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馬
馬王配一如所料的破局了,副手問題即是升溫,藍綠政商學界各路人馬的名字都被提出來了。王金平不答應擔任馬的副手,馬的民意支持度隨即下滑。看來國民黨最強的配搭已經落空了,剩下來只有保持不再失分,而沒有加分的問題。有報道指馬比較傾向找一位非政治人物搭檔,若然,則會是最大的錯?。
台灣政評家陳文茜在鳳凰電視台的節目上分析,馬英九傾向選擇一名具社會名望的學者或企業家作副手,是希望配合馬英九清廉的形象,而非政客副手也可以給社會一個新鮮感覺,發揮拉抬馬陣營的作用。如果,馬英九真的如此想,則是完全走錯了路線,也完全不明白選民心理。
馬英九一生自許清廉,而陳水扁及謝長廷都是弊案纏身的人,可是,陳謝人氣節節上升,馬英九的走勢卻一沉不起。這已足夠說明反貪腐、鬥清廉絕對不會為零八年的選舉加分,也不是選民最關心的議題。至於選企業界的副手,標榜拚經濟也好不了多少。雖然民眾都關心生計,但同樣一個指標,執政民進黨在經濟沒有任何成績可言,但為何仍然能夠經歷連場風暴而越戰越勇呢?顯然台灣選民是重意識型態,政客打中國牌是有相當作用的。
結論:台灣總統選舉是基本信念之爭,是推銷政治口號的角力戰,也是一場講夠手段和技巧的選戰。柔弱馬英九的先天便沒有撕殺的力量,從如何處理自己的特別費案,便清清楚楚的曝露了馬英九政治判斷力的薄弱,再來一位學者或不願得罪人的企業家,只會加添負累。
馬英九需要一位有豐富選舉經驗,政治手段夠狠,反應快、嘴巴硬的副手。副總統候選人不應是象徵性人物,要是一位對選戰有貢獻的鬥士。特別是於馬英九而言,他極需要這樣一位強悍的助手。否則,他只會是謝長廷的餐後甜點而已。
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May 30, 2007
人情說不通
人情說不通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到訪日本,而最為人關注的是他會否到備受爭議的靖國神社參拜。出發前不表態的他,到步後即說:「不祭拜哥哥,人情說不通」。中國人和韓國人最反對日本官員拜祭靖國神社,那麼李登輝以私人身分,本手兄親情之義去拜祭,又是否應受到批判呢?
在評論之前,我們先要了解靖國神社究是何物?始建於明治天皇時期,原直屬於軍部的靖國神社初名招魂社,對其內供奉對象有嚴格要求,並不如中國的神廟,有錢便可以替先人安放神位。靖國神社內只供奉為日本對外戰爭死去的士兵,並且經天皇的批准,他們一律被封為戰神。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組織了獨立法人主持靖國神社,表面上脫離軍部,但仍受政府資助。神社也維持傳統,把所有在二戰中為日本犧牲的士兵也供奉其中,不理會他們是否戰犯。因為日本政府的立場,戰犯是外國人對死者的指控,日本人只視他們是衛國捐軀的戰士。
除了歐洲人初期到日本打開市場,以及美軍在二戰晚期空襲日本外,日軍幾乎從未在本土與外敵作戰。神社內被供奉的軍人,都是死於日本對外戰爭的,也即是死於侵略而非自衛。這些被奉為「戰神」的,都是侵略軍,當然也包括侵略中國的日軍。拜祭他們,對他們表示崇敬,等於認同他們的侵略行為,並且將次光榮化。
李登輝到神社拜祭,等同讚美日本侵略行動。台灣也曾被日軍血腥統治,作為前總統,李登輝不感到慚愧嗎?至於親情說,也只不過是虛偽的掩飾。神社內沒有骨灰,沒有非拜祭不可的道理。要追思兄長,李登輝在住家也可替哥哥設靈位,同是本板名字,在家祭與日本祭有何分別。再者,李兄是死於菲律賓,李登輝似乎更應到菲律賓祭亡魂才對。所不同者,只是神社賦予他哥哥「戰神」的身分,是日本天皇所御賜的名分。為日本人作侵略工具是光榮嗎?如李登輝真的要說人情,應要求神社停止將兄長納入供奉之列才是更合人情。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到訪日本,而最為人關注的是他會否到備受爭議的靖國神社參拜。出發前不表態的他,到步後即說:「不祭拜哥哥,人情說不通」。中國人和韓國人最反對日本官員拜祭靖國神社,那麼李登輝以私人身分,本手兄親情之義去拜祭,又是否應受到批判呢?
在評論之前,我們先要了解靖國神社究是何物?始建於明治天皇時期,原直屬於軍部的靖國神社初名招魂社,對其內供奉對象有嚴格要求,並不如中國的神廟,有錢便可以替先人安放神位。靖國神社內只供奉為日本對外戰爭死去的士兵,並且經天皇的批准,他們一律被封為戰神。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組織了獨立法人主持靖國神社,表面上脫離軍部,但仍受政府資助。神社也維持傳統,把所有在二戰中為日本犧牲的士兵也供奉其中,不理會他們是否戰犯。因為日本政府的立場,戰犯是外國人對死者的指控,日本人只視他們是衛國捐軀的戰士。
除了歐洲人初期到日本打開市場,以及美軍在二戰晚期空襲日本外,日軍幾乎從未在本土與外敵作戰。神社內被供奉的軍人,都是死於日本對外戰爭的,也即是死於侵略而非自衛。這些被奉為「戰神」的,都是侵略軍,當然也包括侵略中國的日軍。拜祭他們,對他們表示崇敬,等於認同他們的侵略行為,並且將次光榮化。
李登輝到神社拜祭,等同讚美日本侵略行動。台灣也曾被日軍血腥統治,作為前總統,李登輝不感到慚愧嗎?至於親情說,也只不過是虛偽的掩飾。神社內沒有骨灰,沒有非拜祭不可的道理。要追思兄長,李登輝在住家也可替哥哥設靈位,同是本板名字,在家祭與日本祭有何分別。再者,李兄是死於菲律賓,李登輝似乎更應到菲律賓祭亡魂才對。所不同者,只是神社賦予他哥哥「戰神」的身分,是日本天皇所御賜的名分。為日本人作侵略工具是光榮嗎?如李登輝真的要說人情,應要求神社停止將兄長納入供奉之列才是更合人情。
我再不愛你了
我再不愛你了
和平母親希恩宣布退出反戰示威活動,在個人網站上發表「辭職信」稱:「你不再是我所愛的國家了,我終於明白,如果你不願意,無論我作出多大的犧牲,也沒法改變你。」
自從的廿四歲兒子於2004年在伊拉克陣亡,希恩一直要求作為三軍統帥的布殊總統給她一個公道,希望布殊親口說出,她的兒子死了到底有什麼意義。2005年8月,她到布殊在德州的農莊外露宿抗議廿六天,掀起了一場草根反戰運動。自此,希恩便成了美國反戰運動的象徵人物,不過,卻付出不少代價。為了堅持反戰,她與結婚廿九年的丈夫離婚了,大部份時間與其餘三名子女分離。希恩又利用陣亡兒子的人壽保險賠償金在布殊農莊附近買了一幅空地作為抗議的根據地。在示威期間,她也經常遭到反對陣營人士的辱罵,甚至收到死亡恐嚇。
全國巡迴示威的母親終於也有困乏的一天,她選在亡兵紀念日向布殊政府及其戰爭機器投降,承認以個人力量沒法與他們鬥爭。她在返回加州照顧子女前說,令她最沮喪的結論是:兒子真的是白白的死去,被他自己所愛的國家殺死。
對於希恩的政治立場,可以有不同的評論,惟一可以較肯定的,一位母親的心被傷透了,甚至到心如死灰的地步,失去了兒子,也失去了國家。很多陣亡軍人的家屬,情願接受親人「為國家、為世界和平而捐軀」這句漂亮的說話,至少可以當作為止痛的麻醉劑。但希恩沒法接受,她要真相。
在民主黨借反伊戰民意而執掌國會後,理應讓希恩多少有一點安慰,可是,希恩發現民主黨也只不過是在玩弄戰爭政治,在某程度上與布殊政府在同流合污。也許這只是希恩個人的見解,但不能否認,個人要與政府鬥爭,絕非易事。希恩的示威其實已經發揮作用,民意是站在她一邊的,不論政客如何與白宮交易,希恩應該問心無愧,她的兒子也沒有完全白白犧牲。
和平母親希恩宣布退出反戰示威活動,在個人網站上發表「辭職信」稱:「你不再是我所愛的國家了,我終於明白,如果你不願意,無論我作出多大的犧牲,也沒法改變你。」
自從的廿四歲兒子於2004年在伊拉克陣亡,希恩一直要求作為三軍統帥的布殊總統給她一個公道,希望布殊親口說出,她的兒子死了到底有什麼意義。2005年8月,她到布殊在德州的農莊外露宿抗議廿六天,掀起了一場草根反戰運動。自此,希恩便成了美國反戰運動的象徵人物,不過,卻付出不少代價。為了堅持反戰,她與結婚廿九年的丈夫離婚了,大部份時間與其餘三名子女分離。希恩又利用陣亡兒子的人壽保險賠償金在布殊農莊附近買了一幅空地作為抗議的根據地。在示威期間,她也經常遭到反對陣營人士的辱罵,甚至收到死亡恐嚇。
全國巡迴示威的母親終於也有困乏的一天,她選在亡兵紀念日向布殊政府及其戰爭機器投降,承認以個人力量沒法與他們鬥爭。她在返回加州照顧子女前說,令她最沮喪的結論是:兒子真的是白白的死去,被他自己所愛的國家殺死。
對於希恩的政治立場,可以有不同的評論,惟一可以較肯定的,一位母親的心被傷透了,甚至到心如死灰的地步,失去了兒子,也失去了國家。很多陣亡軍人的家屬,情願接受親人「為國家、為世界和平而捐軀」這句漂亮的說話,至少可以當作為止痛的麻醉劑。但希恩沒法接受,她要真相。
在民主黨借反伊戰民意而執掌國會後,理應讓希恩多少有一點安慰,可是,希恩發現民主黨也只不過是在玩弄戰爭政治,在某程度上與布殊政府在同流合污。也許這只是希恩個人的見解,但不能否認,個人要與政府鬥爭,絕非易事。希恩的示威其實已經發揮作用,民意是站在她一邊的,不論政客如何與白宮交易,希恩應該問心無愧,她的兒子也沒有完全白白犧牲。
Monday, May 28, 2007
破冰之會
破冰之會
美國與伊朗的大使級會談結束了,會談後慣例是各說和話,但就伊拉克的局勢,雙方沒有特別針鋒相對。看來是四小時的會談已達到各自表述目的,會否因而促成什麼具體的成果,現在還沒法預見。不過,會談更重要的意義是為美伊廿七年來冰封的外交解凍。
自從受美國全力支持的前伊朗獨裁國王巴列維下台後,美國便與新伊朗共和國斷交。不單是斷交,因為美國人質事件,伊朗更一直受到美國的經濟制裁。經濟以外,在軍事方面,伊朗也吃了美國不少苦頭。兩伊戰爭期間,美國一方面軍援伊拉克對付伊朗,但同時伊朗卻要出錢向美購買軍用物資,因為巴列維留下來的都是美式軍備為主。至於政治上,伊朗因綜合國力弱,以及較偏激的回教治國理念,連其他阿拉伯國家統治者對伊朗也存有戒心。所以,伊朗昨日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談伊拉克問題,實屬異數。
會談後,伊朗的大使表示伊朗願意協助伊拉克訓練軍警,加強伊拉克政府控制治安的能力。這其實是極大的諷刺,因為白宮長期強調積極培訓伊軍的進度,是美軍徹離的關鍵指標。現在伊朗竟然聲稱可以做到美軍沒法完成的工作,明顯是在揶揄美軍的訓練計劃失敗。廿多年來都能夠壓抑,甚至玩弄伊朗的美國政府,為何要紓尊降貴的與伊朗會談呢?事實證明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已急速下降,並且很可能需要昔日的死敵,為自己搭建下台階。
如果不是因為美軍將薩達姆推倒,伊朗的影響力絕對沒法在伊拉克發芽生長。若不是因為美國沒有為薩後的伊拉克作出規劃,也不會出現無政府的真空,讓伊朗有機可乘。美伊大使面對面的首輪會談,不一定於伊拉克有即時的影響,卻顯示了美國和伊朗的相互利害關係已改變了。伊朗手上有牌,不單是核能計劃,還有伊拉克,並且已成功拖著美軍的後腿。下一個問題是:美國手上又有那幾張牌可用呢?
