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負了伊拉克 指標報告說不清
美國國會的總審計處九月十五日才提交伊拉克政府表現指標報告,但關於報告內容的爭議在未公佈之前已不斷出現。自報告初稿經傳媒揭露,指伊政府在十八項指標中有十三項不合格後,白宮和國防部都表示不能認同報告的結論,而國會議員們也各取所需地發表評論。表面上熱烘烘及極其嚴肅對立的討論,說穿了,其實只不過是一齣爭相卸責的虛偽政治秀。
分析報告內容之前,先應重溫總審計處報告的由來及其背景。四年來,國民對白宮伊拉克戰爭的不滿逐年上升,直接導致民主黨在去年國會改選中佔了上風。四年前曾經獲得絕大多數議員支持的伊戰,今時已變成一隻燙手山芋。不論是議員或是白宮,都急於謀求一個從伊拉克「脫身」的方法。熱窩升溫螞蟻亂竄之際,開始聽到有政客提出「伊拉克指標」(Benchmarks),而這具指標性的「產品」檢測構思,開始在國會和媒體之間逐漸形成。他們要「檢測」些甚麼呢?就是:如果伊拉克新政府不振作,不擔負管治的責任,則美國再沒有義務無了期地提供援助。提出這種說法的不單是共和黨議員,連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莉也曾說過同一樣的話。
民主黨重掌國會兩院後,曾一度提出要求白宮訂出具體的撤軍時間表。在白宮和部份共和黨議員的堅決反對下,府院達成協議。在新的伊戰撥款法案裡不包含撤軍時間表,但卻為「被救助」的伊拉克政府訂下十八項工作指標,限定日期由國會審計部作出獨立評估,作為美國制訂未來伊拉克政策的根據。
伊拉克戰爭的成敗,對布殊總統的歷史地位至關重要,布殊之所以同意接受國會的監督,不全是處於下風的時勢所迫,當中有讓他在伊拉克問題上解套的好處。而國會向伊政府提出工作指標,以此替代撤軍時間表,也並不全是向白宮的無奈妥協。「指標報告」一箭雙鵰、讓角力中的雙方可以各取所需的巧妙設計,它其實是兩黨政客為轉移視線、推卸責任而攜手搭建的下台階,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
超過六成美國民眾對伊戰狀況表示不耐煩,華府政客則努力把責任推給伊拉克新政府。十八項工作指標的政治含意是:「美國政府已很明確地為伊拉克訂出了工作藍圖,只要伊拉克政府依樣畫葫蘆,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如果伊拉克政府不努力,責任便再不是在美方,美國政府已「仁至義盡」,於是日後如採取任何認為合適的因應方案(如撒手不管、撤軍),也沒有道義上的虧欠,於是國會和白宮都鬆綁了。
白宮發言人表示,「只要方向正確,不要問是否達標」;另一方面,一些國會議員則利用指標來證明白宮不應繼續信任伊拉克政府。雙方表面看來似乎是針鋒相對,實質是聯手轉移公眾視線──問題出在伊拉克政府「有沒有達標」身上。報告書令反對派民主黨有發炮的把柄,而共和黨則有轉?的理由,白宮可以把角色轉換為是「伊政府的維護者」。然而,只要撥開彷彿炮火隆隆的煙幕,事實就會浮現眼前。大家且別忘記,今日伊拉克這爛攤,完全與伊拉克新政府無關。更直接地問一句:當初究竟是誰在沒有善後規劃下提出及批准出兵伊拉克的?不就是白宮和國會嗎!與其追究伊拉克新政府,不如反問在佔領初期美國曾經犯下甚麼致命的錯誤。
美軍攻佔巴格達並派總督接管伊拉克後,隨即下令徹底解散伊拉克舊政府,將幾乎所有舊伊政府主管列作通緝犯。其次,也是更致命的錯誤,急急解散伊拉克全數軍警。一夜之間,伊拉克甚麼都沒有了、變成無政府之地,只有一個在巴格達連辦公室也沒有準備好的臨時總督府。
至於伊拉克人民呢?誠然薩達姆已倒台,可是他們經歷導彈和炮火洗禮,工作、學校、水電糧食都沒了。當數以千萬人的常規生活突然被徹底打亂,我們還能期待什麼!當十五萬美軍,無數白宮精英幕僚,及以千億元計的經費,都不能為伊拉克建立一個穩定和安全的局面時,又憑什麼指望由沒有執政經驗和權威的所謂伊拉克「民選政府」可以撥亂反正呢!
支持伊戰的政客欠伊拉克人民一個交代。伊拉克過去沒有西式民主政制運作的經驗,美國橫向移殖到伊拉克的民主政制、讓不同族群及宗教派系均權而治的構想,只會令伊拉克的派系矛盾加劇。因為要依據民主議事原則治國,伊拉克政府一事無成是肯定的。就是連美國兩百年的民主經歷,美國國會也不見得很有效率。至今美國國民仍沒有全民健保,教育改革、社會福利、移民政和同性婚姻的爭議數十年不休。
白宮魯莽和自大地摧毀一個千萬人賴以生活的國家制度,美國政府不應該承擔後果嗎?國會及白宮應該更積極地介入,而不是想方設法逃避。把罪名丟給伊拉克新政府,只不過是讓政客們的良心和面子好過些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