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April 28, 2008

集結號

集結號

  電影《集結號》中的解放軍戰士,緊守陣地戰至彈盡糧絕也不離開陣地,原因是上級有命,沒聽到集結號便不能撤。伊拉克美軍的集結號何時才能吹響,相信只能期待十一月的總統大選結束後才會見端倪。

  五年前,布殊總統在白宮向全國軍民保證,「這將是一場極短暫的戰爭」,開戰一個月後,布殊英雄式的乘座戰鬥機空降在有份參與伊戰的航空母艦上,指揮塔上掛著巨型橫幅寫著:「任務完成」。可是,在伊拉克的美軍只能聽到總統的漂亮演說,卻沒聽見集結號。

  一年復一年,只見駐伊美軍的服役時間一次又一次的延長,伊拉克戰地統帥也如風車一般不停地轉換,連一手設計這場戰爭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被換掉了。在國會中期選舉失敗後,布殊總統採取以毒攻毒手法,企圖為伊戰創造新希望。去年初,總統宣布增伊拉克,並且換上了一位新主帥──彼得雷烏斯。總統當時承諾,增兵是短期操作,一旦伊拉克局勢好轉,便會開始撤軍。

  結果,增兵後的半年裡,巴格達暴力事件減少,美軍傷亡數字也大降,白宮高調宣傳增兵策略成功,彼得雷烏斯將軍也因而獲得提升,不久前公布調任美軍中央總指揮。於是,伊拉克戰場上又來了一名新的美軍統帥,但小兵哥還是沒有聽到集結號。

  不但如此,打了五年的伊戰,美軍恐怕連敵人是誰也搞不清楚。開戰時的敵人是薩達姆的國家衛隊;後來變成為被稱為薩達姆餘黨的武裝份子。及後,美軍確定這些攻擊美軍的游擊隊是反前政權的新興教派武裝。與教派稍稍和解後,美軍的主敵變成為戰後滲透入境的基地組織。最新消息,美軍日前在伊首都與先前已握手言和的什葉派民兵作戰,出動坦克打死了四十名民兵,美軍也有四人陣亡。

  戰地上的敵人換了一個又一個,更可怕的是白宮政策鎖定的敵人竟然是伊拉克現政府。因為白宮一再說只要伊政府可以自保,美軍便可以開始回國。多可怕的一場戰爭,美軍明刀明槍的殺敵是其專長,但面對政治、教派、金錢和宗族利益糾纏不清的伊政府,美軍又有何招數可以施展呢!!

隱形社區

隱形社區

  三藩市灣區的華裔再次成為隱形人,數千名華人上周六到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三藩市的辦公樓外示威,場面壯觀,但主流媒體未見隻字報道,唯一的英文相關報道是來自中國人民日報的英文版。三藩市人口不過八十萬人,街道上出現了幾千人在示威,竟然沒有在新聞報道中出現,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新聞媒體對新聞報道取材是有客觀與主觀標準的。客觀標準包括事件本身的震撼性,由於事件本身具有超強出人意表的特質,令它成為必然要被報道的事件。如九一一和昨日發生的青島火車相撞事故。除了這些重大事件外,客觀性也包括事件對傳媒受眾的重要性。而重要性則包括實用程度和關注程度。實用性質高和廣為關注的新聞,經常成為頭版或頭條。

  不過,以上這些新聞選材的客觀原則,最後都經過媒體的主觀過濾。因為,那一條新聞可以上版或被廣播,全是受編輯主管及新聞機構的價值觀所影響的。在過去,新聞機構都是以「為民監督」為宗旨,因此傳媒被稱為第四權。新聞報道成為維護公眾權益的工具,也是民眾了解社會和政府的可信賴媒介。因此,雖然新聞的選材是經由人的主觀判斷,但由於本著「為民請命」的高尚道德要求,新聞工作者都緊守客觀中立,如實報道的原則,所謂人的主觀判斷受到了社會知情權的制衡。
  
  可惜,現今的新聞媒體,特別具影響力的一些全國甚至國際媒體,已經放棄了追求客觀報道,而淪為宣揚特定價值觀的機器。因此,在新聞報道的取材上,先要經過媒體的價值審查,報道篇幅的大小或報道與否,完全以媒體的傾向性為依據。
  
  所以,周六數千名華人示威完全不被主流媒體報道,原因就是他們作出了價值判斷,認為這是沒有意義及不應被報道的活動,這與范士丹和普洛西反示威的觀點同出一轍。至此,我們必須要問,本地華人的公民權在哪裡?我們甘於繼續做隱形的社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