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信又如何

信又如何

  國會參議院通過了七千億元救市案,估計早前不合作的眾議院也將跟進。由政府出面包收壞資產,眾多經濟專家都指出信心作用重要過實質購買量。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也是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劉遵義教授說,「信心」是令市場復甦的主要動力。他舉出克林頓政府挽救墨西哥經濟危機為例,聯邦政府的實際支出只是承諾的十分之一,問題已經解決了。包括這七千億元在內,聯邦政府為了這場金融危機已經投入或答應承擔約一萬億元,因而被評論家嘲笑為資本主義共產化。未來美國的經濟狀況將會有何種轉變呢?所謂的信心又應建基於何處呢?

  有了政府答應買下各金融機構的中毒資產,金融界業者有了信心,投資者也有了信心,財長預期即時可以令近乎凍結的信貸市場解凍,消費者和企業又可以再度借債了。信貸是經濟運轉的重要一環,沒有資金的流轉,企業不能發展,個人消費便受到限制。擺在眼前最緊逼的問題是信貸被收緊,但放鬆了信貸並不等於解決了全部問題。這場金融海嘯成因,正是因為超額的借貸,並不單是次按,而是我們整套生活及政府運作,都是建基在債務之上。

  由1987至2007年,信用卡以至房屋貸款等信貸市場,涉及總金額由十一萬億上升至四十八萬億。2004及2006年度,金融業佔美國國民生產值的20%至21%,而同期製造業只佔12%至13%。我們印象中強大的美國經濟,主要靠消費維持,因此,消費者信心指數是萬眾期待的重要數據。內需經濟本無不妥,但問題是美國民眾是以借貸來消費,而內需也不完全是自給自足,而是以借來的錢買賣外國貨品。以債養債之餘,華爾街更將這些消費者的欠單包裝成為可投資的債券,大額炒賣欠單(債券),把債務越滾越大,把債誤作為實質財富。

  欠單泡沫破了,由政府出面承擔,但政府錢從何來,又是一團新債。如因為政府以債抵債後,民眾又恢復信心,又再重新借債,那前景又將如何呢?要聲討和反省的豈止是華爾街呢!

No comments: