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December 30, 2007
談絕食
「絕食」即主動停止進食之意,人生存不能沒有食物,選擇在非被逼的情況下放棄進食,歸納起來,大致上有宗教、政治和個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絕食行為見諸於宗教由來已久,是用來作為修行的方式。在宗教層面,「絕食」更常稱為「禁食」,有信徒停止進食以求心靈更專注於沉思禱告;也有以禁食表示自己的虔誠,是對神或特別宗教日子的尊重。孔子雖不是傳教士,卻也明白禁食與心靈的微妙關係。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正是因為孔子明白食之慾念會容易令人俗氣,受物質的糾纏。不過,孔子只是提倡少吃,不是絕食。
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絕食也有相當歷史,所謂「以死明志」。絕食抗議行動是以個人的性命相逼,喚起公眾的關注,向執政或當權者施加壓力,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絕食抗議的威力是在於把命也拚了的精神,於個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的了,藉性命來表達一種政治訴求,必然會引起公眾的議論,把抗議者本來微弱的聲音,以無限的倍數擴展。
既然要「以死明志」,為何不自焚或自殺呢?作為極端的政治抗爭手段,確有人願意即場殉道。純以手段策略而言,絕食則可以延長關注期,而又有壯烈犧牲的震撼力,論社會效應則更佳。
不過,如果絕食抗議沒有了性命相搏的決心,其威力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變質成為個人政治秀。例如,預先設定絕食時限底線,不論是廿四小時為限,或是由一群人輪流接力分批絕食,都是短暫而有預定結束時間的。就算是以絕食至體力不支為止便叫停,也只不過是保障個人健康作為前提的絕食行動,把「以性命相逼」的元素徹底刪除掉,完全失去絕食的實質渲染力和震撼力。對被抗議對象而言,因為已預知所謂絕食抗議的結束時間,自然也不會感到壓力。
在文明和開放言論的社會,政見的表達不一定要採取激烈的手段。但願意為崇高的理想而付出生命,始終是值得尊敬的氣節。換過來說,搞絕食,但又不要求絕食的抗議效果,本質上沒打算任何個人犧牲,是盜用和濫用「絕食」,只圖以最低成本謀取「烈士」的名聲。
「絕食」是非常抗爭手段,為了不發生狼來了的反效果而影響將來的真絕食行動,建議要做秀的政客,不如搞搞新意思。例如連續卡拉ok卅小時,以唱壞喉嚨作抗議;又或反過來,以連續進食廿四小時作抗議,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新聞宣傳效果。
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貝布托之死
巴基斯坦反對黨領袖貝布托遇刺身亡,震動了整個中東,美國政壇也因這突如其來的狀況而打斷了節奏。兩黨各總統候選人都爭相作出回應,不見得所有候選人對巴基斯坦政治都有獨特認識,但只能在超級頭條旁邊爭曝光機會,誰也不會放過。在眾候選人的評論中,以共和黨籍的保羅評論得最妙。
籌款能力不錯但民調低迷的保羅是德州現任國會議員,他說美國應該停止干預別國內政,中止給巴基斯坦軍援,把中情局人員和軍隊都調回來。他又呼籲白宮不要再圖謀推翻不受美國認可的外國元首。保羅當選機會微,言也輕,但道理是有的。
貝布托是哈佛和牛津大學的畢業生,曾兩任巴國總理,父親也曾出任總理,她是因為貪污罪名而流亡海外,對藉政變上台的現任總統穆沙拉夫時有嚴厲批評。貝布托雖然是流亡,但生活極之富裕,毅然重返巴國參選而喪命,到底所為何故呢?
貝布托踏上不歸路,除了說是她個人政治慾望的催逼外,美國政府給予她的支持也極其關鍵。自從九一一後,美國因為打擊阿巴邊境基地恐怖分子,前後給了穆沙拉夫政府一百億元美金的軍事援助,也讓這位靠政變上台的軍事強人獲得美國的認可,進而在國際舞台佔一席位。不過,穆沙拉夫並不是省油燈,他深明自己的價值,對美國不一定言計聽從。近年,美國軍方開始質疑穆沙拉夫沒有全力協助追捕拉登,又質疑以十億計軍援開支不明。穆沙拉夫對美國的批評也不少,曾經出書爆料指曾遭美國以空襲威脅,才答應配合反恐戰。
這種冤家狀態發展至今年三月,美國媒體便傳出白宮要換掉穆沙拉夫,取而代之的就是貝布托。貝布托在美受教育,立場親美,任總理時曾到訪白宮受到老布殊總統的接待。小布殊全力支持貝布托回巴出任總理,削弱穆沙拉夫的權力。為此,白宮成功地替她爭取得巴國特赦她的貪污罪。可惜,她十月回國當日即遇到炸彈襲擊,昨日二度遇刺終難逃一劫。
擁有核子武器的巴國有回教極端活躍分子,又有基地組織,穆沙拉夫可能不是絕對聽話,但卻是唯一仍然可以維持巴國穩定的溫和派人物。布殊沒有汲取薩達姆下台的教訓,冒著政治風險推親美的貝布托任總理,既開罪了穆沙拉夫,同時又惹火了極端分子,現在連貝布托的支持者也要反了。倘穆沙拉夫沒法穩住局面,美國的中東反恐戰便將遭受嚴重衝擊。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人與獸
三藩市動物園發生老虎咬死人事件,轟動全美,世界各主要通訊社都有相關報道。單是在三藩市紀事報的討論欄目,便有八百多條留言發表對此悲劇的看法,動物園的廢存和管理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首個公共動物園始建於1794年的法國,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濃烈興趣大概是自有天地以來便如此。古羅馬貴族帝皇喜歡將獸與獸及獸與人的廝殺變成為娛樂節目,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也為明成祖帶回非洲的珍禽異獸。人與獸之間是獵與被獵的關係,不一定都是人獵獸,獸也會獵人。當然,這種人獸之間的長期鬥爭,人類是佔上風的。展示野生動物向來都是一門生意,而現代動物園卻加添了教育和保育的概念。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人類不再依賴捕獵生存,對野生動物的興趣也逐漸被電子娛樂所取代,不少人質疑動物的存在於現代社會的意義。保護動物人士之間有兩種相反的立場,一派認為把動物關在籠是殘酷的,但也有說動物園是唯一可以讓瀕臨絕種動物繼續生存的方式。人類在地球繁殖眾多,直接侵佔了動物的生存空間,人類是有責任保護野生動物的。再者,沒有野生動物的地球也絕不能健康地運行下去。只是,動物園是否最佳保護動物的方法,則值得商榷。
動物園如同動物監獄,長期失去自由的感覺人類受不了,動物也應如是。長期監禁令動物失去獨立生存能力,智能和生活技能退化。沒有天然同伴的日子,令動物情緒變得不正常,甚至喪失生育能力。一些動物園住客如大熊貓和猩猩,要被安排觀看交配錄影帶學習本應是與生俱來的繁殖本能,不是悲劇嗎?
花巨資公帑飼養身心不健全的動物,在某程度上實在是虛情假意。在仍未被人類開發的地區保留動物生存空間,禁止破壞自然生態,才是人獸相處之道。
高壓民主
台灣的中央選委會昨日就公投領票方式作出嚴厲的聲明,強制實施一階段領票,警告地方選委會若不遵守便會被撤職。為了表明中選委是認真的,發言人還搬出警力、法辦等重話。中央選委會狠勁厲害,但真的可以理直氣壯嗎?
眾所周知,公投與立委選舉合併領票,亦即所謂的一階段領票安排,純粹是民進黨政府為了民進黨的利益所需作出的行政安排。存在利益衝突的選舉操作決策,嚴重損害了選舉的公正和公平性,現在更以刑法和警力作為威脅,剝奪民眾自由選舉的權利。扁以去除威權統治為名去蔣,同時卻採取強硬反民主的手段干預選務,正是威權統治的具體表現,不是極度諷刺嗎!
根據台灣公投法,需要有一千六百八十萬名合格選民過半數的投票,及過半數的支持,公投案才會通過。即是說領票人數是公投的第一度門檻,而選舉是自由參選的,在沒有通過強制投票之前,選民有權選擇領不領公投票。但是,按陳水扁提出的一階段領票,參與立委選舉投票的選民必須同時領公投票,期間沒有選擇,亦是強制選民要領票,剝奪了選民的自由參與權。這道理淺而易見,但扁仍然強行推動,並下令警員戒備,先前更說過要考慮戒嚴,這是什麼話?侵犯了選民的自由還要動用警力,這不是徹頭徹尾的高壓統治嗎?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一點不難明,但扁仍是可以我行我素,完全是因為沒有制衡的力量存在。沒錯,台灣有反對黨,並且在立法會佔多數票,但卻在許多關鍵問題上沒有擔當反對黨監督政府的責任。國親泛藍也太懂得計算了,少了一股反對黨應有的拚勁。所以,扁的橫行,在野黨也要負上部分責任。
借奧運增值
雖然環繞2008年北京奧運的政治議題與日俱增,有達爾富爾的饑餓、緬甸的人權,有全球溫室效應,就是連香港特區立法會,也有議員要求美國趁奧運逼中國就範。但不論如何,北京奧運肯定對中國來說是一次極佳的自我增值機會。
將北京奧運泛政治化,或是趁機把一切針對中國的議題集中引爆,對運動會有滋擾的作用,但無損此次奧運會對中國人民的深遠意義,這包括硬件及軟件兩部份。硬件者如場館的建設,令北京成為現化尖端建築技術的示範場,國際一級建築大師都紛紛說,只有北京才能讓他們的才華得到發揮及實踐的機會。據京奧籌備官員的介紹,由於贊助商反應熱烈,明年的奧運可以自負盈虧之餘還有利潤,不必政府有財務承擔。而為京奧所興建的場館及建築,均可轉移用途或本身已具備多功能性質,不會造成浪費。
除了硬件管理得宜外,北京奧運對中國的意義主要還是在軟件上。據國際奧委會自己的調查,超過九成五的北京市民支持舉辦奧運,是同年申辦城市中最高的。這股以辦奧運為榮的感覺,其實何止是北京市民,中國全國各地的民眾都有同樣的心情。因為這是展現民族尊嚴和成就的好機會,清末民國初期,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戰後中國國力衰弱,在世界舞台仍然沒有地位。經過卅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得以主持世界頂級的運動會,顯示了中國的國力及國際地位,某程度上是一次平反。
不過,光是主辦一次奧運會並不足以改善中國國際形象,反之,有可能會令中國失禮於國際也說不定。因為數以萬計的旅客親臨中國,各國的媒體聚焦北京,中國人的陋習很可能曝露於世人眼前。所以,中央電視台不停播出提醒民眾改變惡習的公共教育廣告,以保護中國的國際形象。借奧運提升國民素質,擴展國際視野,遠比多添幾幢現代化建築有意義。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眾矢之的
在明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眾多參與角逐的人中,知名度及勝算最高的是前第一夫人希拉莉,不過,她的優勢也是她的劣勢。在群雄競逐的選戰中,領先者通常都會受到四方八面的圍攻,希拉莉也遇到同樣狀況,而猶甚者,是傳媒也加入了狙擊行動。
美國主流媒體在關於總統大選的報道,除了反映了媒體的一貫黨派色彩外,更多了一股「鋤強扶弱」的味道,對希拉莉的負面報道特別著力。這其實與一種很基礎傳播概念相關。甚麼是新聞呢?常言「狗咬人不算新聞」;相反,「人咬狗」便有被報道的價值。這比喻也許不完全準確,卻可以說明現代新聞傳播追求「意外性」,是觀眾或讀者意料之外的新聞內容。所以,希拉莉是超強候選人,報道她的優勢或優點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但換了是報道她的負面消息,便顯得更吸引。
從競選活動開始至今,媒體其實是以很不一樣的標準及態度對待各候選人。媒體在美國享有高度自由自主,除了老闆外沒有人能管得到媒體的報道手法或立場。但在追求突破或意外的心態影響下,希拉莉落選是媒體目前最期待和最感興趣報的初選新聞。這令我們必須反省整個選舉操作的制度問題,選民如何得到競選相關信息?如何保證選舉資訊的客觀中立?
依目前的狀況,選民資訊主要來自媒體的新聞報道及候選人的文宣。包括電視廣告在內的競選文宣,全無中立客觀可言的,因為全都是有立場的宣傳品。至於新聞報道,在主流媒體越來越接受帶立場的新聞報道後,觀眾或讀者的視野也很大程度受到媒體立場的規限。過去我們稱媒體是第四權,於立法、行政和司法以外,成為監督政府的民間力量。當媒體也選邊有立場之後,所謂的客觀公正資訊又應向那裡找呢?
嚴肅及高品質的新聞報道並沒有完全消息,但大多只見於公共資助的非牟利媒體。為了擺脫商業和商人對資訊的壟斷,政府應該大幅擴充對公共非牟利媒體的撥款,深耕這片僅存的新聞自由土壤。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選情告急 奧巴馬打中國牌
正在角逐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奧巴馬昨日語出驚人,在選情吃緊的新罕布什爾州說主張全面禁止入口中國製玩具。候選人在競選期間開出種種政治支票屢見不鮮,未必都能以競選諾言作為其當選後的真實政策,卻可以反映候選人的政治品德和思維。
奧巴馬周三在新州一個競選集會上說,美國市面上八成玩具來自中國,為了兒童安全,他將禁止所有中國玩具進口美國。他又提出學習日本在中國實地檢查食品安全的做法,建議美國也應派員到中國設立玩具品質檢查機關。奧巴馬此番言論是看準了天時和地利。
中國玩具的安全問題連月來成為美國的焦點新聞,本周是聖誕節購物的最後衝刺期,怎樣購買安全的玩具又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日前才報道了一個家長組織教育民眾如何避開有問題的中國玩具,也訪問了徹底抵制中國玩具的消費者。奧巴馬此時提出中國玩具議題,在時間計算上十分應節。而選擇在新州公告天下,也有地利因素。在玩具言論的同一天,新州公布了兩項初選民意調查,在Rasmussen的民調中,與上一期相比,奧巴馬反勝為敗落後另一對手希拉莉三個百分點;而CNN的民調顯示,奧巴馬與希拉莉本來相差僅一個百分點,現卻大幅落後十二個百分點。選候人的言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為自己增加選票。奧巴馬在中國議題上發表競選以來最激烈的言論,與選情告急直接相關。
美國市場上的玩具超過八成生產自中國,如何能實施禁制,奧巴馬沒有進一步說明。沒有具體方案除了因為客觀上難以實施,主觀上是他也沒有需要說明,因為用意只在禁令言論所掀動的即時選舉效應。如果認為禁令言論是奧巴馬一時衝動,也許並非事實,因為奧巴馬對中國議題早便「熱心關注」。
早在2005年五月他為Knox大學主持畢業禮時便指出,中國正全方位的與美國競爭,每年中國科技工程師畢業生是美國的四倍,中國國民將不必移民到美國也能享受優質生活。他警告應屆畢業生要明白,中國不再是低技術勞工的競爭者,同時也是他們的競爭對手。去年一月,奧巴馬與參議員Norm Coleman在參議院成立了中國政策組,檢討美國對華政策。今年四月,他在芝加哥環球事務協會首次詳盡發表了他的外交政策,其中在涉及中國的部份,他把中國定位為「非朋友,也非敵人,而是競爭者」。五月,中國副總理吳儀訪問美國期間,奧巴馬在參議院發言,首次就兩岸關係表態,警告中國不要向台動武,但同時兩岸任何一方都不應單方面改變現狀。六月,他與希拉莉共同支持立法以懲罰性關稅為要脅,逼使中國調整人民幣兌換政策。
奧巴馬對中國的關注程度可能超過其他候選人,甚至在中國內地也展開了他的競選活動,在中國便有旅中美國人支持奧巴馬會(Americans in China for Obama)。今年六月七日,奧巴馬以視象會議方式與數百名旅中支持者會面,現場回答提問。網上也發售印有中國支持奧巴馬(China for Obama)字樣的T恤。
奧巴馬懂得向中國美僑拉票及籌款是他高明之處,但投機式的利用中國玩具煽動反中情緒以爭取選票,卻是低格調和不誠實的劣質競選手段。加拿大兩所大學於今年九月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從美國政府的數據可見,1988年至2007年8月間美國共宣布回收550 種中國製玩具,當中76.4%是基於設計問題,只有約一成是製造不良。即是說,所謂的中國玩具問題,設計師要負上最大責任;而中國工廠只是生產商,設計是美國玩具公司的責任。美國最大玩具商美泰的總裁之所以要親赴華為玩具問題向中國政府道歉,原因在此。
作為關注中國事務的聯邦參議員,又是爭逐提名的總統候選人,奧巴馬自然明白中國玩具問題是被誇大和渲染了 。而事實上也有民調顯示,超過五成美國民眾認為,玩具問題是傳媒炒作的結果。講求理性的奧巴馬竟然加入炒作玩具議題,無非是看準了它在選民中可發揮刺激作用,吸引那些對中國沒有良好印象的選民投他一票。
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就奧巴馬禁制中國玩具的新聞論壇內,便有多名網民高聲叫好,表示終於看到一位願意強硬對付中國的總統了。這些言論正是奧巴馬精心計算、引頸以待的效果。身為美國總統參選人要捍衛美國利益是應該的,但純為了選票而不顧事實地煽動憎恨,則是文明社會不能接受的惡劣選舉招數。
醉生夢死
何謂「醉生夢死」?香港浸會大學一名一年級女學生為此下了一個最悽慘的註腳。該名女生前日被發現在男生宿舍房間暴斃,初步懷疑是飲酒過量導致心臟病復發。據報道死者是在考試結束後,到男同學房間通宵暢飲狂歡,眾人早上醒來,才驚覺悲劇。
死者已矣,道德追究女死者為何到男同學房間狂飲烈酒已沒有很有的意義,反而是為人父母者必須醒覺,同樣的情況很可能發生在自己子女身上。大學生酗酒至死,在美國也時有所聞,大學一年級新生更是其中的高危族。大學階段是少年人邁向成人時的關鍵時刻,突如其來的自由及獨立感覺,很容易讓年輕人誤以為自己已有足夠的判斷力,可以我行我素,特別是做一些過去因為年齡而被禁止之事。
香港的合法飲酒年齡是十八歲,在美國是廿一歲。但在美國校園內,未滿合法年齡而飲酒的大學生數不勝數。而且,家長們別以為在宿舍聯群飲酒的都是壞學生,而自己的乖仔乖女肯定不會參與。家們須要明白,子女沒有告訴你的事情不
等於沒有發生,飲酒更是校園流行文化,與學業成績或品德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而據一些大學生說,校園流行飲的不是酒精度低的啤酒,而是如伏特加一類的烈酒,酒精濃度達40%。酒商也似乎看準了年青酒客市場,推出了以傳統烈酒為本的新口味產品,如加入果汁或香草味的烈酒,令本來炙熱難下嚥的烈酒,變得平常如其他軟飲品一般,不知不覺間便千杯下肚。酒乃穿腸之物,卻成為大學生消閒作樂解悶的最愛。
家長必須正視子女飲酒的問題,但又不能硬來。華人家長慣於以長輩的權威要求服從,但這正與美國文化崇尚個人自主的模式相違背。所以,不是美國土生的孩子特別難教育,而是家長們不得其法。與其板起面孔曉以大義,不如自行學習更多關於酒的知識,然後找機會向他們分析各種酒類的特性,以及酒精對人體的影響。以理服人,相信仍是有效的。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惡劣預感
誰會入主白宮?明年初會便揭曉,不必等到十一月的大選。最初被視為大熱門的民主黨參議員希拉莉最近選情吃緊,在愛荷華州及新州都有敗給對手奧巴馬的可能,這是一個極壞的預兆,如果希拉莉真的陰溝裡翻船,美國要從小布殊的災難中復蘇的機會便更遙遠。
心裡再度浮現當年小布殊當選前一樣的預感──國家將要進入低潮了。不同者是目前不論在政經或軍事上,我們已處於谷底。假如我們再次選出一位乏缺治國才幹的人入主白宮,這人將要把我們帶往何處呢?
筆者不是明星崇拜者,只是以事論事。正如愛荷華州唯一的全州日報社論所言,奧巴馬演講的感染力要比希拉莉好,但卻沒有令人可以信賴的經驗。依美國困難重重的現況觀之,今時今日,總統一職已不再是單靠口才或形象魅力便勝任的工作。而奧巴馬所有的,卻正正只是口才和形象。仍有一年任期的小布殊是現成的可悲例子,他告訴我們,一位缺乏足夠經驗和能力的總統會為世界及國家帶來災難。
美國總統是一個極特殊的職位,世界上沒有第二個類似的。於當下的世界格局,美國總統的首要職務是處理國際事務,內政只是其次,甚至可以是其三、其四……。不是總統好管閒事,而是美國的影響遍及世界每一角落,白宮的決策關乎世界的穩定,而穩定的國際環境,也直接連繫著美國人民的福祉。小布殊上任初期忽略恐襲威脅,及後則借反恐攻佔伊拉克,令美國在國際上日益孤立,國家安全更受威脅;而無節制的國家開支及向富人傾斜的稅制,令國債上升至歷史新高。
奧巴馬只當了一年的聯邦參議員便參選總統,他的政治履歷與當年小布殊入主白宮時相差無幾。分別是小布殊留給下任總統的殘局,與克林頓離任時的繁榮狀況有天壤之別。小布殊送給下任總統的禮物包括:空前國債、國內經濟衰退、即將崩潰的社安基金、未完未了的伊拉克戰爭、混亂的中東等等。理論上及事實上,我們都需要一位有能耐和成熟的總統。但民調反映,國人似乎更渴望聽到新鮮刺激的競選言論,特別是那些年青及過去少注意政治的選民。小布殊令國人生厭而求新鮮感是自然條件反射,但選民輕率的選擇,對國家前途並無好處。
民主黨的選民向來被指偏向意識型態,及較不切實際;這可以解釋部份奧巴馬興起的原因。但奧巴馬現象進一步揭示了美國社會的另一種危機,就是選民的視野和政治認識有淺薄化的趨勢,這又與我們長期劣質的國民教育互為因果。雖然美國是舉足輕重的超級大國,但國民教育嚴重欠缺國際視野,過度以自我為本的教育,讓國民誤以為美國的標準便是世界應有的共同標準。當美國民意支持出兵伊拉克時,大比數的美國年青人根本不知道伊拉克在哪裡。因為自我中心而且知識貧乏,選民越來越慣於從感性出發來面對國內外的政治問題,以自我感覺替代理性分析。此情此景,政客當然有能力憑三寸不爛之舌來巧取選民的支持,而不必提供實實在在的政治履歷。
奧巴馬另一大缺點是他極有可能敗給共和黨的候選人。縱觀共和黨陣營,可能出線的候選人素質不怎麼樣,他們其中任何一人當選,都只將繼續共和黨的失敗政策。所以,不論最終能否入主白宮,只要奧巴馬獲得民主黨提名,美國在大選後的四年將比目前更艱難。
民主選舉就是這樣,是人民一時一刻的集體決定。如此而已。國家領導人既然由一人一票選出來,小布殊政績再惡劣也是我們的集體選擇。民族和國家的興衰,在沒有獨裁者的民主大國裏,恐怕唯有全民來共同承擔了。
Sunday, December 16, 2007
沒有被「看見」的變化
談到中國的新聞傳播業,批評者會即時想起「有償新聞」、「假新聞」、「宣傳機器」等負面形容,以為這便代表中國傳媒的普遍狀況。不是嗎?以擁有悠久的新聞自由傳統的美國為例,媒體是監督政府的有力工具;相對之下,一般人都認為中國傳媒企業反過來受政府監管,新聞自由遠不及美國。可是,現實中的中國傳媒受改革開放衝擊,其變化之鉅、速度之快,連一些在中國媒體做管理工作的人士也表示未必悉數跟得上各種變化。早前曾赴中國大陸交流,對比之下深感,當前中國大陸新聞傳播領域的發展,看來已超出海外一般人的想像。
一名記者某天夜晚途經北京一家醫院,看到門前有長者排成人龍,記者好奇他們為何排隊?長者說,是為了為明早看眼科門診掛號,怕晚來了會額滿。記者基於職業本能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跟進採訪了該醫院眼科服務的情況,赫然發現已踏入九十年代的中國,竟然連一家眼角膜庫也沒有,也沒有捐贈眼角膜的完善機制。於是好些眼角膜病患最終都會因為沒有可供移殖的眼角膜而失明。記者完成採訪後發表了一篇題為《眼球,中國七百萬盲人的呼救信號》的深入報道,指出美國阿里桑那州一城市內便有四間眼庫,但中國卻連一所也沒有。報道引起當局的高度重視,政府「高層」與記者面晤──不是批評他「揭示陰暗面」,而是問明白他的採訪經過。一番準備後,北京首家眼角膜庫得以設立。新聞傳播強大的社會力量在此例中顯露無遺。
當年發表這篇報道的記者,便是今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高鋼教授。他在一次講座中談到新聞報道的原則,特別強調記者要發掘新聞事件與社會及人群的具體關係和意義,堅守新聞的客觀、真實和公正性,報道本身不能涉及記者的個人觀點。談到作為記者的條件,他認為正義感和同情心至關重要。他對新聞專業水平的要求和執著,絕對不遜色於任何一家美國新聞媒體的高層。
好些人慣性地批評中國沒有新聞自由,著眼點是中國政府「干預」敏感政治話題的報道。然而,對真正扎根於社會的傳媒人而言,個別特殊的敏感政治個案之外,社會值得報道及揭發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政治敏感話題之外,看來當前中國的新聞空間是存在的,就看你懂不懂得深入挖掘。以高鋼這樣一位具社會使命感,作風踏實、堅守原則的新聞工作者執掌一級新聞學院的領導位置,不禁讓人反過來質疑,一些人是否把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操守和貢獻貶得太低了?
再多引一例。在一個場合聽到一位中國資深傳媒人談新聞傳播與文化的關係。他認為新聞媒體應發揮監督政府施政的功能,令社會制度更完善。低俗而刺激受眾官能感覺的那類新聞,他認為品味極低。他在現職新聞機構所撰寫的社論超過七成屬批判時弊類,包括批評貪污和浪費資源等。他深信敢於批判才會令社會文明進步。說出上述一番見解的,是資深傳媒人、《人民日報》現任副總編輯梁衡教授。
口講無憑,現實生活中的中國新聞報道確是在細細碎碎中起著各式變化,例如,政府高級官員已開始讓媒體有更大的報道空間,媒體已不一定是配合政府的宣傳工具;有地方黨政的會議已開始不再發官方通稿,由記者自行採訪撰稿;也有地方主管級領導公開要求媒體不必老是把他作為報道的焦點;江門市七位正副市長年初向記者公開自己的手機號碼,歡迎媒體和民眾直接聯繫。而重慶「最牛的釘子戶」之所以是熱門新聞,有國內傳媒人指出,當地政府完全沒有干涉媒體採訪報道,是令此事成為全國熱門新聞的原因之一。
也許上述的當前變化仍然不是西方定義下的新聞自由,但中國媒體與政府及社會之間的互動,已在發生洶湧的變化。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復興之路
被讚譽為美女教授的于丹教授,近年因為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論語》和《莊子》,一躍成為巨星級的文化人。早前在北京有機會現場聽到了于丹的演講,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
于丹因論《論語》而聲名大噪,最初從新聞報道和朋友的傾談中得知于丹的名字。老實說,當時想這大概是潮流文化,因電視節目的傳播效力而造就了一批文化明星。況且,于丹走紅的同時,批評她亂解經典的評論也如影隨形,因而沒有引起筆者太大的興趣。當時的理解,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到某富裕程度,社會開始有經濟力量支持傳統文化,於是令一批過去不受重視的國學家有機會分享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情況就好比美國的棒球和足球明星,薪酬動輒千萬元,全有賴商業社會發達的成果。可是,在聽上約十分鐘于教授的演講後,筆者才恍然大悟,《百家講壇》與及于丹現象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于丹是天生的演說家,語言流麗,腔調鏗鏘,極善於運用眼神和面色與觀眾溝通,說她「出口成詩」絕不是誇獎之辭。但空有優秀的演講技巧也不一定能成為巨星,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先前看到有學者狠批于丹錯解《論語》,也有評論指她國學根底不固。在聽過她演講後,覺得這些批評全不重要。不是說都認為于丹沒有錯解問題,而是明白到于丹的成功和其價值,並不是學究式的為經典下注釋。在講台上的她,所傳的不是經典知識,而是道。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傳道人。
她所傳的道是中國人傳統的生活之道,《論語》、《莊子》、《老子》等傳統經典,甚至佛經便是她的「聖經」。她靈活引經據典,用意不在於為經典下注釋,而把古人的生活智慧應用於當下。借古人的經驗,解答現代人生活的困惑。所以,演講之後,聽眾不會因為明白了《論語》某篇某句而高興,甚至可能不會記起于教丹曾引用了那些警句,但相信不少人都會感到心靈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和安慰。一種來自中國故有文化的啟迪,雖然熟悉,但又驚訝從中發現新的感染力。
既然都是傳統的經典,又不是新創的哲學思想,為甚麼能一時間能風摩全國呢?
求學時期回到中國旅行,四處可見批林批孔的標語。而事實上從清末以來,打倒儒家學說的聲音便沒有停止過。有的是為了文化改造,有的是另藏政治目的。曾經何時,孔子學說被定義為毒草,中國經典古籍都背上了令國家落後的罪名。還記得中學圖書館裡的中國古籍大多是台灣出版的,都印有「復興中華文化……」之類的字眼,彷彿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陸已被滅絕了似的。從彼一時至此一時,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經史在今日的中國大行其道,可以令文化人致富,背後有何象徵意義呢?我想除了抽象地說中華文化的堅韌生命力外,人們心靈對美善的需求也許更為重要。
政客期待民眾是政治動物,商家努力塑造我們成為經濟動物,但人心始終是肉造的,我們會問生命的意義,期待和諧快樂地與人與天地相處。當外來的政治思想或宗教沒法滿足此需求之時,本來就世代相傳,無形地影響著中國數千年的儒釋道,在此刻的中國重新發揮了力量。
一個國家的復興不能單憑GDP來衡量的,文化復興才是持續發展的真正力量。
不可理喻
甚麼叫做「不可理喻」呢?答案就是布殊總統。
布殊昨日再度否決擴大為低收入家庭兒童提供健保的法案,該法案要求在未來五年多撥三百五十億元,讓更多的兒童可以得到由聯邦政府補助的醫療保險。總統在月前亦否決了類似的法案,理由是他認為法案令一些沒有需要的人受惠,並且將提高稅項。
總統提出的否決理據是不成立的。布殊說有能力的人士應自己購買私營健保計劃而不該依賴政府。數十年來享受政府醫療的布殊,似乎不明白私人健保年年漲價,而美國的醫療系統只顧營利,已非一般百姓可以容易負擔的。被總統否決的法案服務對象,正是社會上的夾心階層,收入超過醫療福利的要求,但又沒有能力購買私人健保者。布殊認為政府沒有責任照顧夾心社群,不知他的理據何在。白宮每年支出千億元軍費,而其中大部份又落在個別美國大企業手上,總統是否認為照顧大企業比小市民更重要呢?
