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梓源於二零零八年在美國矽谷高中畢業後一年,決定參軍報國。經過半年海軍陸戰隊訓練後,去年初他被派駐風景宜人的夏威夷;到十一月,他隸屬的部隊奉命前赴阿富汗。今年農曆新年大除夕,他在臉書上留言:「幾個月後再見」;可惜,留言落空。四月三日,才廿一歲的廖梓源在阿汗富南部赫爾曼德省陣亡、犧牲了。
廖梓源的陣亡消息除國防部的兩行簡短公告,就只有三藩市灣區的地方媒體報道。有關阿汗富戰爭的消息已甚少在美國主流媒體曝光,除偶然看到炸彈襲擊的簡訊外,當地戰況訊息幾乎絕跡。阿富汗戰爭有意無意地被淡化。
不過,赫爾曼德省的激戰一直沒有停止,該處是塔利班的根據地,也是世界第一大鴉片種植場。自美軍於十年前進入阿富汗後,一直沒法完全攻克該省,兩方長年戰鬥死傷慘重。二零零六年一月,英軍從美軍手上接過這燙手山芋,然而以全年計,美軍仍有九十八人陣亡。十個月後,沒料到英軍竟秘密與塔利班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各自在省內主要戰場後退。可是,證之於日後,停火從未真正實現。
從二零零六至零八年初,赫爾曼德的戰事呈膠著狀態。零八年四月,美軍派出約千人協同英軍展開大反攻,於個別戰事取得勝利。當年駐阿美軍陣亡人數也上升至一百五十五人。
競選時強烈批評布殊伊拉克政策的奧巴馬,聲稱阿富汗才是美國國家安全的真正威脅,於零九年上任後,定出伊拉克徹軍時間表的同時,卻增兵阿富汗;其中一萬一千名海軍陸戰隊被送到赫爾曼德省,並委任伊戰英雄麥克里斯托將軍為駐阿新統帥,期待這位與他僅會面四分鐘的將軍能為他「拆彈」。
此時的奧巴馬複製了他當年曾反對的伊拉克政策──布殊委派彼得雷烏斯將軍「增兵平亂」──於去年第二次增兵共三萬人前赴阿富汗,令駐阿美軍增至十萬人。增兵之餘,新領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預告將於今年七月全面撤出阿富汗。麥克里斯托對總統才增兵便公告撤軍時間私下表示不滿,經媒體報道後被撤職,由彼得雷烏斯接掌帥印。廖梓源便在這場軍中高層震盪後被派到戰況最慘烈的赫爾曼德。
彼得雷烏斯今年一月向國會報告阿富汗戰況時,說塔利班的戰鬥能力萎縮,美軍更在赫爾曼德省與當地最大部族達成和解協議,部族領袖承諾停止襲擊美軍,並會抵制塔利班。不過,參議員利伯曼卻撥冷水說:「任何人都不應有錯覺以為情況已經轉好了」。事實也是如此,駐阿美軍陣亡人數在去年已急升至四百九十九人,今年至目前為此已有九十三人陣亡,其中一位便是廖梓源。
也許是奧巴馬反戰形象鮮明,又撤走了駐伊美軍的主力戰鬥部隊,並承諾在今年底基本撤走所有駐伊及駐阿美軍,中東戰爭已經不再是惹火議題,在去年中期選舉中更徹底消失。可是,如果從數據分析,奧巴馬處理阿伊兩戰的成績並不見得比布殊優秀。
布殊零八年推行的增兵行動,直接令兩個戰場上美軍傷亡數字下降超過一半。但陣亡數字卻在奧巴馬上台後逐年回升,由零八年的四百六十九人升至去年的五百五十九人,傷員更由二千八百名升至五千六百名。美國民眾也許沒有料到,美軍雖然於去年開始撤出伊拉克,死傷數字反比零八年還要高。
軍費開支又是另一組令人疑惑的數字。駐軍人數高峰期的零八年,兩戰總軍費為一千九百億元;而駐軍人數下降三成七的今年,兩戰軍費卻只減少了一成七,仍高達一千六百億元。按奧巴馬的計劃,明年所有部隊都應該回國,僅留數千人作顧問,那為何白宮仍要為明年兩戰編列一千一百八十億元的軍費預算呢?是為美軍可能要延期留駐做伏筆嗎?
美國在阿富汗兜了個大圈,「出兵、宣佈撤軍、增兵又撤軍」,「開戰、秘密和談、反攻又和談」。為國效忠的美軍不斷付出生命代價,軍費開銷也未見真的能省下來,也沒有人交代達到了什麼政治目的。反戰總統表現不合格,厚待他的主流傳媒和反戰團體則噤若寒蟬,彷彿這戰爭早已遠離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