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再刺激
大概是因為環境所逼,奧巴馬上任一個多月,便連翻大動作的為衰弱的經濟下了重藥。國會早前通過了近八千億元的刺激經濟撥款,使自金融海嘯以來政府的救急資金高達一萬五千億元。上周,總統又提出高達三萬六千億元聯邦財政預算案,在這美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預算中,赤字也是空前的一萬七千五百億元。對於百姓來說,用「刺激」兩字來形容這些天文數字,十分之貼切。不過,刺激仍是陸續有來。
總統的刺激經濟大計順利過關,但股票市場卻以大跌市來回應,顯示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憂慮極深,並不是一堆政府開銷數字便能打發的。計上周花旗銀行被變相國有化後,去年曾得到聯邦政府注資一千五百億元,全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昨日又傳出需要政府再投放三百億元。AIG目前實質上已經是一家國營企業,連房利美和房利貸,以及已經被接管的銀行,過去風光一時的美國金融業,快都要變成全國營化了。
看來,「刺激方案」將是今年美國最流行的詞語,由聯邦政府以至地方縣市,都各自有不同版本的刺激方案。絕症病人最有勇氣試用新式療法,俗語所謂「死馬當活馬醫」,表面上是方法多多,但內裡卻是沒有底。哪些行?哪些不行?要藥到肚子裡才知道。這種治療態度是本著原來就是沒得救為底線,於是大膽什麼都一試。不論是布殊或是奧巴馬,都是以這種態度應對金融海嘯。它的好處是動作大,讓民眾知道政府在辦事了;而壞處卻是效果如何,誰也沒法說清楚。
所謂「摸著石頭過河」,也只能見一步行一步。只是想不到一個超級大國,其應對危機的能力原來是那麼薄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