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January 30, 2008

黨權與民主

黨權與民主

  在去年八月,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作出議決,剝奪了佛羅里達州民主黨派代表參與黨代表大會的資格,即佛州民主黨人將不能參與選擇黨內總統提名人。佛州被罰原因是不按黨規,提前了初選日期至2008年1月29日。該則新聞在去年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全國議論,因為過去也曾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在達拉華州。畢竟,全美有五十個州,少了一個還有四十九個(其後密茲根州又同樣被罰),總統參選人都一致與黨中央簽了協議遵守徵罰裁決,不到佛州進行任何競選活動。但此一時,彼一時,情況可能生變了。

  民主黨內的前三位的候選人都沒有在佛州拉票,只是由於選情吃緊,這個本來己被打入冷宮的州又被炒熱起來。奧巴馬的電視競選廣告在初選前一周在佛州出現,而希拉莉則在投票日到了佛州,雖然沒有拉票,但所到之處都有記者追訪,效果也差不了多少。點票結束,希拉莉在這受刑的州得到百分之五十的選票,而奧巴馬得到三成三。希拉莉高興地即時舉行慶祝大會,而奧巴馬則發出聲明冷笑,指佛州初選毫無意義,只不過是選美會,結果是零比零。

  佛州這種怪現象是民主政治的極佳課題。我們要問:佛州人口全美第四大,為什麼幾名黨幹部竟然有權剝奪他們參與總統選舉的權利呢?爭先要做美國總統的候選人,又為何都服從這不合民主的行為?到了涉及政治利益,候選人才動搖立場。大比數輸掉佛州的奧巴馬指佛州初選全無意義,但可知當日共有一百七十多萬民主黨選民,在明知選舉不被黨認同的情況下也參與了投票,這一百七十萬人的聲音是沒有意義的嗎?若然,則何謂民主?奧巴馬最近被認為大勝的南卡州,也只不過有五十萬名選民參加了投票。

  可見,民主選舉已淪為黨大佬與候選人奪得權力的手段而己。

雪災兩面看

雪災兩面看

  中國十四省雪災,八千多萬名居民受直接影響。大風雪來襲之時,正是春運高峰期,令災情真的是「雪上加霜」。面對這場五十年不遇,造成至少五十多人死亡的自然大災害,冷眼旁觀兼且不時發出冷言冷語者還是有的。有人譏諷一場風雪便把中國壓倒了,也有人嘲笑交通部門沒法應付滯留人潮而釀成騷動。有關抨擊都是源自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但矛頭不是指向災民或有家歸不得的旅客,而是針對中國政府,以為終於抓到中國政府的痛腳,打破了中國繁榮進步的「假象」。

  對中國政府滿懷敵意者,這可以說是「尋怨得雪」。不過,事情總可以從多角度理解的。例如廣州火車站的騷亂場面,可以批評政府管理不力,更惡劣者可以指責政府不理會百姓生命安危。若從另一面看,單單在廣州站的滯留旅客便有六十萬人,整個三藩市才八十萬人不到。其後,在如此凶險的天氣下,廣州當局在一天才疏導了近四十萬名旅客,效率值得表揚。在電視新聞片段上看到人們用鐵鏟清理公路和機場跑道的積雪,先進國家可以笑他們原始,機械化不足,但換一角度又可以看到中國百姓合力救災的努力。

  美國也有因為天氣問題而導致機場閉封和旅客沒法登機的情況,卻沒有出現騷亂情況。這可以理解為美國人民普遍素質高或當局管理較完善,但卻不可忽視,數十萬人同時湧到一細小火車站而沒法上路的狀況在美國未聞之。中國是一個十多億人的大國,與外國相比,同一樣性質的問題,輕易地便會以幾何級數的狀態出現。在中南海辦公絕對比在白宮要艱巨得多,那些光時伺機嘲笑的人士,可有想到今日中國如此應付這雪災也是該慶幸的呢?若風雪發生在卅年前,災情又會如何呢?中國總理溫喜寶在陸空交通仍未恢復之時,便親到前線災區指揮救援,反應比布殊理處美南風災也要好得多吧!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拜拜!

拜拜!

  布殊總統昨晚發表了他的第八篇國情咨文,也是最後的一次。布殊在五十二分鐘的演講以經濟為主題,也有談到伊拉克戰爭,認為撤兵過速不是好主意。由此看來,布殊並不有計劃在離任前把十六萬駐伊美軍撤回。

  總統選戰已經打得如火如荼,布殊作為總統的角色一天比一天不重要。甚麼功,功麼過,未到「蓋棺」也近八九成了。民望跌谷底的布殊在道義上不宜再推動什麼大變革,身份應更似是一位看守總統。正如當年克林頓在最後一年任期取消了訪問朝鮮的計劃,便是為了預留外交政策空間給下一任總統。所以,布殊在最後一篇國情咨文沒有什麼新計劃,是正常和合理的。不過,最令人失望的是他沒有把美軍調回國的企圖。

  一家民間監察機構上星期公布了一項依據公開紀錄所做的統計調查,發現總統及其主要幕僚曾五百三十多次為發動伊拉克戰爭而說謊。當年布殊為了完成他征服薩達姆的個人夢想,故意堆砌開戰理由,讓近四千名美軍喪命,另有以萬計受重傷。布殊欠死傷官兵一個公道,理應受到彈劾的。但基於黨派政治考慮,民主黨選擇放棄堅持政治道德。離任在即,已經逃過刑事罪責的布殊,應該在自己下台享福之前,把這十多萬被他命令上戰場的士兵都召回來。

  八年前因為選務混亂而讓布殊當選,四年前因為恐懼同性戀而任由他再度連任。小布殊年代是美國的災難期,民主制度沒法令我們避過此劫,反之,更是災劫的幫兇。這令人想到目前的總統選情,同樣的災難恐怕會有再發的機會,因為我們是採用一套不理性的制度決定領導人選,產生非理性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

Sunday, January 27, 2008

回到現實

回到現實

  在南卡州的票站調查中發現,選民最關心的是經濟問題。次按危機所帶來的衰退危機,已經由經濟理論變成為生活議題。問題且不只局限於不能負擔房屋按揭的業主,金融機構以至沒有次按在身的一般民眾,也受到經濟下滑的嚴重影響。聯儲局將在本周再度討論利率去向,估計再度減息機會頗大。毫無疑問,民生相關議題是人民最關注的,又碰巧在總統大選年,候選人如何回應當前的經濟挑戰,變得特別重要。白宮和國會上周大動作的提出退稅方案,可見危機是何等實在。但這種氣氛卻沒有反映在總統選舉的相關新聞報道上。