美國與伊朗的大使級會談結束了,會談後慣例是各說和話,但就伊拉克的局勢,雙方沒有特別針鋒相對。看來是四小時的會談已達到各自表述目的,會否因而促成什麼具體的成果,現在還沒法預見。不過,會談更重要的意義是為美伊廿七年來冰封的外交解凍。
自從受美國全力支持的前伊朗獨裁國王巴列維下台後,美國便與新伊朗共和國斷交。不單是斷交,因為美國人質事件,伊朗更一直受到美國的經濟制裁。經濟以外,在軍事方面,伊朗也吃了美國不少苦頭。兩伊戰爭期間,美國一方面軍援伊拉克對付伊朗,但同時伊朗卻要出錢向美購買軍用物資,因為巴列維留下來的都是美式軍備為主。至於政治上,伊朗因綜合國力弱,以及較偏激的回教治國理念,連其他阿拉伯國家統治者對伊朗也存有戒心。所以,伊朗昨日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談伊拉克問題,實屬異數。
會談後,伊朗的大使表示伊朗願意協助伊拉克訓練軍警,加強伊拉克政府控制治安的能力。這其實是極大的諷刺,因為白宮長期強調積極培訓伊軍的進度,是美軍徹離的關鍵指標。現在伊朗竟然聲稱可以做到美軍沒法完成的工作,明顯是在揶揄美軍的訓練計劃失敗。廿多年來都能夠壓抑,甚至玩弄伊朗的美國政府,為何要紓尊降貴的與伊朗會談呢?事實證明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已急速下降,並且很可能需要昔日的死敵,為自己搭建下台階。
如果不是因為美軍將薩達姆推倒,伊朗的影響力絕對沒法在伊拉克發芽生長。若不是因為美國沒有為薩後的伊拉克作出規劃,也不會出現無政府的真空,讓伊朗有機可乘。美伊大使面對面的首輪會談,不一定於伊拉克有即時的影響,卻顯示了美國和伊朗的相互利害關係已改變了。伊朗手上有牌,不單是核能計劃,還有伊拉克,並且已成功拖著美軍的後腿。下一個問題是:美國手上又有那幾張牌可用呢?
忘不了
忘不了
今日是美國的國殤日,俗稱為亡兵紀念日,是記念為國家捐軀軍人的日子。當十餘萬美軍正在國外作戰之際,今年的亡兵日再不是另一個長周末那麼平凡。
據最新公布的數字,五月份駐伊美軍平均每日陣亡接近四人,遠高於開戰以來的每日兩人的平均數。陣亡人數上升,軍方解釋是因為美軍轉換了策略,在增兵之後加強了巡邏,與武裝分子的戰鬥也增多。駐軍人數與出勤次數增多,傷亡也多,似乎是很合理的解釋,但卻不可接受。總統不是說增兵可以穩定巴格達,讓美軍更快勝利歸來嗎?至今已有3452名美軍死於伊拉克,五月份陣亡的有一百人。自去年亡兵日至今,美國的軍人墓地增添了一千座新墳。明年,又再會有多少青年加入被記念的名單呢?
還有,國殤日應不單是記念已陣亡的士兵,為國捐軀在現代戰役有了新的意義。因為戰地醫療服務的提升,以及軍人隨身保護裝備的加強,伊戰美軍陣亡比率要較越戰低,但嚴重肢體傷殘的個案卻增多。開戰以來已有二萬四千名美軍受傷,其中重傷而需要空運急救的便有七千多人。這些軍人撿回一命,但卻要終生過著肢體殘缺的日子。美國軍方能給他們的只有一點醫療照顧,至於生計,卻沒有額外的幫忙。他們為國家捐獻了部分的身軀,有的沒有了手或腳,有的面部受傷毀容,有的大腦受損而不能正常言語。而更不幸者,他們大多是才廿歲出頭年青伙子。總統還未宣布撤軍,他們便因傷被撤回了,也帶著戰場的創傷陪伴餘生。在國殤日,我們不能忘了他們。
總統主持國殤紀念儀式,一點都沒有意義,他應該做的是不要再讓愛國的軍人無辜犧牲。伊拉克戰爭將會超過越戰成為最美國史上最失敗的戰爭,在軍費開支上亦已超過了越戰。以性命為國服務,是軍人最崇高的奉獻,作為統帥者要極度珍惜,但似乎總統仍然留戀一盤已輸掉的棋局,就是不肯收手。
今日是美國的國殤日,俗稱為亡兵紀念日,是記念為國家捐軀軍人的日子。當十餘萬美軍正在國外作戰之際,今年的亡兵日再不是另一個長周末那麼平凡。
據最新公布的數字,五月份駐伊美軍平均每日陣亡接近四人,遠高於開戰以來的每日兩人的平均數。陣亡人數上升,軍方解釋是因為美軍轉換了策略,在增兵之後加強了巡邏,與武裝分子的戰鬥也增多。駐軍人數與出勤次數增多,傷亡也多,似乎是很合理的解釋,但卻不可接受。總統不是說增兵可以穩定巴格達,讓美軍更快勝利歸來嗎?至今已有3452名美軍死於伊拉克,五月份陣亡的有一百人。自去年亡兵日至今,美國的軍人墓地增添了一千座新墳。明年,又再會有多少青年加入被記念的名單呢?
還有,國殤日應不單是記念已陣亡的士兵,為國捐軀在現代戰役有了新的意義。因為戰地醫療服務的提升,以及軍人隨身保護裝備的加強,伊戰美軍陣亡比率要較越戰低,但嚴重肢體傷殘的個案卻增多。開戰以來已有二萬四千名美軍受傷,其中重傷而需要空運急救的便有七千多人。這些軍人撿回一命,但卻要終生過著肢體殘缺的日子。美國軍方能給他們的只有一點醫療照顧,至於生計,卻沒有額外的幫忙。他們為國家捐獻了部分的身軀,有的沒有了手或腳,有的面部受傷毀容,有的大腦受損而不能正常言語。而更不幸者,他們大多是才廿歲出頭年青伙子。總統還未宣布撤軍,他們便因傷被撤回了,也帶著戰場的創傷陪伴餘生。在國殤日,我們不能忘了他們。
總統主持國殤紀念儀式,一點都沒有意義,他應該做的是不要再讓愛國的軍人無辜犧牲。伊拉克戰爭將會超過越戰成為最美國史上最失敗的戰爭,在軍費開支上亦已超過了越戰。以性命為國服務,是軍人最崇高的奉獻,作為統帥者要極度珍惜,但似乎總統仍然留戀一盤已輸掉的棋局,就是不肯收手。
Thursday, May 24, 2007
同時異域
同時異域
同是成長於廿一世紀,都是年紀相若,十來廿歲的年青人,分別在中國瀋陽、美國新澤西州和香港生活,會有多大的分別呢?各人際遇不同,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只是近日讀到的三則關於這三地年青人的新聞,令人感慨良多。
美國新澤西州一名十六歲華裔學生,因為涉嫌在網上留下恐嚇訊息,揚言要殺害校內卅五名師生,周一遭警方拘捕,雖然警方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明他會犯事的證據,仍被拘留不准保釋。據學生的家長說,該名華生成績極優異,家境不俗,仍未到高中畢業年級,已取得可以報讀長春籐大學的SAT分數。從新聞報道內容表面分析,這名生活安逸的高中生,明知維州理工事件的嚴重性,仍在網絡上開暴力玩笑,是智商高但卻沒有智慧的典型。暴力對他們來說只是玩笑,就如電腦遊戲一般。
另一批是出版黃色內容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年青編委,雖然民調顯示有超過七成港人認為他們做錯了,有關學生報也被政府當局定為二級不雅刊物。但他們仍舊堅持拒道歉及繼續出版情色版。他們奮鬥捍衛刊出性文字的權利,並且豪氣地把原已印妥的一萬本五月號學生報全數丟掉重印,以加入他們對各方抨擊的回應。當然,印刷費是由全體同學的學生會會費支付。暫不談編委的對錯,抽離一些,他們也真是極幸福的一群。可以有無限的經濟資源(大學是受政府資助,學生報由會費贊助),極浪漫地與社會對著幹,爭取他們公開談論性愛技巧和性幻想的權利。
最後一則是瀋陽一名十六歲高中女生的故事。沒有母親的她被父親拋棄在瀋陽堂姐家寄居。堂姐家貧,女生兩天沒有飯吃,口袋裡只有堂姐夫給她的五毛錢。走進便利店看中了一包兩塊錢的麵包,女生因餓起貪念,在偷麵包時被店員發覺。接著便是不停的公眾羞辱,還聲言要報告學校及找警察。女生回家後羞憤自殺身亡。老師們都很不捨的說,女生平日品學兼優,學校見她沒錢交學費,還特例免了她的學費,相信她會有成才的一天。想不到,為了兩塊錢的麵包,就此斷送了一命。
同時異域,同是青年人,同有奮鬥的目標。有人為搞網上惡作劇,有人為了享受性愛,有人卻只求一片麵包。
同是成長於廿一世紀,都是年紀相若,十來廿歲的年青人,分別在中國瀋陽、美國新澤西州和香港生活,會有多大的分別呢?各人際遇不同,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只是近日讀到的三則關於這三地年青人的新聞,令人感慨良多。
美國新澤西州一名十六歲華裔學生,因為涉嫌在網上留下恐嚇訊息,揚言要殺害校內卅五名師生,周一遭警方拘捕,雖然警方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明他會犯事的證據,仍被拘留不准保釋。據學生的家長說,該名華生成績極優異,家境不俗,仍未到高中畢業年級,已取得可以報讀長春籐大學的SAT分數。從新聞報道內容表面分析,這名生活安逸的高中生,明知維州理工事件的嚴重性,仍在網絡上開暴力玩笑,是智商高但卻沒有智慧的典型。暴力對他們來說只是玩笑,就如電腦遊戲一般。
另一批是出版黃色內容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年青編委,雖然民調顯示有超過七成港人認為他們做錯了,有關學生報也被政府當局定為二級不雅刊物。但他們仍舊堅持拒道歉及繼續出版情色版。他們奮鬥捍衛刊出性文字的權利,並且豪氣地把原已印妥的一萬本五月號學生報全數丟掉重印,以加入他們對各方抨擊的回應。當然,印刷費是由全體同學的學生會會費支付。暫不談編委的對錯,抽離一些,他們也真是極幸福的一群。可以有無限的經濟資源(大學是受政府資助,學生報由會費贊助),極浪漫地與社會對著幹,爭取他們公開談論性愛技巧和性幻想的權利。
最後一則是瀋陽一名十六歲高中女生的故事。沒有母親的她被父親拋棄在瀋陽堂姐家寄居。堂姐家貧,女生兩天沒有飯吃,口袋裡只有堂姐夫給她的五毛錢。走進便利店看中了一包兩塊錢的麵包,女生因餓起貪念,在偷麵包時被店員發覺。接著便是不停的公眾羞辱,還聲言要報告學校及找警察。女生回家後羞憤自殺身亡。老師們都很不捨的說,女生平日品學兼優,學校見她沒錢交學費,還特例免了她的學費,相信她會有成才的一天。想不到,為了兩塊錢的麵包,就此斷送了一命。
同時異域,同是青年人,同有奮鬥的目標。有人為搞網上惡作劇,有人為了享受性愛,有人卻只求一片麵包。
Wednesday, May 23, 2007
輸的勇氣
輸的勇氣
在幼發拉底河飄浮著一具美軍的屍體,雖然他可能只是三千四百多名死於伊拉克的士兵中的其中一人,只是一個統計數字,但這名來自加州的士兵的陣亡消息,更能動搖布殊總統脆弱的伊戰策略。
國會民主黨人通過了附帶撤軍時間表的軍費法案,但在白宮的堅持和戰場急需的兩造壓力下,民主黨最終都放棄了對撤軍時間表的要求。布殊總統是小勝了國會,在伊拉克卻仍是深陷泥沼。總統昨日重申伊拉克已成為反恐戰的核心,美軍只許勝不許敗。此番話無非是試圖再借反恐來鞏固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可是,從河上撈獲的美軍屍首,卻發出一個相反的信息。該名美軍與同伴在月初被伏擊時聯同其餘兩名美軍被俘,戰鬥中另有五名美軍陣亡。事件發生後,美軍出動千員兵力搜救這三名美軍,目前只剩一人仍有生存希望。
軍方人士在俘虜事後即說,美軍被活捉比陣亡更恐怖。除了被俘者會受到身體折騰外,對士氣也有很大的打擊。不要說有士兵被俘,就算只是一架戰車或直升機,美軍也不願落入武裝分子手上,怕他們借來做宣傳,羞辱美國。美軍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三名被俘美軍逐一被殺害,並且是分隔棄屍的時間和地點。千餘美軍沒法營救三名同僚,說明了伊拉克局勢並不在美軍掌握之中,往下也看不到美軍有反敗為勝之術。
越來越多人用越戰來對比伊拉克戰爭,布殊總統在年初提出要增兵數萬人至伊拉克,相信只要有龐大的兵力,便可以鎮壓武裝分子,以及讓伊拉克軍警能更成熟運作,好使美軍能夠「功成身退」。幼發拉底河上的士兵屍體,間接證明增兵計劃成效不大。而如果把今日伊拉克的大環境與越戰比較,發覺相似地方也真的不少。當年詹森總統不斷向越南增兵,也是相信以壓倒性的先進武器和兵力,將可以擊潰越共。實況卻相反,更多的美軍只帶來更多的傷亡,而南越軍卻依然的不可靠,最終美軍也只能不顧南越而去。這也許是今日伊拉的最佳寫照。
在幼發拉底河飄浮著一具美軍的屍體,雖然他可能只是三千四百多名死於伊拉克的士兵中的其中一人,只是一個統計數字,但這名來自加州的士兵的陣亡消息,更能動搖布殊總統脆弱的伊戰策略。
國會民主黨人通過了附帶撤軍時間表的軍費法案,但在白宮的堅持和戰場急需的兩造壓力下,民主黨最終都放棄了對撤軍時間表的要求。布殊總統是小勝了國會,在伊拉克卻仍是深陷泥沼。總統昨日重申伊拉克已成為反恐戰的核心,美軍只許勝不許敗。此番話無非是試圖再借反恐來鞏固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可是,從河上撈獲的美軍屍首,卻發出一個相反的信息。該名美軍與同伴在月初被伏擊時聯同其餘兩名美軍被俘,戰鬥中另有五名美軍陣亡。事件發生後,美軍出動千員兵力搜救這三名美軍,目前只剩一人仍有生存希望。
軍方人士在俘虜事後即說,美軍被活捉比陣亡更恐怖。除了被俘者會受到身體折騰外,對士氣也有很大的打擊。不要說有士兵被俘,就算只是一架戰車或直升機,美軍也不願落入武裝分子手上,怕他們借來做宣傳,羞辱美國。美軍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三名被俘美軍逐一被殺害,並且是分隔棄屍的時間和地點。千餘美軍沒法營救三名同僚,說明了伊拉克局勢並不在美軍掌握之中,往下也看不到美軍有反敗為勝之術。
越來越多人用越戰來對比伊拉克戰爭,布殊總統在年初提出要增兵數萬人至伊拉克,相信只要有龐大的兵力,便可以鎮壓武裝分子,以及讓伊拉克軍警能更成熟運作,好使美軍能夠「功成身退」。幼發拉底河上的士兵屍體,間接證明增兵計劃成效不大。而如果把今日伊拉克的大環境與越戰比較,發覺相似地方也真的不少。當年詹森總統不斷向越南增兵,也是相信以壓倒性的先進武器和兵力,將可以擊潰越共。實況卻相反,更多的美軍只帶來更多的傷亡,而南越軍卻依然的不可靠,最終美軍也只能不顧南越而去。這也許是今日伊拉的最佳寫照。
二百億元
二百億元
中國成語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說,多用於鼓勵人們節儉及不要少看微小的力量,一旦匯集,便能有可觀的效益。美國的油公司原來是最懂得這道理的,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年頭至今,汽油零售價緩緩上升,每次調升幾分錢,不經不覺間,全國民眾已集體多付了兩百億元的汽油費,而這些錢匯聚流入誰的口袋裡呢?答案不是淺而易見嗎!