總統否決法案的另一理由是反對加稅。國人談稅色變,反對加稅一般都受歡迎的。但法案要求增加的是煙草稅,香煙已被證明為有害物品,提高煙稅可以減少吸煙人口,又可以增加庫入,唯一受損的只是煙草商。所以,布殊反對加稅,是站在財團立場講話。在兒童健康與煙草商之間,難以想像總統會放棄無助的兒童。
我們的總統絕對是非常人,也不按常理處事。否決兒童健保案是一例,對伊朗核子武器計劃也是如此。過去一年多以來,白宮不斷指責伊朗發展核子武器,推動聯合國制裁,並且放出要以武力對付伊朗的信息。上周,有報告指伊朗在四年前已中止了核子武器計劃,這本來是對布殊伊朗政策潑了一頭冷水,但布殊卻可說,不論伊朗目前有沒有核子武器計劃,只要伊朗有能力發展核武,對美國仍然是威脅。
經歷了萬劫不復的伊戰後,布殊仍然沒有放棄他的先發制人戰略,他相信美國應該攻擊任何將有能力,或者在將來有可能傷害我們的國家。依布殊此種非理性的思維,國家安全顧問應改由占卜相士擔任才是。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選什麼
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即將進入初選階段,所謂先聲可以奪人,雖然首場初選對大局不一定有決定性的影響,卻具有極大的宣傳價值。在民主黨方面,希拉莉在全國民調中領先主要對手奧巴馬十多個百分點,但首戰愛荷華初選,卻極有可能敗於奧巴馬。因為這種微妙的變數,奧巴馬上周請來了電視超級巨星奧普拉助選,立即煽起一股旋風,把希拉莉比下去。有評論在分析名人效應可以如何影響選情,而筆者更關心潮流文化對普選制度的衝擊。
雙奧出擊在愛荷華州吸引了過萬人潮進場,前總克林頓昨日到愛州為妻助選,也只有千名之數的聽眾。奧普拉是美國電視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她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婦女觀眾,在影視屆中無人能及。她主持的節目經常接觸社會、文化及家庭問題,亦不諱談政治。正如她為奧巴馬站台時所言,她過去更多支持共和黨候選人,並公開維護布殊政府的反恐戰。在愛荷華的舞台上,奧普拉顯然比奧巴馬更有光芒。未知奧普拉是否會繼續全國巡迴式的為奧巴馬站台,但卻令人想到,在選票上的是奧普拉抑或是奧巴馬呢?
普選制度的成功是建基於選民的理性,選賢與能不是口號,而是健全民主政治的目標。不能為選舉而選舉,選舉的意義除了保障人們的平等參政權外,以共識推選最稱職者也同樣重要。可是,一人一票制度雖然期望選民的理性,但卻沒法制止任何非理性的選擇。
選民可以因為認同奧普拉而投票給奧巴馬,這不是問題嗎?好些支持奧巴馬的人士均表示欣賞他予人的新鮮感,但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領袖,新鮮感到底佔有多大重要性呢?在最新一項民意調查中,有八成三的民主黨選人認為希拉莉擁有當總統的最佳準備,但同時僅有四成一人認為經驗是做總統的重要條件。
從這種種矛盾的民眾意見可以反映到,選擇總統的理由是可以五花八門的,可以是情緒、外表、印象。沒有一位高級行政員不需經驗的,但作為美國總統卻只需要新鮮感,是何等兒戲之事。不過,普選就是這樣,只能保證每人都有一票,但卻完全沒法保證會選出一位合格的總統。
外美內台
月初的香港立法會補選是香港選舉文化難得的活教材,從政客政團對選戰的經營,以至大眾傳播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分寸,在在透視當前香港民主發展的水平及陷阱。
香港不少知名政客都公開以歐美民主政制為馬首是瞻,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政府和政客也毫不避諱地親密交往(有人以某些美國政客的幕僚為自己的助理),甚至公開呼籲美國總統要借奧運向中國施壓。但在港內進行的選舉實戰,關心港台政治的人都可輕易看出──美式選舉並不是他們學效的對象,他們的手段和策略是「台灣式」的選舉文化!長此下去,香港出現台式政治亂象並不出奇。以社會民生為真正福祉的有識之士,都應警惕這個苗頭──美式的政治原則,台式的政治操作。
與台式選舉不同,美式選舉雖有花招卻總的來說以具體議題為主打,即是候選人不斷以對自己有利的時事及政務議題來吸引選民,較少以抽象的意識形態來論辯。希拉莉推出全民健保和結束伊戰,令她在民主黨內贏得支持。就算是在愛荷華州落後於奧巴馬,希拉莉也只不過是一再擴大宣傳她那些具體的施政藍圖。美國的選戰打得很實在,空洞抽象的概念之爭只會是偶爾出現的裝飾點綴。所謂保守與開明,是建基於具體的施政方向,不是空泛的指責。
但在是次立法會補選中,泛民打從一開始便把選戰定義為「民主與非民主之爭」,直至在選後,仍然堅持選舉結果證明了民主戰勝非民主。而候選人陳太的競選口號是「真心、良心」,用以攻擊對手沒有誠意誠信。不論是「民主vs非民主之爭」,抑或是鬥誰更有「真心」、「良心」,均是沒有實質內容的指涉。民主、良心是常用詞,表面上淺白易懂,落於政治選舉,卻是極為廣泛、無所不包,也無從解釋印證的虛言。政客以民主及良心作為競選的主要政綱,搶佔了道德高位而又不必交待具體印證,可操作的空間極大(註:被對方質疑的十成按揭也不予「反印證」,以「信不信由你」來混過去)。
台式的選舉以情緒先於理性,甚至有時純煽情而不談理性,以意識型態為主打。扁總統只喊「愛台灣」、愛護「本土主體」,便可以挑動選民情緒,操控選情。至於民進黨政府的政績、具體施政,在情緒化的討論下可以通通從缺。這種訴之於選民情緒的選戰手法,被港民主派廣泛採用,試圖以道德高位壓倒對手。而誰更有道德,正正是難以判定的自說自話。
而由選舉期間的報道可見,港媒絕少報道兩大候選人很實在的政見議題的具體內容,反而經常聽到大而化之的民主對不民主等的指控;談普選,也是大而化之的2012。至於誰有良心、誰真心,更是難以具體化的道德指控;倒是陳太有「很具體」的十成按揭纏身,本應是「良心」不起來的,可是傳媒總體而言卻少從法律、公務員守則、銀行貸款法等角度加以追問。
大眾傳播媒體在政治選舉中擔當公眾知情權維護者的角色,其主要功能是客觀、公正、盡量完整全面地報道候選人的方方面面,是選民清晰認識候選人的平台。媒體再有立場本身也並非參戰單位,只宜站在公眾(包括任何政見的選民)的位置來觀察選戰。可惜,個別媒體失守中立,特別是在投票日不斷播出有傾向性的畫面及文字報道,達到為某一方直接助選的效果,嚴重危害選舉的公正性。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鐵票新義
香港立法會補選剛落幕,表面勝負已有定論,深層次的各方得失則有待細審。於香港政制民主發展來說,此場選戰充分反映了香港選舉文化的特徵及毛病,如有理性的後續文章跟進分析,可讓人反思民主選舉在操作過程中的陷阱。
在選舉前及選舉日,不斷在傳媒聽到「鐵票」一詞。有一位慣性被邀請作評論的大學教授在電視台訪問中說候選人葉太有「鐵票」,而泛民支持的陳太只有「空中票」,言下之意是指陳太因票源不穩定而勢危。說對方有「鐵票」絕非恭維,是陳太陣營對葉太陣容的攻擊武器;不斷指責葉太有「鐵票」,是指她在建制派的護航下,有鐵一般的固定票源。而所謂「鐵票」,是一批不公平、不正義、非心甘情願、受幕後黑手支配的「骯髒」票。一有風吹草動,這類「骯髒」的票源及選民便很容易被醜化。真想不到「鐵票」在香港竟然成為一個具污衊性的用詞。
何謂「鐵票」?撇掉感情色彩,純依內容而言,大概是指早有傾向性、且立場異常堅定的選民,這些選民會不論外間選戰如何,也會「鐵定」把票投給理念相同的某個大群體所推出來的候選人;這類選民,正規一點的叫法是「候選人的基本盤」。每一位候選人都會有自己「鐵票」或基本盤,分別是「鐵票」的規模大小有別而已。葉太有「鐵票」,另一候選人何來也有「鐵票」,而陳太當然也有「鐵票」。「鐵票」與「基本盤」,是同一個概念、卻不同情感色彩的敘述。選舉中不少「學者」用鐵票來形容葉太的票源(在區選中則用來形容民建聯的支持票),卻用基本盤來形容陳太及泛民的得票,看來「學者」們在用語上既不夠學術,也稍欠中立。
再者,按過去投票往績顯示,港島區是泛民的大票倉,長期穩佔六成選票,陳太執掌泛民帥印出戰,她的「鐵票」應比誰都要多才是。說陳太的票是在「空中」者,是政治常識不足,抑或為告急催票埋伏筆?不得而知。
把一個簡單及中性的、形容票源的政治術語歪曲使用,並無端賦予負面定義,是低檔次的選舉操作手法。而反過來看,擁有「鐵票」本來不一定是惡事,「鐵票」的多寡反映候選人或團體的基本政治取向有多強的認受程度。泛民拿「鐵票」大造文章,把支持葉太的選民描繪成為沒有主見,任由擺佈的選民,其實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民主選舉。泛民大將不是經常以「維護民主,捨我其誰?」自居嗎?怎能惡意貶低選民的政治取向。民主的真義是人民有自由選擇權利,認為陳太所得選票比葉太的票「民主」,完全是愚民及虛偽的。
在美國的選舉夜,經常會聽到得勝者說自己是全民的代表,將來在公務上也代表沒有投自己票的選民。這已成為勝選者程式化的發言,因為這才是民主的真義。可惜,在陳太當選後,經常聽到泛民強調陳太擁有十七萬票,批評陳太即是與十七萬選民為敵。這種幼稚兼且原始落後的概念絕對不是民主,而是假借民主選舉行專制,背後是「勝者為王」的封建觀念和「晒馬」文化,讓社會陷入分化和矛盾加劇的萬劫之地。
泛民長期虛偽地佔據道德高地,指責所有非支持者為不民主,自造「鐵票」等新詞來混淆公眾認知觀念,是香港民主發展的桎梏。要身體力行民主,泛民首先要學習尊重他人的決定,停止利用傳媒或其他手段打壓或侮辱持不同政見的選民,市民有不選擇泛民候選人的民主權利。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發國難財
伊戰和阿富汗戰爭對比過去美國參與或發動的戰爭都很不相同,可以說是美國歷來「外判」比例最高的戰爭。所謂「外判」,是指把作戰任務以合約形式批出由民間合約商承辦。情況就如土地發展商,把建築工作批給不同承建商一樣。根據一個民間監察組織昨日公布的資料,從2004至2006年,白宮就阿、伊戰爭共批出250億元的合約給民間企業,但對於這些超級巨額合約的監管卻是等於零。
政客會告訴我們阿伊戰是為了反恐及建設中東民主,但對於一些政界關係良好的企業,戰爭商機無限。從後援如伙食、洗滌、運輸、營房建設,至前線武裝衛隊,國防部都外判給民間企業承包。現今在伊拉克境內最大的武裝力量,僅次於美軍的便是來自民間的僱傭兵。絕大多數的戰爭合約是以不投標方式直接批出指定公司的,而取得最巨額合約的公司正是副總統切尼以前任職行政總裁的哈利波頓公司。政府工作外判是流行的公私合作模式,一般相信這可以有助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但此情況卻不見於阿伊戰爭。
一齣調查紀錄片訪問了士兵和這些合約公司僱員,揭露了黑心商人如何為了發戰爭財而不擇手段。合約商是以實質開支再加上固定比例利潤方式向國防部提款的,所以開支越大利潤也水漲船高。於是,卡車司機說,他們的車隊經常空車冒死在戰地穿梭,不是為了運送軍需物資,而公司要增大報銷金額。另外,壞了的新貨車一律不會維修,全部就地焚毀,因為這可以增加成本及利潤。合約公司為旗下的經理和秘書以廿五萬元租賃原價只是四五萬元的豪車私家車,道理也是一樣。
有士兵更指出,負責洗滌軍服的合約公司服務差,他情願自己動手洗軍服,但被上級制止,指依例必須由該公司承包,而一袋(約普通洗衣機的一次容量)軍服收費是一百美元。
如此種種濫收費而服務差,甚至只顧利潤而無視僱員性命的情況,數不勝數。而國會有議員屢次要求立法監管卻不獲通過,因為這些合約商用從政府賺回來錢聘說客打通國會關卡。單是哈利波頓每年便向國會議員捐出以百萬元計的政治獻金。官商勾結真的不無國界種族之分。
Sunday, November 18, 2007
從貴嶼說起
美聯社昨日從中國汕頭的貴嶼鎮發報一則新聞,標題為:中國沒擊潰電子垃圾噩夢(China not fighting off e-waste nightmare)。報道內容指雖然經過媒體和環保團體多年的報道,世界最大電子垃圾處理地──貴嶼鎮的環境污染問題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更加惡劣。目前世界七成的電子垃圾被運到中國進行解體和廢物回收,其間對地方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知道問題所在而不能解決,是極度令人費解的。
貴嶼鎮內污染程度已至無水可喝,要靠外來卡車輸送食水,而居民用作洗滌的水都是受污染的黑水。美聯社道指中國中央政府很明白貴嶼問題的存在,但中國政府無法也無心正視問題。一個國際環保團體負責人向美聯社記者說,一名電子垃圾出口商說,只要在每個廢料貨櫃內貼上一張一百元美鈔票,貨櫃便可以順利通過中國海關。因為中國是巴塞爾公約的簽約國,是有權拒絕有毒電子廢料進口的。想不到,一百美元便可以令巴塞爾公約形同虛設,而更匪夷所思的是美國至今仍然拒絕簽署該公約,因為一旦加入公約,美國商人便不再可以出口電子廢料了。
貴嶼在環境污染問題上臭名遠播,中國政府真的如美聯社所說無心也無力解決問題嗎?筆者利用互聯網做一點小調查,找到了管轄貴嶼鎮的汕頭市人民政府網站,在其部門政務內發現了一則本月初才張貼的消息,題為:《市政府召開「汕頭市推進貴嶼鎮廢舊家電回收利用循環經濟試點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文章內容報告了由副市長主持會議,確立了整治貴嶼鎮電子廢物工業的方案。其中一點是提醒貴嶼鎮當局注意,由中國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將於明年二月實施,鎮政府必須做好準備遵守有關規定。
所以,不能說政府沒有做事,但文字上的東西甚麼時候才能見到成效,這中間又會出現甚麼變數,惟有拭目以待。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香港成就
回歸後,有一些香港人很失落,過去的那份優越感面臨空前挑戰似的。他們怪罪於回歸,認為香港沒有了昔日的光彩,他們失去了過去尊嚴,都是因為回歸,因為香港成為了中國大陸的一部份。因此,他們很積極的投入與中國劃清界線運動,不單在心態上,還是在政治上。
香港的民主派政客真是這種心態下的產品,他們以爭取普選為主要,甚至唯
一的政治主張,很大程度是為了與中央分庭抗禮。雖然在回歸前及回歸後,中央政府都強調不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但民主派認為這是不足夠,除非香港的政權全部由他們操控,他們才會放心。
這種強烈要求治權的思想在回歸前是不存在的,今日的民主派在回歸前不少都在殖民地政治佔某一席位,如忽然民主一番的前布政司陳方安生。以李柱銘為首的民主派主力,回歸前沒有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曾公然挑戰港英政府權威的反而是被稱為「左仔」的親中人士。
殖民地時間不要求治權,回歸後得到中央保證及基本法落實執行港人治港,但反而惶恐不安地要爭取獨立,其實並不是民主不民主的問題,關鍵是不能接受香港屬於中國這基本事實。殖民地時期何來民主,但他們生活起勁、自我感覺極度良好。他們對外說是因為回歸後怕沒有自由,所以要爭取政治獨立,而內裡真正原因卻是希望繼續那種優越感。
這是多麼可悲的一種心態,與中國邁步齊向前,也同樣可以有優越感的。如果說英國人統治香港最大的成就是甚麼?答案就是:「英國人證明了要讓一個地方繁榮,人民安居樂業,並不一定要給予他們政治民主的。」這不是很諷刺嗎?
非法非非法
三藩市市參事會首讀通過了由市府簽發身分證,申請者不必出示合法居留證明。市身分證之設立原意是為非法居民提供一張具有市府認可的身分證明文件,讓他們能夠更利便生活和接受服務。身分證的功能是顯而易見,問題的焦點應在於移民法的訂立及執行的權責關係。
移民法是屬於聯邦政府的權力範疇,只有國會才有權訂立或通過關乎移民政策的法例。不過,由於美國是採用聯邦制,州政府有立法權,而州下一級的縣及市議會也有立法功能。雖然不同層級的政府都具有立法職能,但彼此從屬關係是明確的,可以說是涇渭分明。遇到有可能矛盾之處,上訴法庭便發揮釋法功能,理順法例之間的不協調情況。
准許哪些人士可以移民到美國居留或工作,是聯邦政府的職權。地方政府向非法移民提供官方身分證明文件,是人道對待,但卻與聯邦政府禁止非法入境的法律精神相違背。支持身分證的人士會認為既然人已在美居留,讓他們安全地生活對社會整體只有好處。道理上這是對的,但卻模糊了合法移民與非法移民的界線。
市府為非法移民提供身分證,將直接鼓勵非法移民湧入。情與法之間,地方與聯邦政府之間,倘都採取權宜行事的方式,則法制以至社會制度也可能會受到嚴重破壞及衝擊。人民或是地方政府有權利及自由爭取人道對待非法移民,或是從根本改變移政策方向。但與此同時,也應以不違反現行法例為原則。
在移民法上推行一國多制,表面上是照顧了非法移民,卻無視了法律的公正性。當一些人守法地輪候十數年才合法入境,而那些透過違法途徑居留的人士卻獲得政府的特殊照顧,對合法移民來說,情何以堪呢!「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只會鼓動更多人不遵守移民法,這不應是地方政府的所為。
Tuesday, November 13, 2007
隱形代價
國會民主黨人昨日發表一份報告,統計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金錢付出,聲稱至今已累積達一萬六千億元,是白宮公布的一倍。此報告包括了好些所謂隱形代價,如因戰爭而導致油價上升、國防設備的替換、戰爭撥款的利息及傷兵的長期照顧等等。共和黨人即時批評報告是黨派政治產品,也不認同戰爭成本的計算方法。
戰爭的金錢代價可以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但卻可以肯定遠超過國會所撥出的戰爭經費。債台高築的國庫本來就沒有能力應付戰爭花費,阿伊戰爭的所有費用都是靠借貸得來的,利息不能免;更換在戰爭中損耗的設備也應包括在內。不過,除了金錢損失外,還有更驚人的代價。
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從政府檔案及文件收集的數據,發現在2005年,退伍軍人的自殺率比一般高,而其中以廿至廿四歲的退役軍人自殺率最高,是常人的二至四倍,他們正是從反恐戰歸來的青年戰士。伊戰至今四年餘,陣亡士兵三千多人,但單是在2005那一年,便有六千二百多名退役軍人自殺。也即是說,死於戰爭經歷和壓力的軍人,遠遠超過死在敵人手上者。這才是最令人震驚的隱形戰爭代價。
戰爭的真實成本是難以計算的,金錢銀碼是最簡單也是最表面的計算法,社會及人文代價卻是沒法精算了。而且,戰爭的損傷是雙方面的,伊拉克所承受的損失比美國要大得多。布殊總統和一小撮好戰分子,造成了美伊兩國莫的損失,國會應該做的是盡快中止這場不義之戰。民主黨掌控國會已一年了,仍然沒有改變伊拉克政策的方向,昨日拋出這套戰爭成本計算法,作用只在打擊共和黨的聲望,對於糾正極度錯誤的伊拉克政策並沒有太多實質意義。民主黨人為何不干脆中止戰爭撥款呢?拿戰事作為黨爭的籌碼,比發動不義之戰,也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之別罷了。
Sunday, November 11, 2007
I愛China
讀到一則報道,指參加香港立法會補選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現身於YouTube,在許懷谷的一首歌曲中與字幕同步唱出「以中國人為榮」。利用YouTube做政治宣傳看來已非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專利,陳太在YouTube高歌稱以中國人為榮,用意明顯不過了,是要加強自己「中國人」的成份,消減太過英化的形象。
陳太是港英殖民地時期受到英國政府寵愛的華人官員,在回歸後十年之後忽然挺身要為港人爭取民主,得到一批眷戀殖民地歲月的人士支持。但始終是時移世易,從民意調大中顯示陳太在親中及中立人士中的支持度均不及對手葉劉淑儀,於是陳太便對症下藥,盡可能地顯示自己也是中國人。不過,這種臨急抱佛腳的做法能收到多少效果,則難一概而論。因為好些支持陳太者是欣賞她擺明與中央政府不妥協的態度,在公布參選當日,陳太便呼籲中央不要怕她。現在突然間變得「太中國」,或者會讓一些人對她失去興趣。
回歸十年,香港一批特殊階級仍然相當活躍,在政治上他們拒絕接近中國,心態上以西方思維為榮。他們私下交往喜以英語交談,政治上以英美為師。魯迅先生時代稱這類人物為假洋鬼子。
在陳葉大戰的首場候選人辯論會舉行之前,陳太的支持者,公民黨的湯家驊說,「陳太辯論最大困難是要長時間用中文講話。」在此之前,也有消息傳出陳太陣營曾要求辯論以英文進行,理由是可以擴大聽眾群。不過,陳太助選團其後否認此要求是由他們提出的。但從此種種不難看出,陳太的核心支持者中,確有部份人士擔心陳太的中文表達能力有礙選情。
真正的中國心不是靠一兩秒的音樂錄影帶畫面便可以製造出來的,要求外國壓制自己國家也當然不是愛國的所為。不過,香港才回歸十年,對比過去百多年沒有國家觀念的殖民教育,或許可以把當前現象看作為一個過渡期吧。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政客語言
這些年來,台灣的政治舞台好戲連場,近日政客之間互相攻訐所用的語言,也越來越出位。國民黨籍立委責問教育部長杜正勝是甚麼「碗糕」,部長陰笑回應說,女子不應講如此粗話。原來在台灣話裡,「啥米碗糕」確是涉及性比喻的下流罵人粗話。女立委可能沒有深究詞意,可是,當總統的陳水扁也曾在大庭廣眾,電視鏡頭前高聲責問中華民國是甚麼「碗糕」。不單如此,扁總統近日經常把那以L為首的兩個英文字母掛在嘴邊,且越講越大習慣,一點不覺得失身分。
政客能如此口不擇言,公然使用下流語言而沾沾自喜,無非是因為他們從中得到好處。別以為政客都成為市井流氓,政客的敏感度是極高的,那些話可以為自己帶來最大的利益,他們很明白。特定語言指向特定聽眾,陳水扁今日的嬉皮笑臉,除了是發自內心的喜悅外,更多是要讓他僅餘的支持者不要洩氣,讓他們看到威風的扁總統。
普選制度下的政客是靠口才多於實務才能,陳水扁就是靠他那三吋不爛之舌而擋住千軍萬馬。美國政客也是一樣,只是文化不一樣,政治人物極少要用通俗粗話來吸引或討好選民。但道理是一樣的,要講選民愛聽的話。又如香港的立法會補選,候選人參加在香港大學舉行的候選人辯論會,各人唇槍舌劍一番,陳太努力推銷自己是「良心」,但卻完全不必引申說明何謂良心,因為良心一詞形成一種普遍印象,她只要成功把自己標籤起來便成功了。
筆者腦子不停在想,一套社會制度的完善運作,人民能安居樂業,民權得到保障,真的需要一群只會嘴巴工作的政客嗎?他們好話說盡,風頭出盡,但與民生實務又有多少相干呢?法制似乎比做秀的政客更可靠和實惠。
Monday, November 05, 2007
以小搏大
各界預測今天選舉的投票率將會創新低,站在信仰民主政制的角度,低投票率是壞消息,但對有份參與選舉的政治人物而言,這可能會是好消息,特別是本來機會不高的候選人,這是以小搏大的最好機會。
普選的基本原則是簡單多數票者勝出,並沒有最低票數的要求,打個極端比喻,如果只有三名選民參加今的市長選舉投票,拿到兩票的候選人便勝出了,雖然三藩市有四十多萬名選民。選民的投票率於不同的選戰或對不同的候選人都有很不一樣的效應。有候選人期待高投票率,有人則希望投票率越低越好。
以今天進行的三藩市市長選舉為例,現任市長紐森是超級大熱門,完全沒有具威脅性的挑戰者。因此,他的最大敵人不是其餘候選人,而是選民。低投票率意味著願意投紐森一票的人可能許多都留在家中,大大減低了他領先對手的幅度。雖說紐森與其餘候選人有著如鴻溝的領先距離,但在算術計法上,低投票率令落後的候選人機會上升。因為這些競選能力較弱,知名度不高的候選人,能得到的票數儘管有限,但都是鐵票,也是人情票,這類票源較不易流失。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加上參選人數眾多,你一票我一票,產生變數在理論上是有可能的。
還記得若干年前的中央公路提案,當年由幾名華裔提出的市提案,在投票率偏低的選舉中過關了,支持者都十分之興奮,說甚麼三藩市華人大翻身了,也有人說從今後三藩市華人便有了話事權,可以照用提案方式主宰市政。但該提案兩度在後來的選舉中被推翻,而主要原因是投票率變了。在高投票率情況下,華裔選民的影響力便相應變細。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反戰大比拚
「到底誰最反戰呢?」成為了民主黨黨內初選兩位領先參選人爭拗最劇烈的議題。暫居次位的奧巴馬一再標榜是反戰始祖,並追擊對手希拉莉當年曾投票授權總統開戰。也許奧巴馬認為這是希拉莉的最大弱點,近日加重力度,抨擊她投票贊成將伊朗軍隊定義為恐怖組織,等同支持布殊用兵伊朗。希拉莉為表清白,昨日向布殊發信,聲明國會並未授權他出兵伊朗。
國民討厭戰爭的情況已相當明顯,角逐總統提名的兩黨候選人都設法藉反戰議題加分。共和黨因為是始作俑者,不能從根本上反戰,唯有指責白宮管理不善,在不否定出兵動機的同時,又可以照顧民間厭戰的情緒。至於民主黨人,則採取更為前進的方式,要從根本處入手全盤否定伊戰。可是,民主黨候選人中不少當年都投了認同票,如何洗脫「罪名」便成了當務之急。
過度炒作反戰未免太機會主義,無非是要利用民間的氣氛來助選。當年誰最反戰並不重,美國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位有能力領導國家面對逼在眉睫的危機。五年前曾經講過多少句反戰說話,與是否合適領導國家並沒有直接和必然的關係。筆者在五年前也寫過不少反戰文章,但那又如何,是否所有反戰人士都可以當總統呢?
