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December 09, 2011

論說社網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上任之後,曾召集包括谷歌、推特等美國互聯巨頭晚宴,席間討論如何利用網絡推動世界各地的民間民主運動。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不斷高調提出所謂「國際互聯網自由」問題,點名抨擊一些國家規管互聯網。但別以為因此美國政府便是完全不干涉互聯網,事實上,政府一直在監控互聯網上的來往信息資料。谷歌前執行長便公開承認,谷歌有責任向美國政府提供其收集得的用戶信息;國會甚至曾提出立法授予總統關閉互聯網的權力。由此可見,美國政府深深明白到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站的政治戰略價值,並且已經積極加以利用。

  2009年的伊朗總統選舉是社交網站顯露其政治力量的第一仗。選舉結束後,敗選的反對派透過推特組織群眾上街抗議,而一名伊朗女子在示威中被來自軍警的流彈擊殺的現場畫面,亦即時在網上瘋傳。美國政府對於伊朗選舉後的騷亂表現得十分雀躍,官媒《美國之音》稱讚推特的革命功能,白宮則開腔抨擊伊朗選舉不公。

  今年初陸續引爆的中東茉莉花革命,群眾運動的發起者亦是以臉書和推特等社交網站作為組織抗爭活動的工具。執政數十年的埃及強人穆巴拉克敵不過示威浪潮而下台,推翻他的一批年青示威領袖,都曾經接受過美國政府資助到歐洲集訓,學習利用社交網絡發動示威。所以,社交網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社交工具,不論是主張監管或是開放,都是出於某程度的政治考量。雖然絕大多人使用者沒有政治目的,但持政治目的者就必然會使用社交網站。

  臉書和推特這美國企業持有,用戶廣遍全球的社交網站均被中國政府禁止進入內地,但這並不等於社交網站政治化的趨勢沒有影響到中國。儘管中國對互聯網設下層層的監管,中國自家企業經營的社交網站,因為其本質特性,特別是微博,是無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的。政治化本身並不是問題,自有人類以來,人們便以各種方式在議論和傳播政治觀點,只是加入了互聯網的光速,和社交網的獨特運作模式後,其能產生和達致的效應便遠遠超過任何媒體了。 (之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