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March 21, 2010

沒有谷歌的中國會只剩下黑暗嗎?

沒有谷歌的中國會只剩下黑暗嗎

  中國媒體盛傳谷歌快將公布撤離中國的具體安排。世界第一大網絡搜尋服務公司,與世界第一大互聯網市場在較勁。美國《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華郵)十九日發表題為:《中國人民失去谷歌將意味著「只有黑暗」》的報道,光是標題的字眼,已完全凸顯這場全球觸目的角力賽的深層理路。

  按《華郵》記者報道,佔中國三分一互聯網市場的谷歌已成為中國人沒法失的必需品,有被訪者說連丟失眼鏡也本能地先想到谷歌找。報導續稱,倘中國不向谷歌妥協,除勢將走向封閉、自我邊緣化之外,還可能引發一場如1989年般的社會動盪。

  這篇報道值得玩味。如果谷歌在中國真的已如水銀瀉地,覆蓋性足以令在地百姓沒有了谷歌便只剩下黑暗……,這將是近代東西方文化再度相遇後,一個極度震撼的成果。倘使一切屬實,則中國政府倒是有絕對理由需要擔心了。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期間西方文化的象徵性物品開始進入中國,最早期的有可口可樂。商店窗廚上一瓶可口可樂,甚或只是可樂的廣告,已足以向世人宣示中國已經開放了。其後是麥當奴、肯德基和近年的星巴克。西方商品的流入,同時是西方流行文化或生活模式的引入。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商阿瑪遜(Amazon)為中國的業務起了個中文名字:卓越。美國最前衛的性感女歌手Lady GaGa(嘎嘎小姐),與英國蘇珊大媽的唱片,長期雄據卓越音像產品銷售榜的前十名。

  所有商品都附帶文化及價值觀,中國在接受西方事物之同時,也免不了會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但自然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本地人接受新事物,而新事物也要適應它的新受眾。這也是中國的肯德基會供應粥品、麥當奴換上中式菜譜的理由。恆河沙數般的例子都在說明,於宏觀格局而言,中國不存在敵意排斥西方文化的徵兆,但畢竟不是每一套荷里活電影都會得到《阿凡達》的熱情對待。

  Google於 2005年中開始在中國發展;2006年開始有中譯名谷歌,並於同年在Google.com之外新增Google.cn好便大展權腳。那時的谷歌,有它因適應在地環境而來的調整和妥協嗎?好了,依《華郵》記者那篇報道透現的思路,今天的谷歌在中國佔有一定市場份額之後,便企圖以其自以為「不可替代」的地位提出改變遊戲規則,即是要求中國政府按谷歌的要求來改變互聯網法規。谷歌很自信地認為,強勢如中國,也得忌它幾分。因為谷歌以為已「控制」住相當一部份中國人的生活,就算更多的中國人在使用百度等中國本土網站。

  谷歌是否知道,這股氣勢很容易令人想起清中葉藉船堅炮利打開中國門戶的列強。當年能向清政府提出囂張的不平等條約,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中國完全沒法抵擋的現代化武器」。《華郵》完全否定中國百姓會有這種聯想,稱這種說法只是中國官方的敵意宣傳。《華郵》記者甚或谷歌,也許不明白他們已重踏當年列強的舊路。分別是昔日用的是軍事武器,今天用的是互聯網服務。《華郵》舉出多個例子說明自己如何「深入民心(生)」,很可能反過來更招惹中國政府的不安。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回答《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關於中國外交政策的提問時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太深重了。因此,他們對於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懷有強烈的感情。

  《中國大趨勢》一書的作者在分析六四事件時說,「很多人關注當時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更有價值的問題倒是哪些事情沒有發生。」六四後,西方都認為中國從此會走向封閉和混亂。但與之相反,鄧小平加大力度對外開放,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在六四後不久便到美國為浦東新開發區招商引資。顯而易見,幾任的中國領導人都強調與世界接軌、改革開放政策不變。而谷歌卻高調地要求中國政府接受它對何謂「開放」的預設定義,根本地挑戰了中國政府的主權。審之以全局,中國一直在發展及轉變,開放狀態並沒有要停下來的蹟象。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旗下ZD NET科技新聞網的專欄作家伯勒(Ed Burnette)說,谷歌結束中國的業務,「是悲哀和可避免的錯誤」。伯勒又說:「自以為我們才明白甚麼對中國人最好,以及認為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在這很不同的環境,還會一樣良好地運作,是傲慢的想法。還有,相信威脅和最後通諜可以帶來正面效果是出奇地無知,特別是面對一群如此有自豪感及自給自足的人們。」

  時下流行中國威脅論,這是西方社會恐懼受中國支配的「心聲」。將心比己,谷歌擺出一副「你不可能沒有我」的姿態,是在期待中國會投懷送抱,抑或會令中國敬而遠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