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自鳴得意(三)

自鳴得意(三)

  《六十年家國》虹橋報道的另一大版塊是寫工程對百姓的影響,記者只提到兩點:強行拆遷與漠視環保。記者配以多段沒有直接說明出處(拍攝的時地背景)的怪手拆屋情況,以及警民衝突的畫面,用以「圖解」政府是如何鐵腕逼遷。此外,除了金錢賠償爭議外,記者也嘗試從人情角度講拆遷對居民的影響,於是訪問了其中一家住戶的戶主父女二人。父神情落漠地說昔日屋前樹上的鞦韆沒了,女說過去可以到鄰居家玩耍,現在卻沒了朋友,生活很枯燥。

  除了影響徵地區內居民外,記者也探討工程對其他居民的影響。於是訪問了工地附近的居民,他們投訴廿四小時施工擾人清夢,也帶來損害健康的灰塵。而居民多次向政府投訴也沒有結果。上述種種被羅列的「個案」,主旨是要說明:這項「形象工程」是犧牲了無數人民的利益而得來的。他們家園被毀,健康受損。
  
  雖然上述個案內容都是人物訪問,是真有其人,有證有據;然而,立論辯證過程卻頗為粗糙。以拆遷部份的報道為例,記者用超大比例的篇幅讓幾名「苦主」投訴,但對於府的拆遷政策和執行程序,只是草草帶過。政府如何賠償、拆遷的行政安排怎樣個糟法,記者並未在節目內用跟「苦主」相近的篇幅展示。在任何涉及兩方利益衝突的報道裡,大忌是單方向陳述一面之詞,專輯的記者便犯了這毛病。被訪者正在與政府打官司的,對政府肯定不滿;認真的記者不應光想到替他們申冤,或是預設錯的必然是政府。記者在這裡不單沒有做到最基本的平衡報道,而且是借鋪陳材料的比例來製造某種傾向性,直接擔任了裁判員角色。

  仍然是比例問題,記者在探討一項發展面積如澳門大小的工程對人們影響,但卻把焦點僅僅放在工地對面馬路的幾名屋苑居民,和一戶不滿賠償金額的居民身上,所謂衝突的「兩方」,在新聞曝光的份量上不成比例。當然,可能現實裡還有更多的投訴人,但至少在專輯內沒有交代(對沒有那麼有代表性的個案可以蜻蜓點水式出現。可是,專輯內欠奉)。至於這是記者沒有努力找,抑或以為材料已足夠,就不得而知。

  因此,專輯內試圖以少數幾個人的例子來否定一個創紀錄的基建工程,論證過程難以服人──對理性客觀的觀眾而言。因為每一項政府政策都必然會有贊成和反對方,審視政府的社會政策或基建項目,應以社會公眾利益作為最大公約數。要問是否利多於弊?是否大多數人得益?對於難免受到影響的民眾,政府有沒有什麼補償措施?……這些問題,專輯的記者本該有責任交代及探討的。

  也許,記者本人的「底牌」是要質疑這個項目,想「揭」「挖」負面可能性。行,那記者在大工程面前也要有宏觀視野, 「大格局」地深入探討工程於經濟效益上的正反評估。現在不成比例地報道若干居民細眉細眼的抱怨,未能合理和具說服力地說明工程於社會的真實利益存在甚麼矛盾──假如這是記者的既定答案。  (待續)

自鳴得意(二)

自鳴得意(二)

一位也是新聞從業員的朋友主動問筆者有沒有看這關於虹橋的《六十年家國》特輯,友人看後帶點激動的說:「這工程大得驚人,真的需要這麼大嗎?其他地方政府一定有樣學樣,爭相搞大工程。」對於報道中的收地內容,友人說;「簡直就是惡霸所為,人家不想搬也要硬把人拖走,逼百姓同意搬遷。」

  每一則報道或新聞專題,中間必然涉及資料搜集及剪裁。而鋪排與剪裁不可能是無意識之作,背後由一種看法主導。而《六十年家國》作為製成品,負載了記者或編輯想要表達或呈現的主旨或主題。而一輯題目為「六十年家國」的新聞專輯,以虹橋一集為例,朋友的閱讀反應有一定的代表性(相信一般人都讀得出來)──專輯讓人留下「國家欺壓百姓,亂搞大而無當工程」的印象。顯而易見,這就是該專輯製作人想要表達的訊息,筆者的這位朋友便完全接收到了。

  李後主說:「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現今的中國何止三千里地。《中國在想什麼?》一書的作者Mark Leonard說:「在中國什麼都大」。一個有十三億人口(四倍於美國),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基建規模客觀上是難以避免「大」的。城市人口的龐大流動量,也許該專輯的製作人(香港人)一時間仍未兌換為實感;舉例說,一個重慶市的人口已2700多萬,可能已是香港的三倍有多。無線這輯報道在播放工程的畫面時,以影音技巧凸顯了工程之大。這處理尚可理解為活潑地呈現資料,仍算是客觀的。可是,當報道進一步詮釋這「大」的意義時,便觸及到編輯和記者如何指引觀眾理解報道對象──虹橋交通樞紐工程。

  虹橋交通樞紐為什麼要這般「大」?其規模設計概念基於什麼?有那些經濟和商業考慮?落成啟用後的交通及經濟前景為何?與周邊以至中國其他省份的關係?……上述帶深度的「宏觀資料」,記者在專輯裡是「零」交代,只是重複提到工程在多方面違反常規,且專為世博服務,彷彿不顧一切施工就是為了世博這「一次性」的活動。而記者在專輯末段點題式地加上了批判形象工程的內容,訊息至此已顯而易見──專輯要把放在「六十年家國」之下的「虹橋工程」,直接定性為另一件超大的「形象工程」。

無疑,中國各地有許多浪費資源的形象工程;可是,如沒有更深入或宏觀的論證,不能直接把虹橋也歸類為形象工程。如要下此結論,得先陳述上海以至中國的交通需要,工程完成後的實質功能和營運前景。工程「龐大」本身並不是罪名,因為「大」與「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還必須要看需求與用途。 

一些人感到不可接受的「大」,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特別。筆者一位來自上海的朋友,月前才探親回來,她便完全不知道有虹橋擴建工程,連她在上海親友也沒有提及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