳水扁沾沾自喜,似乎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魅力仍在。陳水扁不怕檢調,卻更在乎別人不把他當作一回事。沒有選舉,也沒有可以讓扁表演的舞台,要爭取傳媒鏡頭,外訪是好的選擇。   在陳瑞仁的起訴書公布前,扁也是花巨資作近乎無聊的外訪,無非是要讓民眾肯定他的總統領袖地位。在內沒有了誠信和尊嚴,外訪卻可以自抬身價。因為,不看僧面也看佛面,好歹他也是現任總統。只要踏出外訪的第一步,不論你們倒扁或挺扁,扁就是代表台灣的元首。   到今日的田地,最能讓扁過總統癮的,就只有外訪了。出訪時的前呼後擁場面,陪同隊伍陣仗,駐外官員組織歡迎隊,以及前來會見的外國官員,在在都會令阿扁快活起來,再讓媒體將之回島內,多麼的風光。所以,只要成行,扁便高興了,不管是去那裡,在目的地能做些什麼?統統都不是問題。   而為扁外訪增值的,當然首推能過境美國。遇到倒扁示威也沒有問題,多些人來,新聞多一點,又不能對他有實質的羞辱,扁沒有損失。不論今日會有多少人前來向扁喝倒采,扁也真的不會在乎,因為入了美國境便是他最大的勝利。   所以,要抗議扁過境美國,除了到扁出現的地方示威外,也應向過境城市的國會議員示威,讓這些議員明白華裔民眾的有多元看法。陳水扁可以藐視司法,玩弄黨務機器,甚至綁架泛綠選民的情緒,而唯一他不能操控而最會傷害他的,只有美國政府。如果,美國政府稍為表態厭棄陳水扁,扁所受到政治衝擊絕不會比陳瑞仁的起訴書低。阿扁過境,倒扁人士首要示威對象,應是美國政府。

《長話短說》--聽其言

聽其言   來自三藩市,也即是筆者所屬選區的國會眾議員普洛西昨日正式執掌國會,成為有史以來美國首位女議長。依憲法規定,她是總統和副總統之後的第三位白宮權力繼承人,地位顯赫。對於一位女議長的出現,又是民主黨難得重新控制參眾兩院,當然是會令到民主黨十分之興奮,但對於民眾最關心的伊拉克戰爭問題,似乎仍然不能過度樂觀。   普洛西在就職講話中提到伊戰說:伊拉人必須要明白,他們應該承擔治安責任。普洛西這種說法是舊調,但也是錯調。「伊人要自己保護自己」的潛台詞是美軍保護伊拉克人已經夠了,到時候是伊拉克自保,不要再依賴美國。事實真的如此嗎?是伊拉克人求美軍前來保護他們的嗎?抑或是他們的國家被侵佔了而導致治安崩潰。不認清狀況本質,又如何能提出合適的解決辦法呢?   民主黨的前副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已表態會問鼎二零零八,近日向媒體說當年投票贊成授權總統出兵伊拉克,是受到布殊蒙蔽而投下錯誤的一票。愛德華茲的坦白,只想及早「洗底」,把支持不受歡迎伊戰的壞紀錄都推給布殊。愛德華茲的困境也是許多民主黨人的共同問題,包括希拉莉和普洛西在內,昔日都曾經投票授權開戰。但把責任推給布殊便可以脫身嗎?那麼容易便被蒙騙,還可以當議員或甚至總統嗎?   就算是開戰以前,質疑攻佔伊拉克的聲音不是沒有的,如屋崙市國會議員芭芭拉便是其中之一。但為何絕大部份的民主黨議員都投了贊成票呢?並不是因為他們受到白宮欺騙,而是他們有私心,恐怕在國民不擇手段反恐的大形勢下,反對出兵會被抨擊為不夠愛國,於是一眾都附和了白宮的先發制人戰爭。現在要民主黨反口抨擊伊戰十分之容易,因為這是政客的基本功,問題是出於這證明了民主黨於伊戰原來是沒有立場的,只會跟風。那我們又憑什麼可樂觀期望民主黨國會有解決伊拉克困局的妙方。