  現代的總統選戰是在媒體上進行的,媒體的編輯和評論員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選情報道的焦點。稍稍回顧近三星期以來關於美國總統初選的最熱門話題:克林頓指奧巴馬的伊戰立場如童話,此評論被奧營指為帶有種族歧視;希拉莉被指打種族牌貶低馬丁路德金地位;希拉莉與奧巴馬在辯論會上互激烈言語衝突,互揭瘡疤;克林頓被批過度並帶攻擊性地助選,奧巴馬投訴要應付兩個克林頓;克林頓夫婦被指歪曲奧巴馬讚美列根總統的言論;克林頓譴責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炒作新聞,剝奪了選民的權利;及奧巴馬向媒體投訴經常被對手以不實材料抹黑。以上都是火藥味極濃的爭拗,充斥著電子和平面媒體幾乎每一吋空間,但,它們與誰有資格出任下屆總統有多相關呢?

  新聞媒體過去在社會上擔負著監督政府的超然中立角色,在選情報道上,媒體也應該站在保障人民知情權的角度。選民關注經濟,媒體便應報道候選人的經濟政綱;選民關注伊戰,便應該要求候選人回應。雖然這些議題在電視辯論會上都出現了,但被加工跟進或炒作報道的,卻是候選人的口舌之爭。評論員沉醉於對政治人物的人身攻擊,而忽略了對實務議題的探索。

  「克林頓是否為妻子幫倒忙?」是周末的最熱門話題新聞之一,這該是新聞媒體引導觀眾關注的有價值焦點嗎?新聞通俗化、娛樂化及政治化等三化,已經嚴重侵蝕了美國新聞的素質,進而負面影響了人民參與民主的機會與能力。

Friday, January 25, 2008

借來的刺激

借來的刺激

  美國經濟眼下的危機是來自缺乏監管的次級房貸,白宮和國會昨日達成緊急協議,推出一千五百億元的刺激經濟方案,簡而言之是大開國庫,向民眾和企業直接送錢,其望他們得到退稅後即時消費,免經濟進一步疲弱。

  聽到政府派錢,只要是有份得益者,相信都不會反對,這對整個消費市場都是一個好消息。但細心一想,聯邦政府何來一千五百億元呢?這些當然不是呆在庫房裡的多餘錢,一分一毫都是借來的。布殊執政七年餘,聯邦政府從最初一年的盈餘變成赤字運作,多年來都是靠借債度日,並且越借越多,數度修改國債的上限。政府的日常開支需要靠借,伊戰費用也是借來的,現在連刺激經濟也是依賴借貸,其中真的不會發生問題嗎?

  國庫空虛的超級大國能支撐多久,相信是下一任總統必須解決的問題。爭逐民主黨總統提名的希拉莉,對於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債券極為不爽,在國會提案限制他國持有美國公債。她似乎是看到了問題的一角,關鍵並不在於那一個國家是美國的債主,換了是別的國家,也不等於問題便沒有。希拉莉是從國家安全及競爭角度出發,認為要保護美國超級地位及自主,不能讓競爭對手把持我們的經濟。不過,她更該問白減低國債才是根治的方法。

  聯邦政府的過度借貸會導致美元疲弱,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減少用美元作為外匯儲備,取而代之的是歐羅。當美元地位不保後,進一步會影響美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屆時由經濟以至外交治政治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華府政客何時才願意用管理私人財富的概念(量入為出)管理國庫呢?

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弱者為王

弱者為王

  進化論的概念是弱肉強食,弱者被淘汰似乎是社會競爭的常態。但又有所謂天道無常,弱者有時也可以稱王,特別是在民主選舉,懂得如何做一位「弱者」,往往是致勝的關鍵。

  在政治選舉裡,弱者外表形態雖是垂頭喪氣似的,但內裡卻隱藏千軍萬馬。如希拉莉在愛荷華州失利後,只有五天時間迎接新罕州的初選。創傷未癒之際,民調顯示她在新罕州必敗無疑,希拉莉是如何力挽狂瀾於既倒呢?不是什麼慷慨激昂的演說,而是一滴半流的眼淚與哽咽之聲,和那半刻的深沉凝視。是那柔弱的希拉莉贏得了令全國訝異的勝利。

  只要妥善處理,弱者可擁有不可比擬的光環。奧巴馬亦深明此道,近日他的競選策略便是全力推銷自己是弱者。不論是在集會上或是在傳媒面前,奧巴馬極其努力地投訴自己是「骯髒」政治的受害人,舉出無數例子證明對手正在無所不用其極地惡意攻擊他。表面上他是在為自己辯解,其實是在主動出擊。因為他知道,傳媒慣性支持弱勢,人性也偏向同情弱者。只要自己穩佔弱者地位,便可以任意向對手發動攻擊,甚至是歪曲事實,也只會得到同情而不會被挑戰或揭發。

  不過,能成功扮演「假弱者」,除了個人努力和部署外,也需要有欠缺反省和監察能力的媒體協助。現今大多數媒體受到消費潮流文化支配,新聞節目重視其娛樂成份,追求刺激熱鬧,對於新聞事件真相的追查,幾乎已被完全丟棄。所以,聰明的候選人清楚把握媒體的口胃,為他們製作可供炒作的議題,好為自己的選情加分。這現象不單在美國發生,香港的泛民派打選戰也好用弱者牌,連李柱銘和陳方安生這些超級政治明星,在選舉時也會「告急」扮弱勢。可見,弱者可以為王,是現今選舉文化的絕招之一。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論戰技

論戰技

  美國的政治選舉充滿娛樂性,不是通俗低級的八卦趣味,而是選戰的謀略,從中可以玩味政客真個性。

  今屆總統大選的選戰較過去都要提前展開,奧巴馬在去年初便宣布競選,便使來以為可以無驚無險獲得黨內提名的希拉莉,也被逼要提前宣布參選,令選戰早產。由於奧巴馬是新人,而希拉莉在政壇早已聞名,希拉莉最初是以「不屑一顧」的策略對待奧巴馬,認為太多在她口中提及奧巴馬,只會拉抬了對方的知名度。但這種「忽視」策略並不見效,相反,給予奧巴馬不少自由的空間,特別是以小刀鋸大樹方式,替希拉莉塑造了一些至今仍難以打掉的負面形象。如奧巴馬經常提到希拉莉支持伊戰、是舊式的華府政客等等。
 
