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March 31, 2011

只要有我



  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美國國防部長蓋茨雖是一介文官,昨日卻顯露出勇武的軍人氣概。他向國會軍事委員會的議員們說:「只要我仍然當這國防部部長,一個美軍也不會踏足在利比亞國土上。」

  從前任防長拉姆斯菲爾德手上接過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爛攤子的蓋茨,可稱為智仁勇俱備,一改他的前任那股盲目好戰的作風。當利比亞局勢日漸動盪之時,有聲音要求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看美國,看美國如何接應,蓋茨卻一再重申不同意。蓋茨於三月二日向國會作證時絕不含糊地說:「禁飛區等於戰爭。」希望議員們慎重考慮。

  美軍介入利比亞戰爭再一次證明擁有超強軍力的危險性。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美國軍力的急速發展,成為一支不斷強化且打擊力無人能敵的超級勁旅。對於自身的軍事力量越自信,便越容易動武,並且信仰武力。戰後的美國所開展國際外交,幾乎全都是以其軍事力量作為後盾,用兵次數也是世界之冠。

  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善後的蓋茨,看來對戰爭有著深刻的感觸。今年二月他向陸軍新兵演說講到;「倘再有將軍建議美國總統出兵亞洲或非洲,此人的頭腦必然有問題。」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並沒有如諾獎委員會所說的以對話代替衝突,反而是批准了空襲。表面上奧巴馬與蓋茨的立場是一致的,都是反對派遣地面部隊到利比亞;兩者不同的是,蓋茨開宗明義的提醒國會這將是一場戰爭,而奧巴馬至今天仍然拒絕用「戰爭」一詞來形容美軍在利比亞的行動。一個是不願意打,另一個是打了卻不承認。

「開弓沒有回頭箭」,蓋茨明白開戰容易收兵難;而奧巴馬卻相信可以憑藉其左閃右避的美妙身段,出兵之餘,又能找到推翻卡扎菲的其他方法,例如由中央情報局特工以他們的特有「方法」令利比亞政府崩潰。對比蓋茨,奧巴馬的決策更充滿個人政治利益考慮,沒有可信仰的原則可言,那枚和平獎獎章,將是奧巴馬留在歷史上的永恆諷刺。 

看看這張合照有什麼特別之處?


時間是本周三,地點是英國倫敦,內容是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外長,加上聯合國秘書長,在討論利比亞的前途。但利比亞卻沒有被邀請參加,不論是卡達菲那邊,或是反政府聯盟,都沒有被邀請。看看出席的外長們都有那些特「色」呢?

Tuesday, March 29, 2011

窮人孩子早當家


  都說「窮人孩子早當家」,果真如是。中國中央電視台上周連續多天播出西南山區中小學生吃飯難的專題──小餐桌。頭一天看到記者採訪雲南祿勸縣六合小學,校內寄宿生可得政府補助,也只能每天吃到兩餐酸菜煮土豆。不過,對比貴州羅甸縣中心學校的學生,原來六合的學生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據報道介紹,中心學校七百名學生中約五百餘人,每天下課後第一件事不是做家課或玩耍,因為學校並沒有宿舍和飯堂,學生們都需要自己動手生火煮飯。山路崎嶇,回家需好幾小時,校內小學一年級至初中的學生,大多每周才回家一次,上課時租住學校附近農戶的房舍,一日兩餐也只能自己照顧自己。

  學生每周從家裡背著柴火和蔬菜白米,走兩三小時的山路回校。下課後,學生們帶著小柴爐灶在大街上生火煮飯炒菜。在城市或富裕地區成長的孩子大概不會相信,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由砍柴,生火到炒菜,全都一手包辦了。從正面看,窮人孩子確是早當家了;但畢竟這小小年紀應該是享受學習和生活,而不應在灰黑的炊煙中為兩餐忙碌。

  中國地廣人多,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天壤之別。中央電視台這專題報道,為窮孩子向社會發了聲。報道播出後,來自企業和私人的捐助不少,地方政府也重新調配資金,即時提出方案,為中心學校興建食堂和宿舍,於今年內落成啟用。相信還有一些被報道點名的學校會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捐助,但那無緣上鏡頭的又怎樣呢?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營養,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龐大工程。

  看著畫面上背著柴火返校的小學生享美,當記者問她們累不累時,享美回答說:累。再問:能扛得動嗎?乾脆爽快地回答道:扛得動。又想起那位質問房屋局局長如何幫助他買房娶妻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享美面對生活困難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1923年日本大地震: 中國醫療隊赴日救援 當地中國僑民反遭屠殺

不論你哈日或是仇中,這段材料必須看。不管你政見立場如何,這段史實不能忘懷,否則太對不起祖先。


《1923年日本大地震: 中國醫療隊赴日救援 當地中國僑民反遭屠殺》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3/29/5439966_0.shtml

Monday, March 28, 2011

為何而戰

  奧巴馬總統昨日第二度就美國出兵利比亞作全國演說,兩次演說的內容要點基本相同。依總統說法,利比亞領袖卡扎菲揚言在戰勝反對武裝力量後會大開殺戒,基於與所有爭取自由的人民站在一起的不變立場,美軍於是出手干預利比亞內戰。總統說,這是一場符合人道和保衛自由的軍事行動。又為了消除國人的憂慮,總統重申美國的介入是有限度的,花費有限。

  國務卿希拉莉與國防部長蓋茨似乎比奧巴馬更加坦白,總統講話的前一天,他們聯袂接受電視新聞節目訪問,主持人問:「利比亞涉及美國的重大國家利益嗎?」據稱反對軍事干預的防長直接回答說:「沒有。」而據說力主出兵的希拉莉搶著回應,生怕防長的話被「誤解」。

