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結束了中國三千年的帝制,並且將中國建設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孫中山的進步思想和國際觀到底根源自何處?不少評論均認為這與他少年時期在夏威夷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有關係。只接受過傳統私塾教育,年僅十二歲的孫中山頂著小辮子,於1878年被兄長孫眉接到夏威夷唸書。孫中山在夏威夷時期曾就讀於兩所學校,都是當地頂級的學府。
孫中山在夏威夷曾先後在伊奧拉尼學校(IOLANI SCHOOL)和普那胡學校(PUNAHOU SCHOOL)讀書。孫中山在伊奧拉尼學校完成了四年初中,在普那胡學校(高中)只唸了三個月便因為信仰基督教關係被兄長送回中國去了。兩所都是基督教教會開辦的全英語學校,前者是由英國聖公會教士創辦,後者的創辦人是來自美國的一名傳教士。至今兩校都留有著孫中山走過的足跡,校方並以孫中山這位校友為榮。而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是畢業於普那胡學校,中美兩國領袖竟然是相隔百餘年的校友,稱得上是國際傳奇。
正值青少年時期的孫中山漂洋過海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對其思想衝擊之大是可以想像的。孫中山後來自述出國之行說:「始見輪船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可見,夏威夷求學之旅,激發了孫中山對現代知識的渴求。從隻字英文不懂,至畢業時獲得國王卡拉卡瓦頒發英文文法獎,可見孫中山四年初中的學習時間一點都沒有浪費。但在英式教育下學會了基礎數理化,以及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與孫中山後來發起革命有什麼關係呢?有一種普遍說法是接受了西方教育,令孫中山體會到西方國家的民主和科學進步,反觀中國的封建落後,於是便立志要推翻帝制,建立民主的新中國。但從孫中山的著作議論中反映,他對中西方的觀察分析沒有是這般簡單。
在伊奧拉尼學校接受英式現代教育,無疑讓孫中山領到了認識西方的鑰匙;到中國後,孫仍然沒有脫離英式教育,在香港先後完成了高中及大學課程。前後達十四年的西方教育洗禮,卻沒有將他變成為西方文化的崇拜者──「假洋鬼子」,反而成就出一位民族主義革命家。當時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不止孫中山一人,「打倒舊文化,全盤西化」的主張在留洋知識分子界甚是流行,而居孫中山三民主義之首的卻偏是民族主義。對於新文化,孫中山的態度相當謹慎,他在講述民族主義時曾說:「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孫中山並不是一名只醉心書本學問的書獃子,要不然也不會心存以武力推翻一國政權的革命家。在書本知識之餘,孫中山應也相當留心中西方的社會及政治;才大學畢業兩年便創立推動革命的興中會,可證革命思想在他的心中醞釀了相當的日子。清末的中國是何等樣不必贅述,連滿清忠臣李鴻章也深知非變革圖強不可,曾上萬言書給李的孫中山更是明白。那麼,出洋後孫中山首個接觸到的西方社會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度呢?
1878年小孫中山所踏足的夏威夷仍然是一個獨立王國,並不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美國第五十個州。英國探險家James Cook於1778年登上了夏威夷,是有記載以來首位到訪的歐洲人,當時的夏威夷群島是各部落酋長自治時期。歐洲人的到來,為夏威夷帶來了西方的宗教、政治文化、火槍和疾病。1810年,地方酋長卡美哈梅哈獲生活在夏威夷的歐洲軍火商供應槍械,成功統一了夏威夷群島,建立了當地第一個王朝。自始,夏威夷王朝的政治便離不開歐洲人的影響。
卡美哈梅哈信奉傳統宗教,又為了確保王國能夠永遠獨立,他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歐美移民,以及基督教傳士於1820年代起陸續到來,夏威夷王朝也日漸西化和基督教化。卡美哈梅哈三世是首位信奉基督教的夏威夷國王,他同時簽署法令准許外國人擁有土地。與此同時,因為夏威夷人對外國傳來的疾病沒有抵抗力,死於「新品種」疾病者不計其數。由歐洲人首到夏的1778年至卡美哈梅哈三世登基時,估計夏威夷土著人口大幅減少了三分之二,僅剩十五萬人。而在卡美哈梅哈三世在位期間,土著人口持續下降,最終成為少數。