《長話短說》--恐怖人道

恐怖人道   薩達姆被處決後引起西方一片譴責聲音,別誤會,並不是為薩氏之死抱不平,只是因為行刑過程的非官方錄影版本廣泛流傳,導致伊拉克發生反彈示威。美國一名駐伊將軍說,如果行刑由美國人員處理,安排將會不一樣。筆者也很好奇,到底能有多少分別,薩達姆會含笑赴黃泉嗎?   據報道,至少有三名在行刑室內的伊拉克官員因為錄影事件而被捕。西方媒體的報道焦點是錄影是偷拍的,公開錄影片段是不符合西方對待死囚的人道尊重標準。這是多麼扭曲和諷刺的角度去對待薩達姆之死。   薩達姆政府有沒有違反伊拉克憲法?應由伊拉克人民及法庭判定。美軍在全無合理性因素下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府,本身就是非法行動,這是連聯合國也是如此認為的。在不合法情況下被捕,在由外國(美國)完全支配的法庭受審被定死罪,兩者加上來已足證判薩達姆死刑本身就是非法及不符合人權的。   美軍一直監管薩達姆,直至行刑前一刻,把薩達姆帶到行刑室交給了伊拉克人員。據稱,行刑室內沒有美國人員,所以日前美國官員才說,處死薩達姆完完全全是伊拉克人的決定。殺了人又不認賬,還說風涼話。其不問是非的程度,簡直令人心寒。近日西方和伊拉克政府的言論,無非是安撫擁薩的示威者的違心話。   伊拉克人多麼可憐,國家被超級大國借制裁獨裁者為由催殘了,之後又把吊死獨裁者的行刑工作交給伊拉克人做,讓超級大國保持不沾血的清白之身。到獨裁者死後,超級大國又批評行刑過程不理想。不去追究推翻薩達姆政府和審訊的人道問題,反而去假惺惺的大談愉拍不人道。公開行刑鏡頭不人道,理應受到譴責,但有什麼比吊死一位未經公平審訊的國家元首更不人道呢?

《長話短說》--馬手是瞻

馬手是瞻   昨日在台灣電視一個時評節目裡,話題之一是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被批握手沒有誠意,甚至有指出馬定下為黃俊英助選要一天握七千隻手的目標,握手有如沾醬油,反惹民眾反感,結果黃俊英也選不上了。如果馬英九不改善握手動作,恐二零零八機會也將受阻。   原來政治人物的握手動作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媒體記者找出了幾位台灣政治人物來跟馬英九相比,如蘇手有力而且雙手並用,一隻握手,另一手會拍拍對方肩膀。至於馬英九,非但握手力輕時間短,眼睛還不會望著對方。   這些批評未知是否屬實,但握手可以給人最直接的感受,馬英九是應該注意的。美國最受歡迎的晚間清談節目主持人Jay Leno十年如一日,每次開場均與台前的觀眾熱烈握手,左右手一齊來,也似是蜻蜓點水似的,但觀眾看來沒有反感。若細心留意,Jay每次握手都會特別照顧一些觀眾,如行動不便坐輪椅的,或是年長的,他都會特別上前用相比較長的時間握手問好。真正的大明星握手尚如此,馬英九真的檢討了。別小看這握手之道,過去因從事新聞工作,也握過不少政要和高官不手。最怕是那些軟弱無力的手,把本來熱絡的氣氛即時冷卻。   握手其實是有授受之分的,演藝明星與觀眾握手,是回報粉絲的熱情,那怕只是一碰也會有如觸電般的效應。但政治人物拜票握手,就是一項請求,借握手之義拜託對方支持。所以,馬英九不應再以演藝明星自居,別再迷信自己的手有什麼魅力,應用誠懇態度伸出拜票之手。   不過,返過來說,馬英九的人氣指數急跌,連一雙手也被批評,與昔日的光輝相比,可見,有點大勢已去的味道。