希拉莉說:從石油到移民等等,利比亞對歐洲事務有重大的關涉。十年前美國出兵阿富汗,北約歐洲盟友雖然沒有受到攻擊,卻派軍支援美國。現在利比亞出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北約盟友紛紛找我們,這是他們的重大國家利益。按希拉莉的說,美國出兵利比亞純是報答歐洲盟友,維護這些盟友在利比亞的國家利益。希拉莉提到石油,利比亞石油的主要出口地是歐洲,英法意三國佔去近六成利比亞石油;至於美國僅佔百分二至五。

另一與石油有關的發展,利比亞反卡扎菲武裝昨日得到除法國外第二個國家的承認,這就是卡塔爾。據半島電視台報道,為換取卡塔爾承認,反政府武裝委員會答應把手上控制的油田交由卡塔爾經營代銷。

聯軍一再表示要置卡扎菲於死地,不要說屍骨未寒,人還未死,石油利益的輸送已經在戰火中開始了,速度遠比伊戰要快得多。

Saturday, March 26, 2011

英國茉莉花?

Thousands march in London in TUC protest against Government cuts - Wales News - News - WalesOnline

都別說了 




  中國中央電視台在廿五日的新聞報道裡,播出記者關於中國貧困地區學童的營養不良問題,記者到訪雲南山區的「祿勸六合小學」。校長介紹,學生住家離校超過五公里可留校住宿,得到國家的「一補」津貼,包括餐膳。

  報道說,貧困地區小學生每十人便有三人營養不良。政府今年提高了對一補學生的津貼額,從去年的每人每年五百元,增加至七百五十元。這些錢落實到每名受補助的學生,每餐的經費也只能有一塊半人民幣左右。記者與校長到學校廚房查看學生的午餐,菜式是白飯加土豆煮酸菜,並且是一連已吃了五天。晚餐是白菜,至於肉,每周才能吃到一次肉碎及一次雞蛋。記者問校長學生的早餐吃什麼?校長無奈的說,我們從來沒有吃過早餐。我只能保證學生吃飽,但要學生吃得好,「我無能為力」。

  報道所見到的校舍尚算乾淨,但設備簡陋,學生連吃飯的餐桌都沒有。小朋友打完飯後,在操場上圍成一圈蹲著吃飯。有些學童會拿出從家裡帶來的鹹菜和辣椒與同學共享。

  看到這則報道讓我想起前年到四川山區遇到的學生,他們的上學條件就如報道中的。當時所見由於地震校舍被毀,連食堂也沒有,小朋友到街上買一塊炸土豆便當作午飯。這些情況令人看得心酸,央視這則報道播出後,已經引起網絡的一片熱議,也有人提出要如何幫助這些孩子。

  中國仍在發展中,國家財政可能仍有一定難度,但在先後緩急的順序之下,讓學童吃飽應算是重中之重才對。除了民間熱心人士的捐助外,政府更該加大投入資助,並且設計出一套確保學生餐膳資金有效運用的方案。畢竟,孩子才是國家的未來。都別再議論空談,起來做點實事吧!

Thursday, March 24, 2011

皇恩浩蕩 

  日本地震災區的庇護所缺水缺物資情況仍然嚴重。昨日讀到一則報道,指日本天皇得知災民自大地震後一直沒有洗過澡,於是下命開放靠近災民的一處行宮,讓災民可以到行宮的職員宿舍洗澡。當局每天安排兩班巴士,每車可接載數十名災民前往沖涼。

  願意救民於缺水之中,更破天荒的開放行宮員工宿舍,有議論說明這是「皇恩浩蕩」呀!足見天皇多麼的關懷災民。

  無論如何,讓受災百姓減少一些不舒服,總是好事情。不過,除了感謝天皇外,也應想想為何震後十天仍沒法為庇護所提供足夠的水和電呢?新聞報道沒有說明何處的災民將被安排到行宮沖涼,洗浴一次要化多小時間在旅途上,從地圖上粗略查看,行宮離福島縣市中心約有五小時車程。行宮在風景秀麗的山上,本屬皇室御用,並沒有準備對外開放的,救災還要動用到皇宮,故然可以說皇上愛民若子,但政府官員們又所幹何事?都說日本是世界第二富裕國家,網上哈日的言論都說日本政府救災更勝中國云云,只是每天安排一百幾十人洗澡,就要連皇宮也動用到嗎?

  既然不少有心喋喋不休地要比較中日救災,就拿沖涼比一比吧。日本災民十天沒沖涼,因而被安排坐車到皇宮的職員宿舍洗澡。而中國雲南盈江在日本大地震前一天也發生了5.8級地震,筆者在上周已看到電視報道解放軍派出軍用熱水淋浴設施到災區,讓斷水的災民可以沖熱水浴。

香港新一代大學生的口味

今日偶然看到此視頻,是尹光先生2009年在香港的演唱會。看後才知道今天香港大學生的口味。難怪中文大學學生報會用粗口寫支持爭取民主的政論文章、活民主女神的博客也讓粗口飛;更有所謂文化研究學者大力鼓吹粗口文化。

Tuesday, March 22, 2011

網民妙論

  日前在本專欄裡談到與一名香港小伙子的對話,該年青人說中國很「恐怖」,因為沒有言論自由。很明顯小伙子不是中國網站的常客。在中國互聯網上的論壇、微博和博客裡,對中國政府一本正經地批評、謾罵、諷刺的言論,可謂如滾滾長江水。在今天的中國,不乏批判或謾罵,缺乏的只是充實的內容和深度,或甚至基本可信的事實。

  在微博裡有這一位網名:「意薪壹億」的網民寫道:「廢除一黨專政也許會給國家帶來動亂,也許還不如現在富強,但至少民眾會享受到更多的人權,我們會活的很輕鬆、自由。」

  從「意薪壹億」的言論字裡行間,可見是一位「民主政制」追求者,主張結束中國一黨專政。不過,筆者怎麼也想不明白,活在一個既有動亂又不富強的國家,人民生活又怎會十分之輕鬆自由又有人權呢?

