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April 11, 2012

民主與文革 (八)


 從一開始便具國際化特色的王薄事件,有了一個同樣國際性的結局。中國政府高層終於統一了立場為事件定了性。官方媒體公布:薄熙來妻子谷開來涉故意殺害英國籍商人而被移送司法審理,薄本人則因嚴重違紀而被解除黨內職務。依據宣告罪名便等同判決的習慣,看來薄妻殺人罪可說是已經定了,餘下只是刑罰問題。至於薄是涉護妻而阻礙調查罪,抑或還有其他,就要待政府進一步宣佈了。不過,正如本欄昨日所說的,此次事的意義已完全超出了薄個人或其家人的命運,事件曝露了中國政府體制運作,以及國家發展方向的更深層問題。

  在官方宣布了薄夫婦的罪名後,有一名稱為《重慶市民》的網民留言稱:「批了這麼久的文革餘孽,全市人民都統一了思想,結果卻是殺人案,跨度太大,小民智商不夠用了。」的確如此,司法的歸司法,政治的便應歸政治,現行政治體制兩者混淆不清,自削公信力。再加官媒刻板地宣傳統一思想,與政府主流異調的言論網站遭清洗關閉等等,與法治社會相去甚遠。倘若是司法案件,只要都按事實辦案,合乎法律程序,公開透明,那怕民眾不理解呢?如今卻是先控制輿論,再公布罪行,難免惹來疑慮。

  由於初期處理薄事件是循政治路線鬥爭進行,打壓左派言論,反而引起更多關注中國發展方向。現今社會矛盾激化、貧富兩極分化、政治權貴與富豪集團勾結嚴重,外交政策被批軟弱,而國企與銀行又醞釀讓外資介入將其私有化,甚至農產品採用外國轉基因專利技術等等問題,一下子因315事件而引起更廣泛的關注。

  就這些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論述,多元社會就民生及國策展開討論,本來只會大大有利於國家發展,但政府卻似乎沒有準備開放言路,不透明的決策單向傾斜。之所以出現此現象,主因是政府公權力本來就沒有打算接受民眾監督。自重慶模式被中央否定後,被稱為自由派的人士樂了,甚至有人稱之為中國民主的小勝利。

  可是,真正的民主是要制度化的,不是中央選擇性的一時傾向那一方。總的來說,中國政府處理薄熙來事件讓人感受到的是文革味重於民主風,寄望新一屆領導人能看到問題所在,保持清醒的頭腦,更多為民族的福祉作長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