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July 15, 2011

司徒華的心


  司徒華的回憶錄即將面世,其中最為震撼的內容是公開了他是中國共產黨在港地下組織成員,早在1949年便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的前身),並一直沒有離開過。當年他受上級領導指派成立「學友社」,在學界發展左派青年力量。支聯會和泛民一些人士對此很不以為然,要求處理回憶錄的司徒華弟妹公開華叔的錄音帶作證。

  圍繞這些爭議,華叔的胞弟司徒強和妹司徒嬋分別在媒體發言力證內容真實,而當年與司徒華一同活躍於有左派社團,相交數十年的友好游順釗也撰文補充了華叔這段紅色歲月的歷史。從他們的訪問與文章,可以折射出司徒華鮮為人知的一面,以及他從沒有公開於眾的內心世界。

  司徒華在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原來是一位異常積極的愛國左派青年,為著迎接解放香港做了大量的工作。據已披露的回憶錄內容,司徒華在八十年代中參選立法局議員時,還向當時中國在香港的代表機構新華社打過招呼。可是現今人們卻只知他是香港反共力量的教父,這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是怎麼樣過來的呢?不必等待看回憶錄,弟妹友人的論述更能反映司徒華的心態。

  司徒強說,新華社社長許家屯於1984年曾邀請司徒華正式加入共產黨,但當時司徒華說:「除非將我的歷史問題解釋清楚!我為何入黨,你都沒有解釋當年為何甩掉我!」友人游順釗說,六十年代中因為派系鬥爭,司徒華受到排擠,再沒有被上級分派工作,內心鬱結;司徒強直言兄長「條氣好唔順」。司徒強和司徒嬋都說,聰明如他兄長的人,都被共產黨騙了。

  這種被共產黨遺棄的感覺也許便是司徒華後來積極發展教協,以至六四後成立支聯會的動力。地下黨身份的司徒華早期任務是發展親中學生;與黨疏離後,他便透過教師協會灌輸全港學生反共意識。而口口聲聲說兄長受共產黨欺騙的司徒強本人在新華社工作了41年,退休時是外事副部長;司徒嬋則在中新社工作直至退休,可說一門三傑均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密切關係。但弟妹兩人近日在媒體上除了批評共產黨是騙局外,還說也只是在兄長臨終前才知道其共青團身份。

  向來低調的司徒華弟妹在中國駐港重要機構長期工作,不問而知他們原來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成份,如今站出來「反黨」,很可能只是出於維護兄長的反共英雄形象。有愛才有恨,恨不消是因為不捨。司徒華幾十年來沒法忘懷被黨組織排斥,可見他是多麼重視自己曾經為組織付出的心力。據其弟妹說,司徒華堅持要到他死後,回憶錄出版時才能公開他與共黨的關係,可見他走人生的盡頭之時,仍是多麼在乎。不敢想像,萬人計的各類集會和示威活動,原來是可能只為了一顆幾十年來沒法平衡的心。個人與國家民族那份糾纏不清的感情,真的太微妙了!

邯鄲夢碎


  被網上來自《華商報》的一則題為《河北「強拆」區長自殺  拆遷戶奔走相告放鞭炮》的新聞吸引著,一口氣看完這篇五千餘字的報道後,除了唏噓之外還是唏噓。

  四十八歲邯鄲市邯山區區長張海忠於本月十日被發現死於辦公室內,頸部有刀傷。由於張死前強勢推動區內拆遷重建工作,坊間猜測張的死與拆遷工作有關。後經警方調查後認定是自殺,死者先嘗試觸電,再用刀自刎而死。

  未細讀報道內容,新聞標題予人的印象是死者應是一名欺凌百姓,惡性拆遷的所謂「狗官」,才會出現他死後百姓會放鞭炮。中國拆遷導致無數的釘子戶事件,有的甚至演變為更大規模的官民衝突。「拆遷」已經成為一個極尖銳的社會敏感熱點,中央政府高調指令地方要妥善處理,排解民眾因拆遷而來的矛盾,做好社會維穩工作。邯鄲一名以強拆著名的區長自殺,輿論很容易便出現一面倒。在一個轉載該則報道的網站,有五百名網民點擊了「讀後感表態欄」,其中三百一十名表示高興,難過的一百一十六人,覺得搞笑的有廿五人、無聊的廿人。在南都網有網民留言說:「死得好死得妙」,另一網民則說:「哈哈 割喉自殺,有創意!」

  可是,讀完《華商報》記者整篇報道後,再一次讓我震驚的並不是官逼民反,而是人性的醜陋。報道中記者做了大量的採訪,寫到死者張海忠算得上是一名清官,與兩兒子住在一個廿年前便分配得,僅六十平米的公家房子,開的是一輛二手紅旗牌汽車,不煙不酒不泡吧。出生於當地農民家庭,苦學考進大學,親友口中張從不發脾氣,品性溫和。四十來歲便當上區長,張成為村子裡最有出色的男丁,村民教育孩子都以他做榜樣,村子的一條主道就是他捐款才得建成的。

  張海忠也是一名工作狂,通宵達旦工作,兩三天不回家是慣常的。泣不成聲的老父說張在母親彌留之時,也因為要開會而沒有趕回來見母親最後一面。為了完成邯鄲學三年大變樣計劃,張強勢推動破落的舊城區重建,要將五倉區建成以高中檔生活居住區為主,集商務、文化、娛樂、休閑於一體,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型城區。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民眾其實是支持重建計劃的。在拆遷過程中,有人高興的領了賠償款,有的盼望重建後改善居住環境,其中一名被訪者居民說他正等待拆遷,估計可以一次過領到兩百萬元。但也有極個別因為賠償金問題而做了釘子戶。記者在天涯網上搜尋投訴邯山區拆遷的貼子,發現八成投訴貼子是來自同一名,也是在賀庄村項目中唯一的釘子戶賀森林。他對張的死一點都不覺得高興,因為擔心負責人死了,過去與政府所有談判都白做了。

  「拆遷」個案性極強,只能就每一宗個案的具體情況來評論和判斷。主持拆遷工作的官員有趁機抽油水的,但也不能否定那些一心一意要搞好地方建設的公務員。有居民被侵佔土地沒得到合理賠償,也有人會心生歪念想借機會發橫財。警方公布調查結果是張海忠因嚴重憂鬱而自殺,家中和辦公室都發現有抗抑鬱藥物。看來張海忠是一名事業心重,夢想把家鄉盡快現代化, 但又不懂得排解壓力的地方小官;可悲的是在他死後,粗暴的網絡文化卻把他硬定性為一名「死有餘辜」的悍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