至孫中山到夏唸書之時,正值卡拉卡瓦國王在位期間,歐美移民在政商界的影響力已經達致可威脅王室存亡的地步。孫的母校伊奧拉尼學校是由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史卡特神父(Father Scott)創立於1863年,原校名為魯艾胡學校(Luaehu School),只收男學生。1870年,艾瑪王后將之命名為伊奧拉尼學校(IOLANI),夏威夷語即「天鷹」,是前國王卡美哈梅哈二世的外號。1882年於伊奧拉尼學校畢業,因英語成績優異而獲國王表揚。其後,孫中山轉往當時的最高學府普拿胡繼續學業,但上學不足三個月,因為兄長不滿其信仰基督教而將之送回中國。可是,孫在香港反而正式受洗入教,於1984年又被兄長接回夏威夷去。不出數月,不甘於受束縛的孫中山又「逃」回香港,於1886年到了廣州學醫。
至於這位曾頒發獎狀給孫中山的卡拉卡瓦國王,於1987年在歐美商人的武力威脅下簽訂了新憲法,交出了大部份國王的行政權力,並修改選舉法例,一方面開放選舉權給非公民,但同時禁止亞洲裔居民參與選舉,及限定只有一定富財標準者才能選舉,此舉實質上讓歐美白人和少部份夏威夷富人才有選舉權。當時白人勢力的最終目標是要將夏威夷歸併入美國聯邦。同年,孫中山進入新開辦的香港西醫書院習醫。據孫中山自述,選擇到香港讀醫科,是因為學校質素更佳,以及在香港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宣揚改革朝政。
當孫中山在香港西醫學院邊求學邊思考革命之時,亦是夏威夷政治最動盪之時,王朝逐步走向衰敗滅亡之路。1890年,孫中山於西醫書院畢業前兩年,卡拉卡瓦病逝,王位由其妹莉奥卡拉尼繼承。莉奥卡拉尼登基後即部署修訂憲法,重新給予全部夏威夷人和亞裔居民投票權。歐美商人成立安全委員會對抗,並於1893年得美國派出海軍陸戰隊支持,推翻了莉奥卡拉尼,終結了夏威夷王朝,另建臨時政府。此時的孫中山正在省港澳一帶借行醫組織革命力量。
1894年,的孫中山給予最後一次機會,於6月向軍機大臣李鴻章送上了《上李鴻章萬言書》,提出了國家改革方略,但不獲李鴻章的回應。同年十一月,孫中山先生回到夏威夷成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正式開展推翻滿清的運動。這回當孫中山重踏夏威夷土地時,當地政治有著巨大的轉變。不但王朝沒有了,臨時政府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夏威夷共和國。正要推動革命結束中國三千年帝制的孫中山,見到夏威夷王朝被中結了,到底心裡會是有種滋味呢?是以夏威夷作為民主建國的參考模範,抑或會另有感慨呢?
興中會的創會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當中的「驅逐韃虜」有著濃厚的漢族民族主義色彩,可見孫中山從一開始便將是在推行一場民族革命。而提出這句口號的所在地夏威夷,在同年七月剛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國。由王朝至共和國,夏威夷經歷的不是百姓推翻王族專政,而是歐美白人進佔成為夏威夷的新主人,共和國也不是獨立國家,而是美國的保護地。亦可以說夏威夷帝國在歐美白人武力威嚇下滅亡了,一個曾經獨立存在的國家被列強之一的美國吞併了。
夏威夷是孫中山西方文化啟蒙之地,也是他在中國以外逗留生活時間最多的地方,夏威夷的政治和社會變化,對孫中山是不無影響。夏威夷人失去自己的國家之時,孫中山正全心全意,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挽救自己的民族--中華民族。他在夏威夷及美國各地宣傳革命,籌募經費,購買軍火,策劃在中國進行武裝起義。作為喚醒國人參與革命的指導思想,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而其中首要的民族主義。
孫說:「民族主義這東西,是國家圖發達和種族生存的寶貝,中國到今日已經失去了這個寶貝。……如果在這十年以內,有方法可以解脫政治力和經濟力的壓迫,我們民族還可以和列強的民族並存;如果政治力和經濟力的壓迫,我們沒有方法去解脫,我們的民族,便要被列強的民族所消滅,縱使不至於全數滅亡,也要被天然力慢慢去淘汰;故此後中國的民族,同時受天然力、政治力、和經濟力的三種壓迫,便見得中國民族的生存地位是非常危險。
如果中國人入英國籍或美國籍,幫助英國或美國來打中國,便說我們是服從世界主義,試問我們自己的良心是安不安呢?如果我們自問良心不安,便是因為有了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能夠令我們的良心不安,所以民族主義,就是人類圖生存的寶貝,好比讀書的人,是拿什麼東西來謀生呢?是拿手中的筆來謀生的,筆是讀書人謀生的工具;民族主義,便是人類圖生存的工具。如果民族主義不能存在,到了世界主義發達之後,我們就不能生存,就要被人淘汰。」
扼要言之,孫中山先生感到推翻滿清的逼迫性,是因為看到滿清政府面對列強的政治和經濟入侵而束手無策,倘不再革命,中國必將亡於列強之手,而中國人也會淪為列強的奴隸。所以,孫中山革命的初衷不是單要建立一個更完美的政府,而是要挽救中華民族不至於滅亡,所爭的是中國在國際上自由。夏威夷民族的淪喪,也許更堅定了孫中民族自救的決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