  另一位叫「歷史袁老師」的網民寫道:「美國總統去各州履行公務,不但所有的費用都由自己掏腰包,州長還不得出面陪同。因為州長是本州人民選舉產生的,總統升不了他的官也降不了他的官,所以他不會放下本職工作去陪同總統,更不會拿本州納稅人的錢去『盛宴款待』總統。」

  此貼引來八百多條評論,以讚揚美國政治清明民主,及因而對比貶評中國官員的佔絕大多數。讚賞美國否本屬見仁見智,但若基於袁老師貼子的內容來讚美,則甚是荒誕。首先,美國總統從不會自掏腰包出門公幹的。反之,總統出巡經費可是一門龐大開支,並且絕對保密,地方政府還得支付維安費用。當年三藩市便曾經向白宮追討過總統到訪的警力開支費用,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至於說因為州長是民選所以不用去見總統,這也是不懂一般政府運作才會說的話。見不見總統或能否與總統吃飯,並不是地方官說了算的,一則要看總統是否有興趣,其次要看有沒有政治利益。袁老師和意薪壹億代表著一種頗悲哀的現象──中國一些網民對民主的理解十分膚淺,個別對美國的崇拜並且已經到了宗教性質的迷信程度。

殺還是不殺

  在聯合國173議案的名義下,西方聯軍向利比亞政府軍連續發動了三天的空襲,其中最觸目的是在第二天的空襲,導彈命中了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的住所,明顯是一次斬首行動。聯國議案高舉保護平民的義旗,應是在防止利國平民受傷害的情況下聯軍才能動武的,那麼炸死卡扎菲是否也屬於保護平民的行動之一呢?

  1973議案背後的主力國是法國和英國,其次才是美國。半島電視台報道,法國官員對於應否以卡扎菲為攻擊目標說法互相矛盾,似乎未能統一口徑。英國明確表示卡扎菲是合理目標,可是美國國防部長和總統一再重申,不應該以卡扎菲本人為攻擊對象。到底該殺與不該殺,為何三大巨頭沒有共識呢?發動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之前,連被襲擊國元首是否列作打擊目標也未能確定,聯盟可靠度成疑。

  自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殖民勢力退出中東和北菲,取而代之的是美國。但美國與歐洲殖民主義國家不同,對外軍事行動更講究名正言順,至少是表面或文字上的,聯合國的議案便成為最便利的工具。不過,此次西方國家出兵(目前僅限於空襲)利比亞,雖然同樣取得了聯合國議案,但主導卻不是老大哥美國,而是法英兩國,其中法國更是急先鋒。

  法國國內經濟不景氣,失業問題嚴重,明年便要競選連任的總統民望不足四成,又被卡扎菲的兒子追討政治捐款,借一場必勝的仗來提振選情,絕對是可以理解的。而利比亞的石油出口主要是供應歐洲,英法等國急欲擺平卡扎菲,好穩住石油供應,這也是歷史以來慣常手段。

Friday, March 18, 2011

香港冇前途

  「香港冇(沒有)前途」!

  這句話是出自一名香港八十後(A君)的口中。昨日與A君傾談了約四十分鐘,由日本地震談到香港、美國和中國。A君的觀點和心態,徹底讓我震撼,可是因為交淺言深,還是按壓住內心的衝動,沒有太直白的當場表達自己看法。

  我問A君為什麼在美國唸完大學後不回香港,想不到他劈頭一句便說:「香港沒冇前途」。才廿歲出頭,剛離開校園,為何下如斯重話判定香港的「死刑」呢?他接著說:我們八十後在香港沒有發展機會,香港的經濟發展已經飽和。如今大學生又多,一個學士學位也沒有競爭力。能找到的工作都是工時長、薪金低一類。」原來他口中的「香港冇前途」,是因為他認為以自己的大學資歷只能找到工時長薪水低的工作,而這類工作於A君而言是沒有前途的。

  談到對中國的印象,最近一次到中國已經是八年的A君很簡潔地說:「好恐怖!」
筆者:「怎麼講?」
A君:「因為沒有言論自由,異見人士會被拉去坐牢。不明白為什麼不讓劉曉波去領和平獎?」
筆者:「你讀過劉曉波那些文章呢?」
A君:「沒有,只聽過港台頭條新聞吳志森的評論。」

  和A君還聊了許多,在傾談間我不斷的暗問自己,這位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心中沒有配合其青春的陽光,對香港和中國充滿著浮淺和歪曲的觀念和印象,是誰造成的呢?他口中的香港於我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因為它不是我看到的;熟悉,因為這正是好些香港政客及其傳媒塑造下的「變型香江」。

  「工時長、薪水低」當然不是什麼好的差事,但於一名新畢業生,為什麼會成為他們逃離香港的理由。今天的香港,正是由無數「工時長、薪水低」的長輩建設起來的。什麼時候人們開始不再珍惜刻苦奮鬥?憑什麼可以說香港發展已經飽和?這種朗朗上口的負面悲觀意識,出自政客口中不為奇,但來自一位並未踏足社會的年青人,太過份了。

  還有,出生於近百餘年來中國最太平興盛年代的年青人,竟然會以「恐怖」來形容中國。而A君之所以有此感覺,只是因為沒有言論自由,而證據就是劉曉波。對劉曉波的認識,又是來自由特區政府以納稅人金錢營辦的香港電台。