《長話短說》--忠誠與良心

忠誠與良心   引導美國從有史以來最嚴重憲政危機中重返穩定軌道的福特總統的葬禮,沒有前總統列根一樣受到各界重視。親身前來出席的外國政要不多,連國內民眾也不見得有特別凝重的悼念情緒。福特任內令人最深印象的作為無過於他特赦了水門事件主角尼克遜總統,其後競選連任失敗,退休卅年了,難怪民眾反應如此。不過,在他過去後發生的一件事應令人們更尊重這位長壽總統。   在福特過去後一名作家公布了他於二零零四年訪問福特的錄音。福特在訪問中嚴詞批評了白宮發動伊拉克戰爭,還點了布殊總統和副總統切尼的名字。不過,福特指定訪問內容只可以在他逝世後才可以公開,此舉是很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作為前任總統和共和黨的元老,福特如果在伊戰進行其間出面批評現任共和黨籍的總統,肯定會成為頭條新聞,同時會造成相當的政治衝擊。所以,為了維持對共和黨的忠誠,他選擇不在敏感時期表態。不過,顯然他不想自己的觀點被誤會。沉默可能變成為認同,福特基於良心,要向世人說明他對伊拉克戰爭的真實看法。   也許,有人要批評福特沒有膽量,要在過去後才表態,是不想面對政治抨擊。這說法是不明白福特連特赦尼克遜這富爭議的行動都大膽做了,可見他不是一名草率的政治人物。死後才表態,是因為當政治人物過去後,新聞怎麼樣也炒不起來的,頂多就是一天的新聞。若在生前發布,追訪和引伸討論的空間便不可估計。   福特是一位對黨和個人都極負責任的總統。唯一不足的是,若能更積極的發揮其前總統身分的影響力,相信對國家的貢獻將會更多。

新聞特寫--《薩達姆魂斷美國夢》

糾纏五十載 至死仍不甘  薩達姆魂斷美國夢 導言   伊拉克前獨裁者薩達姆絞刑伏法過世,在步向刑台時,堅持不蒙頭並嘴角唸唸有詞,說了處決他並不公義,及沒有他的伊拉克是一文不值等話。薩達姆在受刑前一日向民眾發出公開信,遺言呼籲國人互相親愛及忘記仇恨,但在行刑前一刻的他,明顯是憤憤不平。薩達姆死不甘心有他的道理。誰都知道將薩達姆送上刑台的是美國政府,而美國政府與他有著五十年的恩怨情仇。薩達姆曾夢想與美國盟友的情義可以長長久久,殊不知這個美國夢竟然會如此收場,於他而言,能不氣結嗎! 年輕時受訓於中情局   遠離文明古國的光輝歷史,薩達姆出生於一九三七年的伊拉克。那時的伊拉克由英國人扶植的哈希姆(Hashemite)王朝統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伊拉克一地長期被土耳其的奧圖曼帝國佔領。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上,英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取得了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管治權。英國人曾試圖殖民管治伊拉克,但複雜的地方種族紛爭,讓聰明的英國人把政府治權交給非伊拉克裔、家族來自阿拉伯半島的哈希姆王族,讓他於法理上成為現代伊拉克的合法皇帝,交換條件是英國人獨家享有伊拉克的石油經營權。   薩達姆生而無父,又經常被繼父虐待,少年時出走與充滿革命思想的叔父同住。哈希姆王朝在伊拉克極不受歡迎,被認為是英國人強加於伊拉克的外來統治者。廿歲的年青薩達姆跟隨叔父加入新興政治團體「社會復興黨」。復興黨由敘利亞一群阿拉伯學者創設,以團結阿拉伯人、脫離外國統治為任,並以實現社會主義為目標。新加入復興黨的薩達姆,可能想不到自此會與美國糾纏五十載。   一九五八年,伊拉克將軍格森發動政變推翻了哈希姆王朝自任總統,伊拉克的社會復興黨不支持新政府,而美國政府對格森的共產傾向甚為不安。其時正值美蘇冷戰,反共意識主宰了所有美國政策。中央情報局為防止共產主義在伊拉克生根,支援及訓練年青的復興黨黨員從事推翻軍人政府的活動;世情顛倒,成也美國,敗也美國,五十年後廢伊拉克復興黨武功的,仍然是美國,是駐伊總督的一紙行政命令。   回頭說五十年代末的當時,年僅廿二的薩達姆於一九五九年參與了暗殺格森的行動。刺殺行動雖然得到中情局支持,但仍鎩羽而歸。薩達姆腿部中槍,逃回家鄉暫避,後獲美國中情局特工接應逃到黎巴嫩的貝魯特,並在當地接受中情局的特別訓練。   抱著革命熱情的青年薩達姆其後被送到埃及開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