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雙警遇刺案其中一名被殺警員拉莫斯廿七日舉殯, 全國逾兩萬名警員出席喪禮。另在聖誕前夕, 同案被殺華裔警員劉文健的家人到了案發現場獻花拜祭, 白頭人送黑頭人的哀慟情景,與節日應有的祥和形成極大反差。 連月來反對警察濫用暴力的示威在全國蔓延, 繼而發生讓人震驚的雙警被謀殺案,使到年終最重要的節日變了味。
謀殺劉文健及其拍檔拉莫斯的兇手, 在臉書聲稱殺警是為了替兩名被捕時死於警察手上的非裔報仇。 這種極端的暴力行為雖然受到包括非裔民權領袖在內的譴責, 但紐約市長呼籲在警員舉殯前暫停反警示威, 卻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示威依然, 在個別地區更引發新一輪的警民衝突和破壞公共財物情況。
美國非裔社區長期指責司法制度不公,不論在警員執法之時, 或在法庭審訊上,均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兩名身上沒有武器的非裔死於警員手上,涉案警員又沒有被起訴, 非裔社區的怒火一發不可收拾。不過,街頭示威,甚至以暴易暴, 又是否真的能改變司法系統歧視非裔的問題呢? 個案實情與歷史性長期歧視又是否必然有關係呢?
突發事件引發群眾情緒可以理解, 但完善具體公共制度則絕不是情緒發洩便能成事的。 弗格森和紐約事件後的示威活動,大多是民眾透過社交網站組織, 不像過去的大型民權或社會運動,有主導性團體在組織。 互聯網時代的遊擊示威,隨機隨意成份大大增加。 這些組織鬆散的示威活動表達了參與者的情緒, 但同時具體訴求卻相對模糊及欠細節,而且往往是易發難收, 這次反警暴力全國示威便是典型例子。 其最初目的應是糾正司法系統中可能歧視非裔的問題;可是, 沒有明確引導方向的示威最終演變為反警浪潮, 除了發生紐約殺警案外,全國各地的警察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加州屋崙市一個紀念四名擒賊殉職警員的紀念碑遭到塗鴉破壞, 當地警察局不敢公開譴責,僅以簡單儀式低調重新立碑, 免刺激反警示威者的情緒。此外,在一些反警示威頻密的城市, 警員們持續長時間加班,身心疲憊,亦造成地方財政壓力。
英語有一句諺語:「潑洗澡污水時,不要把嬰兒也一起倒了」。 當執法警員自身成為被抗議的對象,甚至是暴力攻擊目標之時, 已超出個別警察可能濫用武問題,更是動搖了整個社會法治根本。 人們應該反思,示威的初衷是要完善法治, 倘若示威本身成為了治安事件,豈不是適得其反嗎?
非裔社區感到沒有得到司法系統公平對待,成因相當複雜, 要解決也只能多管齊下。現任美國總統是非裔, 聯邦司法部長也是非裔,沒有人該質疑他們對非裔社區的漠視。 從來解決問題只能靠理性和細緻的討論,以及堅決落實改革的決心。 相信法治才是鞏固法治的第一步。
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紐約出席拉莫斯的喪禮時讚揚紐約市警隊是全世界 最優秀的,此評價也許不是反警示威者能接受的, 但站在維護法治的立場,政府別無選擇,只能全力支持警隊。 紐約市長白思豪早前因為發表支持反警暴力示威的言論, 在雙警遇刺後,即陷入他上任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 白思豪在拉莫斯喪禮上講話時,紐約警察以背對相, 不滿情緒恐一時難以消停。 作為社會穩定最前線也是最後防線的執法隊伍,必先應受到尊重, 任何無故妖魔化治安隊伍的行為都是極度危險的。 約束警權自是有必要的,只是與其將個別事件無休止的煽情化, 不如組織有系統的檢討對症下藥。金博士當年領導非裔民權運動, 除了上街示威和集會外, 他更與總統詹森坐下來討論定立新的民權法, 成功將示威力量轉化成為立法成果。 也許反警示威者可以向前輩金博士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