  至於奧巴馬一方,除了一點一滴地為希拉莉樹立負面形象外,亦努力深耕開發獨特票源,就是那些年青大學生及剛畢業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這獨特的一群過去甚少參與投票,在政治上如同白紙,給予奧巴馬極大的可塑性,是其重要秘密武器。此外,雖然他是一名非裔,但卻相當努力的避開種族議題,甚至故意不積極爭取非裔社區的選票。因為,奧巴馬很明白種族背境只會是他的負擔而不會加分。

  不過,這初期策略在首兩州初選前後有了重大變化。希拉莉不再扮演和藹的長輩,對奧巴馬採取了緊緊進逼的手段,把他視為真正具威脅的對手。在愛荷華州失利後,希拉莉陣營立即採用了奧巴馬的草根動員手法,也加強對年青選民的拉票攻勢。結果,在內華達州成功以其人之道還以其人之身。

  奧巴馬在連失兩州後,最明顯的策略轉變是加強妖魔化希拉莉,並且是用連坐法,把克林頓也拖下水。此舉是將自己打扮成為政治受害人,把對手向自己所發出的所有挑戰和批評,都簡單化為不實的攻擊。這種四兩撥千斤手法,可以有效地避開尖銳批評,並打擊對手的公信力,是亦守亦攻法。

  希拉莉全面衝刺出擊,較為直接;而奧巴馬則兵不厭詐,花樣較多。以當下暫論勝負,奧巴馬的招式應看高一線。

Monday, January 21, 2008

不要吵了

不要吵了

  初選以來最激烈的罵戰昨晚登場,民主黨的奧巴馬與希拉莉火力全開,奧巴馬猛烈投訴前總統克林頓對他作出攻擊,而希拉莉則指責奧巴馬政見前後不一。正在他們唇槍舌劍,互相攻伐之時,開市中的毆亞股市勁跌,其中港股插水式下跌近兩千點。美國因為馬丁路德金假期關係而沒交易,但道指期貨下跌亦有四百多點。擺在下一任美國總統面前的挑戰是艱巨且實在的,完全沒有兒戲的空間。

  經過七年多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和無節制的政府開支,美國經濟已經進入空前危機階段。布殊政府近日聲言會推出搶救經濟免進一步衰退的應急策略,可惜碰巧遇上選舉年,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布殊已是離任在即,眼前的經濟危機是在他治下形成的,他有能力在最後幾個月任期內撥亂反正嗎?他有這個意願嗎?誰的利益會先被照顧呢?就算是他有心,也恐怕沒有時間。他在以色列訪問時便自嘲說:「他對以巴和解沒有時間表,但他自己卻受時間表所限,只有十二個月。」

  所以,下一任美國總統面臨首要及最艱巨的事務,並不是如何從伊拉克撤軍,因為撤軍只是意願及技術性操作而已,七成國民厭戰,總統要從伊撤軍一點難度也沒有。如何令美國經濟恢復生命力,盡可能地減少經濟衰退對民生的衝擊,新總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各方利益團體和理論家也會向白宮遊說及獻策。新總統能否在其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將關乎每一位國民未來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狀況。

  事實擺在眼前,能言善辯者可能是競選集會上的出色講者,但具備足夠實務經驗,洞悉全球格局者更適切當下所需。經濟繁榮的盛世,也許我們可以給多一點時間給沒有經驗的新手學習如何當美國總統,但今天,我們還有這種奢侈空間嗎?

Sunday, January 20, 2008

民主是獨裁

民主是獨裁

  台灣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日前說了一句很實在的話,他說:「一黨獨大必定一黨獨裁,一黨獨裁必定一黨專制!這次選舉有個任務,我們就是來救民主啦!」謝所指的是國民黨在剛結束的立法院選舉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議席,他認為這一黨獨大的局面必然造成專制。此外,他也由此引伸指不能選馬英九做總統,因為有了議會的絕大多數票,「他(馬英九)如果不照規矩,我們拿他沒辦法。民主已經危險,台灣民主的價值可能面臨挑戰。」謝這番的論證,點中了所謂「民主」的死穴。

  一黨獨大,佔了議會的絕大多數,理論上可主導所議案,不必與反對黨協商,演生成獨裁專制是極有可能的。再者,如果同屬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府院可以連聲同氣,行政與立法不再互相制衡,總統要推行什麼政策,只要黨內關上門談好便是,少數黨確是拿他沒法子的。因此,在此一層面上,謝長廷所說的「專制」和「危險」,表面是成立的。

  可是,謝口中的一黨獨大,與馬英九無上權威是源於何處呢?不都是來自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嗎?國民黨奪得立法院的大多數席位,以及日後如馬英九真的當選,都是人民的選擇。經過公開合法選舉的結果,就是選民的集體決定,依民主精神,就得小數服從多數。如果說國民黨一黨獨大,也是民意所歸。謝長廷卻說這是「民主價值面臨挑戰」,等於是拒絕接受民主選舉結果,道理何在呢?

  答案十分之簡單,在謝長廷的心裡,只有他當選才是「民主」的體現。所謂民主,是人民由我作主。這種非我便不民主的強權心態,是好些高喊民主者的通病。就如香港的民主派也是如此,早前立法會補選,泛民不是經常說陳太不當選就不是民主嗎?與謝長廷不當選便沒有民主異曲同工。

Thursday, January 17, 2008

于丹與劉再復

于丹與劉再復

  去年底到北京聽了于丹講《論語》,回來也在網上看了她在央視的節目,很佩服她個人演講才華之餘,也發現了她為何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同樣是談孔子和《論語》,劉再復最近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上發表的三千餘字長文章在替孔子伸冤,很有與于丹對著幹的味道。一個題材兩種概念,二人高下立判,前者優後者劣。

  劉再復先是細數過去孔子回何被文化和政界修理,而於現代,劉又不甘心孔子被「吃」,劉說:「大眾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識人,對孔子並無心誠,名為追隨孔子,實則追求功名。......。對孔子也是食欲大於敬意。都是用口,講孔子和吃孔子界線常常分不清楚。當今吃孔子的方法很多,吃法不同,有的是小吃,有的是大吃,有時是單個吃,有時是集體吃,有時是熱炒吃,有時是泡湯吃。充當“心靈雞湯”時,放點西洋文化參攙和,有些變味,尚有新鮮感,最怕是大規模集體炒作......」劉雖然沒有點名,但顯然是對時下中國的一股孔子及《論語》熱很不以為然。