  研究中國近代發展的中外書籍可以用如山堆積來形容,讀懂中國,跟進當前國家的發展,功夫不可少。可悲是香港年青人卻以一個政府官辦的笑談節目來作為他們了解國家的視窗。

  腦裡重複著與A君對答,唏噓且揪心。

Thursday, March 17, 2011

吳康民錯了

  議論如果不依據事實,只依成見來借題發揮,與謾罵何異。在中國政協和香港特區政府屢居要職的吳康民先生,近日發了一篇讚美日本民族性和政府效率優越於中國的文章──《對比令人慚愧——日本大地震有感》,正犯了此毛病。

  「讚賞」本身包含相當主觀性,並沒有絕對的是與非。所謂「曹操都有知心友,關公也有對頭人」,吳先生崇拜日本民族和政府,這絕對是他的個人自由。但其文章認為日本官民在此次應災的表現將「中國比了下去」,說法既脫離事實,理據也含混不清,只是一味盲目抹黑。時下流行一種歪風,就是以為凡事有理無理地抨擊中國政府或中華民族一番,便自以為等於「先進」和「超越」。吳這種自以為進步的倒退思想,便是其中的典型。

  吳說:「日本人的守紀律,不爭先恐後,不蜂擁而上搶購或爭奪救濟物質,更顯出他們的民族素質之高」。日本人守公共秩序是無可否認的,也是一種值得表揚的公德心。但吳的行文在讚揚日本人之餘,卻暗指所有中國的災民都不守紀律,都蜂擁搶物資,這是事實嗎?

  更重要的是,吳把命題提到「民族性」這「高度」來對比日中兩國人民;可是哩,所用的標準,卻「低低地」降至僅以「守紀律、不爭先、不搶物資」等表象行為來進行操作;並從中得出日本民族優越於中華民族的結論。一個民族的品質就只見於排隊紀律嗎?軍隊這群體夠守紀律的了,那麼「軍隊」就是優秀的民族品質嗎?還要不要問「內裏」是正義之師,還是侵略之師?吳可能忘記或故意忽略了,日本民族這種紀律性不是今天才展現的,同一樣的民族性格於七八十年前,建設好一個井井有條的日本國後,便發兵瘋狂侵略亞洲鄰國,將中韓和東南亞的物資搜刮殆盡。這又展示了怎麼樣的一種民族性格本質呢?

  何謂「民族性格」?這是一項龐大和層次繁多的複雜議題,吳純以排隊來論民族性,其膚淺度令人聞之尷尬。再者,吳上述論述既犯了「一竹篙打一船人」的通病,也脫離了日本災區的實況。日本人也許很守規矩,不過,這次災區最大的問題不是有沒有人插隊,而是根本嚴重缺乏救濟物資。在零下嚴寒氣溫下,災區庇護所內沒有暖氣,食物、水、被褥和衛生用品一應俱缺。最應優先獲得照顧的病人,同樣沒有得到照料。某庇護站有超過廿名從受災醫院撤離的病人,因沒有藥物和醫療照顧,死於空洞的庇護所內。

  在連災區的日本地方官員和災民都抱怨政府救災不力,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國際質疑之時,吳卻充耳不聞地說:「但是(中國汶川救災表現與)當前和日本人的表現,應該承認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差距呢?災後入住庇護所的日本災民共廿八萬餘,而四川汶川地震受安置災民超過一千萬人。在災後當天,道路不通山體滑坡不斷之時,中國解放軍救援隊便每人背負五十斤物資徒步翻山進入災區,也有軍人衝破極限從五千米高空跳傘空降入災區。而日本這個發達先進的社區,卻要令廿萬災民飢寒交迫,請問哪個政府更給力。

  吳文又借所謂「豆腐渣」工程校舍「感慨」一番,讚美日本。樓房抗震能力不足,有資金、設計、知識、管理和貪污等問題,難以一概而論。而日本此次災難最令世界震驚的,是一間陳年老化,本應廢棄的核電廠卻得政府批准延用。吳只批中國改革開放導致「在社會上造假之風愈吹愈盛」,卻沒有理會福島核電廠於幾十年的經營紀錄中曾多次爆出偽造安全檢測報告的造假醜聞。不只此,在地震海嘯高危區,電廠建築卻只有七級抗震力;而此次地震出事後,又隱瞞災情。中國有假醬油毒奶固然可恨,但經營一座可殺千萬人於無形的殘破核電廠,是否更應讓人「嘆為觀止」呢?

  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自身不足是應該的;但為了批判而批判,胡亂吹噓,顛倒是非,作毫無必要和意義的比較,除滿足自己的發洩慾和自戴光環外,還有什麼呢?

連CNN記者也受不了!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靜觀其變

  每逢重大天災,媒體報道焦點都會率先放在搶救遇險人員的動人故事。在日本此次三重災難中,卻甚少傳出救人故事,因為生與死之間是那麼明顯的一道鴻溝。據發自災區的新聞報道,災區附近醫院內重傷災民不多見,大多是輕傷。記者旁述分析這極可能是因為海嘯殺人速且猛,根本沒有重傷待援的機會。

  災情雖然如此慘烈,但日本人情緒相對淡定,這尤其為西方記者所稱許。一些香港記者在地震後翌日到東京採訪,見東京人不慌不忙,大災在前,沒有自亂陣腳;因而大讚日本政府救災效率高。

  不過,隨著來自不同媒體在災區傳回來的報道,便會發現災區救援工作進展其實並不順利。因地震、海嘯和核災,受災地區共開設了兩千多間庇護所,收容了約五十萬名災民。可是,災難發生五日後,這些庇護所仍處於缺糧缺水缺藥品,缺保暖和日常衛生物資狀態,連基本的通訊也沒法恢復。一些庇護所讓十二歲以下及長者先分配得食物,其餘人便不保證能飽肚;有的地方要七個人才分得一張被。一間庇護所的護士對記者說,氣溫寒冷又沒有暖氣,又沒有醫生,許多長者都沒有定期要服用的藥物。一名災民向記者說,自從接到政府人員要求他們撤離的通知後,便再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的消息,也沒有電視可看,與外間斷絕了消息。

