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July 31, 2007
保衛皇后
繼拆卸天星碼頭的衝突事故後,中環皇后碼頭的「保衛戰」成為了新的香港時事熱點。在台灣新聞經常聽到「本土」二字,而以絕食及佔據方式反對拆遷碼頭的人士當中,主力是一個稱為「本土行動」的團體。而皇后碼頭的去留,亦被廣泛稱之為一項「保育行動」。將「本土」、「保育行動」與皇后碼頭並列雖然幾乎天天出現在新聞報道裡,但筆者仍是摸不著頭腦,這些名詞之間真的那麼相關嗎?
反對拆遷人士指皇后碼頭應列作受保護古蹟。能稱得上是古蹟,必須是既古而又有「蹟」,即是相對應的歷史事蹟。現今的皇后碼頭僅有五十年歷史,如果半個世紀算是古,則活生生的「古人」可多了。至於「蹟」,皇后碼頭確有其歷史,而且更超越五十年之數。原皇后碼頭建於1925年,是英國皇室人員及英皇所委派的總督登陸香港的指定碼頭,現碼頭是在中環填海後,於1953年遷到現址的。打從一開始,皇后碼頭便具有特殊的政治含意,象徵著英國君臨香江,統治這東方小島的威儀。
從保存香港殖民史的角度,皇后碼頭確有被保留的價值。不過,這與目前絕食抗爭的人士可能在理念上並不一定相同,他們更常用的理據是「集體記憶」。其中一個反對拆遷的團體提出:「碼頭一直供市民釣魚、坐船出海、拍拖時憑欄遠眺夜景和拍攝結婚照,令此處累積了大量普羅大眾不可分割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曾是渡海泳的終點,也曾是遊行示威人士的熱門集合地點;」真是奇怪,如果凡被市民用作釣魚、上下船、看風景或約會的地點,都是古蹟,都要保留,請問香港何處不是古蹟。
如果,皇后碼頭不是保留作為殖民史的教材,不是用來提醒下一代,香港曾經歷過被英國人統治的不自由時期,則所謂的保衛行動,本質上是遺棄了皇后碼頭的真正歷史意義,那又何需再保留呢!
Sunday, July 29, 2007
足球的啟示
伊拉克國家足球隊贏得了亞洲盃冠軍,舉國歡騰,雖然武裝分子還有趁機發動襲擊,但民眾的歡樂大大掩蓋了恐懼與憂傷。這不是一般的國際賽冠軍,對伊拉克人民的意義非比尋常,笑中帶有血和淚水。
英國足球巨星碧咸轉戰加州球隊,以億元身價空降洛杉磯,受到球迷熱烈的歡迎。足球,在許多國家只是一項普通的體育項目,是商人眼中的搖錢樹。足球也是伊拉克人的最熱門運動,是他們暫離生活壓力的最佳娛樂。但在伊拉克,因為戰亂關係,連分區聯賽也沒法子定出確實日期。不知何時可以參加比賽的球員,由於安全考量,大都被安排在伊拉克境外受訓。連正常地踢一場足球也如斯艱鉅,能夠奪得國際賽冠軍的滋味可想而知了。
全國狂歡慶祝,派系衝突忽然間消失了,眼下現實生活的愁苦也被忘卻了。能發揮這種神奇力量,並不是某一政客的魅力,也不是所謂的民主自由,而是國家尊嚴。如果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這支不在本土受訓的伊拉克國家隊又怎能掀動全國人民的人,及在剎那間讓他們暫放下分歧呢!
正為如何收拾伊拉克殘局而苦惱的美國政客,應從中得到啟示。伊拉克人的國家尊嚴是存在並且旺盛的,美國持續對伊拉克的佔領只會遇到越來越強烈的反感。就是連伊總理也奈不住向美軍下逐客令,就可見美國除了培訓伊拉克軍警外,維護伊拉克的國家尊嚴更重要。
還記得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布殊的一則競選廣告,以伊拉克足球隊參加奧運預賽作為宣傳,指在布殊的領導下,伊拉克終能以自由國度身分參加奧運。此廣告曾受到伊拉克奧運代表隊球員的強烈譴責,他們不甘心被布殊利用作為政治宣傳。
希望華府政客們能引以為戒,當我們仍然沒法讓伊拉克球員可以無所畏懼地踢他們最愛的足球之時,就請不要再自我陶醉為大恩人,也不要任意批評伊政府一無是處了。
Friday, July 27, 2007
新摩西
伊拉克戰爭的狀況將是明年總統大選具決定性的議題,民眾對戰爭的不滿己上升至七成以上,那一位候選人能打造成摩西形象,讓選民相信他/她可以帶領美軍離開伊拉克,將會是下一任新總統。
從多次辯論發言可見,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從不放棄重力攻擊希拉莉早期的伊戰立場的機會,顯示他相信曾投票支持授權總統開戰,將是希拉莉的致命傷。奧巴馬批評希拉莉無知天真,他本人當年還沒有成為國會議員,大可以講盡風涼話。至於共和黨那方,最堅定支持布殊伊戰立場的麥可恩,近月來走勢如江河日下,已至眾叛親離的地步;其他共和黨候選人則幾乎一致要與白宮的伊拉克政策劃清界線。
在兩黨的總統候選人辯論中所提到的伊戰策略,雖然在現階段也只能是選舉的文宣,對時局不會有即時的效應,但伊戰善後策略,必然是下一任總統的首要工作。從目前的種種跡象,倔強無比的布殊總統將沒法在離任前對伊拉克有更好的處理手段。特別是在伊拉克總統公開說美軍可以隨時離去,而白宮竟然極低調的回應,可見布殊的底牌已被伊拉克政客揭穿了。當日理直氣壯的說可以瀟洒走一會的布殊,人家下逐客令後卻禁若寒蟬。無他,究是誰需要誰,於此已很分明了。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因為伊拉克將決定布殊的歷史地位。
不少美國政客批評伊拉克國會以天氣過熱為由而休假一月,不理美國如何,伊拉克的當權派,包括在議會內外的有實力人士都有著自己的另一套盤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說得最好,美國不能再期望伊拉克有和平奇蹟,美軍應該撤走,讓伊拉克分裂自治。拜登的說法最貼近現實,可惜,他當選的機會極微。伊戰將如何落幕,誰是新摩西,或摩西真的會來嗎?
Wednesday, July 25, 2007
皇上駕崩
九龍皇帝曾灶財上周駕崩,結束了這位他傳奇的一生。曾灶財之名在港無人不曉,近年更有一些藝評家、時裝設計家和廣告商等,看中了曾灶財,替他辦書法展、設計時裝系列,皇上的書法更在拍賣會上賣得高價錢成為收藏品。不過,皇上離世時只不過是一名潦倒清貧老者,晚年被推上藝術殿堂,似乎沒有為他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不過,曾灶財的傳奇,又怎能單純以他晚十年的光景來評價呢!