布殊在承繼巨大財政盈餘之下入主白宮,但他離任後的美國,將欠下有史以來最高的國債;還有那一場不會醒的惡夢──伊拉克戰爭。布殊之所以令美國國力急轉直下,是因為他帶領國家走上極度錯誤的方向。而問題不單純出自他好戰,而是整個人的思維,包括世界觀、宗教觀、政治價值觀出了問題。當我們選擇下一任總統時,必須要細心了解他們的思想、能力和品性,是否反戰原教義信徒只是極次要的一環而已。
Wednesday, October 31, 2007
你親中
有一位讀者朋友在看到筆者近日關於李柱銘的一篇《長話短說》評論後,氣沖沖來電道:「你評論不夠公正,你親中!」。讀者這句話正正反映了持續不散的一股歪理,至今仍然有許多人把「親中」直接當作一個貶義詞使用,並及籠統地強行將「親中」理解成為不客觀、存偏見及盲目支持共產黨等等。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愛國」上。在香港談「愛國」仍然有相當忌諱,最好是避免使用。因為在某些人腦海中,「愛國」即是支持中國政府,而基於假設中國政府為邪惡的前提,「愛國」便涉及不義的成分。於是在逼於無奈要使用「愛國」一詞之時,也必須要劃清界線,說自己「愛國」但不愛共產黨或不愛中央政府。
「國情」一詞同樣無可避免地受到這奇特的意識形態所污染。當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在學校推動「國情」教育時,便有聲音批評政府計劃向學生「洗腦」,灌輸「愛國」思想。也有教育界人士批評「國情」無非是要歌功頌德,有違他們那顆「智識份子」的良心。
「親中」、「愛國」和「國情」的詞性,被相當一部分港人,特別是在政治圈,鎖定為負面詞,是英國百年殖民地教育的結果。反映了樂於無國,並以無國為榮的心態。陳方安生以「真心良心」為競選口號,就是要號召這些拒絕「親中」和「愛國」的選民。陳太是港英官僚精英,而被讚譽為一代奇女子的狄娜卻說:「愛國是天經地義的,不應受到表揚;人生於世,沒有國,怎有家。」這種中國人數千年來固有的家國觀念,卻在經歷過殖民地統治的香港受到最嚴峻的考驗。
殖民地政府正是教育港人可以「沒有國,只有家」。於是,連親近或更多了解自己的國家也成為罪狀,反而要求外國制裁自己國家的才是人民英雄。不知從那時開始,愛國要附加註腳,表明自己並不愛政府。政府不等於國家表面是對的,但為了證明自己愛得清白,於是凡涉及政府的東西都不能愛,國歌不唱、國旗不掛、不為火箭探月興奮、不為中國經濟成就歡呼,因為這都是那不可愛的政府所幹的;至於國家政要更不必尊重,誰叫他們就是政府的一部分。經此七除八拆之後,那份愛還剩下多少呢?請問,這種連結法合符常理嗎?說穿了,不過是拒絕接受自己還有「國」的借口罷了。
可憐蜂蜂
小蜜蜂勤勞又可愛,還帶給我們可口的蜂蜜,不論中外,都視蜂蜂如寶貝,也是兒童動畫和玩具的主角。可愛的蜂兒近年卻遭逢災劫,出現離巢不歸及大量死亡狀況,問題之嚴重程度,影響深遠。
據報道介紹,健康的蜜蜂具有驚人的導航能力,可以離巢三英哩仍能找到歸家路。可是,近年卻發現越來越多的蜜蜂離巢不歸,沒有小蜜蜂的供吸,嚴重影響了蜜巢生存能力。專家發現,小蜜蜂不是如卡通片的角色般流連忘返,有家不歸只是因為失去了辨別歸路的能力,問題是出於蜜蜂的身體機能大不如前。專家進一步從解剖死蜜蜂中發現它們都染有一種病毒,但卻不能判斷是病菌導致蜜蜂體能下降,抑或是體能下降才招致不敵病毒感染。
總而言之,蜜蜂群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而專家猜測這與越來越多農作物受到化學物質污染有關。因為蜜蜂不停與植物接觸,植物內含有的化學物質很可能令蜜蜂慢性中毒。
別以為區區小蜜蜂,一死又何足惜。原來蜜蜂除了供應蜜糖外,也是許多植物和農作物的自然播種繁殖工具,沒有蜜蜂辛勤的傳播花粉,自然界的平衡將受影響,而某些農產品的收成也會成問題。
小蜜蜂悲慘命運可以說是由人類一手造成的。有話人類是地球最毒的病菌,也許有相當的道理。有多少人會想到,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先要保護小蜜蜂。環保是全體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只徒瘋狂式的發展物質都市文明,而不顧及與大自然的平衡,人類最終是會受到大地的咒咀的。
Monday, October 29, 2007
受逼害妄想症
近年觀察香港的政治爭議,發現一種頗為妙的心態,姑且可稱之謂:「受逼害妄想症」。患有此症之人士,會高調四處宣稱自己受中共逼害,但同時又使出各種招數向政敵進攻,並非一般弱者。若進一步追查他們受逼害的實況,卻又發現都是一些虛無縹緲的指控。只需稍為綜合分析,便可發現此類人士其實是不是真的有病而是詐病,把自己塑造成為被逼害者,無非是把握住人類同情弱者的慣性,以及擴大自我英雄感,並藉此壓制異見人士。所以,這些嘴巴喊冤受逼害的人士,內心其實是極度渴望真的有此一遭遇。
這就是所謂越罵越紅的道理。筆者見過一位香港網站的網主,因為有數日電郵不通,便在網誌上說因為自己的言論反共而遭到中共封殺,言詞間可見其沾沾自喜,為自己因為終於受到中共注意而興奮。可是,過了數天,網主又發現電郵復通,惟有再等待下一次受逼害的機會。
李柱銘繼續找外國傳媒聲援,並聲稱自己受到文革式的逼害,其實是在玩弄同一樣的手段。也完全顯露了李獨裁不民主的真實面目。李柱銘是香港立法會議員,論政是政客的專職,所以,李柱銘發表政見是理所當然的,但卻不能期待政見發表後可以有免受批評的特權。李在美國報章發表政論遭香港人批評,是真實民主的運作結果,但李卻對與他不同意見者,以高分貝打壓成為受操控的發聲機器,認為所有反對他言論的人都是被組織的,徹底否定了公眾有獨立發言的權利和能力。
李沒有受逼害,只是遇到強力的言論反擊。李柱銘選擇在美國具相當影響力的報章抨擊中國,要求美國及國際直接以奧運會作為向中國施壓的工具,顯示李是意識到《華爾街日報》的影響力,他是希望其言論對中國產生巨大壓力的。倘李柱銘可以借用外國傳媒大炮,為何卻要打壓來自香港特區民眾的反批評呢?李的民主風度何在。沒胸襟接受言論挑戰的政客,根本沒資格再談民主。
Sunday, October 28, 2007
更甚於杯葛
香港民主黨籍議員李柱銘的《華爾街日報》文章掀起一番舌戰,李採取強硬姿態,搬出民主黨及陳日君主教助威,否認自己有呼籲杯葛奧運,並且以民族英雄自居,聲言為了全中國人民的幸福,可以捨身任由責罵。李不愧為大律師,文章寫得精妙,舌戰更出色,相信已足夠令一批鐵板支持者心悅誠服,陳方安生更讚揚李為愛港愛國人士。不過,言詞巧辯只可以領一時風騷,若不能以理服人,始終是站不住腳的。
李柱銘的反駁重點是強調自己並沒有呼籲「杯葛奧運」,細讀李所發表的原文,確是沒有使用「杯葛」二字,但他卻要求布殊總統及其他世界領袖,利用北京奧運前的十一個月,逼使(原文:press)中國在政治制度、黨務運作、宗教、新聞自由等方面作出重大「改善」(原文:significant improvement)。這不是比杯葛還要來得兇狠嗎?
「杯葛」極其量就是不參加,給你撥一盆冷水。但李柱銘的所謂施壓,則是一種沒有預設範圍的手段。甲方要向乙方施壓,則甲方手上必須有所持,或掌握了乙方的某些要害。李柱銘建議布殊以奧運會作為籌碼,要脅中國就範。何以京奧可以成為要脅中國屈服的籌碼呢?自然是李認為北京正全力要辦好奧運,如布殊總統恐嚇要給中國奧運難看,則可以令中國政府聽從白宮。所以,雖然李大狀沒有用「杯葛」二字,但他所出的計謀要把整個京奧放在戰靶上,這與綁架奧運會有何分別。
李柱銘是中國香港特別行區的民選官員,如果對國家有意見,有充足,甚至比平常人更廣寛的空間提出批評。倘李真的愛中國,並且是以中國人的身分問政,則應該從國家內部爭取改革。但李卻要求國外勢力直接干預,及以國家即將舉辦的重大活動為要脅,此等行為在任何國家都不會被視為愛國行為的。試打一比喻:主黨推動的擴大兒童保健法被總統否決,要求限時從伊拉克撤軍又遭共和黨封殺。如果民主黨領袖普洛西呼籲中東以石油禁運為手段,逼使白宮就範,普洛西會一如李柱銘般「理直氣壯」嗎?
Thursday, October 25, 2007
李柱銘OUT了
香港民主派元老李柱銘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呼籲布殊總統趁奧運向北京政府施壓,再度公開呼籲外國力量干預中國事務,李被一些人抨擊為漢奸。民主黨則站在李柱銘一方,李本人則說只是要求美國關心中國的人權狀況,而不是要求干預。從李發表文章至事後回應批評,只可以說李柱銘真的OUT了。
夾雜中英文的香港流行語表達力強又有時代感,所「OUT」是指過氣或過時之意,曾經是香港政治超級巨星的李柱銘,其政治智慧、識力與技巧,均沒有與時俱進。這次高調觸碰北京奧運議題,明顯是希望藉此而重振其香港民主教父的地位,試圖再次把自己擠進國際政治舞台。可惜,他用的伎倆太過時,同時亦暴露了他與當前中國以至國際形勢的落後認識。
李柱銘無非是想高檔次地曝光,但卻選擇了「要求美國為人權而干預中國事務」為題,令其在政治和道德上均站得不住腳。首先,「為人權而向中國施壓」這前提是錯誤且不存在的。美國雖然活躍地在全球干預別國事務,但幾乎全都是為了美國的自家利益出發,而不是為了甚麼人權問題。巴勒斯坦人選出了哈馬斯新政府,布殊總統即時干預,不理會巴選民的投票結果,反而設法推翻哈馬斯的合法性,只是為了維護白宮的以色列政策。另一個美國干預別國內政事例,美國保護寄寓在伊拉克的反伊朗恐怖組織,該組織曾策動刺殺伊朗民選官員的行動,伊朗要求美國停止庇護但被拒絕。
至於在道德上,要求外國干預自己國家在道德上等同賣國。李強辯說自己只是要求美國關心及提醒中國政府,但在他的文章裡卻要求布殊:「逼使中國政府作出長遠及結構性的改革,讓中國共產黨接受法律監管、開放傳媒及互聯網、容許宗教自由、停止騷擾關注環保及愛滋病的團體,以及正視對政治制度加強問責性的要求。」這還算只是關心嗎?由中央政府制度,從黨務以至社會內政各層面,李柱銘都要求布殊直接介入,更甚於八國聯軍入京。
倘若中國處於無政府狀態而不能自治,則為了愛國而要求外國干預穩定局面,也許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李所提的上述問題,中國領導人均全面及正面地處理當中,並且都可從中國政府的施政報告中找到相對應內容,而李柱銘還要求美國插手,是沒看到中國政府在辦事,抑或認為中國必須接受外國勢力的遙控監督呢?李柱銘大概是活在殖民地社會太久了。
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二萬四千億
無黨派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昨日發表報告,估計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開支,從2001至2017年,將累計達二萬四千億元,當中包括七千億元的利息支出,因為戰爭經費全都是聯邦舉債籌募而來的。以全國人口三億計算,平算每人要為戰爭承擔八千元債務。此開銷預算已經假設駐伊美軍逐步減少至七萬五千人,目前光是駐伊美軍有十七萬人,每月經費一百一十億元。
私營企業的總裁如政策不當而導致公司經營虧損,躬身下台是唯一的出路。美國總統布殊以虛構理由發動戰爭,導致無數無辜生命被摧殘,政府債台高築,但卻可完全不必承擔行政失當責任。這並不是布殊有什麼特權,而是兩黨政客都沒依良心辦事。香港有陳方安生被傳媒稱讚為香港良心,那美國的良心在哪裡呢?布殊是應該被追究戰爭責任的,並且因故意誤導公眾而遭到彈劾,只是沒有政客願意發第一炮。
日前一名民主黨籍國會議員在國會發言罵布殊讓年青美軍送死而自娛,議員其後因為言論過火而向總統和美軍道歉。發言失誤尚且要公開道歉,因總統的過失而導致三千多名美軍陣亡,國家多背負萬億元計的債務,為甚麼就不看見我們的總統向全民道歉呢?
早前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接受英文電台訪問時,說極端化行為會引發類似文革的情況出現。此話一出,即時成為民主派的戰靶,而識時務的特首亦第一時間道歉及收回有關言論。可見香港官員在政黨的監督下工作是如履薄冰,但美國總統卻像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奇怪在香港民主派元老李柱銘竟然投稿美國華爾街日報,呼籲美國總統基於人權理由抵制中國奧運。期求獨裁傲慢,完全不尊重自家國民及阿伊兩國人民人權的布殊去指點中國尊重人權,不是可笑極嗎?
Tuesday, October 23, 2007
民主之花
在殖民地政府時期備受器重,並成為開埠以來最高級華人官員的陳方安生日前推出了競選立法會的口號:「真心、良心,陳方安生」。陳自言是真心為民主,而良心者,是國際媒體對她的美譽。陳太的民主事業往績比白紙還雪亮,也未曾做過一件為香港仗義執言而自我犧牲之事,真心與良心均沒有客觀的資料可以佐證,但陳太卻受到民主派的全力吹捧。這令人想到口號式的民主是何等愚民,包藏了多少政客的私心和權力慾。
在這些自命民主鬥士的摧殘下,民主的真義日漸腐爛。最甚的例子要算是美國總統布殊在中東的民主戰爭。布殊先後攻佔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亦在當地推動美式民主制度,成立了經選舉產生的新政府。每當被批評戰爭策略錯誤之時,布殊便會以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能有民主選舉權利作為反擊,認為這是白宮的功勞,讓阿伊兩國被壓逼的人民得享自由。
不過,這只是政客的宣傳,有了全新民選政府的阿富汗,人民生活仍舊在水深火熱之中。雖然美國國會為戰爭已撥出了數千億元,但阿富汗依然貧窮,戰後生產量唯一上升的卻是罌粟。在高處望,無邊際且綠意盎然的田地,種的不是五穀而是罌粟,傾銷歐美的毒品原材料。阿富汗明令禁止種植罌粟,但罌粟花卻無處不在。政府打擊販毒的部門形同虛設,除了貪污使然外,問題的根源是農民沒有選擇,種其他農產品,他們無法維持生活。
一處阿富汗村莊幾乎全民種罌粟,當政府官員前來掃蕩時,村民空群而出堵塞口路,向警察擲石。他們不是凶惡無良的毒販,而是一批在生死之間爭扎的可憐百姓。其中一位老農邊擦著眼淚邊請求警察不要摧毀他的罌粟田,因為他已借了毒販的錢為生活費,如果交不出罌粟,將要賣女做妓女抵債。罌粟就是阿富汗的民主之花。
精銳的美軍,天文數字的撥款,加上「完美」的選舉制度,卻完全沒法讓阿國人民生活受到保障。我們不能不問:是哪兒出現問題呢?民主作為口號可以喊得響亮,但顯然不是萬靈丹。
Monday, October 22, 2007
本土抗國情
從電視新聞上看到香港的兒童群益會在暑期辦了連串的認識中國國情活動,據說目的是要加深香港中小學生對中國國情的了解。香港經歷百餘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現在確是有需要加強培育港人對自己國家的認識。而群益會的國情活動中的「聽歌想國情」活動,更顯得國情教育的重要性。
群益會列出十首「國情歌曲」由學生票選他們的最愛,結果是《獅子山下》獨佔鰲頭,第二位是《半斤八兩》。這樣的票選結果真的令人難以置信,雖然筆者也愛此兩曲,並且很欣賞原唱者的曲藝,但就是想不通為甚麼他們會被列入國情歌曲系列。到群益會的網站查看,直可用匪夷所思來形容,十首備選歌曲竟然分別是:《蚌的啟示》、《東方之珠》、《皇后大道東》、《彎彎的月亮》、《半斤八兩》、《香港香港》、《獅子山下》、《每當變幻時》、《長城謠》、《把根留住》。
是次活動的主辦人要不是完全不懂「國情」為何,便是別有用心,要借活動暗地裡宣傳自己的政治思想。上述的十首歌,甚麼情都有了,只是真的涉及國情的卻極有限。《每當變幻時》是中晚年回望人生的悲情,《半斤八兩》發洩打工仔之酸氣,都與國情風馬牛不相及。「國情」即國家的情況,歌曲內容應是直接與國家的歷史、社會及經濟狀況相關,其中要注意是國家層面。若說打工仔是國民,於是他們自怨自艾也是國情,則是定義過濫,等於是無所不包,使「國情」變得空洞無物。而最離譜者是《皇后大道東》,該曲是反映了回歸前一些人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回歸十年後還要拿來給學生「重溫」,居心何在呢?
在公布評審結果的新聞稿上說,選擇了多首具香港本土特色的歌曲供學生票選,是想讓他們知道香港的成就得來不易。請問這是國情活動的原意嗎?培育年青一代認識自己國家,怎會變成強化「香港本土意識」。台灣流行本土意識,香港的反回歸派近年也積極標榜本土,試圖利用本土與中央劃清界線。
筆者進中大前的暑期參加了迎新營,大會派發一本歌曲小冊,內裡都是抗戰歌或是二戰前後的中國歌曲。學生會是想藉著這些歌曲讓新同學重新認識祖國。想不到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後,認識國情還要比以前困難。
Thursday, October 18, 2007
人權底牌
「人權」的詞義是正面的,因而任何事物與「人權」二字掛鉤或並排出現,都會沾上光環。由於「人權」有此特性,於是很容易被利用作為政治工具,掩飾許許多多不能光明正大顯露的動機。在國際上最多使用「人權」牌的是美國,運用手法純熟,已達到能欺人且自欺的化境。
白宮和國會目前最棘手的議題是土耳其將興兵攻進伊拉克清剿庫爾德族分離主義分子。整個伊拉克只有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最為平靜,一旦土軍進入自治區,極可能觸發伊境內的庫族與土軍衝突,令美軍陷於兩難之中。美軍曾依靠庫族推翻薩達姆,倘不支援他們對抗土軍,恐將失去庫族的合作,令伊局勢更難控制。
而另一方面,美國與土耳其有長期的軍事合作關係,土國內有美空軍基地,駐伊美軍的軍用物資補給,過半是經由土耳其進入伊北庫爾德族自治區而入境。若開罪了土耳其,則伊戰的難度何止是百上加斤。所以,當國會委員會通過把奧圖曼(土耳其前身)屠殺一百五十萬阿美尼亞人定義為種族滅絕後,白宮便如熱鍋上的螞蟻,經一輪強力遊說後,逼得國會的民主黨也背棄了議長普洛西,令議案胎死腹中。
因為土耳其對美國的利益太重要了,白宮和國會不敢重提屠殺百萬阿美尼亞人之事,就是連土耳其現政府壓逼境內庫族,以及滅絕庫族文化的行為,也默不作聲,甚至認同土軍鎮壓庫族分離分子。庫族佔土耳其約兩成人口,但土國政府卻明文立法禁止公開使用庫族語言文字,試圖透過扼殺庫族語文而滅絕其文化。對於庫族聚居的土國東南部,受到政府資源長期分配不均的影響,庫族人沒有得到教育,生活有如第三世界國家,是土耳其的次次等公民。此外,土軍在庫族地區實行以庫制庫政策,要求庫人村莊組織自衛隊對付分離派游擊隊,若村民不服從,則整條村莊會被移平,因此而成為難民的庫族人估計有二百萬之多。
土耳其政府以極殘暴的手段剝奪庫爾德族的人權,布殊總統和國會不敢說半句。諷刺地,就在前天,國會領袖和布殊卻為達賴喇嘛頒發國會金獎章,以表揚他爭取西藏人人權及維護西藏文化。相比於庫族,西藏人可以自由敬拜、使用藏語,有受教育的機會和自由遷居與工作權利,政客似乎應先拿出道德勇氣關懷庫族的人權狀況。
人權巨星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昨日到美國領取由國會所頒發的金獎章,由於這是美國總統首次公開的與達賴一同亮相,而布殊更是高姿態地主持頒獎,及發言要求中國與達賴對話,因而引起了媒體的重點報道。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在新聞後加插了達賴喇嘛弟子──著名影星李察基爾的專訪。這段專訪所佔篇幅比達賴演講更長,也更有趣。
李察基爾是達賴的信徒,在訪問中他批評漢人及中國共產黨如何滅絕西藏文化及殺害藏人,又指責中國政府把六百萬漢人遷居西藏,以圖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李察基爾侃侃而談。這位荷里活天王巨星彷似是一位中國通,對中國政府及中國歷史均有深入認識和獨特見解。
不過,在訪問似乎已經結束之時,主持突然間重提李察基爾因強吻印度女星而被起訴之事,在他身後的巨型屏幕亦即時播出這張震驚世界的擁吻照片,印度政府並發出對他通緝令。李察基爾不防有此一著,顧左右而言他外,又作勢轉身要離去,頭不停在轉動。主持不放過時機,問他是否因為被印度法院通緝而以後不再去印度呢?李察基爾情急智生,氣一沉,開口又再抨擊中國人權,主持亦懂巨星也臨界爆發點,快要發脾氣了,於是訪問草草收場。
而更有趣的是,有線電視網慣例是會把節目的文字檔放在網上供公眾查閱,而有關李察基爾的訪問的文字檔,卻省去了關於印度女星的那部分。似乎是不想令大明星尷尬。甚麼是言論自由?
扮演西藏人權維護者時可以威風凜凜,被問到因性衝動非禮印度女星,卻又閃爍其詞。不過,前者是國際人權大事,後者是私德,也許不一定要有關連吧!只要這位俊朗巨星日後也多留意女權便是了。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越亂越好嗎?
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七大,國際媒體廣泛報道,因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已經關繫全球的政治與經濟。在世界各國都漸漸體會到中國穩定發展的重要性之時,反而有一些華人仍然未能脫掉已僵化的「反共」意識,對中國政府不但是一律是只彈不讚,並且陰謀論處處。從這類人士的文章或言論,不難看出他們是希望中國越亂越好,但與此同時,他們卻會以「真」愛國人士或民主人士自居。難道「愛國」或相信「民主」者,便非要中國走向末路不行嗎?
批評政府是言論自由的表現,用負面角度懷疑政府官員的施政動機,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好些反共言論屬於「八股」類,離不開所謂的權力和派系鬥爭內幕,並不是結合當前國情的具體分析。在這些評論中所反映出來的中國領導,個個都是醉心於個人權力,不理百姓死活的暴君。
反共者不能只把印象鎖定在毛澤東或文革時期,用早期共產黨的政治形態來分析現今國情。其實打從華國鋒到鄧小平起,中國領導人的換班已經能夠和平及有秩序地進行,華、江、李、朱等前領導人都參加了十七大會議,其中江澤民更被胡錦濤刻意的推崇。胡錦濤的工作報告,是一份充滿具體內容,觸及國家發展各層面的關鍵問題,特別是反貪及縮小財富差距等等。
中國在急促的發展,在全球佔據日益重要的位置。但中國正在走的不是一條康莊大道,不論是城鄉發展步調,抑或是貧富懸殊,環保抑或金融調控等,在在都要求精準和專業的判斷。中國領導人不易做,做異見人士也應與時俱進。政府是需要批評監督的,但批評得要有水平,能破就應能立。訴諸情緒或老化意識型態的漫罵,只會顯得本應是前衛的異見人士,反而被時代巨輪所抛棄。
Monday, October 15, 2007
以民為本
中共十七大開幕,總書記胡錦濤作出報告,其中相當一部分談到政制民主建設,雖然沒有很具體的項目介紹,只談原則及方向性,但從中可見現代中國領導人在面對經濟、社會民生、國防外交等重重挑戰之餘,並沒迴避政治民主化的落實,讓中國能更全方位和健康的發展。
中國經歷百年的內憂外患的動盪,過去卅年實施經濟改革開放政策,全國發生了巨變,不論是國民生活品質或是有形建設,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不過,中國就如一位體弱病人剛復原,如果不繼續細心調理及有紀律地維護,先前得來的成果將會受到衝擊。再者,中國是一個超過十三億人的國家,各省市發展情況極不一,任何政策的推動,其複雜性和困難度,都是獨特的。有評論者慣於用歐美的政制和國情來與中國相比,是試圖將橙與蘋果作比較。
胡錦濤所指出的國家發展方向,是務實和負責任的,能貫徹以人為本的治國精神。在有關民主政制建設方面,他首先肯定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大原則,也許好批評者會指這不過政治口號而已,但胡亦同時提出「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這便具體得多。抨擊中國政制不民主的人士,多認為民主要從中央政制開始,而忽略了民主的落實並不是由上而下的。
以美國為例,沒有人會否認美國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但可有留意我們的總統不是普選產生的,但民眾並不因此而感到沒有民主。因為在市議會、校區教育委員、地方法官、縣警長等等地方市縣級中的主要職位,幾乎全部都是普選產生的,亦即是說最貼身關乎民眾生活的政府職位,民眾都有直接參與的權利和機會。這種基層的民主對穩定社會及維護人權最為重要,也是中央民主政制發展的基石。
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分身有術
陳水扁回任民進黨黨主席,把去年向全台人民宣布下放權力、不干涉黨的承諾徹底粉碎。扁的善變,唯一不變的是他絕對不會堅守諾言。馬英九譏諷扁再任主席說:「總統很能幹,不擔心會分身乏術」。民進黨中何止扁分身有術,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更是高手中之高手。
未知是否因為得到宋七力真傳之故,謝長廷也甚懂運用分身術。前陣子突然閉關取消所有公開行程,說是因為什麼「悲憤成疾」。但閉關並非等於消聲匿跡,反而在媒體中造成話題,他的身影依舊每天都會在電視新聞畫面上出現。幾天前,他還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了錄影講話,雖然被政敵譏諷為台版本拉登,但同樣成為媒體不可不報的新聞。謝分身之術,已進到了化境。
謝昨日出關,先由副手蘇貞昌預告,製造萬眾期待之勢。謝玩弄政治和選舉技倆的高妙,可以用詭計多端,層出不窮來形容。對比之下,馬英九變得呆板和可預測性太高,完全不是謝的那一種層次。所以,在未來的選戰,可以預期謝還有連番好戲要上演,而馬英九卻仍是那一套慢條斯理的腔調。
以台灣目前政治之混亂程度,也許真的不能以君子之爭。在一年前,誰會想到陳水扁可黨軍政大權獨霸,更沒有人會想到受到國務機要費纏身的扁,可以絲毫未損,反而是馬英九、呂秀蓮及游鍚堃被同類官司搞得焦頭爛額。台灣的政治是不宜馬英九生存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在亂局中突圍而出能稱霸者,都是那些善用計謀的奸險之輩。以個人競選能力而論,謝長廷還是佔優。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投機正義
「正義」是相對抑或絕對概念呢?一般理解及理論上應是絕對值,邪正是黑白分明。但在現實政治,就算是最講究人權和人道的美國,「正義」也只不過是一個浮動價值。
美國國會一個委員會昨日以輕微多數通過一個議案,把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八年士耳其奧圖曼帝國屠殺一百五十萬名阿美尼亞人事件,定義為種族滅絕大屠殺。土耳其政府即時譴責此議案,而白宮及共和黨議員站在土耳其政府一邊說話,布殊總統指大屠殺定義應由歷史學家去決定,而不是國會。國務院則指議案嚴重傷害美土關係,投反對票的議員也認為土耳其是美國伊戰主要盟友,沒有理由搞針對。
向來站在世界人道保護者角色的美國政客,對於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曾大肆抨擊,近日緬甸軍政府鎮壓示威群眾也受到美的嚴詞批判,為何竟然對於涉及一百五十萬人的種族大屠殺卻採取庇護態度呢?這無非是為土耳其對布殊政府有利用價值。更不堪者,這些不願為阿美尼亞大屠殺討回公道的政客,卻可以堂堂正正地譴責中國在達爾富爾和緬甸問題上,只顧國家利益而漠視人權。
有人會認為阿族屠殺事件已是九十年前之事,真相如何也許真的說不清,國會不必去當史學家。但這又如何解釋國務院近日公開支持土耳其軍事鎮壓境內庫爾德族呢?庫爾德族人佔土耳其人口兩成,雖然有其獨立的語言,但卻被土耳其政府禁止使用,土軍也長期與庫族獨立武裝分子有衝突。美國支持在伊拉克的庫爾德族人推翻薩達姆而自治,但對於伊境以北的庫族,卻採取截然不同的立場,道理何在呢?
不錯,就是因為美國需要伊拉克境內的庫族推翻伊舊政權;與此同時,美國則需要土耳其政府合作配合伊戰。所以,不論是庫族或土國,都只不過是棋子,美國對他們是沒有任何道德承諾的。
Tuesday, October 09, 2007
忘恩負義
陳水扁去年在雙十慶典上大發脾氣,今年則大玩花式,包括公然來一次「柔性」政變,在典禮上完全去「中華民國」。雖然炮轟扁的聲音此起彼落,但都只不過是慣常的口水戰,就是沒有人願意嚴肅地追究阿扁的「叛亂」行為。
曾在國旗下宣誓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竟可以公然以行動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作為立法院院長的王金平,好應第一時間站出來推動彈劾,但他卻只會連聲的:「尊重」,在閱兵台上與扁有說有笑。
慶典場地依慣例是在總統府前,但陳水扁卻拒絕在塔樓上一如過去掛上慶祝國慶的標語。身為總統竟拒絕慶祝國慶,王金平是慶會總負責人,說「尊重總統府主人的意見。」王此話極度缺乏民主常識,總統的主人是台灣人民,總統府絕對不是陳水扁個人的,國慶應如何辦理,也不能依他個人意願。
公然「叛亂」的不單止陳水扁,連有副總統呂秀蓮,她在出席僑胞慶祝雙十的晚會上致詞時說:中華民國有兩個,舊的一個在一九四九年被中共取代了,而新的一個一九九六年三月才誕生的(台灣首度直選總統)。
扁或呂的這種否定中華民國的作為,是極度專制橫蠻的,也可以說是忘恩負義到極點。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扁呂的今天,但他們只享受和繼承民國的權力和光榮,卻否認其權力的來源。這種矛盾不通的理論,只可以用野蠻來解釋,與民主政制不能共存。扁呂能公然否定民國,故然是台灣民主的大倒退,但立法院以至各黨派及社會都沒有認真的維護民主憲制,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不敢想像台灣政治若循此方向走下去,將會亂至何種局面。但也許,所謂物極必反,兩岸最終能達成統一之果,可能將是今天民進黨所種的因。並不是說大陸武力犯台,而是台灣政府自毀長城而已。
沉睡巨人
多年來一直從事促進亞裔政治力量的吳仙標先生昨日帶出一個很不錯的信息,指出論對美國當前政治的影響力,三藩市的華裔選民可能還未充分了解他們有多大力度。
美國政府第三號人物是國會眾議院議長,現任議長是聯邦第八選區的普洛西,第八選區包括了除日落區以外的整個三藩市及部分帝利市。亞裔在第八選區選民中佔近三成,而當中最大的族群是華裔。所以,華裔選民對於普洛西的選情,其實是相當關鍵的,問題只是華裔選民是否懂得運用他們的選票影響力。
普洛西在國會操控大權,但她所推動的政策符合華裔民選的意願嗎?特別是她對中國的態度和伊戰相關處理方法。不論普洛西在國會內如何權傾一時,但本質上她的權力是來自第八區選民,如果未能得到選民的支持,她便不可能擔任議員,更不用說議長了。所以,第八區的華裔選民手上的一票可以說比別的選區選民更有力量。
國會眾議員兩年一任,普洛西明年便得再度競選。在過去幾次的選舉,普洛西都得到八成的選票,明年連任似乎已是理所當然。三藩市是民主黨的全國大本營,很難想像有共和黨人能在第八選區勝出,也正由於此,共和黨從來就不會認真派人參選。不過,民主選舉竟然產生了「自動」連任的政客,不是極度諷刺嗎。試想,當一名政客知道自己必然連任,並且是沒有任期限制,可以終身任職,這政客對選民會有多重視呢。
和平媽媽希恩因為普洛西不願意彈劾布殊已宣布明年參選與之角逐,雖然大部人認為這將不會動普洛西絲毫,但相信希恩的吸引力肯定比過去的共和黨候選人優勝。在這稍具挑戰性的選舉,華裔選民應能集中選票力量,對普洛西表達更清晰及響亮的聲音。
Sunday, October 07, 2007
煩惱絲
美國民主黨總統選舉參選人愛德華茲向來貪靚,很著重自己那一副帥哥形象。但當被揭發利用競選經費,以四百元光顧荷里活星級髮型師後,即時令帥哥聲望一落千丈。原來口口聲聲為勞苦階層奮鬥的愛德華茲,卻是如此揮霍支持者的捐款。而參加香港立法會補選的陳方安生似乎沒有吸收此教訓,周日在參加香港「撐普選」遊行時,行了約十分鐘便離隊到髮型屋理髮。陳太只顧美化好外表,卻輸掉了形象,而她在事後的回應,更形同在傷口上灑鹽。
陳太過去參加泛民主辦的遊行時都曾被指提早離隊,但由於當時她不是候選人,也不是政黨人物,脫隊事件並沒有餘波。但此次卻不同,以爭取2012普選作為參選大旗的她,在宣布參選後的首場「撐普選」遊行,卻開小差去理髮美容,完全顯露了她的心並不在爭取普選,也出賣了一眾把她推到台前的街頭戰士們。
從美容院出來的陳太,對於記者詢問為何提早離隊,她竟然沒有給一個像樣的理由,還大無司樣地說;「沒什麼原因,大家都已經行了一段時間了。」可見陳太完全是當遊行是做秀,以為擺完甫士拍完照便了事。一生為官都是在人民頭上的陳太,顯然不明白民主抗爭是何物,依舊帶著霸氣高官的作風來玩民主遊戲。
最難為那些力撐陳太的泛民大將,想出各式各樣的理由為陳太解脫,此舉非但沒法為之救,更說明了泛民對陳太是完全失控。道理也很顯淺,目前是泛民有求於陳太,又怎敢批評半聲呢。這情況很類似台灣的民進黨,為了選舉及其他政治利益,連粗暴干預司法且將要被起訴的陳水扁也能重回擔任黨主席。
陳太在曾說過「公務員要學習民主之道」,看來這句話也是對著她自己講的。經過此次理髮事件,難以令人對陳太的民主抱負再存有任何幻想。
Friday, October 05, 2007
誠信無價
所謂「誠信無價」於政客而言,是指誠信一文不值。愛達荷州聯邦參議員克萊格,因為在機場男廁內行為不檢案件曝光而在上月被宣布辭職,可是過了三星星期,卻變卦說要留任到底。不過,出爾反爾於克萊格而言已不是第一次了。
克萊格醜聞源於明尼蘇達州的機場的男廁,當地警方在廁所內「放蛇」,意欲打擊在男廁內的性交易。執行任務的警員指參議員克萊格隔著坐廁圍板,向警員發出挑逗性動作,於是警員表露身分並將之拘捕。克萊格在警局否認勾引警員,但其後在當地法庭上卻承認罪名較輕的行為不檢罪名。克萊格原以為事件就此終結,但事情曝光後,他又說當時認罪是錯誤,要求法院撤銷他的認罪紀錄。與此同時,因為受到黨內外的強大壓力,克萊格宣布辭職,並向選民致歉。如今又改口風。這三番四次的自我打倒,完全顯露了克萊格是一位沒有誠信的人,但他竟然說過去三星期他工作表現良好,有能力和有資格繼續為選民服務。
古語說官字兩個口,現代經民主選舉的政客,豈只有兩張嘴巴。就如台灣的國務機要費案,法庭昨日宣布暫時中止審訊,原因是案中主要證據都被陳水扁定為不能觸碰的國家機密,而案中主被告扁嫂又連續告假拒絕出庭。檢察官起訴吳淑珍之時,起訴文件並指明陳水扁也涉案,但因為總統特權而要等其下台後才能起訴。陳水扁當時召開了直播電視說明會,理直氣壯的說相信司法,聲言只要一審吳淑珍有罪,他便辭職云云。但原來扁早已謀算,要動用權力令審訊胎死腹中。 又是一位誠信無價的政客,但卻竟然絕地重生,還要回任民進黨黨主席。
政客的成功之道原來不在乎能力,而是臉皮有多厚,嘴巴有多滑。
Wednesday, October 03, 2007
想當年
影響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最重要議題,毫無疑問是伊拉克戰爭。民眾對於伊戰的不滿和失望之情,將藉總統選舉作為引爆點。所以,可以大膽的預測,共和黨在明年選舉根本上是沒有希望的。因為要對這場災難直接負責任的,正是共和黨陣營的政客。至於在民主黨方面,伊戰效應對初選的影響相對會較輕,因為畢竟直接發動戰爭不是他們。不過,由於伊戰是選民關注的熱點,民主黨候選人並不放過將之作為攻擊黨內對手的武器。
在全國民調中仍然大幅落後,但籌款能力卻領先的奧巴馬最近加重力度,宣傳自己從一開始便反對伊戰,抨擊對手希拉莉當年在參議院投票贊成授權總統開戰。對於奧巴馬一再強調自己的「先知先覺」,越來越感到惹人討厭。戰爭已經開打了五年了,選民要知道那一位候選人更能善後,五年前的奧巴馬曾就伊拉克發表過什麼政見,於眼前的局勢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反之,奧巴馬一味想當年如何如何,很自然會令人懷疑他只有這麼一招嗎?只會講當年勇的人,通常都是因為現今已沒有什麼可誇口的地方。況且,五年前的奧巴馬還不是國會議員,他沒有聽到布殊白宮向國會提交的資料,也沒有國會議員特殊環境的壓力,將之與希拉莉比較,是不完全公平的。
對伊拉克人和美軍而言,伊戰是殘酷的。伊戰每分鐘耗費五十萬美元,於國家財政而言,這直接導致國債飛升,危害長遠經濟發展。國會最近在調查伊戰撥款的運用情況,更發現數以百億計的撥款被胡裡胡塗地開銷,其中已引發超過廿宗刑事檢控。一場不論在人道、國家財政、行政管理和國際局勢上都是大災難的伊戰,需要一位有能力和果敢的總統善後。奧巴馬彷彿在說:「我早就講過啦!!」但請問這種態度又於現實又何益處呢?
