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效應
香港著名影星吳鎮宇最近在新浪網開通了微博,僅在周一發了一條十七個字的短貼,五日來便有兩千五百多條回應留言,轉載次數高達兩千三百次,微博內吳的登記粉絲人數也高達兩萬三千多人。這條吸引力十足的微博就是:「請問有無人講到比我知微博是做乜(x)野?」x字樣是筆者替代添上去的,吳的原文用字是一個中文數目字,因報章尺度,唯有改用英文字母x代替。
從香港無線電視劇集時代,至走上大銀幕,吳鎮宇精湛的演技,獲得廣泛的肯定。筆者也很喜歡看吳主演的電影,相信就算故事多爛,至少可以看到吳對角色精采的演繹。黑社會題材是香港電影的專長,吳鎮宇也演過不少黑社會大佬,粗獷而重情義的形象可謂深入民心。
發現吳鎮宇在新浪的名人推薦欄上,於是點擊看看影帝有什麼跟網友分享,發現了上述的十七字真言。這句使用了廣東粗口的單句,部份網友說看不懂,有的批評用字粗鄙,但更多的是留言大呼過癮,盛讚吳有個性(好型)。不少網友亦以粗口句留言回應,語氣字比吳還要來得重。一股港式粗口風便在吳的微博上火熱地吹了起來。
明星效應,絕對不容小覷。每逢發生天災,即時籌款能力最強的都會是演藝界,因為他們知名度高,號召力強。因《蝸居》一劇而穩坐中國電視收視天后的海清,前天到了玉樹慰問災民,趕及在母親節前向災區的母親送來溫暖。海清在新浪的微博上發了多張在玉樹的照片,其中一張是緊緊抱著一個只有三個月大,沒有褲子穿的男孩,孩子身後的一名當地婦女燦爛地笑著。
演員成為公眾人物後,除了可以賺錢,知名度的巨大附加值是更大的財富。至於如何使用它,那就是個人的自由了。可以公開講句粗口,引來一大批起哄的觀眾齊齊大講粗口。又或者可以用來為在困苦中的人,帶來點歡笑。
Search This Blog
Friday, May 07, 2010
又改了
又改了
香港教育局一個高層代表團正在美訪問,旨在介紹香港的新學制,吸引更多美國學生到香港留學。香港的中、大學制度,是原來的中學五年,加兩年預科和三年大學;現改為初高中各三年,然後是四年大學。這十多年來,香港的教育制度一改再改,可謂多災多難,一言難盡。
筆者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當年校園運動最熱列的議題之一是反對將中大由四年制改為三年。當時不少議論說這是英國在撤離前香港教育制度裡埋下的炸爆。現在回想起來,這種陰謀論仍是難有真憑實據的;不過,香港教育制度的種種「改革」,流弊百出,已越來越明顯。
脫離香港教職已廿多年,但仍有不少香港教師朋友。最近一港教師便向筆者說,身心俱疲。他三分一時間用於處理文書、三分一時間於處理學生行為問題,只有三分一時間用於教學和課堂準備。他自己的女兒中文科也不合格,因為現在香的中學中文科基本取消範文學習,以能力學習為綱,並將文學學習語文化,以技巧先行。這種抽空和本末倒置的文學及語文學習方式,不鼓勵閱讀經典,只重形式,是學生語文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友人更抱怨香港中學的圖書館充斥著一大堆水平差內容劣的所謂校園文學或流行作家的小書,傳統的經典好書則欠奉。
而最令教師感到壓力和無所適從的是所謂「通識課程」。被列入會考科目的通識,沒有既定教材和內容;課堂上由老師選擇時政社會問題與學生討論,而討論依據的材料,通常只是一些報刊的文章。在簡單閱讀後,學生們便要大發議論,針砭時弊一番。對於一些複雜的社會及政治議題,沒有大量的背景閱讀,及綜合分析不同來源材料的能力,就算是成年人也難以得出一個成熟和有意義的觀點。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所謂通識,只能訓練學生在不求甚解之下便自信滿滿的議論。
教師朋友說,通識課裡討論「腐液事件」,一學生說這是政府的錯,社會缺乏民主溝通,於是導致有報復行為,政府應要檢討。朋友驚訝同學為什麼不會先想到追究兇徒。香港教育制度要吸引外國學生,應先全面檢討目前各種弊端開始。
香港教育局一個高層代表團正在美訪問,旨在介紹香港的新學制,吸引更多美國學生到香港留學。香港的中、大學制度,是原來的中學五年,加兩年預科和三年大學;現改為初高中各三年,然後是四年大學。這十多年來,香港的教育制度一改再改,可謂多災多難,一言難盡。
筆者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當年校園運動最熱列的議題之一是反對將中大由四年制改為三年。當時不少議論說這是英國在撤離前香港教育制度裡埋下的炸爆。現在回想起來,這種陰謀論仍是難有真憑實據的;不過,香港教育制度的種種「改革」,流弊百出,已越來越明顯。
脫離香港教職已廿多年,但仍有不少香港教師朋友。最近一港教師便向筆者說,身心俱疲。他三分一時間用於處理文書、三分一時間於處理學生行為問題,只有三分一時間用於教學和課堂準備。他自己的女兒中文科也不合格,因為現在香的中學中文科基本取消範文學習,以能力學習為綱,並將文學學習語文化,以技巧先行。這種抽空和本末倒置的文學及語文學習方式,不鼓勵閱讀經典,只重形式,是學生語文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友人更抱怨香港中學的圖書館充斥著一大堆水平差內容劣的所謂校園文學或流行作家的小書,傳統的經典好書則欠奉。
而最令教師感到壓力和無所適從的是所謂「通識課程」。被列入會考科目的通識,沒有既定教材和內容;課堂上由老師選擇時政社會問題與學生討論,而討論依據的材料,通常只是一些報刊的文章。在簡單閱讀後,學生們便要大發議論,針砭時弊一番。對於一些複雜的社會及政治議題,沒有大量的背景閱讀,及綜合分析不同來源材料的能力,就算是成年人也難以得出一個成熟和有意義的觀點。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所謂通識,只能訓練學生在不求甚解之下便自信滿滿的議論。
教師朋友說,通識課裡討論「腐液事件」,一學生說這是政府的錯,社會缺乏民主溝通,於是導致有報復行為,政府應要檢討。朋友驚訝同學為什麼不會先想到追究兇徒。香港教育制度要吸引外國學生,應先全面檢討目前各種弊端開始。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