  劉認為:「對待孔子和儒家經典,應當冷讀,不應熱炒,便是應當坐下來以嚴肅冷靜的態度,把孔子以及儒學當作一個豐富、複雜的巨大思想存在,充分尊重,認真研究。」

  這種觀點卻很巧合是于丹所經常批判的,于丹說:「大家別以為對於孔夫子的《論語》,我們都必須得仰望它,我們覺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種高不可及。這裡面有多少的奧秘嗎?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最樸素的。《論語》要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以上兩種兩極的對待《論語》態度,可以如此形容;「一死一活」。孔子對學生的教育,異常重視德行,而德行者,正是為人生活自處及與人相處之道,這些都是極實在和生活化的。那些要把《論語》抬高成為所謂專家學者才能研究的的人士,其實都是沒有讀通《論語》。所謂「豐富、複雜的巨大思想」,表面是推崇,實在是扼殺和綁架。孝順父母,關懷弱小等道理有多複雜呢?真的需要更衣沐浴,冷讀後才能研究明白的嗎?真的發揚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要讓它重活於現代人的生活中,把它鎖死在學者的論文裡,已不再是儒學了。

Wednesday, January 16, 2008

品評中國

品評中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卅周年,論其功過,有人讚嘆,有人慨嘆。其中一派見解認為「中國在物質文明及經濟發展的背後,不知犠牲了多少人?多少年輕貌美的女孩淪為妓女?多少農民沒法餬口?被迫害剥削的人有多少? 人民也沒法得到公平的法律對待。」持此見解人士是以「關懷」的口吻批判中國政府,實質是全盤否定改革開放的價值,認為只有經濟成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社會道德的淪落更是可悲。可是,如沒有過去卅年的經濟建設,想中國今天連感慨淪落的資格也沒有。

  中國社會和政治體制上存在不少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但任何社會現狀都有其背景的,光是批評現象本身沒有很有價值,也必須看其背景及目前可能有的出路。中國真正能平靜下來和平理性發展有多久呢?才卅年。相對美國已有二百年穩定;中國政府要管理十三億人,美國只有三億人。以西方發達國家的標準與中國比較是完全不合理的。中國何時被給予等同這些國家的發展條件呢?美國婦女和黑人也不是立國之初便有投票權的,美國的民主政府要花近百年時間來完善,民權法也是六十年代末才通過生效。

  這也與共產不共產沒有必然關係,美國青年高中畢業率不足七成,也有無數少女淪為妓女;美國南部的黑人區一遍荒蕪破落;少數族裔超人口比例地遭法庭判重刑,在美國,法例是向富人傾斜的,金錢是法庭的正義的最基本元素。而布殊政府可以完全不受監管的截取及監聽全民的通訊,可以有秘密監獄。這些都與共產無關,這是人性,是惡質的人性,需要法治規範。

  中國社會及政治問題很多,但從改革開放以來所見,她那自力更生,不斷求改進的動力非常旺盛,人們對精神生活內涵也有著熱烈的追求,中國人的自信和文化傳承而來的生命力重現。相反,筆者更擔心美國的前途,我們正處於一個沒落帝國的狀態,沒有看到希望。奧巴馬選舉運動的成功,正反映了美國民主制度的淺薄,人民精神狀況的空洞。希拉莉日前在一集會上說得好:「不知從何時開始,經驗變成擔任總統的負面價值。」在美國生活而批判中國,倒不如多思考如何挽救美國日漸衰落的國運。

先禮再兵

先禮再兵

  內華達州昨晚舉行了民主黨總統參選人辯論會,三名主要候選人互相讚美,幾乎讓人忘記這是一場政敵交鋒的辯論。奧巴馬、希拉莉和愛德華茲如此禮待對方,據說因為黨內領導要求他們顧全大局,不要互相傷害太深,以至在大選中吃虧,因而讓共和黨佔好處。這種憂慮有其道理,更難得是候選人都似乎頗聽話的,真的把火力全減,和氣一團的座談。這種政治風度值得表揚,但可能不會維持多久。

  難道政治真的要鬥過你死我活嗎?候選人不能有君子之爭嗎?答案是:不可能。

  不是說候選人都是好鬥或沒有風度,而是當下的選舉文化沒法讓候選人太和善。現代的選舉戰場大半是在媒體展開的,參加政治集會或現場接觸候選人的選民只佔少數。經傳媒開展的選戰便不由得候選人完全主導了,就以昨日的內華達州民主黨辯論大會為例,由於候選人太和氣,媒體報道得也不起勁,評論員也是冷淡三言兩語。媒體的心態是炒新聞,候選人爭拗越多越好,互相攻擊越是惡毒,傳媒便越是高興,越發撥更多時間做報道。無他,因為這些內容更吸引觀眾,收視率更高。

  對比月初媒體盲目地要為選戰提早蓋棺論定,目前的報道和評論是較冷靜的,但傳媒是沒法長久忍受平淡的,必然會想法子把小事化大。所以,候選人為求不在媒體戰場上落於人後,也很難長期沉默。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理想的民主選舉應盡可能減少傳播媒介對選情的影響,由候選人接觸選民,才是最實在的。但在這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空談,因為現代人就是依賴媒體,因而理性認知的過程也沒法避免受到媒體的干預或甚操控。媒體越是發達,尋求真相便費力。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罵不得

罵不得

  總統初選戰況因希拉莉起死回生的一役而變得更激烈,兩位領先的民主黨候選人加強了火力,言語衝突升級,並且扯上了極敏感的種族問題。在這一陣的交鋒過程中,一再顯示奧巴馬在初選罵戰中的特殊優勢,就是:「奧巴馬罵不得」。

  當我們回顧去年至今的多次奧希口水戰,便會發現每一次奧巴馬都彷彿是捱罵被欺負的一方,而輿論也似乎要逼希拉莉道歉。結果,被視為有絕對強勢的希拉莉總是要向奧巴馬說對不起。經過幾次類似狀況後,已形成奧巴馬罵不得的不成文規舉。於是,在媒體的報道下,每次奧巴馬被批評,都似乎是惡意的中傷,而提出批評的希拉莉陣營便要忙著解釋。這種不平衡的狀況,令到奧巴馬佔到不少甜頭。