和則兩利
韓國總統踏過分界線到訪朝鮮,並且得到金正日的盛大歡迎。看到電視上兩位領導會親切握手及一同檢閱儀仗隊的情景,心裡想到中國幾時也會有這樣的一天呢?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政治思想不同而分裂的國家,如東西德和南北越,至今早已經統一並且向著更繁榮富強的前景進發。而南北韓雖然曾經發生慘烈戰爭,並且長年處於軍事對峙狀態,但近十年來不斷見到雙方有和解的動作,甚至領導人有面對面會談的機會。未知此次會談能否帶來突破性的發展,兩個敵對的政府能和平對話,本身已是非凡的成績。中國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分裂至今,非但兩岸領導人自四九年後從未曾碰面,反而是越行越遠。這是因為中國人的民族性好山頭主義之故嗎?
中國大陸一貫是鼓吹兩岸統一,而台灣在蔣介石時代的口號是反攻大陸,李登輝將之改為「在自由、民主、均富下統一」,至陳水扁則推動台灣獨立及與中國切斷所有歷史和文化上的關連。反對兩岸統一的借口層出不窮,早前有批評中國大陸如窮途末路浪子弟弟回來分家產;當大陸經濟起飛之後,台獨人士又謂中國太強了,會吃掉台灣,因而絕不能接近。
當年蘇聯解體,東西德統一,東德人民的平均收入僅是西德同胞的三分之一,南北韓的經濟也是明顯懸殊,可見,國家統一與經濟的關係並不大,最重要還是民族感情。電影《色、戒》全球熱賣,連本地主流英文報章也選擇梁朝偉和湯唯的劇照做頭版主圖,評論幾乎一面倒放在片中的情慾場面,但此片最令筆者有感觸的是該片主角是一名漢奸。
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為國家服務
紐約時報於八月十九日刊登了一篇來自伊拉克的文章,投稿者是七名駐伊拉克美軍。文章內容講述了他們在戰場的所見所聞,內裡對戰爭的策略及處理手法作出不少批評,並認為撤軍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法。不過,雖然他們反戰,但卻同時表示為了堅守服務國家的承諾,作為軍人,他們將繼續在伊拉克服役。在文章發表之日,其中一名作者頭部中槍被送回德國美軍醫院急救。九月初再有報道,另外兩名作者在九月十日相繼陣亡。他們分別是廿八,剛拿到入籍證書莫華,及遺下剛出生女兒的廿六歲父親基利。
前日,布殊總統的女兒珍納接受電視專訪推介她的新書,主持人問到不少人公開地說總統的女兒也應該參軍到伊拉克。珍納回答說,服務國家是可以有許多途徑的,而她則認為從事教育工作更適合她。
第一千金講得一點都沒有錯,為國家服務確是可以有不同的途徑,不見得必定要總統千金上戰場才算得上是公道。莫華是中美洲移民,已經在伊拉克兩度服役,而基利則已經三度出征伊拉克及阿富汗。從他們聯合其餘五名美軍所寫的文章,他們很清楚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但卻沒有影響他們完成軍人的職責,也可以說是他們選擇留在戰場的。
若從純個人的層面,以何種方式服務國家的確是個人的選擇,似乎沒理由強逼,也沒理由去埋怨。但從國家層面,如何合理運用愛國人民的生命資源,政府領導層應負全職。有志青年願意用生命來為國家服務,並不等於國家便不必對他們的生命負責任。每天都有美軍在伊拉克喪命,他們的犧牲是為了國家利益,抑或只是為了政客的面子和愚蠢而作出終極的奉獻呢?
伊朗總統內賈德終於結束聯合國及紐約之行。此行大概可用小旋風來形容。對這股旋風之褒貶,要看你是站在地球那一端發言。在伊朗和其盟國的角度,內賈德已成功挑戰美國的權威,備受讚譽;但在美國國內,幾乎是一面倒喝倒采。基本上是將內賈德當作為繼薩達姆之後的中東邪惡政權代言人,也是美國的頭號敵人。於是,政界和媒體的評論充滿了鄙視、嘲諷、排斥和控訴。
內賈德曾要求到世貿遺址悼念但遭拒絕;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則被校長辱罵為殘酷的獨裁者。他在美國的一舉一動被人用顯微鏡來分析,批評者對每一處可以嘲笑和抨擊的地方全不放過。美國參議院甚至就在內賈德仍身處紐約之際,通過將伊朗國家軍隊定性為「外國恐怖分子組織」。
美國聯邦參議員John Thune說「容許內賈德在美國做宣傳,掩飾了他對世界所構成的危險。」聯邦眾議員Stephanie Sandlin認為伊朗總統在美國所發表的言論,正好說明美國為何須要如此關注伊朗的狀況。她支持立法禁止投資伊朗。而另一名參議員Tim Johnson則相信內賈德的言論足以證明他是與世界脫節的。不單是政客的反伊言論,在大眾傳媒界,也起哄式地和應一股反伊朗情緒。此情此景似曾相識,令人憂慮地想起五年前在白宮領導下,全美冒起一股反薩達姆情緒。嚮往和平的美國人,為何這般容易便會仇視另一個國家的元首呢?
美國人普遍都十分之善良,且富正義感,但國際事務常識嚴重貧乏。對於人權和公義,簡單地相信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黑白標準,而這正就是他們所熟識的美國價值觀。九一一後,當布殊總統將伊朗與伊拉克和朝鮮並列為邪惡軸心國時,由於有一九七九挾持美使館人質的前科,再加上九一一恐怖襲擊的陰影,美國人很容易便認同伊朗的邪惡標籤。所以,當白宮以民主政制倡導者的身分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批判伊朗,並且以保護區域和世界和平為理據,計劃出兵襲擊伊朗的時候,在美國國內沒有遇到很強烈的挑戰。
不過,內賈德與薩達姆真的沒有兩樣,甚至更可怕嗎?哥大校長稱內賈德為殘酷獨裁者與事實極不相符。雖然政治制度與美國不一樣,但擁有工程博士學位的內賈德的確由伊朗人民一人一票選出來,而且有任期限制。內賈德之前的幾任總統,都按伊朗憲法經選舉輪替,並沒有獨裁的情況出現。再者,內賈德在伊朗政府的權力架構只處於第二位,甚至不具備三軍統帥的資格,在他之上還有至尊領袖,擁有軍政實權。在中東長期進行採訪的《紐約客》記者George Packer最近從中東回來,他形容伊朗是最具民主實質的中東國家,不明白為何會成為美國的頭號敵國。
伊朗其實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現代伊朗也是一個學術與藝術氣氛濃厚,並且較現代化的中東國家,絕對不能以封閉落後來形容。伊朗電影更是個重要的電影類別,以一種「具故事性的半紀錄片」片種見知於當代國際電影界,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有大師級風範的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 ),他的「伊朗人三部曲」是藝術電影愛好者沒有看過也知道的名片。此外,伊朗拍得比較大眾化的「小孩子」片種,也曾經成為亞洲區內的熱門電影。
在加入譴責和圍堵伊朗政府之前,必須檢視美國與伊朗交往以至交惡的歷史。美國人難以忘卻的是一九七九年伊朗發生回教革命,伊朗學生在教長高米尼的默許下攻佔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除此樁直接衝突,美國亦指控伊朗支援地區恐怖分子,特別是在黎巴嫩的真主黨。以上是舊恨,至於新仇則是指責伊朗軍事支援伊拉克武裝分子向美軍發動攻擊;乃至發展核子武器危害世界和平。
如此數算下來,伊朗的罪名真的不少。但可不要忘記伊朗在二戰後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理,是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政變推翻的,那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一手將獨裁的巴列維送上皇位,血腥統治伊朗數十年。如今巴列維被逐,伊朗恢復中東式的民主選舉,美國總統卻於此時反過來指責伊朗沒有民主,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道理上說不過去。至於伊朗的核能計劃,是經由福特總統批准協助巴列維皇朝發展的,而當年巴列維亦公開誇耀不久將會擁有核子武器。可見,是否發展核武並不重要,美國針對伊朗核計劃的背後有另一番邏輯,一切因「人」而異。
目前布殊政府對伊朗的種種挑釁,明顯不是為了宏揚民主,而是要壓制伊朗在後薩達姆時期不斷增加的影響力。白宮極不願意看到伊朗因伊拉克的亂局得益,但解鈴還需繫鈴人,美國若不先安定伊拉克的局勢,伊朗自然相對坐大。圖以武力進侵來壓抑伊朗,只會令中東火上加油,形勢進一步失控。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原來是有基
被美國政府列作不受歡迎人物的伊朗總統內賈德在哥倫比亞大學和聯合國的兩場演說,被美國媒體連日炮轟,其中一段被媒體大肆報道的內容,是內賈德在哥大說伊朗沒有「同性戀」。總統此語即場引起哄堂大笑,而記者們更是爭相的加入嘲笑行列。一天報道不夠,翌日還不斷有追蹤報道,找來伊朗籍的同性戀者現身說法,又批評伊朗起訴及甚至處決同性戀者。
伊朗總統是否鬧了一場笑話呢?經過傳媒的渲染,加上長期對伊朗的負面報道,令美國公眾普遍都認為內賈德是一個鴕鳥式的愚蠢的獨裁者。內賈德在被恥笑後,澄清自己當時是說伊朗沒有如美國一樣的同性戀,是現場翻譯沒有準確表達他的意思。可惜,這句澄清也被媒體嘲笑為欲蓋彌彰。這種快捷而便利的判斷,很可能是反證了美國人的無知與自以為是。
明尼蘇達州大學的人類學系系主任貝文昨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伊朗這古老文化國家對同性行為的態度與美國確是不一樣,內賈德說伊朗沒有如美國的同性戀(Gay)是沒有錯的。伊朗文化中有同性戀行為,但卻沒有如西方的同性戀階級,直至最近才在伊朗的上流社會出現如美國的同性戀文化。貝文又指出,西方指責伊朗起訴甚至處決同性戀也不完全正確。經常被傳媒引用的處決兩名男青年同性戀的事故,實情是兩人被控強姦了一名未成年少年,受害人的父親也有到刑場。
人類學是冷門學科,貝文教授精通伊朗文化,明白伊朗和美國性文化的差異。但一般人又如何呢?是否所有人都要上人類學課程才會理解內賈德「沒有美式同性戀」的含意呢?這又大且不必,只要我們不急於找對方的小辮子,不要心存太多的偏見,頭腦便會變得通明,誤解也會自然會減少。
膚色政治
路易斯安那州十七歲黑人學生因毆打一名白人同學而控訴的案件,再一次揭示了美國社會內的種族矛盾猶如睡火山,表面平靜,卻又有隨時爆發的可能。檢控官將黑人青年當作為成年人檢控,以求加重刑罰。在當地以至全國非裔社區的強烈抗議之後,檢控官昨日終於同意放棄堅持,按上訴庭的裁決,將被告轉到少年法庭受審。這可以暫時平息非裔社區的怒火,但並不見得解決了問題。
成為全國新聞的這種高中生打鬥,並不是一般的學生衝突,而是當地有著長久歷史的種族不和的爆發點。種族問題在美國社會只是潛藏在大眾視線之下,並沒有消失。霍氏電視台的名嘴奧華利最近的一番言論被抨為種族主義,奧則堅稱自己只是客觀的說出事實,而且該段說話其實是在讚美的。奧華利說在紐約一家非裔經營,並且以非裔顧客為主的餐館用餐,發覺該處的環境與其他白人餐館沒有分別。此話引起一些人士批評,認為奧華利為甚麼會以為黑人和白人的餐館會本應是有分別的。奧本人和替他辯護的人則指批評者過度敏感了。是敏感抑或是根深柢固的歧視,分歧大概是來自不同的種族背景和生活經歷。
類似的種族分歧有時也滲入至宗教層面。以前述路州的學生打架案件為例。日前非裔社區發起萬人到法院前示威,遊行和平進行,領隊是全國著名的兩位非裔民權牧師。白人檢察官事後說遊行和平結束,是上帝直接干預的結果。此話引起非裔牧師的很大反感,指檢察官無恥,試圖把神也分成為白人與黑人的神。
雖然此案正在鬧得沸沸揚揚,但四名跑在領先位置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卻沒有出席一個在非裔大學舉行的候選人辯論會。應邀出席的其餘候選人指共和令他們也蒙羞。不過,他們罵得這麼兇,很可能只不過因為他們是落後者,於遙遙領先的候選人來說,非裔選票便沒有那麼重要了。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07
瀟灑走一回
剛過的周末下午約四時許,筆者在灣區一處小商場的一家意大利餐廳,少有悠閒地獨個兒享受一個晚午膳。耳機內傳來是格林斯潘自傳的朗讀版,眼對著巨型玻璃窗觀看街外稀疏的行人。格老經歷了美國戰後至今的種種動盪,並主宰美國以至全球經濟近廿年之久,他雖退下前線,但他所走過之處,無不留下深深的烙印。至今,人們還是十分渴望聽到他對時局的分析。正在細味意大利麵條和格老的生平之際,窗外忽然現出一張熟悉的面孔,她就是三藩市的前估值官鄧式美。
可以用滿臉春風來形容的鄧式美與親人同遊,筆者把握這機會向久違了的朋友問好,急忙走到店外與她短暫傾談,原來她又將離開本市。看來,她的身份已由本市市民,變為灣區過客。當年誰會想到,風雨不改挨家逐戶拜票,於三藩市政壇由社區大學校董、進而攀任市參事,乃至最後高票當選估值官的鄧式美,會在眾人議論她會否成為三藩市首位華裔市長之際,卻戛然急流勇退突然辭職。她在眾人意料之外徹徹底底地放棄了十多年從政生涯所建立的事業,回歸純私人生活的空間。不管箇中理由是什麼,能如此「瀟灑走一回」確真的不容易。
在鄧式美辭職後才當選,只做了幾個月市參事的趙悅明,四個月來官非不斷,正面對市和聯邦政府的刑事檢控。紐森市長上周五曾與趙單獨面晤,試圖說服趙自動辭職專心應付訴訟,但被趙拒絕。紐森昨日宣布動用市憲章權力,依兩官司起訴為據,指控趙行為不當,暫停他的職務,並呈市參事會最終撤除他的市參事資格。
月來堅強面對困境的趙悅明被限令即時搬清辦公室,看到市府職工抹除趙辦公室大門上的名字時,令人唏噓萬分。
人生路不易走,而最難者是知所進退!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半斤八兩
中國俗語有云:「半斤八兩」,意思即是彼此彼此。伊朗總統內賈德昨日到美國著名學府哥倫比亞大學開講,這本是兩個充滿矛盾和誤解的國家,一次很好直接交流的機會,但卻因為主客雙方的情緒化敵意,交流變成為交惡。
內賈德過去多次到紐約參加聯合國會議,都被美國限制活動範圍只限於聯合國。今次能走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客觀上是一突破,也是美國對伊朗有稍微放寬的跡象。內賈德也接受了西方媒體的專訪,就好些當前的敏感議題發表了可能不為西方接受,但尚算溫和的言論。可是一股仇伊朗的氣氛在政界和民間不斷升溫,哥大校長因邀請了伊總統演講而飽受抨擊。可能由於需要減壓,校長昨日在介紹內賈德之時說了重話,當面指責他是殘酷的獨裁者,又譏諷他否定猶太人被屠殺的歷史。這種當面抨擊自家請回來的嘉賓的情況極不尋常,看來校長是相當擔心自己的愛國忠誠一同受到質疑。
以伊朗發展核技術和支援伊拉克武裝分子等理由,白宮年來不斷提升對伊朗的制裁,甚至傳出駐伊美軍有意東進或支持以列色用兵伊朗的計劃。而伊朗的總統內賈德也經常出現在美國傳媒,但每一次都是對美國惡言相向。美伊到了今天兵戎相見的臨界點,這段「世仇」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我們為甚麼要敵視這個遠在中東的文明古國呢?
曾幾何時,其實也不過是卅年前,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堅定盟友。一場回教革命,伊朗人民推翻了親美獨裁者巴列維國王。由於美國庇護流亡的國王而導致伊朗學掀起沒法阻擋的反美浪潮,而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亦於此時被學生佔領。此後的卅年,伊朗便成為美國的宿敵。也可以說,美伊交惡是源自伊朗的民主化,所以,校長劈頭批評內賈德是「殘酷的獨裁者」是與基本事實不符的。內賈德絕對是一位民選總統,而且他的權力其實在國內也只屬於第二把交椅,在他之上還有至高無上的教長。
內賈德因為偏激的民族和宗教思想,講了些西方極不能接受的言論,而本應是理性與開放的美國,卻又以同一樣的智慧水平回應。當我們嘲笑內賈德的同時,哥大的演說在中東衛星電視直播,伊朗人民又會如何評論呢?
Sunday, September 23, 2007
敵友難辨
白宮被伊拉克戰事搞得焦頭爛額,僅餘一點可誇耀的「解放」了伊拉克,為伊拉克受壓逼的人民建立了民主政制。但只要細心讀讀新聞,便會明白天意弄人,真的一點不差。
伊拉克的人口以回教宗徒佔97%,而其回教徒當中,什葉派佔超過六成,幾乎是遜尼派的兩倍。在政治上,薩達姆時代或是殖民皇朝時期,遜尼派都佔主導優勢。布殊政府攻佔伊拉克的其中一個表面理由,是要解放受壓逼的什葉派人民,依民主原則,建立一個由人口佔多數的什葉派為主導的新政府。
可是,這套鋤強扶弱的政策並未受到讚賞。什葉派的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昨日在紐約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指責美國侵犯了伊拉克的主權。馬利基就兩件最近發生的事情提出抗議,其一是受雇於美國私人公司的武裝護衛人員襲擊伊拉克平民,另一事是美國拘捕了應伊拉克政府邀請到訪的伊朗人員。
馬利基政府是美國「解放」戰爭的產品,但現在竟然抗議美國干預內政,還要替美國在中東的宿敵伊朗講話,白宮能吞得下這口氣嗎?這還不夠,在推翻薩達姆之時,美國視伊境內的遜尼派為薩達姆的共犯,白宮連根拔似地把舊政府內的遜尼派全列作罪犯,並且抵制遜尼派在新政府內擔任重要角色。可是,由於失勢的遜尼派受到什葉派的報復,引發了兩派的暴力衝突不斷,也直接影響到伊拉克新政府的穩定,也造成美軍今日進退兩難的局面。
原本被美軍剝奪權力的遜尼派,今日不單成為美軍要保護的主要族群,還成為白宮在泥沼中的救星。布殊總統年初增兵三萬餘人到伊拉克,兩周前駐伊主帥到國會報捷,指總統的增兵計劃奏效,令到伊拉克的暴力事件明顯減少。將軍特別舉出安巴省的和平局面作為招牌例子,並指當地人民和政府自發團結反抗基地組織,並與美軍有良好的合作,還希望美軍繼續留駐。安巴省有這樣親美的言論,為白宮在國會爭回不少面子和信心。諷刺之處是安巴省屬於遜尼派的省分。
這種敵友大換位置的情況,應如何解釋呢?是美軍感化了敵人?抑或白宮本來就錯估形勢呢?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綁架民主
陳水扁領導的915入聯大遊行令到台獨議題再一次成為國際傳媒的焦點,台獨分裂中國並且危害海峽安全,道理是明顯不過的。至於,陳水扁在滿任前不惜一切力量推動台灣獨立活動,卻只是政客綁架民主的一個新鮮且典型例子。
「民主」政制中的民主二字,由於被過度濫用,許多時人們都會不加思考地認為民主是至高無上的完美政治體制,但對民主的內涵卻不會仔細的分析。一個似乎是人人皆懂的名詞,在現實操作中,很多時只變成為政客弄權的工具。
就以陳水扁搞入聯公投為例。陳水扁作為一民選的最高首長,人民賦予他的職權和期望是依法良好管治政府事務,總統是一位行政首長,處理政務是最主要也是唯一的功能。意識形態領袖是不必經過選舉的,任何有號召力的演說家都可以成為政治思想領袖,而她∕他本身不必擔負任何的公職。僅得兩成民意支持,更換行政院長如換衣服般,又有弊案待審的陳水扁,在公職方面表現不合格,更可能犯下瀆職罪。但扁十分之聰明,懂得綁架民主公投制度,令公眾半推半就間不去追究他在公務上的失職,還轉而要向他歡呼。當然, 915上街遊行的十萬人並不見得全部對扁都是死心塌地的,但入聯與扁綑綁在一起,便不由自主地成為了扁舞台的布景。
在推動入聯公投上,扁一再把人民意願掛在嘴邊,自封為人民英雄,國際民主鬥士。但在公投運動的幕後,扁所做的更多是為自己及家人的利益盤算。當扁把國務機要費案的重要證據列作絕密,試圖以行政手段阻止對其家族弊案的審訊之時,何曾將民主法治放在眼內。在 915遊行當天,除了聲稱有病拒絕出庭受審的夫人外,扁家全部動員參加遊行,包括己被判刑,而扁曾向全民聲稱沒有管教好的女婿;以及生活奢華的而沒有正職的兒媳兩人。唐人小說有借屍還魂之說,扁卻故意帶領這「問題家族」高調參加遊行,是要借民眾對入聯的熱情,清洗他們家人的惡劣名聲,要萬人向他們一家人歡呼,彷彿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扁入聯公投一招在國際媒體中也頗為湊效,使他成為替台灣民眾爭取國際尊嚴的英雄。外國通訊社大多分不清入聯名義不同背後的政治角力,更分不清台中和高雄兩場遊行在義理上有何不同,馬英九的返聯遊行被湮沒在標榜陳水扁的報道中。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民權與民生
民權與民生到底誰更重要?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一切得視乎環境因素。所以,當活在物質生活基本豐富的美國,為貧困和落後地區國家爭取民權,可能會出現極大的認知差距。
阿富汗是位於中東的一個貧窮小國,過去曾因為被前蘇聯入侵而成為國際熱點,但當蘇聯撤退後,阿富汗又重新返回冷落的暗角。直至九一一發生,阿富汗因為塔利班政權與拉登的親密關係而逐漸廣為美國人所熟識。當年布殊總統出兵阿富汗受到全民的支持,除了捉拿拉登報仇外,國人也對阿富汗的神學士極權統治感到不滿,相信美軍可以解救受壓逼的阿富汗人,特別是婦女。
阿富汗婦女被神學士強逼在外出時要穿著完全遮蔽面部的頭巾,經由西方媒體報道,這種頭巾便成為了虐待婦女的象徵標誌。美軍在阿富汗推翻神學士政權後,一般人都會以為這種侮辱性的頭巾會從此在阿富汗消失,事實卻不然。一名國際婦女救援組織的主管Salbi說,這頭巾並不是當地婦女最關注的事情,有些甚至樂於繼續用頭巾,因為可以讓她們出門更方便,有些時候也會更安全。
那麼,她們關心些什麼事情呢?原來她們更擔憂子女沒法上學、沒有工作、家庭入不敷出,一串串都是民生項目。如何能溫飽?如何保障下一代的成長?甚至如何能生存下去?都是阿富汗婦女天天要面對的挑戰。並不是婦女地位和權益不重要,只是連生存都沒有保障之時,民生比民權是會有先後緩急之別的。
美國人有著善良的本質,對個人尊嚴和權益有高度的敏感。對於其他國家人民生活於不同於美國的民權標準,向來都表示極大的同情。可是,這種只以自我生活經驗為背景的關懷,很容易會「好心做壞事」。
台灣不等於民國
到底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應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卻令到馬英九要費盡唇舌地解釋,民進黨又竟振振有詞地大造文章,而最奇怪者據說連深藍也不滿意馬英九的說法。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真的這麼難說明嗎!
「中華民國」是國號,歷史不必詳述,相信讀者也很清楚。「中華民國」是由民間革命力量推翻滿清帝國後所建立的國家,其管治範圍是舊滿清的所有版圖,包括因不平等條約而損失的土地,因為「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即宣布不承認前朝的所有不平等條約。而「台灣」則是地名,原屬滿清領土,也因而法理上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中華民國於抗日戰爭後發生內戰,當時的兩個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展開了爭奪土地管治權的戰爭,當原國民黨政府戰敗退至台灣島後,控制大陸地區的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布另外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雖然僅能在台灣及附近島嶼有效施政,但其國號一直沒有改變過。
地名與國號的定義分別也是極為顯淺的,一點都不複雜或含混。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正如上海有上海政府,但上海不會是一個國家。上海政府是指管治上海地區的市(地方)政府,這並不抵觸國家定義。若有人認為中華民國不存在,要改稱台灣,則先要把國號改為台灣,如沒有這一步,則不能批評使用中華民國,更不能以台灣取代成為國號。兩岸的內戰嚴格上還未結束,管治權和國號之稱應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
所以,陳水扁及台獨人士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極其思想混亂的表現。扁是中華民國總統,要以台灣作為國號加入聯合國,即扁是帶頭推翻中華民國,犯了叛亂重罪,按中華民國憲法應即時被拘捕受審的。如果扁說以台灣名義入聯是沒有更改國號,則是地區名義加入一個只有主權國家才能成為會員的國際組織,完全不符合聯合國會員資格要求的。這與七尺男子漢硬要參加環球小姐選美有何兩樣。
名義是帶領民眾爭取進入聯合國,但卻連入會資格也不正視,可見扁是全無誠意爭取入聯,其用意只在煽動民情,將自己抬舉成為人民英雄。倘真的有心入聯,扁第一步應是宣告台灣國成立,終止使用中華民國,然後再以台灣國名義入聯。陳水扁真的有此膽量嗎?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殖民民主
從泛民主派政黨人士推舉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參選立法會補選,可以窺視香港民主政治發展的現狀,進而再三思考「民主」二字所代表的實質概念。
百年英國的殖民地統治,香港從來沒有民主。直至出現主權回歸問題,港英政府推出代議政制和局部開放立法局選舉,香港開始出現一批透過選舉參政的政客。今天香港的民主派人士,相當一部分是從該年代開始進身政界。也由於港人初期對回歸的疑慮,以民主為號的政客多得到支持。但經超過廿年的發展,泛民主派在今時今日,還要擁護一位終身未嘗參與過民主運動的職業官僚為「共主」,不論從那一角度分析都是失敗非常。
由區議員、立法局功能組別,以至立法會直選,泛民累積了選戰經驗、基本票源及港內外的主流輿論支持,論組織和源資都應該相當成熟。那為何在這次補選要勸退黨內人士,轉而拉攏外援呢?是民主派沒有可穩勝的人選嗎?若然,則說明民主派後繼無人,人才凋零。若不然,這又到底是甚麼樣的一種交易呢?
