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August 19, 2014

八一七


  八一七於香港回歸後的政治發展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當天的反佔中大遊行,向公眾展示了真實的香港,就如特首梁振英說的,香港並不單單屬於少數經常發聲的人。自回歸以來,在傳媒大力的單面報道下,彷彿香港只存在反中反政府的聲音,八一七遊行有如一面鏡,照出了香港政治圈和傳媒的種種怪現象。

  傳媒人先說本行。在社交網絡上,參與了這次反佔中大遊行的人紛紛指出香港一些媒體蓄意醜化遊行,塑造遊行人士不是胡里胡塗,就是貪錢貪小利之徒,總之是想方設法藉著報道貶低反佔中遊行的意義。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中所見,投訴是有道理的。香港的泛政治化早已經嚴重影響香港媒體的獨立和公正性,偏頗和片面報道成了常規作業;有的可能是依媒體的政治立場為之,有的是自以為義,忘卻了記者的天職是報道事實,並非政治宣傳工具。

  記者追求的是客觀事實,而不是某一種政治思想或主義,一面倒的宣傳泛民政見,與一面倒宣傳政府或中央的立場,兩者並沒有哪一個比別人更高尚的分別;好與壞的判斷應在於所報道的內容是否經過核實和檢驗,是否存在虛假成份。


  八一七大遊行最有價值的報道角度,筆者認為應是佔中與反佔中的勢力再平衡。廿萬或十二萬人這絕對數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要緊的是平常不是遊行常客,亦非熱衷上街示威的青少年,卻願意破例上街的這些人,他們的心聲應被尊重。個別媒體努力醜化他們,可能最終只能醜化了自己。

不許站


  密蘇里州青年布朗被警員槍殺案引起的街頭騷亂仍沒有停止,觀察事情的發展,其越演越烈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官員處理失當,不論是市政府,還是州政府,都沒法有效的疏通民憤,反之若干舉措更是火上加油。而最值得關注的是聯邦政府出手了,卻沒能發展想像中的冷卻作用,就算是在奧巴馬專就布朗事件講話後,黑夜街頭又見示威者聚集。

  非裔被白人警察槍殺而引起大規模示威,在美國可說久不久便出現,只是似乎沒有什麼前車之鑑的作用。先不論警員當天開槍是否有理,弗格森警隊事後措施可謂一錯再錯,先不願公佈開槍警員名字,在示威發生後,強勢武裝鎮壓,又公佈死者的負面視頻。其連串動作都在說明警察不在乎公眾觀感,甚至社會秩序也不顧,一心要與示威者鬥到底。

  而反應慢了三拍的州長,調派別的警察隊伍接管弗格森的防暴工作,收到短暫即時的緩解作用。可是,這等同掌摑了弗格森警隊一大巴掌,弗格森警察局長回敬了布朗早前搶劫的視頻。視頻導致示威惡化,州長又下命戒嚴,又調來國民警衛軍。而在這連串動作期間,聯邦調查局大隊探員亦已在當地介入調查,卻沒法阻止局勢惡化。於是總統召喚司法部長親臨戰陣。就在此時,當局公佈新的戒嚴法規,禁止任何人在街上停步站立,隨之激起新一輪的民憤。


  真的讓人搖頭不解,為什麼三級政府都管控不了此事呢?各級政府的權責本應是清晰的,但實質運作卻互相衝突。管治能力如此不濟,比布朗事件真相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