  為什麼奧巴馬罵不得呢?主要原因是他從一開始便是弱勢候選人,又是少數族裔。在美國如此講究政治正確的風氣下,公開批評奧巴馬是要冒相當風險的,也考驗選舉操盤手的智慧。難怪前總統克林頓在為妻喊冤,指責媒體都不敢去挑戰奧巴馬前後不一致的言論。但他這一句,又遭奧陣營拿來痛批,說是惡意攻擊,克林頓也被逼要澄清及為奧巴馬說了幾句好話。如果希拉莉陣營沒有突破這種在言論上不平等的對待,未來選戰將很艱鉅。

  論戰述,奧巴馬比希拉莉要聰明。雖然在罵戰中他因其族裔身分及淺資歷而受惠,但他卻刻意在其文宣工作上淡化其非裔背景。為了不重犯過去非裔總統參選人的錯誤,他在政治演說中避談種族,要打造自己成為一位沒有膚色的候選人,因為這才可以得到最大量的選票,才不會把較偏向保守的白人選民趕走。

  避開族裔身分的奧巴馬,近日卻抨擊希拉莉貶低非裔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這種兩面玩弄,兩面得益的手法,令希拉莉明顯處於下風。

Sunday, January 13, 2008

勝負未分

勝負未分

  在112立委選舉中大勝的國民黨刻意低調是很實在的態度,因為從立委選舉結果,並沒有可以證明馬英九必勝的跡象。看似大敗的民進黨,三月大選後繼續執政仍是機會頗高的。

  以112立委選舉來預測總統選舉,政黨票最為關鍵。分區立委員票是投給候選人,而政黨票是投給黨的,所以政黨票的立場較不易改變。在總統選舉中,對政黨的支持會轉化成為對黨候選人的支持。國民黨在上周六得到51.23%的政黨票,而民進黨則得到36.9%,兩黨相差是14個百分點,剩餘兩黨可以爭逐的選民佔12%。民進黨要在總統選舉中翻盤雖然有難度,但卻絕不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最少在政黨票中佔3.5%的台聯,肯定是不會投給馬英九的了。謝長廷可以說是穩有四成選票,綠營的基本盤仍是相當穩固,而真正的希望則是投票率。

  剛結束的立委投票率不到六成,而總統大選投票率在最近兩屆都超過八成。因為弊案、惡劣政績及議席減半等等因素,選前各種跡象都指向民進黨會在立院所佔議席比例會下降,打擊了泛綠選民投票的意慾。相對泛藍選民為了表示對扁政府的不滿,借手上的一票譴責民進黨者眾,泛藍投票率高也是自然的。但總統選舉卻是另一層次,在立法院聲音微弱,很可能激發起泛綠選民維護執政權的決心。

  在各種不利因素下,泛綠得票仍達四成,是民進黨立會選舉慘敗中的重要好消息。立院議席所佔比例大幅減少,主因是體制的改變,不選民的政治意識形態取有重大改變之故。所以,智謀比馬英九強的謝長廷,利用餘下兩個月,在沒有陳水扁陰影下專攻選舉,勝選機會並不見得因立院選舉結果而受損。可真的別少看謝長廷,一年多以失勢到美國「唸書」的謝長廷,今天卻已成為民進黨唯一的希望了。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法不可亂

法不可亂

  台灣地下電台之紛紛擾擾最近也在香港上演,民進黨作風對香港政治的影響力似乎日漸升級。香港無牌電台遭政府向法庭申請禁制令後竟繼續廣播,並邀請得六名泛民派議員開咪。立法議員應是站在維護法紀的最前線,他們本身亦擁有立法的權力,但公然違法亂法還自鳴得意,既魯莽又幼稚。

  就算是被香泛民派認為民主偶像的美國,對大氣電波何嘗不是嚴格規管,那有什麼地下電台或無牌電台的可能。廣播權並不能算是基本人權,它是一種特權。就如駕駛汽車一樣,是要受到管制的,須領牌照的。大氣電波是有限的公眾資源,政府有法例規管牌照,是維護社會公器的合理使用。假如議員認為現行法例不妥,應向政府提出修改,而不是以身試法的參加非法電台廣播。連議員都不守法,請問一般市民又應如何。

  雖然,無牌電台和那幾位議員是以法官裁定香港《電訊條例》違憲,於是便大搖大擺的廣播,但政府仍就案件上訴,即案件仍沒有最後的定讞。議員冒著犯法的風險挑戰政府,是魯莽和幼稚的。

  再者,法官游德康判香港《電訊條例》違憲的判詞極奇怪。法官指「負責發牌的廣管局,並不是獨立機構。廣管局成員是由行政長官委任,令人質疑,申請者的政治取態,會影響是否獲得發牌。」他認為即使本港不需要一個社區電台,但是否發牌應由獨立機構決定,不是由行政長官委任的機構決定。

  法官應是現行法例的執行者,依法判案。但在上述判詞中,法官是以個人觀點否定現行廣播管理制度,提出要由獨立機構發牌的看法。這是法官扮演了議員的角色,但卻以司法干預行政。

  要立法守法的偏要違法,只應執法的又僭自立法。此亂象繼續,香港真的會變成一個小台灣。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美麗的錯誤

美麗的錯誤

  「我暖暖的提問聲,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您的支持者,祇是為奧巴馬而來。」

  希拉莉能夠在民調落後雙位數的情況下大翻盤,傳媒和政治評論家都摸不著頭腦,嘗試找各種理由來解釋這本來不能的選舉結果。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一位主播在希拉莉發勝利表演說後,半感慨半開玩笑的說:「她沒有理由出現在這裡的。」

  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令人第一時間聯想到希拉莉在投票日前一天早上的淚眼,是她那含著淚眼水的眼神,和那硬咽顫抖的聲線,回答了餐廳裡一名婦女的提問,感動了新罕州的婦女投她一票嗎?很有這個可能。

  因為,選前民意調查其實並沒有真的特大出錯,民調平均估計奧巴馬將得票37%,愛德華茲19%。結果前者真的得票37%,而後者得票17%,應算是中的了。但在希拉莉方面,選前民調顯示她最多也只能得到30%,但她卻拿走了39%的票。希拉莉的逆轉,與婦女票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選前民調顯示奧巴馬的婦女票比她還要多三個百分點,但投票日她所得的婦女票比奧巴馬還要多十三個百分點。因此,可以很合邏輯地推論,在投票日變心的是女性選民。