不惜壓抑內部有志參選同志,出賣民主參政原則,也要讓路給前高官,無非是因為民主派認為陳太有勝算,而借陳可以拉抬泛民日漸低迷的聲勢。那麼,陳太對選民的吸引力又何在呢?陳太在離任以前,從來沒有為香港的民主政制發展說過半句話,近年才突然民主及現身遊行,但似乎人氣不弱。她的人氣當然不是來自她個人於民主事業上的往績,而是來自她過去在港英政府的地位和知名度。
所以,說穿了,泛民是要借陳太勾起選民對港英政府的懷念,激起對現政府的不滿。反政府是民主派的生命,民主派又怎會放過刺激選民不滿現狀的機會。就好像當年列根與卡特對決,列根的名句是:「你們比四年前過得更好嗎?」結果列根贏了。泛民也期望陳太讓選民感到今非昔比,可是,民主派帶領選民回到沒有民主的年代,這不是極度失敗之舉嗎!!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加減法
布殊總統將公布伊拉克撤軍計劃,說是因應駐伊美軍統帥的樂觀戰況報告而採取的新部署。來自兩黨及民間的撤軍壓力日漸加大,白宮宣布裁減駐伊美軍人數,似乎是某程度上滿足了反戰者的要求,相信會令公眾對伊戰有較正面的印象。不過,白宮的這招加減法,只能收到極短暫的功效。
最新民調顯示有七成美國人不滿意布殊總統處理伊戰的表現,相信沒有人比布殊本人更明白伊拉克戰爭出了甚麼問題,但看來白宮對於伊拉克的亂狀卻一籌莫展。目前,白宮的基本策略是「等待」,等待奇蹟的出現。於國內是等待國人的反戰聲音能漸漸不靜下來;另方面也等待伊拉克政府提高管治能力,讓美軍可以有顏面地返國。
總統計劃接受駐伊元帥的建議,因為伊拉克情況已經得到改善,在明年夏季前削減駐伊美軍人數三萬餘人。局勢穩定了,三萬美軍又可回國,前景似乎相當光明。但明眼人都知道,明年返回來的美軍,是今年一月起被派往增援的部隊。撤軍後的伊拉克仍有十三萬美軍,這與去年沒多,也沒有少。一加一減之後,只不過是原地踏步。這加加減減遊戲一來一回便花了一年半的光景,以平均每月六十名美軍陣亡計算,一年半便要犧牲近一千一百名士兵了。
將軍向國會的報告強調增兵計劃成功,但卻沒有回應那原來的十多萬美軍何時能夠回國。當有議員問到美軍在伊拉克作戰能令到美國更安全嗎?誠實的將軍回答說:我不知道。
布殊總統有勇氣發動戰爭,卻沒有膽量承認失敗。不承認失敗,自然沒法用清醒的頭腦分析補救方案。明年夏季過後,總統大選便進入白熱化競逐時期,布殊更不會再有任何大動作。所以,合理地推算,二零零九年以前,不必期待白宮的伊拉克政策會有根本性的轉變。
借力中國
中國國民黨發言人蘇俊賓昨日在「香江論壇」上發言指出,中國是民進黨的最大助手。蘇說確是眼前事實,而且不光是民進黨,遠的還有美國的總統候選人,稍近中國的有香港的民主派,最新鮮的有剛宣布參選立法會補選的陳安方生。
所謂中國是他們的幫手,並非出於中國自願,而是因為「反中」可以為他們增值。所以,不必中國真的對他們有什麼行動,這些政客也會自動獻身,不是無故前來挑釁,便是扮演受逼害者。這種借中國炒起政治資本的做法,雖然不是甚麼光明正大的手段,但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以陳方安生為例,她向記者說中央「唔需要咁驚我」,又說:「中央唔想我參選」。刻意在公眾前將自己塑造成為反中央英雄,及自我膨脹成為連中國政府都懼怕的人物,無非是要增加參選的政治資本。因為論政資源本,陳太其實是十分之薄弱及經不起考驗的。
不錯,陳太曾經是港英政府首位華人布政司,有數十年的政府工作經驗,但是次披掛著民主派大旗參選,民主履歷如一張白紙的她,必須要採取急進手法增值。因為,以陳太的背景而成為民主派的主將,確是十分諷刺的。首先,她是英國政府最信任的公務員,整個事業生涯都是當官,替港英政府發言的,與民主派那些街頭戰士風馬牛不相及。還有,香港回歸,陳太是率領全體公務員於回歸清晨向中央政府宣誓效忠的第一人。
不論是回歸前或是回歸後,均未提過隻字民主的陳太,最大的政治資本不是民主理念,而是她的殖民地色彩。她象徵著舊港英時代,吸引著一批在心理上拒絕回歸的港人。不過,如果當年中央支持陳太做特首,不讓她屈居於被她視為無能的董建華,相信以她長期作為忠心公僕的特質,必然也會成為民主派的強勁對手。
Sunday, September 09, 2007
直接民主
施明德號召的紅衫軍日前重回凱道,去年倒扁不成,施明德重整士氣,把明年大選作為紅衫軍的下一個戰略目標。雖然有評論認為紅衫軍精神仍在,對大選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但事實上,不論是施明德或是紅衫軍,最有能量創造台灣民主新里程碑的機會已經過去了。
去年九月,四十萬名紅衫軍圍城高喊阿扁下台。施明德事後承認,曾有衝動想過要帶領群眾衝向總統府或玉山官邸,但最終因為堅持和平民主抗爭方式,不搞革命,所以沒有任何激烈行動。也因為施明德這「維護民主」的決定,直接導致紅衫軍走上了潰散之路。
施明德去年此決定是錯誤的,他所維護的不是民主,只是給予扁機會繼續綁架民主。總統府發言人昨日就紅衫軍重回凱道評論說:「希望這些人表達個人意見的同時,......共同維護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其中「民主成果」四字更是可圈可點。扁夫婦經司法單位調查認定涉及貪污,扁得到現行民主體制賦予的特權暫不被起訴,而其妻則稱病請假拒絕出庭,試圖癱瘓審訊。與此同時,扁又使用手段在體制內把貪污案內的重要證據列作國家絕對機密,直接干預司法。這只是粗述其概要,已可見正在享受「民主成果」的是扁及其家人。
很贊同台灣社會運動家鄭村棋的直接民主說法。民主是人民自主的意思,絕不是一套制度的名稱。當執政者作出種種自利和反民意之事時,人民應當按現行政治制度中的制衡機制規管及懲罰執政者。但如果現行制度內不存在制衡機制,或當權者以手段影響衡制機制的運作,繼續維持現制只不過等於擁護一個反民主的政治集團。紅衫軍去年應該做的是發動直接民主力量,逼劫持民意的腐敗政客還政於民。
可是,時機過去了,貪腐者悠遊地安排安享「民主成果」的部署,誰也沒法保證日後不會再出現同樣可以呼風喚雨的腐敗政客。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入聯公投
台灣民進黨及國民黨推出各自不同版本的「入聯公投」,中國大陸嚴陣以待,除了國家主席胡錦濤高調重申不容台獨外,更爭取得布殊總統開腔支持,可以說是炮火全開的應付這次「入聯公投」運動。不過,這樣認真的回應,很可能正是民進黨所期待的。
不論是陳水扁、謝長廷或是馬英九的「入聯公投」,用意都不是真的要入聯。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公投對他們有著不同的政治利益。陳水扁即將離任,他最怕的是馬英九當選,然後把他的貪瀆案嚴肅辦理。所以,在明年大選之前,扁唯一關心的是如何輔助民進黨候選人勝選,入聯公投可以鞏固深綠及穩住淺綠,也為將來自己全身而退加添一份保障。於謝長廷而言,台獨公投完全配合他的競選主調,同樣發揮吸票和固票的作用。
至於馬英九,他採取了全新的競選思維,不再與民進黨對著幹。過去有說是「凡是敵人贊成的我便反對」,而馬英九現在的策略是「凡敵人有的,我也有」。人說王金平是藍皮綠骨,馬英九卻下定決心要披上綠皮,推動入聯公投正是馬英九用以抵銷民進黨攻擊的新招數。
所以,不論是扁謝或馬,「入聯公投」都只不過是打選戰的工具。況且,這公投提案在台灣的民間反應也很不一,以目前紛亂的政治局勢,公投要搞得有聲有色,必須要外力的幫助。不論是美國或是中國,只要對公投發表任何見解,都會被大肆渲染。
兩岸的統合,是大方向及大形勢的使然,推動兩岸經濟和民間交流,則此大勢便不會改變。對於暫短和具特殊政治目的的宣傳台獨手段,忽視比重視可能更是有效的應因方法。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徐逃後計
數近年來對全國政治最有影響力的華人,要數二度棄保潛逃的商人徐諾曼了。當然,並不是什麼正面的影響,不過,也不必擔心徐的逃亡會對在美華人參與主流政治會有任何實質的影響。因為,論票數,華人只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當中選民比例更低,不會對任何全國或州一級的選舉有決定性的影響力。至於政治捐獻,只要有肯捐款的華人,便必定會找到願意接受的政客。所以,對於徐的落跑,不必過度嚴肅的分析什麼政治效應,反而是看看網民如何評論,當中不乏可笑可思之句。
在本地《紀事報》的網站上有如下評論:
* 兩百萬元與坐牢相比,對於徐這類人來說當然不必想那麼多。他可能已經在香港恥笑我們頭腦簡單的司法制度,怎會不認為他有潛逃的危險。希望他在離開本市前有時間先到趙悅明家快快洗個澡吧。
* 打電話給希拉莉,告訴他徐諾曼正在為她們夫婦準備點心。
* 捐了這麼多錢給高層政客,竟沒有想到要求特赦。就如福特大赦了尼克遜,克林頓在離任前也特赦了一批人。徐應感到羞愧,竟然沒有捐錢給布殊,離他下台只有一年多罷了。
* 要坐牢的是那讓徐保釋的法官。
* 如果徐是聰明人,應去找本拉登,六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找不到他。
* 數天以前,那群用種族歧視為理由替希拉莉辯護的左派份子去了哪裡?
除了以上這些帶諷刺的評論外,相當一部份留言者都認為徐的政治捐款是與中國政府有關。這當然是沒有證據的聯想,但卻反映了主流社會的一種印象,在美的華裔始終是外國人。若要問徐諾曼事件給我們甚麼教訓,我想最重要的正是此。華裔應向美籍猶太人學習,他們人口比例僅百分之二,相對華裔高但絕對數值也不大,但他們卻能左右了美國政治。所以,除了捐款和不斷製造聲音外,找到著力點,讓主流政客明白華裔在支票和選票以外的價值,是很應該思考的方向。
別太神
九歲的沈詩鈞被稱為香港神童,日前正式入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年輕的大學生。香港的傳媒爭相採訪這位神童,而神童及其父親也與媒體極為配合。沈詩鈞的傳奇不單在香港無人不曉,連外國通訊社也跟進報道,昨日英文版雅虎的首頁也刊出了沈神童的首天上大學的新聞。以小學生之年而能升讀大學,確是令人嘖嘖稱奇,但若細心感受新聞的背後,卻會領略到另一番滋味。
沈詩鈞被錄取上大學後即成為焦點新聞人物,他在上了第一課後召開記者會,讀出由父親準備好的開學感言,並指課堂內容太淺,而當記者追問詳情時,神童卻諷刺地指講也沒用,因為記者根本就不會懂。別以為九歲小朋友面對大群記者的追訪會害羞,情況剛相反,神童在鏡頭前真的是神氣十足,在開學禮上也不忙起身向記者揮手。至於小小年紀的他與同學相處又如何呢?沈詩鈞說同學沒有理睬他,而記者訪問的浸大學生則說神童對他視而不見。
有異乎常人的數學頭腦,確可稱是神童,但社會除了關注他的學術天分外,也更應關心這類極端尖子的正常成長。智商是沒有年齡之限的,於是年幼而智商高者被稱為神童,但「童」卻受制於年齡。個人的成長不是只有學能,人格成長和社交能力的培養,卻是與自身以外的大環境的互動。把九歲小朋友抬舉為明星,爸爸樂了、神童也很自得其樂,看報道的市民百姓將之作為飯後談資,也樂了。但這就是神童生活的全部嗎?沈神童所需要的除了奉承外,可能還需要兒童心理學家的關顧,好讓他學會及適應在數學以外的成人世界如何自處。
Monday, September 03, 2007
錦與景
中國中央電視台為香港回歸十周年特別拍攝了一齣共八集的紀錄片,片名為《香港十年》,選材和拍攝均相當具水準。該片最近在本地的中文電視台播放,其中一輯是介紹一位變賣家中古董,捐資幫助中國大陸興建醫院的香港中文大學退休教授。聽了旁白及看到畫面後,令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鏡頭下的退休教授似曾相識,十分之面熟,旁白員報讀的名字是梁沛景教授。筆者在中大唸書時選修了一門古典戲曲課,授課老師是梁沛錦教授,心想紀錄片中的梁沛景教授必是其兄弟了,兩兄弟樣子何其相似。但是越看就疑問越多,關於梁教授捐資到國內建醫院之事,在本地也曾有所聞,加上片中的介紹,似乎應是同一人才對。再經電話向教授在灣區的友人求證,明白「景」應是「錦」之誤。
為了製作《香港十年》,央視投入不少資源,特別派出攝製組到香港進行多月的前期調查工作,不敢相信竟然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由於紀錄片是以普通話及廣州話雙語發音,原先還以為是廣州話配音工作失誤,把普通話的「錦」誤為「景」。香港人的普通話能力極之普通,回歸十年後改變也不算很大。紀錄片中港人的生硬普通話層出不窮,因而也合理地相信這定必是香港人為紀錄片配音時所犯的錯。可是,在網上搜索下發現,連央視網頁介紹此紀錄片時,也是用上梁沛景。
焦點訪問一位香港人物,竟然弄錯了對方的名字,這確是不可原諒的錯誤。試想,紀錄片原意是發掘中港兩地的緊密關係,而且還特意從民族感情及人文角度加強著墨,旁白也寫得文藝腔十足。可是,連被訪者的名字也未搞通,便滔滔而談,洩露了製作人對香港的陌生,說服力大打折扣,不是很可惜嗎!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誰負了伊拉克 指標報告說不清
美國國會的總審計處九月十五日才提交伊拉克政府表現指標報告,但關於報告內容的爭議在未公佈之前已不斷出現。自報告初稿經傳媒揭露,指伊政府在十八項指標中有十三項不合格後,白宮和國防部都表示不能認同報告的結論,而國會議員們也各取所需地發表評論。表面上熱烘烘及極其嚴肅對立的討論,說穿了,其實只不過是一齣爭相卸責的虛偽政治秀。
分析報告內容之前,先應重溫總審計處報告的由來及其背景。四年來,國民對白宮伊拉克戰爭的不滿逐年上升,直接導致民主黨在去年國會改選中佔了上風。四年前曾經獲得絕大多數議員支持的伊戰,今時已變成一隻燙手山芋。不論是議員或是白宮,都急於謀求一個從伊拉克「脫身」的方法。熱窩升溫螞蟻亂竄之際,開始聽到有政客提出「伊拉克指標」(Benchmarks),而這具指標性的「產品」檢測構思,開始在國會和媒體之間逐漸形成。他們要「檢測」些甚麼呢?就是:如果伊拉克新政府不振作,不擔負管治的責任,則美國再沒有義務無了期地提供援助。提出這種說法的不單是共和黨議員,連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莉也曾說過同一樣的話。
民主黨重掌國會兩院後,曾一度提出要求白宮訂出具體的撤軍時間表。在白宮和部份共和黨議員的堅決反對下,府院達成協議。在新的伊戰撥款法案裡不包含撤軍時間表,但卻為「被救助」的伊拉克政府訂下十八項工作指標,限定日期由國會審計部作出獨立評估,作為美國制訂未來伊拉克政策的根據。
伊拉克戰爭的成敗,對布殊總統的歷史地位至關重要,布殊之所以同意接受國會的監督,不全是處於下風的時勢所迫,當中有讓他在伊拉克問題上解套的好處。而國會向伊政府提出工作指標,以此替代撤軍時間表,也並不全是向白宮的無奈妥協。「指標報告」一箭雙鵰、讓角力中的雙方可以各取所需的巧妙設計,它其實是兩黨政客為轉移視線、推卸責任而攜手搭建的下台階,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
超過六成美國民眾對伊戰狀況表示不耐煩,華府政客則努力把責任推給伊拉克新政府。十八項工作指標的政治含意是:「美國政府已很明確地為伊拉克訂出了工作藍圖,只要伊拉克政府依樣畫葫蘆,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如果伊拉克政府不努力,責任便再不是在美方,美國政府已「仁至義盡」,於是日後如採取任何認為合適的因應方案(如撒手不管、撤軍),也沒有道義上的虧欠,於是國會和白宮都鬆綁了。
白宮發言人表示,「只要方向正確,不要問是否達標」;另一方面,一些國會議員則利用指標來證明白宮不應繼續信任伊拉克政府。雙方表面看來似乎是針鋒相對,實質是聯手轉移公眾視線──問題出在伊拉克政府「有沒有達標」身上。報告書令反對派民主黨有發炮的把柄,而共和黨則有轉?的理由,白宮可以把角色轉換為是「伊政府的維護者」。然而,只要撥開彷彿炮火隆隆的煙幕,事實就會浮現眼前。大家且別忘記,今日伊拉克這爛攤,完全與伊拉克新政府無關。更直接地問一句:當初究竟是誰在沒有善後規劃下提出及批准出兵伊拉克的?不就是白宮和國會嗎!與其追究伊拉克新政府,不如反問在佔領初期美國曾經犯下甚麼致命的錯誤。
美軍攻佔巴格達並派總督接管伊拉克後,隨即下令徹底解散伊拉克舊政府,將幾乎所有舊伊政府主管列作通緝犯。其次,也是更致命的錯誤,急急解散伊拉克全數軍警。一夜之間,伊拉克甚麼都沒有了、變成無政府之地,只有一個在巴格達連辦公室也沒有準備好的臨時總督府。
至於伊拉克人民呢?誠然薩達姆已倒台,可是他們經歷導彈和炮火洗禮,工作、學校、水電糧食都沒了。當數以千萬人的常規生活突然被徹底打亂,我們還能期待什麼!當十五萬美軍,無數白宮精英幕僚,及以千億元計的經費,都不能為伊拉克建立一個穩定和安全的局面時,又憑什麼指望由沒有執政經驗和權威的所謂伊拉克「民選政府」可以撥亂反正呢!
支持伊戰的政客欠伊拉克人民一個交代。伊拉克過去沒有西式民主政制運作的經驗,美國橫向移殖到伊拉克的民主政制、讓不同族群及宗教派系均權而治的構想,只會令伊拉克的派系矛盾加劇。因為要依據民主議事原則治國,伊拉克政府一事無成是肯定的。就是連美國兩百年的民主經歷,美國國會也不見得很有效率。至今美國國民仍沒有全民健保,教育改革、社會福利、移民政和同性婚姻的爭議數十年不休。
白宮魯莽和自大地摧毀一個千萬人賴以生活的國家制度,美國政府不應該承擔後果嗎?國會及白宮應該更積極地介入,而不是想方設法逃避。把罪名丟給伊拉克新政府,只不過是讓政客們的良心和面子好過些吧。
Friday, August 31, 2007
錢包與褲鏈
有一句俗語說:一個成功的政客必須管好兩件事──錢包與褲鏈。這句話用於美國政客,卻是一個極高難度的挑戰。
希拉莉的華裔金主徐諾曼被揭發是有案在身的逃犯,希拉莉競選總部即時宣布把徐的捐款轉贈慈善團體。其他接受過徐獻金的政客都爭先恐後的退回款項,政壇的人情冷暖立見。美國的選舉制度和模式,讓金錢成為所有重大選舉的決勝關鍵。沒錢,縱使能幹又有理想,也不可能選上,所以,形成了政客普遍認錢不認人的習慣,理則原則是「來者不拒」。錢能買到政治關係在中國叫做貪污,重者可能會被處死刑;在此處則美稱是為政治理想而慷慨贊助。
那麼,政客何時才會管好錢包呢?大原則是若沒有人質疑,政客金庫裡是沒有不義之財的。若被揭發捐款有問題,則會大義凜然地退回,並把責任推諉給籌款制度,說什麼候選人根本沒有機會檢查每一筆捐款。所以,問題不是希拉莉,也不局限於民主黨或是共和黨,這是美國政治生態的通病,甚少人會倖免。
至於褲鏈,是不少政客的英雄塚。最著名的例子有克林頓總統,去年有共和黨國會議員勾引未成年男實習生,本周又有震撼共和黨的愛達荷州聯邦參議員克萊格的「廁所醜聞」。克萊格被執行風化任務的警員在明尼蘇達機場的男廁拘捕,他被指在廁格內試圖勾搭警員作不道德行為。克萊格其後承認控罪,但在事件曝光後,又反口說當時沒有犯任何錯誤,只是一時胡塗認了罪。
向來鼓吹反對同性婚姻,立場屬極保守的克萊格,當了四分一世紀的國會議員,以耳順之齡在公廁來尋找「一格(廁格)情」,真的是匪而所思。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中國財政部長被傳與其他高官共享情婦而辭職。克萊格雖然仍拒絕辭職,但相信這只早晚之事。褲鏈管不好,丟官倒是沒有中美之別。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前仆無繼
布殊總統又一次要求國會增撥伊拉克軍費,是次金額五百億元。這五百億元的軍費中,部份是用來支付招募新兵的花紅。在伊陣亡美軍已達三千七百多人,傷兵萬計,補充兵源正是刻不容緩。但由於軍部招募狀況不達標,國防部開出了兩萬元現花紅為利誘。每名新兵除了可獲得此現金紅利外,還有贏取一部ipod隨身聽的機會。
不過,由於向來是新兵主力的非裔入伍人數下降,國防部轉而向西語裔入手,製作西語版本的招募宣傳廣告,由新兵現身說法講出入伍的感受。可惜,其中一款廣告裡的西語裔新兵不久前在伊拉克戰死,廣告也停播了。與此同時,為了擴大吸納西語裔兵源,國會正在審理一項《夢想法案》,內容是批准非法移民加入軍隊,服役夠兩年便可以取得公民資格。如果沒有戰死沙場,便可以換得完成美國夢的機會。
白宮想方設法的為伊戰提供人力和物資的補給,但從種種跡象可見,伊拉克是一個無底洞,任由白宮投放多資源,都沒法看到正面的成效。而事實上,論金錢或是兵源,美國是沒法再繼續無限量的供應下去的。白宮伸手領五百億不會尷尬,國會也不敢不批准撥款,但錢從何來?國庫是沒有這筆備用資金的,目前聯邦政府是在自立國以來最龐大的國債下運作,任何軍費額外開支都是靠借貸而來的。
正是要人沒有人,要錢沒有錢,我們還能期望在伊拉克取得什麼勝利呢!總統呼籲民眾忍耐,人民卻只有無奈。雖然我們實行民主政制,但對於伊戰從策劃至今,民間對白宮的影響可說是微乎其微。布殊還有一年多便可逍遙而去,但美軍和伊拉克將何去何從呢?
Tuesday, August 28, 2007
民主事業
昨日在中文電台節目上討論布殊總統的伊拉克政策,為了證明繼續留駐伊拉克的必要性,布殊上周批評美軍在越南沒有堅持到底,因而造成人道大災難。筆者提到布殊駐伊美軍有助建立民主伊拉克的說法,已受到廣泛包括共和黨內部的質疑。一男聽眾其後來電說:「民主是世界潮流,為了完成民主事業,人類社會就不能接受一點點的犧牲嗎?」聽了以上這一句話,觸動了無限的感慨。
何謂「民主事業」?「民主」二字似乎是無人不曉且神聖十足的。既然有人相信為了完成所謂的「民主事業」,多犧牲一些伊拉克平民和美軍都是值得的。人命攸關,那麼我們便不能不深究何謂「民主」。
「民主」最簡單和直接的解釋是人民做主,每一個人都有平等權利參與和決定公共事務。所以「民主」是一個群體共存的相處原則,群體中各人的權利均等,以大多數人的選擇為依歸,應該不涉及任何的政治價值觀念。所以,「民主」是與「共產」對立,又或伊斯蘭治國便是反民主等等的說法,是混淆了兩套不是在同一層面的概念。有權選擇是基本權利,但選擇什麼卻是可以見仁見智,沒有理由把民主等同於資本主義,更沒有理由指定要選擇基督教治國便是正義,回教治國就是邪惡不民主。
以布殊總統所引述的越戰為例,當年越南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有相當一部分越南人選擇支持以共產主義立國。美國因為不能接受共產主義在東南亞有發展的空間,於是軍事介入,意圖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消滅選擇走共產主義越南勢力。雖然美國介入越戰以慘敗收場,但布殊總統至今卻仍然認為美國政府當年沒有不對,錯只是沒有為越南的民主而堅持戰鬥到底。布殊或當年詹森總統的想法是真民主嗎?當然不是,「民主」的大前提是讓人民有選擇的權利,越南人當年為何不能選擇追尋共產主義?而需要美軍以武力強逼他們實施另一的政治制度。
不論是經濟或軍事手段,用外來力量強制別國人民的自由選擇,便不能稱得上是民主。對於不民主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可以施以援助以消除壓逼民主的勢力,但不能強制他們如何選擇新政府。就如巴勒斯坦人民選擇了哈馬斯,美國以國家利益為由可以實施抵制,卻不能借假民主之名。
Sunday, August 26, 2007
無財不行
扁出訪邦交國被指是「撒錢」,兼且是錢派完後又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扁被氣得花了兩小時盡罵天下,連記者也不放過。記者報導說扁罵得一氣呵成,中間連水也沒有喝一口。如此氣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台灣外交無財不行,那又豈能怪責扁一人呢!換了是馬英九,恐也難脫離金錢外交的套路。
經常聽到有所謂的邦交情義,這只是在沒有利害衝突或糾纏時的漂亮說話。可時,所有考慮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都必然要受到利益關係的考驗。所以,金錢是台灣外交不可缺的一項元素。用經濟援助來維持外交認同其實並不算是什麼醜行,使用金錢來達到外交目的,也絕對不是台灣的專利,大國如美國,用於金錢外交的款項也不少。
所以,金錢外交本身沒有可批評或恥笑的地方,問題只是錢是否用得其所,在觀瞻上是否符合國際體統。既然已動用巨額的外援資金,便應該有更好的全盤籌劃,讓這些錢能轉化成為某種良性的國際宣傳效果,例如由這些受惠國在聯合國上不斷為台灣發聲。如果,錢照額付了,但連一個道義上的聲明也買不到,則是空浪費了公帑,也顯示扁以至其餘外交人員的經營失敗和不得法。
再者,扁上任七年餘出訪十三次,不要說對外經援,光是每次行程使費便不少了。但這些外訪非但沒有為台灣揚威立萬,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出醜。早前有迷航外交,今回又有「不打領帶抗議美國」等笑話,揚威不成,反有些丟人現眼的感覺。
台灣外交路難行,多花錢沒有問題,只是這麼艱鉅的工作,真的要找專才認真的規劃,絕不是視之為政客出風頭的個人秀。
Thursday, August 23, 2007
穩定壓倒一切
關於伊拉克的辯論近日有一個新方向,就是伊拉克目前最需要的並不是民主,而是可以穩住局面的強人。「要強人不要民主」的聲音不單是來自民間的政論名嘴、智庫,連美國的軍政界,也有同類似的分析。曾經何時,「穩定壓倒一切」被譏為不民主及專制的中國政治口號,那些批評者又可會想到,連民主最大輸出國,也正在偷偷地套用了這簡單的政治智慧。
布殊總統日前再次呼籲民眾要忍耐,指出美國軍事介入國際事務,必須要堅持到底。他舉出所謂的正反例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正面例子是日本和韓國,都是因為美軍「有始有終」才會有今日成功的民主政體。相反,因為美軍的越南倉卒撤離,造成人道災難和一個不民主的國家。布殊的這番為歷史強翻案的言論,惹來越南政府的不滿,表示當年越南人是為保護自己的國家而戰。不少評論亦指布殊完全脫離現實,假若美國政府在越戰採取如布殊處理伊戰的態度,恐怕美越兩方的死亡人數將會更高。
不過,且別急於批評總統的「為民主而戰」演說,政客最大的本事是「講一套、做一套」。所謂堅持為伊拉克民主奮戰的說話,是講給特定支持者聽的。雖然超過六成民意反對伊戰,但還有那三成都是共和黨的核心票源,布殊在姿態上必須要滿足他們。嘴巴威風過後,總統仍要面對擺在桌上的伊拉克難題。慘痛的現實擺在眼前,伊克拉最需要的是「安全」。十五萬名美軍、數千億元的軍費、三千七百多名軍人的犧牲,再加上百萬計伊拉克人民選出的民主政府,都沒法讓伊拉克人回恢正常的生活。
一個穩定和安全的伊拉克,才能夠讓平民重建生活、美軍才能夠光榮撤退、恐怖分子才沒有保受護的溫床、伊朗才不會借伊拉克在中東擴大影響力、中東才不會被混亂的伊拉克拖跨。要完成這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一個軟弱及沒有權威的民選總理是不起作用的,白宮急需要尋找一名能鎮壓伊拉克亂局的強人,民主與否,已不再重要。所以,與白宮有親密關係的一家共和黨背景遊說公關公司,正受僱推動一場拉現任伊拉克民選總理下台的運動。
又是一次政權更換,薩達姆是被白宮的軍隊拉下台的,而民選的馬利基則極可能被白宮的說客趕下野。政治從來就是如此現實和諷刺的。
沒有中國貨的日子
回收「中國貸」的新聞仍是源源不斷,昨日又有兩間美國公司要回收含鉛的中國製玩具。向來對中國採取不友善態度的有線電視新聞網新聞節目,昨日出了一個電話調查題目:你是否認為該就向美輸出有毒玩具而嚴厲懲罰中國呢?如果是超過九成回應者認為要懲罰中國。同一節目早前也做了一則報道,訪問了堅決不再用「中國貨」的市民。連串的報道在筆者腦中產生另一個問題:沒有中國貨的美國會是怎麼樣的呢?