人們認識曾灶財,是因為他在香港處處留字,宣稱擁有九龍主權,指九龍是他家族的封邑。不需要展覽或電視廣告,曾灶財的名字幾十年來早已是家傳戶曉。在公眾地方塗鴉的不止曾灶財一人,獨是他「成名」,絕不是因為他的書法有藝術價值,而是因為其獨特的內容。
在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英國人是主人,掌握一切的權力。而中國大陸因為動盪的政治和落後的經濟,讓港人感到雖然活在殖民地,沒有了國家,但卻心中有另一種「安慰」和「自豪」。慶幸受殖民地統治,相信是香港一種獨有且令人感傷的社會文化。而在這時期,連中國政府都不談香港主權的年代,卻出現了一位九龍皇帝,無懼政府的起訴,數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留字宣示主權。大多數市民覺得他的行徑滑稽可笑,但又多少佩服他的堅持。滑稽是因為他自稱為帝,彷彿活在交錯的時空,為百姓大眾閑來添了一些思想漫遊的空間;佩服是他不管是暴動或回歸,主權信念沒有絲毫的動搖。
還有,沒有科學統計數據,只憑個人生活的體驗,曾灶財之所以成為香港具代表性人物,比皇后碼頭更有集體記憶意義,是因他為活在英國人治下的人們,加增了一份中國文化的縈念,一份本土情懷。這種感覺也許不是很有自主意識或甚至自覺的,但從曾所引起的廣泛興趣數十年來不減,或可作為客觀旁證。
Tuesday, July 24, 2007
什麼主持?
有線新聞網絡(CNN)新聞節目Lou Dobbs Tonight的主持Lou Dobbs(中文譯音;道布斯),昨日回應了三藩市星島日報七月十一日關於其節目的報道。道布斯不改其風格,調侃式地東拉西扯亂說一通,連基本事實也沒有弄清,其低水平及不專業的程度令人咋舌。
道布斯在七月十一日的節目內,以扭曲的手法嘲諷中國外交部對聯邦調查局在華文報章登廣告徵求中國情報一事。而他的記者助手,更直接的說在美華人都明白中國政府有要求他們提供有助中國發展的情報,而這些華人都很願意這樣做。在毫無根據下,道布斯便把整個華裔社區都定罪了,公開否定所有華裔對美國的忠誠。
七月十二日的星島日報報道了此段內容及社區人士的回應。道布斯昨日沒有正面回應為何把所有在美華裔都判定為潛在間諜,反而是試圖挑剔一些細節,以醜化代替論理。道布斯當然可以完全不回應,他既然回應了,顯示某程度上他是在意的。但若真是一個嚴肅的新聞節目,回應便應該針對爭議的焦點。可惜,他沒有這樣做。
道布斯的回應沒有分清楚星島日報報道中被訪者的言論與報社言論,把一些被訪者的發言講成為報社的觀點。想不到得到CNN信任做主持的道布斯,竟然連基本新聞常識也沒有。也許他是明白的,只是沒有經過求證,含糊地聽到一點便大發議論。這種不專業行為,絕對不是一位合格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操守。
其次,道布斯說曾致電星島日報,但三藩市星島卻表示從沒有接過他或其助理的來電或留言。他有沒有真的打過這通電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吧!更荒謬的是,道布斯除了說找不到星島外,又說找不到星島報道中引述的李艷紅,說聯邦人權委員會說沒有這位人。道布斯彷彿說李艷紅其人是星島虛構似的。也難怪,道布斯連李艷紅的英文名字也搞不準,自然找不到人。但也令人嘆息,堂堂一個國際新聞網絡的主持,竟然連一位前聯邦人權委員的名字也不知道,便敢在節目中自曝其醜。也許,人權之類的議題不是道布斯所關心的。
綜合而言,道布斯昨日的回應,印正了他對華裔社區的歧視,對於華裔社區媒體的反映的言論,無心認真了解及回應。道布斯有權繼續他這種訴諸意識形態,而不求事實的評論式新聞報道,只要CNN願意繼續由他自把自為。當然,華裔社區也有權繼續揭發他不盡不實的歪理。
雙十何慶
陳水扁要求在今年的雙十慶典上舉行閱兵儀式,但卻掛上怪怪的名詞,把閱兵改稱為「國防表演」。是閱兵抑或是表演只是口舌字眼之爭,但可別忘記,去年的雙十,陳水扁在主禮台上發大脾氣的指雙十慶典爭議多,來者又勉強,因而強烈建議停辦。不到一年光景,不但沒有停辦,還要加入閱兵來大搞一番。理由很簡單,今年將是扁最後一次以總統身分參加雙十慶會,他不放過任何享受威風喝采的機會,貪慕虛榮及厚顏無恥程度,可見一斑。
這些其實都不用說了,扁根本就沒有資格或不應出席任何雙十活動。扁政府最近才指使教育部完成了在教科書內全面「去中國」,找出了五千項要修改的名詞,而其中主力是要將台灣與中國嚴格區分。按此道理,辛亥革命是發生在「中國清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應該屬於「外國歷史事件」,台灣政府絕不應該官式紀念「外國歷史事件」,因為以民進黨的說法,這豈不是混淆了「國家認同」。
如果,民進黨視「雙十」只是中國那邊的事情,扁又何必去慶祝呢。還有,目前台灣官方及民間還是流行稱雙十為「國慶」,扁政府也應抵制。連領導推翻滿清的孫中山先生都不能再被稱為國父,都淪為外國人了,為什麼還要慶祝推翻滿清的革命歷史呢?台灣沒有「國慶」,因為雙十只是一宗「外國事件」,中華民國是由「外國人」建立的,扁只應慶祝台灣主體及有本土特色的「國慶」,如果他能真的找到這樣一個「國慶」。
所以,要是貫徹去中國化,扁不能再辦雙十慶典,更不必說要大搞閱兵。也不要再稱呼中華民國,因為按教育部的理論,中華民國是由中國人創建的,與台灣無關。而扁,也自然應立即下台,因為他現在出任的是中華民國總統,等同擔任「外國」元首。
Sunday, July 22, 2007
伊拉克之痛
周末看到一個關於駐伊拉克美軍一個車隊遇襲的專題報道,事件中有四名美軍陣亡六人受傷。記者深入報道了該次遇襲事件對陣亡軍人家屬的影響,沒有任何的添加成份,只是由家屬直接的獨白心情,聞者為之沾襟。
約兩年前的某個夜晚,一輛載有十名美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輕型裝甲軍車,在夜間行經一處公路時,遇到埋伏在附近的武裝分子襲擊,一杖火箭榴彈擊中士兵的座位間。雖然軍車仍能開動離開危險點,但內裡的十名士兵全部受傷,其中四人更不治陣亡。報道的大部份篇幅是陳述死者家屬及同袍的感受。部隊給予陣亡士兵英雄式的悼念,有點悲壯但光榮。至於家人的片段,卻是完全另一番味道。
接受訪問的死者父母親,雖然事隔已兩年,但許多仍然是忍不住淚水。其中一位父親是一名縣警,在一般人心中的鐵漢執法者,在鏡頭前,他很坦白的説:我上班時會哭,下班時也會哭,這是所有同事都知道的。有人說時間是治療傷痛最好的方法,但這方法於我不行。兩年過後,仍是那麼痛,我想以後也不會變。
另一母親憶述軍部傳派人上門報死訊的情況。這位也是淚流披面的母親說,當時她正在與妹妹在電話上,見到窗外有一輛軍部的駛來停在屋外,她立時尖叫說:「你們走!你們快些走!」電話線另一端的妹妹被嚇了一跳,不知發生了什麼事。這位母親知道,兒子在戰場上,軍部人員上門探訪只有一種原因,就是報告死訊。
受訪的另一位父親用悽然的語調說,軍部是到他辦公的地方通知他兒陣亡了,而他卻更要強忍悲痛,馬上到妻子工作的地方。他說:天下間沒比將兒子死訊告訴一名母親更難過的事。他說:妻子聞訊後連續四聲大大的尖叫,他至今仍沒法忘記當時的情景。
伊拉克的平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駐伊美軍至今已有超過三千六百人陣亡,上述的小故事也重複了三千六百次。我們不能不問,是誰一手造成美伊兩地的人間慘劇,沒有人需要負責嗎?!