國會總審計部的數據顯示,因為汽油價格的上升,從一月至今,每輛私家車平均多開銷於一百四十六元。由於加油開支增多,審計部認為已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據聯邦能源部的計算,全國平均汽油價由二月至今上升了超過一元或百分之卅。
以上數據是在國會屬下一小組在研究油價急升問題時提出的,小組邀請了全國各大油公司派員出席會議,希望油公司說明連月來漲價的原因。可是,所有油公司都沒有派員出席,部份表示過去政府類似的聆訊超過卅次之多,沒有一次能證明油公司有違法行為。不到五個月便多賺了國人二百億元的油公司,竟然如此傲慢,連一個解釋也賴得回應,真的是欺人太甚了。
據政府官員說,上半年的汽油價格上升並非因為原油來價問題,而是因為國內煉油廠停產個案增多,而進口汽油又減少,因而造成供求緊張。美國的汽油業經過長期的兼拼後,已經被極少數大型能源公司所壟斷。這些能源巨人不但控制入口原油,也控制了煉油廠。市面能有多少汽油供應,全在他們掌握之中。
美國向來是一個講究人權的國家,總統甚至以數千億元的代價向中東輸出人權。但在國內,消費者被油公司壓榨,汽油用者的權益完全沒有保障,為何國會或白宮總是不關心,更不見有實質行動呢?油公司可以抵制國會的聽證會,我們能抵制不用汽油嗎?
中國成語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說,多用於鼓勵人們節儉及不要少看微小的力量,一旦匯集,便能有可觀的效益。美國的油公司原來是最懂得這道理的,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從年頭至今,汽油零售價緩緩上升,每次調升幾分錢,不經不覺間,全國民眾已集體多付了兩百億元的汽油費,而這些錢匯聚流入誰的口袋裡呢?答案不是淺而易見嗎!
國會總審計部的數據顯示,因為汽油價格的上升,從一月至今,每輛私家車平均多開銷於一百四十六元。由於加油開支增多,審計部認為已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據聯邦能源部的計算,全國平均汽油價由二月至今上升了超過一元或百分之卅。
以上數據是在國會屬下一小組在研究油價急升問題時提出的,小組邀請了全國各大油公司派員出席會議,希望油公司說明連月來漲價的原因。可是,所有油公司都沒有派員出席,部份表示過去政府類似的聆訊超過卅次之多,沒有一次能證明油公司有違法行為。不到五個月便多賺了國人二百億元的油公司,竟然如此傲慢,連一個解釋也賴得回應,真的是欺人太甚了。
據政府官員說,上半年的汽油價格上升並非因為原油來價問題,而是因為國內煉油廠停產個案增多,而進口汽油又減少,因而造成供求緊張。美國的汽油業經過長期的兼拼後,已經被極少數大型能源公司所壟斷。這些能源巨人不但控制入口原油,也控制了煉油廠。市面能有多少汽油供應,全在他們掌握之中。
美國向來是一個講究人權的國家,總統甚至以數千億元的代價向中東輸出人權。但在國內,消費者被油公司壓榨,汽油用者的權益完全沒有保障,為何國會或白宮總是不關心,更不見有實質行動呢?油公司可以抵制國會的聽證會,我們能抵制不用汽油嗎?
Tuesday, May 22, 2007
保障親屬移民
保障親屬移民
國會參議院在兩黨達成共識下通過了移民法改革方案,原則上改變了美國數十年來的移民政策,由以親屬團聚為本,轉變為技術與經濟型移民。如法案最終成為事實,則對包括華裔在內的非英語系移民的打擊最為重大。
新移法提出一套計分法,以英語能力和專業技能作為優先。支持新法的人士相信這會為美國帶來更高素質移民,一方面有助振興美國經濟,另方面也更少機會增加社會福利的負擔。以此角度分析,在道理上是對的。不過,移民法是否只該考慮經濟利益,則十分值得爭議。移民法也是人道法,必須符合在美申請者的人權。
申請家人來美團聚的權利不應被削弱,按英語能力和技能的移民法,除了不人道外,也有著濃厚的種族歧視。因為新法將不公平地有利於英語系國家的移民,卻排斥華裔或西語裔。懂英語可以更早投入美國生活,這是生活必需,不必政府要求,移民也大多會主動學習英語,英語能力不該凌駕於親情之上。就算是英語欠佳,也並不代表對社會沒有貢獻,他們納稅也不會比講英語的人低。相反,由於英語不靈光,更多時候會得到較少的政府服務,而不是增加社會負擔。
為了安撫反對聲音,法案支持者強調會加快處理目前積壓的親屬移民申請,以及在未來會保留一定的配額給未來的親屬移民。這只是一片美麗的糖衣,並沒有絲毫減少新法案的殺傷力。美國重新向華人開放移民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需要家庭團聚的華裔仍在不斷增加,不能以處理好已申請的個案,來交換放棄未來親屬移民的權利。
國會眾議院議長普洛西日前在三藩市表示支持親屬移民,希望她的堅持能夠改變法案的最終版本。社區也應團結起來向政客發出最大的聲音,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再申請親人來美,但減少華裔移民數目,勢必連帶打擊華人社區的經濟活力。這是整體社區的利益,應以大局為重。
國會參議院在兩黨達成共識下通過了移民法改革方案,原則上改變了美國數十年來的移民政策,由以親屬團聚為本,轉變為技術與經濟型移民。如法案最終成為事實,則對包括華裔在內的非英語系移民的打擊最為重大。
新移法提出一套計分法,以英語能力和專業技能作為優先。支持新法的人士相信這會為美國帶來更高素質移民,一方面有助振興美國經濟,另方面也更少機會增加社會福利的負擔。以此角度分析,在道理上是對的。不過,移民法是否只該考慮經濟利益,則十分值得爭議。移民法也是人道法,必須符合在美申請者的人權。
申請家人來美團聚的權利不應被削弱,按英語能力和技能的移民法,除了不人道外,也有著濃厚的種族歧視。因為新法將不公平地有利於英語系國家的移民,卻排斥華裔或西語裔。懂英語可以更早投入美國生活,這是生活必需,不必政府要求,移民也大多會主動學習英語,英語能力不該凌駕於親情之上。就算是英語欠佳,也並不代表對社會沒有貢獻,他們納稅也不會比講英語的人低。相反,由於英語不靈光,更多時候會得到較少的政府服務,而不是增加社會負擔。
為了安撫反對聲音,法案支持者強調會加快處理目前積壓的親屬移民申請,以及在未來會保留一定的配額給未來的親屬移民。這只是一片美麗的糖衣,並沒有絲毫減少新法案的殺傷力。美國重新向華人開放移民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需要家庭團聚的華裔仍在不斷增加,不能以處理好已申請的個案,來交換放棄未來親屬移民的權利。
國會眾議院議長普洛西日前在三藩市表示支持親屬移民,希望她的堅持能夠改變法案的最終版本。社區也應團結起來向政客發出最大的聲音,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再申請親人來美,但減少華裔移民數目,勢必連帶打擊華人社區的經濟活力。這是整體社區的利益,應以大局為重。
重長計議
重長計議
三藩市華埠市立大學校舍之爭漸進入白熱化階段,反對市大原計劃者昨日提出了新方案。在未來一段日子,兩方案的正反支持者,包括政客、商家和教育人士和社區人士之間,將會有一番的角力。在這爭論的過程,有幾個優先是必須堅持的。
第一 教育優先──華裔在三藩市市立大學學生人口中佔相當的比例,華埠市大學生卻是分散於設備不足或陳舊的校舍上課,華埠應有全新及設備良好的新校。至於新校的設計,應是教育優先。新教學樓應是大部份空間用作教學用途,並能以滿足現有及未來教學需求為第一考慮。並且,市大應制訂華埠分校課程的長遠發展計劃,依此而設計校舍。酒店的景觀絕不是參考因素,樓宇高度不應預設上限。
第二 社區優先──不論將來最後定案的樓高幾何,市大新校舍將是華埠幾十年來最大的公共建設,市大必須要尊重華人社區的聲音。市大應盡可能提供計劃的詳情,廣為徵集社區各團體意見,舉辦更多的說明會。在開放社區參與方面,市大過去功夫很不足夠。所謂的社區優先並不是口號,或單方面的知會。市立大學在大樓設計上要加入社區服務概念,在課室等基本設施以外,盡可能加入可供學生和公眾共同使用的設施,如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和可舉辦活動的禮堂。
第三 可行性優先──政府的工程最常見是拖字訣。任何計劃都必須是可行的,而且是能定出確實的時間表。在八九年被地震破壞的一段二八零公路,足花了十年時間才修繕完成。華埠新校的興建要重視效率,效率可提升效益,不能無止境的討論下去。
第四 環境優先──市大原方案曾被指有遮蔽陽光的問題,從專家的計算似乎問題不算太嚴重。反而值得關注是校舍的外觀設計是否配合華埠建築風格,一幢不協調和太現代化的高樓,將會有損華埠的整體外觀。
市大校方的十六層設計優點是集中,地盡其用;在同一教學面積下,新競爭方案則包括有幼兒院、禮堂和停車場,在功能方面佔優。不過,新案最大缺點是存有不明朗的政治因素,涉及多一幅土地,在市大內部和社區可能引起什麼新的爭議,暫時沒法估計,而這卻有可能拖慢建校計劃的進行。期望不同的新校舍設計方案可以公開競爭,及早得出最佳的方案。
三藩市華埠市立大學校舍之爭漸進入白熱化階段,反對市大原計劃者昨日提出了新方案。在未來一段日子,兩方案的正反支持者,包括政客、商家和教育人士和社區人士之間,將會有一番的角力。在這爭論的過程,有幾個優先是必須堅持的。
第一 教育優先──華裔在三藩市市立大學學生人口中佔相當的比例,華埠市大學生卻是分散於設備不足或陳舊的校舍上課,華埠應有全新及設備良好的新校。至於新校的設計,應是教育優先。新教學樓應是大部份空間用作教學用途,並能以滿足現有及未來教學需求為第一考慮。並且,市大應制訂華埠分校課程的長遠發展計劃,依此而設計校舍。酒店的景觀絕不是參考因素,樓宇高度不應預設上限。