一些時事評論員及政客經常傳播一種觀念──「中國貨廉價傾銷到美國,以不公平的競爭手法,佔據了美國的消費品市場,危害國人的健康,又賺取了巨額貿易順差,導致無數國人失業。」以上說法似乎言之成理,邏輯也極為顯淺。不過,卻與現實有極大的距離。
中國製造的產品佔據了美國消費產品市場是事實,但這並不等同於中國貨已成功佔領美國,因為這些中國製造的商品絕大多數是掛著其他國家的品牌,包括美國和日本名牌貨在內。中國在消費產品的產銷線上,主要角色是加工。作為加工者,在利潤的分攤層級上所得是最少的,而最大的收益是批發和零售商。歐美日企業選擇中國廠商替他們加工成品,是因為生產成本,好讓他們把產品推出市場時,能有更大的溢利空間。
就是因為這大額的利潤,才可以使商品零售訂價調低,消費者的購買力相對因而提高,並能維持企業的盈利,也刺激了美國整體經濟。例如以售賣廉價貨聞名的沃爾瑪,也是美國最大的零售店和最大的僱主,該店六成以上貨品是由中國製造。
所以,如果沒有中國貨,消費者的購買力將會下降,美國企業成本上;因利潤下跌,勢將裁員及縮減經營規模。所以,別以為抵制中國貨對美國百利而無一害。在今日的商業互惠結構下,美國商人難以失去這世界工廠。不過,隨著中國對環保法例、產品安全規格及勞工待遇的提高,中國貨未來也將不會如現今的便宜。消費者享受廉價中國貨的黃金日子可能正在逐步流逝。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失 禮
陳水扁過境阿拉斯加,令我想起《虯髯客傳》中關於權臣楊素的一段描述:「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侍婢羅列,頗僭於上。」
何解會因扁而想起楊素呢?新聞報道稱,扁此行過境美國沒有受到禮遇,甚是不滿。為向美國政府表示抗議,在停留阿拉斯加期間,扁拒絕下機,且在機上會見禮貌性質前來接機的美國在台協會代表及阿州副州長時,扁拒打領帶。
堂堂一位元首,舉措如此幼稚,真的是失禮得令人難為情。「不下機不打領帶」也算是抗議嗎?這與阿Q的「兒子打老子」有何兩樣。扁機過境是要美國批准的,連入境都要看人家臉色,拒下機算是什麼抵制行動,難道扁會以為美國官員在乎嗎?還有,要是認真的抗議,「不打領帶」怎會夠力度。當年毛澤東會見赫魯曉夫,地點故意安排在游泳池。毛主席當時僅以半裸的上身及一條泳衭,在泳池旁邊,接見了穿著全套西裝的赫魯曉夫。這才算元首級的抗議姿態。
若扁不想再以肚皮示人,也應可學習隋朝的楊素,蹲在床上,由美人捧出,既有氣派又夠尊嚴。扁可有看過布殊最近與普京的會面,兩人都沒有打領帶。布殊總統的慣例,接見最重要或最親密的國際領袖都是在其德州農莊進行的,沒有到過農莊的都不算是布殊的上賓。在農莊的便服會面,政治價值最高。扁以脫領帶入美國境作為抗議,實屬貽笑大方。
再者,扁在機上說:「雖然這次不方便、不舒服、就連尊嚴也沒有……因為這並非是對他個人,而是對台灣入聯、對兩千三百萬人民的處罰。」扁不方便、不舒服,便是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懲罰嗎!扁個人的舒適與老百姓有何相干。反過來,扁吃好的穿好的,有官家飛機替兒子迎新婦,百姓因而得福嗎!語無倫次兼行為幼稚,如此元首,真的失禮百姓。
蘇犧牲大
扁謝蘇葉四人同場會傳媒,以顯示民進黨大團結。促成這幾乎沒人敢相信的大團結局面,蘇貞昌最關鍵,也是犧牲最大,最令人「佩服」的一位。
先後做過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黨主席和行政院院長的蘇貞昌,政治生涯的下一步自然是競逐總統之位。蘇並不是政壇新進,論從政經驗和經歷,蘇絕不比謝差,論民望和聲譽,也一點不落謝後。三個月前,蘇曾經是成為總統候選人的大熱門,所到之處,都是「蘇總統好!」和「當選、當選」之聲。彷彿一隻腳已經踏入總統府的蘇貞昌在被選落敗。只是在黨內初選一次失利,便輸掉了大好前程,失落之情可想而知。
本來堅定「不要位子」並且外遊而去的,返台之日卻成為了昔日政敵的副手。到底蘇腦子裡是怎樣想的?是為了民進黨大團結嗎?是為了確保「本土政權」嗎?總之,絕不會是為了幫助謝長廷登上大位。但從回台日起,他卻正要開始為謝的當選而奔波。昨日四人大團結合照後,手一鬆開,看到蘇一臉嚴肅尷尬之情,未知是否還來不及適應當副手的滋味。
不論從任何角度,蘇貞昌都沒有競選副總統的必要。獨派大老說這是大才小用,可謂一針見血。副總統是虛位,對於有政治抱負及能力之人,是一個沒出息的位置。若是輸了,則把僅存的民望也輸掉,負上了輸掉政權的責任。就算當選了,八年之後,蘇參選總統的機會絕對是微乎其微,當八年的「怨婦」,倒不如瀟灑的告別政壇。
Monday, August 20, 2007
提前跛腳
有布殊大腦稱號的謀臣羅夫宣布離開白宮後,白宮發言人史諾也表示因為需要賺更多的錢而將比布殊先走一步。離開二零零九年一月布殊下台日還有一年多,白宮已有人去茶涼的滄桑味。
布殊任內最重大的決策是發動伊拉克戰爭,而戰爭的主要策劃者防長拉姆斯菲爾德,在飽受抨擊下不光彩地引退。另一伊戰主腦──副防長福爾威夫茨調任世銀行長,卻因替女友升職加薪而被世銀董事會炒魷魚。從德州州長時期已跟隨布殊的兩名法律顧問也似乎沒有好收場,白宮法律顧問邁爾斯獲總統提名出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但受到左中右的反對後,便完全失去了留在白宮的興趣。而被擢升為司法部長的岡察雷斯,因為替總統向聯邦檢察官開刀而遭到國會逼供,極可能成為下一個丟官的布殊家臣。
至於另一名布殊的忠心追隨者──國務卿賴斯,雖然官位穩,但美國面對的一大堆外交難題,不論是伊拉克、伊朗、黎巴嫩或是以巴矛盾,賴斯都乏善可陳。這不單是她個人沒法建立在國際事務上的威信,連帶影響她在傳媒面前替唱好布殊的功能也日漸減退。賴斯沒有提前離職的跡象,但她的留任,可能更顯得布殊集團衰敗乏力。
目前,布殊身邊最有力的謀臣就只剩下副總統切尼。切尼是小布殊老爸的親信,他在白宮的作用就好比船的錨。不過,切尼的民望比布殊更差,在彈劾的討伐聲中,主張彈劾切尼的竟然比布殊還多。布殊提前跛腳,對整個國家並不是好事情,我們正處於經濟與外交的嚴峻考驗關鍵,又怎能容讓國家因總統跛腳而走慢板呢!
本來政府高層人事變動是必然的,但布殊核心的人事卻有些不一樣。一般狀況是總統會換掉一些已經沒有價值的幕僚,然後加入有朝氣的新血,為行政集體帶來新動力。但布殊的重臣離去後,繼任人通常都是一蟹不如一蟹,在聲望和能力上都不如前任。白宮人才凋零,餘下一年半時間,就只好觀望布殊如何演好這齣獨腳戲了。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軍費容易賺
美國軍部向供應商訂購兩枚價值不到廿仙的螺絲戒指,卻付了九十九萬元的運費。南卡州一間小型零件供應商在過去六年來長期在運費上報大數,合計詐領了二千萬元。該公司負責人的詐騙行為於去年底被揭發及被法庭裁定罪名成立。這宗詐騙案驚人之處,不單是金額龐大,而是政府管理納稅人金錢的粗率程度。
這家公司之所以能夠向軍部收取匪夷所思的巨額運費,原因是軍部會計部門的一個運作的漏洞。軍部過去規定,運往戰區或基地的物品都會標籤為「優先」項目,而凡是「優先」項目的運費都是自動支付不必審查的。亦即是只要是寄往戰區或基地的物品,只要供應商申報多付運費,軍部也會照單付費。被起訴的該家供應商,過去六年來每張訂單多不超過百元,但卻經常開出以十萬元計的運費。直至一名軍部職員無意中檢閱單據才發現這如天文數字般的運費。
事件有多處令人費解。首先是軍部為何會設置自動付款程序,開銷國庫資金,怎能出現不經任何會計審批的程序呢!軍部的原意是為加快運送戰時急需品,就是所謂「做大事不拘小節」。戰場分秒決勝,而且是人命相關,省卻一些公文審批時間也許或可理解,但從此案所公布的內容,軍部向這家供應商所訂購者,都是一元幾角的小零件居多。用常理追問,這幾十仙的零件真的如此重要嗎?當今世上最先進的軍隊,竟然會一時間要郵購兩枚十九仙的螺絲戒指,這背後反映的軍部運作狀況,令人擔憂。
國家每年花費以千億計的軍費,當中有多少是因為管理不善而被浪費掉?又有多少是被貪婪商人吃掉的呢?最可憐者是每月按時納稅支付國防開銷的平民百姓。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再談玩具
「中國玩具」繼續成為美國的熱門新聞,昨日主流媒體以中國政府對玩具事件的回應作為新發展消息報道,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更親自到了佛山香港玩具商自殺的工廠採訪。美國玩具公司回收市場上的問題產品雖然受到廣泛的報道,亦引起了消費者極大的不安,但對於事件的基本狀況,仍然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中國商務部昨日就玩具問題發表了聲明,大致是強調中國政府已認真地進行整治,並且會繼續提高出口品質管理,也重申中國出口玩具大部份是按照外國客戶的標準而製造。就內容而言,商務部的有關說明完全沒有問題,但卻並不是最佳策略。由中國政府出面回應,正中西方媒體的下懷。不論是玩具或是其他被指被有問題的中國產品,西方媒體一貫的報道手法是將之說成為中國政府出了問題,彷彿這些產品都是由中國政府直接生產似的。
消費產品是民間企業的範疇,中國奉行市場經濟快要卅年了,印有「中國製造」字樣的貨品,除非是國營企業的出品,否則,在追究責任時,應先指向個別有關製造商,而不是政府。目前,西方媒體有一個極其怪異的現象,不論是民間或是商界層面的中國事務,一律都將之拉向政府層面,要中國政府概括承擔。以回收含鉛玩具為例,首要承擔責任的應當是下訂單的美國公司,貨品是由他們設計,用料是經由他們同意,成品的檢測最終責任也是經由他們審批收貨。當這類貨品出了問題時,為何要期待中國政府出面回應呢!美國生產的汽車經常會有不同規模的回收,從來沒有聽聞要求白宮發言人出面說明。
今日的中國經濟已經很大程度對外開放,特別是製造業,能夠成為今天世界工廠的地位,主力還是外資。因為過去製造業水平的落後,中國國企或民企的產品有未符合國際先進標準,是可以理解,也應該改善的。但外商投資或主力承接外國訂單的企業,產品責任結構則完全不同,例如美國玩具或歐洲品牌的手機,它們是掛著自家歐美品牌的產品,品質的把關又怎能全推卸給只是依方生產的中國工廠呢。
Tuesday, August 14, 2007
誰是元兇
美國龍頭玩具公司陸續提出回收以百萬計的中國生產的玩具,為「中國貨恐慌」掀出又一風潮。最近的回收主要是針對玩具所用顏料含鉛,以及玩具的細小磁石組件容易脫落,有導致孩童吞下嚥的危險。媒體和一些政客的評論,似乎玩具回收行動再次證明了中國劣質貨的氾濫,而提出回收及進行全面檢驗中國玩具的美國公司,卻變成了保護美國兒童的英雄。這不對吧!
不論是國會議員或是媒體記者,都把含鉛玩具說成為「中國製造」的問題,這是欠理性地把問題簡單化,將責任全推在中國生產商身上。用常理去思考,當一個產品的品質出現問題,第一要追究的當然是設計及製造該產品的公司。出現問題的所謂中國玩具,嚴格上不是中國玩具,它是由中國工廠承接生產的美國玩具。由設計至用料等等規格,都是由美國公司所下的訂單所規定,中國廠商只負責生產工序,最終要為玩具品質負責任的應是下單的美國公司,他們又怎能老是假扮是第三者呢!
產品的規格應如何?設計是否安全?用料有沒有安全問題?等等,都是玩具設計公司應該負責及完全能夠把關的地方。這些美國大企業過去只看準了中國廠商願意廉價接單,可使企業的邊際利潤可以不斷上升,但卻沒有盡到作為生產商的社會道德責任。如果這些玩具公司對自己牌子下的產品持更認真的態度,對生產過程更多監控,問題產品便不會離開工廠而進到市場。
這些問暊玩具絕大多數都不是中國品牌,最大的利潤也不是流入中國商人口袋裡。香港玩具商張樹鴻在中國內地設廠替美國公司生產玩具,大規模回收令他沒法經營下。面對一生事業毀於一旦,張選擇了自殺之路。張生前自稱不知道採用了含鉛的顏料,他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生命代價。而最應該為產品負責的美國玩具企業,卻可以調動資金向消費者施展宣傳攻勢,及再覓另一些願意承接廉價訂單的第三世界工廠。如果企業不改變那長期只看利潤不問品質的做法,只會在出現問題後便假扮英雄推卸責任,則危險玩具肯定會陸續有來。
Monday, August 13, 2007
看動靜
馬英九特別費案一審宣判被告無罪,從新聞畫面觀察各方的動靜,別有一番味道。
大批記者在法院守候宣判結果,務求爭取以最快速度發布消息。筆者所收看的那家台灣電視台記者,聲嘶力竭地在做預告,眼睛卻不停的斜視,在等候在法院二樓的同事來個裡應外合。眼角掃瞄了同事的手勢即大叫:馬英九無罪,現場隨之起哄。接著,馬的辯護律師步出法庭大堂,數十支咪高峰一湧而上,一名頑強的記者多次把咪高峰撞到律師頭上,仍沒有退讓半步,繼續把咪往律師額上插。
法院外氣氛一樣熱烈,馬的支持者個個高呼喝采,搖旗吶喊,興奮不已。而同樣在跳上跳下的還有民進黨的立委,其中以王世堅最為經典。此君在鏡頭前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在發炮罵政敵時總是七情上面,聲調加肢體動作一齊來。他狠批台灣「司法已死」,屁股也彈起來,臉部肌肉跟著抖顫。當然,王世堅也有柔溫的一面的,在同一地點,他也曾向記者交心似地說,相信扁夫婦絕對沒有貪污。
整天裡最冷靜,沒有半點激動的是主角馬英九。他與律師團召開記者會,萬眾期待這位剛剛得到法院還以清白的總統候選人將如何發揮。在塞滿記者的小房間,緊繃的空氣裡,馬英九用平常不慍不火,有板有眼的聲調讀出預先準備好的講稿。講話內容沉悶無新意,更沒有激情可言。應該是可以盡情發揮拉抬選情兼狠還對手一腳的時候,馬英九卻火氣全消,連在場記者也似乎被悶倒了,問不到幾個問題便散場。
政壇有時就如劇場,政客是演員,不懂得把握觀眾情緒的演員,又怎會受到歡迎呢!
政府養政黨?
曾參選香港特首選舉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日前在一個電台節目上感慨香港政治人才凋零,呼籲政府改制以扶植有志從政人士。梁家傑的意思大概是指政府要為政黨後繼無人負上部份責任,政府若改變現行的政治制度,讓更多有志於政治的年青人可以將政治作終身職業,便可以吸引更多人加入政黨。梁大狀的這番話確是令人費解之極,怎麼樣也想不出其間的邏輯道理。
政黨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來源自政黨的政治理念,一個政黨能否吸引支持者,主要取決於其立黨理念得到多少民眾的認同。某政黨能蓬勃發展,必是因為有強大的民眾基礎,亦自然不缺乏人才。所有政黨在創立階段不會有很大的規模,都是經過理念的傳揚而吸引支持者加入。中國現代史上的兩大政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始創時都是經營極為困難的。滿清視革命黨為亂黨,而共產黨更遭到蔣介石的全面圍剿。而在各自不同的時期,這兩大黨都能推翻當權政府,原因正是他們有了群眾基礎。
梁家傑作為公民黨的創黨成員,當感慨政黨沒有後繼人之時,先要撫心自問公民黨的理念是否已經沒有吸引力,黨的行事和方針是否出了問題。但他反而指責政府沒有提供機會給政黨發展,其對政黨政治無知的程度,實在令人吃驚。
從梁的言論可以看到,他認為參與政黨者最終的目標是要謀得一個職位。所以,梁相信如果職位不多或在條件上不足當作終身職業,便會影響入黨人數。目光只放在職位上的只是投機政客,任何政黨的成功,都必須先要有傑出的政治家。為職而入黨可能就是目前香港一些政客的寫照,也是香港政治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
Thursday, August 09, 2007
挑戰普洛西
和平母親希恩正式宣布與國會議長普洛西爭一日之長短,將參選同一選區的國會眾議員席位。筆者站在該選區選民的身分,支持希恩加入競爭,也期待她能民主黨的巨頭帶來衝擊。
民主黨很不容易才重新執掌參眾兩院,但這七個月來,在許多重大議題,如伊拉克戰爭、非法監聽、移民改革等等,民主黨都沒法發揮領導新方向的力量。國會一切如舊,是正牌的換湯不換藥。作為民黨最高領導的議長普洛西,必須承擔責任。
自從希恩宣布參選後,網絡上出現了不少諷刺和攻擊她的言論,有的稱她為小丑,有的則說她只關心伊戰,沒有資格做國會議員。這些如潮湧出的抨擊,間接證明了希恩的競選雖然只是剛開始,卻已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沒錯,希恩沒有從政的背景和經歷,為公眾所知的,也只不過是她發動的反戰運動。一位只關心特定議題且沒有政治經驗的人適合做國會議員嗎?用常理分析,希恩確是不夠資格,但與現任的國會議長相比,希恩不見得遜色。
普洛西是政治世家出身,從黨務走上前台出任國會議員,今年正是普洛西任眾議員的第廿周年。如她這般資深的政治人物,又處於國家權力中心,可惜卻完全沒有稱職的表現。不要忘記,民主黨取得兩院控制權,並不是民主黨的努力,更多是因為民眾對共和黨和白宮政策的不滿,在兩黨政治的機制下,民眾是沒有別的選擇。民主黨這半年來批准了白宮的伊戰額外軍費要求;放棄了設定美軍回國時間表;讓布殊的非法監聽民眾電訊合法化;移民改革法原地踏步,凡此種種,可以用一事無成來形容。
假設希恩真的當選,她什麼事情也不會做,但只會運用權力催逼白宮撤軍,這也許比那些一事無成的議員還要強得多了。民主黨是需要當頭棒喝的,而希恩正適合擔當這角色。
叉叉慘慘
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不杇名句是那十四個連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近月來扭開本地一中文電視台聽到有仿似的創作,該台的新台歌有一句聽起來極類近是:「叉叉慘慘」。台歌乃公司形象攸關,為何如此淒慘呢?仔細留意歌詞之後,才悟出原來如此。
若是不同時注意字幕,光是聽這台歌,完全沒法理解歌曲的含意。沒看字幕前筆者聽到的是:「……那味雷盡預見,叉崩裂叉善變,慘慘慘...永遠永遠...走在最前。」卻原來叉是他,味雷是未來,崩裂是分裂,慘慘慘是他他他。
不知道是因為各地方言的融和,抑或是大眾越來越不講究發音,懶音在香港的廣播界大行其道。也不知是先有雞抑或先有蛋,是眾星教壞市民,抑或只是懶音攻破了傳播界。
把香港流行懶音帶到美國,對於學中文本來就有相當難度的土生華裔來說,更是慘慘慘。由於平常說英語為主,不少華裔青年講起中文都會有口音,對於聲調的掌握倍感困難。家長或中文學校的老師會鼓勵他們多看中文電視或唱中文歌,但如果再多一些「叉叉慘慘」,他們又能學得什麼樣的好中文呢?做廣播的除了娛樂大眾外,也兼負有無可避免的文化傳播功能,「讀音不正,用詞不當」等歪風必須正視。
筆者的一個小觀察,一些歌手發音不正,並不全是因為懶音,而是因為他們在賣弄歌唱技巧,追求一種自以為的抒情和性感聲線效果。不過,有氣無力地放軟聲調不等於抒情,快要斷氣似的假聲更不代表性感。
作為香港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台,以上那一首叉叉慘慘台歌,希望盡快撤回。又或另聘高明。曾特首都要做好份工之時,要求歌者唱好一首曲,相信不會是太苛求吧!
Tuesday, August 07, 2007
有理說不清楚
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一浪接一浪,估計在北京奧運會之前,此情此景將只會有增無減。中國的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惹來敵視,再加上長期以來對華的歧視,中國威脅論的市場也將日益擴大。從主流媒體上所看到對中國的負面評論,相當一部份是故意包含偏見的。
如最近炒得最厲害的中國貨品含毒問題,予人總的印象是中國製造商在政府的包庇下,不理消費者安全使用有毒物質,這其實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不能否認一些中國內地黑心商人,確是如此。但這並不如媒體所說,像是中國政府也有份參與其中一樣。有毒假貨氾濫,第一受害的是內地消費者,中國傳媒大量報道打假的新聞遠早於西方媒體。有毒商品沒有完全消失,這是與國民教育水平、執法立法不足,與人口眾多和幅員廣大都有關係。
至於一些外銷的中國貨被查出有問題,如最近美國玩具公司回收的含鉛玩具,責任卻不能如西方媒體所指的都要中國承擔。這些產品是外國公司在中國投產或下訂單的,這些公司應對其所生產的貨品負責,不管產品是在美國抑或是中國或印度製造。
此外,在地球溫化問題上,輿論最近亦把罪責堆到中國身上,反而抵制京都協議的國家卻正義凜然的加入指責行列。中國進入工業化也不到卅年,而環境受污染程度如此惡劣,首因當然是中國環保知識和法例落後,但工業先進國把污染工業或生產程序轉移到中國也是另一主因。當中國環保法進一步加強後,這些商人便會因為成本問題,而把污染工業再度轉移到別的地區去了。
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但在國際輿論上,中國政府得到公平對待幾乎是沒有可能的。要扭轉此局面,唯一的指望是中國的自強不息,繼續自我完善的工程。
地獄天堂
周末在家看到一則頗怪異的新聞報道,不是靈魂神鬼般的怪異,只是令人霎時間分不出畫面所呈現的是天堂,抑或是地獄。
新聞是關於伊拉克社會現況的報道,記者拍攝一處休閒俱樂部,訪問在一個充滿兒童嬉水笑聲的泳池旁進行。記者說因為安全理由,不能公開此俱樂部的名稱及所在地,如果沒有旁述指該處是伊拉克,觀眾必定會以為場景是歐美國家的度假酒店。
被訪者是帶同子女前來遊玩的伊拉克婦女,記者說她們是冒著生命危險前來與家人偷享短暫的歡愉。但她們沒有忘記天天發生爆炸,其中一名受訪說她三年回不了娘家探望母親,很想回復戰前的生活。只是俱樂部好比桃花源,是她們面對戰亂的止痛劑。
在充滿血腥和混亂的伊拉克,竟然還有這高檔清幽的家庭遊玩場所,確是一個極諷刺的對比。記者大概要為眼前所見作出政治正確的報道,所以在旁述故意點出該處在戰前是伊拉克上流社會的俱樂部,只有特權階級才能進入。記者沒有說明,但用意是要讓觀眾聯想,先前的特權階級會所,現在已經為平民所用。
不過,仔細注意被訪者,不難看出他們的身分絕非一般平民百姓。出現在鏡頭前的婦女,穿著西式時髦女服,項鍊、戒指和耳環齊備。還有,正如記者所介紹.這俱樂部保安嚴密,甚至不能公開地點位置。在戰亂時期,能到這高度保安會所,且衣著富貴,也自然不是不凡之輩。特權階級就是特權階級,不論是獨裁者時代,抑或是美軍佔領時期,他們都是掌握最多資源的小數。
美國耗費了數千億元納稅人的金錢,以及三千六百多名軍人的性命,說是為了建立一個民主及更平等的伊拉克。戰爭還沒有結束,美國的人力和物資仍在不斷流向伊拉克,究竟是誰得到最多的好處呢?希望不會只是那幾會在俱樂部嬉水的伊拉克特權家庭吧!
Sunday, August 05, 2007
玩弄饑餓
台灣今年的饑餓三十活動剛結束,青春偶像歌手到場主持小型演場會令全場氣氛升溫至最高點。從新聞報道的畫面所見,以年輕人為主的參加者見到偶像們都興奮非常,記者還取笑他們說雖然肚子餓,但看到偶像們時都顯得活力十足。為貧窮國家籌款的這類體驗饑餓活動在多國家都有舉行,相信也確能籌得一些款項,但卻不是一項很有道德的活動。
以千計的富裕地區青年人甘願捱餓一段時間,並且籌款援助饑民,怎會是不道德的呢?每天都有無數人,特別是兒童捱著饑餓等待死亡的來臨,籌款賑災是義舉善行,年青人一嚐饑餓的滋味也絕不是壞事情,但拿饑餓作為娛樂節目,卻真的極不道德。這類的玩弄饑餓活動,是富裕地區的專利,一再證明國際間貧富之懸殊,人間的無情。因為,只有不愁下一餐的人,才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短暫的饑餓。
以餐會、舞會、演唱會或別的活動來募捐都無不可,但是拿受災人的苦難,添加娛樂成份,對受災人是一種侮辱。畫面所見,參加饑餓三十的青年人興奮無比的在拍手,跟著歌曲旋律在跳躍,如此歡樂高昂的氣氛,與極貧困國家的饑民頂著大肚子,在茅屋泥地上等待食物的場景配合嗎?沒有歌舞,沒有偶像,我們的青年人就不會想起世上仍有人捱餓嗎?
貧富懸殊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國與國之間有貧富之別,同一國之民也有收入差距也日益擴闊的情況。由於現代社會累積財富的方式改變了,財富和資源更容易被小部份人壟斷。貧窮與饑餓是一個極嚴謹且關乎生死的問題,富裕地區國家人民能伸出援手最好,就算不能提供實質幫忙,也請不要拿饑餓作為娛樂節目。把辦活動的錢去購買糧食,豈不是更實際嗎!
Friday, August 03, 2007
塌橋之後
明州一座落成僅四十年的大橋突然崩塌,觸發全國關注公共基礎設施的安全問題。自從九一一以來,國內主要大型基礎如橋樑等,都成為加強保安的目標,只是想不到這次明州35公路大橋的倒塌,不是恐怖分子的破壞,極可能是「自家人」所為。並不是說人為惡意破壞,只是一個簡單的「日久失修」。
聯邦當局在1990年評定全國77,000座橋樑存在結構缺陷,必須要加以修護及每兩年安檢一次,明州斷橋是其中之一。一家電視台記者引述資料說,要徹底維修這些問題建築,估計需耗費一萬六千億元。如此天文數字,是否意味著我們沒法保證基建安全呢?明州一名國會議員說,這樣的斷橋情況發生在美國是沒法令人接受的。言下之意是美國並非落後貧窮國家,我們有制度有技術也有金錢,沒可能出現「日久失修」問題。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明州斷橋便是最好的答案。超級大國基建陳舊失修,是沒法原諒的,到底那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呢?是沒有錢嗎?修好全國問題基建需要一萬六千億,這不應算是一個負擔不了的數字,因為專家估計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開支,將在兩萬億元以上。國家不是沒有錢,只是都花在戰爭機器上。白宮和國會同意撥款為受美國炮火催毀的伊拉克進行重建工程,卻沒法資助各州政府搞好基建。
長久以來,好些政客習慣了美國作為世界領袖的角色,彷彿美國是世界盟主,納稅人的錢都用來維護駐外軍力,或提供有政治價值的對外經濟援助。至於國內民生,修橋補路無人問,公立學校千瘡百孔。世界領袖的家園只是草屋茅舍,對國人太沒有交代吧!
Wednesday, August 01, 2007
談何容易
孟子說:仁者無敵。在美國的公職選舉,無敵者不是仁者,是嘴巴最能說服選民的講者。在民主黨的初選角逐中,新進奧巴馬走勢強勁,競選動力也全在於他的一張嘴。
由於是挑戰者,他採取了積極的攻擊策略,針對希拉莉的攻擊比其餘民主黨候選人都要厲害。也由於他的從政經歷淺,沒有往績可尋,於是也沒有包袱,可以隨意發表政見,而不怕受到與往績對比的檢驗。也由於公眾對他所知不多,奧巴馬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大膽隨意的塑造自我形象,以迎合最大量的選民。這種來自新鮮人的競選優勢,是其他候選人所沒有的。
所以,在上周的候選人辯論會上,奧巴馬繼續走出位路線。在回答關於會否在當選第一年即無條件會見敵對國家元首時,他即時說:會在無預設條件下與伊朗、古巴和朝鮮等元首會談。希拉莉和其他候選人都表示有保留,將先派特使了解元首會談能達到什麼作用。希拉莉其後批評奧巴馬的有關言論是無知。奧巴馬則反擊,指責希拉莉曾投票授權總統出兵,才是真正的無知。
在外交和國際事務上被批評為無經驗及天真無知,似乎刺傷了奧巴馬的自尊。昨日他再加重力度,表示當選總統後,如果巴基斯坦再不合作對付境內恐怖分子,便會派遣美軍入侵巴基斯坦。這種嘴巴上的強硬評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選民面前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及夠決斷力的領袖。但正是談何容易,奧巴馬的強硬言論是零成本的,講講而已,多麼容易。
美國的選舉文化是有病的,其中一症狀就選講者成份過於選領袖。大眾傳播工具日益發達,這病便越重。在鏡頭前最能講的,便可以得到最多的票。有史以來的首次電視辯論,甘迺迪因口才擊敗了尼克遜;戈爾敗在布殊手下,演說沉悶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此病沒治好,號稱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選舉制度,很可能只是一場大嘴巴選舉而已。
香的疑惑
近日看到一則快餐店的廣告,引發了與友人間的熱烈討論。廣告主體很有創意,在推銷一款新品種辣味小食。設計師用了燃點爆竹的概念,紅紅的辣椒是爆竹,辣椒頭如引子被一支黃身紅腳的小香點著了,爆出了火花,配上一句廣告標語「煙燻香辣」。一個辣得要爆炸的意思,爆竹具有震撼性,也有創新之意,因為放爆竹經常是寓意新的開始。又新又勁,構思極其吻合創新口味。
不過,同一樣的素材組合,卻又可以讀到很不一樣的感覺。中國人愛香可說是舉世無雙的,才子愛書香,君子愛蘭香,多情郎愛美人的香蘿帳。除了楚辭的香草美人外,有李清照思念夫君時的「瑞腦消金獸」;而李白賞山之時也會以「日照香爐生紫煙」作喻。中國文化完全離不了香,真的是無處不是香。喝的有香片,吃的有香肉,看的有香花,醫病有沉香,佩在身上的是香囊,令君皇朝思夜想的是香妃。但香燭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黃身紅腳的香不是小姐閨房愛燒的香燻,它的專門用途是拜祭。敬奉神明或先人是善行,焚香禮佛也是雅事,但以此香來喻美食,則似乎真的耐人尋味。中國傳統民間信仰相信清香一炷可以跨越仙凡三界,但此香卻絕不是為凡人而設的。廣告中的香正飄著一縷輕煙,附上一句「煙燻香辣」,讓凡人看得汗顏。廣告的下半部,還添一句「天堂般的美味瞬間爆發」,又是香燭又是天堂,如此這般美味,果真的只應天上有才對。
廣告重創意,美國快餐大王的中文廣告,加注一點中國文化是企業的善意,看來是有心為打開華裔市場而量身度造。可惜,思慮不周全,可能會產生先前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Tuesday, July 31, 2007
保衛皇后
繼拆卸天星碼頭的衝突事故後,中環皇后碼頭的「保衛戰」成為了新的香港時事熱點。在台灣新聞經常聽到「本土」二字,而以絕食及佔據方式反對拆遷碼頭的人士當中,主力是一個稱為「本土行動」的團體。而皇后碼頭的去留,亦被廣泛稱之為一項「保育行動」。將「本土」、「保育行動」與皇后碼頭並列雖然幾乎天天出現在新聞報道裡,但筆者仍是摸不著頭腦,這些名詞之間真的那麼相關嗎?