  從這些報道可見,日本政府面對這場自戰後最嚴重的災難,並沒有如個別媒體所稱讚般完美,許多因災情和天氣所造成的困難,一時間也沒法克服。一些媒體到了東京便認為災情受控,是過度天真。可是,那為什麼日本災民在如此困難的狀況下仍能安靜守規呢?這應是傳統文化價值發揮了作用。日本的文明受到中國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如果要論「自強不息」,相信日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從此場災難中要學習的並不是日本政府的行政能力,而是作為個體的人民,如何發揮自身的力量,團結度時艱,在關鍵時候減輕了政府的壓力。

Monday, March 14, 2011

災難罵戰

  日本九級地震災情未過,舉世關注。在網上讀到中外媒體和網民大量不同的評論,對災情的哀傷、予遇難者的同情,以及日本社會冷靜面對巨災的讚美等是主流意見。然而,在中文網站內卻有另類場──就日本此次巨災而引發的華人網民激戰。

  除感性的同悲同哀,捐錢救災外,各國人們也可以從日本巨災裡學習,好作為政府或自身災難應變的參考;或從經濟角度分災難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掌握財經脈搏。所謂經一事長一智,不論是情感或知識方面,都可從中得力,能有所體會而提升都是好事情。

  不過,為什麼日本受災,中國人(不限於中國境內)卻會吵起來,並且言詞激烈地對罵。最奇怪是有的甚至罵到中國政府和中華民族頭上來,儼然成為一場對陣雙方都是華人的「中日大戰」。如果說中國社會出現了什麼狀況,有網民出手狠批,也倒是司空見慣;但日本發生事故,也來借勢自戕,實在是奇怪得很。

  在臉書(FB)上,一名來自台灣的陳姓青年寫道:「這次日本地震看到好多台灣人都在幫他們祈禱,讓我想起之前四川地震時,大家都在叫好,恨不得大陸人都死光,這就是差距阿==」在百度的貼吧裡,有大陸網民寫道:「這件事要是發生在這裡,國家早就滅了,信不信」

  對於日本災民的冷靜,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名男主播訪問同台的一名日本裔女記者,女記者說,這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尚崇紀律和秩序,倘若在此時公開的抱怨或投訴,會被公眾批評的。所以,他們(災民)能平靜地等待政府安排。

  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民族性格不同,很多事情是沒有可比性的,只能參考借鏡。從觀察這次因日本大地震而引發的華人網民同室操戈事件,發現其實好些發言激烈的人士,都是主觀成見先行,借事件抒發既有的偏見而已。這類爭吵,本身沒有建設性也沒有價值。此刻,想起阿Q的名句:「自輕自賤」。中國要真正成長為大國,便應重拾自強不息的力量,少一些阿Q!

Friday, March 11, 2011

民主素質

  昨日發現自己微博上所關注的博友突然少了一位,查看之下,原來我被除名了,再也不被允許做程益中先生的「粉絲」。由於寫微博日子淺,最初估計是什麼操作出錯了吧!後想到,程先生新近發了一條微博批評專政獨裁,難道程先生的微博被中國政府查封了?於是殃及我不可以做程先生的「粉絲」?立即搜尋看看程先生的微博是否健在。一看,不單微博在,連那則批判「專制獨裁」的博文也在,只是本人已被禁止在程先生的博客上留言。屏幕打出來的信息是:「根據對方的設置,你不能進行此操作。」嘗試申請重新加入做程先生的粉絲,結果仍是一樣:「根據對方的設置,你不能進行此操作。」

  啊,終於想起來了,讀到程益中先生那則批評專制的微博後,曾有感而發在其下留言。我的意見明顯地不是程先生的一路,翌日便發生「被列作黑名單」這件事。

  拒絕交流,這絕對是程先生的自由和權利,我尊重。因為微博本來就設置禁制留言功能,為的正是讓博主可以控制什麼人才可以發言。而「移除粉絲」功能,是讓個別粉絲曉得自己是不受博主歡迎的人士。

  程益中是中國大陸的知名傳媒人,曾獲得聯合國頒發自由新聞獎。今年二月程到香港大學演講,論及中國大陸辦報的經驗時,程說:「都廿一世紀了,嘴巴只有吃飯的自由,沒有說話的自由,但這卻是我國大陸的現實…,當局裝聾作啞,愚弄人民,那是當局不負責任和無恥;我們自己還是要對自己負責任。他敏感,你可以不敏感,越是他敏感的你就越不敏感,這樣久而久之就不敏感了。…我們自己要百無禁忌,越是敏感的話題越是多提一提」。話說得真好。這是「律人」下的高見。
   
  站在道德高位的「自由鬥士」,當然也有禁絕異見聲音在他微博內出現的自由。可是,古人不是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抨擊政府不讓人民自由表達的人,卻不容納別人在他的微博內表達反對意見,這又是一種怎麼樣的邏輯?律人律己之間的標準差異,也許,反映「都廿一世紀了」,以「自由鬥士」為志業者仍未將自由的真締參透。容人、容納異己聲音有多難或多容易?雙種標準又是怎麼樣的一種標準?在在都要時間去學習。

Tuesday, March 08, 2011

對駱家輝任駐華大使應抱正確期望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提名現任聯邦商務部長駱家輝出任駐華大使,消息傳出後,評論也如雪片飛來,好些文章集中評論駱家輝的族裔背景。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駱家輝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液,由他出任駐中國大使,將大利於美中關係向更密切方向發展。可是,不論美中關係將來在駱家輝任內有什麼發展,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概都將與他的族裔身分無關。