第二 社區優先──不論將來最後定案的樓高幾何,市大新校舍將是華埠幾十年來最大的公共建設,市大必須要尊重華人社區的聲音。市大應盡可能提供計劃的詳情,廣為徵集社區各團體意見,舉辦更多的說明會。在開放社區參與方面,市大過去功夫很不足夠。所謂的社區優先並不是口號,或單方面的知會。市立大學在大樓設計上要加入社區服務概念,在課室等基本設施以外,盡可能加入可供學生和公眾共同使用的設施,如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和可舉辦活動的禮堂。
第三 可行性優先──政府的工程最常見是拖字訣。任何計劃都必須是可行的,而且是能定出確實的時間表。在八九年被地震破壞的一段二八零公路,足花了十年時間才修繕完成。華埠新校的興建要重視效率,效率可提升效益,不能無止境的討論下去。
第四 環境優先──市大原方案曾被指有遮蔽陽光的問題,從專家的計算似乎問題不算太嚴重。反而值得關注是校舍的外觀設計是否配合華埠建築風格,一幢不協調和太現代化的高樓,將會有損華埠的整體外觀。
市大校方的十六層設計優點是集中,地盡其用;在同一教學面積下,新競爭方案則包括有幼兒院、禮堂和停車場,在功能方面佔優。不過,新案最大缺點是存有不明朗的政治因素,涉及多一幅土地,在市大內部和社區可能引起什麼新的爭議,暫時沒法估計,而這卻有可能拖慢建校計劃的進行。期望不同的新校舍設計方案可以公開競爭,及早得出最佳的方案。
Sunday, May 20, 2007
美國與伊朗關係出了什麼錯
美國與伊朗關係出了什麼錯
美國和伊朗終於面對面坐下來對話了,時間訂於本月的廿八日。雖然雙方均強調這場將在巴格達舉行的會談僅限於討論伊拉克安全問題,但宿敵碰頭,意義已遠超過穩定伊拉克局勢,但能否開花結果,絕不敢樂觀。
自一九七九年伊朗學生挾持美國使館人質事件至今,除了在聯合國,美國與伊朗並沒有正式外交接觸,似乎伊朗於美國而言並沒有什麼重要性似的。但一切自布殊統出兵伊拉克後起了重大變化,伊朗對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影響力大增,還有能耐在核能計劃上與美國硬碰;控制相當石油產量的伊朗,已成搖身一變成為中東地區最能與美國較勁的國家。
在伊外長確認兩國將進行大使級會談後,布殊總統於十日卻在白宮記者會上再度以強硬口吻要求伊朗在核計劃上讓步,否則便會推動新一輪的制裁。兩國外交破冰接觸前夕,布殊總統的制裁言論,顯示美國對伊朗的立場完全沒有改變。雖然白宮再也不能單方面忽視伊朗的重要性,但在布殊總統心裡,仍是不願意向伊朗示好。可見,要消弭兩國的新仇舊恨絕不是輕易的,白宮至今還沒有認清或面對與伊朗關係中的死結。
美國與現代伊朗的交往,從一開始便走錯了路,而且迷途未返。在一九七九年伊朗回教革命以前,美國選擇支持一個以高壓手段治國的軍人王朝,種下了與伊朗人民為敵的禍根。
一九二一年,軍人李查汗上校政變自封為王,建立了巴列維王朝,改國名為伊朗。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盟軍擔心伊朗向德國靠攏,於是揮軍佔領了伊朗,控制了石油設施,逼老王國讓位給親西方的兒子穆罕默德.巴維列。戰後伊朗舉行民主選舉,選出了主張石油工業國營化的總理穆沙迪。英國因不滿新總理的石油政策,成功游說了美國協助策動政變推翻穆沙迪,讓年青的巴列維國王獨裁統治伊朗廿餘年。
美國的歷任總統,由艾森豪威爾至卡特,都與巴列維保持相當密切友好的關係。雖然克林頓總統於二零零零年指示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就中央情報局當年策動政變而向伊朗道歉,但對於經歷過巴列維鐵腕統治及逼害的伊朗人,很難原諒或理解一個標榜民主的大國,為何會長期支持獨裁者壓逼他們。在民主與石油之間,美國當時選擇了石油。所以,布殊政府建立自由民主中東的口號,在伊朗是沒法找到市場的。
一九七九年高美尼教長的伊斯蘭革命逼使巴列維流亡海外,取而代之的是以教治國的伊朗共和國。面對劇變,美國政府竟然沒法反應過來,也沒有因局勢轉變而制訂出新的伊朗政策,嚴重低估了伊朗人民因反巴列維而來的仇美力量。同年,美國於德黑蘭的大使館人員被學生挾持,卡達總統非單不能成功拯救人質,更大問題是白宮完全不懂得如何與這個新興的回教國度溝通。
列根上任後人質獲釋,美伊關係卻沒有改善,反而因為列根極其錯誤地玩弄兩面手法而惡化。列根一方面暗地裡向伊朗出售武器圖利,另方面又為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甚至准許美國公司向伊拉克提供可以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薩達姆向伊朗軍使用毒氣,導致伊朗軍人死傷無數之時,列根的特使拉姆斯菲爾德正在巴格達與薩達姆握手言歡。據二零零六年的數字,現今伊朗人口六成在卅歲以下,這是一個慘痛的數字,提醒了伊朗人在兩伊戰爭中所付出的沉重代價,也提醒了他們,昔日美國是站在敵人的一方。
至於被布殊推至國際制裁層面的伊朗核能計劃,伊朗總統賈內德寸步不讓,也不能全怪責伊朗,因為伊朗核計劃之母原是美國。美國及法國早在五十年代末即協助伊朗成立核能研究所。至七十年代初,美國更承諾替巴列維王朝,於公元二千年前,在伊朗全國完成興建廿三間核電廠。一九七六年,福特總統又簽字批准向伊朗輸出提煉濃縮鈾的設備及技術。直至一九七九年回教革命後,伊朗所支付給美國的以億元計核電合約費不但化為烏有,重新起動核電計劃也不斷受到美國的阻撓。今天的所謂伊朗核危機,很大程度確是美國在自導自演。
簡單回顧美與伊朗的交往史,便很容明白布殊總統為何一再施壓,也沒法制止伊朗的核計劃,因為道理並不在美國那一方。任何良性的外交關係都不能離開互利互惠和求同存異的原則。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如果沒法找到共同利益或價值,則沒有對話的基礎。美國在巴列維王朝時期能夠將伊朗視作為中東的最值得信賴盟友,只是因為巴列維與美國均能各取所需。
巴列維早成為歷史,不論布殊總統或是未來的白宮主人,都必須要重建美國與伊朗的雙邊利益合作關係。繼續把伊朗打壓成為邪惡國度將無補於事,只有以平等及善意的全新思維推動兩國重新交往,才能化解美伊兩國的冤仇。
美國和伊朗終於面對面坐下來對話了,時間訂於本月的廿八日。雖然雙方均強調這場將在巴格達舉行的會談僅限於討論伊拉克安全問題,但宿敵碰頭,意義已遠超過穩定伊拉克局勢,但能否開花結果,絕不敢樂觀。
自一九七九年伊朗學生挾持美國使館人質事件至今,除了在聯合國,美國與伊朗並沒有正式外交接觸,似乎伊朗於美國而言並沒有什麼重要性似的。但一切自布殊統出兵伊拉克後起了重大變化,伊朗對伊拉克和黎巴嫩的影響力大增,還有能耐在核能計劃上與美國硬碰;控制相當石油產量的伊朗,已成搖身一變成為中東地區最能與美國較勁的國家。
在伊外長確認兩國將進行大使級會談後,布殊總統於十日卻在白宮記者會上再度以強硬口吻要求伊朗在核計劃上讓步,否則便會推動新一輪的制裁。兩國外交破冰接觸前夕,布殊總統的制裁言論,顯示美國對伊朗的立場完全沒有改變。雖然白宮再也不能單方面忽視伊朗的重要性,但在布殊總統心裡,仍是不願意向伊朗示好。可見,要消弭兩國的新仇舊恨絕不是輕易的,白宮至今還沒有認清或面對與伊朗關係中的死結。
美國與現代伊朗的交往,從一開始便走錯了路,而且迷途未返。在一九七九年伊朗回教革命以前,美國選擇支持一個以高壓手段治國的軍人王朝,種下了與伊朗人民為敵的禍根。
一九二一年,軍人李查汗上校政變自封為王,建立了巴列維王朝,改國名為伊朗。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盟軍擔心伊朗向德國靠攏,於是揮軍佔領了伊朗,控制了石油設施,逼老王國讓位給親西方的兒子穆罕默德.巴維列。戰後伊朗舉行民主選舉,選出了主張石油工業國營化的總理穆沙迪。英國因不滿新總理的石油政策,成功游說了美國協助策動政變推翻穆沙迪,讓年青的巴列維國王獨裁統治伊朗廿餘年。
美國的歷任總統,由艾森豪威爾至卡特,都與巴列維保持相當密切友好的關係。雖然克林頓總統於二零零零年指示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就中央情報局當年策動政變而向伊朗道歉,但對於經歷過巴列維鐵腕統治及逼害的伊朗人,很難原諒或理解一個標榜民主的大國,為何會長期支持獨裁者壓逼他們。在民主與石油之間,美國當時選擇了石油。所以,布殊政府建立自由民主中東的口號,在伊朗是沒法找到市場的。
一九七九年高美尼教長的伊斯蘭革命逼使巴列維流亡海外,取而代之的是以教治國的伊朗共和國。面對劇變,美國政府竟然沒法反應過來,也沒有因局勢轉變而制訂出新的伊朗政策,嚴重低估了伊朗人民因反巴列維而來的仇美力量。同年,美國於德黑蘭的大使館人員被學生挾持,卡達總統非單不能成功拯救人質,更大問題是白宮完全不懂得如何與這個新興的回教國度溝通。
列根上任後人質獲釋,美伊關係卻沒有改善,反而因為列根極其錯誤地玩弄兩面手法而惡化。列根一方面暗地裡向伊朗出售武器圖利,另方面又為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甚至准許美國公司向伊拉克提供可以製造化學武器的原料。薩達姆向伊朗軍使用毒氣,導致伊朗軍人死傷無數之時,列根的特使拉姆斯菲爾德正在巴格達與薩達姆握手言歡。據二零零六年的數字,現今伊朗人口六成在卅歲以下,這是一個慘痛的數字,提醒了伊朗人在兩伊戰爭中所付出的沉重代價,也提醒了他們,昔日美國是站在敵人的一方。
至於被布殊推至國際制裁層面的伊朗核能計劃,伊朗總統賈內德寸步不讓,也不能全怪責伊朗,因為伊朗核計劃之母原是美國。美國及法國早在五十年代末即協助伊朗成立核能研究所。至七十年代初,美國更承諾替巴列維王朝,於公元二千年前,在伊朗全國完成興建廿三間核電廠。一九七六年,福特總統又簽字批准向伊朗輸出提煉濃縮鈾的設備及技術。直至一九七九年回教革命後,伊朗所支付給美國的以億元計核電合約費不但化為烏有,重新起動核電計劃也不斷受到美國的阻撓。今天的所謂伊朗核危機,很大程度確是美國在自導自演。
