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種族主義
民主黨籍的賓夕泛尼亞州聯邦眾議員John Murtha昨日說,眾所周知,他所代表的選區是很種族歧視的,因而會導致奧巴馬在全州失去約四個百分點的選票。Murtha的這番言論其實只是說出事實的一半。
因為奧巴馬是非裔身分,不少人認為民意調查顯示他領先可能是假象,因為帶有種族偏見的白人選民,不會向調查員承認自己不會投票給黑人。由於擔心這隱藏並且在票站才爆發的種族主義,才有如眾議員Murtha的言論。不過,以上這種說法已經不能反映美國目前的種族政治。
奧巴馬的參選,揭示了一種新的種族主義。奧巴馬的膚色可能令他在大選中失去一些白人選票;但如果沒有這膚色,他極有可能連初選也不能出線。因此,若論膚色的利弊,於奧巴馬這回參選而言,是利遠多於弊。
奧巴馬真正取得壓倒希拉莉的優勢,是由他打出種族牌開始,以無根據的指責成功令克林頓成了希拉莉的負資產,也鼓動起非裔的一面倒崇拜他。非裔超過九成的選票投向奧巴馬,難道這又不是種族主義嗎?在多個州的初選裡,如這九成選票變為六或七成,出線的將會是希拉莉了。再加上一些開明和中間派白人選民心中的種族(原)罪,他們願意參選創造歷史,選出美國第一名非裔總統。
聰明透頂的奧馬巧妙地運用種族因素助選。首先,他自己不會標榜膚色,因為這會局限自己的票源,而是利用外圍的助選人員不斷塑造自巴是種族主義的受害人形象,就如議員Murtha昨日的言論。另一方面,他在競選演說裡固定的加入種族符號,勾起非裔選民怨恨。如奧巴馬總是說有人因為他「另類」而不會投票他;或故意提起非裔民權袖馬丁路德金;奧巴馬又經常提到他的選舉在創造歷史,凡此種種,都只不過是婉轉的種族牌。
倘奧巴馬最終在大選中勝出,非裔的種族主義票是基本關鍵。但無論他當選與否,全國非裔目前所表現的熱切期盼都很可能得到回報。有評論曾說,奧巴馬若不當選,非裔社區可能要暴動;若當選,以奧巴馬刻意要做全民總統的理念,更不可能特別照顧非裔社區,反而會更劃清界線。非裔民權領袖傑克遜對奧巴馬的不信任是絕對有理由的。
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October 15, 2008
戲曲聯想
戲曲聯想
剛過去的周末,本地一家中文電視台播放了香港十八區粵曲歌唱比賽的節目,參賽者都是業餘的粵曲愛好者,有十四歲的初中男學生,大學二年級的女生和一般藍白領。從決賽陣容可見,粵曲在香港仍有捧場客,並且有年青一代的觀眾。近年不少人在討論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日漸衰落之勢,粵劇在香港能受到觀眾喜愛,成績應算不俗。其實,面對觀眾群萎縮,曲高和寡難題的劇種又何止京劇呢,不少地方戲曲也遇著同一命運。
戲曲藝術,特別是京劇,被稱為國粹,但在這些年頭,談到國粹總有幾分瀕危的感覺。不少中國傳統藝術出現承傳困難,而表演藝術因涉及更重要的市場元素,尤其如此。表演藝術要有觀眾才能生存下去,繪畫可以走小眾之路,懂得的自然會願意出高價珍藏。但戲曲沒法子吸引新一代觀眾,則學戲的人自然也少,發展及保留都不容易。到最後便只能由政府出資維持,走上小眾之路。
所以,當大家都說京劇是國粹,是高級藝術之時,也暗示它的市場越走越窄。經常聽到行內大師級人士批評社會通俗,不懂珍惜藝術,年青一代也不懂如何欣賞戲曲。這些大師有他們的道理,但得反過來問,作為表演藝術,不能只有演出者的,成功的表演是演者與看官連成一起。不能得到公眾的接受,證明這種表演方式已經與社會脫節。
可不要忘記,今天被尊崇為殿堂級國寶藝術的京劇,在一百多年前興起之時,是流行娛樂,它的壯大和興盛,正是因為得到廣大百姓的喜愛,並不是因為它有多深奧的藝術成分。如梅葆玖先生和一些的京劇大師用狠話批評廣受歡迎的京劇新表演程式,說這不是京劇,還罵表演者是小丑,論者的觀念極其狹隘。
京劇在清中葉形成之時,何嘗不是結合當時流行的不同戲曲表演形式而成。至梅蘭芳出現,對已有一段歷史的京劇再進行改革和創新,因而形成傳頌至今的梅派。但倘梅派只至於止,後人只能模仿而不能在原基礎上創新發展,則只會把梅派藝術定格在過去,更難與現代接軌。
剛過去的周末,本地一家中文電視台播放了香港十八區粵曲歌唱比賽的節目,參賽者都是業餘的粵曲愛好者,有十四歲的初中男學生,大學二年級的女生和一般藍白領。從決賽陣容可見,粵曲在香港仍有捧場客,並且有年青一代的觀眾。近年不少人在討論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日漸衰落之勢,粵劇在香港能受到觀眾喜愛,成績應算不俗。其實,面對觀眾群萎縮,曲高和寡難題的劇種又何止京劇呢,不少地方戲曲也遇著同一命運。
戲曲藝術,特別是京劇,被稱為國粹,但在這些年頭,談到國粹總有幾分瀕危的感覺。不少中國傳統藝術出現承傳困難,而表演藝術因涉及更重要的市場元素,尤其如此。表演藝術要有觀眾才能生存下去,繪畫可以走小眾之路,懂得的自然會願意出高價珍藏。但戲曲沒法子吸引新一代觀眾,則學戲的人自然也少,發展及保留都不容易。到最後便只能由政府出資維持,走上小眾之路。
所以,當大家都說京劇是國粹,是高級藝術之時,也暗示它的市場越走越窄。經常聽到行內大師級人士批評社會通俗,不懂珍惜藝術,年青一代也不懂如何欣賞戲曲。這些大師有他們的道理,但得反過來問,作為表演藝術,不能只有演出者的,成功的表演是演者與看官連成一起。不能得到公眾的接受,證明這種表演方式已經與社會脫節。
可不要忘記,今天被尊崇為殿堂級國寶藝術的京劇,在一百多年前興起之時,是流行娛樂,它的壯大和興盛,正是因為得到廣大百姓的喜愛,並不是因為它有多深奧的藝術成分。如梅葆玖先生和一些的京劇大師用狠話批評廣受歡迎的京劇新表演程式,說這不是京劇,還罵表演者是小丑,論者的觀念極其狹隘。
京劇在清中葉形成之時,何嘗不是結合當時流行的不同戲曲表演形式而成。至梅蘭芳出現,對已有一段歷史的京劇再進行改革和創新,因而形成傳頌至今的梅派。但倘梅派只至於止,後人只能模仿而不能在原基礎上創新發展,則只會把梅派藝術定格在過去,更難與現代接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