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October 06, 2008

理性民主

理性民主

  每逢大選年的投票率都會比非大選年高,今年又碰上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投票肯定會火旺。一名政治學教授分析,經濟危機引起民眾的憂慮,因而對奧巴馬的支持大幅度上升。原因是經濟不景氣時,選民多數埋怨共和黨。再加上經濟新聞持續佔據媒體重要位置,一再加深了民眾的焦慮和怨懟,經濟新聞成了麥凱因的一條刺,每次出現都會令他失分。

  麥凱要扭轉選情,便先要搶奪新聞焦點,因而發動了新一輪針對奧巴馬的個人攻擊。雖然選民和政客都說負面競選手法要不得,但每場選戰都幾乎有負面攻擊。皆因民調顯示儘管在道德上不可取,但負面攻勢往往是湊效的。就如佩林在全國政治舞台初試啼聲,由於一鳴驚人,奧巴馬陣營便即時推出海潮式的負面攻擊,誓要把佩林來個斬草除根,事實證明確實收到不錯的效果。麥佩的負面攻勢才出爐,奧巴馬立即回以顏色。昨日的競選新聞不再是候選人談經濟,而是各自的人格謀殺招式。

  這就是民主選舉的本質,矛盾和諷刺。民主是群眾自主,以文明非暴力方式表決政務,少數服從多數。所以,民主的最大原則是平等的群眾參選,也即是講求量,對質卻沒有要求。認為民主選舉可以推選出優秀人才的理論,與自由市場經濟同出一轍。自由市場是以供求來推動產品進步,沒有人買或競爭力不如人的產品,不願自動淘汰便得要改良。於民主選舉,經常會說有競爭及有選擇,民眾便可以從中挑好的。就算是選錯了,四年後又可以另選他人。相信有了這市場機制,政客便要做到最好來爭取選民的支持。

  華爾街的自由市場理論已瀕臨破產,民主選舉的市場理論當然也不是甚麼金科玉律。就是因為選舉以量為勝,能取得大量群眾的支持,便必須要煽情。也即是說選舉是訴之以情,理性並不重要。看奧巴馬的反超前,就是因為民眾的憂與怨,與他個人的能力和政策是沒有必然關係的。至於負面攻擊能見效,也是因為負面的內容更能激動人的好惡,歸根也是情緒作用。

  民主選舉要提高素質,必須要加強對選民的理性要求。但由於國家人口眾多,教育及階級背景各有不同,在顧及量的同時很難關照質。所以,普選能產生優秀領袖,只是一個異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