簡單回顧美與伊朗的交往史,便很容明白布殊總統為何一再施壓,也沒法制止伊朗的核計劃,因為道理並不在美國那一方。任何良性的外交關係都不能離開互利互惠和求同存異的原則。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如果沒法找到共同利益或價值,則沒有對話的基礎。美國在巴列維王朝時期能夠將伊朗視作為中東的最值得信賴盟友,只是因為巴列維與美國均能各取所需。
巴列維早成為歷史,不論布殊總統或是未來的白宮主人,都必須要重建美國與伊朗的雙邊利益合作關係。繼續把伊朗打壓成為邪惡國度將無補於事,只有以平等及善意的全新思維推動兩國重新交往,才能化解美伊兩國的冤仇。
Thursday, May 17, 2007
承擔
承擔
下月便離任的英國首相貝理雅昨日到訪白宮,布殊熱情地接待了這位與他並肩上陣的戰友。在聯合記者會上,兩人互相稱讚,亦同聲為反恐戰策略辯護。貝理雅的離去,令布殊的伊拉克路越走越寂寞。
作客白宮的貝理雅為伊戰辯護,多少是為了主人的面子。布殊正面對國會催逼制訂撤軍時間表的壓力,而貝理雅基本上是無官一身輕,為昔日盟友打打氣,也是人之常情。在國內面對黨內同志時,貝理雅卻說了另一番話。
貝理雅的首相任期本來至二零零九年才屆滿,提前辭職下台是因為伊戰在英國不討好,大大打擊了貝理雅的聲望,更被政敵甚至黨內同志批評為美國的跟班。在多方強大壓力下,貝理雅唯有黯然辭職。在他向工黨正式宣布辭職的集會上,貝理雅說:「我想我當時是為國家作出了最好的決定,可能我有錯,但我所做的都是為了這個國家。」
雖然貝理雅沒有明確點明所指是參加伊拉克戰爭,但除了伊戰也沒有再令他記掛的事情了。貝理雅將下台,伊戰的錯誤導致有英兵傷亡,國家財政也有所付出,雖然遠比美國為低,但始終是他任內的一個污點。在下台前,貝理雅坦然的承擔了,很間接地承認自己當年的判斷可能是錯誤,只不過他希望國民明白,他是按當年的情況和資訊已作出最佳的判斷。
政客也是人,沒可能不犯錯。領導盟軍打勝二次世界大戰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場上也曾作出誤判而導致盟軍無辜犧牲。艾森豪有反敗為勝的機會,貝理雅卻沒有。不過,他勇敢的說:可能我有錯。也算是一個難得的承擔。
在送走貝理雅之後,布殊總統可否也會想到,在未來的一年半裡,不知何月何日,也許他也要向全國人民,剖白他的內心深處。
下月便離任的英國首相貝理雅昨日到訪白宮,布殊熱情地接待了這位與他並肩上陣的戰友。在聯合記者會上,兩人互相稱讚,亦同聲為反恐戰策略辯護。貝理雅的離去,令布殊的伊拉克路越走越寂寞。
作客白宮的貝理雅為伊戰辯護,多少是為了主人的面子。布殊正面對國會催逼制訂撤軍時間表的壓力,而貝理雅基本上是無官一身輕,為昔日盟友打打氣,也是人之常情。在國內面對黨內同志時,貝理雅卻說了另一番話。
貝理雅的首相任期本來至二零零九年才屆滿,提前辭職下台是因為伊戰在英國不討好,大大打擊了貝理雅的聲望,更被政敵甚至黨內同志批評為美國的跟班。在多方強大壓力下,貝理雅唯有黯然辭職。在他向工黨正式宣布辭職的集會上,貝理雅說:「我想我當時是為國家作出了最好的決定,可能我有錯,但我所做的都是為了這個國家。」
雖然貝理雅沒有明確點明所指是參加伊拉克戰爭,但除了伊戰也沒有再令他記掛的事情了。貝理雅將下台,伊戰的錯誤導致有英兵傷亡,國家財政也有所付出,雖然遠比美國為低,但始終是他任內的一個污點。在下台前,貝理雅坦然的承擔了,很間接地承認自己當年的判斷可能是錯誤,只不過他希望國民明白,他是按當年的情況和資訊已作出最佳的判斷。
政客也是人,沒可能不犯錯。領導盟軍打勝二次世界大戰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戰場上也曾作出誤判而導致盟軍無辜犧牲。艾森豪有反敗為勝的機會,貝理雅卻沒有。不過,他勇敢的說:可能我有錯。也算是一個難得的承擔。
在送走貝理雅之後,布殊總統可否也會想到,在未來的一年半裡,不知何月何日,也許他也要向全國人民,剖白他的內心深處。
Wednesday, May 16, 2007
一夜成名
一夜成名
香港在回歸後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經濟低迷和內政紛擾的時期,近年來稍見喜色。當政府在努力維持其國際金融及經貿中心地位之際,想也想不到,是花幾個異常偏執的大學生,便可以令香港一夜間吸引了國際的注視。
在《中大學生》報被政府評審為不雅刊物之後,香港影視處隨即接到指《聖經》不雅的投訴。一個平地而起的網站專門推動此投訴,一日間影視處收到一千四百多宗針對聖經內容的投訴,幾乎全部都是以類似格式透過電郵發出的。當局仍未宣布會否接納投訴或展開審查工作,其中一名審裁委員表示如真的審查聖經,會使香港成為國際笑柄。委員的憂慮大可不必,因為他所擔心的狀況已經發生了。
包括路透社、法新社等國際通訊社已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香港有市民投訴聖經不雅的事件。而從網上稍作搜索,發現美國、歐洲、印度,甚至南非的新聞媒體,均已有該則新聞報道。香港政府如何處理該宗投訴,將受到國際的注視。雖然中大學生報編輯曾表示投訴聖經事件與他們無關,但由於兩事件先後出現的時間性及其性質,似沒法撇清兩事的關連。在國際媒體上的報道,也無一不是把兩事相提並論,而實際上倡議投訴聖經的網頁,也是如此。
至此,港府有必需要提高警覺,加強關注事態的發展,因為其衍生出來的效應,可能要比先前預期的為大。有普選時間表之爭為背景,近有民建聯主席馬力談六四的失言事件,被上綱上線似有逼港府就六四表態之勢。至於《中大學生》報色情版面爭議,學生報編委從一開始便採取激進的抗爭手段,在堅拒檢討之餘,還快速的將事件定調為言論和出版自由,得到國際特赦組織發文聲援,和不少民主派政客和學者的支持。編委成功地令本只關乎色情尺度的事件,在國際媒體上變成為香港大學生言論自由受壓制,現今更成扭曲成為宗教信仰之爭,調子極其迎合某些慣性批判中國政府的陣營;令香港忽然間烏雲密佈,在國際間予人混亂不堪的感覺。
搞政治者最愛亂世,因少數大學生堅持發表黃色文字權利而引發的種種紛亂,至今已令香港社會付出了不少代價。如果事件繼續往壞處發展,恐絕非香港之福。
香港在回歸後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經濟低迷和內政紛擾的時期,近年來稍見喜色。當政府在努力維持其國際金融及經貿中心地位之際,想也想不到,是花幾個異常偏執的大學生,便可以令香港一夜間吸引了國際的注視。
在《中大學生》報被政府評審為不雅刊物之後,香港影視處隨即接到指《聖經》不雅的投訴。一個平地而起的網站專門推動此投訴,一日間影視處收到一千四百多宗針對聖經內容的投訴,幾乎全部都是以類似格式透過電郵發出的。當局仍未宣布會否接納投訴或展開審查工作,其中一名審裁委員表示如真的審查聖經,會使香港成為國際笑柄。委員的憂慮大可不必,因為他所擔心的狀況已經發生了。
包括路透社、法新社等國際通訊社已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香港有市民投訴聖經不雅的事件。而從網上稍作搜索,發現美國、歐洲、印度,甚至南非的新聞媒體,均已有該則新聞報道。香港政府如何處理該宗投訴,將受到國際的注視。雖然中大學生報編輯曾表示投訴聖經事件與他們無關,但由於兩事件先後出現的時間性及其性質,似沒法撇清兩事的關連。在國際媒體上的報道,也無一不是把兩事相提並論,而實際上倡議投訴聖經的網頁,也是如此。
至此,港府有必需要提高警覺,加強關注事態的發展,因為其衍生出來的效應,可能要比先前預期的為大。有普選時間表之爭為背景,近有民建聯主席馬力談六四的失言事件,被上綱上線似有逼港府就六四表態之勢。至於《中大學生》報色情版面爭議,學生報編委從一開始便採取激進的抗爭手段,在堅拒檢討之餘,還快速的將事件定調為言論和出版自由,得到國際特赦組織發文聲援,和不少民主派政客和學者的支持。編委成功地令本只關乎色情尺度的事件,在國際媒體上變成為香港大學生言論自由受壓制,現今更成扭曲成為宗教信仰之爭,調子極其迎合某些慣性批判中國政府的陣營;令香港忽然間烏雲密佈,在國際間予人混亂不堪的感覺。
搞政治者最愛亂世,因少數大學生堅持發表黃色文字權利而引發的種種紛亂,至今已令香港社會付出了不少代價。如果事件繼續往壞處發展,恐絕非香港之福。
Tuesday, May 15, 2007
假惺惺
假惺惺
布殊總統昨日宣布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內閣於明年底前完成規劃程序,於2017前全國減省用油兩成。在加州油價已經達致四元之際,總統的指令到底可以帶來多少安慰呢!
昨日國際油價升至六十七美元一桶,而加州的汽油零售價已達致四元一加侖。如果沒有被瘋狂的油價氣壞,也許還記得上一回國際油價升至六十七元時,美國的汽油零售也只是三元多一點。由三元升至四元,加幅三成,有誰能解釋道理何在呢?相信貪婪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總統的節省用油方案理念是正確,不幸卻只是一套根本只有短暫宣傳作用,而永遠不會落實的方案。真的要佩服政客,可以認認真真的向國民宣佈根本沒有實施可能的政策,便以為盡了責任。難怪許多國內民生問題長年沒有解決,就是因為政客慣用嘴巴辦事,講了便算做了。
民生問題要有長遠的策略,但也不能不顧燃眉之急。年前開始,油商放出口風說汽油會上升至每加侖三元,結果當然應驗,因為油價是操縱在他們手上。由三推上四,也自然是大油商的自導自演。聯邦政府眼見油價在兩年內翻了一倍,仍然全沒有行動,怎對得起百姓。
布殊總統昨日的指令完全等同白紙一張。平抑汽油零售價,保護消費者不受剝削是當務之急,指令第一個限期是2008年,屆時油價很可能要升至五元了,指令根本對於控制油價沒有直接和即時的作用。再者,指令定出2017年為完成省油指標之年,而布殊在明年底便落任,完全沒法控制2009以後的政策。為自己沒法掌握的未來開支票,當然可以揮灑自如。
從油價問題看,美國其實是一個極權國家,而當權者就是油商。
布殊總統昨日宣布一項行政命令,要求內閣於明年底前完成規劃程序,於2017前全國減省用油兩成。在加州油價已經達致四元之際,總統的指令到底可以帶來多少安慰呢!