Friday, July 20, 2007
是時候展開彈劾布殊聆訊
公共電視台著名的莫亞斯訪談節目Bill Moyers Journal上周六專題探討彈劾正副總統的理據和可能性,這是主流媒體首次認真探討彈劾布殊。彈劾布殊總統的運動正在越滾越烈,國會的民主黨領袖似乎不應再逃避及阻撓民眾行使憲法權力了。
包括三藩市及柏克萊市在內,全美至今已有七十九個城市通過了要求彈劾布殊的議案,而在聯邦五十個州之中,費蒙特州州議會率先通過了同類議案。根據最新的一項民調顯示,四成五民眾贊成彈劾布殊,另有五成四認為要彈劾副總統切尼。可見,與彈劾克林頓不同,當年彈劾克林頓,只是一群共和黨議員的政治秀,今次是由下而上的一場運動,有更廣泛的民意基礎。
在莫亞斯節目上的兩位來賓中,其中一人是Bruce Fein。此人甚有意思,他曾在列根總統時期擔任副司法部長,也是保守派智庫的資深顧問。彈劾克林頓案的第一份起訴文件正是由他執筆起草的。他出現在節目上,意外地極力主張彈劾布殊。因為他的經歷,並且是來自保守派陣營,他的觀點更顯得有份量。他認為布殊非法監視民眾的通訊,並且無限制地擴張白宮的權力,違法程度比克林頓嚴重得多。
克林頓當年是因為隱瞞與見習生的性關係,被以妨礙司法罪名遭到國會提案彈劾。至於發動彈劾布殊運動的民眾所列舉的罪狀,首推是指布殊侵犯公民權,違法監聽及截查民眾的私人通訊。其次是蓄意誤導國家發動戰爭;第三項罪狀是違法在世界各地設立秘密監獄,並以酷刑對待被囚人。其餘罪狀包括:協助隱瞞洩露特工身份事的真相,妨礙司法公正;又以政治干預聯邦地方檢查官的執法等。以上的種種指控都相當嚴重,如果克林頓因為在私人性生活上說謊而要面對彈劾,那麼,布殊是否曾因說謊而導致無辜國民喪命?又豈能含糊處之。
我們贊同和平母親希恩向國會議長普洛西施壓的行動。希恩以本月廿三日為限制,聲言若普洛西不提出彈劾布殊的議案,她將到普洛西的選區參選,將之驅逐出國會。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能夠重新執掌參眾兩院,主要原因是民眾對伊戰狀況不滿,不再接受共和黨與白宮連聲同氣的所為。普洛西當選議長,雖然也曾在調整伊戰策略上做過一些不成功的嘗試,但她並沒有認真的回應民間期望。
普洛西不應該公開的承諾不彈劾布殊,因為她並不擁有這權力。不錯,國會擁有是否彈劾總統的權力,議長更能起關鍵的作用。但這權力是功能性質,正如法院才有權審理案件及作出裁決,但某疑犯應否被送上法庭,則是前期司法人員的工作。在未經任何討論和搜證之前,普洛西憑什麼可以否定了彈劾布殊的可能。
明顯,普洛西當時是為了避免刺激擁護布殊的保守派,但國家利益和憲制尊嚴遠比個人或黨派利益重要。民主黨籍的國會眾議員Dennis Kucinich已經提出了彈劾切尼的議案,加州聯邦參議員博塞亦要求把彈劾案提到台面上來討論,普洛西不能再剝奪民眾的罷免總統的政治權,就各種針對正副總統的指控展開調查,應是第一步。
自由民主政制是國家的基石,公民權不容侵犯,政府的權力也必須受到憲法的約束,違法破壞憲制者必須受到懲罰。彈劾總統的權力在於國會參眾兩院,草根階層發起的罷免運動,路遠且費力,對彈劾目標的實質影響有限。但只要有足夠的正當性和理據,這股力量早晚會如洶湧的潮水般沖浸至國會門前。
真實力
最近與本地一份英文報的記者聊天,他們很好奇為何三藩市的華裔民選官數目追不上人口比例。從彼此來回交流激盪中,筆者亦憂亦喜,也看到華人參政的路途是何等的迂迴曲折。
目前在三藩市的市民選公職裡,華裔僅有市參事趙悅明及估值官丁右立。並且,青黃不接及後繼乏人的情況嚴重。究其原因,參選人一般來自有相當的學歷及經歷的中產階層。三藩市人口老化,家庭戶口減少,加上屋價及環境等因素,三藩市變得宜工作不宜居,早已不是華裔專業人士的首選居住地,南移趨勢明顯。雖然,三藩市華裔人口所佔比例上升,但同樣有人口老化問題,而維持三藩市華裔人口數目的主要原因,是因此地是新移的熱門落腳點。但這模式的人口結構,對於培養出新一代參選人並不是最理想。但從另一角度看,華裔人才遍佈灣區,將來在大都會地區陸續出現華裔政治新星的機會卻大增。
至於長遠提升華人的政治實力,關鍵在於兩點。首先是要從家庭教育著手,不要老是培養子女做醫生、律師或工程師。應從少帶領子女關心政治,多送他們到政府機構做實習生。其次,要學會向政客提出要求,華裔社區的權益不能等待有華裔當選才來維護。管他是華裔或非裔,選票就是力量,只要華裔選民積極投票,任何希望當選的政客都自然會關注我們社區的聲音。兩者之間,可能後者更是實際及有效益的做法。
又或者,因為三藩市華裔選民數目上升,也許會吸引居住在市外而有心參選的華人回流到金山。當然,這種回流是希望不是光看住權位,而是真心的對三藩市有承諾,及肯付出時間和心力,而不是利用三藩市的華裔選票來完他們的政客夢。
Wednesday, July 18, 2007
食的政治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在美國越演越烈,來勢之速並不是因為大量發現問題產品,而是其背後的一股政治力量在煽風添油。一旦引起公眾普遍對中國貨的恐慌後,要重建聲譽,相信得要花相當的努力。
白宮成立專責檢討進口食品安全的小組,雖然官方否認只針對中國產品,但此時此刻成立這樣的小組,用心不言而喻。而國會方面,亦有聽證會調查中國產品的安全問題。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在月底亦將派員到中國,就食品安全與中方官員開會。這一連串的動作,加上在主流媒體的嘩眾及甚至帶有強烈偏見的報道後,中國食品問題彷彿真的如洪水來襲般。但看罷熱烘烘的新聞後,稍稍冷靜一點的想想,這些所謂的中國問題食品或產品,在美國實際構成多重大的人體傷害呢?媒體上有多少這類的報告呢?恐懼的渲染似乎超過實例可以支持程度。