  希拉莉強忍淚水的畫面,打動了不少女選民的心。傳媒在事發當日即質疑希拉莉是真情抑或假意,加上由於希拉莉助選團曾有預先安排問題供現場提問的劣跡,傳媒當然也想查探此場面是否早有預謀。在投票結束後,媒體找到了令希拉莉悲從中來的提問人,發現她原來是奧巴馬的支持者,當日到餐廳是為了堅定自己不應投票結希拉莉的信念。可是,她的問題太感性了,事後希拉莉解釋當時差點兒哭出來,是感到提問人對她個人的關懷,因而被軟化了。

  希拉莉在選情低迷時受感動了而真情流露,進而感動了無數選民。而令她如此感動的那名女選民,卻說在前一天聽奧巴馬演說而兩度落淚。一番感動,卻原來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最大輸家

最大輸家

  新罕州總統初選有了出人意表的結果,選前民調落後5至13個百分點,被媒體一面倒預測會遭遇滑鐵盧,甚至被批從此會一敗塗地的希拉莉,竟然反超前,在總得票上擊敗了似乎銳不可當的奧巴馬。不過,此役最大的輸家並非奧巴馬,他所分配得到的代表席位與希拉莉是一樣的,大輸家是僭為預言家的傳媒及時事評論員。

  美國選舉民調向來都是十分準確的,特別是由主流媒體所做的民調,命中率極高,但這次卻出現來回十多個百分點的失誤,箇中道理,將會成為新聞學教科書的專題。在愛荷華州黨團會議前,希拉莉在新罕州是大幅領先的,但當奧巴馬在愛州勝出後,民調才開始出現大逆轉。而比民調數字更早拋出預言的,是起哄的媒體。

  不論是記者的報道角度,或是評論員分析,或是報章的社論,幾近九成在愛州黨團結束後,便認定希拉莉慘敗而難以翻身。當新罕州民調逆轉時,這些記者和評論員更急不及待的預告希拉莉的競選運動已壽終正寢。在開票前,大型新聞網站上的新聞標題,仍然是奧巴馬創造歷史。把一場全國競選,硬要壓縮成為兩個州的之爭,是非理性也不合常理的。希拉莉的勝出,除了是給自己的競選運動打下強心針外,也向全國傳媒潑了一盆冷水,讓他們清醒些,做回傳媒該做的事──如實報道,而非做預言家。

  希拉莉與奧巴馬之爭仍是勝負不分的,誰人最終能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要看他們在餘下的各州初選中能取得多少席代表票。借公器之力欲提前為選舉劃上句號,是媒體和評論員超越了專業界線,混淆了自身角色。美國的選舉需要重回理性軌道,媒體亦然。

Monday, January 07, 2008

真的變了嗎?

真的變了嗎?

  今屆美國總統大選的主題是「Change (改變)」,多麼普通的一個名詞,在這麼重要的選舉中,到底具有甚麼意義呢?或者說:真的有意義嗎?

  「改變」即是轉換目前狀況,它是一種行動的描述,但並沒有說明轉換的內容。所以,當使用「改變」一詞時,必須連帶說明將被改變的現狀,以及變後的新內容,否則改變本身不具備任何意義。在政治宣傳上,政治人物很多時會使用「改變」作為政治口號,奧巴馬很得意的說自己是首先打響「改變」口號的人,而事實上,幾乎每一屆的總統選舉,都有參選人鼓吹「改變」。

  為什麼競選中的政客喜歡「改變」呢?因為它含有強烈的不滿現狀及反叛意思。若不挑起民眾對現狀的不滿,便沒有當選的機會。叫喊「改變」,等同革命之意,不革掉當任的命,自己又怎能當選上位呢!於是,除了競選連任之人,所有政客都樂於使用「改變」。於選民而言,經歷布殊近八年的失敗管治,七成國人認為國家走錯了方向,求變是必然的。

  政客和民眾都求變,這理道很淺白,而民主選舉制度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給予人民可以變的機會。不過,每位候選都不停地高喊「改變」.為何奧巴馬單憑「改變」口號便可突圍而出呢?除了他口才過人外,主要原因更可能是因為他是眾多民主黨候選人中最新鮮的一位。從政經歷淺,面孔新鮮,談吐風格新派,更懂得在網上以美女配搖滾樂吸引年輕選民,於是最能配合發揮「改變」一詞求新的本質。

  求變或談變是很平常的,但觀察今屆選戰卻出現極令人擔憂的情況。選民似乎只是追求新鮮感,而不在乎「改變」的內涵。在最後兩天新罕州的競選中,希拉莉和奧巴馬都分別到了同一所高中演講,希拉莉詳盡講述她對時政的觀點並回答提問;奧巴馬只作了半小時以「改變」為題的感性演說,沒有接受提問,也沒有就具體議題發表政見。結果,希拉莉的觀眾明顯比奧巴馬少,而且許多中途離場,而奧巴馬就得到觀眾的熱烈歡呼。

  不具內涵的「改變」是膚淺和空洞的。倘一個超級大國的國民,單憑追求新鮮感的衝動來選擇領導人,這大國還能持續多久?

民主淺薄化

民主淺薄化

  剛收到出版社寄來的一本小書《The China Fantasy》,該書副題是「為何資本主義不能帶給中國民主」。作者James Mann是一位曾於八十年代派駐北京的《洛杉磯時報》記者。快速閱讀了前言、後記及其中一些章節,發現作者基本上對中國的未來持悲觀態度,提醒美國人休想藉著貿易在政治上解放中國,或是把中國美國化。

  此書的結論反映出作者James的核心思想,認為美式民主制度是天下的典範,中國沒法演變成美式民主,將注定失敗。這種於別國人士可能是大美國主義的思想,在美國卻是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但歷史告訴我們,自從有天地以來,便沒有一種制度可以真正千秋萬世的,曾經很有效運作的制度,到了某時某刻,也必要作出調整。

  就以今年的總統大選為例,再一次暴露了現行制度的問題──淺薄化,特別是在電子傳媒發達的年代,更大大加速了淺薄化。日文稱美國總統為「大統領」,此詞甚妙,可能很多選民都沒有注意此點。我們是在選舉一位統領,一位能統領全國,兼且世界事務的領袖。應徵此統領職務的人,必須具備優秀卓越的實務經驗及領袖才能。可是,美式選舉文化經媒體的催化下,總統選舉變得越來越情緒化,選民追求的是一種感覺,一種「我鍾意呀!」的感覺,而不是理性地考察候選人的履歷表。

