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價的苦與樂
到大陸旅遊的人士都會有此經驗,購物時非殺價不可。有說要從半價起,有的說要從三折起講價。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遊客終始是處於下風的。
在大理,同事在三塔附近的玉器店流連而被店主招引入內參觀,店主拿出一塊號稱是全店最珍貴的玉手鐲子,標明價碼為6,800元人民幣。經近半小時的討價還價,同事拿不定主意,正欲步上客車離去,店主趕上來說:「八十元,買不買。」同事被嚇怕了,不敢要。
遊客自以為有購物情報,曉得要落地還錢;殊不知店東也是有備而戰,開一個任你如何打折也準會吃虧的價目。在這種爾虞我詐的氣氛下交易,若嚴肅認真的對待,定會敗慶而還。有同事想到自我安慰的方法,每次都要極盡開懷的殺價,自我催眠:「對店家仁慈,便是對自己殘忍」。而最重要的是,一旦成交,便別再搞什麼「貨比三家」,一定要深信這已經檢得天下間最大的便宜。阿Q的精神勝利法此時便可以大派用場。
在國內旅遊點購物之樂,已超出了買得心頭愛的歡娛。每次進出商店,就彷如拖著長矛從決戰場得勝歸來般,與親友分享戰利成果──打了多少折。連殺價本身都變成了旅遊項目,倒是這次西南行前所沒有料到的。
不過,話得說回來,以旅遊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省市,若不約束亂叫價,及近乎詐騙式的經營手法,不需多久便會自食其果。遊客抱怨而回,想還會有什麼好的口碑嗎?深圳羅湖城的沒落,不可不引以為鑑。
色即是空
中國境內的廟宇,大多在文革時期經歷過嚴重的破壞和摧殘。現在事過景遷,佛寺道觀在中國隨著旅遊業發展而遍地開花。到歐洲看教堂,來中國便得入廟拜神。重建後的寺廟更勝舊時,更金壁輝煌;遊人多,香火盛,和尚也回來了。
雲南大理的崇聖寺於今年七月剛舉行過落成開光大典,地方官員帶有幾分自豪地介紹:「這是中國最大規模的佛寺建築群,也就是《天龍八部》裡的天龍寺。」崇聖寺確是大且新。由於大,遊人雖多但分散,寺內寧靜得出奇。也由於其新,各殿神像的金身,個個都刺眼耀目。從崇聖寺的最高點慢步而下,沿路彩旗飄揚,從隱閉的揚聲器傳來音量適中的誦經聽。
到達大雄寶殿,一群僧人正在做晚課,遊客都不敢打擾,只在門外靜靜地對著大殿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像默禱,幾名歐洲遊客在拍攝僧人誦經的情景。到石級下的售香亭買了香,遙對尊者行三叩首禮,順道在香亭對面的紀念品攤位買了一片開光金卡,上刻有十二生肖圖案。
大殿對著有千年歷史的三塔,視野無阻,天碧山青,深呼吸一口,想再沾染多一點靈氣。不知何處飄來的感覺,心情有些不甚暢順,似乎是還欠缺了些什麼。做完晚課的和尚們正急步的從身旁經過,邊走邊與同伴高聲談笑。不覺已經走到財神殿旁的放生池。
可能是一種積累而來的感覺在作怪。想起近年曾經到過的大大小小中國內地寺廟,充斥著借謎信歛財的神棍,開光聖物一大堆待價而沽。在北京一廟,一串木板葫蘆要價七百元,蘇州另一寺的祈福香都是百元以上一束的。有的更會有所謂的師傅替善信義務解簽,但在其間又會遊說和推銷昂貴的消災聖物。
寺廟是重建了,生意也大做起來了,但佛教的精神似乎沒有跟著回來。寺廟內導遊的解說,除了講述寺院歷史,不外都是一些民間謎信之辭,如在神像下繞行三圈可以得財運……等等。佛家勸人遠離顛倒夢想,可以幫忙淨化社會上對物慾的盲目追求,與政府構建和諧社會方向是吻合的。國家既然支持重建寺廟,便不應只重硬體。讓正宗佛教成為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部份,總比把寺廟淪為搖錢樹更有意義。
難捨民族情
雲南與貴州一樣,到處都是濃濃的民族風情,有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特色餐館/旅館、民族工藝品商店、古城等等,誰都會一見鍾情。認識當地新朋友,都會很自然的問:「您是那一族的呀?」在沿海省市,絕不會如此讓人真正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多元民族特性。在雲南特別有購物慾,因為到處都是民族特色商品,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在麗江接待我們的一位市府新聞辦的張先生,是一位彝族的精英。他熱情豪爽,沿途向我介紹了許多各不同民族的風俗,最吸引的莫過於摩梭族的走婚,聽得男士們都嘆生不逢族。張個人的經歷也是充滿傳奇,十三歲便依族例由父母配婚,迎娶了媳婦,這又令不少男士羡慕不已。不過,別以為張是傳統的彝族男子,他用了漢姓──張,又曾到澳大利亞洲留學。
記者的本能驅使筆者不放過每一個可以採集民風的機會,與酒店的服務生傾談起來。她身穿白族的傳統服裝,問她對自己少數民族的身份可有特別感受,她直白的回答說:「沒有。大家都平等的,是白族抑或是漢族,都是一樣的找工作,沒有不同」那麼您喜歡穿著民族服裝嗎?答:「不喜歡,又不自然,但為了工作沒有辦法,平日必定不會穿。」小姑姐透露的是文化流失與被同化的活見證。
隨著經濟發展與教育的普及,種族的分野日漸變得不重要,只有城鄉與貧富之別,現代式的同化。在現代都市化的影響下,雲貴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還能保持多久呢?把同一個問題向政府領導請教,回應是:透過旅遊業,可以讓民族藝術保留下來。
試想,如果有一天民族風情都完全成為了商品,只可以在舞台上,櫥窗裡才找得到,少數民族文化是得到維護抑或是已經消失了呢?時代的巨輪不停在轉動,沒理由阻止山區裡的少數民族逐步過渡至現代化的生活,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單純靠市場經濟,政府未免太過被動和欠積極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