  駱家輝有著奪目的從政履歷,早已在太平洋兩岸為人們津津樂道。駱祖籍廣東,父母由香港移民美國,沒有給駱家輝一個特別富裕的童年,但卻將他磨練成為一位具理想和擁有超強行政能力的政壇明星。從縣行政官、州議員、州長,以至聯邦商業部長,駱家輝的從政成績單上常會看到「首位亞裔……」或「首位華裔……」等形容,在美國的華人社區,也以駱家輝為榮,稱他是華人之光。

  中華民族對「中國人」的定義源自一種超強的文化認同感。中華文化超越朝代和國界,成為所謂炎黃子孫的凝聚力。雖然現今中國官方的「國慶」只是幾十年,但談到中國,華人經常想及的是上下五千年。香港歌手張明敏在1984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晚時演唱了黃霑先生填詞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歌詞寫道:「 洋裝雖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流在心裏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在全中國引起了極大迴響,並不是因為張明敏的唱腔,而是歌詞呼應著中國文化裡活躍澎湃的民族認同感。
  
  這種同宗同族的感情特質,於海外華人生活中僑社的會館、同鄉會與華文學校內有所體現,祭祖和尋根是海外華社經常舉辦的活動。而美籍華人高官,很多時會被公所會館邀請回去祭祖。

  駱家輝會以自己的族裔背景為榮,也因此對比其他非華裔美國官員,駱可能對中國有著不盡相同的理解和認識。正如華盛頓州聯邦參議員 Maria Cantwell稱:「駱家輝的經歷,將大大有助於兩國更坦誠地溝通。」不論是任州長或任職私企期間,駱曾多次到訪中國,與中國高層官員有相當接觸,這將成為他日後出任大使的資本。

  不過,這種「自己人」的民族情感因素,卻不宜轉化為對駱家輝出任駐華大使的額外期望。因為不論誰出任美國駐華大使,他/她所代表的只會是美國利益。大使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執行者,期待打種族感情牌不單不切實際,更可能有反效果。

  美國雖然是一個族裔多元化的社會,但在國家利益層面,從來就只有美國主義,而沒有族裔主義。美國在內部的社會服務上可以按種族提出對應的政策,例如保護少數族裔的某些權益;然而,落於國家層面的大局,種族背景非但未必有利,反之極可能是敏感和需要忌諱的盲點。當年猶太裔的聯邦參議員利伯曼被戈爾邀請為副總統競選拍檔,他的猶太裔身份當年便被媒體質疑,懷疑他對中東事務的立場會否不夠中立。奧巴馬當年競選總統,也刻意、低調迴避自己的非裔身份,免被定型為只代表非裔社區利益,並因此被非裔民權領袖傑克遜批評。

  中美關係的發展受兩國各自的利益所牽引,兩國在交往或角力中如何變招,視乎兩國領導人怎樣出牌。作為稱職的大使,駱家輝應該、也只能代表美國政府的利益。就算是目前只是處於提名這初步階段,美國主流媒體也有評論文章提及駱家輝的族裔背景,觀點基本上是正面的,認為他更能了解中國,讓中國感到有面子,有利他推動白宮對華政策。請注意,這種期待絕對是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

  把四散在全球每一角落的華人凝聚在一起的中華情,於私人生活可以,用於兩國高層政治卻不合適。就任商務部長期間,駱家輝就美中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問題向中國施壓,都是與白宮的政策一致的。對於駱家輝出任駐華大使的期望,不宜過度著眼於他個人的族裔背景。

Monday, March 07, 2011

小朋友示威

  「中國茉莉花」連續三星期未見芳影,香港卻在上周有近七千人走上街頭,借力中東的群眾革命,也來了一次「紫荊花示威」,要求曾蔭權和曾俊華下台。說是仿傚中東,但這示威卻富有香港特色,其中亮點,恐別的地方難以複製。

  上周末的示威誘因據稱是抗議財政司曾俊華「派錢失當」,原方案向擁有強積金戶口人士一次過存入六千元,遭全城炮轟後財爺改為凡十八歲永久居民都可得現金六千。可能真的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反對者仍然發動示威要曾下台。對比全美各地公務員為減薪減福利而示威,又或埃及工人生活困難要求加薪的大罷工,香港這波因政府派錢而引起的示威,可算是「豪華裝」的民生型示威了。

  示威理由與中東的花式革命雖然不同,卻不乏火藥味。其間部份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推撞衝突,警員要施以胡椒噴霧驅散人群,一名八歲小童因此眼部不適。小童母親昨日開記者會譴責警方使用暴力,而批評她不應帶兒童參加示威的輿論也不少。究竟誰是誰非呢?這位「示威母親」表示已不是第一次帶兒子上街示威,她認為這是公民教育之一種,還說年前帶兒子走到示威前線,讓兒子觸摸警員的防暴盾牌。

  近年香港一些示威常客喜歡以激烈手段引起注意,至於示威訴求是什麼已經變得比較次要--有時可能是怕人數不足,不惜把議題擴闊再擴闊,讓它包羅萬有。而近年的示威如沒有肢體衝突彷彿便成不了戲,連特首也被人撞擊胸口。示威暴力化不再是個別人的行為,已浸漸成為一時「風尚」,並且得到「官方認可」--衝擊公務機關的人士縱然被捕,往往會得到法庭從輕發落甚至無罪釋放。前高官林煥光近日更指香港的示威衝突只屬小兒科,言下之意是還可以來得更激烈些。香港有這樣的前高官也真有趣。