中國的一些產品安全成份不達標是事實,也是極應重視及改正的。只是,靜心的觀察,起哄批評中國的各方言論,其出發點不一定都是為了民眾健康。一些批評經常會附帶評論,指責中國政府是「明知故犯」、「刻意掩飾」;而另一些則會把問題扯到中國對美貿易的大額順差,用意是指中國為求賺錢而傾銷危險貨品出口。總括之,一些報道或評論,是在與中國威脅論和應。
提高產品的安全正是人人有責,美國國內行銷的問題產品也絕對不是都來自中國,而來自中國的產品對民眾究竟有多大威脅,很多時是心理比生理更厲害。所以,這一波的中國產品安全問題,可以作為鍛鍊中國政府很好一次的個案。當中國越是發展,在任何層面都會受到更細微的檢視或監視。中國政府大不必硬撐的去反擊,反而是以此作為助力,一者整治本身應要改進的缺點,二者,可以用來作為溝通國際的機會,以開放及透明的態度把問題一次過搞清楚。經此一役,期望中國商人以及政府都能長一智,為中國產品建立更佳的國際聲譽。
誰是元兇
政治雜誌The Nation最近發表了一份長長的訪問稿,共有五十名曾參與伊戰的美軍具名接受採訪,談他們在伊拉克執行任務時,美軍如何對待伊平民百姓的所見所聞。讀罷全文,何止是一字一淚,應是每一字都在滴血。
「伊拉克平民是伊戰的最大受害者」,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及但又似乎很籠統的講法,沒有具體細節的陳述,很難引起任何深層的共鳴。雜誌社用極其認真的態度,具名的訪問了數十名軍人,由他們以第一身經歷者的身分來說出伊拉克平民在過去四年所受的苦楚。
據約翰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共有六十萬名伊拉克平民死於美軍入侵之後,而其中超過三成的死亡個案是由美軍造成的。而從上述訪問中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三成之數,極可能是低估了。從這些軍人自述,他們在伊執行任務的模式及作戰環境,令美軍幾乎無可避免地會傷害平民,而在他們的心理上,也接受了死一個伊拉克人,總勝過是自己蓋著國旗返鄉。
訪問全文一萬四千餘字,值得所有關心伊戰情況的人一讀。從不同的軍人敘述中,發現美軍造成大量平民死傷的主要原因,是美軍沒法認定誰是敵人,所有伊拉克人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敵人,特別是那些靠得太近的。在戰地的第一道守則是保護自己的性命,所以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先發制人。而其中一例是軍車在公路上是有命令不會停下來的,一名牧童帶著兩隻驢子橫過一段郊野公路,美軍車隊把人和動物都輾斃了。事後到場調查的士兵向雜誌說,現場根本沒有停車或慢車的痕跡。
對於無辜的平民被殺,美軍將領將之合理化。有一名士兵甚至說,軍中有一種流行態度,只要不是說英語的,皮膚深色一點的,都可以不被視為人類看待。這種滅絕人性的事故天天在伊拉克發生,沒有人得到任何好處。這些悲劇的發生也不能完全怪責軍人,他們不是自己選擇到伊拉克作惡的,元兇應是那些坐在權力中心寶座的人。
Monday, July 16, 2007
處長無錯
香港廣播處處長朱培慶與艷妓把臂同遊及慌張逃亡事件曝光,朱處長在休假數天後即主動請求提早休退。在風暴中引退,是醜聞主角最佳的危機處理手段,事件至此應該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了,但好些朱處長的支持者似乎仍然心有不甘。
在朱處長宣布申請退休後,率先高姿態為朱發言的是他的前上司張敏儀,張說:「朱培慶作出了決定,以他一貫的紳士風度,衣袖一揮,不再糾纏下去。」張描述下的朱處長瀟洒且有氣節,與日前在記者鏡頭下的風流但窩囊的模樣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在某些個別香港報章上,近日也出現了一些或直接或間接替朱處長「平反」的文章,其中一位作者指嚇跑了朱處長的是香港受污染的傳媒,因為香港人本來對朱處長的私生活是沒有興趣的;作者更指傳媒「拿道德來傷風敗俗」。是非經作者引導,讓人豁然明白,原來看艷舞的處長是受害人,該罵及不道德的是報道此事的傳媒。
另一位女作者則以「召妓,又如何?」為題撰文,迂迴地把朱處長的行為合理化及高尚化,其中最精闢的一句是:「娼妓由於滿足了男人不能被滿足的情感需要,反而鞏固了婚姻制度。」文中除了侃侃力陳召妓的正面社會功能外,文末更以身作則,稱自己丈夫若召妓,她首要關心的是他有沒有安全性行為。這論調與另一文中所說的:「嫖妓的人就像購買其他商品一樣,不應該受到道德譴責。」支持朱處長的文章互為呼應,想不到處長被傳媒報道召妓,卻掀起一場召妓行為高尚化的運動,對一眾有狎妓癖的孽海男女而言,大概應該一聲「功德無量」,鞠躬稱謝吧。
更妙絕的一位作者,竟把朱處長豪擲萬金消費之事,與香港政制改革扯上關係。作者引經據典、綜橫雄論,在道理上先設了閱讀行為只能二擇其一,侃侃然認定讀朱處長報導者就不會關心政制發展;文章收結,無非是指責傳媒和公眾把朱處長事件「娛樂化」,是媒體和看報道的人沒有水平,他們更應關心的是《政制發展綠皮書》。
真的是傳媒無風起浪逼紳士處長下台嗎?在當事人亦願意退下火線之後,這些欲蓋彌彰、以曲為直的強辯,會令朱處長變得更雪白可人嗎?抑或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一眾振臂護朱者搞錯了一個基本道理──處長不是受不住傳媒的壓力而下馬的,他只是過不了自己的一關。在「撐朱者」眼中的港台大義凜然,身為政務官的處長可以公然挑戰政府的政策,敢於在政策上與政府撑撑撑,這樣有「道德勇氣」的處長,會不理直氣壯地撑一撑自己的「私生活」「權益」嗎?!如此一來,大家又何必為處長的舉措製造種種歪理呢?人家處長做的是「功德」,某些人卻為他「作孽」,何必呢!