昨日國際油價升至六十七美元一桶,而加州的汽油零售價已達致四元一加侖。如果沒有被瘋狂的油價氣壞,也許還記得上一回國際油價升至六十七元時,美國的汽油零售也只是三元多一點。由三元升至四元,加幅三成,有誰能解釋道理何在呢?相信貪婪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總統的節省用油方案理念是正確,不幸卻只是一套根本只有短暫宣傳作用,而永遠不會落實的方案。真的要佩服政客,可以認認真真的向國民宣佈根本沒有實施可能的政策,便以為盡了責任。難怪許多國內民生問題長年沒有解決,就是因為政客慣用嘴巴辦事,講了便算做了。
民生問題要有長遠的策略,但也不能不顧燃眉之急。年前開始,油商放出口風說汽油會上升至每加侖三元,結果當然應驗,因為油價是操縱在他們手上。由三推上四,也自然是大油商的自導自演。聯邦政府眼見油價在兩年內翻了一倍,仍然全沒有行動,怎對得起百姓。
布殊總統昨日的指令完全等同白紙一張。平抑汽油零售價,保護消費者不受剝削是當務之急,指令第一個限期是2008年,屆時油價很可能要升至五元了,指令根本對於控制油價沒有直接和即時的作用。再者,指令定出2017年為完成省油指標之年,而布殊在明年底便落任,完全沒法控制2009以後的政策。為自己沒法掌握的未來開支票,當然可以揮灑自如。
從油價問題看,美國其實是一個極權國家,而當權者就是油商。
宜早不宜遲
宜早不宜遲
伊拉克美軍的陣亡數字有增無減,而駐伊美軍將領也表示對伊拉克軍警沒有信心,伊局勢沒有一絲曙光。而在華盛頓,國會通過了附有撤軍限期的軍費案,又遭布殊總統否決。目前這樣前線告急,後勤混亂的狀況,如再維持下去,對美軍極之不利。國會及總統應該及早妥協,讓美軍能夠早日回國。
任何的軍事行動必須要有明確目的,四年前布殊總統以錯誤及不成立的借口侵佔了伊拉克,現今美軍繼續留駐伊拉克已失去其正當性,美軍必須撤走是沒有爭議的。至於應該何時撤離,應首先考慮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美軍是美國國民,軍費是來自美國納稅人,美國軍隊只應用於保護美國利益,是天經地義的。所謂的美國利益,並不單純保衛疆土,還包括美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利益。如果,美國留駐伊拉克可以令美國在國際戰略上得到具體利益,則駐伊美軍亦算是在維護美國。
按布殊政府的說法,美國不能撤離是為了打擊恐怖分子,不讓伊拉克成為國際恐怖分子基地。其次,美國擔心一個崩潰的伊拉克,除了成為恐怖分子溫床外,也會被如伊朗等敵視美國的國家所控制,加深了對美國的威脅。
上述兩點憂慮是合理的,但與美軍是否需要繼續留駐伊拉克沒有關係。因為,美軍沒法在伊拉克戰勝恐怖分子,這已是相當明顯的事實。相反,駐伊美軍本身是吸引恐怖分子的大磁石。在薩達姆時代,伊拉克沒有國際恐怖分子,美國長期將伊拉克列為贊助恐怖活動國家,是因為薩達姆支持巴勒斯坦而已。所以有理由相信,美軍離去後,沒有了美軍為目標,加上伊拉克領袖相互的權力鬥爭,也必然會設法控制境外恐怖分子。至於伊朗干預伊拉克問題,解決之道是美國直接與伊朗對話,而不是借伊拉克作為鬥爭伊朗的戰場。
所以,美軍已沒有留駐伊拉克的必要,伊拉克需要的是政治和解。除非美國的石油商捨不得伊拉克的原油。
伊拉克美軍的陣亡數字有增無減,而駐伊美軍將領也表示對伊拉克軍警沒有信心,伊局勢沒有一絲曙光。而在華盛頓,國會通過了附有撤軍限期的軍費案,又遭布殊總統否決。目前這樣前線告急,後勤混亂的狀況,如再維持下去,對美軍極之不利。國會及總統應該及早妥協,讓美軍能夠早日回國。
任何的軍事行動必須要有明確目的,四年前布殊總統以錯誤及不成立的借口侵佔了伊拉克,現今美軍繼續留駐伊拉克已失去其正當性,美軍必須撤走是沒有爭議的。至於應該何時撤離,應首先考慮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美軍是美國國民,軍費是來自美國納稅人,美國軍隊只應用於保護美國利益,是天經地義的。所謂的美國利益,並不單純保衛疆土,還包括美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利益。如果,美國留駐伊拉克可以令美國在國際戰略上得到具體利益,則駐伊美軍亦算是在維護美國。
按布殊政府的說法,美國不能撤離是為了打擊恐怖分子,不讓伊拉克成為國際恐怖分子基地。其次,美國擔心一個崩潰的伊拉克,除了成為恐怖分子溫床外,也會被如伊朗等敵視美國的國家所控制,加深了對美國的威脅。
上述兩點憂慮是合理的,但與美軍是否需要繼續留駐伊拉克沒有關係。因為,美軍沒法在伊拉克戰勝恐怖分子,這已是相當明顯的事實。相反,駐伊美軍本身是吸引恐怖分子的大磁石。在薩達姆時代,伊拉克沒有國際恐怖分子,美國長期將伊拉克列為贊助恐怖活動國家,是因為薩達姆支持巴勒斯坦而已。所以有理由相信,美軍離去後,沒有了美軍為目標,加上伊拉克領袖相互的權力鬥爭,也必然會設法控制境外恐怖分子。至於伊朗干預伊拉克問題,解決之道是美國直接與伊朗對話,而不是借伊拉克作為鬥爭伊朗的戰場。
所以,美軍已沒有留駐伊拉克的必要,伊拉克需要的是政治和解。除非美國的石油商捨不得伊拉克的原油。
Thursday, May 10, 2007
謝勝馬敗
謝勝馬敗
二零零八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大局已逐漸明朗化,國、民兩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有官司在身,撇開了法庭裁決可能造成的影響,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已是勝券在握。雖然不欣賞王金平的政治作風,但他日前修理馬英九的一番話,卻是一語中的。投票站明年才開放,而馬英九已輸掉大位了。
王金平批評馬英九沒有治國領導人的氣勢,說對了。馬英九野心大,能力低,而且最缺乏的是成功政客審時度勢的應變能力。目前的國民黨比一盤散沙還要散,相比,民進黨在黨內初選後,呂游蘇即時棄選,四大天王同台演團結秀。兩黨氣勢於此高低立判。
四大天王的記者會當然是一齣事前備好劇本的戲,但仍要佩服敗選者仍甘心當配角。這證明敗選的兩王一后雖然政治前途沒有了,但對民進黨仍是相當的愛護,對黨的忠誠,遠高於國民黨的政客。選舉要靠明星,但黨團動員能力也很重要。王金平又隨時搞局,馬英九又沒法團結國民黨,黨機器如何能開動呢!
反觀,謝長廷昨日在造勢大會上旗幟鮮明地談兩岸政策,明確重申絕不接受統一。選前政客的言論不能視作為勝選後的必然,但卻從中可以清晰知道候選人是對著那些選民講話。泛綠選民開始在謝長廷接到強而有力的信息,而馬英九在近日說過些什麼可以令人有印象的話呢?選舉是要講拚勁的,未知是否宋七力發功作後援,謝長廷打選戰勁度是十足的,這也是說話慢半拍的馬英九所不能比的。馬英九最光輝的時刻是在被起訴當日的發言,可惜只是剎那光輝。
所以,國民黨目前當務之急不是迎接二零零八,而是思考應如何度過再來四年的在野日子。於國民黨而言,立委選舉要比總統選舉還重要。在立院能維持多數黨地位,則在謝長廷上任後仍有可以抗衡的位置。一旦連立院也輸掉,則國民黨便完全沒有說話的餘地了。王金平不願與馬合作,大概是看準在大選後,馬英九便要退出政壇,而他仍有立法院的舞台可以發揮。
二零零八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大局已逐漸明朗化,國、民兩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有官司在身,撇開了法庭裁決可能造成的影響,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已是勝券在握。雖然不欣賞王金平的政治作風,但他日前修理馬英九的一番話,卻是一語中的。投票站明年才開放,而馬英九已輸掉大位了。
王金平批評馬英九沒有治國領導人的氣勢,說對了。馬英九野心大,能力低,而且最缺乏的是成功政客審時度勢的應變能力。目前的國民黨比一盤散沙還要散,相比,民進黨在黨內初選後,呂游蘇即時棄選,四大天王同台演團結秀。兩黨氣勢於此高低立判。
四大天王的記者會當然是一齣事前備好劇本的戲,但仍要佩服敗選者仍甘心當配角。這證明敗選的兩王一后雖然政治前途沒有了,但對民進黨仍是相當的愛護,對黨的忠誠,遠高於國民黨的政客。選舉要靠明星,但黨團動員能力也很重要。王金平又隨時搞局,馬英九又沒法團結國民黨,黨機器如何能開動呢!
反觀,謝長廷昨日在造勢大會上旗幟鮮明地談兩岸政策,明確重申絕不接受統一。選前政客的言論不能視作為勝選後的必然,但卻從中可以清晰知道候選人是對著那些選民講話。泛綠選民開始在謝長廷接到強而有力的信息,而馬英九在近日說過些什麼可以令人有印象的話呢?選舉是要講拚勁的,未知是否宋七力發功作後援,謝長廷打選戰勁度是十足的,這也是說話慢半拍的馬英九所不能比的。馬英九最光輝的時刻是在被起訴當日的發言,可惜只是剎那光輝。
所以,國民黨目前當務之急不是迎接二零零八,而是思考應如何度過再來四年的在野日子。於國民黨而言,立委選舉要比總統選舉還重要。在立院能維持多數黨地位,則在謝長廷上任後仍有可以抗衡的位置。一旦連立院也輸掉,則國民黨便完全沒有說話的餘地了。王金平不願與馬合作,大概是看準在大選後,馬英九便要退出政壇,而他仍有立法院的舞台可以發揮。
Wednesday, May 09, 2007
言論自由與性
言論自由與性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的編委們沒有為在學生報搞色情版而道歉,甚至連稍為謙虛的說一聲檢討也沒有,反而是擺出了戰鬥架式,宣布要搞兩場公開論壇。校內論壇是講性,而校外的論壇主題是言論自由受壓制。這群享受無比言論自由,飽暖思淫慾的編委,高調談言論自由,筆者可以提供美國一例。
阿肯色州的非洲裔醫學博士采絲蓮.艾迪斯(Joycelyn Elders )於1987年獲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委任為州衛生廳廳長。在克林頓當選總統後,於1993年獲總統委任為首位非裔聯邦醫務總監,主管全國公共醫療衛生政策。軍方官銜海軍中將。
備受總統重用,事業如日中天的艾迪斯在1994年應邀出席聯合國愛茲病論壇,會上被問到:為避免年青年接觸到有感染性病風險的性行為,是否應該提倡自慰?艾迪斯回答:(自慰)是人類性行為的一種,也許可能作為教授的項目之一。"I think that it is part of human sexuality, and perhaps it should be taught."艾迪斯此話引起全國強烈反應,特別是來自保守宗教團體。克林頓總統為平息民憤,要求艾迪斯辭職。
美國高中生有性行為比香港要普遍。早在一九九一年,三藩市教育委員會便通過向高中生免費派發避孕套。未成年少女懷孕也連續多年成為克林頓年度國情咨文的重點內容。在如此性開放在環境下,在嚴肅如聯合國論壇的會議上,一位醫學博士以美國公共衛生政策發言人的身份,學術性地回應可以考慮推廣自慰,而結果卻是因言論不符合美國公眾的道德標準,被逼黯然下台。所有公開言論都必需負上相對責任的。艾迪斯並沒有以個人言論自由來替自己辯護,因為她明白自己的發言是不容於當時的社會標準。
從此事我們可注意,艾迪斯是克林頓的長年友好,從阿肯色帶她到華盛頓。克林頓沒有因私交而特別維護她。艾迪斯也是首名非裔登上此要職,開除她,克林頓要冒受到全國非裔社群的抗議。但非裔團體也沒有因此而抱怨克林頓,反而在克林頓被彈劾時,給他最大的支持。可見當時炒她是連非裔也認同的大是大非。艾的言論比之《中大學生報》的色情內容,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可見,言論自由並不等於有在任何場合、環境都可以任意發表言論。社會是有客觀道德標準存在的,不是打著自由的旗號,便可以胡作非為。《中大學生報》編委嚴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以粗暴野蠻態度面對社會的合理質詢。明是一群驕生養的無政府主義者,卻試圖打扮成為被壓逼者。他們的行動令筆者想起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口號:造反有理、革命無罪。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的編委們沒有為在學生報搞色情版而道歉,甚至連稍為謙虛的說一聲檢討也沒有,反而是擺出了戰鬥架式,宣布要搞兩場公開論壇。校內論壇是講性,而校外的論壇主題是言論自由受壓制。這群享受無比言論自由,飽暖思淫慾的編委,高調談言論自由,筆者可以提供美國一例。
阿肯色州的非洲裔醫學博士采絲蓮.艾迪斯(Joycelyn Elders )於1987年獲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委任為州衛生廳廳長。在克林頓當選總統後,於1993年獲總統委任為首位非裔聯邦醫務總監,主管全國公共醫療衛生政策。軍方官銜海軍中將。
備受總統重用,事業如日中天的艾迪斯在1994年應邀出席聯合國愛茲病論壇,會上被問到:為避免年青年接觸到有感染性病風險的性行為,是否應該提倡自慰?艾迪斯回答:(自慰)是人類性行為的一種,也許可能作為教授的項目之一。"I think that it is part of human sexuality, and perhaps it should be taught."艾迪斯此話引起全國強烈反應,特別是來自保守宗教團體。克林頓總統為平息民憤,要求艾迪斯辭職。
美國高中生有性行為比香港要普遍。早在一九九一年,三藩市教育委員會便通過向高中生免費派發避孕套。未成年少女懷孕也連續多年成為克林頓年度國情咨文的重點內容。在如此性開放在環境下,在嚴肅如聯合國論壇的會議上,一位醫學博士以美國公共衛生政策發言人的身份,學術性地回應可以考慮推廣自慰,而結果卻是因言論不符合美國公眾的道德標準,被逼黯然下台。所有公開言論都必需負上相對責任的。艾迪斯並沒有以個人言論自由來替自己辯護,因為她明白自己的發言是不容於當時的社會標準。
從此事我們可注意,艾迪斯是克林頓的長年友好,從阿肯色帶她到華盛頓。克林頓沒有因私交而特別維護她。艾迪斯也是首名非裔登上此要職,開除她,克林頓要冒受到全國非裔社群的抗議。但非裔團體也沒有因此而抱怨克林頓,反而在克林頓被彈劾時,給他最大的支持。可見當時炒她是連非裔也認同的大是大非。艾的言論比之《中大學生報》的色情內容,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可見,言論自由並不等於有在任何場合、環境都可以任意發表言論。社會是有客觀道德標準存在的,不是打著自由的旗號,便可以胡作非為。《中大學生報》編委嚴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以粗暴野蠻態度面對社會的合理質詢。明是一群驕生養的無政府主義者,卻試圖打扮成為被壓逼者。他們的行動令筆者想起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口號:造反有理、革命無罪。