  香港的示威除了一批好在鏡頭前衝鋒陷陣的常客外,也帶動了一些年青家長帶著小朋友去參與,並竟然認為讓小童目擊和參與這類激烈抗爭是公民教育。才小學三年級的一個男生,真的明白為甚麼示威,以及示威是甚麼一回事嗎?能分辯對陣兩方誰對誰錯嗎?自小便在家長領引下衝擊警察(執法者),可以學到什麼呢?情緒激昂地叫叫口號、推撞警員,一點也不難學,難在讓小孩成為一個冷靜、理性、講道理的人。摸一下警察的盾牌又有什麼意義呢?
  示威是嚴肅的公民權,不應淪為家長帶小朋友來玩玩、湊熱鬧的「公民遊戲」。

中國人幸福感誰說了算

  美國官方媒體《美國之音》在三月三日發出了一篇報道,題為《中國94%不幸福 財富分配頭重腳輕》。報道稱:「儘管中國政府付出努力,但是絕大多數中國民眾感覺自己不幸福,僅有6%的受訪者認為屬於幸福者的行列,突出顯示中國社會中民眾不滿問題不容忽視」,分題是:「財富分化民眾不滿社會動盪」。

 這篇標題聳動的文章被媒體迅即轉載,時間剛好是中國兩會召開之際。是美國官媒故意搞針對嗎?國務卿希拉莉恰好於上周三向國會表示,美國正遭遇一場國際輿論宣傳戰並節節敗退,挑戰者包括中國的英語廣播頻道。希拉莉認為美國須加強官媒功能,力爭反敗為勝。不過,上述這篇《中國94%不幸福》的報道卻不能全怪美國之音,因為資料來源相信應是英文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一篇報道,報道中引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國務院屬下《中國網》的一個網上問卷調查。

  「幸福」不單是今次兩會的焦點,中國政府和媒體對民眾幸福感的關注已有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今年一月公布了一項關於中國人民幸福感的全國調查結果,該項規模龐大、具延續性的調查於2006-2009連續四年,以抽樣方式向全國三十一省,一百零四個城市和三百個縣的民眾,每年發出十萬份問卷,成功回收八成。四年追蹤的結果:自稱幸福的民眾44.7%,不幸福的11.1%。這數據與前述的6%相距甚大。

  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於去年8月中旬也做了類似調查,樣本來自全國發展水準不一的24個城市的4800名居民。於今年二月公佈結果,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兩項相加為74.2%;有13.6%介於幸福和不幸福之間,認為「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合計為12.3%。

 上述是於中國國內進行的三組調查。那國際機構的數據又如何呢?以下也找三家為例。具公信力的世界幸福感數據庫(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依其2000-2009年的綜合調查,把全球144個國家排比,中國的幸福指數是6.3,全球排第廿位(相同分數作相同名次計),美國7.4排第十。有趣的是墨西哥以7.9排第五位,比美國還高。數據庫內另一份2007年調查,有效樣本2015份,其中自稱幸福或很幸福的中國人佔76.1%。又美國權威民調機構Pew Poll於2008年在中國做的調查,顯示81%滿意家庭生活,86%滿意國家總體方向。至於被多家媒體引述的蓋洛普調查稱中國幸福指數全球排第125,第一是丹麥。

 上述蓋洛普的結果是怎樣得出來的呢?調查詢問被訪者對當前及未來生活自我感覺滿意度;以十級比例,一為最壞,十為最好。蓋洛普將回答分成三大類,七分或以上為「生活美滿」,四分或以下為「受苦」,其餘均列作「奮鬥中」。而所謂世界排名,是按「生活美滿」所佔百份比排序。丹麥居首82%,美國57%,中國9%。自稱仍奮鬥的中國人佔77%。然而,若對同一調查中另一提問項「每日生活快樂感覺十級指數」的結果,則中國人的快樂度反過來比美國人高,分別是7.6和7.3,墨西哥則是7.7。

 回頭說中國網那6%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該網站於今年二月十八日發起調查,邀請網民自願回應。徵集不設限可重複填寫,對受訪樣本也沒法科學控制,屬於最不科學的一種民調方式。從1350條回覆中,答稱很幸福的6%,一般的39%,不幸福的49%,及不清楚的6%。問卷內這四選項的劃分概念不算嚴謹。首先並沒有解釋何謂一般,也沒有設置「幸福」跟「很幸福」對照。於是,媒體依調查結果可以有不同著重點,既可依原結論說中國人6%有幸福感;或倒過來說,即是有94%不幸福;把灰色地帶的一般和不清楚都等同為「不幸福」。
  
  近年流行關懷國民的幸福感,英國政府去年底亦開始定期檢測人民幸福指數。然而數據是「死」的,調研的做法及對結果的解讀卻是「生」的。數據的收集方式和如何詮釋存在人為變數,容易被利用為正或負面的宣傳工具。上述不難找到的六種幸福指數,便存在不同的調查方式及結論。看來,面對日漸普及的民調,應用在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中國,大家要盯緊的不應單是經詮釋後的標題,而是如何應用學科手段做好調查。

Friday, March 04, 2011

大巫與小巫

  中國正在舉行兩會會議,西方媒體最感興趣的內容莫過於中國的國防開支預算。中國政府宣佈新一年度的軍費將對比去年增加12.7%,《洛杉磯時報》指兩位數字的增長勢必引起全球的關注。西媒喜歡強調中國的軍事野心和對鄰國,甚至對美國的威脅。倘單單看增長幅度,似乎真的頗驚人,直追美國新年度國防預算的13.3%增長。如此說,中國的軍事開支真的快要趕上美國了嗎?中國好戰嗎?

  對比增幅是分析中國軍事開支的其中一個角度,但並不是至關重要的。要剖析一個政府用兵的態度和政策,還應觀察更多數據。美國2011年度國防開支為7210億美元,而中國是915億美元,不及美國的一成三。如果說中國軍費足懼,那大手筆7000餘億元又應如何看待呢?