  所以,我們看到,能言善辯的候選人永遠佔優。空洞的而漂亮的競選承諾可以取代實幹經驗。大統領產生的過程,越來越似娛樂圈推出新星。有了討好觀眾的基本訓練,利用媒體猛烈宣傳攻勢,營造一種你不能不看的公眾壓力,一顆新星便如此誕生了。所謂跟紅頂白,湊熱鬧的心態使紅者更紅。政治選舉商品代化娛樂化,把一小州的初選催谷成為生死之戰。明天是新州初選,排山倒海的媒體輿論已在教育民眾這將是最後一戰。當只有才不足一成的全國民主黨選民投了票之時,媒體便要告訴我們誰當選,這是合理嗎?不合理,但卻難以阻擋,因為民主選舉容許非理性的羊群心態。

  民主政制的成功必須要參選投票的選民保持高度的理智和獨立思考,但眼前的大統領選舉是一窩蜂的起哄,評論家們和政治操盤手,全力壓縮民眾的思想空間,要我們在還未投票便接受誰當選。如果容許這種選舉文化繼續,而選民素質又沒法提升回理性層面,國家的前途甚是令人擔憂。

Thursday, January 03, 2008

一席之差

一席之差

  美國總統大選擂響了戰鼓,奧巴馬「旗開得勝」。奧巴馬的勝利帶著相當大的震撼力,特別是傳媒報道角度,紛紛在提示奧巴馬的勝利給希拉莉帶來重創,彷彿她大勢已去似的。製造出這種脫離現實的氣氛,與太多人期望希拉莉失敗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有明文法規的民主選舉,勝負是客觀的事實而不應是情緒或氣氛。昨日的愛荷華州民主黨初選,奧馬巴的總得票率確是顯著領先希拉莉,但得票百分比在初選機制裡的重要性不是絕對的。參選人除了要得票率外,更重要及實惠的要贏得多少名代表席位。

  在全國民主黨黨代表大會上要贏提名,必需在4051名黨代表中取得簡單多數票的支持。愛荷華州被分配了57個代表席位,昨晚的選舉只決定其中45個的分配,其餘12席是不經選舉指定當然代表席位。經過空前激烈的選戰,奧巴馬在愛州得到16席代表,被形容為慘敗的希拉莉利獲得15席,得票率比她多的愛德華茲因計算程式,反而只得14席。
  
  此外,全國黨代表大會裡約近兩成的代表是當然代表,他們擁有同等的提名投票權。這些當然代表是各級黨領袖、黨民選官員及全體民主黨國會議員。就目前已表態的代表中,包括昨日愛州的席位,希拉莉暫時得到175席,奧巴馬75席,而愛德華茲則有46席。在擁有超過百名代表名額的十一個大州,希拉莉只在奧巴馬的家鄉伊利諾沒有優勢,其餘各州都領先十至卅六個百分點。
  
  因此,在現階段便要營造希拉莉敗陣的氣氛,實在是言之尚早。而且,倘若真的其他各州選民受愛州的氣氛影響而改投奧巴馬,也只能證明民主選舉的非理性本質而已。

野玫瑰萬千寵愛 首仗初選有多重要

野玫瑰萬千寵愛 首仗初選有多重要

  三日便是總統大選年的初選首仗,戰場是以野玫瑰作為州花的愛荷華州。兩黨參選人在愛州卯足拚勁,廝殺得完全不留情面。特別是民主黨三位領先的參選人,在愛州投放的競選資源簡直是不成比例地過大。估計希拉莉和奧巴馬各用去二千五百萬元,相當於他們四分一的選舉經費。愛德華茲的投放表面上比前兩位少,只有一千五百萬元,卻相當於他籌款所得的一半。除了金錢,三人還得奉上大量時間。有評論員笑謂如在愛州餐館吃早餐,隨時可能會有總統參選人相陪;打開電視、收音機或郵箱(傳統的或電子的)或走在街上,撲面迎來的就是競選廣告。為求爭取時間接觸選民,汽車已嫌太慢,希拉莉在愛州以私人直升飛機代步。

  愛荷華州自1972年代起便成為全國第一個進行總統初選的州份,但風頭搶過同樣提早初選的新布罕爾什州,似乎還是首次。愛州位於美國中部,人口二百九十八萬人,估計會出來參與初選的民主黨選民約十三至十六萬人,共和黨這邊則預算有八萬至十二萬人到場。這些數字應如何理解呢?試以三藩市去年沒有競爭性,平淡不堪的市長選舉為例,八十萬人口的三藩市,有約十五萬名選民投了票。為了愛州這十萬多一點的選票,參選人值得下如此重注嗎?愛州果真是兵家必爭之地?

先讀一點愛荷華的基本資料。愛州的籃球、足球和棒球都沒有職業主隊。經濟成績倒有些亮點,玉米和豬肉產量居全國各州之首,佔全國總產量近兩成;黃豆、牛肉和鮮奶等也產量豐富。工業方面,食品加工業是最大企業,其次是農業機械;愛州盛產玉米,近年成為研發新興植物燃料的重鎮。如此依賴農業為主體的經濟模式,與美國東西岸的政治中心州份極不相同,在全國也不多見。以二零零六年為據,愛州人均年入三萬三千元,全國排名卅。一千強企業以愛州為總部的不到十間。

  愛州的小鎮風味濃郁,近九成城市的常住人口在三千人以下;農莊面積不斷擴大。愛州人九成二是白人,拉丁裔(4%)、非裔(2.3%)、亞裔(1.4%)屬少數。愛州沒有移民問題,因城市發展而產生的社會問題也不顯著。以農業為主的愛州只會在總統大選期間才會成為全國焦點。
  
  簡樸的愛州初選採用傳統的黨團會議(caucus)方式進行,操作形式也非主流。民主黨的黨團會議以腳投票,沒有選票。選民依居住地分區在選舉夜到指定會議地點「站票」,支持同一參選人的選民要站在一起,由選務人員點人頭作算。得票不足與會人數一成半的參選人將不被計算,其支持者可以重新選邊站。這種投票方式看似簡單卻不易懂,有教的必要,於是奧巴馬陣營甚至舉辦學習班,培訓支持者「站票」。而共和黨則採用即時填寫候選人名字方式,多票者勝出。
  