Tuesday, May 08, 2007
香港警鐘
香港警鐘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的出現,以及學生報於受到批評後的回應,為香港教育敲響了警鐘,教育界和政府當局絕不能掉以輕心。
學生報打著性乃生活一部份為由,在學生刊物內搞色情,不能如某港報社論輕描淡寫的一句:【是學生「玩過籠」而已】,便把事情重重拿起,輕輕的放下。有辦刊物經驗的人士都應知道,由構思至創作和製作成件,絕對不是可以一時興起的,必然是有心的安排,反映了出版者的意念和觀點。而且,作為一所具國際聲譽的大學,代表全校學生的刊物,又怎可以用「玩」的態度處之。
性──確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大學生是成年人,對性有接觸或興趣也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不過,在學生刊物來提倡與介紹純肉體感官享受性質和非常規的性行為──如人獸交,則已超出個人性行為的私隱範疇,成了公眾之事,其背後的動機和心態為何?是一個不能規避及要繼續追究的焦點。
學生報編委在回應聲明中振振有詞的說情色版是在解放被壓逼者,又理直氣壯的說:「創設情色版的用意,在於批判現今社會單線、扭曲的情慾想像,營造開闊討論性與慾望的空間。」有如此看法者,即是認為「性」在香港是受壓抑的,於是要借學生報來抒發種種對性的好奇和幻想。但我們必需要問,今時今日的香港,真的存在制度化和籠罩式的性壓抑嗎?評論不能抽離現實,這些年青的編委都是出生在香港性開放以至性泛濫的時期,他們成長的年代應是最沒有性壓抑的。正規與不正規的,健康與色情的,書本與網絡的,香港人何處不會接觸到性商品和性資訊,單是近年香港藝文界便提供大量的性素材了。要當性解放者,請編委們組團到中東考察。
所以,之所以有《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的誕生,並不是學生需要反社會主流。相反,情色版正只不過是香港社會通俗色情洪流泛濫的副產品。中大情色版的文字內容,在「性」的論述與描繪的方面並沒任何突破,更談不上任何學術價值。論文字水平和實質內容,與時下港媒報刊的色情副刊,或是黃色雜誌與網站根本沒有任何分別,是屬同一檔次的貨色。而之所以引起波瀾,是因為它抵觸了社會對高等學府的期待。
學生報情色版並沒有開創潮流,只是試圖把原屬於通俗的淫穢內容搬進專上學院,並將之升格和正當化。坊間黃色小報讀者會被視之為無品的好色之徒;但將同一樣的色情材料印刷在中大的學生報上,編委們就自吹是在為民命請,在開發高層次的性愛生活。真的有分別嗎?批評學生報者被冠以假道學之名,也有學生支持者認為引發社會更公開討論性事,也不失為美事。請看清真像,假道學者是學生報的編委會。
大學不能跟隨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學生起舞而迷失值價觀,教育年青人追求享受性生活絕不是大學的功能和責任。政府撥出巨額資源提供高等教育,是為培養有獨立思考,富分析能力,可以帶領社會持續發展的下一代的精英。再降低一層標準,專上教育至少可以開闊年青人的視野,鍛鍊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中大學生報》情色版有如發出巨響的警鐘,我們的年青學生在鼓吹沉迷性事,不以淫賤為淫賤,強制大學接受市井的道德價值,我們的社會將來還有希望嗎?請不要忘記,在此之前,已有意淫迎新營和粗口文章事件。若社會可以接受《中大學生報》的情色版,日後還要把標準再降低多少呢?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的出現,以及學生報於受到批評後的回應,為香港教育敲響了警鐘,教育界和政府當局絕不能掉以輕心。
學生報打著性乃生活一部份為由,在學生刊物內搞色情,不能如某港報社論輕描淡寫的一句:【是學生「玩過籠」而已】,便把事情重重拿起,輕輕的放下。有辦刊物經驗的人士都應知道,由構思至創作和製作成件,絕對不是可以一時興起的,必然是有心的安排,反映了出版者的意念和觀點。而且,作為一所具國際聲譽的大學,代表全校學生的刊物,又怎可以用「玩」的態度處之。
性──確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大學生是成年人,對性有接觸或興趣也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不過,在學生刊物來提倡與介紹純肉體感官享受性質和非常規的性行為──如人獸交,則已超出個人性行為的私隱範疇,成了公眾之事,其背後的動機和心態為何?是一個不能規避及要繼續追究的焦點。
學生報編委在回應聲明中振振有詞的說情色版是在解放被壓逼者,又理直氣壯的說:「創設情色版的用意,在於批判現今社會單線、扭曲的情慾想像,營造開闊討論性與慾望的空間。」有如此看法者,即是認為「性」在香港是受壓抑的,於是要借學生報來抒發種種對性的好奇和幻想。但我們必需要問,今時今日的香港,真的存在制度化和籠罩式的性壓抑嗎?評論不能抽離現實,這些年青的編委都是出生在香港性開放以至性泛濫的時期,他們成長的年代應是最沒有性壓抑的。正規與不正規的,健康與色情的,書本與網絡的,香港人何處不會接觸到性商品和性資訊,單是近年香港藝文界便提供大量的性素材了。要當性解放者,請編委們組團到中東考察。
所以,之所以有《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的誕生,並不是學生需要反社會主流。相反,情色版正只不過是香港社會通俗色情洪流泛濫的副產品。中大情色版的文字內容,在「性」的論述與描繪的方面並沒任何突破,更談不上任何學術價值。論文字水平和實質內容,與時下港媒報刊的色情副刊,或是黃色雜誌與網站根本沒有任何分別,是屬同一檔次的貨色。而之所以引起波瀾,是因為它抵觸了社會對高等學府的期待。
學生報情色版並沒有開創潮流,只是試圖把原屬於通俗的淫穢內容搬進專上學院,並將之升格和正當化。坊間黃色小報讀者會被視之為無品的好色之徒;但將同一樣的色情材料印刷在中大的學生報上,編委們就自吹是在為民命請,在開發高層次的性愛生活。真的有分別嗎?批評學生報者被冠以假道學之名,也有學生支持者認為引發社會更公開討論性事,也不失為美事。請看清真像,假道學者是學生報的編委會。
大學不能跟隨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學生起舞而迷失值價觀,教育年青人追求享受性生活絕不是大學的功能和責任。政府撥出巨額資源提供高等教育,是為培養有獨立思考,富分析能力,可以帶領社會持續發展的下一代的精英。再降低一層標準,專上教育至少可以開闊年青人的視野,鍛鍊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中大學生報》情色版有如發出巨響的警鐘,我們的年青學生在鼓吹沉迷性事,不以淫賤為淫賤,強制大學接受市井的道德價值,我們的社會將來還有希望嗎?請不要忘記,在此之前,已有意淫迎新營和粗口文章事件。若社會可以接受《中大學生報》的情色版,日後還要把標準再降低多少呢?
好性中大生
好性中大生
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大學生報》推出情色版面,不但大膽描寫兩性同性之性事,更大談亂倫、人獸交。在社會輿論一面倒的批判後,學生報出版委員會在其網站上刊出了一篇回應聲明。好性的學生報編委在聲明搬出了一大堆歪理為學生報搞色情辯護,下筆大有「拯救天下蒼生,捨我其誰」之勢。筆者亦是中大校友,只記得求學之年,校園流行口號是「關社認祖」(關心社會、認識祖國);想不到廿年後的中大學生報,竟會以普渡慾海饑民為職志。
編委聲明中最妙的一句是:「不少人視大學為與市井隔絕的神聖廟堂,本報堅決反對這種偏見。」換言之,編委們是堅決要把大學與市井混為一體。這事又何難呢?他們大可以來一次大學文化大革命,發起把中大課程擺進社區,例如在砵蘭街開設分校,讓學生在夜總會和按摩院進修夜間實習課程。畢業試加考召妓常識問答;鼓勵大學生穿底衫和拖鞋蹲著上課;論文習作可以引用黑社會暗語。還有,如果考試不予合格,便直接問候教授的娘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中外共通的格言,培育良好品德和學養需要長時間,學下流則容易得多了。正在享受社會資源,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在大學裡卻拚命的要學市井。早知如此,政府便不必為大學提供任何資源,中學畢業生只需參加「上K下廳」運動,接受流氓媽媽生再教育便是了。
人貴自知,這群心術不正和不知所謂的大學生,連自圓其說也辦不到,便在聲明中搬出「196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故意興建體育館隔開校園和哈林區」的事件,意欲借此而為自己的醜行貼金。(註:當年學生是抗議場館計劃有東西兩個入口,一個面向黑人區,而另一個面向校園,有種族隔離之嫌;部份社區人士則指責大學佔侵哈林區公眾土地。並非如聲明中陳述的抗議分隔校園與哈林區。)《中大學生報》的編委在報辦,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又是全美公認最頂尖的,請編委們到哥大的網站看看,細讀哥大新聞系學生所編的學生報是什麼樣的內容和水平。另哥大還有十來種學生刊物,也請編委們與自己所辦的學生報相比較。拿哥大來為情色版做掩護,實在是污辱了哥大在新聞學上的國際清譽。
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大學生報》推出情色版面,不但大膽描寫兩性同性之性事,更大談亂倫、人獸交。在社會輿論一面倒的批判後,學生報出版委員會在其網站上刊出了一篇回應聲明。好性的學生報編委在聲明搬出了一大堆歪理為學生報搞色情辯護,下筆大有「拯救天下蒼生,捨我其誰」之勢。筆者亦是中大校友,只記得求學之年,校園流行口號是「關社認祖」(關心社會、認識祖國);想不到廿年後的中大學生報,竟會以普渡慾海饑民為職志。
編委聲明中最妙的一句是:「不少人視大學為與市井隔絕的神聖廟堂,本報堅決反對這種偏見。」換言之,編委們是堅決要把大學與市井混為一體。這事又何難呢?他們大可以來一次大學文化大革命,發起把中大課程擺進社區,例如在砵蘭街開設分校,讓學生在夜總會和按摩院進修夜間實習課程。畢業試加考召妓常識問答;鼓勵大學生穿底衫和拖鞋蹲著上課;論文習作可以引用黑社會暗語。還有,如果考試不予合格,便直接問候教授的娘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中外共通的格言,培育良好品德和學養需要長時間,學下流則容易得多了。正在享受社會資源,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在大學裡卻拚命的要學市井。早知如此,政府便不必為大學提供任何資源,中學畢業生只需參加「上K下廳」運動,接受流氓媽媽生再教育便是了。
人貴自知,這群心術不正和不知所謂的大學生,連自圓其說也辦不到,便在聲明中搬出「196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故意興建體育館隔開校園和哈林區」的事件,意欲借此而為自己的醜行貼金。(註:當年學生是抗議場館計劃有東西兩個入口,一個面向黑人區,而另一個面向校園,有種族隔離之嫌;部份社區人士則指責大學佔侵哈林區公眾土地。並非如聲明中陳述的抗議分隔校園與哈林區。)《中大學生報》的編委在報辦,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又是全美公認最頂尖的,請編委們到哥大的網站看看,細讀哥大新聞系學生所編的學生報是什麼樣的內容和水平。另哥大還有十來種學生刊物,也請編委們與自己所辦的學生報相比較。拿哥大來為情色版做掩護,實在是污辱了哥大在新聞學上的國際清譽。
Monday, May 07, 2007
求同棄異
求同棄異
三藩市市立大學建華埠新分校之爭議,有越演越烈之勢,也越來越政治味濃。市立大學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對華裔社區價值重大,爭取最大資源用於華埠市大分校,應是社區的共同利益。過去常聽到「求同存異」的講法,但在華埠新校舍事情上,華裔社區應該尋求終極的共識,捐棄分歧。找尋共識的過程,是理性的磨合,保持開放的態度,最重要是請政治歸政治,還給社區一個公道。
年青人移民來美後需要進修以融入社會,長者冀望透過入籍班的學習讓他們成為美國公民,而更多人參加市大的課程是為了充實自我和精神有所寄託。不論是因為何種理由而選課,市立大學對華人社區的重要性是沒有爭議的。目前的爭議,重點完全不在於我們是否需要一座新校舍,而是地點與樓高問題。
移民社區對市立大學有特別強烈的需求,並不是近年才有的現象。自從七十年代移民政策放寛之後,華人新移民不斷增加,但華埠卻始終沒有自己的獨立分校,只有在北岸區向校區租用的陳舊主校舍,以及近年在華埠多處租用的一些課室。也許,有人會認為華人遍佈全市,華人學生不一定要到華埠就學,在別的分校上課也無不可。但實質上華埠是華人的生活中心,交通又便利,到華埠上課是一舉多得的首選。只是,市大在過去並沒有認真做好建設華埠分校的準備,計劃興建華埠分校的消息雖然流傳已十多廿年,公債也通過了幾年,但只是到去年才看到較具體的計劃。也許,正是因為長期被市大所忽視,建華埠新分校對華裔社區有如甘露般受歡迎。
不過,雖然建校是應該及必須的,但並不等於華人社區便要接受市大任何單方面提出的建校方案。不鼓勵思考,不歡迎公眾參與,並不是推動一項社區建設的應有態度。目前市大只公布要建十七層新校,但這方案是如何產生的呢?有充份徵詢社區意見嗎?問上述兩問題可能是有些本末倒置,因為市大到今也沒告訴社區新校的細則,市大的官方網站也是隻字不提,很可能連校方其實也沒有完整的規劃在手上。
十七層的龐大校舍,其中行政用途佔多少?教學用途比例若干?輔助教學設施有那些?新校將提供那些課程?新課程是否滿足未來華人社區發展的需要?有沒有社區公眾可使用的空間?在乾尼街新校建成後,在同一路段的市大土地將作何種發展,是否應互相配合呢?現有市大在華埠北岸區的物業,在新廈啟用後又有何安排?據校方管理人員的初步透露,新校能服務的學生人數與現時相差不遠,在華裔移民不斷增加之下,市大華埠分校的下階段發展將是如何?
