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膠袋宣戰
三藩市市參事會通過了全國首創的禁用膠袋法案,初步限令大型超市在六個月後要全面停用膠袋,而大型的藥房連鎖店在一年後也要跟隨。市參事會敢於向膠袋宣戰,並且成為全國甚至是國際典範,法案值得表楊和肯定。
禁用膠袋對商戶的影響有限,可以節目膠袋費外,更可省回替客人包裝的時間和工人。不過,膠袋己是許多家庭不可缺少的用品,相信大部份民眾到超市購物最關心的是能拿到多少個膠袋。不要少看這價值僅一兩個仙的膠袋,它除了可以用來盛載超市貨品外,最大的用途是垃圾收集袋,以及包裝各式各樣的家庭物品。
不過,雖然如此,也沒有理由認為沒有膠袋便不能過日子。要做到更徹底的環保,法例應該把所有商店也逐步納入禁制範圍之內,而且,最終應完全不提供包裝袋,就算是紙袋也應禁用。別以為紙袋可以陳腐或循環再用,紙袋的來源是樹木,不論是新紙或是循環再造紙。地球資源不是永無止境的,受染污的環境也不一定能復原的。
外出購物不使用膠袋或紙袋可以嗎?當然可以。過去沒有膠袋的年代,人們都是自攜購物籃。把用在膠袋的錢轉而提供耐用的購物袋,並不見得有什麼明顯害處。沒有膠袋的日子,可能會有所不便,但也只不過需要改變一點生活習慣而已。停止提供包裝袋在美國推行要比其他地區都應更容易,美國人自駕車者多,拿著大包細袋也只不過是那兩三步的路程。至於要步行的民眾,一雙手能提的也有限,換了是自己選擇的袋子,可以更加舒適合用。
現今一代人不做好保護環境,我們的子孫的生活素質將沒法有保證。三藩市只是踏出了一小步,還需要更大膽和有創意的環保法。
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March 29, 2007
誰監察傳媒
誰監察傳媒
新聞傳播媒體的天職是為民喉舌及監察政府,媒體之出現也是源於民眾對知情權的需求,因此,新聞自由絕對是民主社會的房角石。由於媒體有著這神聖的功能,她才會在自由社會受到尊重,而在極權社會則會被壓制。不論是東西方,新聞監察的力量都曾經在歷史上留下印記,只是在商業社會越發蓬勃的現今,媒體的功能被不斷腐食時,誰又能監察媒體呢?
本周台灣最令人震驚的社會新聞是黑道小弟周政保散播光碟,內容是周持槍向大老發出死亡威脅。台灣媒體爭相報道,重點都在指黑道人物的囂張,逼得警方要大動作的圍捕。事件昨日有戲劇性的發展,警方發現替周拍攝恐嚇光碟的正是TVBS電視台的記者,有關記者已拘捕。為了搶發勁爆的社會新聞,記者不惜與黑道合作,違法製作恐嚇光碟,令人惋惜媒體的墮落。媒體在這宗事件裡不但非監察社會的正義力量,更淪為罪犯的犯案工具,這是因為傳統以來媒體作為社會正義維護者的角色,已被商業盈利所取代了。
好些傳媒人會認為,提高收視或銷售量,是媒體的最重要工作目標,社會道德責任於他們而言可能已不合時宜。就以灣區本地媒體為例,也有記者編輯為求爭刺激讀者官能而作誇大失實的報道,甚至不理會被訪者要求保密或限時發表的要求,破壞了媒體的公信力。這種只追求短暫商業利益的新聞處理手法,除了降低了新聞素質外,也讓社會失去應有的保護。
社會環境變了,但媒體監察政府,維持社會公義的天職沒有改變。包括美國主流傳播網絡在內的現今好些媒體,不是太過商業化而變得低俗,便是過度討好政界而變得立場偏頗。傳統的新聞機構公信力下降,轉而讓一些業餘的資訊媒體如雨後春筍般藉電腦網絡發展,雖說是百家爭鳴,但未經嚴肅求證處理的資訊,恐將成為社會的另一個亂源。
新聞傳播媒體的天職是為民喉舌及監察政府,媒體之出現也是源於民眾對知情權的需求,因此,新聞自由絕對是民主社會的房角石。由於媒體有著這神聖的功能,她才會在自由社會受到尊重,而在極權社會則會被壓制。不論是東西方,新聞監察的力量都曾經在歷史上留下印記,只是在商業社會越發蓬勃的現今,媒體的功能被不斷腐食時,誰又能監察媒體呢?
本周台灣最令人震驚的社會新聞是黑道小弟周政保散播光碟,內容是周持槍向大老發出死亡威脅。台灣媒體爭相報道,重點都在指黑道人物的囂張,逼得警方要大動作的圍捕。事件昨日有戲劇性的發展,警方發現替周拍攝恐嚇光碟的正是TVBS電視台的記者,有關記者已拘捕。為了搶發勁爆的社會新聞,記者不惜與黑道合作,違法製作恐嚇光碟,令人惋惜媒體的墮落。媒體在這宗事件裡不但非監察社會的正義力量,更淪為罪犯的犯案工具,這是因為傳統以來媒體作為社會正義維護者的角色,已被商業盈利所取代了。
好些傳媒人會認為,提高收視或銷售量,是媒體的最重要工作目標,社會道德責任於他們而言可能已不合時宜。就以灣區本地媒體為例,也有記者編輯為求爭刺激讀者官能而作誇大失實的報道,甚至不理會被訪者要求保密或限時發表的要求,破壞了媒體的公信力。這種只追求短暫商業利益的新聞處理手法,除了降低了新聞素質外,也讓社會失去應有的保護。
社會環境變了,但媒體監察政府,維持社會公義的天職沒有改變。包括美國主流傳播網絡在內的現今好些媒體,不是太過商業化而變得低俗,便是過度討好政界而變得立場偏頗。傳統的新聞機構公信力下降,轉而讓一些業餘的資訊媒體如雨後春筍般藉電腦網絡發展,雖說是百家爭鳴,但未經嚴肅求證處理的資訊,恐將成為社會的另一個亂源。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