  愛荷華州從來就不政治,搖身一變成為總統大選的「決勝戰場」已引來越來越多的質疑及反彈。經傳媒排山倒海的報道和參選人猛烈的拉票動作,讓人以為愛州的勝負是全盤選戰的關鍵,性命攸關。實情又如何呢?民主黨總統選舉的初選經由黨代表投票提名,誰贏得最多的代表席位便可以正式成為黨的候選人出選。民主黨全國代表依人口比例分配,合計將有4051名,而愛州僅佔57名。再者,各州黨代是按參選人得票比例分配的,這57名代表席位將會再被分成多份。而全國代表席位數目過百的十一個州,已佔去2070個席位;這十一個州當中除伊利諾州,希拉莉均領先奧巴馬十至卅六個百分點。
  
  回頭說僅得57個代表席位的愛州,就算奧巴馬旗開得勝,對全盤大局有多大影響是個疑問。
  
有人提出骨牌效應,指出候選人怕首仗失利會打擊其他各州支持者及金主的信心。也有宣傳幅射效果說,認為第一場初選最受傳媒關注,候選人曝光機會最高,頻密的競選動作可以得到最大的宣傳功效,幅射至全國。也有分析指頭綵是尚佳的強心針,為候選人加添動力。

  這些說法也許言之成理,卻是不值得鼓勵的選舉操作。怪不得近年各州都有提前初選的聲音,無非是受到這種頭綵效應的驅使,求增加對大選的影響力。美式民主選舉標榜全民參與,實在沒理由接受以一州初選定勝負這種報道及評論導向。且讓數據說話,於代表席位的數目而言,愛州於整場選戰的影響力看來有被誇大之嫌。再者,各州民情不一,民眾關心的議題各異,愛州人與加州人有不同訴求,愛州人沒法代加州人投票,相反亦然。對愛州不分輕重地過份重視,會否是傳媒乃至幾位候選人的失算;畢竟,愛州代表不了全個美國。
  
  州黨務人員虛榮心作祟;傳媒一窩蜂炒作報道;參選者恐落人後──就是這三種因素的惡性互動,把一場幅員廣闊的全國大選壓縮成一場一州之內、十幾萬名選民的爭奪戰,正是此風不可長也。 

Tuesday, January 01, 2008

民主家族

民主家族

  巴基斯坦反對黨領袖貝布托遇刺身亡,令巴國陷入空前的政治紛亂之中,也粉碎了美國為巴國安排的權力分配格局。不論是在生前或死後,西方媒體和政客都讚譽貝布托是巴基斯坦的民主唯一希望,彷彿她就是活的民主女神。中國聖賢說:聽其言而觀其行,對貝布托的民主含金量,不應因為她被殺而不加思索地肯定。

  巴國有民主選舉政制,但卻經常受到軍事和政治強人所干擾。巴國的現代化在大城市產生了一批較接近西方思想的中產及專業階級,但在其餘地區,仍然存在濃厚的氏族和部落傳統。完全以美國或西方的民主概念解讀巴國的民主現狀,恐會產生不正確的期待。貝布托被美國媒體塑造成民主女神,但細看她的家族史,布托家族是巴國的權力望族,但民主的水平只能以巴國的標準來衡量。

  貝布托的父親佐勒菲卡爾.布托曾兩任巴國總理,創建了巴基斯坦人民黨,後死於軍人手下,貝的兩名兄長也是死於槍下。佐勒菲卡爾死後,人民黨由其太太接掌為黨魁,但不久便被對政治有強烈興趣的女兒貝布托所取代,母親從始消失於政壇。年青的貝布托繼承人民黨,僑居英國領導人民黨成功贏得大選,卅五歲便出任巴國總理,並且自委任為人民黨的終生領袖。貝布托傳奇地登上高位,但她的政府卻與父親為政時一樣傳出貪污醜聞,而關係人物正是她的丈夫扎爾達,扎有「百分之十先生」之稱,指他當部長期間慣性地要求回扣。

  貝於第二度出任總理後因為貪污醜聞而被當時的總統及最高法院解除職務,去年得以結束流亡回國,是因為現任總統穆沙拉夫受美國壓力,特赦了她的罪名。美國原本計劃讓她在今年初國會選舉後出任巴國總理,與穆分享權力。貝布托遇刺,人民黨經過幾天的醞釀,宣布由貝的兒子比拉瓦爾改姓布托接任黨主席,而百分之十先生則「輔政」實質管理黨務工作。

  比拉瓦爾在接受訪問時回憶母親的教導:「民主是最佳的報復」。運用民主選舉制度作為政治報復工具,大概是被貝布托從政的心得。兒子要改姓才名正言順的繼承權力,更似是封建帝王傳位。一個長期被同一家族壟斷的政黨,還可以稱為民主典範嗎?

守望之年

守望之年

  踏入2008年,依當前的政治和經濟局面分析,今年宜「守望自助」。

  「守」者穩守也。包括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均指美國已經邁入經濟衰退期,在零七年下半年爆發的次按危機,將會在今年徹底顯露,其影響有多大,一時難以估計。所謂未雨綢繆,況且這場雨是必定要下的,在個人財務和家庭開支上,宜審慎,穩守求突破。手上一鳥,更勝森林百鳥亂鳴。
  
  「望」者觀望也。美國和台灣今年都將會有新總統,對具世界影響力及可左右兩岸風雲的兩位新總統,只能觀望而不能期望。先說美國,不論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入主白宮,都要收拾布殊留下來的超級爛攤子。八年長的錯誤政策,特別是進兵中東,令到美國陷入空前的危機。從對伊朗一籌莫展,以及花了百億還不能穩住的巴基斯坦,在在證明伊拉克只是新總統其中一位頭痛難題。要重建美國國際形象,修補在國內外所造成的破壞和傷害,恐怕不能單靠個人魅力。就算制訂了良策,也必耗費相當日子才能見效。至於台灣的新總統,基於台灣目前的政治形勢,馬抑或謝,對兩岸關係都不可能有突破或忽然變壞。兩岸的互動主導權已在中國,大陸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力度,才是扭動兩岸關係的主力。
  
  雖然以上似乎都是消極的說話,但筆者相信世界仍然存在光明面的,而曙光將依舊在東方。改革開放卅年,中國的政經發展越來越成熟。從早期粗糙的吸金政策,發展至今日細緻調較社會民生以至政制和經濟政策,中國領導階層顯示了更高水平的管治能力,相信中國在今年除了可以藉奧運打造國際形象外,對國際社會也將有更大的貢獻。在中國崛起的威脅下,美國政商界在今年將會更加進取。有競爭才會有改進,中國成為帶動美國往前發展的動力,已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