孤立地看一幢十七層校舍是不全面的,如果新廈有大比例行政用途,則我們便要知道有必要把辦公樓放在華埠寸金尺土之地嗎?再者,我們希望見到市大能有慎密及長遠的發展計劃,有遠見、有步驟,並不是匆匆忙的花錢買地蓋大樓。長期跟進市大建校計劃的一名社區工作者向筆者表示,不滿市大打從一開始便沒有為建華埠新校認真的徵集社區意見。難得一次動用這麼龐大的資金在華埠建新校,華人社區應有權要求市大公布更多資料,資金是來自社區的,便尊重社區聲音。試想,住宅改建也要鄰居同意,搞不好公聽便要拖一年半載,又怎能期望社區在全沒有詳細資料之下便貿貿然接受呢?
我們需要新的且切合華人社區整體利益的市大校舍,這應是沒爭議的共識。
三藩市市立大學建華埠新分校之爭議,有越演越烈之勢,也越來越政治味濃。市立大學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對華裔社區價值重大,爭取最大資源用於華埠市大分校,應是社區的共同利益。過去常聽到「求同存異」的講法,但在華埠新校舍事情上,華裔社區應該尋求終極的共識,捐棄分歧。找尋共識的過程,是理性的磨合,保持開放的態度,最重要是請政治歸政治,還給社區一個公道。
年青人移民來美後需要進修以融入社會,長者冀望透過入籍班的學習讓他們成為美國公民,而更多人參加市大的課程是為了充實自我和精神有所寄託。不論是因為何種理由而選課,市立大學對華人社區的重要性是沒有爭議的。目前的爭議,重點完全不在於我們是否需要一座新校舍,而是地點與樓高問題。
移民社區對市立大學有特別強烈的需求,並不是近年才有的現象。自從七十年代移民政策放寛之後,華人新移民不斷增加,但華埠卻始終沒有自己的獨立分校,只有在北岸區向校區租用的陳舊主校舍,以及近年在華埠多處租用的一些課室。也許,有人會認為華人遍佈全市,華人學生不一定要到華埠就學,在別的分校上課也無不可。但實質上華埠是華人的生活中心,交通又便利,到華埠上課是一舉多得的首選。只是,市大在過去並沒有認真做好建設華埠分校的準備,計劃興建華埠分校的消息雖然流傳已十多廿年,公債也通過了幾年,但只是到去年才看到較具體的計劃。也許,正是因為長期被市大所忽視,建華埠新分校對華裔社區有如甘露般受歡迎。
不過,雖然建校是應該及必須的,但並不等於華人社區便要接受市大任何單方面提出的建校方案。不鼓勵思考,不歡迎公眾參與,並不是推動一項社區建設的應有態度。目前市大只公布要建十七層新校,但這方案是如何產生的呢?有充份徵詢社區意見嗎?問上述兩問題可能是有些本末倒置,因為市大到今也沒告訴社區新校的細則,市大的官方網站也是隻字不提,很可能連校方其實也沒有完整的規劃在手上。
十七層的龐大校舍,其中行政用途佔多少?教學用途比例若干?輔助教學設施有那些?新校將提供那些課程?新課程是否滿足未來華人社區發展的需要?有沒有社區公眾可使用的空間?在乾尼街新校建成後,在同一路段的市大土地將作何種發展,是否應互相配合呢?現有市大在華埠北岸區的物業,在新廈啟用後又有何安排?據校方管理人員的初步透露,新校能服務的學生人數與現時相差不遠,在華裔移民不斷增加之下,市大華埠分校的下階段發展將是如何?
孤立地看一幢十七層校舍是不全面的,如果新廈有大比例行政用途,則我們便要知道有必要把辦公樓放在華埠寸金尺土之地嗎?再者,我們希望見到市大能有慎密及長遠的發展計劃,有遠見、有步驟,並不是匆匆忙的花錢買地蓋大樓。長期跟進市大建校計劃的一名社區工作者向筆者表示,不滿市大打從一開始便沒有為建華埠新校認真的徵集社區意見。難得一次動用這麼龐大的資金在華埠建新校,華人社區應有權要求市大公布更多資料,資金是來自社區的,便尊重社區聲音。試想,住宅改建也要鄰居同意,搞不好公聽便要拖一年半載,又怎能期望社區在全沒有詳細資料之下便貿貿然接受呢?
我們需要新的且切合華人社區整體利益的市大校舍,這應是沒爭議的共識。
Friday, May 04, 2007
舉旗不定
舉旗不定
旗幟是團體精神的象徵,於一個國家來說,便是主權與尊嚴表徵。不論中外古今,旗幟符號的政治的文化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特別是在戰爭時期,旗幟飄揚更是勝方的驕傲,敗方的重整士氣的所依,一面旗在戰場上能發揮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在某一些的鬥爭場合,搖旗吶喊可能會反勝為敗。
上月意大利米蘭發生了警察暴力對待華裔市民事件,引發了華裔市民與警方更嚴重的對峙,當地華人也發動大規模的示威。同是海外華人,聽聞在華僑被當地警員暴力歧視對待,在仍未明白事情底蘊之前,也自然會同仇敵愾一番。可是,當通訊社傳來警民衝突的現場圖片,卻感到情況不妙。照片中一名華人示威者在高舉手上的巨型五星紅旗,另一些示威者也拿著較細小的中國國旗。
有意大利政客批評華人該次示威是外國人造反,言詞是歧視性質,但若配上示威者手上的五星旗,則華人反歧視的聲音便沒有那麼理直氣壯了。在別人的國家揮舞中國國旗到底有何意義呢?是告訴今日的中國已經強大了,意大利人不得欺負中國人?抑或是想顯示中國人已進駐米蘭呢?示威者高舉中國旗,容易令當地人感到受挑釁。而且,既然示威者打正旗號是外國人,又要爭取平等權利,是否前後矛盾呢?正如五月一日的美國移民大遊行,仍然有不少墨西哥國旗在隊伍中,道理也是一樣。
移民爭取與本地人的同等權益,必先肯定自我的本地人身分,那才有平等權利的基礎。手上拿著什麼旗幟便表明了忠誠的對象,如果是效忠墨西哥或中國,地主國便有權請客回國了。並不是說移民社區便不能出現祖國旗幟,但這應只屬於文化的層面。在鼓勵或慶祝多元文化之時,外國旗幟的出現沒有敵意,並不如街頭示威那般有挑釁性。
既已移民外國或歸化入籍,我們手上的旗便應是所在地的國旗。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國民看待,在怪責別人歧視時又怎能據理力爭呢!
旗幟是團體精神的象徵,於一個國家來說,便是主權與尊嚴表徵。不論中外古今,旗幟符號的政治的文化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特別是在戰爭時期,旗幟飄揚更是勝方的驕傲,敗方的重整士氣的所依,一面旗在戰場上能發揮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在某一些的鬥爭場合,搖旗吶喊可能會反勝為敗。
上月意大利米蘭發生了警察暴力對待華裔市民事件,引發了華裔市民與警方更嚴重的對峙,當地華人也發動大規模的示威。同是海外華人,聽聞在華僑被當地警員暴力歧視對待,在仍未明白事情底蘊之前,也自然會同仇敵愾一番。可是,當通訊社傳來警民衝突的現場圖片,卻感到情況不妙。照片中一名華人示威者在高舉手上的巨型五星紅旗,另一些示威者也拿著較細小的中國國旗。
有意大利政客批評華人該次示威是外國人造反,言詞是歧視性質,但若配上示威者手上的五星旗,則華人反歧視的聲音便沒有那麼理直氣壯了。在別人的國家揮舞中國國旗到底有何意義呢?是告訴今日的中國已經強大了,意大利人不得欺負中國人?抑或是想顯示中國人已進駐米蘭呢?示威者高舉中國旗,容易令當地人感到受挑釁。而且,既然示威者打正旗號是外國人,又要爭取平等權利,是否前後矛盾呢?正如五月一日的美國移民大遊行,仍然有不少墨西哥國旗在隊伍中,道理也是一樣。
移民爭取與本地人的同等權益,必先肯定自我的本地人身分,那才有平等權利的基礎。手上拿著什麼旗幟便表明了忠誠的對象,如果是效忠墨西哥或中國,地主國便有權請客回國了。並不是說移民社區便不能出現祖國旗幟,但這應只屬於文化的層面。在鼓勵或慶祝多元文化之時,外國旗幟的出現沒有敵意,並不如街頭示威那般有挑釁性。
既已移民外國或歸化入籍,我們手上的旗便應是所在地的國旗。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國民看待,在怪責別人歧視時又怎能據理力爭呢!
Thursday, May 03, 2007
一把火
一把火
奧運一把聖火,燒壞了好些人的頭腦。台灣政府拒絕聖火到台,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一貫作風,一點都不值得驚奇。只是政府官員所公開的滅火借口就過份荒唐無理,行事也欠缺部署,一再反映陳水扁的施政能力低下,難怪台灣在他治下日走下坡。
陳水扁要去中國兼去蔣,搞了連串的大大小小動作,不惜連歷史和教科書都要改了,不參加零八年北京奧運的聖火傳遞,完全是意料之中的。零八奧運是北京的大事,扁及獨派不趁機生事是絕不合常理。公布拒絕聖火之後.有媒體評論員不相信扁會擴大至不參加奧運,這其實是過度信任扁政府不會以私害公,台北抵制北京奧運的機會是極高的。
道理相當之顯淺,陳水扁有案在身,下屆總統誰熟對他個人安關係至為重大。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則扁當可以高枕無憂,若換了是馬英九,扁案必定會被偵查到底。所以,扁必然會使盡功夫令民進黨勝選。但由於過去七年他個人全無政績可言,要爭取選票,只有一張統獨牌。現今的民進黨政府什麼都不幹,就是全心全意的挑起統獨之爭,煽動民眾對大陸的仇恨,以此鞏固基本盤,及爭取中間選民。
站在扁的立場,拒絕聖火入境的動機是可以理解,但手段可以高明一些。李登輝是搞台獨的高手,難怪他完全看不起阿扁。扁官員指責聖火路線是矮化台灣,但卻早前又簽字同意。這予人的感覺是沒有全盤的策劃,讓自己的國際誠信嚴重失分,手段極之粗糙,又沒有說服力。
古語有云:人必自侮而後侮之。指責大陸矮化台灣是毫無意義的,舉世皆知大陸一貫堅持台灣是中國一省。「被矮化」是外加,「尊嚴」是內在的。過去,台灣面對大陸頗有自豪感的。李登輝早期對付統一的手法之一,是開出要在「均富」為統一前提,因當時台灣比大陸富有,李於是有條件以優越的經濟來壓倒對岸,令大陸被矮化而襯托出台灣的嚴尊。相比之下,扁政府有什麼招數呢?
奧運一把聖火,燒壞了好些人的頭腦。台灣政府拒絕聖火到台,是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一貫作風,一點都不值得驚奇。只是政府官員所公開的滅火借口就過份荒唐無理,行事也欠缺部署,一再反映陳水扁的施政能力低下,難怪台灣在他治下日走下坡。
陳水扁要去中國兼去蔣,搞了連串的大大小小動作,不惜連歷史和教科書都要改了,不參加零八年北京奧運的聖火傳遞,完全是意料之中的。零八奧運是北京的大事,扁及獨派不趁機生事是絕不合常理。公布拒絕聖火之後.有媒體評論員不相信扁會擴大至不參加奧運,這其實是過度信任扁政府不會以私害公,台北抵制北京奧運的機會是極高的。
道理相當之顯淺,陳水扁有案在身,下屆總統誰熟對他個人安關係至為重大。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則扁當可以高枕無憂,若換了是馬英九,扁案必定會被偵查到底。所以,扁必然會使盡功夫令民進黨勝選。但由於過去七年他個人全無政績可言,要爭取選票,只有一張統獨牌。現今的民進黨政府什麼都不幹,就是全心全意的挑起統獨之爭,煽動民眾對大陸的仇恨,以此鞏固基本盤,及爭取中間選民。
站在扁的立場,拒絕聖火入境的動機是可以理解,但手段可以高明一些。李登輝是搞台獨的高手,難怪他完全看不起阿扁。扁官員指責聖火路線是矮化台灣,但卻早前又簽字同意。這予人的感覺是沒有全盤的策劃,讓自己的國際誠信嚴重失分,手段極之粗糙,又沒有說服力。
古語有云:人必自侮而後侮之。指責大陸矮化台灣是毫無意義的,舉世皆知大陸一貫堅持台灣是中國一省。「被矮化」是外加,「尊嚴」是內在的。過去,台灣面對大陸頗有自豪感的。李登輝早期對付統一的手法之一,是開出要在「均富」為統一前提,因當時台灣比大陸富有,李於是有條件以優越的經濟來壓倒對岸,令大陸被矮化而襯托出台灣的嚴尊。相比之下,扁政府有什麼招數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