Sunday, July 15, 2007
分手方知愛錯
A對B說:「您知我有多愛您嗎?您看,我已為您傾家蕩產,甚至犧牲我兄弟的性命。我會倍伴在您左右,直至您不再需要我為止。您不要自暴自棄,努力振作,證明給全世界看,我對您的愛是沒有錯的。」
可是,B卻說:「你現在隨時可以走,有你在這裡的日子我更難過。」
這叫看似是一往情深的A,多難為情呢。是B無情無義,抑或是A表錯情呢?這正是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掉給布殊總統的大難題。
伊拉克戰爭在前日出人意表地進了一個新階段,提交給美國國會的伊戰狀況中期報告,指伊拉克政府並沒有達致美國所制定的表現指標。白宮與國會於早前達成之共識,伊拉克政府必須自愛,努力在政治、經濟和治安上有表現,否則將不會再受到美軍的保護。不少華府政客,不分黨派,都曾說過美國對伊拉克付出太多了,現在是時候伊拉克人學習自助,不要再依賴美國。但此時此刻,馬利基卻公開明明白白的說,達不到美國的指標是很自然之事,而伊拉克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國際部隊可以隨時離開。
馬利基這幾句話,比「變節」逼布殊總統撤軍的共和黨議員更令白宮受傷害。因為不論是國會抑或是白宮,均沒有從伊拉克光榮脫身的妙法。把眼前亂象諉過於伊拉政府,是美政客的權宜之計。好讓公眾以為美軍不能回來,問題不是出於美方,只是那可憐的伊拉克政府太需要我們了。姿態擺得何高又漂亮,但馬利基竟然下逐客令,揭穿了抵賴不走的原來是白宮,因為布殊輸不起。
布殊總統曾經一再說過,美軍在伊拉克是按實際需要,絕不多留一天,並且,只要伊拉克政府要求,美軍便會離去,全沒有留駐佔領之意。由白宮一手扶植的馬利基開腔了說要分手了,布殊會否實踐君子諾言呢?正是,走也不是,不走更不是。以分手作為威脅的A君,竟然先被拋棄,多可憐。
Friday, July 13, 2007
鄭筱萸之死
中國處決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原局長鄭筱萸,罪名是受賄和玩忽職守。在鄭筱萸監管下被批准上市的假藥,對民眾造成嚴重的人命和經濟損失,鄭被處決,在中國國內網民的討論中,以支持和歡呼的佔絕大多數。在中國外銷有害產品及藥物廣受國際關注之下,鄭被處決的新聞也罕有地成為國際新聞。不過,西方社會對鄭之死的看法卻複雜一些。
西方媒體的調子基本上是說鄭被處決,是中國政府回應國際對其有毒產品及藥品的批評,試圖以一名官員作為替罪羊,挽回中國貨的名聲。此類的報道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質疑中國政府改善產品決心和能力。
至於美國網民又如何看待鄭筱萸之死呢?以被認為全國最自由開放的城市──三藩市為例,在本地最大的英文報紀事報網頁上,在該則新聞發表言論的讀者,竟有近三分之二讚賞處決鄭。其中一名讀者寫道,「家中的小狗吃了有毒的中國飼料死了,想到這傢伙涉及此事,便很欣賞中國的司法制度。」
可別忘記,在三藩市灣區反對死刑的民眾應是佔多數的,但網民對於鄭的看法卻不是主流,原因可能是因為有切膚之痛,如上述的狗主。也有人借此事表達對美國政治的不滿,例如說也應以極刑對付美國的貪瀆政客和官員;也有人認為美國的死刑制度要向中國學習。
從這些討論與主流媒體的思想對比,不難發現媒體的認知與一般民眾是存在差距。在主流媒體方面,仍舊是用一套已定型及僵化的意識形態觀念看待中國。要改變主流媒體報道中國新聞的手法或角度,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挑戰,特別是連美國政府和國會都普遍對中國抱著不全完全友善的態度。
Wednesday, July 11, 2007
美國華裔對美忠誠不容置疑
美國聯邦調查局本月初起在三藩市華文報章刊登中文廣告,徵求華人向該局提供可能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的情報,並特別指明需要關於中國國家安全部的情報資料。此廣告刊出後立即引起華人社區的不滿,他們擔心廣告的背面含意是認為「在美華人都與中國情報活動有關連」,讓華裔社區被投以歧視和不信任的目光。這種憂慮,瞬間變成現實──有線電視網絡(CNN)新聞節目主持人Lou Dobbs十一日在節目上便散播這種歪理。
Lou Dobbs及他的助理記者十一日就聯調局的中文廣告做了專題報道,節目內容力證中國是美國最大的間諜威脅,亦批評中國外交部對聯調局的指責可笑。這種帶有嚴重傾向性的報道手法在Dobbs的節目裡司空見慣,但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記者CASEY WIAN在節目內與主持Dobbs的對答唱和。
WIAN說:該社區的一些人士投訴聯調局不公平地將他們形容為潛在的間諜。可是,美國情報專家說中國確是極力主張在美的華人幫助祖國。
Dobbs說:作出這些投訴的人,天真得令人吃驚。這是反恐戰,以此廣告為例,聯邦調查局幾乎問了全國所有人這個問題。
WIAN說:絕對是,說(他們)天真已經是很仁慈的提法。大部份中國人都知道,仍在共產中國的人們是期待他們幫忙共產中國的,以便改善(中國的)科學、技術及軍事能力。並且,他們中間有很多人也同意提供協助。Dobbs說:麥大智的被判刑便是一個好例證。
由上述對話可見,主持和記者借不具名的所謂「美國情報專家」的意見,證明在美華人確廣泛地被中國政府要求做間諜,並且許多人都同意了。華人的祖國「要求幫助」、在美華人大多「願意幫忙」這簡單陳述用調侃的語氣輕輕帶出,卻重重地打擊了在美華人;這陳述等同指控在美華人極有可能當中國間諜,並且質疑華裔對美國的忠誠。在美華人至今約三百萬人,他們當中相當一部份是土生土長,而絕大多數是勤奮工作的小市民,美國已成為他們的家,更多亦已宣誓入籍成為公民。他們的權利與義務與其餘美國人都是一樣的,他們對國家的忠誠不應受到無理的質疑。
Lou Dobbs與CASEY WIAN的言談是極其嚴重的不實指控。他們用了一種類近調侃及帶有藐視的語氣來說話,彷彿在無關痛癢地聊幾句。旨在免除嚴肅求證的責任?免不了的。作為傳媒,平衡求證是做新聞應有的基本態度,更何況是CNN。而且,記者刻意一再使用「共產」一詞,明顯是一種貶意,借此刺激反中國的情緒。「共產」一詞在美國人的觀念裡有「特定意義」,而當前中國的狀況事實上與這觀念有極大差距,記者只是簡單化地借「共產」二字把中國妖魔化。
華人移居美國已經超過一個半世紀。雖然美籍華人的根已深植於美國土壤,但因為膚色和種族特徵,不論是第幾代的土生華裔,也會經常被人詢問:你是從那裏來的?這種至今仍廣泛存在的種族歧視,大大阻礙了華裔正常地融入主流社會。有線電視網的上述報道,進一步加深了把華裔當成為「外人」的偏見。主流媒體已不是首次在沒有任何憑據之下指控華裔廣泛地替中國做間諜。當年著名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華裔主播宗毓華,隨便到機場拍攝一群亞裔,便在旁白說每年不知有多少中國間諜入境美國。
