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January 13, 2012

需含淚投票嗎?

   在台灣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拉票集會現場,有一張標語牌寫道:「天祐台灣  給我蔡英文」,腦海忽然閃出觀音大使,頓悟原來蔡英文是天神下凡,為普渡台灣眾生而來。政治選舉多少有些造神的味道,回想四年前,馬英九也是無數選民心中的神,今又如何呢!藍營著名政治評論家南方朔日前發表文章公開挺蔡英文,文中直指馬英九的種種不是,以及對國民黨的徹底失望。

  可是,對馬英九失望便必須選擇蔡英文嗎?是的,還有一位宋楚瑜。依目前的民調看來,宋楚瑜要勝出的機會不大,基本上仍是雙英之爭。南方朔不挺馬而挺蔡,是典型的兩害選其輕的做法,但當選舉淪落至如斯地步時,整場選舉、所謂「選擇」的意義還存在嗎?在台灣的選舉文化中,常有所謂「含淚投票」的說法,即是說為了某種原因而需要違背良心地投票。一人一票普選制度常被形容為是最自由民主的政治模式,為何選民要含淚投票呢?

  民眾有了投票權,卻沒有值得投票的候選人,這現象本身值得當代政治作一場嚴肅而深刻的反思。人們不應把選舉權作為終極的政治權利,良好的政治制度應該生產出良好的執政效果,而不是只保證民眾有票可投,卻保證不了當選人或政府的品質。沒有可保證品質的制度設計,單憑粗糙的選舉遊戲,只會讓掌握權力、又熟悉選舉機器如何開動的政客及其利益關係人得益。至於民眾,投票一刻的「剎那光輝」無疑令人自豪滿足,可是機制本身沒有應許你可以以享受一個好政府。

  美國的政治文化是相信假如要用導彈來炸開投票通道也是值得的,所以不停地以不同程度的武力輸出選舉制度;而美國是成功的,他成功地在過程中予「操作形式」以意義,甚至成功地上綱上線為不分國情、不問情況的普世價值。中港一些自由派人士也認為選票便是現代中國的終極所需,這無疑是對西方選舉歷史沒有進行認真考察下的迷信。這種思維其實極之粗糙,也把複雜的現實問題庸俗簡化。是否有選舉權,與民生狀況和國家實力沒有必然關係。

  美國國會的民意支持度不及兩成,選民還是定時定刻去投票。人們不應接受含淚投票,或者因為失望於某候選人便胡亂另投他的對手。要讓執政者老老實實地回應民意,就必須努力、持之以恆地做好管家的角色。西式政治選舉中的候選人,光憑一張嘴便可以取得權力,成為「救世者」--這樣兒戲的篩選方式,又能承受世人多少實質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