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
「愛祖國,用國貨」是小時候經常聽到推銷中國貨的一句廣告標語。在六十年代,推銷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要靠民族感情,可想而知,中國貨品當年在行銷上有相當難度和局限。隨著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資製造業,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國貨行銷世界各地,連美國最大的連鎖零售店沃爾瑪也有近六成的商品屬中國製造。不過,當中國貨走進世界之後,又引發一股反中國貨浪潮,「中國製造」由價廉物美,似乎快要變成為「黑心產品」的代名詞了。
關於中國貨品含有害健康物質的新聞最近層出不窮,並且是一宗比一宗更聳動,由玩具、動物飼料、藥品、牙膏以至海鮮食品等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有報道更聲稱中國貨品的國際信譽可能從始崩潰,情況真的有這麼壞嗎?
在美國,針對中國貨品的抨擊早已醞釀了好一段時間,初期的攻擊全與品質全沒有關係。保守派政客和主流媒體評論員,對中國貨的攻擊都是從經濟角度出發,集中批評中國廉價貨搶走本地製造業的就業機會、造成巨大美中貿易逆差,連沃爾瑪也被點名指替中國傾銷廉價貨。除了口頭抨擊外,美國政府的商貿官員也有更具體的行動,如對個別中國產品採取抵制行動,中國出產的電視機和家具就先後被狙擊。
對於消費者而言,「中國製造」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了,「愛美國,不用中國貨」的口號並沒有什麼吸引力。直至幾個月前,中國產品含有毒素的新聞接踵而來,美國海關又發布多則不利消息,才真正開始引起公眾對中國產品的戒心。
不過,危機確也是轉機,面對這一波又一波的壓力,正好是全面提升中國貨品質的助力。中國政府在抨擊外國誇大之餘,也應更著力的做好企業監管工作,讓中國產品達致世界水平。經過這一場衝擊後,如中國產品能名副其實的做到價廉物美,恐怕將來任何手段再也沒法阻擋中國貨的市場了。再者,就算是內銷,中國消費者也該得到更好的待遇。參照外國的生產品質要求,對中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