在美華人都全力支持聯邦調查局保護國家安全。在美華人都認為,不論國家之間是否互相刺探情報,那些都是政府機關的運作及責任;在沒有具體個案事例或線索之下,美國政府不應該把平民百姓也扯入諜網。如果真的如CNN新聞節目主持人所說,調局向每一位美國人都發出同樣問題,為何廣告只有中文版?為何不同樣詢問法裔、義大利裔、俄裔或日裔等等,請他們也來提供他們祖籍國的情報?美國有白人塔利班,可是卻從來沒聽過主流媒體說要所有白人提供塔利班的情報。CNN主持偏頗的立場可見斑。
歷史會重演
聯邦調查局徵求線民的廣告效應持續發燒,在廣告刊登後,社區內仍有些人認為事情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在聯調局於日前發出聲明之後,便更明確可知當局是對華裔社區是有很深的偏見與歧視。
聯調局的聲明,前提是肯定華裔百姓會知悉危害美國安全的中國情報,而中國確實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也因為聯調局認定華裔知情,所以才呼籲我們站出來舉報。筆者首先坦白,沒有任何相關情報可以提供,讀者們感到身邊充滿中國間諜嗎?據美國有線電視網的報道引述聯調局的數字,估計中國在全美開辦了三千間假公司從事情報活動。聯調局認為中國間諜在華裔區必然是很普遍的,所以不論你我有沒有真情報可上繳,在聯調局人員眼中,我們都是可能間諜,或是可能包庇間諜的人。
不論以上資料是否屬實,或中國在美國有多少及多廣泛的間諜活動,也絕不能要整個華裔社區來負責的,這種連坐與集體懷疑的態度,是二戰日裔集中營出現的原因。聯邦調查局的廣告是對華裔社區的無端滋擾。如果,任由發展下去,麥卡錫時代的白色恐怖會重演嗎?在政府可以揮軍入侵伊拉克後,任何可能性都有發生的。
美國擔心中國的崛起,害怕中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威脅或超越美國,可說是無可厚非的。美國政府單位需要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國家機密也是絕對可以理解的。但與此同時,不應犧牲人民的公民權。既然說是維護自由民主,則請別以懷疑的目光看待華裔社區。提防或緝捕間諜應是個案處理,把全族人納入監視範圍的做法,於執法單位而言是簡單易行,但卻干犯了個人公民權,並且容易製造冤案,我們不能忘記李文和的例子。
Tuesday, July 10, 2007
論馬本土
馬謝日前首度同台,場景是蔣渭水基金會講座。馬英九因為戰略錯誤,給謝長廷窮追猛打。交鋒議題是「本土與外來政權」,看似極敏感,但實際應付也不難。辯論過後,沒有就「本土」問題帶出了什麼新思維,反倒是一再印證了馬英九應變能力的極差勁。差者,不單是臨場的口才,論事前部署,亦屬一塌糊塗。
首先,座談會場地是綠色地盤,同台講者是大選競爭對手,而馬英九卻只準備連篇讚揚蔣渭水的史實論述,沒有連結大選作發揮,沒有為對手可能而來的攻擊埋下伏筆,也沒有思考發言內容可能引來的反擊。大模大樣的走進綠營,卻沒有作好迎戰的準備,難道馬英九真的被支持者寵壞了,以為處處都必然會有掌聲嗎。看到馬英九被謝長廷攻擊時的錯愕神情,完全不值得同情,只能用咎由自取來形容。
其次,在回應外來政權的正當性時,馬英九作為前任的國民黨黨主席,以及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竟然照單全收,承認外來政權之說。馬的辯解是「自李登輝經全民票選為總統後,再沒有外來政權。」這真是豈有此理,不單在辯論技巧上全掉落的謝的陷阱內,在道德上也出賣了國民黨。
馬英九提出直選總統作為外來政權的終結,以此向泛綠示好,稱自李登輝年代,國民黨已本土化了。但可知,民進黨是本土原生的政黨,馬英九要以李登輝的國民黨來投誠,也只能做些極次級的「本土」政黨,怎能成功挑戰民進黨呢!自毀百年老黨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屈服於政敵的歪理,馬英九實在是愚不可及。馬為何要尊李,至此可以不言而喻了吧。
國民黨管治台灣的正當性不是任由民進黨說的。明末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上奪回台灣,自清滅鄭家後,台灣便歸由滿清政府管治。清末於不平等條約下割讓予日本為殖民地。國民黨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滿清,也繼承了治權。二次大戰後,日本撤離台灣,由國民政府合法收回。國民政府是承接了滿清繼續管治台灣,至蔣介石遷台,也只不過是把中央政府也搬到台灣而已。經這層層的政權與治權交替,國民黨政府並不是外來政權,更絕對不容質疑其正當性。縱使她不是一個完善民主政制的政府,也只是政制問題,而不是治權的本質問題。
馬英九否定了李登輝以前的國民黨,把國民黨的命截斷了。馬的用意是以為這便可以迎合當前局勢,讓泛綠選民接受「本土重生」的國民黨。卻沒有想到,如要拚本土,泛綠選民為何要這個「初生」的嬰兒,何不繼續支持已長大成人及握有政權的民進黨。
Monday, July 09, 2007
就是愛玩
將代表台灣民進黨參選明年總統選舉的謝長廷日前表示,將以民調決定副手人選,此話一出即引來議論紛紛。用民調來選副手的確是新鮮,但對於已表明不爭取職位的蘇貞昌來說,似乎謝是有意挖苦他。在種種陰謀論和怪論發表了一大堆後,謝長廷又說民調只做參考,誰當副手是由他一人決定。走了一圈,要大眾的嘴巴忙了一通,謝原來只是原地踏步,難道這招就是「引蛇出洞」嗎!真是無聊。
從過去謝長廷在選舉中的表演可以看出來,他是愛玩弄手段的。不跟你明刀明槍的比政見,反而是會把心思精神放在花招、奇招和怪招上。選高雄市市長時會跳出無厘頭的吳敦義談情錄音帶,選台北市市長時只顧緊咬對手住家的水電費。馬英九在未來的日子也肯定不會好受,只是想不到謝連在副手問題上都要搞花招。
副總統沒有實權,也沒有固定的職務範圍,他的最大實用價值是協助打選戰。馬英九已經宣布了副手人選,而謝長廷一方,雖然沒有明確的公布,但葉菊蘭向來都是大熱,謝也未曾作過強烈的否定。不過,不論是來自阿扁或民進黨黨內,謝蘇配的主張一直沒有停止過。在蘇貞昌主動表示沒有意願後,謝本可以大方的公布選定了葉菊蘭,但卻又要來一個民調,是要借副總統人選的效應榨取最後一滴政治利益,藉此增加媒體的曝光率。利用副手問題不斷做文章,格調太低,太沒有氣魄了。如果真的連副手也沒法直接拍板,在政務大事上還能有作為嗎?
