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矢之的
在明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眾多參與角逐的人中,知名度及勝算最高的是前第一夫人希拉莉,不過,她的優勢也是她的劣勢。在群雄競逐的選戰中,領先者通常都會受到四方八面的圍攻,希拉莉也遇到同樣狀況,而猶甚者,是傳媒也加入了狙擊行動。
美國主流媒體在關於總統大選的報道,除了反映了媒體的一貫黨派色彩外,更多了一股「鋤強扶弱」的味道,對希拉莉的負面報道特別著力。這其實與一種很基礎傳播概念相關。甚麼是新聞呢?常言「狗咬人不算新聞」;相反,「人咬狗」便有被報道的價值。這比喻也許不完全準確,卻可以說明現代新聞傳播追求「意外性」,是觀眾或讀者意料之外的新聞內容。所以,希拉莉是超強候選人,報道她的優勢或優點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但換了是報道她的負面消息,便顯得更吸引。
從競選活動開始至今,媒體其實是以很不一樣的標準及態度對待各候選人。媒體在美國享有高度自由自主,除了老闆外沒有人能管得到媒體的報道手法或立場。但在追求突破或意外的心態影響下,希拉莉落選是媒體目前最期待和最感興趣報的初選新聞。這令我們必須反省整個選舉操作的制度問題,選民如何得到競選相關信息?如何保證選舉資訊的客觀中立?
依目前的狀況,選民資訊主要來自媒體的新聞報道及候選人的文宣。包括電視廣告在內的競選文宣,全無中立客觀可言的,因為全都是有立場的宣傳品。至於新聞報道,在主流媒體越來越接受帶立場的新聞報道後,觀眾或讀者的視野也很大程度受到媒體立場的規限。過去我們稱媒體是第四權,於立法、行政和司法以外,成為監督政府的民間力量。當媒體也選邊有立場之後,所謂的客觀公正資訊又應向那裡找呢?
嚴肅及高品質的新聞報道並沒有完全消息,但大多只見於公共資助的非牟利媒體。為了擺脫商業和商人對資訊的壟斷,政府應該大幅擴充對公共非牟利媒體的撥款,深耕這片僅存的新聞自由土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