反對拆遷人士指皇后碼頭應列作受保護古蹟。能稱得上是古蹟,必須是既古而又有「蹟」,即是相對應的歷史事蹟。現今的皇后碼頭僅有五十年歷史,如果半個世紀算是古,則活生生的「古人」可多了。至於「蹟」,皇后碼頭確有其歷史,而且更超越五十年之數。原皇后碼頭建於1925年,是英國皇室人員及英皇所委派的總督登陸香港的指定碼頭,現碼頭是在中環填海後,於1953年遷到現址的。打從一開始,皇后碼頭便具有特殊的政治含意,象徵著英國君臨香江,統治這東方小島的威儀。
從保存香港殖民史的角度,皇后碼頭確有被保留的價值。不過,這與目前絕食抗爭的人士可能在理念上並不一定相同,他們更常用的理據是「集體記憶」。其中一個反對拆遷的團體提出:「碼頭一直供市民釣魚、坐船出海、拍拖時憑欄遠眺夜景和拍攝結婚照,令此處累積了大量普羅大眾不可分割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曾是渡海泳的終點,也曾是遊行示威人士的熱門集合地點;」真是奇怪,如果凡被市民用作釣魚、上下船、看風景或約會的地點,都是古蹟,都要保留,請問香港何處不是古蹟。
如果,皇后碼頭不是保留作為殖民史的教材,不是用來提醒下一代,香港曾經歷過被英國人統治的不自由時期,則所謂的保衛行動,本質上是遺棄了皇后碼頭的真正歷史意義,那又何需再保留呢!
Sunday, July 29, 2007
足球的啟示
伊拉克國家足球隊贏得了亞洲盃冠軍,舉國歡騰,雖然武裝分子還有趁機發動襲擊,但民眾的歡樂大大掩蓋了恐懼與憂傷。這不是一般的國際賽冠軍,對伊拉克人民的意義非比尋常,笑中帶有血和淚水。
英國足球巨星碧咸轉戰加州球隊,以億元身價空降洛杉磯,受到球迷熱烈的歡迎。足球,在許多國家只是一項普通的體育項目,是商人眼中的搖錢樹。足球也是伊拉克人的最熱門運動,是他們暫離生活壓力的最佳娛樂。但在伊拉克,因為戰亂關係,連分區聯賽也沒法子定出確實日期。不知何時可以參加比賽的球員,由於安全考量,大都被安排在伊拉克境外受訓。連正常地踢一場足球也如斯艱鉅,能夠奪得國際賽冠軍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全國狂歡慶祝,派系衝突忽然間消失了,眼下現實生活的愁苦也被忘卻了。能發揮這種神奇力量,並不是某一政客的魅力,也不是所謂的民主自由,而是國家尊嚴。如果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這支不在本土受訓的伊拉克國家隊又怎能掀動全國人民的人,及在剎那間讓他們暫放下分歧呢!
正為如何收拾伊拉克殘局而苦惱的美國政客,應從中得到啟示。伊拉克人的國家尊嚴是存在並且旺盛的,美國持續對伊拉克的佔領只會遇到越來越強烈的反感。就是連伊總理也奈不住向美軍下逐客令,就可見美國除了培訓伊拉克軍警外,維護伊拉克的國家尊嚴更重要。
還記得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布殊的一則競選廣告,以伊拉克足球隊參加奧運預賽作為宣傳,指在布殊的領導下,伊拉克終能以自由國度身分參加奧運。此廣告曾受到伊拉克奧運代表隊球員的強烈譴責,他們不甘心被布殊利用作為政治宣傳。
希望華府政客們能引以為戒,當我們仍然沒法讓伊拉克球員可以無所畏懼地踢他們最愛的足球之時,就請不要再自我陶醉為大恩人,也不要任意批評伊政府一無是處了。
Friday, July 27, 2007
新摩西
伊拉克戰爭的狀況將是明年總統大選具決定性的議題,民眾對戰爭的不滿己上升至七成以上,那一位候選人能打造成摩西形象,讓選民相信他/她可以帶領美軍離開伊拉克,將會是下一任新總統。
從多次辯論發言可見,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從不放棄重力攻擊希拉莉早期的伊戰立場的機會,顯示他相信曾投票支持授權總統開戰,將是希拉莉的致命傷。奧巴馬批評希拉莉無知天真,他本人當年還沒有成為國會議員,大可以講盡風涼話。至於共和黨那方,最堅定支持布殊伊戰立場的麥可恩,近月來走勢如江河日下,已至眾叛親離的地步;其他共和黨候選人則幾乎一致要與白宮的伊拉克政策劃清界線。
在兩黨的總統候選人辯論中所提到的伊戰策略,雖然在現階段也只能是選舉的文宣,對時局不會有即時的效應,但伊戰善後策略,必然是下一任總統的首要工作。從目前的種種跡象,倔強無比的布殊總統將沒法在離任前對伊拉克有更好的處理手段。特別是在伊拉克總統公開說美軍可以隨時離去,而白宮竟然極低調的回應,可見布殊的底牌已被伊拉克政客揭穿了。當日理直氣壯的說可以瀟洒走一會的布殊,人家下逐客令後卻禁若寒蟬。無他,究是誰需要誰,於此已很分明了。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因為伊拉克將決定布殊的歷史地位。
不少美國政客批評伊拉克國會以天氣過熱為由而休假一月,不理美國如何,伊拉克的當權派,包括在議會內外的有實力人士都有著自己的另一套盤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說得最好,美國不能再期望伊拉克有和平奇蹟,美軍應該撤走,讓伊拉克分裂自治。拜登的說法最貼近現實,可惜,他當選的機會極微。伊戰將如何落幕,誰是新摩西,或摩西真的會來嗎?
Wednesday, July 25, 2007
皇上駕崩
九龍皇帝曾灶財上周駕崩,結束了這位他傳奇的一生。曾灶財之名在港無人不曉,近年更有一些藝評家、時裝設計家和廣告商等,看中了曾灶財,替他辦書法展、設計時裝系列,皇上的書法更在拍賣會上賣得高價錢成為收藏品。不過,皇上離世時只不過是一名潦倒清貧老者,晚年被推上藝術殿堂,似乎沒有為他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不過,曾灶財的傳奇,又怎能單純以他晚十年的光景來評價呢!
人們認識曾灶財,是因為他在香港處處留字,宣稱擁有九龍主權,指九龍是他家族的封邑。不需要展覽或電視廣告,曾灶財的名字幾十年來早已是家傳戶曉。在公眾地方塗鴉的不止曾灶財一人,獨是他「成名」,絕不是因為他的書法有藝術價值,而是因為其獨特的內容。
在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英國人是主人,掌握一切的權力。而中國大陸因為動盪的政治和落後的經濟,讓港人感到雖然活在殖民地,沒有了國家,但卻心中有另一種「安慰」和「自豪」。慶幸受殖民地統治,相信是香港一種獨有且令人感傷的社會文化。而在這時期,連中國政府都不談香港主權的年代,卻出現了一位九龍皇帝,無懼政府的起訴,數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留字宣示主權。大多數市民覺得他的行徑滑稽可笑,但又多少佩服他的堅持。滑稽是因為他自稱為帝,彷彿活在交錯的時空,為百姓大眾閑來添了一些思想漫遊的空間;佩服是他不管是暴動或回歸,主權信念沒有絲毫的動搖。
還有,沒有科學統計數據,只憑個人生活的體驗,曾灶財之所以成為香港具代表性人物,比皇后碼頭更有集體記憶意義,是因他為活在英國人治下的人們,加增了一份中國文化的縈念,一份本土情懷。這種感覺也許不是很有自主意識或甚至自覺的,但從曾所引起的廣泛興趣數十年來不減,或可作為客觀旁證。
Tuesday, July 24, 2007
什麼主持?
有線新聞網絡(CNN)新聞節目Lou Dobbs Tonight的主持Lou Dobbs(中文譯音;道布斯),昨日回應了三藩市星島日報七月十一日關於其節目的報道。道布斯不改其風格,調侃式地東拉西扯亂說一通,連基本事實也沒有弄清,其低水平及不專業的程度令人咋舌。
道布斯在七月十一日的節目內,以扭曲的手法嘲諷中國外交部對聯邦調查局在華文報章登廣告徵求中國情報一事。而他的記者助手,更直接的說在美華人都明白中國政府有要求他們提供有助中國發展的情報,而這些華人都很願意這樣做。在毫無根據下,道布斯便把整個華裔社區都定罪了,公開否定所有華裔對美國的忠誠。
七月十二日的星島日報報道了此段內容及社區人士的回應。道布斯昨日沒有正面回應為何把所有在美華裔都判定為潛在間諜,反而是試圖挑剔一些細節,以醜化代替論理。道布斯當然可以完全不回應,他既然回應了,顯示某程度上他是在意的。但若真是一個嚴肅的新聞節目,回應便應該針對爭議的焦點。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道布斯的回應沒有分清楚星島日報報道中被訪者的言論與報社言論,把一些被訪者的發言講成為報社的觀點。想不到得到CNN信任做主持的道布斯,竟然連基本新聞常識也沒有。也許他是明白的,只是沒有經過求證,含糊地聽到一點便大發議論。這種不專業行為,絕對不是一位合格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操守。
其次,道布斯說曾致電星島日報,但三藩市星島卻表示從沒有接過他或其助理的來電或留言。他有沒有真的打過這通電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更荒謬的是,道布斯除了說找不到星島外,又說找不到星島報道中引述的李艷紅,說聯邦人權委員會說沒有這位人。道布斯彷彿說李艷紅其人是星島虛構似的。也難怪,道布斯連李艷紅的英文名字也搞不準,自然找不到人。但也令人嘆息,堂堂一個國際新聞網絡的主持,竟然連一位前聯邦人權委員的名字也不知道,便敢在節目中自曝其醜。也許,人權之類的議題不是道布斯所關心的。
綜合而言,道布斯昨日的回應,印正了他對華裔社區的歧視,對於華裔社區媒體的反映的言論,無心認真了解及回應。道布斯有權繼續他這種訴諸意識形態,而不求事實的評論式新聞報道,只要CNN願意繼續由他自把自為。當然,華裔社區也有權繼續揭發他不盡不實的歪理。
雙十何慶
陳水扁要求在今年的雙十慶典上舉行閱兵儀式,但卻掛上怪怪的名詞,把閱兵改稱為「國防表演」。是閱兵抑或是表演只是口舌字眼之爭,但可別忘記,去年的雙十,陳水扁在主禮台上發大脾氣的指雙十慶典爭議多,來者又勉強,因而強烈建議停辦。不到一年光景,不但沒有停辦,還要加入閱兵來大搞一番。理由很簡單,今年將是扁最後一次以總統身分參加雙十慶會,他不放過任何享受威風喝采的機會,貪慕虛榮及厚顏無恥程度,可見一斑。
這些其實都不用說了,扁根本就沒有資格或不應出席任何雙十活動。扁政府最近才指使教育部完成了在教科書內全面「去中國」,找出了五千項要修改的名詞,而其中主力是要將台灣與中國嚴格區分。按此道理,辛亥革命是發生在「中國清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應該屬於「外國歷史事件」,台灣政府絕不應該官式紀念「外國歷史事件」,因為以民進黨的說法,這豈不是混淆了「國家認同」。
如果,民進黨視「雙十」只是中國那邊的事情,扁又何必去慶祝呢。還有,目前台灣官方及民間還是流行稱雙十為「國慶」,扁政府也應抵制。連領導推翻滿清的孫中山先生都不能再被稱為國父,都淪為外國人了,為什麼還要慶祝推翻滿清的革命歷史呢?台灣沒有「國慶」,因為雙十只是一宗「外國事件」,中華民國是由「外國人」建立的,扁只應慶祝台灣主體及有本土特色的「國慶」,如果他能真的找到這樣一個「國慶」。
所以,要是貫徹去中國化,扁不能再辦雙十慶典,更不必說要大搞閱兵。也不要再稱呼中華民國,因為按教育部的理論,中華民國是由中國人創建的,與台灣無關。而扁,也自然應立即下台,因為他現在出任的是中華民國總統,等同擔任「外國」元首。
Sunday, July 22, 2007
伊拉克之痛
周末看到一個關於駐伊拉克美軍一個車隊遇襲的專題報道,事件中有四名美軍陣亡六人受傷。記者深入報道了該次遇襲事件對陣亡軍人家屬的影響,沒有任何的添加成份,只是由家屬直接的獨白心情,聞者為之沾襟。
約兩年前的某個夜晚,一輛載有十名美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輕型裝甲軍車,在夜間行經一處公路時,遇到埋伏在附近的武裝分子襲擊,一杖火箭榴彈擊中士兵的座位間。雖然軍車仍能開動離開危險點,但內裡的十名士兵全部受傷,其中四人更不治陣亡。報道的大部份篇幅是陳述死者家屬及同袍的感受。部隊給予陣亡士兵英雄式的悼念,有點悲壯但光榮。至於家人的片段,卻是完全另一番味道。
接受訪問的死者父母親,雖然事隔已兩年,但許多仍然是忍不住淚水。其中一位父親是一名縣警,在一般人心中的鐵漢執法者,在鏡頭前,他很坦白的説:我上班時會哭,下班時也會哭,這是所有同事都知道的。有人說時間是治療傷痛最好的方法,但這方法於我不行。兩年過後,仍是那麼痛,我想以後也不會變。
另一母親憶述軍部傳派人上門報死訊的情況。這位也是淚流披面的母親說,當時她正在與妹妹在電話上,見到窗外有一輛軍部的駛來停在屋外,她立時尖叫說:「你們走!你們快些走!」電話線另一端的妹妹被嚇了一跳,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這位母親知道,兒子在戰場上,軍部人員上門探訪只有一種原因,就是報告死訊。
受訪的另一位父親用悽然的語調說,軍部是到他辦公的地方通知他兒陣亡了,而他卻更要強忍悲痛,馬上到妻子工作的地方。他說:天下間沒比將兒子死訊告訴一名母親更難過的事。他說:妻子聞訊後連續四聲大大的尖叫,他至今仍沒法忘記當時的情景。
伊拉克的平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駐伊美軍至今已有超過三千六百人陣亡,上述的小故事也重複了三千六百次。我們不能不問,是誰一手造成美伊兩地的人間慘劇,沒有人需要負責嗎?!
Friday, July 20, 2007
是時候展開彈劾布殊聆訊
公共電視台著名的莫亞斯訪談節目Bill Moyers Journal上周六專題探討彈劾正副總統的理據和可能性,這是主流媒體首次認真探討彈劾布殊。彈劾布殊總統的運動正在越滾越烈,國會的民主黨領袖似乎不應再逃避及阻撓民眾行使憲法權力了。
包括三藩市及柏克萊市在內,全美至今已有七十九個城市通過了要求彈劾布殊的議案,而在聯邦五十個州之中,費蒙特州州議會率先通過了同類議案。根據最新的一項民調顯示,四成五民眾贊成彈劾布殊,另有五成四認為要彈劾副總統切尼。可見,與彈劾克林頓不同,當年彈劾克林頓,只是一群共和黨議員的政治秀,今次是由下而上的一場運動,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在莫亞斯節目上的兩位來賓中,其中一人是Bruce Fein。此人甚有意思,他曾在列根總統時期擔任副司法部長,也是保守派智庫的資深顧問。彈劾克林頓案的第一份起訴文件正是由他執筆起草的。他出現在節目上,意外地極力主張彈劾布殊。因為他的經歷,並且是來自保守派陣營,他的觀點更顯得有份量。他認為布殊非法監視民眾的通訊,並且無限制地擴張白宮的權力,違法程度比克林頓嚴重得多。
克林頓當年是因為隱瞞與見習生的性關係,被以妨礙司法罪名遭到國會提案彈劾。至於發動彈劾布殊運動的民眾所列舉的罪狀,首推是指布殊侵犯公民權,違法監聽及截查民眾的私人通訊。其次是蓄意誤導國家發動戰爭;第三項罪狀是違法在世界各地設立秘密監獄,並以酷刑對待被囚人。其餘罪狀包括:協助隱瞞洩露特工身份事的真相,妨礙司法公正;又以政治干預聯邦地方檢查官的執法等。以上的種種指控都相當嚴重,如果克林頓因為在私人性生活上說謊而要面對彈劾,那麼,布殊是否曾因說謊而導致無辜國民喪命?又豈能含糊處之。
我們贊同和平母親希恩向國會議長普洛西施壓的行動。希恩以本月廿三日為限制,聲言若普洛西不提出彈劾布殊的議案,她將到普洛西的選區參選,將之驅逐出國會。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能夠重新執掌參眾兩院,主要原因是民眾對伊戰狀況不滿,不再接受共和黨與白宮連聲同氣的所為。普洛西當選議長,雖然也曾在調整伊戰策略上做過一些不成功的嘗試,但她並沒有認真的回應民間期望。
普洛西不應該公開的承諾不彈劾布殊,因為她並不擁有這權力。不錯,國會擁有是否彈劾總統的權力,議長更能起關鍵的作用。但這權力是功能性質,正如法院才有權審理案件及作出裁決,但某疑犯應否被送上法庭,則是前期司法人員的工作。在未經任何討論和搜證之前,普洛西憑什麼可以否定了彈劾布殊的可能。
明顯,普洛西當時是為了避免刺激擁護布殊的保守派,但國家利益和憲制尊嚴遠比個人或黨派利益重要。民主黨籍的國會眾議員Dennis Kucinich已經提出了彈劾切尼的議案,加州聯邦參議員博塞亦要求把彈劾案提到台面上來討論,普洛西不能再剝奪民眾的罷免總統的政治權,就各種針對正副總統的指控展開調查,應是第一步。
自由民主政制是國家的基石,公民權不容侵犯,政府的權力也必須受到憲法的約束,違法破壞憲制者必須受到懲罰。彈劾總統的權力在於國會參眾兩院,草根階層發起的罷免運動,路遠且費力,對彈劾目標的實質影響有限。但只要有足夠的正當性和理據,這股力量早晚會如洶湧的潮水般沖浸至國會門前。
真實力
最近與本地一份英文報的記者聊天,他們很好奇為何三藩市的華裔民選官數目追不上人口比例。從彼此來回交流激盪中,筆者亦憂亦喜,也看到華人參政的路途是何等的迂迴曲折。
目前在三藩市的市民選公職裡,華裔僅有市參事趙悅明及估值官丁右立。並且,青黃不接及後繼乏人的情況嚴重。究其原因,參選人一般來自有相當的學歷及經歷的中產階層。三藩市人口老化,家庭戶口減少,加上屋價及環境等因素,三藩市變得宜工作不宜居,早已不是華裔專業人士的首選居住地,南移趨勢明顯。雖然,三藩市華裔人口所佔比例上升,但同樣有人口老化問題,而維持三藩市華裔人口數目的主要原因,是因此地是新移的熱門落腳點。但這模式的人口結構,對於培養出新一代參選人並不是最理想。但從另一角度看,華裔人才遍佈灣區,將來在大都會地區陸續出現華裔政治新星的機會卻大增。
至於長遠提升華人的政治實力,關鍵在於兩點。首先是要從家庭教育著手,不要老是培養子女做醫生、律師或工程師。應從少帶領子女關心政治,多送他們到政府機構做實習生。其次,要學會向政客提出要求,華裔社區的權益不能等待有華裔當選才來維護。管他是華裔或非裔,選票就是力量,只要華裔選民積極投票,任何希望當選的政客都自然會關注我們社區的聲音。兩者之間,可能後者更是實際及有效益的做法。
又或者,因為三藩市華裔選民數目上升,也許會吸引居住在市外而有心參選的華人回流到金山。當然,這種回流是希望不是光看住權位,而是真心的對三藩市有承諾,及肯付出時間和心力,而不是利用三藩市的華裔選票來完他們的政客夢。
Wednesday, July 18, 2007
食的政治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在美國越演越烈,來勢之速並不是因為大量發現問題產品,而是其背後的一股政治力量在煽風添油。一旦引起公眾普遍對中國貨的恐慌後,要重建聲譽,相信得要花相當的努力。
白宮成立專責檢討進口食品安全的小組,雖然官方否認只針對中國產品,但此時此刻成立這樣的小組,用心不言而喻。而國會方面,亦有聽證會調查中國產品的安全問題。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在月底亦將派員到中國,就食品安全與中方官員開會。這一連串的動作,加上在主流媒體的嘩眾及甚至帶有強烈偏見的報道後,中國食品問題彷彿真的如洪水來襲般。但看罷熱烘烘的新聞後,稍稍冷靜一點的想想,這些所謂的中國問題食品或產品,在美國實際構成多重大的人體傷害呢?媒體上有多少這類的報告呢?恐懼的渲染似乎超過實例可以支持程度。
中國的一些產品安全成份不達標是事實,也是極應重視及改正的。只是,靜心的觀察,起哄批評中國的各方言論,其出發點不一定都是為了民眾健康。一些批評經常會附帶評論,指責中國政府是「明知故犯」、「刻意掩飾」;而另一些則會把問題扯到中國對美貿易的大額順差,用意是指中國為求賺錢而傾銷危險貨品出口。總括之,一些報道或評論,是在與中國威脅論和應。
提高產品的安全正是人人有責,美國國內行銷的問題產品也絕對不是都來自中國,而來自中國的產品對民眾究竟有多大威脅,很多時是心理比生理更厲害。所以,這一波的中國產品安全問題,可以作為鍛鍊中國政府很好一次的個案。當中國越是發展,在任何層面都會受到更細微的檢視或監視。中國政府大不必硬撐的去反擊,反而是以此作為助力,一者整治本身應要改進的缺點,二者,可以用來作為溝通國際的機會,以開放及透明的態度把問題一次過搞清楚。經此一役,期望中國商人以及政府都能長一智,為中國產品建立更佳的國際聲譽。
誰是元兇
政治雜誌The Nation最近發表了一份長長的訪問稿,共有五十名曾參與伊戰的美軍具名接受採訪,談他們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美軍如何對待伊平民百姓的所見所聞。讀罷全文,何止是一字一淚,應是每一字都在滴血。
「伊拉克平民是伊戰的最大受害者」,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及但又似乎很籠統的講法,沒有具體細節的陳述,很難引起任何深層的共鳴。雜誌社用極其認真的態度,具名的訪問了數十名軍人,由他們以第一身經歷者的身分來說出伊拉克平民在過去四年所受的苦楚。
據約翰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共有六十萬名伊拉克平民死於美軍入侵之後,而其中超過三成的死亡個案是由美軍造成的。而從上述訪問中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三成之數,極可能是低估了。從這些軍人自述,他們在伊執行任務的模式及作戰環境,令美軍幾乎無可避免地會傷害平民,而在他們的心理上,也接受了死一個伊拉克人,總勝過是自己蓋著國旗返鄉。
訪問全文一萬四千餘字,值得所有關心伊戰情況的人一讀。從不同的軍人敘述中,發現美軍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的主要原因,是美軍沒法認定誰是敵人,所有伊拉克人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敵人,特別是那些靠得太近的。在戰地的第一道守則是保護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先發制人。而其中一例是軍車在公路上是有命令不會停下來的,一名牧童帶著兩隻驢子橫過一段郊野公路,美軍車隊把人和動物都輾斃了。事後到場調查的士兵向雜誌說,現場根本沒有停車或慢車的痕跡。
對於無辜的平民被殺,美軍將領將之合理化。有一名士兵甚至說,軍中有一種流行態度,只要不是說英語的,皮膚深色一點的,都可以不被視為人類看待。這種滅絕人性的事故天天在伊拉克發生,沒有人得到任何好處。這些悲劇的發生也不能完全怪責軍人,他們不是自己選擇到伊拉克作惡的,元兇應是那些坐在權力中心寶座的人。
Monday, July 16, 2007
處長無錯
香港廣播處處長朱培慶與艷妓把臂同遊及慌張逃亡事件曝光,朱處長在休假數天後即主動請求提早休退。在風暴中引退,是醜聞主角最佳的危機處理手段,事件至此應該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了,但好些朱處長的支持者似乎仍然心有不甘。
在朱處長宣布申請退休後,率先高姿態為朱發言的是他的前上司張敏儀,張說:「朱培慶作出了決定,以他一貫的紳士風度,衣袖一揮,不再糾纏下去。」張描述下的朱處長瀟洒且有氣節,與日前在記者鏡頭下的風流但窩囊的模樣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在某些個別香港報章上,近日也出現了一些或直接或間接替朱處長「平反」的文章,其中一位作者指嚇跑了朱處長的是香港受污染的傳媒,因為香港人本來對朱處長的私生活是沒有興趣的;作者更指傳媒「拿道德來傷風敗俗」。是非經作者引導,讓人豁然明白,原來看艷舞的處長是受害人,該罵及不道德的是報道此事的傳媒。
另一位女作者則以「召妓,又如何?」為題撰文,迂迴地把朱處長的行為合理化及高尚化,其中最精闢的一句是:「娼妓由於滿足了男人不能被滿足的情感需要,反而鞏固了婚姻制度。」文中除了侃侃力陳召妓的正面社會功能外,文末更以身作則,稱自己丈夫若召妓,她首要關心的是他有沒有安全性行為。這論調與另一文中所說的:「嫖妓的人就像購買其他商品一樣,不應該受到道德譴責。」支持朱處長的文章互為呼應,想不到處長被傳媒報道召妓,卻掀起一場召妓行為高尚化的運動,對一眾有狎妓癖的孽海男女而言,大概應該一聲「功德無量」,鞠躬稱謝吧。
更妙絕的一位作者,竟把朱處長豪擲萬金消費之事,與香港政制改革扯上關係。作者引經據典、綜橫雄論,在道理上先設了閱讀行為只能二擇其一,侃侃然認定讀朱處長報導者就不會關心政制發展;文章收結,無非是指責傳媒和公眾把朱處長事件「娛樂化」,是媒體和看報道的人沒有水平,他們更應關心的是《政制發展綠皮書》。
真的是傳媒無風起浪逼紳士處長下台嗎?在當事人亦願意退下火線之後,這些欲蓋彌彰、以曲為直的強辯,會令朱處長變得更雪白可人嗎?抑或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一眾振臂護朱者搞錯了一個基本道理──處長不是受不住傳媒的壓力而下馬的,他只是過不了自己的一關。在「撐朱者」眼中的港台大義凜然,身為政務官的處長可以公然挑戰政府的政策,敢於在政策上與政府撑撑撑,這樣有「道德勇氣」的處長,會不理直氣壯地撑一撑自己的「私生活」「權益」嗎?!如此一來,大家又何必為處長的舉措製造種種歪理呢?人家處長做的是「功德」,某些人卻為他「作孽」,何必呢!