謝長廷予人最不舒服的地方就是他那種經常只往小處著眼的做法,好玩弄權術,搞鬼計。也難怪,一位堅信宋七力的人,大概也只能如此吧!至於謝馬昨日本土辯論,明天再論。
Sunday, July 08, 2007
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
「愛祖國,用國貨」是小時候經常聽到推銷中國貨的一句廣告標語。在六十年代,推銷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要靠民族感情,可想而知,中國貨品當年在行銷上有相當難度和局限。隨著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吸引外資製造業,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國貨行銷世界各地,連美國最大的連鎖零售店沃爾瑪也有近六成的商品屬中國製造。不過,當中國貨走進世界之後,又引發一股反中國貨浪潮,「中國製造」由價廉物美,似乎快要變成為「黑心產品」的代名詞了。
關於中國貨品含有害健康物質的新聞最近層出不窮,並且是一宗比一宗更聳動,由玩具、動物飼料、藥品、牙膏以至海鮮食品等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有報道更聲稱中國貨品的國際信譽可能從始崩潰,情況真的有這麼壞嗎?
在美國,針對中國貨品的抨擊早已醞釀了好一段時間,初期的攻擊全與品質全沒有關係。保守派政客和主流媒體評論員,對中國貨的攻擊都是從經濟角度出發,集中批評中國廉價貨搶走本地製造業的就業機會、造成巨大美中貿易逆差,連沃爾瑪也被點名指替中國傾銷廉價貨。除了口頭抨擊外,美國政府的商貿官員也有更具體的行動,如對個別中國產品採取抵制行動,中國出產的電視機和家具就先後被狙擊。
對於消費者而言,「中國製造」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了,「愛美國,不用中國貨」的口號並沒有什麼吸引力。直至幾個月前,中國產品含有毒素的新聞接踵而來,美國海關又發布多則不利消息,才真正開始引起公眾對中國產品的戒心。
不過,危機確也是轉機,面對這一波又一波的壓力,正好是全面提升中國貨品質的助力。中國政府在抨擊外國誇大之餘,也應更著力的做好企業監管工作,讓中國產品達致世界水平。經過這一場衝擊後,如中國產品能名副其實的做到價廉物美,恐怕將來任何手段再也沒法阻擋中國貨的市場了。再者,就算是內銷,中國消費者也該得到更好的待遇。參照外國的生產品質要求,對中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Saturday, July 07, 2007
食飯權利
最近看了一則關於印尼阿齊省新任省長的訪問,省長約夫(Irwandi Yusuf)於去年十二月當選,上任後把精力集中在阿齊省的經濟建設。主持訪問的西方媒體記者對此不大認同,一再提出阿齊省昔日受到印尼軍隊鎮壓的舊事,說人民還在等待向印尼政府討回公道。專訪的焦點圍繞在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食飯要緊,抑或人權更重要。
食飯與人權兩者之間熟輕熟重,阿齊省省長應是最大資格回應的一人。他原是爭取阿齊獨立的游擊隊情報員,被印尼軍方拘捕後監禁在阿齊的警察監獄內兩年,其間受到酷到的拷問。他在同一警察局內接受記者訪問,被問及當年受虐情況,省長邊看文件邊帶笑地回答。記者很費解的問:你今日能笑著回答,是否因為你已經成省長呢?省長回答說:沒有什麼值得報復的,這(被虐待)是奮鬥的一部份,我不會放在心上。
記者在報道中回顧阿齊人因為反抗印尼統治而受到虐殺逼害的個案,一些阿齊人期望新省長可以替他們討回公道。不過,從獨立運動走上省長職位的約夫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追究施暴者不是最急切的,經濟建設及社會穩定才是最重要。
阿齊因為長期與政府軍的武裝衝突,地方建設凋零,人民生活條件極差。在二零零四年的海嘯,阿齊省是重災區,但也為阿齊帶來新生機。國際救援資金湧入,印尼政府在國際關注下與阿齊簽署了停火和平協議。省長約夫說:饑餓的人是不會正確思考的,有了穩定的社會及富足的生活,才有條件處理昔日的人權個案。
約夫的觀點其實並不是違背人權原則,只是人權也有緩急先後的層次。過去有人權問題,但現今活著的人也有另一種人權需要照顧,就是能和平及有尊嚴生活的權利。食飯也是人權,其重要性不比選舉權低。一個不穩定又沒有經濟的社會,連談人權的條件恐怕也沒有。海地和伊拉克便是最好的例子。
Tuesday, July 03, 2007
總統赦免利比 為誰討回公道
在華盛頓法院周一否決了副總統前幕僚長利比的上訴後,布殊總統立即出手營救,讓這位犯下作偽證妨害司法罪的「忠僕」免除了牢獄之災。月前,利比被裁定罪名成立之後,各界已紛紛揣測總統會否特赦他。布殊自身民望在谷底徘徊,普遍認為利比得到赦免的機會不高。可是,布殊一再顯示他獨排眾議的個性,免除了利比的兩年半刑期,僅保留了罰款和緩刑部份。總統在聲明中指責法院給利比的刑罰過重。布殊此舉,究是在為誰討回公道呢?
白宮聲明中指出,利比因為「特工門」案令「一生公職服務的名譽蒙污,也失去再擔任律師的資格,對他及其家人已造成重大的痛苦,且判罪對他全家將有著長遠的影響。」正是欲免之罪,又何患無詞呢!總統認為利比罪不至入獄,免其刑期算是還他一個公道。總統應是忘記了利比所犯何罪了,要討回公道的並不是利比。他是被控在「特工門」案調查期間,向聯邦人員提供虛假證供,故意隱瞞洩露女特工普萊姆身分的源頭。經陪審團裁定罪名成立,才被法官判處卅個監禁及罰款廿五萬元的。
特工門案涉及個人和憲制兩個層面,也有兩種受害人。在個人方面,受害人是中央情報局特工普萊姆,及曾與她秘密工作相關的人士。特工身分被揭露,普萊姆在中央情報局的事業毀了,家人何嘗不也是同時受壓,還可能帶來人身安全問題。曾與她合作過的所有特工或線人命運也相仿,首先要討回公道的應是他們。
於憲制方面,情報人員冒生命危險為國家服務,國家承諾保護他們的。倘若因為行政單位的政治利益,便以輕率地揭露情報人員的身分作為報復手段,國家安全佈局,政府的誠信和權威同是受害人。有政府人員不理會國家利益而出賣情報人員,等同出賣國家安全利益,罪行嚴重。雖然利比並不是直接被起訴洩露情報員身分,但他在明知案情嚴重的情況下,仍然阻礙當局追查元兇,包庇罪魁禍首,沒還政府一個公道,罪更無可恕。
布殊除了欠普萊姆一個公道外,也欠司法制度以至所有曾被判偽證罪者的一個公道。造偽證被列為是嚴重罪行,目的是要維護司法制度的公信力和權威。當年克林頓總統遭受國會彈劾,罪名同樣是向聯邦調查員提供不實證詞。千萬富豪兼優化生活大師瑪花.史都華成為階下囚,也是因為在內線交易案中向調查員作偽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何利比純粹因為與正副總統的私人親密關係,便可以付款了事,不必承受刑責呢?
