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April 08, 2011

算 帳



  過去三十年來,美國聯邦政府曾五度短暫關閉,都是因為同一原因──預算案沒有通過。聯邦預算法案是聯邦政府每一筆開支的法理依據,在法定時間內國會兩院不通過法案,或總統不簽署,聯邦政府便不能動用國庫分毫。這機制能有效做到權力制衡,但同時也給予黨派政治鬥爭十分寬裕的空間。

  最近五次的聯邦政府關閉,兩次是發生在列根總統任內,一次是老布殊總統,其餘兩次是克林頓時期。可以看出,預算案談不合攏並不是個別黨派的執著,乃是兩黨的責任。而且,由列根到奧巴馬,也只有小布殊時期沒有因為預算案而關閉政府,這也許是因為九一一後,國難當前,兩黨團結支持布殊反恐戰之故。今年稍有不同,民主黨籍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不單狠批共和黨,還把矛頭指向「茶黨」。眾所周知,茶黨並不是什麼註冊政黨,但茶黨運動的政治影響力冒起,對民主黨人競選前途威脅日增。

  將預算開支推高至關閉政府的地步,表面上是為了堅持政黨的信仰理念,實際上是做政治公開秀,吸引選民的注意。這好比羅馬鬥士在競技場上廝殺,眾目睽睽下的生死決。透過全國關注的對決,兩黨都期望把對方塑造成為壞蛋,是不顧民生的自私政客。運用這孤注一擲的方式爭取選票,猶如心臟起搏器,期望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大的利益。至於裁判,不是羅馬貴族,而是選民;與此同時,最無奈和為黨爭買單的也是選民。克林頓時期聯邦政府關閉了六天,國庫便損失了八億元。

  為預算爭拗時,兩黨議員都表現得正氣凜然,但其實都是一批不稱職的政客。維護政府健全運作是白宮和國會的責任,聯邦預算的日程也是有法例明文規定的,聯邦財政年度是每年的十月一日起。今天是四月九日了,國會爭論並不是今年十月的新預算,而是去年十月前便應通過的預算。過了半年預算還未過關,下年度的預算又要推到何時討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