  除了對比開支的絕對值外,項目開支比例更能說明問題。在新年度預算,中國國防開支佔國民總收入(GDP)的1.4%,而美國則是4.7%。作為對照,總理溫家寶增加了中央政府對教育的投放,佔GDP的4%;美國的聯邦教育預算僅達GDP的0.6%。上述的比重差異,可以看到政府對軍事與教育的輕重緩急。

  溫家寶上周與網民對話時便指出,人才是中國的崛起真正指標,因此他大幅提高了教育開支,在工作報告上還特別強調要推進素質教育。於美國而言,人均教育水平比中國要高,雖然美國中小學十分之糟糕,但大學水平卻是世界一流的,可能不必如中國般猛增教育經費。不過,奧巴馬明白到美國要增強國際競爭力,也提高了教育撥款。可是軍費與教育經費的懸殊,可見維持無可匹敵軍事強國地位,依然是美國重中之重。

美國國策的最高指導思想是──不惜一切維持世界絕對領導地位。這已成為一條不歸路,無論國庫多空虛,要付出多大的社會成本,或國際環境如何轉變。而要完成這越來越不可能的任務,超強的軍力便成為白宮最後的依靠。

State Department Budget Hearing Statement and Questions



請注意第十五分鐘起。

Secretary Clinton: Al Jazeera is "Real News"

信息大戰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周三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美國在信息戰爭上節節敗退,國會應該支持撥款讓美國反攻。她以略為誇張的激動語氣說:「我討厭在我們專長的領域上倒退。」而希拉莉口中的專長,是指藉各類官方媒體向世界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主張。

  希拉莉說,在冷戰年代,美國成功地向世界輸出意識形態,但自柏林圍牆倒後,美國便自滿以為任務完成了,因而疏於防範。她說:阿拉伯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 )、中國政府的英語和多種語言廣播,以及俄國的英語廣播(RT),都在挑戰著美國過去曾經擁有的資訊權威,其中尤以半島電視已經超越了美國。

  希拉莉說:半島的觀眾越來越多,因為人們覺得在該台能看到真正的新聞;而美國的民營電視台卻不是長篇廣告,就是所謂名嘴的議論,論資訊內容真的沒有多少。所以她認為在全球信息戰上,美國已在敗退之中,而這不能依賴民營電視台來填補,必須加強美國官方的媒體,繼續深化和現代化,向全球宣導美國價值。

  為了爭取國務院預算而到國會的希拉莉,很可能在發言中有誇張成份,好使共和黨議員手下留情。但其言論卻反映了美國政府的思維,就是視新聞廣播為一種政治價值觀的宣傳工具。過去美國壟斷全球輿論的局面,被半島,央視和RT打破了,這是美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視之為一場戰爭(War)。

  不知有意或是無心,希拉莉這番表白也翻出了美國政府的底牌──在強調資訊自由的同時,原來潛台詞是只接受美式的資訊自由進入他國,反之對外國以英語輸出不同的觀點或價值觀,美國便視之為敵對勢力。也因此,至今為止,美國仍然禁止半島電視的英語頻道在美國公開廣播。各位還記得嗎?在伊戰初期,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指半島電視台為反美的大話傳媒,並且指示戰機炸毀了在巴格達的半島電台總部。

  就算國會增加撥款,恐美國也難再擁有資訊壟斷地位。如果希拉莉真的以為加碼在新媒體上便能贏得天下,只能說她個人仍活冷戰年代,脫離了真實的世界。

Tuesday, March 01, 2011

問政風

  問政與問責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一環,但民眾如何問政,似乎難有規範,因社會與個人素質而異。

  香港特首曾蔭權前日在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遭到數名年青示威者的連番衝擊,其間特首胸部受撞擊至傷。被警方指為施襲者的青年面對媒體,不忘繼續揶揄曾,說希望特首的腦袋沒有問題。青年否認有襲擊特首,表示本意圖向曾丟飯盒而已。

  南京市六合區上週五在公園開了一個露天問政大會,區長帶同十二名部門主管到場,接受現場五百多名市民即時提問,全程由電視台直播。有市民發言指社區工作人員態度惡劣,局長回應稱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工作不到位。另一市民投訴遭拆遷一年多後賠償金仍未到手,不知向誰要。有關局長當場公開手機號,表示自己親身監督,該名市民可以直接找他。區長坦承對於這種現場面對群眾的方式,心裡確是有些緊張。

  而上任後連續三年都有與網民直接對話的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在今年第一次省委會議上,提出要建立健全網絡問政與網上信訪制度,推動全省制度化的網絡問政,令到民眾透過網絡便能得到政府具體的回應。

  除了官員或現場或網絡與民眾對話外,近年中國地方政府亦開始推廣公聽會問政方式,就地區政務邀請民眾參與表達意見,但這類公聽會制度似乎還有待完善和充實。網上流行一段兩個月前杭州市規劃局一場公聽會的視頻,片長十七分鐘,幾乎從頭到尾都是民眾七嘴八舌地質問在場官員各類問題。發言者詞鋒厲害,咄咄逼人,也有民眾舉牌反對工程項目。在場的三名官員一直低著頭聽罵,目光刻意避開直視民眾,表現不耐煩,但也沒有反唇相譏;偶爾開口說一句,又即時被轟閉嘴了。公聽會終於在一片混亂和責罵聲中結束,相信官民回家時同是滿肚子的氣。

  中港兩地的問政風氣各有不同,雖然經歷了一百多年沒有民主的殖民地統治,但香港不少政客或學者,會自認為香港是中國「民主基地」,並相信香港的「民主風」他日必然能吹遍全中國。那麼,在中國政府推動民眾問政風氣之際,如果要向香港學習,內地民眾日後參加官員答問會或公聽會,是否也應準備飯盒或香蕉之類的道具呢?

外國媒體偽造中國茉莉花新聞之證據

http://www.zonaeuropa.com/20110226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