再者,卅個月的刑期乃是同類案件的判刑慣例,並不能算是重判。總統認為法庭判得太重,污衊法庭之餘,也沒有回應案情的嚴重性。誰為普萊姆討回公道呢?她的公職被逼結束,事業前途毀於一旦,與利比之不同,一個是長期穿梭於華府出賣權術;一個是奔走中東及亞洲做情報工作。誰更應受到國家保護,公道自在人心。可惜,布殊選擇只保護他的核心幕僚。
美國民主體制的健康運作不容干預,在「特工門」案曝光之時,總統曾表示不會包庇任何破壞法紀的下屬,言猶在耳。小市民難以破壞憲制,更沒有動搖國本的力量。只有那些握有管治權力的高官,才最能摧毀三權分立體制,擾亂司法獨立。於此案例,破壞體制的正是布殊總統本人。布殊一再把私心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的做法,應該受到強烈譴責。
醫者心
英國警方神速拘捕了多名涉嫌炸彈客,而與過去的恐怖分子所不同者,被捕者中有四人是醫生,其餘人等也有醫療專業背景。本來是救人性命的醫護人員,竟涉及恐怖襲擊,魔鬼與天使,今後會否更難分辨。
有報道指被捕的醫生都是經由中東的基地組織招募,然後被派潛伏在歐洲,等候製造恐怖襲擊事件。不過,也有來自警方的消息指上周被發現的兩輛炸彈汽車,製作粗糙,並不似是基地水準的炸彈。不論這批醫生是否專業恐怖分子,他們為何會加入恐襲行列,才是最值得深思的。
傳媒、電影及政客過去一直為公眾提供一個很刻板的恐怖分子形象,令人以為他們都是一批情緒衝動、不可理喻,且面目可憎之徒。誰會想到白天在醫院看診的大夫,下班後會去研究製造汽車炸彈。他們都是神經病嗎?美國某電視台曾經製作了一輯巴勒斯坦女自殺炸彈客的專題,結論是女炸彈客都是婚姻或家庭生活不愉快,心靈空虛者,於是很容易被恐怖組織利用。
貶低敵人是兩軍對壘時的慣用宣傳技倆,但孫子兵法又有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布殊政府反恐六年,全球恐怖活動有增無減,基地組織聲勢比過去更浩大,伊拉克全境淪陷為恐怖活動溫床。究其原因之一,是布殊政府對敵人沒有正確的認識。布殊根本上認為恐怖分子是一群沒理性的魔鬼,只要把他們都殺個清光便天下太平了。因此,布殊政府並不願意相信,恐怖主義的根源是意識型態的分歧,亦是美國中東政策的負面後果。解決方法是對話,而不是對陣。
不推動溝通、不提倡互信、不彼此尊重、不修改製造仇恨的中東政策、不從伊拉克撤軍,將會刺激更多人加入恐怖行列。恐怖分子不全是莽夫,當中不乏知識分子。他們願意以身犯險,不是為名利,是為了「理想」。針對這類智慧型恐怖分子,歐美必須以理才能服人,萬不能以暴易暴。
徵求間諜
聯邦調查局近日在灣區的華文報章刊登廣告,徵求熟識中國國家安全情報的華裔人士,向該局提供資料。此廣告行動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證明美國名副其實的是一個民主國家,還收集情報也是絕對公開的?抑或證明美國情報單位認為本地華人,隱瞞了可能危害美國安全的中國情報?又抑或當局欲供此廣告有測試華人對美國的忠誠呢?又或是要提醒華人要防範來自中國的可能威脅呢?
在廣告內,聯調局強調徵求華人提供中國情報,是為保護美國自由民主。保護美國免受任何外國力量的侵害,確是聯邦調查局的使命之一。所以,聯調局在國內外收集中國情報完全是正當的,只不過在中文報刊登廣告的做法卻極其不尋常。
聯調局作為保護國家安全的前線單位,也是世界聞名的執法機構,對於如何搜集中國情報相信絕對不是問題。就算是需要國內華人合作,聯調局也該已經有其渠道。向美情報機關提供中國情報的華人相信過去有之,現今亦有。需要如此公開地徵求華人提供中國情報,令人不安。原因是聯調局的廣告,提升了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具有相當的逼切性和嚴重性,彷彿中國已實質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似的。因為據負責該廣告的一名聯邦人員回答本報的查詢時說,該局沒有在其他族裔報紙刊登同類廣告。即是說此次行動是專門針對「中國威脅」而來的。
當然,也有評論認為不必太過重視反應,聯調局只是例行作業,不必對號入座。而事實上,願意提供情報者不必看廣告,沒有情報可提供者,看了廣告仍是沒料可報的。所以,整個廣告行動目的何在呢?背後反映了聯調局何種思維?都是很值得追尋答案的問題。
Monday, July 02, 2007
回歸雜感
昨天是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辦了一連串的慶祝活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三日,全程參與慶祝。有人慶祝,也有人贈慶,自從二零零三年的七一大遊行後,七月一日已成為民主派最神聖的日子,甚至比六四還重要。因為六四是過去式,而每一年的七一卻似乎是民主派盛衰的標示。
先談慶祝的一面,各類活動均順利進行,特別是以胡錦濤為主角的活動,更是令人有意外驚喜。如胡與小朋友打乒乓球,及到訪普通民居等,顯示了主席親民和藹可親的一面。而主持特區官員就任等正規場面,主席又給予香港恰如其份的讚揚和提點。只可惜,到了最後一項活動,胡錦濤主持港深新口岸的開通儀式時卻出了狀況。
剪綵和演講都流暢地完成了,儀式結束後胡錦濤從港方的檢查站步行至深圳一方,結束在港行程。胡錦濤此時行經兩名站在一旁的香港入境處職員,很禮貌地上前與他們握手,在無數電視鏡頭直播下與其中一名女職員寒暄。尷尬狀況出現了,前後大約不到一分鐘的對話,這位女職員竟然聽不懂主席普通話的提問,胡錦濤重複了一片,女職員仍是啞口無言,要在旁的曾特首以廣東話翻譯及打圓場。回歸十年了,在中港口岸工作的職員,普通話竟然如此不濟,特區政府真的要查找不足。
而在胡錦濤離去後,由民主派發動的周年七一遊行登場。遊行先鋒隊伍的主題是爭取普選,但在其後不遠,卻開始陸續出現不同訴求的標語,是一場各自為政,各有所求的雜錦遊行。香港市民在回歸後一直享有集會遊行的自由,七一來一次遊行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為了爭取視線目光,各體團找最受傳媒關注的七一來遊行示威,也是無不可的。只是民主派沒法忘記零三年遊行的光輝,過度神化七一遊行,仍然強調遊行人數,是欠缺政治智慧的。因為實在沒法保證每年七一都能像零三年,環境因素是會改變的,當七一已變成遊行拼盤時,民主派的主體訴求己被逐漸煙沒,單純強調人數已經再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