Sunday, July 15, 2007
分手方知愛錯
A對B說:「您知我有多愛您嗎?您看,我已為您傾家蕩產,甚至犧牲我兄弟的性命。我會倍伴在您左右,直至您不再需要我為止。您不要自暴自棄,努力振作,證明給全世界看,我對您的愛是沒有錯的。」
可是,B卻說:「你現在隨時可以走,有你在這裡的日子我更難過。」
這叫看似是一往情深的A,多難為情呢。是B無情無義,抑或是A表錯情呢?這正是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掉給布殊總統的大難題。
伊拉克戰爭在前日出人意表地進了一個新階段,提交給美國國會的伊戰狀況中期報告,指伊拉克政府並沒有達致美國所制定的表現指標。白宮與國會於早前達成之共識,伊拉克政府必須自愛,努力在政治、經濟和治安上有表現,否則將不會再受到美軍的保護。不少華府政客,不分黨派,都曾說過美國對伊拉克付出太多了,現在是時候伊拉克人學習自助,不要再依賴美國。但此時此刻,馬利基卻公開明明白白的說,達不到美國的指標是很自然之事,而伊拉克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國際部隊可以隨時離開。
馬利基這幾句話,比「變節」逼布殊總統撤軍的共和黨議員更令白宮受傷害。因為不論是國會抑或是白宮,均沒有從伊拉克光榮脫身的妙法。把眼前亂象諉過於伊拉政府,是美政客的權宜之計。好讓公眾以為美軍不能回來,問題不是出於美方,只是那可憐的伊拉克政府太需要我們了。姿態擺得何高又漂亮,但馬利基竟然下逐客令,揭穿了抵賴不走的原來是白宮,因為布殊輸不起。
布殊總統曾經一再說過,美軍在伊拉克是按實際需要,絕不多留一天,並且,只要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便會離去,全沒有留駐佔領之意。由白宮一手扶植的馬利基開腔了說要分手了,布殊會否實踐君子諾言呢?正是,走也不是,不走更不是。以分手作為威脅的A君,竟然先被拋棄,多可憐。
Friday, July 13, 2007
鄭筱萸之死
中國處決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原局長鄭筱萸,罪名是受賄和玩忽職守。在鄭筱萸監管下被批准上市的假藥,對民眾造成嚴重的人命和經濟損失,鄭被處決,在中國國內網民的討論中,以支持和歡呼的佔絕大多數。在中國外銷有害產品及藥物廣受國際關注之下,鄭被處決的新聞也罕有地成為國際新聞。不過,西方社會對鄭之死的看法卻複雜一些。
西方媒體的調子基本上是說鄭被處決,是中國政府回應國際對其有毒產品及藥品的批評,試圖以一名官員作為替罪羊,挽回中國貨的名聲。此類的報道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質疑中國政府改善產品決心和能力。
至於美國網民又如何看待鄭筱萸之死呢?以被認為全國最自由開放的城市──三藩市為例,在本地最大的英文報紀事報網頁上,在該則新聞發表言論的讀者,竟有近三分之二讚賞處決鄭。其中一名讀者寫道,「家中的小狗吃了有毒的中國飼料死了,想到這傢伙涉及此事,便很欣賞中國的司法制度。」
可別忘記,在三藩市灣區反對死刑的民眾應是佔多數的,但網民對於鄭的看法卻不是主流,原因可能是因為有切膚之痛,如上述的狗主。也有人借此事表達對美國政治的不滿,例如說也應以極刑對付美國的貪瀆政客和官員;也有人認為美國的死刑制度要向中國學習。
從這些討論與主流媒體的思想對比,不難發現媒體的認知與一般民眾是存在差距。在主流媒體方面,仍舊是用一套已定型及僵化的意識形態觀念看待中國。要改變主流媒體報道中國新聞的手法或角度,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挑戰,特別是連美國政府和國會都普遍對中國抱著不全完全友善的態度。
Wednesday, July 11, 2007
美國華裔對美忠誠不容置疑
美國聯邦調查局本月初起在三藩市華文報章刊登中文廣告,徵求華人向該局提供可能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的情報,並特別指明需要關於中國國家安全部的情報資料。此廣告刊出後立即引起華人社區的不滿,他們擔心廣告的背面含意是認為「在美華人都與中國情報活動有關連」,讓華裔社區被投以歧視和不信任的目光。這種憂慮,瞬間變成現實──有線電視網絡(CNN)新聞節目主持人Lou Dobbs十一日在節目上便散播這種歪理。
Lou Dobbs及他的助理記者十一日就聯調局的中文廣告做了專題報道,節目內容力證中國是美國最大的間諜威脅,亦批評中國外交部對聯調局的指責可笑。這種帶有嚴重傾向性的報道手法在Dobbs的節目裡司空見慣,但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記者CASEY WIAN在節目內與主持Dobbs的對答唱和。
WIAN說:該社區的一些人士投訴聯調局不公平地將他們形容為潛在的間諜。可是,美國情報專家說中國確是極力主張在美的華人幫助祖國。
Dobbs說:作出這些投訴的人,天真得令人吃驚。這是反恐戰,以此廣告為例,聯邦調查局幾乎問了全國所有人這個問題。
WIAN說:絕對是,說(他們)天真已經是很仁慈的提法。大部份中國人都知道,仍在共產中國的人們是期待他們幫忙共產中國的,以便改善(中國的)科學、技術及軍事能力。並且,他們中間有很多人也同意提供協助。Dobbs說:麥大智的被判刑便是一個好例證。
由上述對話可見,主持和記者借不具名的所謂「美國情報專家」的意見,證明在美華人確廣泛地被中國政府要求做間諜,並且許多人都同意了。華人的祖國「要求幫助」、在美華人大多「願意幫忙」這簡單陳述用調侃的語氣輕輕帶出,卻重重地打擊了在美華人;這陳述等同指控在美華人極有可能當中國間諜,並且質疑華裔對美國的忠誠。在美華人至今約三百萬人,他們當中相當一部份是土生土長,而絕大多數是勤奮工作的小市民,美國已成為他們的家,更多亦已宣誓入籍成為公民。他們的權利與義務與其餘美國人都是一樣的,他們對國家的忠誠不應受到無理的質疑。
Lou Dobbs與CASEY WIAN的言談是極其嚴重的不實指控。他們用了一種類近調侃及帶有藐視的語氣來說話,彷彿在無關痛癢地聊幾句。旨在免除嚴肅求證的責任?免不了的。作為傳媒,平衡求證是做新聞應有的基本態度,更何況是CNN。而且,記者刻意一再使用「共產」一詞,明顯是一種貶意,借此刺激反中國的情緒。「共產」一詞在美國人的觀念裡有「特定意義」,而當前中國的狀況事實上與這觀念有極大差距,記者只是簡單化地借「共產」二字把中國妖魔化。
華人移居美國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雖然美籍華人的根已深植於美國土壤,但因為膚色和種族特徵,不論是第幾代的土生華裔,也會經常被人詢問:你是從那裏來的?這種至今仍廣泛存在的種族歧視,大大阻礙了華裔正常地融入主流社會。有線電視網的上述報道,進一步加深了把華裔當成為「外人」的偏見。主流媒體已不是首次在沒有任何憑據之下指控華裔廣泛地替中國做間諜。當年著名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華裔主播宗毓華,隨便到機場拍攝一群亞裔,便在旁白說每年不知有多少中國間諜入境美國。
在美華人都全力支持聯邦調查局保護國家安全。在美華人都認為,不論國家之間是否互相刺探情報,那些都是政府機關的運作及責任;在沒有具體個案事例或線索之下,美國政府不應該把平民百姓也扯入諜網。如果真的如CNN新聞節目主持人所說,調局向每一位美國人都發出同樣問題,為何廣告只有中文版?為何不同樣詢問法裔、義大利裔、俄裔或日裔等等,請他們也來提供他們祖籍國的情報?美國有白人塔利班,可是卻從來沒聽過主流媒體說要所有白人提供塔利班的情報。CNN主持偏頗的立場可見斑。
歷史會重演
聯邦調查局徵求線民的廣告效應持續發燒,在廣告刊登後,社區內仍有些人認為事情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在聯調局於日前發出聲明之後,便更明確可知當局是對華裔社區是有很深的偏見與歧視。
聯調局的聲明,前提是肯定華裔百姓會知悉危害美國安全的中國情報,而中國確實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也因為聯調局認定華裔知情,所以才呼籲我們站出來舉報。筆者首先坦白,沒有任何相關情報可以提供,讀者們感到身邊充滿中國間諜嗎?據美國有線電視網的報道引述聯調局的數字,估計中國在全美開辦了三千間假公司從事情報活動。聯調局認為中國間諜在華裔區必然是很普遍的,所以不論你我有沒有真情報可上繳,在聯調局人員眼中,我們都是可能間諜,或是可能包庇間諜的人。
不論以上資料是否屬實,或中國在美國有多少及多廣泛的間諜活動,也絕不能要整個華裔社區來負責的,這種連坐與集體懷疑的態度,是二戰日裔集中營出現的原因。聯邦調查局的廣告是對華裔社區的無端滋擾。如果,任由發展下去,麥卡錫時代的白色恐怖會重演嗎?在政府可以揮軍入侵伊拉克後,任何可能性都有發生的。
美國擔心中國的崛起,害怕中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威脅或超越美國,可說是無可厚非的。美國政府單位需要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國家機密也是絕對可以理解的。但與此同時,不應犧牲人民的公民權。既然說是維護自由民主,則請別以懷疑的目光看待華裔社區。提防或緝捕間諜應是個案處理,把全族人納入監視範圍的做法,於執法單位而言是簡單易行,但卻干犯了個人公民權,並且容易製造冤案,我們不能忘記李文和的例子。
Tuesday, July 10, 2007
論馬本土
馬謝日前首度同台,場景是蔣渭水基金會講座。馬英九因為戰略錯誤,給謝長廷窮追猛打。交鋒議題是「本土與外來政權」,看似極敏感,但實際應付也不難。辯論過後,沒有就「本土」問題帶出了什麼新思維,反倒是一再印證了馬英九應變能力的極差勁。差者,不單是臨場的口才,論事前部署,亦屬一塌糊塗。
首先,座談會場地是綠色地盤,同台講者是大選競爭對手,而馬英九卻只準備連篇讚揚蔣渭水的史實論述,沒有連結大選作發揮,沒有為對手可能而來的攻擊埋下伏筆,也沒有思考發言內容可能引來的反擊。大模大樣的走進綠營,卻沒有作好迎戰的準備,難道馬英九真的被支持者寵壞了,以為處處都必然會有掌聲嗎。看到馬英九被謝長廷攻擊時的錯愕神情,完全不值得同情,只能用咎由自取來形容。
其次,在回應外來政權的正當性時,馬英九作為前任的國民黨黨主席,以及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竟然照單全收,承認外來政權之說。馬的辯解是「自李登輝經全民票選為總統後,再沒有外來政權。」這真是豈有此理,不單在辯論技巧上全掉落的謝的陷阱內,在道德上也出賣了國民黨。
馬英九提出直選總統作為外來政權的終結,以此向泛綠示好,稱自李登輝年代,國民黨已本土化了。但可知,民進黨是本土原生的政黨,馬英九要以李登輝的國民黨來投誠,也只能做些極次級的「本土」政黨,怎能成功挑戰民進黨呢!自毀百年老黨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屈服於政敵的歪理,馬英九實在是愚不可及。馬為何要尊李,至此可以不言而喻了吧。
國民黨管治台灣的正當性不是任由民進黨說的。明末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上奪回台灣,自清滅鄭家後,台灣便歸由滿清政府管治。清末於不平等條約下割讓予日本為殖民地。國民黨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滿清,也繼承了治權。二次大戰後,日本撤離台灣,由國民政府合法收回。國民政府是承接了滿清繼續管治台灣,至蔣介石遷台,也只不過是把中央政府也搬到台灣而已。經這層層的政權與治權交替,國民黨政府並不是外來政權,更絕對不容質疑其正當性。縱使她不是一個完善民主政制的政府,也只是政制問題,而不是治權的本質問題。
馬英九否定了李登輝以前的國民黨,把國民黨的命截斷了。馬的用意是以為這便可以迎合當前局勢,讓泛綠選民接受「本土重生」的國民黨。卻沒有想到,如要拚本土,泛綠選民為何要這個「初生」的嬰兒,何不繼續支持已長大成人及握有政權的民進黨。
Monday, July 09, 2007
就是愛玩
將代表台灣民進黨參選明年總統選舉的謝長廷日前表示,將以民調決定副手人選,此話一出即引來議論紛紛。用民調來選副手的確是新鮮,但對於已表明不爭取職位的蘇貞昌來說,似乎謝是有意挖苦他。在種種陰謀論和怪論發表了一大堆後,謝長廷又說民調只做參考,誰當副手是由他一人決定。走了一圈,要大眾的嘴巴忙了一通,謝原來只是原地踏步,難道這招就是「引蛇出洞」嗎!真是無聊。
從過去謝長廷在選舉中的表演可以看出來,他是愛玩弄手段的。不跟你明刀明槍的比政見,反而是會把心思精神放在花招、奇招和怪招上。選高雄市市長時會跳出無厘頭的吳敦義談情錄音帶,選台北市市長時只顧緊咬對手住家的水電費。馬英九在未來的日子也肯定不會好受,只是想不到謝連在副手問題上都要搞花招。
副總統沒有實權,也沒有固定的職務範圍,他的最大實用價值是協助打選戰。馬英九已經宣布了副手人選,而謝長廷一方,雖然沒有明確的公布,但葉菊蘭向來都是大熱,謝也未曾作過強烈的否定。不過,不論是來自阿扁或民進黨黨內,謝蘇配的主張一直沒有停止過。在蘇貞昌主動表示沒有意願後,謝本可以大方的公布選定了葉菊蘭,但卻又要來一個民調,是要借副總統人選的效應榨取最後一滴政治利益,藉此增加媒體的曝光率。利用副手問題不斷做文章,格調太低,太沒有氣魄了。如果真的連副手也沒法直接拍板,在政務大事上還能有作為嗎?
謝長廷予人最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他那種經常只往小處著眼的做法,好玩弄權術,搞鬼計。也難怪,一位堅信宋七力的人,大概也只能如此吧!至於謝馬昨日本土辯論,明天再論。
Sunday, July 08, 2007
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
「愛祖國,用國貨」是小時候經常聽到推銷中國貨的一句廣告標語。在六十年代,推銷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要靠民族感情,可想而知,中國貨品當年在行銷上有相當難度和局限。隨著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資製造業,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國貨行銷世界各地,連美國最大的連鎖零售店沃爾瑪也有近六成的商品屬中國製造。不過,當中國貨走進世界之後,又引發一股反中國貨浪潮,「中國製造」由價廉物美,似乎快要變成為「黑心產品」的代名詞了。
關於中國貨品含有害健康物質的新聞最近層出不窮,並且是一宗比一宗更聳動,由玩具、動物飼料、藥品、牙膏以至海鮮食品等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有報道更聲稱中國貨品的國際信譽可能從始崩潰,情況真的有這麼壞嗎?
在美國,針對中國貨品的抨擊早已醞釀了好一段時間,初期的攻擊全與品質全沒有關係。保守派政客和主流媒體評論員,對中國貨的攻擊都是從經濟角度出發,集中批評中國廉價貨搶走本地製造業的就業機會、造成巨大美中貿易逆差,連沃爾瑪也被點名指替中國傾銷廉價貨。除了口頭抨擊外,美國政府的商貿官員也有更具體的行動,如對個別中國產品採取抵制行動,中國出產的電視機和家具就先後被狙擊。
對於消費者而言,「中國製造」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了,「愛美國,不用中國貨」的口號並沒有什麼吸引力。直至幾個月前,中國產品含有毒素的新聞接踵而來,美國海關又發布多則不利消息,才真正開始引起公眾對中國產品的戒心。
不過,危機確也是轉機,面對這一波又一波的壓力,正好是全面提升中國貨品質的助力。中國政府在抨擊外國誇大之餘,也應更著力的做好企業監管工作,讓中國產品達致世界水平。經過這一場衝擊後,如中國產品能名副其實的做到價廉物美,恐怕將來任何手段再也沒法阻擋中國貨的市場了。再者,就算是內銷,中國消費者也該得到更好的待遇。參照外國的生產品質要求,對中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Saturday, July 07, 2007
食飯權利
最近看了一則關於印尼阿齊省新任省長的訪問,省長約夫(Irwandi Yusuf)於去年十二月當選,上任後把精力集中在阿齊省的經濟建設。主持訪問的西方媒體記者對此不大認同,一再提出阿齊省昔日受到印尼軍隊鎮壓的舊事,說人民還在等待向印尼政府討回公道。專訪的焦點圍繞在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食飯要緊,抑或人權更重要。
食飯與人權兩者之間熟輕熟重,阿齊省省長應是最大資格回應的一人。他原是爭取阿齊獨立的游擊隊情報員,被印尼軍方拘捕後監禁在阿齊的警察監獄內兩年,其間受到酷到的拷問。他在同一警察局內接受記者訪問,被問及當年受虐情況,省長邊看文件邊帶笑地回答。記者很費解的問:你今日能笑著回答,是否因為你已經成省長呢?省長回答說:沒有什麼值得報復的,這(被虐待)是奮鬥的一部份,我不會放在心上。
記者在報道中回顧阿齊人因為反抗印尼統治而受到虐殺逼害的個案,一些阿齊人期望新省長可以替他們討回公道。不過,從獨立運動走上省長職位的約夫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追究施暴者不是最急切的,經濟建設及社會穩定才是最重要。
阿齊因為長期與政府軍的武裝衝突,地方建設凋零,人民生活條件極差。在二零零四年的海嘯,阿齊省是重災區,但也為阿齊帶來新生機。國際救援資金湧入,印尼政府在國際關注下與阿齊簽署了停火和平協議。省長約夫說:饑餓的人是不會正確思考的,有了穩定的社會及富足的生活,才有條件處理昔日的人權個案。
約夫的觀點其實並不是違背人權原則,只是人權也有緩急先後的層次。過去有人權問題,但現今活著的人也有另一種人權需要照顧,就是能和平及有尊嚴生活的權利。食飯也是人權,其重要性不比選舉權低。一個不穩定又沒有經濟的社會,連談人權的條件恐怕也沒有。海地和伊拉克便是最好的例子。
Tuesday, July 03, 2007
總統赦免利比 為誰討回公道
在華盛頓法院周一否決了副總統前幕僚長利比的上訴後,布殊總統立即出手營救,讓這位犯下作偽證妨害司法罪的「忠僕」免除了牢獄之災。月前,利比被裁定罪名成立之後,各界已紛紛揣測總統會否特赦他。布殊自身民望在谷底徘徊,普遍認為利比得到赦免的機會不高。可是,布殊一再顯示他獨排眾議的個性,免除了利比的兩年半刑期,僅保留了罰款和緩刑部份。總統在聲明中指責法院給利比的刑罰過重。布殊此舉,究是在為誰討回公道呢?
白宮聲明中指出,利比因為「特工門」案令「一生公職服務的名譽蒙污,也失去再擔任律師的資格,對他及其家人已造成重大的痛苦,且判罪對他全家將有著長遠的影響。」正是欲免之罪,又何患無詞呢!總統認為利比罪不至入獄,免其刑期算是還他一個公道。總統應是忘記了利比所犯何罪了,要討回公道的並不是利比。他是被控在「特工門」案調查期間,向聯邦人員提供虛假證供,故意隱瞞洩露女特工普萊姆身分的源頭。經陪審團裁定罪名成立,才被法官判處卅個監禁及罰款廿五萬元的。
特工門案涉及個人和憲制兩個層面,也有兩種受害人。在個人方面,受害人是中央情報局特工普萊姆,及曾與她秘密工作相關的人士。特工身分被揭露,普萊姆在中央情報局的事業毀了,家人何嘗不也是同時受壓,還可能帶來人身安全問題。曾與她合作過的所有特工或線人命運也相仿,首先要討回公道的應是他們。
於憲制方面,情報人員冒生命危險為國家服務,國家承諾保護他們的。倘若因為行政單位的政治利益,便以輕率地揭露情報人員的身分作為報復手段,國家安全佈局,政府的誠信和權威同是受害人。有政府人員不理會國家利益而出賣情報人員,等同出賣國家安全利益,罪行嚴重。雖然利比並不是直接被起訴洩露情報員身分,但他在明知案情嚴重的情況下,仍然阻礙當局追查元兇,包庇罪魁禍首,沒還政府一個公道,罪更無可恕。
布殊除了欠普萊姆一個公道外,也欠司法制度以至所有曾被判偽證罪者的一個公道。造偽證被列為是嚴重罪行,目的是要維護司法制度的公信力和權威。當年克林頓總統遭受國會彈劾,罪名同樣是向聯邦調查員提供不實證詞。千萬富豪兼優化生活大師瑪花.史都華成為階下囚,也是因為在內線交易案中向調查員作偽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何利比純粹因為與正副總統的私人親密關係,便可以付款了事,不必承受刑責呢?
再者,卅個月的刑期乃是同類案件的判刑慣例,並不能算是重判。總統認為法庭判得太重,污衊法庭之餘,也沒有回應案情的嚴重性。誰為普萊姆討回公道呢?她的公職被逼結束,事業前途毀於一旦,與利比之不同,一個是長期穿梭於華府出賣權術;一個是奔走中東及亞洲做情報工作。誰更應受到國家保護,公道自在人心。可惜,布殊選擇只保護他的核心幕僚。
美國民主體制的健康運作不容干預,在「特工門」案曝光之時,總統曾表示不會包庇任何破壞法紀的下屬,言猶在耳。小市民難以破壞憲制,更沒有動搖國本的力量。只有那些握有管治權力的高官,才最能摧毀三權分立體制,擾亂司法獨立。於此案例,破壞體制的正是布殊總統本人。布殊一再把私心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的做法,應該受到強烈譴責。
醫者心
英國警方神速拘捕了多名涉嫌炸彈客,而與過去的恐怖分子所不同者,被捕者中有四人是醫生,其餘人等也有醫療專業背景。本來是救人性命的醫護人員,竟涉及恐怖襲擊,魔鬼與天使,今後會否更難分辨。
有報道指被捕的醫生都是經由中東的基地組織招募,然後被派潛伏在歐洲,等候製造恐怖襲擊事件。不過,也有來自警方的消息指上周被發現的兩輛炸彈汽車,製作粗糙,並不似是基地水準的炸彈。不論這批醫生是否專業恐怖分子,他們為何會加入恐襲行列,才是最值得深思的。
傳媒、電影及政客過去一直為公眾提供一個很刻板的恐怖分子形象,令人以為他們都是一批情緒衝動、不可理喻,且面目可憎之徒。誰會想到白天在醫院看診的大夫,下班後會去研究製造汽車炸彈。他們都是神經病嗎?美國某電視台曾經製作了一輯巴勒斯坦女自殺炸彈客的專題,結論是女炸彈客都是婚姻或家庭生活不愉快,心靈空虛者,於是很容易被恐怖組織利用。
貶低敵人是兩軍對壘時的慣用宣傳技倆,但孫子兵法又有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布殊政府反恐六年,全球恐怖活動有增無減,基地組織聲勢比過去更浩大,伊拉克全境淪陷為恐怖活動溫床。究其原因之一,是布殊政府對敵人沒有正確的認識。布殊根本上認為恐怖分子是一群沒理性的魔鬼,只要把他們都殺個清光便天下太平了。因此,布殊政府並不願意相信,恐怖主義的根源是意識型態的分歧,亦是美國中東政策的負面後果。解決方法是對話,而不是對陣。
不推動溝通、不提倡互信、不彼此尊重、不修改製造仇恨的中東政策、不從伊拉克撤軍,將會刺激更多人加入恐怖行列。恐怖分子不全是莽夫,當中不乏知識分子。他們願意以身犯險,不是為名利,是為了「理想」。針對這類智慧型恐怖分子,歐美必須以理才能服人,萬不能以暴易暴。
徵求間諜
聯邦調查局近日在灣區的華文報章刊登廣告,徵求熟識中國國家安全情報的華裔人士,向該局提供資料。此廣告行動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證明美國名副其實的是一個民主國家,還收集情報也是絕對公開的?抑或證明美國情報單位認為本地華人,隱瞞了可能危害美國安全的中國情報?又抑或當局欲供此廣告有測試華人對美國的忠誠呢?又或是要提醒華人要防範來自中國的可能威脅呢?
在廣告內,聯調局強調徵求華人提供中國情報,是為保護美國自由民主。保護美國免受任何外國力量的侵害,確是聯邦調查局的使命之一。所以,聯調局在國內外收集中國情報完全是正當的,只不過在中文報刊登廣告的做法卻極其不尋常。
聯調局作為保護國家安全的前線單位,也是世界聞名的執法機構,對於如何搜集中國情報相信絕對不是問題。就算是需要國內華人合作,聯調局也該已經有其渠道。向美情報機關提供中國情報的華人相信過去有之,現今亦有。需要如此公開地徵求華人提供中國情報,令人不安。原因是聯調局的廣告,提升了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具有相當的逼切性和嚴重性,彷彿中國已實質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似的。因為據負責該廣告的一名聯邦人員回答本報的查詢時說,該局沒有在其他族裔報紙刊登同類廣告。即是說此次行動是專門針對「中國威脅」而來的。
當然,也有評論認為不必太過重視反應,聯調局只是例行作業,不必對號入座。而事實上,願意提供情報者不必看廣告,沒有情報可提供者,看了廣告仍是沒料可報的。所以,整個廣告行動目的何在呢?背後反映了聯調局何種思維?都是很值得追尋答案的問題。
Monday, July 02, 2007
回歸雜感
昨天是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辦了一連串的慶祝活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三日,全程參與慶祝。有人慶祝,也有人贈慶,自從二零零三年的七一大遊行後,七月一日已成為民主派最神聖的日子,甚至比六四還重要。因為六四是過去式,而每一年的七一卻似乎是民主派盛衰的標示。
先談慶祝的一面,各類活動均順利進行,特別是以胡錦濤為主角的活動,更是令人有意外驚喜。如胡與小朋友打乒乓球,及到訪普通民居等,顯示了主席親民和藹可親的一面。而主持特區官員就任等正規場面,主席又給予香港恰如其份的讚揚和提點。只可惜,到了最後一項活動,胡錦濤主持港深新口岸的開通儀式時卻出了狀況。
剪綵和演講都流暢地完成了,儀式結束後胡錦濤從港方的檢查站步行至深圳一方,結束在港行程。胡錦濤此時行經兩名站在一旁的香港入境處職員,很禮貌地上前與他們握手,在無數電視鏡頭直播下與其中一名女職員寒暄。尷尬狀況出現了,前後大約不到一分鐘的對話,這位女職員竟然聽不懂主席普通話的提問,胡錦濤重複了一片,女職員仍是啞口無言,要在旁的曾特首以廣東話翻譯及打圓場。回歸十年了,在中港口岸工作的職員,普通話竟然如此不濟,特區政府真的要查找不足。
而在胡錦濤離去後,由民主派發動的周年七一遊行登場。遊行先鋒隊伍的主題是爭取普選,但在其後不遠,卻開始陸續出現不同訴求的標語,是一場各自為政,各有所求的雜錦遊行。香港市民在回歸後一直享有集會遊行的自由,七一來一次遊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為了爭取視線目光,各體團找最受傳媒關注的七一來遊行示威,也是無不可的。只是民主派沒法忘記零三年遊行的光輝,過度神化七一遊行,仍然強調遊行人數,是欠缺政治智慧的。因為實在沒法保證每年七一都能像零三年,環境因素是會改變的,當七一已變成遊行拼盤時,民主派的主體訴求己被逐漸煙沒,單純強調人數已經再沒有意義了。
Thursday, June 28, 2007
無色而治乎
聯邦最高法院昨日否定以種族因素作為學校收生條件,在理論上似乎無可厚非,但於實際卻會造成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再臨。
五十三年前最高法院裁定必須結束公校的種族隔離情況,於是,公校制定學生族裔比例配額的做法十分之普遍。此舉能否真的打破教育上的種族隔閡,是有可辯論的空間。因為就算是有配額,不同族裔的學生同在一所學校上課,但校內生活也可以是種族分明的。白人學生只與白人同學來往,亞裔也會自成一群等等現象十分普遍。因為,大多數學校只執行強制性的收錄多元種族學生政策,但卻沒有主張或推動族裔間的交往,於實現真正的種族和諧是無補於事的。
所以,就算是實施種族混合收生法,也不能保障族裔和諧,但起碼提供了各族裔學生一個相處的機會。如果最高法院要禁止考慮種族條件收生,則連這個機會也可能沒有了。
大法官們冠冕堂皇地說社會應不分種族,這是脫離現實的判決。不能否認美國目前仍有種族分隔的情況,最高法院應把權力下放給校區,由教委們依實際情況決定應否制定收生族裔配額。各校區的人口結構都不一定,有些校區需要以行政手段達致人為的族裔混合,但一些校區卻可能會導致反效果。這都是很有地域性質的問題,聯邦最高法院不宜介入。
以三藩市為例,華裔家長便反對為非裔而設的公校族裔比例,因為配額限制了華裔學生進某些學校的機會。但如果完全沒有配額,則非裔學生可能便沒有機會入讀某些學校。這些都是很細緻和具體的情況,要做到和諧及公平,必須要個案處理,在華府上班的大法官的一刀切裁決,完全沒有為校區留有彈性,是一項極具破壞力的惡性裁決。
返璞歸真
灣區最近興趣環保立法,繼三藩市通過立例管制商店使用膠袋和外賣泡沫餐盒後,屋崙市議會也正討論同類法案,而三藩市市長紐森日前也宣布市府停止使用樽裝水。這些都是用心良好,以及借得進一步推廣的立法。
在人們已經習慣了包裝膠袋和樽裝水的今天,真的可以改變過來嗎?當然可以,在這些包裝品還未普及之前,人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到街市買菜的主婦誰不是自備籃子,到餐館買外賣也是自備器皿。還記得小時用電話向訂送貨到戶的雲吞麵,沒有膠碗或泡沫餐盒,都是用真的瓷器碗碟,用餐後放在門外,餐館自然有伙計前來回收。
現在科學文明製造了利便生活的各式產品,但卻沒有即時想到這些產品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未來生活的惡劣影響。破壞環境等於是摧毀了我們下一代的生活素質,一時的利便,所付出的高代價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況且,一些表面上是利便及高生活品質的產品,其實是並不需要的。就如樽裝水,表面是方便且衛生,但事實如何呢?經常有報告指好些樽裝水的清潔程度不比自來水高,有的甚至更低。再者,這些清水的價錢比自來水要貴得多。
帶備水壺出門並不是很難辦到的事情,而且更合衛生和經濟原則,又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在家做好廢物回收,把膠樽都送去回收,又可以換回點現金購買雜貨,也不失為好事。這種環保方式其實只是退而求其次次法,換回來的現金也只不過是自己先前所付的環保附加費。乾脆停止購買和使用會污染環境的產品,才是最根本的方法。市府已做到了停購樽裝水,應是所有家庭的良好示範。
Wednesday, June 27, 2007
聰明獨裁者
首都華盛頓一本雜誌的編輯Ken Silverstein(音譯:蕭費史甸)最近完成了一份臥底調查報告,發掘華盛公關顧問公司,亦即是所謂的說客集團,如何收取巨額費用為外國獨裁者巴結華府權貴。這些顧問公司大多是由前政客或資深幕僚主持,並且有大批前政府官員和落任政客充當伙伴。只要付得起錢,他們便可以為任何客戶服務。
去年華盛著名說客阿布拉莫夫被控詐騙入罪後,引爆了國會山莊的政治危機,有議員因為與阿布拉莫夫的利益關係而下台,連布殊總統也被指為與這位貪錢說客有密切關係。國會為保清廉形象,即時通過了新法例收緊議員接受禮物和款待的規定,算是自清。可是,蕭費史甸在他的調查裡發現,這些法例沒有影響華府說客的生意。他假冒一個小國獨裁者的代表,徵求顧問公司替該在美國政界改善形象,兩間頂級顧問公司上釣,為他編列了費用高達數百萬元的計劃書,包括安排美國政客到該國訪問,但為了避開新法例的管制,建議以該國的大學名義發出邀請。
財可通國會是華府不變的真理,另一名非洲獨裁者最近才在該顧問公司協助下,成功到美國訪問,並且與國務卿賴斯合照。蕭費史甸解釋說,這些以鐵腕統治國家的獨裁者,願花巨額金錢買美國關係,是希望借美國來提升他們統治的道德合理性,取得與賴斯的一張合照回國,可以成為鎮壓異見的有力武器。
這些大多名不見經傳的獨裁者比薩達姆聰明得多了,他們懂得利用美國的特殊政治生態,花錢疏通美國政壇,為自己繼續統治購買保障。愚蠢的薩達姆卻要與美國硬碰,偏去做美國不喜歡的事情。在二次海灣戰爭時,伊拉克的新聞部長鴕鳥式的發言成為國際笑柄。薩達姆大概沒有注意到可以請說客影響美國的中東伊拉克政策,用柔軟的身段,艷麗的鈔票,應可以完全避免兩度海灣戰,安享天年也說不定。
Tuesday, June 26, 2007
民主與專制
「民主」與「專制」兩個似乎是對立且善惡分明的制度,常謂:「民主是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言下之意是專制政權已是時日無多。可是,看似百利而一害的「民主政制」,在落實執行之時,卻不一定會得到一加一等於二的可預期效果。
薩達姆是獨裁者,其統治是違返民主精神的。白宮相信民主的伊拉克政府可以帶給當地人民更大的幸福,於是動用大軍以武力推倒了薩達姆政府,並包辦為新伊拉克設計一套民主政制。結果是什麼呢?大目共睹,是世紀的災難。因為民主並不單純是一套選舉制度,有一人一票並不就是民主。種?需要土壤才能成長,把樹苗插在水泥地上,自然只有枯死的機會。
西方國家在經過百年以上的運作後,相信選民制度是最理想及最和平的政治體制,好些領導人,包括我們的總統布殊,不明白民主政制的成功,是要有相配合的社會環?及人民素質。伊拉克在薩達時代,政府機構不必向人民負責,只須聽從領袖的指揮,也沒有論政議政的機制和習慣。忽然間,所熟識的政府解體了,社會制度也因戰火而瀕臨崩潰,就在此時,入侵者告訴伊拉克人,選舉投票可以解決他們所有問題,就如美國人在享受民主福氣一樣。這是可等的荒謬之事。
新書《Not God but only God》的作者指出,白宮將民主空降伊拉克已證明失敗,但極其諷刺的是在中東實行民主政制較先進的伊朗,最近卻不斷受到美國的軍事威嚇。可見,「民主」很多時候是被極端簡單化,並成為大國用作為達到各種政治目的手段。伊拉克的民主悲劇不知何時才能落幕,也因為白宮在伊拉克惡劣示範,直接導致民主價值的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