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五六十年代的敵對,抑或七十年代的關係正常化時期,中美關係都離不開美蘇冷戰和國際地緣政治的範疇。政治上是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所以,雖然中美兩國曾經在戰場上拚殺過,但基於政治需要,兩國又走在一起了。中美這段的蜜月期由八十年代開始逐步走向終結,主因是鄧小平推動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讓兩國關係加添了經濟實利因素,經濟利益上的矛盾由此一直主導中美關係的發展。不必想得太深奧,平民也好,國與國也好,沒有什麼比金錢利益更重要的了。
中國拋下政治運動包袱,全民全心全意的搞經濟。這時的中國可謂百廢待舉,不論是資金、技術或人才,都必須借助外國;而中國能夠提供的只是生產最原始的條件:土地、勞動力和原材料。在政治上中國要取信於國際投資者,讓他們相信到中國投資是有巨利可圖的,所以此時的中國於國際政治舞台上極其低調。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說,最初還是將信將疑的,首批到中國投資的都是海外華商,歐美國家其後才開始放心前來分一杯羹。
改革開放的前期,中國以極其低廉的勞動力,不計較環境成本地,「獻身」成為世界工廠。美國作為最大的消費國,因為有了中國這家廉價供貨商,國民得以享受著超便宜的商品,美資製造業也增大了邊際利潤。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都不會也不能挑戰美國,美國在享受著近乎零風險的實利。回想殖民地時期,歐美列強以武力侵略中國,逼滿清簽署不平等條約,在沿海大建租界,所圖的也只不是中國的廉價勞力和資源而已。現在難得中國主動和平地與他們分享,難怪此時的中國是歐美的「最愛」。
可是,當中國人一分一毫地靠做代工累積起驚人的財富,當中國國民整體教育水平在提升,當苦力逐漸變為有國際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當中國經濟不再停留在廉價加工業,當中國在國際上(特別是非洲)展現了不尋常的影響力之後,美國開始意識自身利益已經與中國的發展存在不能協調的矛盾,向來對國家安全極其敏感的白宮對中國也有不同的想法了。 (待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